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经济学试题库简答题答案

发展经济学试题库简答题答案

为了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国情的人力资本战略已经刻不容缓。1、全方位改善营养和医疗等服务,提高劳动力的身体素质。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劳动力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但是当营养和医疗投入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其边际收益开始递减,直至为负。因此,在制定营养和医疗方案时,不能只从总体上判断,而应该注重营养健康状况最差的群体的营养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区别对待不同年龄段的营养投资。儿童时期的营养情况不仅对其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对其以后在学习过程中的接受能力也具有重要影响。2、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率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的效率不高,主要表现为辍学率高,教育脱离本国实际,对不同层次教育的投资不合理等。因此,发展中国家中国家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率。首先应该把教育投资的重点由高等教育转移到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上来,普及初等教育的同时大力扩张中等教育,适当减缓高等教育的发展。其次,适当改变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模式。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应该把教学与实际联系起来,多传授在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预期收益,降低辍学率。3、减少智力外流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对于发展中国家,进行多渠道的技术、文化、人才的国际交流,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多种收益。但是伴随着人才交流,也出现了智力外流现象。目前,发展中国家主要靠各种限制手段来减少智力外流,例如对出国留学者收取一定的教育补偿费用,但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发展中国家应该为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缩小同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使他们从个人理性的角度认为留在国内也是个人的最优决策。只有这样,才能组织智力外流,并能吸引外国人才。

9.简述增长极限理论。

增长极限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增长极限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

增长极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区位经济。区位经济是由于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的若干企业或联系紧密的某几项经济活动集中于同一区位而产生的。例如,某一专业化生产的多个生产部门集中在某一区域,可以共同培养与利用当地熟练劳动力,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共同承担新产品开发的投资,可以形成较大的原材料等外购物资的市场需求和所生产产品的市场供给,从而使经济活动活跃,形成良性循环。区位经济的实质是通过地理位置的靠近而获得综合经济效益。第二,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由于经济活动范围的增大而获得内部的节约。如可以提高分工程度、

降低管理成本、减少分摊广告费和非生产性支出的份额,使边际成本降低,从而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三,外部经济。外部经济效果是增长极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其重要结果。经济活动在某一区域内的集聚往往使一些厂商可以不花成本或少花成本获得某些产品和劳务,从而获得整体收益的增加。

10、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从可持续发展意义上考察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需要分析当前该国所拥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能力,而且需要研究支撑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变化趋势。

关于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研究,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条件、机制和准则为据,全方位考察和分析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各构成要素在国家间的对比关系及其各要素对综合国力的影响,系统分析和评价综合国力及各分力水平,对比分析并找出不足,同时提出相应对策和实施方案,以期不断提升综合国力,达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去衡量综合国力,使综合国力竞争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框架内,从而适应社会、经济、自然协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观念、作用、评价标准等方面对综合国力进行全面的再认识。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显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决定了在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手段,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条件,社会系统的持续进步是保障。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世界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谁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上占据优势,谁便能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与保隙,创造更大的时空与机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将成为争取未来国际地位的重要基础和为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这样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需要把握决定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需要清楚自身的地位和处境、优势和不足,需要检验已有的同时制定新的竞争和发展战略,以实现可

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的总体战略目标.

11、怎样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市场机制,就是市场的各个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市场的各种要素,一般又成为市场的各种机制,如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它们的联系和作用统一构成市场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1)价格机制。价格机制能调节生产和投资的方向及规模,调节商品的供求关系,调节消费需求的方向和结构,调节收入分配,调节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等等。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价格与价值既相背离,有趋于一致,因为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又趋于一致,是价格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2)供求机制。供求机制可以调节商品的价格,调节商品的生产与消费的方向和规模。供求结构的变化,能调节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等等。供求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供求关系能够灵活地变动,因为供求关系在不断变动中取得相对的平衡,这是供求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3)竞争机制。竞争机制能促进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经营管理,

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态度;有利于打破地区和部门分割,促进商品和生产要古典混合模型,以及哈里斯-托达罗的新古典模型不同,以后的发展经济学家如卡尔多、拉克西特等,针对发展中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工业部门产品有效需求不足并存的现实,主张通过调节城乡两部门支出和刺激有效需求来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将凯恩斯主义引入了两部门模型,为二元经济理论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16、中国的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理论上讲,中国存在着四重二元结构,即以劳动力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以所有制或产权结构为核心的公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二元结构、以资金配置机制差别为核心的国有金融与民营金融二元结构、以行政区划与产业结构差别为核心的区域二元结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So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以尽快完成国民经济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17、农业在经济发展中有哪些作用?发展传统农业有哪些基本途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2.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是国家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

3.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证。

18、什么是工业化?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有哪些特点?

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即由生产技术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农业型经济过渡到具有先进生产技术和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先进工业型经济的发展过程。

我们所谓“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是指欧美发达国家历史上经历过的工业化模式。这些国家的工业化模式的共同特征为:

第一,这些国家的工业化都以建立在城市的大规模工业企业为载体。工业集中于城市,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外部经济”;大企业可以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工业化过程中,人口不断地向城市流动,社会逐渐城市化。

第二,在这些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化是民间发动的。所谓民间发动的工业化就是主要由个人积累资本和进行投资而推动的工业化,这种工业化一般表现为一种进化的、比较均衡的经济进步过程。

第三,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大多是消费品导向的;工业化起步于消费品工业,最早的重大机器发明是机器纺织,然后逐渐扩大到投资品工业,其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优势的阶段、投资品工业的相对增加阶段和投资品工业渐占优势的阶段。

概括地说,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模式是追随市场的模式,表现为自发的进化过程,政府干预造成的扭曲较少,资源配置较为合理,但这一过程往往十分漫长。19、概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变动关系,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存在着较大差别。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表明,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所形成的聚集效应使工业比重上升对城市化率上升具有直接和较大的带动作用;而当工业化接近和进入中期阶段之后,产业结构转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作用超过了聚集效应的作用,城市化的演进更多地表现为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的拉动。在这个阶段,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明显快于生产比重的上升,而

这主要不是工业而是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带动的。也就是说,当工业化演进到较高阶段之后,对城市化进程的主导作用逐步由工业转变为整个非农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也越来越不同于产出结构的变化并起着更大的作用,这使服务业的比重上升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更大的影响20、发展经济学中的区域发展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区域发展理论的产生于发展来源于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区域发展理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反过来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理论的发展。

21、内向型发展战略的主要局限性是什么?

