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对当代人居环境的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试论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的当代价值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是一种关于人类居住环境的理论体系,它包含了中国古代对于居住环境的观念、规范、方法和经验。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的当代价值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理论内涵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试论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的当代价值。
一、历史渊源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典著作,比如《易经》、《论语》、《孟子》等。
这些古代著作中包含了关于居住环境的思想和观念,揭示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居住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在古代社会,人们认为居住环境应当符合自然规律,以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为中心进行布局和设计。
在建筑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地形地势、气候环境和水资源等因素,以便创造出适宜居住的环境。
古代中国人还注重居住环境与精神文化的结合,通过建筑、园林、家具等方面的设计和装饰来体现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古代的建筑、城市规划、园林艺术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发展。
这为当代的人居环境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二、理论内涵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在理论内涵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 强调人文关怀。
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注重人文关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社会关系。
在园林设计中,要营造出宜人的景致和愉悦的氛围,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交活动。
3. 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通过建筑、园林、装饰等方面的设计和布置来体现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为人们提供了富有文化内涵的居住环境。
4. 崇尚和谐平衡。
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认为,居住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应当追求和谐平衡,既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又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
以上特点构成了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的理论内涵,为当代的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三、实践应用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在当代的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艺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传统民居对现代住宅设计的启示摘要: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民居虽然不是当代建筑的主流设计方向,但其丰富而又特色鲜明的空间设计方法和自然和谐的设计理念,传承着历史,蕴含着极强的人文精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研究传统民居在建筑领域中的优点,并将其运用到现代住宅设计中,可以为现代住宅设计寻找到新的灵感和新的建筑方式。
关键词:传统民居;现代住宅;人文精神;建筑理念;启示引言当前的高科技及新型材料的引进,使住宅工程向大型化、高层化发展,对原有的人类乡土文化传统脉络的生存空间及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居民的现实居住环境也被房屋市场的导向和流行风潮所冲击。
在这个背景下,对于现代民居建筑的设计思想和理论,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和高科技新视野,来挖掘传统民居建筑的宝贵文化遗产,使中国的民居设计迈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以自己独特的木结构梁架建筑体系,成为现代框架建筑的鼻祖。
中国的建筑室内空间内涵丰富,造就了动静统一、内外交流、含蓄变化的空间形式。
天花藻井、隔扇、罩、架、格成为划分内部空间的极具装饰性的特殊设计语言。
空间组合的处理,空间、空窗、漏窗、透空屏风、隔扇及罩的灵活运用,对现代住宅设计具有启示的借鉴意义。
室内装饰艺术是依附于建筑实体而存在和发展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有建筑就有室内空间,而完美的建筑是由内外空间设计两个基本部分组成的。
室内设计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包括空间环境设计、装修设计和装饰陈设艺术设计。
系统中三者互为依存,互为补充,不可分割。
人们进入室内,就处于室内环境的包围之中,天花、地板、墙面、家具、陈设、灯具、五金、电器设备,以及光线、色彩、温湿度等给人们以综合印象和生理刺激。
室内房间的功能不同,所产生的室内环境气氛亦不同。
如何从研究传统中来启示现代住宅设计呢?我感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思考:1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1.1雅俗共赏的情态观论语有云:“里仁为美”。
里,是居住区,仁是充满人情味。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与现代人居环境的关系熊瑶杨云峰(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05 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北京100083)摘要:首先总结中国传统民居的哲学思想和生态精神的基础, 然后以北京为例, 针对目前都市居住环境的现状, 期望从中国传统居住环境街、院的关系以及北方传统民居四合院等精华之处, 为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传统空间肌理的城市探索和尝试性提出人居环境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国传统民居; 城市肌理; 生态哲理; 哲学观念; 人居环境住宅是一个城市的最小单位, 这样的一个个居住单位构成了城市的肌理。
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传统空间肌理的城市中, 不仅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中需严格保全现有的空间结构, 在大量的旧城改造中, 也应研究传统城市肌理的基本特征以及拓扑关系在现代城市功能背景之下的转化和再应用, 从而使城市肌理在发展中得到本质的延续。
