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石窟壁画中的猴子骑动物图像
- 格式:pdf
- 大小:295.85 KB
- 文档页数:4
古代艺术品的猴:天降仙猿福禄双至故宫博物院藏宋代中国画《猿猴摘果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甘肃武威汉墓出土《木猴》。
中国美术馆藏年画《三猴烫猪》。
陕西省艺术馆藏皮影《孙悟空》。
河北博物院藏西汉青铜器《花形悬猿铜钩》。
云南石寨山滇人墓出土《鎏金铜扣饰》。
克孜尔石窟壁画《猕猴王舍身救群猴》。
刘继卣绘连环画《闹天宫》局部。
河北博物院藏战国中山王陵出土《十五连盏铜灯》。
中国美术馆藏陕西凤翔泥塑《马上封侯》。
山东省曲阜市鲁国故城遗址东周墓出土《银猿饰》。
又是一年岁末时。
中国老百姓即将送走“大吉羊(祥)”的乙未年,迎来带给人们新的梦想的丙申年。
代表申年的生肖就是人们喜爱的猴子。
中国古代,常将猿猴连称。
人们喜爱猿猴,不仅因为它那似人的容貌、灵活的体态、滑稽的动作,还因为古人将它视为长寿的象征。
东晋葛洪所撰《抱朴子》一书中,就有“狝猴寿八百岁变为猿,猿寿五百岁变为玃。
玃寿千岁”的记载。
伴随长寿的自然是安详平和、生活幸福。
传说长寿而面目似老人,加上长臂善于攀援,因此猿猴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又被赋予更为神异的色彩。
最脍炙人口的故事,当属《吴越春秋》中所记越女与袁公比剑之事,当对搏三击之后,袁公飞上树梢化白猿而去。
这则故事流传后世,所以唐代诗人李贺曾有“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的诗句。
在中国古代文物中,常常可以看到生动传神的猿猴造型的艺术品。
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猿猴造型文物,是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小型泥塑,体高不过5厘米左右,所以仅塑出形体的大轮廓,不作细部刻画,古拙而生动,在出土的各种鸟兽塑像中间,以猿猴最引人注目——它昂首挺身坐地,一副傲然的神态,表明石河文化的原始艺术家,不仅掌握了猿猴的体质特征,而且达到了初步追求传神的境界。
进入青铜时代,猿猴造型仍是人们喜爱的艺术形象,在青铜文物中可以寻到它各式各样的身影。
山西闻喜出土的青铜《刖人守囿车》,其盖上有一只立体塑的蹲猴。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战国时期青铜《螭梁盉》的盖纽,同样铸成猿猴的形貌。
作者: 周菁葆
作者机构: 新疆艺术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西域研究
页码: 111-120页
主题词: 龟兹石窟壁画;题材;内容;佛经故事;丝绸之路学;微观角度;释迦牟尼;天龙八部
摘要:近来,随着丝绸之路学的深入研究,有不少学者开始研究龟兹石窟,但是,其研究多以微观角度审视,往往就某一石窟或某一画面做些剖析或题解,本文就龟兹石窟壁画中的题材与内容作较为全面的论述。
我认为龟兹石窟壁画中的题材可分为六类:第一类是佛象画,包括释迦牟尼像、菩萨、涅槃、佛徒、天象图、四相图、天龙八部、飞天和天宫仪乐;第二类是佛经故事画;包括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和佛传故事;第三类是动物画;第四类是山水树木画;第五类是装饰图案画;第六类是供养人画。
为清眉目,分别叙述如次:。
艺术论坛Arts circle 美术界ARTS CIRCLE 2011/11龟兹石窟与敦煌石窟中的动物画TEXT /姚志虎动物画是龟兹石窟与敦煌石窟壁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由于这两处石窟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文化观念等方面的不同,致使这两处石窟壁画中的动物画表现出各自鲜明的地域特点。
一、空间的不同展示这里所说的空间,是指画面上的空间感觉。
绘画是可以利用焦点透视法则在二度空间制造三度空间的幻觉,也可以抛开焦点透视法,保持平面感。