内向型发展战略也即进口替代战略,它主要有如下局限性:

第一,缺乏活力,经济效率低下。

第二,由于进口替代工业不能摆脱对国外资本品、中间投入品和其他投入的依赖,所以进口替代工业越发展,越需要更多的外汇来进口这些投入,使得外汇

短缺变得更严重

第三,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口替代商品生产企业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工业发展第四,提供就业机会有限。

22、如何看待内向与外向发展战略的辩证关系。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在理论界和国际机构中,赞赏进口替代的主张占据主流地位。当时人们认为传统经济学的自由贸易理论不适合于发展中国家,进口替代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工业化的捷径。因此,在50年代和6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明显地倾向于进口替代战略。如果说在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第一个阶段,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还比较顺利的话,那么,进入第二个阶段,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就变得非常困难。因为资本品、中间产品的生产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这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状况是相矛盾的,为了保证第二阶段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国家必须采用力度更强的保护政策,使效率低下的国内进口替代企业按本国货币计算有利可图。结果,资源配置由于利率、工资率和汇率的扭曲而严重不合理,政府对进口替代工业的补贴越来越多。进口替代工业变得越来越没有效率。到60年代后期,进口替代战略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发展研究中心对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后,得出结论说,当进口替代战略实施到一定阶段后,由于高水平的保护措施,使产品成本居高不下,进口替代产品变成了昂贵的产品。低收入阶层不敢问津,市场需求狭小,生产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只有适时转向扩大出口,才能真正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

24、什么是交易成本?为什么会出现交易成本?

所谓交易成本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达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也即人一人关系成本。它与一般的生产成本(人一自然界关系成本)是对应概念。从本质上说,有人类交往互换活动,就会有交易成本,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交易成本的存在源于人类两大天性:

第一是人的有限理性。

第二是因为至少部分个体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25、概述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制度的起源、制度变迁与创新、国家制度供给一起被称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四大支柱”,而且,在很大意义上,制度的起源、变迁与创新、供给与需求都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相关。从结论上说,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制度通过确立明确的规则,增加了资源的可得性,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因而减少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降低了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从而促进市场更好地运行;第二,制度可以通过明确界定的产权,促使个人的经济努力转化成私人收益率接近于社会收益率的活动,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强的动力;第三,制度通过对财产权利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大批企业家的涌现,从而为经济发展打下很好的微观基础;第四,制度是“矫正价格”、“矫正政策”的核心,只有通过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制度结构,才能够真正“矫正”由市场或政府所造成的价格扭曲或政策扭缺;第五,作为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意识形态是一种节约信息费用的工具,因而可以减少其他制度安排的费用,而且成功的意识形态可以克服“搭便车”的问题,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第六,制度通过建立社会活动的基本规则,扩大了人类在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领域的选择机会,从而进一步丰富了经济发展的内涵。总之,有效的制度能够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大大加快。相反,无效的制度则会严重地阻碍经济发展。因此,追求经济发展的政府应该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建立并不断完善符合自身需要的、有利于市场机制良好运行的制度结构

26.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有哪些?

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随着教育职能的逐步演变,现代教育成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主要途径。它的作用具体地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是培养劳动者道德价值观念的最主要手段。道德价值观念是劳动者素质中最重要的方面。所谓道德价值观念,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社会价值标准;二是有关个人的价值标准;三是有关国家和世界的价值标准;四是认识过程的价值标准;

第二,教育是提高劳动者智力素质的最重要途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可以把非熟练劳动力培训为熟练劳动力;二是教育可以改变劳动者的能力形态。

第三,教育特别是现代学校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劳动者创造力的关键。

第四,教育对劳动者健康素质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27.怎样认识新经济增长理论对认识经济增长源泉和决定因素的贡献?

80年代出现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作为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重新思考,在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开创新的视野与新的方法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1)针对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中把技术进步当作外生因素的缺陷,新增长理论把经济增长源泉的内生化,提出对持续经济增长有决定意义的是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2)针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收益递减和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源泉不仅自身能够形成递增的收益,而且能使物质资本和劳动也产生递增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保证了经济的长期增长。(3)提示了技术进步与投资相互促进的机制

28.国家财政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在市场经济制度中,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市场又不是万能的。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着所谓?市场失灵”问题和经济的外部性问题,这些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得到完全的解决,必须发挥财政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

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要任务应当是:

⑴政府应当在教育和技术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上发挥主导作用。

(2)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当在提供交通、运输、通讯、电力和水利建设等工农业基础设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发展中国家政府还应当承担起支持风险性投资的任务。

(4)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还必须在保护环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方面发挥作用

29.人口增长过快在哪些方面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力资源丰富,这固然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

重要条件,但人口增长过快,又是我们一个沉重的负担,它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素质的提高。作为当代中国学生必须了解我

国人口的历史和现状,增强人口意识,自觉宣传党的人口政策

30.简述两缺口分析理论及其政策意义。

钱纳里和斯特劳特认为,从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多走过的道路来看,经济发展主要

受三种约束:一是“储蓄约束”,即本国储蓄不足以支持投资的扩大,影响了经济发展;

二是“外汇约束”,即出口收入小于进口支出,有限的外汇不足以支付经济发展所需的

资本品进口,阻碍了国内生产和出口的发展;三是“吸收能力约束”,即由于缺乏必要

的技术,无法更多更好地吸收外资和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他们依据宏观分析,得到下

列公式:

Y=C+I+X-M,Y-C-I=X-M,I-S表示储蓄缺口,M-X表示外汇缺口政策意义:

第一,一国应当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发展经济,应当积极地利用国外资源第二,应当

妥善地制定引进外资计划,采取适当措施调节外资的流向和结构,保证其有效使用

第三,应当进行经济改革,改造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使外资得到有效使用。

31.两缺口分析的主要内容

正如国民收入均衡公式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时事后平衡一样,储蓄缺口与外汇

缺口也是事后平衡,国内储蓄的变动,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水平和边际消费倾向或边际储

蓄倾向;投资的变动,取决于储蓄量,计划的经济增长率和国内吸收与运用投资的能力;

进口量的大小取决于出口产品结构等因素。结果,投资超出储蓄的数额不一定恰恰等于

进口多于出口的数额。因此就需要对两个缺口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求达到平衡,调整的

方式由两种:消极的方式和积极地方式。32.工业化的涵义及衡量指标。

工业化表现为农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比重和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而以工业为中心的非农业部门所占比重逐渐上升的经济结构变化过程。工业化是人类社

会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工业化被分为不同的类型.