1 中国传统民居分析“中国民居的生态哲理是受传统的哲学思想的支配, 而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却又是哲学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有机联系和统一,”两者既相互制约,又彼此紧密联系。
因此, 对中国传统民居生态精神的探索, 追根寻源还必须从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度来分析和研究( 图1 ) 。
中国北方传统民居——四合院,其形式以及所反映出来的生态精神等, 都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产物。
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基本观念。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是指天地人均有其内在的法则, 但最终均要服从于运动不息的自然规律。
“于是,中国传统民居在' 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从村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陈设乃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均充满了生态精神。
”其中,北方民居四合院是深具这种典型特征的实例。
中国的“家庭”概念曾经一度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中国传统民居对当代人居环境的启示中国传统民居对当代人居环境的启示全球性的环境与资源危机,使得建筑学人开始反思现代建筑活动中不良的行为模式,并着手对其进行调整,寻求基于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式,由此引发了生态与绿色建筑的研究。
而传统民居建筑,由于其对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所做出的独特解答,再次成为建筑界关注的热点。
在生存能力逐渐下降的传统民居与找不到出路的现代建筑之间架构一座桥梁,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所努力追求的。
同时,在倡导生态与文化的今天,传统民居以其极强的生态精神以及地域性、文化性、历史性和民族性,成为开展各种研究的良好素材。
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许多建筑丧失特色与个性。
现代化与历史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他们既对立又统一。
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保护传统是为了返本开新,对传统的改造要在创新中借鉴。
事实上,建筑只有在使用中,不断纳入当代人的生活交往,才能不断发生新的对建筑的理解行为,也才能使古老的建筑的潜在特质对当代人开放,重现当代建筑意义。
一.中国传统民居分析有学者认为“中国民居的生态哲理是受传统的哲学思想支配,而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却又是哲学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有机联系和统一。
”这两者是相互制约,却又彼此紧密联系的。
因此,对中国传统民居生态精神的探索,追根溯源还必须从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度来分析和研究。
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基本观念。
这里“天”是无所不在的自然,是客体;“人”是与天地共生的人,是主体。
天人合一是主体融入客体,形成二者的根本统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指天地人均有其内在的法则,但最终均要服从于运动不息的自然规律。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式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天人同构,大自然的变化与人体的变化活动有直接相互感应的共通规律,天、地、人之间是一个有机循环和新陈代谢的整体系统。
试论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的当代价值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是指中国古代对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理论构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居环境学说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认知、设计和规划理念。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的当代价值是非常深远的,它对于当今社会的居住环境建设、城市规划和生活方式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的特点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自然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重视与自然环境的亲密联系。
在古代中国,人们非常重视自然的美好和生态的平衡。
他们在居住环境的设计和建设中,会充分考虑自然的环境因素,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2. 注重动静结合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注重动静结合,即在居住环境的设计中,注重居住的舒适性和谐性。
传统居住环境中,既有安静的静态空间,也有活跃的动态空间。
这种动静结合的设计理念,使得居住环境能够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也符合人们生活的规律。
3. 尊重人文精神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强调人文精神,注重对人的尊重和照顾。
在古代中国,人们非常重视家庭和社区的联系和互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传统的居住环境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照顾,注重人的情感需要和社会关系。
1. 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非常重要。
通过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可以使当代人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从而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不断为社会发展提供智慧和借鉴。
2. 提升居住空间品质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所强调的尊重自然、动静结合、人文精神等特点,对于当代的居住环境建设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当今社会,居住环境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通过借鉴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的理念,可以提升当代居住空间的品质,使得城市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和宜居。
传统民居聚落的“适居性”——及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摘要:和谐人居需要与自然环境、人的行为心理相适应的建筑创作:和谐人居呼唤技术与艺术相统一、有机秩序的建筑创作。
传统民居聚落所体现出来的舒适,安逸的居住方式,在现在新农村建设中理应得到新的重视。
理解传统民居聚落适居性的特点,运用到现代居住区设计中,体现对传统民居的继承和创新。
关键词:传统民居聚落适居性继承启示1、传统民居聚落的价值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了各种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