龟兹石窟和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动物画在空间处理上都是以二度空间平面感为主,但各有自己的特点。
龟兹石窟存有壁画的洞窟主要以中心柱窟为主。
中心柱窟的券顶绘满了龟兹石窟独有的菱格画,在菱格当中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形象,如象、狮、虎、熊、猴、骆驼、孔雀、鹦鹉等。
这些动物形象,从内容上主要是与佛传故事相关,从空间展示与菱格相联的。
萨埵太子本生故事画在龟兹和敦煌石窟中多有表现,故事内容如下:萨埵太子与二兄出外郊游,在山涧中看见刚出生的幼虎,正围着一只母虎嗷嗷待哺,由于饥饿、死亡正向母虎逼近,母虎已无力觅食,正要吃掉幼虎。
萨埵太子顿生怜悯,决心用自己的身体去解救母虎。
于是避开二兄,躺在母虎身旁,先让虎舔舐自己的血,恢复体力,然后吃掉自己,因为萨埵太子舍身救了母虎,死后升到天界。
仅龟兹克孜尔石窟中就有12个洞窟表现了这个题材,在这12个洞窟中,画面多做萨太子从高处跳下,横身虎前,一大虎两小虎正贪婪地吞噬着萨埵太子的肉身,画家并没有将故事全部展开,而是将故事中最精彩的场面绘于菱格当中。
库木吐拉石窟的2号窟和森木塞姆30号窟可以说是一个动物的海洋,主室券顶两侧以及甬道顶部菱格中全是动物画。
这些菱格动物画运用到中心柱券顶壁画的创作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使得石窟券顶的空间结构与动物画和谐的组成了一个整体。
由于券顶是一个弧面,若用大幅画面构图的形式来绘制动物形象,画面中的动物形象由于受到弧面弧度的影响,必然会出现变形的现象,不易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也会使画面的整体被分割,产生支离破碎的感觉。
176麦积山石窟第142窟“猴头”“象头”造像研究杨文博麦积山石窟第142窟营建于北魏晚期,位于麦积山石窟西崖,为方形平顶洞窟,窟 内造像十分丰富,其正壁塑结跏趺坐佛一身,磨光高肉髻,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双手略 残,右手作与愿印,左手作施无畏印。
右壁塑交脚菩萨一身,坐于高坛基上,扇形发 髻,眉间有白毫,项饰璎珞,右手作无畏印,左手残。
左壁同样塑结跏趺坐佛,磨光高 肉髻,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双手略残,左手作无畏印,右手轻握。
在正、左、右三壁,又影塑千佛与说法像。
其中在正壁的左右上角各悬塑一身动物像,这两身动物像在麦积 山石窟北魏造像中仅存一例,是一组十分特殊的造像。
关于第142窟正壁左右上角的两 身动物塑像目前学界存有不同的认识,蒋毅明、李西民等先生将其解释为牛头山瑞像和 象头山瑞像,李晓青先生认为第142窟的两身动物像代表的是猴头山和象头山瑞像,张 锦绣先生认为是牛头山和象头山瑞像,而其后在编撰《麦积山石窟志》时又解释为鹿 头瑞像与象头瑞像,《佛国麦积山》中解释为猴头瑞像和象头瑞像,孙晓峰先生将这两 身塑像认定为象头与猴头,认为其表现的是白象、猕猴、鷀鸟自分长幼的戒度类本生故 事。
笔者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拟对第142窟的正壁左右上角的两身动物塑像的身 份及其表达的宗教含义作进一步的探究。
一、两身动物塑像的身份第142窟正壁的左上角的动物塑像脸部消瘦呈倒三角形,额部略为突出,眼窝较 深,双眼凸出,眶间距窄,鼻子与双耳较小,嘴巴扁平,眼睛与嘴之间的距离较小。
头 上戴冠,冠上有双“丫”形装饰物,右耳后边有似羽毛的装饰物,额部与脸部的毛发 刻画十分细致。
在这身动物塑像的正上方影塑坐佛一身,坐佛头部残毁,右手作与愿 印,左手轻捏袈裟,为说法状。
坐佛右侧,有一只鹫,其头部下俯,双爪抓地,双翅收 缩。
第142窟正壁右上角的动物塑像明显为象头,其两耳下垂,双眼微闭,象鼻向左上 卷,头戴冠,冠左部残毁,正中有一似猪形的动物。
古龟兹、高昌石窟壁画山水法式辨析
孙小东
【期刊名称】《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我国西域(今新疆)古“丝绸之路”沿途,残存有大量的古代佛教石窟寺遗址,如克孜尔、库木吐喇、克孜尔尕尔、森木赛姆、柏孜克里克等等石窟群,它们是伊斯兰教传人之前西域地区佛教兴盛的见证。
