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的方法之史事的考证
- 格式:ppt
- 大小:115.50 KB
- 文档页数:14
浅析史才、史学、史识、史德之关系内容摘要:史家四长已经成为判断史家和史学著作的标准体系,包含才、学、识、德四个方面的内容,近人梁启超在刘知几、章学诚提出史家四长的基础之上,曲解古人之意,定要给四长排个顺序,但经过仔细理解古人之意,史家四长是没有主次先后之分的,四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史家四长关系作为历史这门学科的初学者,不敢说自己有独到的见解,但学术贵在讨论,方可见真理,绝不是什么问题都等着名家大师来说了算,那还有什么研究的意义呢?对于史学工作者来说,必须应该具备一些素质才行,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史才、史学、史识、史德,所谓史家“四长”。
大家都知道这四长的重要性,由古到今,也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但峨所有的讨论都只是强调了这四长的必要,附会了古人的说法而已。
后生在阅读了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的“史家的四长”之后,发现了这样一个不被人重视的问题,那就是前辈提出了自己关于四长的顺序的见解,我们来看:“至于这几种长处的排列法,各人主张不同:子元以才为先,学次之,识又次之;实斋又添德于才、学、识之后,今将次第稍为变更一下,先史法,次史学。
又次史识,最后才说到史才。
”①我们从史家四长这个论点最初提出的出处来看一下,是否是这样,首先是刘知几提出的史家三长:“礼部尚书郑樵忠尝问子玄曰:‘自古以来,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对曰:‘史才顺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
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
夹有学而无才,亦犹良田而顷,黄金满赢,而使愚都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
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楩楠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宝者矣。
”②“史有三长:才、学、识。
世罕兼之,故史者少。
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柟斧斤,弗能成实,善恶必书,便骄君贼臣知棋,此无可加者。
”③两段话出处不同,意思大体相近,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对史家素质的四长理论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为难,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史,职是故也。
第三节史料的鉴别本节从史书的辨伪、史料的校勘和史事的考证三个方面介绍史料的鉴别方法,目的在于强调史料的鉴别是历史研究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是保证史料是否真实的必要手段;掌握一些基本的鉴别史料的方法是史学工作者必须的基本功。
一、史料鉴别的必要性将搜集起来的史料加以整理以后,固然方便了史料的利用,但仍然不能马上就利用。
史料很可能真伪错杂,互相抵捂,需要加以辨别,去伪存真,以保证史料的真实性。
郭沫若说得好:“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
材料不足,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更加危险。
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结论。
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
”(《十批判书》)。
可见,史料是否真实,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前提。
鉴别史料的真伪,是历史研究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环节。
史学认识成果是否正确,有没有坚实的基础,首先就在于有没有鉴别史料的真伪问题。
史料的鉴别或称考证,归纳起来不外两种:一是外考证,即史书的辨伪与文句的校勘;二是内考证,即对史事的真实性加以鉴别。
二、史书的辨伪在我国汗牛充栋地古文献中,有不少伪书。
如仅据近人张心澂在《伪书通考》中的统计,伪书计有经部73部,史部93部,子部317部,集部129部。
伪书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内容全伪者,如《孔子家语》、《鬼谷子》;有部分伪者,如《列子》、《竹书纪年》;有内容不全为伪而书名伪或书名、著者全为伪,如《春秋左氏传》、《商君书》;也有内容虽真,但时代为伪者等。
伪书的出现,使史料真假难辨,是逮不清,这些都为研究者征引史料带来了种种问题,不能不加以注意。
辨别伪书的工作早在汉代已经开时,人们在长期的辨伪工作中也积累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经验与方法。
明代胡应麟[链接:胡应麟(1551-1602),明代学者。
字元瑞,后更名明瑞。
浙江兰溪人。
藏书丰富,达四万余卷。
在史学方面,主要从事对史书、史家及史事的评论,间或对某些史实做出考订。
中国古代的历史学派中国古代历史学派是指在中国古代历史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学派及其代表性思想。
这些学派对于历史的研究方法、观点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解释都有各自的特点。
本文将从先秦到唐朝时期,介绍中国古代的几个重要历史学派。
1. 先秦时期的历史学派1.1. 正史学派正史学派是汉族的一种学派,强调把历史落实到具体的人物、事件和年代,注重史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该学派主要代表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他通过详实的记载和严谨的编写方法,奠定了后世正史编纂的基础。
1.2. 纪传学派纪传学派是注重史料考证和历史记载的精细化的学派。
该学派主要代表是《春秋左传》的作者左丘明,他的著作以其丰富的史料和细致入微的叙述方法,成为古代史书写的典范。
2. 汉朝时期的历史学派2.1. 经学派经学派主要注重对经典文献的解释和研究,将经典视为通往真理和道德的阶梯。
该学派主要代表是东汉时期的董仲舒,他提出“罔象之辩”,认为历史事件可以通过对经典的解读来得出结论。
2.2. 方志学派方志学派以地方志著述为主,注重地理、人文资源的描述,对地方的历史和地理做了深入的研究。
该学派主要代表是东汉时期的葛洪,他的著作《西京杂记》被后人称为第一部地方志著作。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学派3.1. 史学派史学派主要关注历史的思想、制度、文化等方面,认为历史的发展与人的思想和制度有密切关系。
该学派主要代表是晋代的范晔,他的著作《后汉书》、《三国志》等,以其独特的史学思想和观点,对后世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2. 道家学派道家学派把历史看作是自然界的一种变化,主张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来认识历史和人的发展。