传统的民居聚落主要是古村落。
作为中国社会的基本单元,聚落蕴含了乡土文化和乡土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内容,是有一定的外部范围和内部结构的系统的整体。
从传统民居聚落的营建和空间形态的研究过程中,不仅反映出对自身生存空间的理解和追求,也是社会文化和历史文化相关联的非物质因素的物质化体现。
中国的传统民居聚落是一座十分丰富的建筑宝库,当我们巡视中国的传统民居聚落时,我们会发现这些传统建筑在建筑形式,建筑形制、构筑形态、构造作法、材料运用、装饰风格等方面均呈现出难以穷举的变化。
2、传统民居聚落的地域性不同的地理环境深刻的影响着当地的聚落的构成及建筑类型。
中国地域广大,而且其地形、地貌的繁复,气候的丰富多彩,多条长江大河的纵横,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各地民居。
各地民居由于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展示出不同的特点,及内在的联系。
如四川的藏族民居和酉藏的藏族民居,我们会发现,虽然两者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社会组织等方面基本一致,但两者的构筑形态却迥然而异。
又如同处四川酉北部地区的藏族民居和羌族民居,我们会发现两者虽然在建筑形式、色彩运用、装饰风格等方面相去甚远,但在材料运用、构造作法及构筑形态等方面却有许多极为相似的地方。
3、传统民居聚落的“适居性”虽然各地民居有其不同的特点,但总体来讲,都是适应了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给当地居民创造出适合居住的环境。
中国传统民居文化对现代居住类建筑设计的启示博轩园供稿1、前言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例如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意环境与建筑交融,崇尚自然美和人性文化所演绎的悟性共鸣的美学原则和建筑形态的构成原则等,而中国人深层的世界观、自然观等民族意识也常通过传统建筑空间特性的塑造反映出来。
另外,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和建筑文化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组成的。
正因如此,中国传统建筑就像一颗明珠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耀眼的一席之地,而且影响广泛深远。
所谓“传统民居”是指那些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实践思考和感悟来设计自己的住宅,其营建都是因地制宜、就近取材,地区间的各种差异,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居,在艺术、技术、环境谐调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有的建筑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因此它又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佼佼者之一。
自古以来,建筑的营建,不仅要满足人类对挡风遮雨、生活起居的物质需求,而且还要满足人类对心理、伦理、审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
而“天人合一”是中国“周易美学”的理论核心,在各类建筑中,传统民居最为完全、深刻地体现了这一思想,体现在与自然协调共生的营建思想、中庸适度的发展目标、经验为本的承传模式,体现在追求“天——地——人”和谐共生上。
它的设计精神为今天与未来讲究与自然谐调的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开辟了道路。
民居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同地域环境特色相结合的产物,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而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孕育出风格迥异的民居特色。
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就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不断的从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非常宝贵的现实遗产中,不断发掘它对今天发展的积极一面,并且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今天设计的源泉。
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道路来。
在继承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时候必须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使幸存的“勉强”空间得到根本的改善,使历史的文脉得以继续发展。
本土传统民居的可继承性研究1、强地域性的可继承例如下沉式四合院就是强地域性的体现。
在平坦的塬面上,人们无冲沟可借利用,而木材资源又非常匮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创造了最具特点的潜掩于地下的窑洞村落。
这种以下沉式四合院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限制,只需保持户与户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点式布置。
这种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走进村庄,方看到家家户户掩于地下,构成了黄土高原最为独特的地下村庄,如洛阳邙山区的冢头村、三门峡市宜村乡、灵宝市的西章村等。
民间的能工技匠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地形,为下沉式窑洞村落设计出各种不同的入口布置方式,从平面布置上分有直进型、曲尺型、回转型三种。
下沉式窑洞村落具有独特的景观:由地面下到院落,再经由院落进到窑洞而形成的收放有序的空间序列。
处于地面,人的视野十分开阔,步入坡道视野受到约束,再进到院落便又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整个空间充满了明暗、虚实、节奏的对比变化。
下沉式院落的空间感也十分强烈,院落内不仅设有照壁,而且种植果木花卉,加之还用砖石等材料装饰窑洞洞口,从而使小环境变得幽静宜人。
2、强生态性的可继承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
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宏村是一座“牛形村”,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
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调节了气温和环境。
中国传统民居对现代生态建筑的启示摘要:随着新型现代化城镇的迅速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新型生态建筑,在我国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追溯历史,中国传统民居作为中国近代化社会的缩影,承载着现代人的生活轨迹与生息繁衍,其包含了丰富的生态建筑实践,包含了抽象的建筑理念与具体的建筑方法。
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民居的生态建筑理念进行研究,从建筑的规划布局、建筑空间形态、建筑细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对现代生态建筑现状进行思考,并探讨了传统民居的生态化对当代建筑的启示。
关键词:传统民居;生态建筑;启示一、引言生态建筑是指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达到节能、节地、节水、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降低环境污染的目的。
