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课件)第七章第四节史事的考证
- 格式:ppt
- 大小:228.50 KB
- 文档页数:3
绪论第二节历史学的社会价值一、“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社会实践二、“继往开来”—陶冶人们精神品格三、“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1、历史学与哲学第一,哲学往往向史学提供观点和方法上的启发,史学往往向哲学提供经验和事实上的依据。
第二,哲学和史学都属于上层建筑领域,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因此都为社会存在所决定和制约;每一时代的哲学和史学都有共同的经济基础,所以它们具有同源的关系。
2、历史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1)史学与文学第一,文学作品是历史的产物。
第二,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如果写得好,会比历史记载更能反映社会面貌。
第三,在具体材料的运用上,史家往往利用文学作品以充实、丰富历史著作的内容。
第四,文学作品中的材料,对于史书可以补缺、订谬或佐证。
第五,还有一些优秀的诗文,是由于得到史书的记载才流传下来或有更广泛的传播。
而有不少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则由于文学作品用作题材而为广大人民所熟知。
(2)史学与考古学(3)史学与民族学(4)史学与地理学3、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1)史学和天文学(2)史学与地质学(3)史学与古人类学第三节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任何学科的学习、研究都必须掌握相应的理论和方法。
《史学概论》讲授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是历史学的入门必修课。
第四节《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一、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是社会历史观。
1、人本主义的史学本体论(兰克学派)第一,强调人的精神、目的、意志是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强调一切历史活动和整个历史过程都是人的精神、目的和意志的展现过程。
第二,认为历史是没有规律可循的。
2、科学主义的史学本体论(年鉴学派)第一,认为人类社会中总是存在某些结构,它们在长时期里、甚至在整个人类历史过程中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命运,决定着历史的进程。
第二,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
3、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第一,既重视人的精神因素和主体能动性的合理性,也重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的制约作用的合理性。
)史事的考证这是鉴别史料工作的内考证。
其方法有:求源法;反证法;旁证法;还有适当地运用理证法。
历史学方法论(3)新史学方法在20世纪中叶以后,史学领域出现了以法国年鉴学派为代表的“新史学”或“社会科学式的历史学”的诞生和发展。
与之相应的新史学采取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较为常见的新史学方法一、比较史学方法(一)比较史学方法的内涵及其兴起我们这里所说的“比较史学方法”指的是历史比较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比较系统的历史比较考察则是从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时代以来开始出现的。
而马克思则为科学的历史比较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框架。
历史比较研究在专业学科里形成一种比较系统的方法并得到史学界承认,是从法国著名历史学家“比较史学之父”马克·布洛克开始的。
(二)比较史学方法的技术性规范和导向性原则从形式上看,比较史学方法属于技术性方法,它要遵循一定的技术性规范。
主要是“共时性”原则和“历时性”原则。
同时还要以科学的社会历史观等导向性原则作为全称前提。
(三)比较史学方法的应用价值1、比较史学方法的基本价值在于帮助研究者察同察异求规律2、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法有助于促进各个民族和国家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和理解,有助于消除民族偏见。
二、计量史学方法(一)计量史学方法兴起的背景历史学的计量方法,是指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
(二)诞生与发展现代意义上的计量史学方法的诞生时间,可以认为是在20世纪50年代。
(三)计量史学方法的应用价值与局限应用价值:1、计量史学方法有助于把传统史学中常见的定性论断中隐含着的模糊地数量判断明晰化,从而对那些包含着模糊的数量判断的定性论断加以验证,或予以确证,或加以修正,或予以否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论断。
2、计量史学方法在帮助历史研究者探寻普通群众的历史和普通群众的动向在其中起着重大作用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的轨迹和深层奥秘方面,具有其他任何研究方法不能替代的独特功用。
史学概论课件第⼀部分—本体论第⼀节、什么是历史马恩: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然史和⼈类社会史两⽅⾯。
历史可以从两⽅⾯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然史和⼈类史。
但这两⽅⾯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存在,⾃然史和⼈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共性:都是“过去式”;都不以⼈的意志为转移。
区别:⾃然史变化是“长时段”;⾃然史时间更久远,范围更宽⼴;⾃然史⽆意识的存在。
第⼀,历史认识是⼀种现实的思想活动;第⼆,现实的兴趣以及⽣活的需要才会引起对过去的历史的探索和研究第三,对过去的历史的思考和理解总是受到现在的兴趣和价值观的影响。
正是现实的需要呼唤着过去的历史,过去的历史才得以复活并获得它的当代性。
历史与历史著述性质有别:客观实在性与主观能动性。
“被加⼯原型”和“加⼯产物”之间的关系。