工业化衡量指标: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农业劳动力比重和农业增加值比重极不协调,

这是由人口众多和农业生产率低下造成的,因此,在参照国际通用指标和方法确定我国所属的工业化阶段时.

33.简述发展中国家改造传统农业的途径。

(1)生产要素技术化。技术要素存在于具体的生产要素之中,不能脱离其他生产

要素而独立存在。只有这种全面的技术进步才能打破传统因素的束缚,实现传统农业的转变。

(2)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生产要素的技术化,为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创造了条件。新生产要素的引入和投入量的增加,可以发挥要素技术化的外部效益。这样传统农业就无法摆脱外来因素的刺激,从而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全面转变。

传统农业的转变,实质上就是建立在农业技术全面进步基础之上的生产力的质的飞跃。

34.教育成本的主要涵义是什么?

为了培养一定熟练程度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而耗费的教育费用。教育成本包括:(1)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以及学校支付的教育费用。(2)学生或学生家庭支付的教育费用。如学杂费、学习用品费、往返学校的交通费以及其他与就学有关的费用。(3)学生达到法定离校年龄后,因继续就学而放弃的劳动收入

35.发展中国家解决贫困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政策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1、制定出一套有益于市场经济运作的制度结构,发展中国家缺乏的就是市场经济制度,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和结构阻碍经济发展。

2、制定一套能够使发展中国家的资产、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分配发生两型转变的机制和长远政策。

3、建立各种政治的、社会的和制度上的机制,帮助贫困人口得到各种服务和机

会。

4、改善和提高贫困人口的保障体制,减弱贫困人口的对风险的脆弱性。

36.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属于传统型,特点有:

1自然增长率水平较高;

2人口数量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80%以上;

3今后变化趋势采取控制人口数量地措施,实现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

的转变

37.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在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公共教育费用增长迅速,但人均占有水平仍然很低

(二)入学人数增长迅速,但辍学率很高

(三)教育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被忽视

(四)教育内容不合理,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

(五)教育体制扩大了不平等

(六)知识失业和教育的“过度”发展

38.为了缩小知识差距,解决知识问题,发展中国家应当执行什么政策?

为了缩小知识差距,解决知识问题,发展中国家应该摒弃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入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集约经济增长方式和走科教兴国战略是发展中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途经

39.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财政掉接收入分配的途径主要有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

40.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

⑴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低,收入差距大;

⑵劳动生产率低;

⑶人口出生率高,平均寿命短;

⑷失业率高,劳动力利用不充分;

⑸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现象。

41.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⑴用于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支出;

⑵用于健康保险方面的支出;

⑶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

⑷国际迁移的支出。

42.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⑴财政支出的增加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⑵经常性开支过于庞大,而一些必要的经常性开支又常常不足;

⑶巨大的财政补贴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⑷某些发展中国家军费开支过大

43.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有哪些?

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随着教育职能的逐步演变,现代教育成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主要途径。它的作用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是培养劳动者道德价值观念的最主要手段。道德价值观念是劳动者素质中最重要的方面。所谓道德价值观念,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社会价值标准;二是有关个人的价值标准;三是有关国家和世界的价值标准;四是认识过程的价值标准;

第二,教育是提高劳动者智力素质的最重要途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可以把非熟练劳动力培训为熟练劳动力;二是教育可以改变劳动者的能力形态。

第三,教育特别是现代学校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劳动者创造力的关键。

第四,教育对劳动者健康素质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44.怎样认识新经济增长理论对认识经济增长源泉和决定因素的贡献?

80年代出现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作为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重新思考,在开

创新的研究领域、开创新的视野与新的方法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1)针对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中把技术进步当作外生因素的缺陷,新增长理论把经济增长源泉的内生化,提出对持续经济增长有决定意义的是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2)针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收益递减和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源泉不仅自身能够形成递增的收益,而且能使物质资本和劳动也产生递增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保证了经济的长期增长。(3)提示了技术进步与投资相互促进的机制

45.国家财政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在市场经济制度中,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市场又不是万能的。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着所谓?quot;市场失灵”问题和经济的外部性问题,这些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得到完全的解决,必须发挥财政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

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要任务应当是:

(1)政府应当在教育和技术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上发挥主导作用。

(2)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当在提供交通、运输、通讯、电力和水利建设等工农业基础设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发展中国家政府还应当承担起支持风险性投资的任务。

(4)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还必须在保护环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方面发挥作用

46.简述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济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4)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7)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本质特征。

47.什么是库兹涅茨效应?