我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留下了许多辉煌的古建筑群。
这些古建筑既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又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和艺术性,是中华文化和世界建筑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灵感大多与当地地理气候自然条件相适应,同时也受到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理念影响,形成阴阳有序,尊重地形地势、就地用材、尊重本土气候特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营建思路。
这与目前我国推行的绿色建筑中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使用人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实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造目标相统一二、传统民居中的生态建筑智慧(一)哲学生态观在传统民居中的应用由于中国古代农耕生活的影响,我国长期以农业发展为基础支撑,家庭手工业、商业发展为辅助。
国民依赖天地眷顾,希望风调雨顺,平安健康、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从而孕育了古人对本土自然的尊重与敏锐的洞察力,崇尚天地、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建筑哲学。
其中“天人合一”、“中庸适度”、“师法自然”的哲学观长期影响着营造者。
传统民居的建造需遵循适度开发、合理规划现有地形地势、模仿自然特征进行仿生设计、节约能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原则。
(二)合理的规划布局在传统民居中的应用我国传统建筑多与自然和谐共存,在布局上因地制宜,节约土地。
浅析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意蕴对现代住宅的启示摘要:从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意蕴入手,简要分析我国当代住宅建筑的现状,并将我国传统民居与现代住宅建筑进行对比,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中国住宅建筑的文化意蕴在现代住宅中的应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民居文化意蕴现代住宅对比应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过了三十几年的住宅建设历程。
住宅建筑从最初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到如今越来越重视建筑文化、建筑艺术。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只重经济利益而不顾建筑质量,加上规划部门的管理滞后,导致住宅建筑出现了破坏城市肌理、与周围环境不协调、外观模式化等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总结我国传统民居的文化意蕴,从中寻找现代住宅的发展方向。
1、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意蕴1.1儒家思想我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倡导长幼有序、兄弟和睦、内外有别,崇尚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共同生活,对住宅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京四合院(图1)是儒家思想反映在我国传统民居上的典型代表。
四合院的特点是以厅堂为中心,正房坐北朝南,东西厢房沿南北轴线对称排列,并设游廊、花墙,前后有二门三门,主次分明、分区明确,为满足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辈分和内外区隔。
四合院因其独特的封建文化和儒家思想意蕴,成为到北京的西方人都争相游览中图1 北京四合院国特色民居的必看景点。
1.2风水文化我国传统民居选址、布局到室内设计,都讲求山水聚合、藏风得水,体现了“天人合一”风水的思想。
选址上注重背山面水,一方面阻挡了来自建筑北面西伯利亚的冷风,另一方面使居住在此地的人们有足够水源。
室内设计上,根据建筑不同形状的空间边界,设计庭院、天井、门廊等中国传统民居特有的中介,使人们与自然充分的接触,实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我国传统民居还渗透着阴阳平衡的风水思想。
空间是“阴”和“阳”是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传统民居中通常运用大与小、抑与扬、闭与敞、明与暗、内与外、曲与直等对比手法,并始终保持两者之间的平衡,成功运用了阴阳平衡的风水文化。
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美与自然【摘要】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美与自然源自于其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传统民居建筑融入自然元素的设计,使得建筑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展现出自然之美。
园林与庭院的设计将自然与人文相融合,营造出宁静舒适的居住环境。
木质结构和自然材料的运用让建筑更加生态环保,与自然更加亲近。
传统建筑中充分利用自然光线,使得室内明亮通透,增加舒适度。
美学观念贯穿在传统民居中,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自然之美。
中国传统民居的设计理念值得借鉴,它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保护和传承传统民居文化应当得到重视,将这种与自然共生的美丽传统延续下去。
传统建筑之美,源自于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尊重与珍惜。
【关键词】中国传统民居、美、自然、传统建筑、设计、园林、庭院、木质结构、自然材料、自然光线、美学观念、和谐共生、传承、保护。
1. 引言1.1 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美与自然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美与自然是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它不仅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感悟,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民居中,自然被视为一种生命之源,建筑师们通过融入自然元素的设计,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展现出一种与自然共生的美学观念。
在这种美学观念中,园林与庭院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不仅提供了美丽的景观,还体现了人们对于和谐与平衡的追求。
木质结构与自然材料的运用也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特点之一,木材的温暖与质感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温暖与亲近。
传统建筑中自然光线的利用也是设计师们的重要考量,光线的流动与变化为建筑增添了生机与动态。
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美与自然是一种深深根植于人们心灵深处的美学观念,它让人们重新审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并体会到和谐共生的美好。
2. 正文2.1 传统民居建筑中融入自然元素的设计传统民居建筑中融入自然元素的设计,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特色之一。
