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建筑.doc

  • 格式:ppt
  • 大小:4.46 M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资料收集:段文浩 熊静 编写论文:田雨薇 吴芳 制作PPT:李丛天 李龙泽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由于中国 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 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中国的民居是我国传 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我国古代建筑中 民间建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
窑洞——朴素的哲学与科学: 窑洞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传统的窑洞空间 从外观上看是圆拱形,虽然很普通,但是在单调的黄土为 背景的情况下,圆弧形更显得轻巧而活泼,这种源自自然 的形式,不仅体现了传统思想里天圆地方的理念,同时更 重要的是门洞处高高的圆拱加上高窗,在冬天的时候可以 使阳光进一步深入到窑洞的内侧,从而可以充分的利用太 阳辐射,而内部空间也因为是拱形的,加大了内部的竖向 空间,使人们感觉开敞舒适。同时传统的空间又渗透着与 自然的和谐,朴素的外观在建筑美学上也是别具匠心。
蒙古包
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 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 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 活。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 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 以容纳20个人。蒙古包的架设 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 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 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 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蒙古包 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 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 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 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 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 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外 观呈圆形,顶为圆锥形,围墙 为圆柱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 每块高16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 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 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 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 者以牛车运输。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 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 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 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 族的一大贡献。
四合院

• 四合院剪影
• •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 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 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 规模。山西、陕西、北京、河北的四合院最具代表性。在北京城大大 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 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这种四合院,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留下 来的,当前仍然沿用着。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平时, 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四合院的院门,大都采用木板大 门。厚厚的木板制成的大门一端,上下都放在轴心里,左右旋转,可 以关开闭合,安全、可靠。


过了正房向后,就是后院,这又是一层院落,有一排坐北朝南的 较为矮小的房屋,叫做后罩房,多为女佣人居住,或为库房、杂间。 • 北京的胡同一般是东西走向的,主要以走人为主,胡同北边的四 合院门一般开在院子的东南角,南边的四合院门一般开在院子的西边 角。四合院是北京地区典型的民居形式。 • • 北京四合院住宅的建造,大都是在封建社会的晚期,它满足了人 们衣食住行的需要,满足了人们希望得到友谊、同情、理解、信任的 需要。数代人的居住实践表明,住在四合院,人与人之间能产生一种 凝聚力与和谐气氛,同时有一种安全稳定感和归属亲切感。这与现代 公寓住宅永远紧闭大门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
吊脚楼的传说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鄂西古木 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随处可见。土家人们先搭起的“狗爪棚” 常遭到猛兽袭击。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 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 蚣的威胁。后来一位土家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 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在顶上搭架子盖 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 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传到了更 多人的耳中,他们都按照这个办法搭建起了“空中住房”。后来, 这种“空中住房”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吊脚楼。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那” 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那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 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40峰骆驼或10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20小 时就能搭盖起来。时代过渡时,其居住由窝棚过渡到帐篷,帐篷用树 木做支架上盖毛皮。进入畜牧社会,支架变成哈纳,同洞顶变成天窗 结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也出现了毛毡帐,其形似天幕, 用羊毛毪覆盖。据《呼伦贝尔概要》载:“呼伦贝尔之普通蒙人,每 限于游牧,依水草而居,转徙无常,概以穹庐为栖止。此种天幕生涯, 可蔽风雪,可防虎狼。”“穹庐'满洲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 ‘包’。”宋末元初辽人赵良嗣诗曰:“朔风吹雪下鸡山,烛暗穹庐 夜色寒”,所咏的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毯,四周挂上 镜框和招贴花。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首先是大门,它是旧社会主人地位的一个表征。王府 大门是最高形式,其次有广亮大门、如意门等。广亮大门 只有品官的宅第方可使用。 • 进大门后的第一道院子,南面有一排朝北的房屋,叫 做倒座,通常作为宾客居住、书塾、男仆人居住或杂间。 自此向前,经过二道门(或为屏门,或为垂花门)进到正 院。这二道门是四合院中装饰得最华丽的一道门,也是由 外院进到正院的分界门。 在正院,小巧的垂花门和它前面配置的荷花缸、盆花 等,构成了一幅有趣的庭院图景。正院中,北房南向是正 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 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正 房、厢房和垂花门用廊连接起来,围绕成一个规整的院落, 构成整个四合院的核心空间。
谢谢观赏!
窑洞 “ 延安的窑
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 窑洞有马列主义,延安 的窑洞能指挥全国抗日 斗争。”
窑洞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 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 “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 溯到四千多年前。在中国陕甘 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 厚达几十公里,我国人民创造 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 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 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崖 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 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 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 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 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 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 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 生儿育女。窑洞是黄土高原的 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它沉 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 四合院布局
• • 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这是院中的主房,而且,一般四合 院的走向也是坐北向南的。东西两侧,为东西厢房。东西厢房,一般 都比较对称,建筑格式也大体相似或相同。南面建有南房,与北房相 对应。整个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对称的办法建筑 成。当然,在南北、东西房形成的角落中,也有耳房。这种耳房,有 的用来储存粮食,成为粮库及其它库房,也有的做厨房,还有一个角 落,一般是西南角为厕所,而东南角,则大都是院子的大门,这种四 合院子的程式,在山西的县城及其附近的农村是较为普遍的。也有一 些地方的院落,大门是开在南向中央的。北京的四合院住宅,经过长 期的经验积累,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结构、材料、施工方法上,都 有一套成熟的做法。
吊脚楼
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 为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 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 在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 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 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 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 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 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 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 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 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 绿色四合院
• 老北京人讲究较多, 四合 院里的绿化也很讲究,各层院 落中,都配置有花草树木、荷 花缸、金鱼池和盆景等。院门 前不能种槐树,因以前槐树上 会掉下来一种虫子,俗名吊死 鬼,担心过路人说“这儿怎么 这么多吊死鬼啊”,因桑树与 “丧”同音,四合院边也不种 桑树。北京人大都爱在院子中 种夹竹桃。
吊脚楼的结构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 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 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 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 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 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 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 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 廊,曲廊还配有栏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