西域佛教西承印度、犍陀罗佛教絮脉,东承中原内地佛教的发展,是北传佛教的重要纽带和阶梯,因而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然而,由于历史等原因,石窟的建筑破坏严重,雕塑所剩无几,其主要遗存就是壁画。
【总页数】3页(P66-68)
【作者】孙小东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
【相关文献】
1.龟兹石窟壁画中的猴子骑动物图像--兼论于阗与龟兹的比较 [J], 广中智之
2.高昌早期佛教造像形制及其特征——以吐峪沟石窟壁画为中心 [J], 徐玉琼
3.高昌石窟壁画所见证的丝路物质文化交流 [J], 刘颖
4.古龟兹国石窟壁画树木图像地域艺术特色的形成与发展 [J], 刘芊
5.绘丝路遗梦现龟兹情韵——张爱红老师“丝绸之路——龟兹石窟壁画临摹展览会”在日本举行 [J], 朱红娇;张爱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朝圣与面壁 --2015龟兹石窟壁画摹写日记
胡明哲
【期刊名称】《中国美术》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原创的早期绘画像是人类绘画创作的“初心”,龟兹壁画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之一,她象征着亚洲早期壁画的成熟。
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是否还会怀念不同颜色从笔端划出时带给人类的愉悦!是否还会体会到先辈发现并采集龟兹当地矿物颜料时的兴奋!<br> 胡明哲带领着她的学生深入龟兹腹地,在短短的1个月的时间里抛开一切杂念,为了寻找“古代壁画的呈象方式”,发现龟兹壁画中“轻松的精致”,研究如何把“简单要素复杂呈现”等一系列问题。
在她看来摹写的真正目地不在于临摹的惟妙惟肖,而是应该培养学生对龟兹壁画的解读能力和辨析能力。
她带领学生穿越龟兹壁画的视觉表象,追问龟兹壁画形成的因由;她带领学生发现龟兹壁画中那些不留心看不到的细节,并一点一滴的重拾每个学生在绘画上面的“初心”。
【总页数】8页(P72-79)
【作者】胡明哲
【作者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龟兹石窟壁画中的猴子骑动物图像--兼论于阗与龟兹的比较 [J], 广中智之
2.朝圣与面壁——2015龟兹石窟壁画摹写日记 [J], 胡明哲;
3.岩彩绘画公共体验课实践与研究\r——以《龟兹壁画摹写》为例 [J], 金璐
4.汉唐时期粟特乐舞与西域及中原乐舞交流研究——以龟兹、敦煌石窟壁画及聚落墓葬文物为例(下) [J], 翟清华
5.绘丝路遗梦现龟兹情韵——张爱红老师“丝绸之路——龟兹石窟壁画临摹展览会”在日本举行 [J], 朱红娇;张爱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专题十一旅游地理综合题(共10小题,每题10分,共100分)1.(2021·全国Ⅲ卷)香榧是一种名贵干果,因其原产区与主产区在浙江诸暨东北部枫桥地区(位置见以下图),又称枫桥香榧。
这里打造香榧森林公园,每年夏季以举办“香榧节〞为契机,吸引杭州、绍兴、宁波等城市游客。
分析枫桥地区借香榧开展旅游业,把客源地定位在周边城市主要原因。
解析:此题考察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可从市场距离、交通条件、旅游资源吸引半径等方面作答。
答案:原因:附近杭州、宁波、绍兴等城市经济兴旺,居民收入高,区域交通便利;(4分)与周边城市相比,该地附近多低山丘陵,夏季气温相对较低,自然环境较优越,适宜避暑;(3分)品牌影响不大,难以吸引省外游客。
(3分)2.(2021 ·全国Ⅰ卷)近年来,滑雪、登山、徒步等户外活动渐成一种休闲与时尚生活方式。
几位户外运动爱好者拟于8月前往以下图所示区域进展峡谷徒步旅游。
分析该时段在该地区峡谷徒步旅游可能遭遇风险。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了旅游活动中可能遇到风险。
可结合当地气候、地形、植被、自然灾害等知识分析。