库兹涅兹根据统计分析,得出一个收入分配变化的规律性:假定收入分配在经济增长之前是平等的,那么在经济增长的初始阶段,收入分配出现不平等。不鹏等表现为全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甚至每个人的收入都没有增长;三随着经济继续增长,收入分配不均的状况逐渐缓解,当经济达到一定水平、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和收益差别缩小后,收入才从先有利于高收入阶层,在有利于中等收入阶层,最后有利于低收入阶层,一次变得较为平等。这一规律被称为库兹涅茨效应

48.简述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主要内容。

按照托达罗模型,人口流动基本上是一种经济现象,是一种合乎理性的经济行为。尽管城市中存在失业,流入城市中的人们还是可以做出合理决策的,他们所关心的,与其说是城乡现实中的收入差异,不如说是城乡预期的收入差异。无论是已经开始流动的人口,还是准备流动的人口,都在把农村现实收入与如果移入城市后能找到工作机会的预期收入做出比较,以决定其择业。总之,影响他们预期的是两个因素:城乡实际工资差异估计有多大,在城市求得工作机会的可能性估计有多大。

49.简述不平衡增长理论的基本内容。

不平衡增长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有选择地在某些部门进行投资,通过其外部经济使其他部门逐步得到发展的经济学说。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从发展中国家现有资源的稀缺和企业家的缺乏等方面来看,平衡增长理论是不可行的,发展中国家不能将有限的资源同时投放到所有经济部门和所有地区,而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联系效应大的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

地区发展也必须有一定的次序,不同的地区按不同的速度不平衡增长,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集中于一些地区和大城市,并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以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其他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发展极”

50.简述可持续发展原则。

1、公平性原则,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

2、可持续性原则。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

3、和谐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4、需求性原则。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

5、高效性原则,高效性原则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是人类整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

6、阶跃性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

51.工业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有哪些?

工业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根据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来

看,都曾经历了工业化这一社会、政治、经济剧烈变动的历史阶段。因而,对发展

发展经济学10套试题

发展经济学试题一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经济发展上的创新是由: A.马歇尔提出的 B.托达罗提出的 C.斯密提出的 D.熊彼特提出的 2.发展经济学是: A.研究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 B.研究中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 C.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 D.研究后工业国家经济发展的科学 3.经济发展是: A.工业化过程 B.城市化过程 C.农村化过程 D.手工业发展过程 4.隐蔽性失业是: A.失业 B.有工作岗位但不愿意就业 C.伪装失业 D.实际工作的时间少于他们愿意工作的时间 5.制度构成包括: A.非正式约束 B.正式约束 C.制度实施机制 D.人们的思想 6.李嘉图提出的国际贸易理论是: A.收支顺差说 B.绝对利益学说 C.剩余产品出路学说 D.比较利益学说 7.不可再生资源包括: A.粮食 B.铁矿 C.石油 D.森林 8.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 A.家庭经营的农场形式最好 B.集体经济经营方式最好 C.大型股份制公司制企业最好 D.国营农场体制最好 1二、辨析题(每题6分,共24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经济发展就是经济增长 2、没有技术进步,劳动的边际效益是递减的。 3、经济发展中人力投资的推动作用小于物质投资的推动作用。 4、“次生环境问题”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由原来的非主导地位而迅速上升为主导地位的环境问题。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分析说明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试述两缺口模型是如何论证利用外资的必要性的。 4、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容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 分析说明经济发展理论演进的两个阶段在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等方面的明显差别。 发展经济学试题一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 D 2C 3AB 4ACD 5ABC 6D 7BC 8A 二、辨析题(每题6分,共24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答:错误。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必要的,首要的物质条件。没有增长,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反之,没有发展,长期的持续增长也是不可能的。区别:经济增长侧重反映和体现财富与产出量的增加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有关经济方面关系的发展发展问题。而经济发展除此之外,还特别关心社会一般关系的发展变化问题,涉及到非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

发展经济学试题库简答题答案

为了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国情的人力资本战略已经刻不容缓。1、全方位改善营养和医疗等服务,提高劳动力的身体素质。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劳动力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但是当营养和医疗投入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其边际收益开始递减,直至为负。因此,在制定营养和医疗方案时,不能只从总体上判断,而应该注重营养健康状况最差的群体的营养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区别对待不同年龄段的营养投资。儿童时期的营养情况不仅对其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对其以后在学习过程中的接受能力也具有重要影响。2、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率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的效率不高,主要表现为辍学率高,教育脱离本国实际,对不同层次教育的投资不合理等。因此,发展中国家中国家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率。首先应该把教育投资的重点由高等教育转移到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上来,普及初等教育的同时大力扩张中等教育,适当减缓高等教育的发展。其次,适当改变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模式。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应该把教学与实际联系起来,多传授在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预期收益,降低辍学率。3、减少智力外流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对于发展中国家,进行多渠道的技术、文化、人才的国际交流,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多种收益。但是伴随着人才交流,也出现了智力外流现象。目前,发展中国家主要靠各种限制手段来减少智力外流,例如对出国留学者收取一定的教育补偿费用,但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发展中国家应该为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缩小同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使他们从个人理性的角度认为留在国内也是个人的最优决策。只有这样,才能组织智力外流,并能吸引外国人才。 9.简述增长极限理论。 增长极限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增长极限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 增长极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区位经济。区位经济是由于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的若干企业或联系紧密的某几项经济活动集中于同一区位而产生的。例如,某一专业化生产的多个生产部门集中在某一区域,可以共同培养与利用当地熟练劳动力,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共同承担新产品开发的投资,可以形成较大的原材料等外购物资的市场需求和所生产产品的市场供给,从而使经济活动活跃,形成良性循环。区位经济的实质是通过地理位置的靠近而获得综合经济效益。第二,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由于经济活动范围的增大而获得内部的节约。如可以提高分工程度、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参考)

发展经济学名词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目前在发展理论文献中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狭义结构主义把世界经济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发达国家属于中心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属于外围国家,二者的生产结构有很大差别。国际贸易的收益更多由中心国家获得。外围发展中国家会陷入失业、外部不均衡和贸易条件的恶化的恶性循环。广义的结构主义认为这个世界不像新古典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可以灵活调整的,价格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变迁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国家干预是有必要的 新古典主义:是与结构主义相对的一种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灵活的,市场总是趋于均衡,价格机制可以良好地发挥作用。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最好机制 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劳动力的年平均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在资本与劳动、资本与产量的比例既定时,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国家能够实现的最大增长率,它还是适应劳动力增长情况,实现充分就业的增长率 稳态:在经济中存在一个资本存量变动为零的资本存量水平,在这个水平上,改变资本的几种力量正好平衡,这一资本存量水平被为资本的稳态水平.稳态代表了经济的长期均衡,不论经济的初始水平如何,它终究要走向稳态。 贫困性循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他认为:在供给方面,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一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一低生存率—低产出—低收入“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一低购买力—低投资引诱—低资本形成一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恶性循环. 大推进理论:大推进理论。这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之一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nda, P. N.)提出的关于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理论他认为,资本的供给是不可分的,交通、通讯、供水、电力、学校、医院等等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而相配套才能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投资要达到最小规模才能同时建成这些基础设施,工业化也因缺少基础设施条件而难以实现.同时,企业规模过小,企业间彼此提供的外部效应较小,企业的获利能力很低。因此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应该采取整体推进的投资政策 “起飞”理论:罗斯托以《经济成长的阶段》(1960)一书而闻名。他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为起飞创建前提、起飞、成熟、高额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这六个阶段。其中起飞阶段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起始阶段。他认为,“起飞”就是要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实现在短时间内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方法的剧烈转变,使国民经济走向迅速发展的坦途 “临界最小努力”理论:1957年,莱宾斯坦在《经济落后与增长》一书中提出了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打破低收入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根据其人口多且增长率高的特点,必须首先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临界最小努力”,没有这个最小努力就难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摆脱贫穷

