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赋体文学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445.00 KB
- 文档页数:46
东汉前期赋颂二体的互渗与散体大赋的走向【内容提要】本文梳理相关资料,从四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东汉赋、颂二体相互渗透的过程及产生这种影响的儒学背景。
在此基础上,对于这两种文体的特征作了辨析。
【关键词】东汉赋颂文体作为一代之文的汉赋,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与其它文体诸如诗、颂等都产生过相互影响与渗透。
如汉代出现了一些以颂名篇的作品,对这些作品属颂作还是赋体,就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颂”与“诵”通,而“不歌而诵谓之赋”,“诵”与“赋”在语义上有相近之处,因而这类作品也是赋。
又有人认为,汉代的“颂”,文体特征着重于颂扬,源于《诗经》的“颂”,虽然在写法上与《诗经》的“颂”不同,但与作为文体的赋是有区别的,因此将赋、颂作为二体,对一些颂名赋体的作品不视作赋的研究范围。
从语义上将二者视为一体或从文体上视二者为异体,这固然使我们在对辞赋范围界定时,减少许多困难;但在文体意识尚未明确的汉代,研究赋与颂二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似更能帮助我们理解赋体的发展演变。
东汉前期在创作上出现两个较为突出的现象,即京都题材的赋作与巡狩题材的颂作的出现。
活跃在明帝、章帝两朝的班固、崔駰、傅毅都有同题创作。
对京都题材的“赋”作,由于有班固《两都赋》的完整保留,人们对此多有研究;而巡狩题材的“颂”作,由于作品多为残篇,我们很难对此有一客观的认识与正确的评价。
日本弘仁本《文馆词林》① 录有东汉“巡狩”题材的颂作六篇。
而六篇颂作在《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中均为节录,严可均《全汉文》据以收录的也非完篇。
因此《文馆词林》保存的汉人颂作,尤其是崔駰的《东巡颂》、《南巡颂》、《西巡颂》、《北巡颂》四篇,范晔《后汉书·崔駰传》简称为《四巡颂》,为我们研究东汉前期颂作颂名赋体的文体特征及颂与赋二体的互渗提供了完整的作品参照。
本文拟以东汉前期班固、崔駰、傅毅三人的同题作品作为观照,对东汉前期赋颂二体的互渗以及这一互渗对此后散体大赋创作走向的影响作一探讨。
第二章 两汉文学第一节汉代的辞赋赋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结合,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汉赋是在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体制。
一、赋体的形成、兴盛及变化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四百年间,盛极一时。
后世常把赋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专称为“汉赋”。
作为一种文体,赋早在战国时代的后期就产生了。
从现存资料看,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是荀子。
《汉书·艺文志》记有荀子赋十篇,现流传下来的有五篇,即在今本《荀子》中《赋篇》里的《礼》《知》《云》《蚕》《针》。
此五篇赋以通俗的“隐语”铺写五种事物,以咏物为说理,实成为汉赋的直接渊源。
旧传宋玉也有赋作,但今之流传者,疑是后人之伪托。
1993年连云港出土的尹湾汉墓竹简,有一篇重要作品《神乌傅(赋)》,全篇约有664字,作于西汉后期,作者是一位受儒学熏陶很深的下层知识分子。
《神乌傅(赋)》的发现,为赋起源于民间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参看沈颂今著《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243页,学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所谓的铺陈写物。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这是对“诗六义”中赋的表现手法的解释。
赋、敷、铺可通假。
《诗经》中的“赋”,指不假比兴、直接表现事物的时空状态的艺术手法。
《诠赋》篇又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这两段话说明:一、赋,溯其渊源,是诗歌的衍变。
“受命于诗人”,因《诗六义》中有赋,一般认为,赋在《诗经》中并不是文体,是一种表现手法,但赋体与“六义”之“赋”有关,由“赋”转化而来。
二、赋又与楚辞有关,受楚辞的影响很大。
从楚辞开始,以较长的篇幅和优美的词藻来发挥想象倾诉感情,成为战国后期人们所欢迎的形式。
赋作者正是利用这种文体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现实的态度。
我们看西汉初年的“骚体赋”,确与楚辞相当接近。
第26卷第2期Vol.26No.2北京印刷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2018年02月Feb.2018关于两汉文学瑰宝汉赋之研究——以《司马相如赋》为例林木阳1,陈燕玲2(1.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泉州362500;2.泉州师范学院,泉州362000)摘要:赋是两汉时期最重要的文学体裁,汉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现阶段关于汉赋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缺陷。
基于此种情况,在本文当中笔者以“汉赋四大家”之首的司马相如为例,通过其作品的解析对汉赋的思想与艺术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两汉文学;汉赋;《司马相如赋》研究中图分类号:I2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8626(2018)02-0113-03Study on the Han Fu of Literature Treasurein Two Han Dynasty——Taking "SIMA Xiangru Fu"as an exampleLIN Muyang 1,CHEN Yanling 2(1.Quanzhou Arts and Crafts Vocational College,Quanzhou 362500,China;2.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Quanzhou 362000,China)Abstract:Fu is the most important literary genre in the Han dynasty,and Han Fu is also the treas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However,there are still many defects in the study of Han Fu over time.On the basis of this situation,this paper takes the first of the"four masters of Han Fu"-Sima Xiangru as an example,through the analysis on his works to analyze the thought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Han Fu in all directions.Key words:two Han literature;Han Fu;study on the "SIMA Xiangru Fu"收稿日期:2017-12-29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JAS150860)一、引言赋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与诗、词、曲被共同称为中国古代四大韵文。