由图中经纬度判断图示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降水多,易遭洪水;由图中等值线数值大、密集可以判断该地地形复杂,山高谷深,又知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徒步旅行还要考虑这里人烟稀少、易迷路、蚊虫多等影响。
答案:该峡谷地形复杂、植被茂密、人烟稀少,易迷路;(2分)海拔高、缺氧,易发高原反响;(2分)8月份降水多,易遭遇洪水;(2分)山高谷深,易遭遇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分)河谷蚊虫较多,易受蚊虫侵扰。
(2分)3.(2021·山西4月质检)阅读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当前,随着旅游业快速开展,旅游方式与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无景点旅游逐渐成为人们青睐一种旅游方式。
所谓无景点旅游,是指人们为了放松休闲、愉悦身心,不以游览景区景点为目,而是以享受旅途本身为目,以随性而游、兴尽而返方式进展一种自助旅游。
龟兹石窟中动物画的源流探析作者:姚志虎来源:《美术界》 2012年第7期TEXT / 姚志虎在古代龟兹,为了宣扬佛教,艺术家绘制了大量的壁画。
除了那些表现佛、菩萨、护法像、僧尼、供养人等题材外,还有大量精美绝伦的动物画。
这些成千上万个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动物形象,表现得异常精彩。
深入探讨龟兹石窟动物画的源流,对进一步研究龟兹壁画艺术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龟兹石窟动物画的源流展开论述。
一、印度、中亚佛教艺术的联系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佛教,它的源头在印度。
佛教不仅有阐述教义的经论典籍,而且还借助艺术的方式,进行形象化的弘扬。
佛教艺术的兴起,正值印度与希腊、波斯文化交流的孔雀王朝时代。
桑奇大塔和巴鲁特塔是印度早期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在其塔门的横梁,侧柱雕刻了大量的动物,诸如大象、狮子、公牛等;壁画中绘有大量的本生故事,其题材也都采用动物形象,如“六牙象王本生”、“猴王本生”、“熊王本生”等,随后的阿马拉瓦蒂文化也继承了这一特点,大量的动物形象出现在雕刻和壁画艺术中。
源于印度的佛教,约在公元前后传入龟兹,至3 世纪中叶,已在龟兹得到广泛的传布,4世纪后进一步兴盛起来。
佛教的兴盛,必然促进佛教艺术的发展。
随着佛教的东传,印度高僧接踵来到龟兹弘扬佛法,异地画师携带各种佛画粉本和画稿纷沓而至,有的在此小作逗留后东去中原,有地直接投身于龟兹石窟壁画创作,从而将键陀罗、笈多艺术的信息带入龟兹。
公元4—6 世纪的笈多文化时期,中印文化交流非常密切。
印度僧人到龟兹石窟寺庙传教,龟兹的佛徒到印度求经拜佛,甚至中原的法显、玄奘大师也去了印度求法。
这种互通往来的佛教文化交流不在少数。
在龟兹的早期石窟中,主室券顶所绘的几乎全是本生故事。
如龟兹的克孜尔石窟中目前保存得最为完整的17 号窟的窟顶中就绘有大量的佛本生故事。
大量的动物,如马、象、鸽、猴、鱼等出现在这些佛本生故事画中。
这也是延续了键陀罗佛教艺术的特点。
龟兹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四大文明的交汇之处,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中西交通要道。
有这样优厚的地理与文化地位,它凝聚着多元文化特征。
其文化特征主要是古代佛教文化、佛教石窟壁画、石窟题记、乐舞、文物、诗词等,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许多研究者的主意,并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这里成为国内外的许多学者研究的文化中心。
下面笔者把2005—2012年间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便学者们了解龟兹石窟的研究动态。
