重彩壁画临摹
- 格式:ppt
- 大小:7.29 MB
- 文档页数:119
宝宁寺水陆画大威德不动尊明王图轴我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山西省文物技术中心工作,负责全省文物的修复保护。
期间临摹了辽代娄睿墓壁画、元代永乐宫壁画等,足迹遍布各地大小石窟、寺庙,纵观全国各地寺观壁画、水陆画后,被宝宁寺那传统的工笔重彩水陆画精湛的技法、神秘的故事、富丽的色彩、流畅而富有变化的线条等高超的技艺深深吸引,激发了我强烈的再创作欲望,最终立志对宝宁寺水陆画进行临摹、学习、研究。
水陆画是伴随佛教盛大的水陆法会发展起来的一个宗教画种,“水陆法会”又称水陆道场,是中国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种。
水陆画是悬挂于水陆法会内坛“水陆道场”的必不可少的圣物,代表法会中所邀请的对象,为一种特别功德之物,内容以佛、菩萨、明王、罗汉、诸大天王、护法诸天、天龙八部等,兼及六道众生形象,可以说,是佛教世界观中这个宇宙三维时空中各种有情生命群像的体现。
水陆二字所表示的祈福与超度的范围与力量广大无边,遍满十方法界。
其内容主要为设斋育经,礼忏施事,集中体现佛教普济群灵、救度众生的精神。
建于明代天顺四年(1460年)山西省右玉县宝宁寺,寺内遗留下一堂非常完整的弥足珍贵的明代水陆画,共136幅绢本,除9幅大佛像为5尺整张,其余均为4尺。
少数因岁月沧桑受潮或被烟熏,绢色较暗或稍有裂纹。
这批画是550多年前明朝廷敕给宝宁寺的,为生民造福的圣物,名曰:“定边水陆神帧,”是我国明代绘画宝库中的精华。
1953年从宝宁寺调藏于山西省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传承文化遗产弘扬民族艺术———宝宁寺明代水陆画临摹札记赵庆生火焚屋宇军陈阵伤残等众图轴. All Rights Reserved.宝宁寺水陆画一、历史悠久,使命特殊明代前期在山西大同、右玉县及河北长城一带,边境人口、财物常常遭受北方蒙古鞑靼、瓦剌族的侵害,兵燹不绝。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23岁的英宗效仿先帝亲征瓦剌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打败,英宗被瓦剌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
永乐宫临摹壁画临摹对当代工笔重彩创作的影响研究永乐宫位于中国北京市,是一座著名的建筑群,也是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建造的皇宫。
永乐宫的壁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珍贵遗产,其内容丰富多彩,技法精湛,题材广泛,对于当代工笔重彩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许多艺术家对永乐宫的壁画进行了临摹,并在临摹过程中受到了巨大的启发和影响。
本文将探讨永乐宫壁画临摹对当代工笔重彩创作的影响,并分析临摹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永乐宫壁画临摹对当代工笔重彩创作的影响体现在技法的传承和创新上。
永乐宫壁画采用了丰富多彩的颜料和精湛的绘画技法,其中包括用笔精细、浓淡相宜、工笔细腻等技巧。
临摹永乐宫壁画可以使艺术家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绘画的技法和特点,从而有助于技法的传承和创新。
临摹过程中,艺术家不仅可以学习到古代绘画大师的技法,还可以通过实践和探索,结合现代绘画理论和技术,创造出新的工笔重彩艺术风格,为当代工笔重彩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永乐宫壁画临摹对当代工笔重彩创作的影响体现在题材和表现形式的拓展上。
永乐宫壁画的题材广泛,涵盖了历史、神话、风景、人物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临摹永乐宫壁画可以使艺术家接触到不同的题材和表现形式,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拓展了工笔重彩创作的内容和形式。
在临摹过程中,艺术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进行临摹,从而在实践中加深对题材的理解和表现方式的把握,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
永乐宫壁画临摹对当代工笔重彩创作的影响体现在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的提升上。