该学派主要代表是南朝梁代的萧子雄,他的著作《归藏》以其独特的历史哲学观点,对古代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唐朝时期的历史学派4.1. 经史学派经史学派强调经史两者之间的结合和相互影响,认为经典和历史都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该学派主要代表是唐代的孔颖达,他的《续史通》以其广博的历史材料和对史书的归纳总结,对后世史学有很大的影响。
历史考证方法一、引言历史考证是一门研究古代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学科,其核心在于通过对史料的研究和分析,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在进行历史考证时,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本文将从史料鉴别、文献考证、田野调查等方面介绍历史考证方法。
二、史料鉴别1. 古代文献的真假鉴别在进行历史考证时,首先需要对所使用的文献进行真假鉴别。
常用的方法有:(1)比较法:将同一事件或人物在不同文献中的记载进行比较,寻找异同之处。
(2)内部论据法:通过对文献本身的语言、风格、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其真伪。
(3)外部论据法:通过与其他已经被认为可信的文献相比较,判断其真伪。
2. 古代器物的真伪鉴别除了文献外,还有很多器物也是历史考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
如何判断这些器物是否真实呢?常用方法有:(1)技术分析法:通过对器物的材质、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其真伪。
(2)外部论据法:通过与其他已经被认为可信的器物相比较,判断其真伪。
(3)历史背景法:通过对器物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判断其真伪。
三、文献考证文献考证是历史考证中最重要的一环。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文献考证方法。
1. 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编纂在进行文献考证之前,需要对所使用的文献进行整理和编纂。
这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收集:收集与所要研究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有关的所有文献。
(2)整理:将收集到的所有文献按时间、地域、内容等方面进行分类整理。
(3)编纂:将整理好的文献进行比较、筛选和编辑,形成一份可供参考的资料。
2. 文字学方法文字学方法是指通过对古代文字形态、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来推断出其含义和时代背景。
常用方法有:(1)形态学分析法:通过对文字形态上各个部分的特点进行分析,推断出其含义。
(2)语言学分析法:通过对古代文字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推断出其含义和时代背景。
3. 史料比较法史料比较法是指通过对不同文献中的相同事件或人物进行比较,来寻找异同之处。
常用方法有:(1)交叉验证法:将不同文献中的相同事件或人物进行对比,寻找异同之处。
历史考证方法一、引言历史考证方法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历史文献、史料和考古遗址等多种资源的研究,以还原历史事实,揭示历史真相。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历史考证方法,包括文献考证、实物考证、史料考证等,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深入探讨。
二、文献考证2.1 学术文献考证学术文献考证是指通过对历史学家的著述、研究论文等文献资料的分析和比对,验证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学术文献一般包括专著、期刊论文、研究报告等。
2.2 史书考证史书考证是指对历史书籍进行细致研究和比较,发现其中的矛盾、遗漏和错误,进而调查研究以确定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2.3 案例:“三国演义”中的历史考证《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
然而,由于小说的虚构性质,其中存在许多历史考证上的问题。
通过学术文献考证,我们可以发现《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形象在史书中并没有相关记载。
例如,小说中的蜀国丞相诸葛亮被描述为智勇双全、卓越过人的形象,然而在真实的历史记录中,诸葛亮的才能可能并没有小说中那么夸张。
史书考证则可以揭示出小说中存在的矛盾之处。
例如,小说中的曹操被描绘成非常残忍和奸诈的形象,但在历史记载中,曹操并没有被描述为如此邪恶的人物,反而有许多史实显示他是一个有政治手腕的统治者。
三、实物考证3.1 考古遗址考证考古遗址考证是通过对考古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还原历史文明的真实面貌,揭示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信息。
3.2 古代遗物考证古代遗物考证是指通过对古代的器物、器皿、文字、铭文等遗物进行研究分析,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和文化特点。
3.3 案例:“西夏王陵”的发现与考证西夏王陵是指葬有西夏帝王的陵墓,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无迹可寻”的。
然而,通过考古遗址的发现和实物考证,西夏王陵的存在得以确认。
考古遗址考证发现了一些与西夏帝王有关的遗址,如墓葬、庙宇等,从中可以了解到西夏帝王的生活方式、葬礼仪式等方面的信息。
)史事的考证这是鉴别史料工作的内考证。
其方法有:求源法;反证法;旁证法;还有适当地运用理证法。
历史学方法论(3)新史学方法在20世纪中叶以后,史学领域出现了以法国年鉴学派为代表的“新史学”或“社会科学式的历史学”的诞生和发展。
与之相应的新史学采取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较为常见的新史学方法一、比较史学方法(一)比较史学方法的内涵及其兴起我们这里所说的“比较史学方法”指的是历史比较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比较系统的历史比较考察则是从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时代以来开始出现的。
而马克思则为科学的历史比较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框架。
历史比较研究在专业学科里形成一种比较系统的方法并得到史学界承认,是从法国著名历史学家“比较史学之父”马克·布洛克开始的。
(二)比较史学方法的技术性规范和导向性原则从形式上看,比较史学方法属于技术性方法,它要遵循一定的技术性规范。
主要是“共时性”原则和“历时性”原则。
同时还要以科学的社会历史观等导向性原则作为全称前提。
(三)比较史学方法的应用价值1、比较史学方法的基本价值在于帮助研究者察同察异求规律2、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法有助于促进各个民族和国家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和理解,有助于消除民族偏见。
二、计量史学方法(一)计量史学方法兴起的背景历史学的计量方法,是指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
(二)诞生与发展现代意义上的计量史学方法的诞生时间,可以认为是在20世纪50年代。