据统计,在今库车境内,五处石窟遗址,即库木吐拉石窟,森塞姆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玛扎伯赫石窟,苏巴什石窟;在近百城境内有三处,即克孜尔石窟,温巴什石窟和台台尔石窟。
由于整个龟兹石窟中,拜城境内的克孜尔石窟占重要位置和价值,研究成果中占多数比列。
综述如下:龟兹石窟的外来文化因素研究:彭杰《日本大谷探险队所获汉文佛典与龟兹汉风壁画》(《西域研究》2008年03期)本文利用刊布的大谷探险队所获汉文文书,结合汉风壁画的有关材料对此问题进行初步讨论。
《龟兹佛教艺术多种文明交汇的见证》(《中国文化遗产》,2007年第01期,中详细分析库木吐拉、森木塞姆、苏巴什和克孜尔石窟的佛教文化特征,并证明龟兹石窟的多元文化因素特征。
郭萍《从克孜尔石窟壁画看龟兹地区粟特艺术的传播》(《西域研究》2010年04期)、霍旭初《克孜尔石窟故事壁画与龟兹本土文化》(《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4期)这两篇论文克孜尔千佛洞中占多大部分的佛教故事来分析克孜尔千佛洞的本土文化,最后得出克孜尔石窟的文化基础是本土文化龟兹文化是依赖本土文化发展的结论。
以上的学术成果基本上分析外来文化在龟兹石窟艺术文化中占得地位。
龟兹石窟与其他石窟相比研究:广中智之《龟兹石窟壁画中的猴子骑动物图像———兼论于阗与龟兹的比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4期)本文根据对龟兹石窟中猴子骑动物形象的考察,比较于阗与龟兹石窟中的猴子形象。
学者王征的《巴米扬石窟和龟兹石窟壁画风格技法的初步比较》(《美术观察》2008年04期)、《巴米扬和龟兹佛教艺术比较研究》(《西域研究》2009年04期),这两篇论文认为从人体造型方面有些共同点,但是不多;以上学术成果表明巴米扬石窟与龟兹石窟明两个都是佛教文化的遗迹,虽然有一些共同点但是还有一些艺术风格、艺术技术等方面有区别,避免不了相互的影响。
和田约特干出土猴子骑马俑与猴子骑驼俑源流考
广中智之
【期刊名称】《西域研究》
【年(卷),期】2003(000)001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疆和田约特干遗址出土的猴子骑马俑和骑驼俑特征的分析,联系古代印度文献材料和北方青铜有关遗物,认为它们在这二类组合的观念和图像的传播过程中占据着关键位置.
【总页数】14页(P70-83)
【作者】广中智之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6.3
【相关文献】
1.千年丝路:“侍女小憩骑驼俑”上的盛唐遗韵 [J], 厉建濠;
2.飒爽之英姿威武之雄师——从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彩绘骑马武士俑和文书谈起[J], 孙维国;
3.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阿斯塔那墓葬出土骑马仕女俑浅析 [J], 周宁;
4.三彩骑驼俑 [J], 江湖
5.唐孙承嗣夫妇墓出土百戏俑、牵驼俑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灵猴献瑞:古画中的猴趣猿猴居于深山,其生活起居令人好奇。
古代画家常常深入山林,近距离地观察它们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并准确描绘下来。
《猿猴摘果图》宋人作,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深山中黑白二色三只猿猴攀缘栖息于树枝上,其中两只相互逗趣。
黑猿为白猿摘果,更包含了仁让孝慈的情节。
《猿图》宋毛松作,东京国立博物院藏。
毛松,擅长绘猿猴,《猿图》为他的代表作。
这幅画超越了单纯的写实手法。
画面只在中心画了一只猿,但丝毫不觉得单调。
画家以写实的手法完成了精神方面的超越,展现了深远的意境。
献瑞白鹄随人饭,青猿抱佛吟在古人眼中,聪慧的猿猴是具有“佛性”的。
在画中,它们常常作为菩萨、罗汉的侍者出现,献上奇珍异果,象征着祥瑞和祝福。