永乐宫壁画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情趣。
临摹永乐宫壁画可以使艺术家接触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和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提升了艺术家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在临摹过程中,艺术家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绘画的美感和魅力,还可以通过对古代绘画的理解和顿悟,将这种美感和魅力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工笔重彩作品。
艺术研究摘要:永乐宫壁画是我国绘画史上一件著名的重彩壁画作品,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罕见的巨制。
在人物形象的创意上、组织宏伟的构图上、用笔的雄健气势上,特别是色彩的运用和矿物色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创作经验。
永乐宫的色彩体系,直接影响了当时及其后宗教壁画的创作,是我们探索重彩艺术的重要宝藏。
本文将主要从永乐宫壁画中三清殿《朝元图》的意象化色彩象征手法、主次分明的色彩并置方式,以及装饰性的重彩勾填画法规律出发,以永乐宫壁画优秀的色彩作品为依据,总结其色彩效果成因,论述永乐宫壁画独臻其妙的色彩艺术特征。
关键词:永乐宫概况色彩象征色彩并置重彩勾填一、永乐宫永乐宫是我国现存著名的元代道教宫观。
其中艺术价值最高的就是其精美的大型壁画,共有1000平方米,分别画在无极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里。
永乐宫壁画是我国绘画史上一件著名的重彩壁画作品,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罕见的巨制。
在人物形象的创意上、组织宏伟的构图上、用笔的雄健气势上,特别是色彩的运用和矿物色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创作经验。
永乐宫的色彩体系,直接影响了当时及其后宗教壁画的创作,是我们探索重彩艺术的重要宝藏。
本文将主要从永乐宫壁画中三清殿《朝元图》的意象化色彩象征手法、主次分明的色彩并置方式,以及装饰性的重彩勾填画法规律出发,以永乐宫壁画优秀的色彩作品为依据,总结其色彩效果成因,论述永乐宫壁画独臻其妙的色彩艺术特征。
永乐宫原建于山西芮城西南20公里的永乐镇,1959年,由于修建三门峡水库,原位于黄河北岸的永乐宫遗址正处于水库蓄水区,为了保存好这处文化遗产,国务院将永乐宫连同壁画整体搬迁至位于芮城县城北2公里的古魏城遗址内,重建后的永乐宫不但建筑保持了原来的风貌,而且复原后的重彩壁画也完好如初。
壁画搬迁的成功使永乐宫更增添了一道神秘的色彩,成为我国一个堪与敦煌壁画相媲美的艺术宝库。
永乐宫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12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宫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自南向北排列在一条500米的中轴线上,几座大殿分别建在高高的台基上,中间被长短不等的甬道相连。
略论山西古代壁画选自《山西档案》2012年01期,柴泽俊。
编者按:本文原发表于《山西文物》1982年第3期,后收入《柴泽俊古建筑修缮文集》(文物出版社,2009年)。
鉴于本文在寺观壁画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本刊略加编辑,加以刊发,注释体例,一依其旧,以飨读者。
壁画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绚丽多彩的艺术遗产之一,起源甚早,流传很广,名家辈出,佳篇连绵。
许多史书和古籍中未及著述的社会生活,通过壁画较形象地反映了出来。
它不仅是极为可贵的艺术遗产,而且是当时社会风貌和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
保存至今的古代壁画,已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壁画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
内蒙古、四川、山西等地发现的古代岩画,盖是壁画的雏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革,早期的遗迹业已不存。