两汉辞赋艺术中的文化与伦理思想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汉朝的二十一位皇帝统治了四百多年,期间出现了很多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的杰出成就。
在辞赋艺术这个领域,汉代的诗人们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以两汉辞赋最为著名。
两汉辞赋传承了先秦文化的基因,同时也开启了新的文艺时代。
伦理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要素,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如何遵循伦理道德规范,如何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是汉代诗人们在创作辞赋时思考的重要问题。
两汉辞赋中,文化和伦理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些优秀的辞赋作品正是通过表现出这种关系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一、文化意涵在辞赋中的体现两汉辞赋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内容上既秉承了先秦文化的传统,又吸收了一些新的思想和文化元素,呈现出独具匠心的艺术形态。
在两汉辞赋的文化意涵中,文化的传承和转变是目标和主题的核心。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起点,那里有许多重要的哲学家和文化人物,例如孔子、老子、荀子等。
汉代诗人在辞赋中常常表达明确的情感,他们的作品不仅在深度和广度上超越了先秦文化,而且在思想和语言上也有了新的质的飞跃。
两汉时期诗歌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密不可分。
文化中蕴含着文明的遗产,通过传承这些遗产,期可以引导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生活和发展。
其次,两汉辞赋还表达了文化创新和思想交流的意义。
辞的“新风”、“雅俗”、“独特的口感”、“革新”、“通俗易懂”等特色是辞赋文化的新特标志。
两汉辞赋大量吸收了民间的音乐经典、神话传说、道教儒学、政治文化等元素,尝试通过革新、创新这些元素,在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交流和观念转化模式。
文化交流和创新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汉代诗人的辞赋作品中,我们不仅能看到文化间的交流,而且能感受到诗人们对文化价值和准则的思考和瞻前顾后的创新探索。
二、伦理思想在辞赋中的体现伦理思想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伦理思想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个发展历程,它对中国人的生活、行为、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汉代辞赋发展的简析与感悟两汉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历史文化的蓬勃发展令人惊叹。
作为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赋,和汉代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
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汉赋有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之分,分别代表了汉赋不同发展阶段的主流形式。
汉初以骚体赋为主。
作为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也是现今有作品传世的第一位汉代赋作家-—贾谊,以《吊屈原赋》闻名于世。
这篇赋以作者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途径屈原放逐之地为背景,伤悼而作。
赋中道出了一个是非不分、善恶颠倒的昏暗世界,揭示了造成屈原不幸的社会现实。
字里行间明显流露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怒不平,悼人也是自悼。
写的情真意切。
于骚体赋中,仍可冠于西汉。
文、景时代,梁园文学群体盛极一时。
作为梁园文学群体中的杰出代表——枚乘,它的作品中最可靠、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标志着汉大赋体制形成的《七发》。
作为“七体”的开山之作,它具备了汉大赋成熟的以下显著特点:鸿篇巨制,韵散结合;采用设为主客问答的形式结纂全篇;笔墨铺夸,描绘精细;以叙事状物为主,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
汉武帝即位之后,蜀地先后走出司马相如和扬雄两位赋坛巨匠。
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其中的代表作《子虚赋》和《上林赋》,是汉赋中最优秀、影响最深远、最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
扬雄的四赋,用骚体来表现汉代盛世和天子的声威,这在历史上是首创。
既扩大了骚体的选材范围,也使骚体正式融入了主流文化。
如果说西汉辞赋是以汪洋恣肆的风格和豪放昂扬的气势著称于世,那么到了东汉,辞赋逐渐被深邃冷峻、平正典雅的风格所扬弃,散句单行的语言,也演变为骈俪对偶的句式。
然而在东汉辞赋的发展过程中,班固和张衡又是我们不得不提的两位东汉辞赋大家。
同为京都赋的代表作家,班固的《两都赋》在艺术上虽然基本是取法司马相如和扬雄,但却另有突破和创新。
既打破了“劝百讽一”的结构模式,又详略有致,别具匠心。
繁简得当,层次分明,有力地凸显了创作主旨。
汉赋的发展与演变汉赋的发展与演变导语:汉赋是西汉时期出现的一种体裁,以赞颂君主为主要内容,那么这种文学体裁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呢?一起了解一下吧!1 普遍采用虚拟人物进行主客问答的方式,引出后面的大段描写,末尾又总是以一方压倒一方而结束。
这种写法是古代隐语和战国散文留下的痕迹,在散文赋形成了固定的程式。
2 赋的中间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对事物进行穷形尽相,绘声绘色的描写,极力表现客观对象广阔性、无限性、丰富性,渲染其种类之多,形态之美、变化之繁富,从而形成宏大的结构、令人眼花缭乱的画面和惊心动魄的气势。
3 辞藻丰富华丽。
作者常常在赋中堆砌大量生僻词汇,又喜欢把很多同一偏旁的字罗列在一起,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
句式以散体为主,灵活多变,但也有不少四字句和骚体句。
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有的地方还押韵,非常便于朗读。
4 结尾往往寄托一点讽谏,但这种讽谏的效果非常微弱,完全被前面的大段铺陈描写所掩盖,很难被欣赏者发现。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
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赋的产生和发展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