《猿猴献果图》宋刘松年作,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松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图中罗汉浓眉高鼻,倚树沉思。
两只长臂猿一只高居桫椤树顶,一只斜挂树梢,将一枚石榴献给随侍的小沙弥,前有二鹿仰观,与罗汉、二猿呼应。
全画敷色妍丽,繁缛精美,皆臻绝纱。
游戏猿戏山花暖,人行塞柳青猿猴本性顽皮,喜欢嬉戏打闹,和其他动物开玩笑。
古代画家对这一天真烂漫的习性颇为钟情,也常常在画中蕴藏特殊的寓意。
《蛛网攫猿图》宋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绘一只猿猴,一臂抓住树枝,一臂向蜘蛛网伸去,似乎想抓住网上的一只蜘蛛,认真而紧张的神情十分传神。
构图上密下疏,新颖大胆。
古代有“蜘蛛集百事喜”的说法,以蜘蛛为喜事之兆。
《三猿捕鹭图》宋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此件作品描绘山野古松上,三只猿猴或顽皮得意,或闲适自若,与白鹭的紧张焦急形成对比。
鹭与“禄”谐音,三猿捕鹭寓意“三元得禄”,带有加官晋爵、禄位高升的吉祥寓意。
《猴猫图》宋易元吉作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绘二猫一猴。
猴子被缚在柱子上,但顽皮的本性不改,将一只小猫“挟持”在怀中,脸上流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
画中的猴与猫都有象征意义。
“猴”与“侯”同音,寓意封侯、升迁。
“猫”与“耄”同音,寓意长寿。
猴和猫在一起表示“长寿封侯”。
中国古代猴子与马组合形象的渊源、功能以及寓意作者:张长海来源:《文物世界》 2017年第2期摘要:猴子与马组合形象起源于印度,通过中亚北方草原之路传到了中原一带;其最初本意是猴子能治马病,汉代以后变为吉祥寓意。
关键词:猴子马印度中原寓意猴,生动活泼、富有灵性,深得人们的喜爱,长久以来,猴文化在中国民间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作为十二生肖之一,它与吉祥运气相连,备受欢迎,深入人心。
所以,猴形象常常见于小说、绘画,以及民间建筑雕刻中。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猴子就抱有一种独特的认识,尤其是猴子和马的关系,有一种奇特的习俗和观念:在马厩中放置猴子,靠猴子的自由跳动来惊扰马匹,认为这样马就不会得病。
孙悟空被玉皇大帝封“弼马温”这个故事,就受到了这种观念的影响。
另外,“马上封侯”这种传统寓意纹样,也是这种观念的遗留。
那么,这种观念是从哪里来的?传播过程中的寓意又是怎样转换的呢?一、猴子与马图像的渊源猴子和马的复合形象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宁夏[1]、内蒙[2]一带,另西方人赫定在新疆和田约特干也采集到一件猴子骑马的陶俑[3]。
在内地历代也出土有大量关于猴子与马题材的文物。
但是,出土这些文物的地方气候大多不适合猴子生存,为何猴子的形象会在这里出现并且是和马组成一个饰件或一幅画面,想必其中应该有一定的寓意。
从文献中,记载有许多关于猴子与马在一起就能防止马匹不得病的观念。
如:明代谢肇淛的《五杂俎》“京师人有置狙于马厩者,狙乘间辄跳上马背,揪鬣搦项,嬲之不已,马无如之何。
一日,复然,马乃奋迅断辔,载狙而行,狙意犹洋洋自得也;行过屋桁下,马忽奋身跃起,狙触于桁,首碎而仆。
观者甚异之。
余又见一马疾走,犬随而吠之不置,常隔十步许。
马故缓行,伺其近也,一蹄而毙。
灵虫之智固不下于人矣。
置狙于马厩,令马不疫。
《西游记》谓天帝封孙行者为弼马温,盖戏词也。
”在干宝《授神记》中也叙述了西晋永嘉年间赵固的爱马忽死,郭璞利用猿猴使死马复活。
艺术论坛Arts circle美术界ARTS CIRCLE2010/6森姆塞姆石窟中的动物画TEXT/姚志虎在古代龟兹,艺术家为了宣扬佛教,绘制了大量的壁画。
除了那些表现佛、菩萨、护法像、僧尼、供养人等题材外,还有大量精美绝伦的动物画。
为什么在石窟中会出现大量的动物画呢?在佛教思想中,宇宙中的生命个体无论是以何种生命形态存在,其生命的本质是一样的,没有高低之分,更无贵贱之别。
飞禽走兽和人同样是平等的,存在着独立的生命个体。