春秋、战国时期,庙堂建筑内已绘制了壁画。
这时壁画的内容,多是以“成教化,助人伦”为主,圣君贤相、忠臣烈女、天地鬼神、山灵海怪等都可以罗列在壁画之中。
两汉时期,宫廷、庙宇的壁画已成为章法。
[1]除上述内容外,崇圣贤以孔子及其门人为主,显功勋以名臣武将为多,扬善恶以尧舜桀纣为题,奉鬼神传礼教贯穿其中。
这些内容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汉代墓室壁画较为发达。
统治者生前享尽荣华富贵,住宅中有画,死后厚葬之风盛行,墓室中亦有画。
这在许多汉墓中已经得到证实。
[2]这种壁画的内容,一般多为墓主人生前活动,如骑车出行、楼阁宴乐、奴仆杂技、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田野耕作、神话故事、奇禽怪兽、龙凤飞翔等,内容极为丰富。
魏、晋以来,乃至唐末、五代,因袭汉制,墓室中多有壁画。
题材方面除上述内容外,已逐渐发生变化。
例如,星宿、歌舞、花卉、鸟兽、达官、富贵、城楼、殿阁、节孝、仆从,以及宴乐侍奉、庭堂对坐等日常生活,无不作为画题。
宋、金、元时期,墓室中砖雕甚多,壁画虽然还沿用,但已开始减退。
明、清两代,墓室中很少有画了。
山西墓室壁画,发现的还不多。
就目前所知,上起汉代,下至元、明,已有十六座墓中有画,内容、画法各不相同,总面积约在160平方米左右。
敦煌壁画临摹步骤(一)修稿1、第一部首先要选择好构图,有些需临之画面是整幅壁画中的局部,画面的取舍要讲究、内容突出、构图均衡。
然后根据需要拍摄制作幻灯片,摄影师抪光、拍摄范围要按构图要求,然后制作成幻灯片。
以前由于画面大拍摄空间小,用广角易变形,一幅画面等距等高拍摄数幅,用幻灯机放大至原尺寸后描绘修稿,此法均有误差,给临摹修稿人员带来诸多不便,并增加了一定的劳动量。
目前可用数码相机,等距等高按秩序拍摄,然后在电脑中拼图合成,通过投影仪放大到原尺寸。
复原临摹和整理临摹均可用此法。
2、通过幻灯机和投影仪放至原大到纸面上,用铅笔按投影将线条勾勒下来,再面对洞窟壁画用铅笔进行修稿,至造型准确为之。
然后用毛笔依据原作线条的气势笔韵勾勒出完整的白描稿,并使其成为独立的作品,如同原作的粉本。
3、经拷贝台将白描稿拷贝到正式的设色用宣纸上,我们通常称其为“过稿”。
即通过上方平面装有玻璃的灯箱,将白描稿按原稿样,用新研磨的松烟墨描印在敷色用的宣纸上;若原壁画用土红线起稿,则以土红色加胶至一定的浓度代替墨色勾勒线条,线、色的浓淡以原壁画所需为度。
4、勾勒好的设色稿纸经专职的裱画师,用拉力强、纤维长的纸托背平整以后,即可在洞窟将其四边用约一寸宽的白纸条粘裱在适中的木质画板上,以平整为宜。
值得注意的是:粘裱四边纸条的拉力亦至关重要,其拉力小于设色用纸,设色过程中可能会因收缩而引起画稿纸紧缩,使四边角某处开裂,有造成画面边角断裂的危险;小纸条的拉力若大于设色用纸,设色过程中可能因收缩而引起画稿中央某处画面造成断裂;所以为防止以上危险的发生,首先要在临摹用纸的选择上下功夫,整理和现状临摹最好用纯净麻纸或净皮为上选;若用纸本复原临摹,则用熟宣,但熟宣渗透性不好,其三烘九染出的效果有悖原作二三遍的染色笔意,所以可用麻纸或皮纸自己做熟,也可再作底色前加矾熟纸即可。
(二)底色制作作底色的方法有多种,一般根据画面的效果和画法而定,底色做不好,直接影响到后来的设色过程。
永乐宫临摹壁画临摹对当代工笔重彩创作的影响研究永乐宫是中国古代一座著名的宫殿建筑,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其所在地位于现今陕西省西安市永宁门内南侧,是明太祖朱棣所建。
永乐宫内的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通过临摹这些壁画,可以对当代工笔重彩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对永乐宫壁画临摹对当代工笔重彩创作的影响进行研究。
一、永乐宫壁画的特点及艺术价值永乐宫壁画以精美而繁复的绘画技法著称,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厚的皇家气息。
在永乐宫壁画中,人物头饰、服饰、器物、建筑等细节都呈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充分展示了明代绘画的独特风采。
永乐宫壁画的绘画技法细腻且富有表现力,色彩鲜艳丰富,充满了浓厚的宫廷气息和皇家气象。
这些壁画不仅在绘画技法上有着独特的魅力,而且在艺术意义和历史价值上也极为珍贵。
二、永乐宫壁画临摹的重要性永乐宫壁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其对后世绘画艺术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通过临摹永乐宫壁画,可以帮助当代艺术家更好地了解古代绘画的表现技巧、构图手法以及色彩运用,从而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提升他们对绘画艺术的理解。