“加⼯产物”依据“思想痕迹”与“⾏为痕迹”来加⼯;“加⼯产物”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历史的真实。
相对于克罗齐过于强调⼈的主观能动,兰克则过分强调了历史的客观实在。
历史是⼈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
杜赞奇:历史是古⼈打给今⼈的电话,话题由古⼈决定,⽽如何回答则取决于我们。
第⼆节、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运动过程贵在求真;发现规律贵在致⽤。
运动过程重研究是什么;发现规律重在研究为什么。
科学与艺术之争历史学是科学:从兰克学派到年鉴学派历史学是艺术:从浪漫主义到《万历⼗五年》黄仁宇是历史学界的琼瑶。
中国必须从⼀个靠尊卑有序来管理的国家,过渡到靠数⽬字来管理的国家。
历史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从罗素到唯物史学王国维:介于科学和⼈⽂之间的历史学历史思维的⽅式与历史学的学科属性形象思维:具体性、个别性、多样性的艺术特征与史学研究对象暗合整体性、⽴体化复原历史实际需要借助形象思维深刻理解历史实际需要借助精神沟通和感情共鸣呈现历史实际的画⾯和过程需要借助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历史具体性中蕴含着常规性,个别性中蕴含着重复性,多样性中蕴含着统⼀性和因果关系。
史学概论第一章绪论历史,广义的说,指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
它可以分为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
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历史科学,通常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称之为历史科学。
历史科学与旧史学的区别:①指导理论不同②阶级属性不同联系:历史科学是在旧史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
历史发展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①搜集、鉴定、整理史料的方法。
②分析、综合,对历史得出感性认识,投入实践。
③编写史学论著的方法。
第二章中国史学史概说先秦史学夏商周三代是我国史学的起源和初步发展阶段,我国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有了按年记载的编年史。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春秋》的出现,使我国史学开始了一个新的局面,史学逐步变成了“经世之学”。
《春秋》上起鲁隐公元年(722BC),下至鲁哀公十四年(481BC),共242年,孔子修订《春秋》的目的在于“正名”,有褒有贬,从而使“乱臣贼子惧”。
孔子和左丘明已开始运用发展变化的历史观点观察社会。
战国时期出现了学术史,如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篇》秦汉史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随后,搞了一场“焚书坑儒”,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大大地阻滞了我国史学的发展。
司马迁与《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成就:①“敢述汉非”、关心人民疾苦,反抗暴政。
②力图探寻历史发展规律③对社会经济关系十分重视。
班固与《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其成就: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但班固的历史观非常矛盾。
荀悦与《汉纪》:《汉纪》是东汉末年荀悦所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的断代史,《汉纪》在史书体裁上的发展也有重大贡献,它以“通比其事,例系年月“的八字方针,按年月把史事通通排列起来,加以类比。
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原因:①南北战乱,统治者找不到原因,想从历史中总结②由于战乱,文人学者安全没保障,就著书写作,以抒愤懑。
史事的考证1.考证的重要性考证,又称考据。
是研究历史文献或历史问题时,依据资料对其进行考核、证实和说明,是指考订一书中所记载史事的真假对错问题。
考证是整理、鉴别史料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和重要方法。
陈垣先生在《通鉴胡注表徽·考证篇序录》中说:“考证为史学方法之一,欲实事求是,非考证不可。
彼毕生从事考证,以为尽史学之能事者固非,薄视考证以为不足道者,亦未必是也”。
这是说考证工作的重要性及我们对它应取的态度。
顾颉刚先生总结自己多年考证古史的经验说:“校勘、训诂(对古书字句的解释)是第一级,我们的考证事实是第二级。
”这是说考证在史学研究方法中的地位。
我国史书浩如烟海,所包括的史事材料极其丰富,但由于时代的变迁,记录人的见闻、认识范围有限等等各种复杂的原因,文献中所记述下来的史事材料,往往谬误百出。
因此,欲对历史某事作出论断,必先搞清楚史事的真相及来龙去脉。
如关于北宋末年河朔、山东一带农民起义领袖宋江是否投降问题,史籍及其它文献材料中的记载差异甚大:《宋史·徽宗本纪》说:“淮南盗宋江等……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宋史·张叔夜传》也说:张叔夜“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三朝北盟会编》、《皇宋十朝纲要》等史籍的记载与宋史相同,均为宋江接受张叔夜招安而降。
但是,1939年在陕西府谷县出土北宋末范圭撰写的《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幺墓志铭》却记载:折可存率军俘虏方腊之后,“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
不愈月,继获”。
元代徐植之撰《忠义彦通方公(庚)传》也说:“是年,宋江三十六人猖獗淮甸,未几,亦就擒。
”宋江到底是投降还是被擒,这是关系到对宋江评价的一件大事,但是,从目前来看,要把其基本事实弄清楚,还需要花费巨大的功夫,进行大量艰苦、细密的考证工作。
否则就不可能对宋江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
史事的考证工作是与目录、版本、校勘、辩伪等方面的工作密不可分的,其意义是:第一,在史料搜集整理的各种方法和各项工作中,如目录、版本、辨伪、校勘等已包含有考证的成份及内容;第二,如果没有目录、版本、辨伪、校勘等,也就没有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