在没有得到开悟前,都处在修行的过程中,并且都有入道成佛的权利,即所谓“一切有情皆有佛性”。
在表现佛陀过去的生平中,常常以动物身实践着菩萨行持。
因而,在石窟中出现了众多动物的形象。
森姆塞姆石窟位于库车县东面牙哈乡克日希村背面6公里处的雀尔达格山口,西距苏巴什佛教遗址群15公里,是龟兹地区现存最东、修建时间较早、延续时间较长的一处石窟群。
虽然森姆塞姆石窟不如克孜尔石窟和库木吐拉石窟更具有影响力,但论及到动物画时,亦不可忽视森姆塞姆石窟。
森姆塞姆石窟中所描绘的鸟兽动物种类繁多,有孔雀、鹦鹉、兰鹊、虎、熊、羊、猴、鹿、蛇等不下数十种。
以30号窟为代表,虽然30号窟是一个小型窟,但可以说是一个动物的海洋。
如此丰富的动物题材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本生故事画中的动物形象;二、独立的动物画;三、图案纹饰中的动物形象在佛教的宣传中,非常善于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教义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特别注重形象的说教。
而这种借助美术的形式加以表现,来感召下层人民信佛,比那些抽象的佛经收效更大,感染力更强。
反映佛教经典的故事画主要有本生故事画,因缘故事画等。
一、本生故事画中的动物形象本生,是指佛前生的种种善行事迹,梵文为陀迦(Jataka ),基本内容是流行于古印度民间的寓言故事,反映的是佛教教义的内容,以小乘经文为主。
在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里,说他前生若干世曾经为猴、为鹿、为象等。
只有通过苦修而得觉悟、达到涅槃的境界,所以壁画中就有很多表现佛前生为动物的题材。
泉州开元寺内有“悟空”画像,专家看过后说:手绳更具有研究价值猴子是一类野生动物,但因为“猴哥”却变得家户喻晓,也就是《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
有一次,考古专家们在泉州开元寺的仁寿塔的壁画中找到了一只猴子,并且它还使用一把大刀,刀柄的手绳也很有讲究……究竟这只猴子是孙悟空吗?手绳又有什么用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从头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
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孙悟空是妇孺皆知的神话人物,它无父无母,是由一块东海仙石孕育而出的神猴。
后来,孙悟空拜菩提老祖为师学得了一身本领,但他生性不喜欢被约束,于是就上演了“大闹天宫”的一幕,然后就被如来佛祖压在了五指山下,五百年后被前往西天取经的大唐高僧玄奘所救,最后孙悟空护送唐僧西天取经……这就是关于孙悟空的历史桥段,估计很多读者比小编还熟,但是很多人却都没有想过,孙悟空究竟真实存在吗?每每要回答这个问题,总是会迎来诸多的争议,但专家们认为没什么东西是凭空产生的,即便是想象出来的也有现实基础,因此孙悟空也不例外,所以这一问题就成了,孙悟空的现实基础是什么?历史学家们经过多年研究,终于找到了孙悟空的现实基础之一——泉州开元寺仁寿塔壁画。
开元寺位于福建泉州鲤城西街,据寺内碑文记载其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最开始是莲花道场,直到唐开元年间才改为开元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唐宋时期,开元寺多次被毁,但每次都能涅槃重生,如今的开元寺是清代修缮的,至今也依然保存完好。
在开元寺内,最著名的建筑是仁寿塔,它建于五代时期,距今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
仁寿塔最初是木塔,后来因火灾被毁,重修后建成了七层仿木结构的砖塔,高约44.6米,在塔身上还有精美的浮雕壁画。
上世纪80年代,专家们维护仁寿塔的时候,在第四层的壁画上,看到了一个猴首人身形象,称之为猴行者。
专家们推测,猴行者是神猴哈奴曼,出自于印度古籍《罗摩衍那》,此外还有专家表示猴行者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