通过临摹永乐宫壁画,可以帮助当代艺术家更好地理解古代绘画的色彩运用和处理方式。
永乐宫壁画的色彩非常鲜艳丰富,通过临摹这些壁画,当代艺术家可以学习到古代绘画大师的色彩运用和处理方式,从而丰富和提升自己的色彩表现能力。
永乐宫壁画临摹对当代工笔重彩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绘画技法上,通过临摹永乐宫壁画,当代工笔重彩画家可以学习到古代绘画大师的精湛绘画技法和表现手法,从而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在构图和表现方式上,通过临摹永乐宫壁画,当代工笔重彩画家可以学习到古代绘画大师的构图手法和表现方式,从而丰富自己的绘画语言,提高自己的绘画造诣。
在色彩运用和处理方式上,通过临摹永乐宫壁画,当代工笔重彩画家可以学习到古代绘画大师的色彩运用和处理方式,从而丰富和提升自己的色彩表现能力。
永乐宫壁画临摹与创作意识作者:张海涛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2期摘要:永乐宫壁画是我国寺观壁画的一个奇观,它主要以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三部分组成。
本文通过对永乐宫壁画的临摹和研究来分析传统壁画在现代创作中的意义,首先从传统的临摹,其次是创新的技法。
同时分析了解永乐宫壁画在中国壁画史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永乐宫壁画;临摹;创作;技法中图分类号:J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031-01壁画是人类绘画最重要的画种之一。
所以①“壁画艺术,是中国古典艺术文明的骄傲”。
寺观壁画也是历史的产物之一,是封建社会的宗教宣传品打扮由于宗教美术是直接以群众为宣传对象,有大多产生于民间画家之手,因而许多寺观壁画又是人民群众以来自生活的艺术形象解释宗教产物。
永乐宫壁画正是这里的典范,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各地区的艺术交流,师资传授,在技术经验,传做方法,表现手段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综合形成了优秀而深厚的传统。
为以后的造型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临摹和创作永乐宫壁画就是学习传统借鉴传统。
在技法和创作手法上回归传统,感受之一伟大艺术的魅力。
②奥罗兹柯说过:“绘画中最高级、最理性、最纯粹、最有力的、形式就是壁画。
壁画是公正无私,不为少数人谋私利,壁画是为人民的,为所有人的艺术”。
一、永乐宫壁画的历史背景永乐宫是中国最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是元代为纪念“八仙”中的吕洞宾所建,是当时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道教圣地。
吕洞宾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因为当时厌倦了兵起民变的混乱时代,抛弃富贵,和妻子一起到中条山上的九峰山修行。
他弃官出走之前广施恩惠,将万贯家产散发给贫民百姓,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之后再修炼中遇见仙人他拜之为师。
修仙成功后,又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
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给他修建“吕祠”。
到了元代,忽必烈知道吕洞宾信奉道教并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就派当时的国师丘处机管领道教,大兴土木建造了“永乐宫”纪念吕洞宾。
永乐宫临摹壁画临摹对当代工笔重彩创作的影响研究永乐宫是明代宫殿建筑的杰作,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之一。
作为明朝的皇家宫殿,永乐宫的装饰非常精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壁画。