《发展经济学》期末考试简答题汇总

《发展经济学》期末考试简答题汇总 《发展经济学》期末考试简答题汇总 1、什么是发展经济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 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发展规律和经验的学科,旨在探索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其研究对象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人力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2、简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主要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增长,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或人均GDP来衡量。而经济发展则更强调经济结构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技术水平的提升、社会福利的增加等多个方面。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只有当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改善、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相结合时,才能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 3、简述比较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比较优势是指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某一产业或产品具有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或较高的质量,从而具有竞争优势。在经济发展中,比较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各地区或国家的比较优势,可以促进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同时,比

较优势也有助于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4、简述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资本形成是指投资活动中形成的新的资本和资产,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资本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质资本的形成可以改善基础设施和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的形成可以提升劳动力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5、简述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技术进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和推广应用,从而带来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在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引进和吸收新技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同时,技术进步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发展。 6、简述制度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制度因素是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和法律制度,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提供稳定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促进投资和创新创业,推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反之,不合理的制

《发展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发展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一、概念辨析(每小题5分,共20分) 1.新古典主义: 2.发展经济学: 3.隐蔽失业: 4.“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处于南半球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又叫南方国家() 2.国际依附理论认为,在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发达国家处于中心支配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被支配的边缘地位,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通过市场进行平等的交换。() 3.资金短缺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障碍,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关键取决于资本的数量。() 4.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既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5.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降低利率就能达到降低利率和刺激本国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三、简答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 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2. 中国为什么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四、论述题(30分): 中国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中国怎样才能实现从二元经济到一元现代经济的转变?

发展经济学参考答案: 一、概念辨析 1.新古典主义:是与结构主义相对的一种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灵活的,市场总是趋于均衡,价格机制可以良好地发挥作用。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最好机制。 2.发展经济学: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兴起,在经济学的体系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 3.隐蔽失业:许多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不发达国家失业的特点之一就是“隐蔽性失业”。因为在这些国家里,人口压力问题是发生在货币工资经济发展之前的自给经济环境里的。由于大家庭制度的存在,许多家庭成员依靠有限的土地产品在低于自给的水平下也可以生存下去,许多在工资体系下本来要挨饿的人受亲属的维持而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 4.“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他认为:在供给方面,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 二、判断题 1.处于南半球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又叫南方国家(×) 2.国际依附理论认为,在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发达国家处于中心支配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被支配的边缘地位,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通过市场进行平等的交换。(×) 3.资金短缺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障碍,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关键取决于资本的数量。(×) 4.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既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5.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降低利率就能达到降低利率和刺激本国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完整版)发展经济学试题答案

发展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几种不同形式的平衡增长理论共同强调的是( ) A.经济增长率是第一位的 B.大规模投资的重要性和全面平衡的增长 C.不采取国家干预 D.通过引致投资最大化项目带动其它项目 2.尽管新的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农业产量,但在现实中往往能看到许多传统农民拒绝接受和采用这种包含着新的技术变化的许多生产要素。这是因为( ) A.传统农民是保守的 B.传统农民懒惰 C.传统农民不愿进行过多的劳动 D.农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差 3.以下可用于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是( ) A.金融比率 B.流动性金融资产 C.国民生产总值 D.净金融资产 4.发展中国家税收中的征收成本较低的税是( ) A.进口关税 B.所得税 C.土地税 D.农业税 5.以下关于政府政策失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扭曲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反应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C.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削弱的现象 D.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加强的现象 6.( )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A.资本决定论 B.技术决定论 C.人力资本决定论 D.制度决定论

7.20世纪50年代,舒尔茨发现,促使美国农业生产的产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本存量的增加 B.土地的增加 C.劳动力数量增加 D.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 8.发展中国家就业增长严重落后于工业增长的原因是( ) A.现代产业部门容纳就业的数量有限 B.工业增长速度太慢 C.发展中国家对就业问题不够重视 D.发展中国家就业人口增长过快 9.学生为了就学由个人或家庭直接承担的各种费用及机会成本称为( ) A.教育的社会成本 B.教育的个人成本 C.教育的直接成本 D.教育的间接成本 10.强调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特有的市场不完全性、刚性、短缺、过剩、低供给弹性等固有经济特点,这正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现实与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的( ) A.内在联系的表现 B.基本相同之处 C.重要区别 D.毫不相干的论述 11.新古典主义回潮理论建立在两种理论基础之上,这两种理论基础是( ) A.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和新增长理论 B.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C.新增长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D.公共选择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 12.功能分配也叫要素分配,它最注重的是在总体国民收入中( ) A.各个个人从各要素中获得收入是多少 B.各个个人从某个要素中获得收入是多少 C.每种要素获得的收入所占的百分比 D.各个个人从某个要素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 13.如果发展中国家政府采纳现代微观经济学家庭理论分析所得出的政策建议,就可能( )

发展经济学试题(卷)简答题归纳(最全版)讲课教案

发展经济学试题(卷)简答题归纳(最全版)