在传统民居中,设计师们常常在建筑物的布局、结构和装饰等方面融入大量自然元素,使整体建筑与周围环境自然融为一体。
试论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的当代价值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中国古代人们对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理解和认识的总结。
这一学说融合了中国古代智慧和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和人居环境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传统人居环境学说强调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依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而不是剥削和破坏。
这种观念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自然环境遭受到了越来越大的破坏,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成为了严重的问题。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传统人居环境学说,从中汲取智慧,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和方法。
传统人居环境学说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给予了深刻的认识。
在古代中国,人们居住的房屋、建筑等都是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而设计建造的。
这种建筑风格不仅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资源,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
古代人们还非常重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宝贵的,应该妥善利用并持之以恒地保护。
传统人居环境学说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给予了深刻的反思。
古代中国人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应该依靠自然而不能违背自然。
他们在建筑和规划方面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的要素,充分利用风、光、水等自然资源,使得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果。
古代人的这种理念在当代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和尊重自然环境,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融入更多的生态理念,使得城市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传统人居环境学说对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视给予了深刻的启示。
古代中国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认为人们应该团结一心,互相帮助,共同维护家园。
在传统人居环境中,人们在建筑风格、材料选择、装饰等方面都充分考虑了社会和睦相处的要求,使得人居环境更具温馨、和谐之感。
这种理念在当代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注重社区建设,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传统民居文化对现代居住环境的营造启示作者:尤志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9期摘要:本文认为传统民居对现代居住环境营造出鲜明的特征,是城市中的丰厚建筑文化遗产,在城市环境呈现特色危机的今天,仔细研究传统民居在建造时的设计思想对于当今的居住环境设计是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而且也是设计师创作有特色的居住环境的宝贵源泉。
最后作者指出未来居住环境必须是要遵循传统民居的规划与布局来推动现代城市居住环境的设计与生态营造。
关键词:传统民居;居住环境;启示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213—02中国传统民居的精华在于她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就科学性而言,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地取材,节省人力物力。
如西北窑洞和西藏的“雕房”,前者直接在土壁上开挖,稍作修饰,人工材料降到最低程度;而后者则使用石块及木料构筑;二是借助地势,适应气候,尽量不破坏自然环境。
如利用水网,生成了江浙水乡民居,依山就势,造就了侗族的吊脚楼;在建造民居时,由于非常注意巧借地形,所以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
三是在空间的组合,注重小环境小气候的建立。
如北京的四合院,庭院中合理配置花草树木,既美化环境,也陶冶情趣。
一、传统民居中的设计思想所谓“传统民居”是指那些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实践思考和感悟来设计自己的住宅,其营建都是因地制宜、就近取材,地区间的各种差异,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居,在艺术、技术、环境协调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我国古代民居的营建大都按风水师的建议去择址建屋。
风水是古人试图认为的调整环境,以保持人与自然的有机融合。
它决定民居村落营建的选址、朝向、空间结构、景观构成等,同时也充分反映了古人朴素的生态保护意识。
这些意识在今天仍然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试论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的当代价值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是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环境、人类生活、宗教信仰、政治经济、文化传承等整体认识的历史遗产,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化内涵和实用价值,对当代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意义。
一、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类和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应该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
这种思想对于当代人类对待环境的态度和行动指导具有重要意义,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可持续发展,呼吁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二、文化内涵的当代价值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而形成的,通过其体系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博大性和综合性。
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传承需要借鉴和发扬这种传统的文化内涵,以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世界文化发展。