这些壁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人物、传说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并对后来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研究永乐宫临摹壁画对当代工笔重彩创作的影响。
一、永乐宫壁画的艺术特点永乐宫的壁画主要以佛教题材和皇家活动题材为主,其中以佛教题材的壁画最为精美。
永乐宫壁画的艺术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色彩丰富、鲜艳明快。
永乐宫壁画的色彩非常鲜艳明快,使用了大量的红、黄、绿、蓝等各种色彩,表现了当时宫廷艳丽的色彩风格。
2.线条流畅、清晰。
永乐宫壁画的线条流畅、清晰,轮廓鲜明,形象生动,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3.表现技法丰富、变化多样。
永乐宫壁画的表现技法非常丰富,既有写实的表现手法,也有夸张、艳丽的手法,使得整幅画面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永乐宫的壁画在历史上曾经受到过多次破坏和毁损,但是在20世纪初期,中国的一批年轻艺术家开始了临摹永乐宫壁画的活动,他们在永乐宫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临摹作品,为后来的人学习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资源。
这批年轻艺术家还将永乐宫壁画中的艺术技法带到了当代工笔重彩创作中,对后来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对色彩运用的影响永乐宫壁画运用色彩非常鲜艳明快,而这种用色方式对当代工笔重彩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早期的工笔画家都是采用大量的暗色调,但是受到永乐宫壁画的影响,后来的工笔画家开始使用更多的鲜艳明亮的色彩,使得工笔画变得更加鲜明明快,表现力更加丰富。
2.对线条表现的影响永乐宫壁画的线条流畅、清晰,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这种表现手法对当代工笔重彩创作也产生了影响。
后来的工笔画家在画线条的时候,也开始追求线条的流畅和清晰,刻画细致,在表现人物形象和细节方面更加丰富精细。
三、结论综上所述,永乐宫临摹壁画对当代工笔重彩创作的影响非常深远。
敦煌壁画及彩塑像的手姿文/何传坤、李振甫一、前言敦煌石窟以佛教艺术为中心,描绘的人物都与佛有关(图1、2、3)。
佛教中的释迦牟尼、阿难、迦叶、菩萨、天王、武士、飞天、地神等形象在极乐世界中是神,在现实中是人。
很难想像当时的艺术家未经感情、理想、审美观以及纯熟的技艺而能创作出理想中佛教的神相来。
特别是佛陀形象出现时,除了固定的形体动态之外,作为感情流露的手势,还有戒律严格的手印。
其中常见的手印有:说法印、无畏印、降魔印、禅定印与愿印等。
对于佛陀以外的手印就不像佛陀的标准那么严格。
这些手印是依据各自的神情而趋向自由化、千姿百态化。
张大千国画大师自1941年亲临敦煌面壁三年临摹的心得之一是:自敦煌菩萨的手相可分辨出壁画的年代(图4)。
菩萨的手指中长过手指尖,或退包在指头肉内的长相,就可分出北魏、隋唐或宋朝的佛手来。
在敦煌佛教艺术造型中,手的艺术造象,由于时空转换,艺术家造型能力之差别,临摹敦煌石窟长达20年的李振甫认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南北朝、隋唐和宋元。
二、南北朝时期的手当时的艺术家把前肢、手腕、手背和四指4部分顺气而贯,形成由曲线组成的一个较大的“S”形。
乍看之下,仿佛骨骼也要顺气而应,构成柔软而细长的造型特点。
这些特点与当时社会上所流行的“秀骨清象”的审美观可以呼应。
有的手指不分小线,一线贯通,但不失全貌。
如(图5-1)这种以气运动势为走向而形成有型的流动线,呈现出一种情感美。
细而均匀的铁线描像流水似地,流畅而且是一气呵成。
晕染在手背处,沿边缘线由深而浅,即所谓的凹染法。
手指的染法,有的靠手指的一边向另一边由深而浅加以区分指之间的层次;有的四指合并,在两段手指分节处,用笔尖稍带深色分别划一弧线,既显深浅层次又分出节次(图5-2)。
南北朝时代的天王、力士、地神等手的造型是细而带方,每一指节的后部收尾处成方形;指甲与肉连接处成直角,这些都显示其力的作用(图5-3)。
三、隋代时期隋代在南北朝造型柔软的基调上,由细长变得短而肥胖(图5-4)。
【⼭西】⼤同古城(5)---华严寺壁画(中央美院师⽣创作)2009年开始,华严寺壁画由中央美院150多名师⽣在王颖⽣和孙景波教授的带领下历时三年完成。
历时三年有余绘制了数千平⽶的重彩壁画,与千年之前的宋、辽隔空对话完成了三百年来已不曾再现的寺观壁画的再造⼯程。