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可能是荀子。
据《汉书·艺文志》载,荀子有赋10篇(现存《礼》、《知》、《云》、《蚕》、《箴》5篇),是用通俗“隐语”铺写五种事物。
旧传楚国宋玉也有赋体作品,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等,辞藻华美,且有讽谏用意,较之荀赋,似与汉赋更为接近,但或疑为后人伪托,尚无定论。
从现存荀赋来看,这时赋体还属萌芽状态。
赋体的进一步发展,当受到战国后期纵横家的散文和新兴文体楚辞的巨大影响。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接近于散文,但在发展中它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因而丰富了自己的体制。
正由于赋体的发展与楚辞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把辞赋连称,西汉初年的所谓“骚体赋”,确实与楚辞相当接近,颇难加以明显的区分。
汉赋研究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
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
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汉赋分为骚体赋、大赋、小赋。
骚体赋代表作为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赋》,它直接受屈原《九章》和《天问》的影响,保留着加“兮”的传统,其语言是四言和散句的结合,表现手法为抒情言志汉初六十年是骚体赋的时期[1]。
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
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
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略带几笔,微露讽谏之意。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丈”;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
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
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略带几笔,微露讽谏之意。
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长河中,汉赋同唐诗、宋词、元曲一样,在文体前标明时代,只是说明这一文体在这个时代达到了高峰,并不意味着这一文体在这个时代才突兀出现。
汉代赋体文学汉代赋体文学第一节赋体名称的来源以赋名篇,始于荀子。
荀子曾作《礼》、《知》、《云》、《蚕》、《箴》“赋”五篇,是以“赋”名篇的第一人,但作为文体来说,尚不具备,仍属于“赋”的萌芽阶段。
《文选》所收宋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文体特点如汉代赋,但学术界普遍认为这些作品至少是汉武帝以后的作品,不可能是生活在战国时光楚襄王之际的“宋玉”作品。
可以说,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文体。
一、赋的特征: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原指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
《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
”意思是:赋,就是铺叙,通过铺陈辞采写成文章,通过描绘物象来抒发情志。
“铺采摛文”是赋的形式,而“体物写志”则是赋的内容。
《汉书·艺文志》引刘向云:“不歌而颂谓之赋”,意思是赋为一种脱离音乐的诵读方式。
由上述两点,可概括赋的一般特点是:内容侧重于叙事,多用陈述性、叙事性和描绘手法,形式上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不能入乐歌唱,只适宜于朗读。
二.诗和赋的关系: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赋是由古诗演变而来。
《艺文志》说:“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可见诗与赋的区别是,前者为可歌的,而后者是不歌而颂的。
三、楚辞和赋的关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又说:“(屈原)乃作《怀沙》之赋”,班固称:“其文弘博典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离骚序》)可见,以司马迁、班固为代表的汉代人认为“辞”与“赋”没有区别,他们把屈原的作品也称作赋。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则将“骚”与“赋”划为两体。
他说:“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则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意思是到屈原创作《离骚》时,才开始扩展绘声绘形的特色。
赋,起源于诗人,而由《楚辞》开拓出新的疆界。
两汉文学研究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被划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在这些时期内,产生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包括传世的诗歌、散文、小说等。
本文将探讨两汉文学的历史背景、特点以及代表作品等方面内容。
一、历史背景在西汉时期,由于秦朝的统治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扬传统文化,这也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而东汉时期,则因为天灾战乱等原因,社会动荡不安,文学作品呈现出较为压抑的色彩。
二、文学特点1. 诗歌两汉时期的诗歌,多以“乐府”、“风雅”等为代表。
其特点是抒发情感真挚,讲究音韵和律诗格律。
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离骚》、《陌上桑》等。
2. 散文两汉时期的散文,多以“赋”、“志”等为代表。
其特点是描写细致入微,气势磅礴。
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汉书》、《后汉书》等。
3. 小说两汉时期的小说,多以神话传说为主题。
其特点是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白蛇传》、《搜神记》等。
三、代表作品1. 《离骚》《离骚》是西汉时期楚国儒生屈原所写的一篇长诗,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顶峰之作”。
它以楚国被秦灭亡为背景,表达了屈原对士人理想和国家前途的思考,同时也是对自己经历的苦难的宣泄。
2. 《后汉书》《后汉书》是东汉班固所写的一部历史著作,它记录了东汉末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资料。
3. 《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主线,描绘了一幅丰富而细致的官场、贵族社会的图画,并富有深邃的人生哲理。
四、总结两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时期,其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