三、实用价值的当代意义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中包含了丰富的实用价值,这些思想和经验可以为当代城市化及乡村发展提供重要的思路和经验。
例如,南方传统园林中的“隐逸”、“多变”等思想可以为城市化探索新的发展路径;而古代的水利技术和防灾措施则可以为当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参考;还有在传统建筑中体现的木石结构、节约能源、节约材料等实用技术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总之,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是中国古代智慧与文化的珍贵遗产,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文化内涵和实用价值,它对于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意义。
当代中国需要弘扬传统文化,挖掘人居环境学说的深层次价值,依托传统文化、创新现代技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浅析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意蕴对现代住宅的启示
中国传统民居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现代
社会的住宅,尤其是高楼大厦,在功能上满足了人们对舒适和便利的需求,但也存在着“城市病”等问题。
而传统民居正是通过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
文化内涵,为现代住宅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再次,传统民居秉承了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的理念,如“礼”,以及对自然、道德和智慧的追求,都通过传统民居的建筑表现出来。
例如,古代建筑常常以天地人合一的理念为设计基础,以此来弘扬尊
重自然、注重人伦关系的价值观。
这种传统价值观对现代住宅建设也有启示:在设计和建造现代住宅时,应当注重人的精神需求,考虑人的尊严、
社交需求以及对理想家庭和社区的向往。
最后,传统民居对生活方式的启示。
传统民居注重民居的多功能性,
在有限的空间中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有利于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例如,
庭院同时作为休闲娱乐和种植菜地的场所,客厅可以用作聚会和休息场所。
传统民居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和设计,提供了多样化的生活场景。
而现代
住宅在面临空间狭小和功能单一的问题时,可以借鉴传统民居的设计思路,提供更多样化的功能空间,增加人们的生活乐趣。
总之,中国传统民居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其建筑形式和文化内涵对现代住宅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强调与自然环境的
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人文精神的追求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样性。
通过借鉴传统民居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手法,可以为现代住宅的设计与
建造提供新的思路,创造更舒适、健康、人性化的居住环境。
中国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及其当代意义首先,中国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表现在建筑布局和设计上。
传统民居的布局通常以庭院为中心,周围围绕着多个房间及屋顶,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对流风、自然阳光等。
同时,在屋顶上一般种植着绿色植物,可以吸收太阳光和雨水,起到保温、隔音、净化空气等作用。
此外,传统民居的窗户通常较小,可以阻挡外界的风沙和阳光直射,减少室内能量流失。
这些设计都是基于对生态的深入理解,充分考虑了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人们的生活需求。
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还体现在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上。
在古代,人们非常注重对水、土地和能源等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传统民居通常会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和地下灌溉系统,将雨水用于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减少了对地下水的消耗。
同时,古人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较为注重环保,采用当地资源,如土木结构、茅草屋顶等,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此外,古代人们还积极利用房屋和园林中的空地种植蔬菜和草药,实现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对于当代问题的解决和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建筑规模的扩大,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能够提供给我们一些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参考。
例如,在城市设计中,可以借鉴传统民居的布局和设计理念,构建更加生态友好的城市。
其次,传统民居习俗中强调的资源利用和保护思想,对于当前和未来的资源短缺问题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人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合理利用水、土地和能源等资源的方法,以及减少浪费和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最后,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也对当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提出了挑战和反思。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但也经常陷入过度消费和浪费资源的困境。
传统民居习俗倡导的简约、节俭和环保的生活方式对于我们摆脱浪费和追求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总之,中国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是古代人们对于建筑与居住环境进行探索和总结的产物,对于当代城市化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传统文化对现代城市环境与人居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对现代城市环境与人居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遗产,它代表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
虽然现代城市环境与人居文化不断变化与发展,但传统文化对其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对现代城市环境与人居文化的影响,并着重阐述其在社会、生态与美学方面的贡献。
一、传统文化在社会方面的影响传统文化对现代城市环境与人居文化的社会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传统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和社交关系,注重家庭与社会的和谐。