⼤同巿长耿彦波看到完成的壁画后发出了:"不让古⼈"的赞许!这是我看到的最美的观⾳⾛进华严古寺的弥陀殿和普光明殿,⽓势恢宏的壁画《九品接引图》、《极乐世界图》和《善财童⼦五⼗三参》,让中外游客如朝圣般⼼⽣崇敬。
⽽在东城墙和阳美术馆展出、即将“回归”善化寺的巨型壁画《帝释梵天图》和《七处九会说法图》,更是在500余幅参展壁画中鹤⽴鸡群般引⼈注⽬。
谈到为⼤同市这两⼤国保级古寺长达三年多的壁画恢复创作经历,来⾃中央美术学院的孙景波和王颖⽣教授,激动之情仍然久久难以平复。
为⼤同的华严寺进⾏壁画修复创作,始于2009年4⽉,除了有⼤量辽代建筑遗存,还有被誉为“海内孤品”的经橱以及旷世独⽴的辽代雕塑。
考虑到这是⼤同市古城保护与修复⼯程的总要组成部分,以孙景波先⽣为⾸的创作团队把与之相关的宋辽壁画资料悉数寻来,还请来佛教美术专家罗世平先⽣参予其中,台湾的海云继梦⼤法师也在确定佛传内容上给予了诸多指导。
在上华严寺的《九品接引图》、《极乐世界图》等壁画的创作之前,他们遍考辽⾦时代在⼭西、河北、内蒙古境内的壁画遗存,近乎苛求地遴选出符合设计要求的形象、服饰、图案、纹饰等,还特意选取阳⾼的地表⼟作为地丈,并分四层制作,经夏秋两季⾃然风⼲,达到了落笔如若风矾古宣的理想效果。
对于善化寺主墙壁的壁画《帝释梵天图》的创作,创作团队⼏经权衡采⽤了异地绘制的办法。
当长达近40⽶、⾼5.8⽶的作品第⼀次亮相后,靳尚谊、詹建俊、朱乃正等国内画界⼤家都来现场观看,给予⾼度评价。
⾄此,以孙景波先⽣为⾸的创作团队为⼤同创作的壁画多达3000余平⽶,历时三年,参予者达150余⼈。
永乐宫壁画赋色重彩勾填的分析研究永乐宫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中的一颗明珠,它以色彩重彩勾填而闻名于世。
永乐宫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易县,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元代宫殿遗址,其壁画绘制于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永乐宫壁画赋色重彩勾填是指在壁画绘制过程中重视色彩的层次感和饱满度,通过勾勒轮廓线和填充色彩的方式来表现形象和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永乐宫壁画的赋色重彩勾填具有以下特点:色彩饱满。
永乐宫壁画运用了大量的鲜艳色彩,例如红色、蓝色、绿色、黄色等,使整个画面色彩艳丽、饱满。
这些鲜艳的色彩不仅突出了画面中人物、动植物和建筑的形象特点,同时也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层次感强烈。
永乐宫壁画在赋色的过程中注重了光影的处理,通过深浅不同的色彩和明暗对比的手法来表现画面中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这种处理使得画面中的人物、建筑和自然景物看起来生动而具有立体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勾填技法娴熟。
永乐宫壁画在勾描轮廓线和填充色彩的过程中采用了精细的勾填技法,通过线条的精准勾勒和色彩的细致填补来表现形象的各种细节和特征,使得画面细腻而丰富。
在中国古代壁画艺术中,永乐宫壁画的赋色重彩勾填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技艺传承。
通过对永乐宫壁画的赋色重彩勾填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对于推动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永乐宫壁画的赋色重彩勾填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风貌和审美取向。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时期,其社会文化充满了多元化和包容性,这种社会文化背景在永乐宫壁画的艺术风格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通过对画面中人物、建筑和自然景物的色彩勾填,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文化对于色彩的喜好和追求,以及艺术家们在壁画创作过程中对于色彩的运用和表现。
永乐宫壁画的赋色重彩勾填揭示了古代艺术家们对于色彩运用的深刻理解和娴熟技艺。
赋色重彩勾填是一种高难度的绘画技法,它要求艺术家们具备精湛的绘画技艺和对于色彩运用的深刻理解。
《朝元图》临摹绘制技法初探摘要:临摹是中国画学习的重要方法。
三清殿《朝元图》这幅作品艺术品位高,技巧精湛,是元代壁画的代表作品,是中国古代壁画中的奇葩,也是我国人物画的经典之作。