二、简答(答案请参考课本和课件相应章节的内容)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增长:一个经济中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加的过程。 经济发展:通过提高和扩大生产力水平,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可持续发展,人均收入和经济福利水平提高,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结构变化,减少和消除贫困。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并是充分必要条件,经济增长侧重对量的增长,而经济发展更注重质的改善。2.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区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1)直接因素是指资源投入数量和资源使用效率。 资源即生产要素,通常包括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劳动力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的、重要的作用。劳动力人口的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决定了一个社会潜在的国民收入的增长。但是,孤立的劳动力并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劳动力必须与生产资源相结合,才能构成社会经济实际劳动力的投入。自然资源的贫乏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约束作用,但对经济增长不起决定性作用。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又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人力资本是指人的知识和技能,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等人力投资形式形成的。物质资本特别是人力资本的匮乏,以及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在数量上和结构上的适应性,常常成为发展中国家面对的巨大难题。

资源的使用效率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另一直接因素。资源使用效率可以用全要素生产率——即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来进行衡量。 (2)间接因素是指那些既影响资源的数量也影响资源的使用效率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有两类:一是技术,二是制度。技术直接影响着资源使用效率,技术进步还提高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全部经济增长,包括那些由资本积累直接组成的经济增长,都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制度为经济活动提供了秩序,还与技术一起决定了从事经济活动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盈亏。结构变迁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最为直接的影响表现在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这无疑会使总体经济的增长加快。 3.画图简述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理论”。 点A即代表着马尔萨斯人口陷阱。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参考)

发展经济学名词 贫困性循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他认为:在供给方面,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一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一低生存率—低产出—低收入“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一低购买力—低投资引诱—低资本形成一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恶性循环. 大推进理论:大推进理论。这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之一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nda, P. N.)提出的关于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理论他认为,资本的供给是不可分的,交通、通讯、供水、电力、学校、医院等等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而相配套才能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投资要达到最小规模才能同时建成这些基础设施,工业化也因缺少基础设施条件而难以实现.同时,企业规模过小,企业间彼此提供的外部效应较小,企业的获利能力很低。因此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应该采取整体推进的投资政策 “起飞”理论:罗斯托以《经济成长的阶段》(1960)一书而闻名。他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为起飞创建前提、起飞、成熟、高额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这六个阶段。其中起飞阶段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起始阶段。他认为,“起飞”就是要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实现在短时间内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方法的剧烈转变,使国民经济走向迅速发展的坦途 “临界最小努力”理论:1957年,莱宾斯坦在《经济落后与增长》一书中提出了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打破低收入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根据其人口多且增长率高的特点,必须首先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临界最小努力”,没有这个最小努力就难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 资本形成:早期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就给资本形成下了定义,他认为,资本形成即指社会不把其全部的生产活动用于直接消费品的生产,而

发展经济学试题参考答案(B)

发展经济学试题参考答案(B) 一、填充题、共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人口原理》 2、创新 3、形成阶段 4、唯工业化论 5、蒸汽机的改进和广泛应用 6、三个世界,一个星球 7、公平8、消费倾向规律 9、索洛10、新增长理论 11、农业剩余12、二元经济结构 13、城乡14、现代部门 15、制度创新16、政府发动的工业化 17、消费品18、工业化 19、优先次序20、第三 二、名词解释、共5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 “贫困恶性循环”包括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在供给方面,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这两个恶性循环相互联系,很难被打破,因而发展中国家长期贫困是难以改变的。 2、人口转变理论 人口转变理论最早是由汤普逊提出的,它试图解释19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人口变动情况。根据这一理论,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生活条件的变化,世界发达国家人口的增长大体经历了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维持较高水平、出生率与死亡率同时下降三阶段。 3、自然资源租 “租”在资源经济学中常表现为资源价格与边际或平均开采成本的差。吉利斯等在他们的《发展经济学》中根据资源租产生的条件不同将其区分为三种类型:(1)稀缺租金,是指供给没有弹性的自然资源相对于需求不足而获取的收益。(2)差异资源租金,是指由于资源品位差异或开采难易程度差别而产生的收益。(3)垄断租金,这种资源租与自然资源储量无关,它是由自然资源的垄断性开采活动产生的。 4、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是指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国家。创新型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 5、进口替代战略

26青岛理工大学期末考试发展经济学模拟试题B(含答案)

26青岛理工大学期末考试发展经济学模拟试题B(含答案) 发展经济学模拟试题B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形成过程包括(B ) A.吸引外资 B.通过金融和信用机制集聚发展资金 C.投资形成实物资本 D.通过国家征税筹集资金 E.增加实际储蓄数量 2.提出经济发展线性阶段理论的经济学家是(D ) A.西奥多·舒尔茨B.阿瑟·刘易斯 C.罗森斯坦罗丹D.W.W.罗斯托 3.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 A.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高B.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低 C.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高D.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低 4.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三个方面协调统一发展,这三个方面是( B) A.政治、经济和文化B.经济、社会和环境 C.经济、文化和环境D.经济、社会和文化 5.用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是由三个指标组成 的一个综合指数,这三个指标是( C) A.平均寿命、婴儿死亡率和文盲率B.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文盲率 C.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人数的比率 D.预期寿命、人口死亡率和识字人数的比率 6.20世纪50年代,舒尔茨发现,促使美国农业生产的产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D) A.资本存量的增加

B.土地的增加 C.劳动力数量增加 D.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 7.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情况,教育投资应偏重于(D )。 A.高等教育 B.非正规教育 C.幼儿教育 D.扫盲和基础教育 8.根据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经济起飞所需具备的条件不包括( C) A.农业和工业中采取了现代的组织技术与方法 B.储蓄率不低于国民收入的10% C.人口增长率不高于3% D.经济中出现了新的重要的工业部门,而且能带动辅助部门发展 9.纳克斯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属于( B) A.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 B.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 C.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 D.不平衡增长理论 10.熊彼特认为,正是由于企业家群体的创新,才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熊彼 特所说的创新活动不包括(D ) A.引进一种新产品 B.开辟一个新市场 C.实现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D.扩大生产规模 11.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它就是(C ) A.土地的收益递减 B.劳动的收益递减 C.科学技术进步