在现代城市中,人们往往忽视社交关系,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增加。
然而,传统文化鼓励人们尊重长辈、关心亲朋好友,在社会交往中注重人情味,使人们更加亲近、融洽。
其次,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公德的传承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强调个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人们遵守道德规范,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传统文化中的诸多规矩制度,如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等,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社会秩序的维护。
二、传统文化在生态方面的影响传统文化对现代城市环境与人居文化的生态方面有着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首先,传统文化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在现代城市环境下,生态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然而,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鼓励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
倡导环保与节约资源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对于解决现代社会的生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建筑和古典园林等也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和改善作用。
传统建筑以其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相融,能够很好地适应地理、气候等因素,减少环境对建筑造成的破坏。
三、传统文化在美学方面的影响传统文化对现代城市环境与人居文化的美学方面产生着独特的影响。
首先,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影响了现代城市环境的设计与装饰。
传统文化注重对称、和谐、平衡等美学原则,这些特点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许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融入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如传统建筑风格、园林景观等,使得城市环境更加具有文化传承的韵味。
建筑文化传承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建筑,不仅仅是一堆砖石与木材的堆砌,更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生活的舞台。
建筑文化传承对于人居环境的影响深远而持久,它塑造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
建筑文化传承首先体现在建筑的形式与风格上。
从古老的四合院到典雅的徽派建筑,从庄重的哥特式教堂到灵动的岭南骑楼,不同的建筑风格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
这些传统建筑形式经过岁月的洗礼,凝聚了先辈们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它们的传承使得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够感受到历史的韵味和文化的底蕴。
比如四合院,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代表,其布局严谨,尊卑有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观念和礼教制度。
四合院的院落空间为家庭成员提供了交流和活动的场所,增进了亲情和邻里关系。
在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中,如果能够融入四合院的元素,如庭院、回廊等,不仅可以增加居住的舒适度,还能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与归属感。
再看徽派建筑,那粉墙黛瓦、马头墙的独特风貌,以及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艺术,无不展现出徽州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
徽派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山水相依,宁静优美。
这种建筑文化的传承,对于现代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保留乡村原有生态风貌的基础上,运用徽派建筑的元素和手法,可以打造出富有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乡村人居环境,吸引游客,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建筑文化传承还体现在建筑材料和工艺的运用上。
传统建筑中使用的木材、砖石、土坯等材料,以及榫卯结构、砖石砌筑等工艺,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和技术经验。
这些材料和工艺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通风性能,能够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为人们创造出舒适的居住环境。
在现代建筑中,合理地运用传统建筑材料和工艺,不仅可以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还能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例如,一些现代建筑采用了传统的砖石砌筑工艺,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美观性,还提高了建筑的耐久性。
同时,使用本地的天然材料,如竹子、木材等,不仅减少了运输成本和碳排放,还能体现地域特色。
中国传统民居对当代人居环境的启示
全球性的环境与资源危机,使得建筑学人开始反思现代建筑活动中不良的行为模式,并着手对其进行调整,寻求基于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式,由此引发了生态与绿色建筑的研究。
而传统民居建筑,由于其对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所做出的独特解答,再次成为建筑界关注的热点。
在生存能力逐渐下降的传统民居与找不到出路的现代建筑之间架构一座桥梁,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所努力追求的。
同时,在倡导生态与文化的今天,传统民居以其极强的生态精神以及地域性、文化性、历史性和民族性,成为开展各种研究的良好素材。
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许多建筑丧失特色与个性。
现代化与历史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他们既对立又统一。
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保护传统是为了返本开新,对传统的改造要在创新中借鉴。
事实上,建筑只有在使用中,不断纳入当代人的生活交往,才能不断发生新的对建筑的理解行为,也才能使古老的建筑的潜在特质对当代人开放,重现当代建筑意义。
一.中国传统民居分析
有学者认为“中国民居的生态哲理是受传统的哲学思想支配,而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却又是哲学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有机联系和统一。
”这两者是相互制约,却又彼此紧密联系的。