本文以《朝元图》神仙形象局部的临摹为切入点,并结合临摹实践来谈谈自己对绘制方法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临摹打底色技法作旧临摹是中国画学习的重要途径。
通过临摹我们能把前人的绘画经验转变成艺术形式的思维方式与造型经验以及具体的技艺,从而直接地学过来。
这样可以节省探索时间,少走弯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工笔人物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经验,所以要临摹就应选择其中的经典之作来学习临摹。
三清殿《朝元图》这幅作品艺术品位高,技巧精湛,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于是我选择它作为摹本进行绘制学习。
对《朝元图》进行临摹,我采用了复原式的临摹方法,选取范本局部进行临摹。
其基本过程也同样遵循工笔人物重彩画的传统步骤――起稿、打底、勾线、落墨、染墨、染色等步骤来一步步完成。
在绘制的过程中,我对这些步骤方法有了一个十分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归纳一下,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上底色在将所需要进行临摹的局部的铅笔稿完成之后,在勾线之前要上一次底色。
这也就是说做出每幅壁画上抹灰层的基本色,这样不论再染其它任何颜色,都能透出底色,使摹本有墙壁厚重的质感。
如果在勾线后再染底色,则墨彩会被底色所掩盖,从而影响画面的效果。
二、勾线由于《朝元图》中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勾线时要十分注意。
画金属用铁线描,勾衣带强调转折,勾花瓣要注意圆浑,画云要注意转笔,等等,用不同的方式画出不同的质感。
在勾勒人物的面部时,要根据人物的性别、年龄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线条。
画少女皮肤要有弹力,行笔要快;勾老人行笔要慢,表现皮肤松弛;画天王力士强调面部肌肉有力,要加强顿挫。
一定要抓住每个人物形象的不同特征,细心体会作者的意图,尽量做到活灵活现。
画须眉时,下笔要准,行笔要稳,出笔要轻,要从中间向两边勾起,这样容易掌握须眉的方向,同时强调每条线的顺序,显现出蓬松飘洒的质感。
浅谈永乐宫壁画的线描艺术作者:赵轩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年第01期摘要:永乐宫壁画是我国壁画的经典代表作,以它宏大的尺幅,沉稳的线条及绚丽的色彩在历史长河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三清殿《朝元图》,全幅描绘了386身神像,各个绘制精彩独特,且无一雷同。
采用铁线描勾勒,敷以重彩的技艺,诠释了庄严肃穆的宗教题材绘画。
其线描的艺术特色较之敦煌壁画,法海寺壁画等,亦是有其独特味道,不论是从造型,线条的情感还是线条的书写性上,都有可研究采取之处。
关键词:永乐宫壁画;铁线描;以线造型中图分类号:J2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2-0169-02金元时期,道教得到统治者的利用和支持,道观的兴建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而永乐宫是全真教的三大祖庭之一,宏伟的规模,周密的筹划,使其具有极其丰富的道教艺术遗物,其中宏伟精致的壁画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以三清殿《朝元图》为例,壁画高4.26米。
全长94.68米,共403.43平方米。
壁画描绘的是道教386位神仙前来朝谒元始天尊的场景,顾称之为《朝元图》。
如此宏伟的巨幅的壁画,在历史的长河中实属少见,也为研究道教美术的艺术特色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
全幅壁画的造型采用铁线描来进行勾勒描绘,每位神仙的高度都近乎常人且比个成年人还要高出一些,画师却能心平气和的一气呵成,在整幅壁画线描上,画师不允许出现一笔败笔费笔,整体气韵生动,活灵活现。
技艺之高超,犹如吴道子在世。
而值得我们更加学习的是,当时画师那种平心静气的心境,不缓不急,整体统一大气,气贯整幅画面,营造出宗教绘画的庄严神韵。
一、苍劲有力的铁线描清代王瀛曾这样形容铁线描“用中锋圆劲之笔描写,没有丝毫柔弱之迹,方为合作。
”这也是铁线描的特点,采用最为有力道的中锋用笔,从起笔调锋,运笔描写,万豪齐力,控制在统一的速度,如“锥画沙”,“棉里针”,“屋漏痕”等,到提按转折,再到收笔,全部采用中锋用笔,没有丝毫的柔弱,画出的线条笔直均匀,流畅有力,如同铁丝一般,故而称之为铁线描。
永乐宫壁画临摹设色方法