发展经济学期末考试简答题汇总

《发展经济学》期末考试简答题汇总 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①收入水平低下,•②生活状况较差,贫困现象严重,•③技术进步缓慢,生产率水平低下;④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⑤失业问题严重,尤其是隐蔽性失业显著,•⑥农业所占比重大,二元经济显著,•⑦生态环境恶化,•⑧ 政治不稳定、办事效率低下、腐败现象严重;⑨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2、发展经济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答:发展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二战后两种制度竞赛、国际机构的成立、发达国家经济的繁荣等。 3、发展经济学的演变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经济学分别有什么 ^点? 答:三个阶段:①形成与繁荣时期,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特点有:强调物质资本积累、工业化和计划化等少数几个问题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具有反新古典主义的倾向、强调内向发展战略、受结构主义的影响、热衷建立宏大的理论体系,•②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特点有:关注贫困和不平等问题,重新确定发展目标、重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重新强调和论证了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强调对

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国别研究;③新制度主义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特点有:影响发展的制度因素受到重视和强调、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应用、新增长理论的兴起、生态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关注社会资本的作用。(预测为A卷的论述题) 4、试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答:经济增长是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是指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变化。经济发展除了经济增长之外,它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如投入结构的变化,产出结构的变化和产品构成的变化与质量的改进,分配状况的改善和贫困的下降,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取得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即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发展包括生存、自尊和自由,它比经济发展包含的内容更广。 5、应该怎样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答: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维持人类健康,•促进生产率的提高;给人们带来舒适,从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从反面来说,环境恶化则对人类的健康、生产率和舒适造成了破坏。 6、罗默的新增长理论与索洛新古典增长模型有什么不同?它是怎样发展新 古典模型的 答:一. 索洛模型只考虑了两种要素,资本与劳动,假定技术是不变的,这样规模报酬是不变的,但罗默考虑了三种要素,资本,劳动,技术,这种规

发展经济学 作业题

发展经济学作业题

南省委党校函授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发展经济学作业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经济发展是:( D)A.经济增长 B.财富的增加 C.经济运行 D、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过程 2、发展经济学是(C):A.研究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 B.研究中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以研究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 D.研究后工业国家经济发展的科学 3、经济增长是指( A):A、后期的GNP比前期增加 B.前期的 GNP比后期增加 C.包含物价上涨的财富增加 D.后期的资 本要素比前期增加 4、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是(C ):A.原始社会阶段 B.后工业社会阶 段 C.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阶段 D.游牧社会阶段 5、人力资本主要是由( A ):A.受教育期间所支付的费用和因受教育放弃的收入等投资形成的价值 B.受教育期间放弃收入形成的价值 C.学前生活费用形成的价值 D,上一代人遗传形成的价值 6、一个国家在市场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工业化的国家中,大部分劳动力就业于(A):A.中小企业 B,大中企业 C.大企业D.跨国公司 7、罗斯托认为.资本要素在(A):A.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非常重要 B.经济发展的后期非常重要 C、经济发展全过程都很重要 D.后工业社会非常重要 8、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认为(C):A.技术缺乏是制约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 B.劳动力缺乏是制约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 c.资本缺乏是制约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因素 D.信息缺乏是制约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 9、可持续发展是指(B):A.当代人以下一代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生态、环境为代价而进行的发展 B.当代人不以下一代人朝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生态、环境为代价而进行的发展C、上代人以当代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生态、环境为代价而进行的发展 D.资本不断增加的发展

02年发展经济学自考题含答案

2003年发展经济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经济“起飞”所需具备的条件不包括( C ) A.农业和工业中采取了现代的组织技术与方法 B.储蓄率不低于国民收入的10% C.人口增长率不高于3% D.经济中出现了新的重要的工业部门,而且能带动辅助部门发展 2.如果资本产出比是3,经济增长率为9%,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计算,储蓄率应为( D ) A.3% B.6% C.12% D.27% 3.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科学技术水平是( A ) A.内生变量 B.外生变量 C.常数 D.哑变量 4.人口过渡理论认为,人口增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发达国家正处于第三阶段,其特点是( C ) A.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B.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 C.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 D.低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5.根据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我们知道:在城乡收入差距一定的条件下,城市创造的就业机会越多,则( C ) A.城市的失业率越低 B.农村的失业率越高 C.城市的失业率越高 D.城市和农村的失业率同步下降 6.已知某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是15%,名义利率是8%,则实际利率为( B ) A.-8% B.-7% C.7% D.23%

7.绿色革命就是( B ) A.对动物和森林实现彻底的保护,避免对野生动物乱捕乱杀,对森林乱砍乱伐 B.推广和应用粮食优良品种 C.农业生产广泛运用基因工程技术 D.广泛播种和生产绿色食品 8.纳克斯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属于( B ) A.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 B.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 C.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 D.不平衡增长理论 9.熊彼特认为,正是由于企业家群体的创新,才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活动不包括( D ) A.引进一种新产品 B.开辟一个新市场 C.实现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D.扩大生产规模 10.环境污染对社会福利造成的损失是( D ) A.人们的健康状况会受到损害 B.社会生产效率下降 C.优美的环境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感和舒适感可能消失 D.以上三项 11.一个人的学历证书或培训证明是要解决( D ) A.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B.教育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C.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D.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12.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来说,两类知识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两类知识是( B ) A.科技知识和经济学理论知识 B.技术知识和属性知识