因此,对中国传统民居生态精神的探索,追根溯源还必须从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度来分析和研究。
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基本观念。
这里“天”是无所不在的自然,是客体;“人”是与天地共生的人,是主体。
天人合一是主体融入客体,形成二者的根本统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指天地人均有其内在的法则,但最终均要服从于运动不息的自然规律。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式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天人同构,大自然的变化与人体的变化活动有直接相互感应的共通规律,天、地、人之间是一个有机循环和新陈代谢的整体系统。
“于是,中国传统民居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从村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陈设乃至屈才以及营造技术均充满了生态精神。
”
二.中国传统民居在当代设计中的运用与发展
梁思成先生早年提出传统建筑创作要“中而不古,新而不洋”,既就是为了追求和反映时代特征,又不洋化,也不抄袭和照搬传统建筑的新建筑风格,而是从西方高技术中吸取有利于我国传统建筑发展的经验技术,为我国传统特色服务。
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建筑文化及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分析其文脉沿袭足迹,从整体到局部理解其中包含的重要理念,从来自传统文化及建筑的和谐精神中,将其神韵融入建筑设计创作过程的每一个整体构思与细部处理,其目的是,以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传统建筑文化与地域文化中独特的认知与理解模式,以传统文化的物质符号——这里面包含传统建筑所特有的造型及构造手法等,来表达具有创新意识的、又是具有鲜明的文化传承关系的崭新观念。
我国传统民居形式众多,我们应从中找出地域特色的范式来,范式与形式不同,形式多而繁杂,范式具有典型意义。
通过去粗取精,提炼范式中有形的和无形的某些要素,在住宅设计的创新中得以再现,从而研制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居住类建筑设计模式。
我们可通过对传统民居的创造性继承,发掘传统民居中的生态优化理念、文化因子及有利于其形成的建筑语言,如序列、空间、形式、尺度、交通,组合等,并将其与现代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结合起来,这样继承传统就不仅仅是表面上符号的挪用和拼贴,或所谓的神似形似,而
是真正能给人们的生活注入传统的生态理念和文化因子。
建筑设计中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如历史哲理、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比物质条件更能深刻地影响建筑的演变和发展。
传统意象作为一种建筑设计初期概念形成的元素之一,在现代建筑理论与思潮日趋多元化的环境下更加显现出其重要性和可操作性。
当前,我国居住类建筑的设计往往出现两种弊病,一种是对西方现代建筑形象的生搬硬套,一种是对中国古典建筑形象的简单模仿。
在外在形象的重围之中,建筑丧失了传承文化的功能,变成了不能表达语义的华丽辞藻的堆砌。
这种危害是明显的。
简单的形式上的模仿不仅降低了人们的欣赏水准,而且损害了建筑师的原创精神,使建筑设计陷入了恶性循环:建筑内涵的贫乏需要形式上的华丽来掩饰,而单纯形式上的追求又带来建筑内涵的贫乏。
两者之间似乎难以建立一种有机的结合。
建筑设计者如通过深入地研究传统文化,将其中的精神特质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不仅能够突破目前各种时髦形象的重围,而且能够创造出富有原创性的具有文化意味的新形象。
我们应力求将“传统”与“现代”这一对矛盾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突破形的束缚,用现代的功能要求、现代的观念手法、现代的技术材料来展现或隐含传统文化的“意象”。
三传统民居的生态经验
适应自然的传统建筑技术是经过长期的摸索而逐渐演变成形的,虽然没有现代技术的华丽外表,但其朴实的内在却包含了许多现代技术原理,如众所周知的窑洞建筑所具有的“冬暖夏凉”特性,实质是其蓄热性能较好的厚重性围护结构,由于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对于较大的室外温度波动的衰减作用的一种表现。
受具体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各地传统技术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很大差异,但出发点是一致的,即都是针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因素提出的解决方案。
而且始终保持明确的层次性和严格的连续性,即环境设计措施从上而下系统地贯穿于建筑选址、规划布局、单体设计与构造设计中,大尺度的设计措施是其环境效能的有力保证,小尺度的设计措施是其有益的、必要的补充。
传统民居建筑在选址、朝向、平面布局、空间组合、建筑用材、构造处理等方面,处处体现出人们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以最简洁灵巧且经济的方式创造建筑环境的生态建筑思想和经验。
用现代建筑物理环境技术的观点来审视,这是人们在掌握气候等自然条件特点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了烟囱效应原理、相变蒸发吸热原理、土壤蓄热原理、太阳能利用原理以及地表风向风速的随机分布原理等,通过建筑空间与平面、院落与建筑体形的合理布局,室内外空气流场的合理组织,不同空间温度场的合理分布和沿纵向的分层控制等措施来实现的物理环境。
按照绿色建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优秀的传统民居建筑在其产生和成长的年代可以称得上是“可持续性”建筑。
传统民居建筑中这些技术方法与今天的可持续建筑体系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能很好地达到节能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我们应该发掘其永恒的内涵,并使其在现代建筑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需求的提高,特别是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凸显,传统民居建筑已不能完全满足今天的需要。
但是,轻率地放弃传统居住形式却又未能找到更好的替代方式,只会使情况变得更为糟糕。
可持续发展并不意味着要与历史割裂,而是历史在当代的延续和对历史的再认识。
研究和发展当代的居住建筑,特别是在广大乡镇区域,要重新建立一套全新的绿色居住建筑体系,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整理挖掘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绿色建筑经验并将其科学化、技术化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用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在处理人与环境、资源关系方面的巧妙之处,特别是保存在其中朴素的生态建筑思想和技术经验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无论是在传统民居改造过程中对现代生活需求的导入,还是在现代住宅设计过程中对传统民居营建思想精髓的借鉴,我们都应大力弘扬“经得起自然和时代选择的”那部分生态建筑
经验,充分把握现代文明与传统的切合关系,使传统民居精华得以继承和充分发展。
这对解决我国广大乡镇区域城市化进程中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地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也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学生:连钦
建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