永乐宫壁画临摹设色方法:
1. 先选定要临摹的壁画,用铅笔在画面周围勾画出边框,确定好图案的大小和位置。
2. 按照壁画的色彩分布,准备好各种颜色的颜料。
根据所需的色调和深浅,决定各种颜色颜料的混合比例。
3. 用炭笔或黑色油笔在画面上细致地勾画出轮廓线和各种细节。
4. 从画面的上部开始,从左到右依次填色。
用大中小三支不同粗细的毛笔来分别涂抹大面积、中等面积和小面积的部分。
5. 在涂抹每一部分颜色时,要注意控制好颜料的浓稠度和稀薄度,以便达到画面的要求。
6. 在涂抹颜色的过程中,要多次重复涂抹,直至色彩达到饱和度和均匀度。
7. 填色完成后,再用细小的毛笔勾勒出各种纹饰和图案的细节,突出画面的层次和立体感。
8. 最后,用珐琅、水晶等透明漆来加强并保护画面的光泽和色彩。
以上就是永乐宫壁画临摹设色的方法。
永乐宫临摹壁画临摹对当代工笔重彩创作的影响研究
永乐宫壁画是中国明代宫廷壁画的杰出代表之一,历经600年仍然保存完好。
壁画的题材、构图、色彩和技法均表现出了当时的艺术水准和审美趋向。
近年来,对永乐宫壁画的临摹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
这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它对当代工笔重彩创作的巨大影响。
首先,永乐宫壁画的题材多样,涵盖了历史、神话、风俗等内容。
这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广泛的艺术创作素材。
比如,画家可以参考永乐宫壁画中的神话题材,创作出现代版的神话故事;也可以取材于壁画中的历史画面,创作出新的历史画。
其次,永乐宫壁画的构图精美,体现了明代绘画的精湛技巧。
永乐宫壁画的构图多采用对称、平衡的方式,画面空间的分配合理,给人以协调、和谐的美感。
这为当代画家提供了构图上的启示。
画家可以学习永乐宫壁画中的构图手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第三,永乐宫壁画的色彩非常丰富,运用了大量的鲜艳色彩和金银箔。
这使得画面十分艳丽,给人以视觉冲击。
当代工笔重彩画家可以从中学习如何运用颜色,创造出生动、富有感染力的画面效果。
第四,永乐宫壁画所采用的技法也是当今工笔重彩画家所必须掌握的。
比如,线描和着色相分离,颜色层次分明,具有丰富的色彩变化和细腻的笔触。
这些技法为当代画家提供了范本和参考,使他们更好地表现出自己的创作风格。
综上所述,永乐宫壁画对当代工笔重彩创作影响深远。
它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信息丰富、题材广泛、构图精美、色彩丰富、技法精湛的艺术符号库。
因此,当代画家应该不断学习和借鉴永乐宫壁画艺术的长处,创作出高质量、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工笔重彩画法步骤工笔画是非常注重细腻的,而工笔重彩画法同样也是一种造型,工整细致,色彩浓艳而略带装饰性的画法,所以工笔重彩画的步骤也是相当讲究的。
我们现在来看一下工笔的重彩画法吧。
工笔重彩荷花一起稿:先用铅笔或炭笔在稿纸上将人物造型画正确,修改完美後将画纸蒙在上面覆描。
二钩线:钩线有两种方法,一种称为钩勒法,就是先用淡墨钩出轮廓线,著色後再用重墨或重颜色把主要线条重复钩勒一次,这种方法不怕著色时把原来的线条遮盖,画起来较方便另一种称为钩填法,就是用浓淡墨色把线条钩好的轮廓里面,不可将颜色盖住墨线,这种方法钩出来的线条流畅,但填色较费工夫。
三分染底色:为了表现面部和衣褶的凹凸起伏变化,在暗处先分染一次重色,面部可以用赭色分染,方法是珠一只笔蘸赭石,一只笔蘸清水,先用颜色笔局部染色,即用清水笔推开仕女的面颊可先用洋红分染。
四著色:传统仕女的著色法近似京剧人物的化装,称为三白法,即额鼻和下颚三部分晕白粉眼眶和面颊用色比较夸张,多用洋红朱膘藤黄,调少许白粉男子的脸用赭石朱膘和藤黄,加少许白粉。
五罩色:在渲染和著色之後,为了使色调统一或补救某些不协调的部份,如脸部常用淡赭石平涂一或两遍。
六提色:在最後完成之前对重点部份再作加工,如眼睛口角或鼻等,使其更为突出画仕女面部在三白的部份再加白粉,有时可从纸的背後托染白粉,以加强面部的粉的粉白效果,一般常用於工笔重彩人物画的染色法有:罩平涂色窄染窄小范围的分染宽染接染叠染掏染染背景底色而预留出前面人物染染儿童或妇女面颊,著色时旋转用笔,使颜色逐渐变淡变无,又不留笔痕。
下列图版为董梦梅先生示范的慈母图设色步骤先起稿钩线完成白描头发须经多次的淡墨渲染,再取两枝羊毫笔染色,以花青朱膘粉黄等色分染衣服乾後再染一次衣服,并以赭石染脸,草绿色勾衣纹最後再以洋红染脸,分出阴阳浓淡後,以白粉钩线洋红染唇石青染发饰衣带配饰等,完成全画总之许多颜色不是一次染出来的,需经多次渲染,达到预期的深度和均匀度才停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