《发展经济学》重点作业参考答案

《发展经济学》 三、辨析题 错误。经挤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必要的、首要的物质条件,没有增长,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反之,投有发展,长期的持续增长也是不可能的。区别:经济增长侧重反映和体现财富与产出量的增加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有关经济方面关系的发展问题。而经济发展除此之外,还特别关心社会一般关系的发展变化问题,涉及到非经济发展的诸多问 错误。经济发展的结构转换是指经济社会结构性的转变,不仅包括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工业转变和分散的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还包括产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的转变。 错误。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资本的推动作用 要大于技术的推动作用。 错误。资本来自于储蓄。 错误。发展经济学中所说的物质资本(简称资本),其涵义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资本”并不相同。 错误。人力资本主要指凝集在劳动者本身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 正确。生育的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生养孩子的数量取决于生养孩子的成本——收益分析。教育妇女会导向较低的生育率,因为随着她们的教育带来更高的工资,把时间花费在生养孩子上面的机会成本在上升。 错误。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模式宜采取资本节约型。 正确。伪装失业,指劳动者所做的工作实际上只需花费其工作时间的一部分就能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边际生产率小于其工资率。这是发展中国家非公开失业中最重要的失业形式。 正确。资源是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自然状态的或 未加工过的资源可被输人生产过程,变成有价值的物质,或者也可以直接进入消费过程给人们以舒适而产生价值。“资源”是一个动态概念,信息、技术和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能把以前投有价值的物质变成正确。农业在逐渐发展过程中,向工业部门提供了储蓄资金。资本主义展初期往往通过“原始积累”的方式将农业资金转移到工业部门中,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早期也通过工农业剪刀差来积累工业资金,所以说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相当数量的资本积累来自于农业。 正确。人口在地理上的分散居住,导致人口过快增长,进而又导 致分散居住的人口生产和生活对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破坏,而且治理的成本较高,居民分散居住和生产获得能源方式的成本比较使树木和草等植被现遭到严重破坏。当人口集中械市化后。采集柴草的成本和机会成本大大上升,获得现金收入的机会增加,相对于劳动收入对煤等能源韵需求能力增强,对工业能源的用量增加,而对柴草等生态能源的消耗减少。 错误。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就当代而论,现代代农业就是指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化、机械化、社会化的农业。这种现代化农业是以石油农业为标志性的,但单纯或主要使用石油农业手段,也造成很多问题,正因为如此,发达国家正在推动石油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型。

发展经济学简答题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社会财富的增长,商品和劳务的增加,即产出的增加。一般用以下几个指标来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或者它们的人均数值。 经济发展:是指不发达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伴随着的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法律的发展变化,乃至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更新的伟大变革,是国民经济质的飞跃。 洛伦茨曲线:是用来衡量收入不平等状况的一个方法,表示收入获得者的百分比与他们获得的收入百分比之间的关系。 基尼系数:他是在洛伦茨曲线的基础上,计算洛伦茨曲线和对角线之间所包围的面积与洛伦茨曲线所在的半个正方形的面积的比率。 库兹尼茨倒U型曲线:在经济增长的初期,收入分配可能有恶化的趋势,以后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形势将逐渐得到改善.库兹尼茨以基尼系数衡量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发现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基尼系数的变化表现为一条倒U型曲线。 公开失业:有劳动力和劳动意愿的人们得不到工作机会。不充分就业:指人们工作的时间少于愿意工作的时间。 绿色革命: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矮秆、高产、耐肥的小麦、玉米、水稻新品种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开来,被称为“绿色革命”. 工业化:工业化意味着一个过程,在次过程中,一国借助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源,逐步提高加工原料以制成消费品、资本品和提高服务的能力。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制造业与服务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单位出口商品价格和单位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 金融比率:所谓金融比率是指净金融资产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城市化:是指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 工业化模式:指谋求发展,实现工业化或现代化的途径。 发展援助:是指外国政府或国际机构,通过货币或实物形式,将资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促进受援国经济发展的拨款和优惠贷款。考试大收集整理 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在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贫穷阶段),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则趋于上升;到经济增长的后期阶段(富裕阶段),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则趋于下降。 自然资本———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自然资源及其所处的环境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够产生自然资源流和服务流的存量。 进口替代战略--—当某些进口商品量达到可以进行国内生产的最小经济规模时,通过采取某些限制进口的政策将这一市场保护起来,利用它来建立和发展国内同类商品生产的工业。可以说是利用对外贸易所开拓的国内市场来促进本国工业发展的一种战略. 人力资本--—指后天获得的生产能力,强调人力资源的质量方面,是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工业化: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的转化,是农业份额的下降和非农业份额的上升,这里的份额中既有产值份额,也有就业份额。这种转化的结果是一个国家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贫困的恶性循环陷阱: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偏低,从资本供给看,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收入-低储蓄率—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也存在“低收入-投资引致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收入”的恶性循环。这两个循环套在一起,便形成了“越穷越没有投资形成,越没有投资形成又会越穷的局面”,这就是有名的“贫困的恶性循环陷阱”。 结构主义:从经济结构方面去解读缺乏发展的原因,同时从结构改变方面提出发展对策的经

发展经济学试题库_简答题答案

发展经济学简答题答案 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 第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发达国家的人均产值和人口增长率很高 第二是生产率的快速增长 第三,经济结构迅速转变 第四,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也发生了迅速变化 第五,由于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走向世界,瓜分世界。 第六,现代经济增长的扩散,尽管有扩散到世界范围的倾向,但实际的扩散却是有限的,只局限于不到全世界1/3人口的范围内 2.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 答: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下列共同的特征: (1)发展中国家普遍生活生平低、收入差距大; (2)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低下; (3)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高、平均寿命低; (4)发展中国家的失业率高、劳动力利用不充分; (5)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现象。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特征,比如发展中国家对初级产品出口的依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中所处的不利地位等等,但是上述五个方面的特点是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特征。 3.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取得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但是,有了经济增长,并不一定保证一个国家获得经济发展,这种情况被人们称为“有增长但没有发展”的状况。这就是说,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因此,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商品和劳务的增长,但经济发展一般是指不发达国家拜托贫穷落后状态,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除了经济增长以外,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法律的发展变化,乃至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更新的伟大变革,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质的飞跃。 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过程必须包括经济增长,缩小经济中的不平等状况,消灭绝对贫困等过程,同时也是包括社会、公众观念和国家社会、政治制度等等在内的综合性、多方面变化的过程。任何对经济发展的简单化理解,都会模糊对经济发展过程本质的认识,从而会对经济发展造成损害 4.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经济增长是指社会财富的增长、生产的增长或产出的增长。经济发展是指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变化。衡量经济增长的通用尺度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衡量经济发展则比衡量经济增长要复杂得多。 5.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发展经济学的哪些基本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