(三)计量史学方法的应用价值与局限应用价值:1、计量史学方法有助于把传统史学中常见的定性论断中隐含着的模糊地数量判断明晰化,从而对那些包含着模糊的数量判断的定性论断加以验证,或予以确证,或加以修正,或予以否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论断。
2、计量史学方法在帮助历史研究者探寻普通群众的历史和普通群众的动向在其中起着重大作用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的轨迹和深层奥秘方面,具有其他任何研究方法不能替代的独特功用。
1、什么是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历史学本体论: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观点或理论,核心是社会历史观(也即是对客观历史本质的反思)。
历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则是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论思考。
也有学者把史学本体论称为历史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称为历史学理论或史学理论。
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它与历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或史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哲学。
具体说来,它是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其客体的过程、特征、方法等等的理论,它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主体(人、特别是史学家)和历史认识客体(即客观历史)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历史认识正误的原因及其检验方法,还涉及历史认识如何对实践乃至对现实发展进程的影响。
2、历史广义、狭义之分广义:自然史、人类史,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
狭义:人类史(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3、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关系(不同)。
①自然史与人类史相比,在时间上要久远得多,在范围上也要广泛得多。
②人类史是人类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则不然,自然是没有意识的存在。
4、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历史唯心主义把人们的思想动机、英雄人物的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做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它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存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社会意识是存在的派生物。
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肯定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5、唯心史观代表观点历史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们的思想动机主要是少数的英雄人物的意志看作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用主观精神解释社会的发展。
客观唯心主义则从社会外部寻找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把诸如上帝、神等所谓的客观精神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什么是研究历史最重要的手段研究历史最重要的手段:是文献。
基本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手段:1、考据法:即搜集和考证材料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2、计量史学:通常通过一些统计的数据进行计量,然后得出一些结论。
3、口述史学方法:也称口碑史学、口头史学等,是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收集人们口述的历史资料,用来研究历史的新学科。
口述历史学是历史学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注重田野工作即实地调查的学科相结合的产物。
4、比较史学: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的一种方法。
5、心理史学方法:又称“心理历史学”,西方“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汲取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原则和方法,探究世界历史进程中人类的各种活动,从“心理”的视角丰富和完善历史认识的能力,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认识水平。
由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所开创。
6、跨学科史学方法:跨学科学是以学科间有关的共同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学科技术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学科。
现代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
一方面,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分支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解决日益复杂的许多重大问题又需要多学科的配合和综合,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结合,不断涌现与传统学科分类迥异的新学科。
研究历史的作用,有以下四点:(一)搜求既往的事实;(二)加以解释;(三)用以说明现社会;(四)因以推测未来,而指示我们以进行的途径。
历史,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
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
历史是延伸的。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历史并不是归类于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中,而是其间的桥梁。
合并了两大领域的研究方法。
考证的名词解释考证是指通过查找历史资料、文献、碑铭等,深入研究和分析,以确定某一历史事件、人物、事物等的真伪、过程、背景以及相关细节的一种学术研究方法。
它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研究手段,通过对历史资料的辨别、整理和解读,能够准确地还原历史事实,为后人提供可靠的历史参考。
以下将探讨考证的起源、方法和重要性。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考证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欧洲,当时的历史学界逐渐从传统的修辞史观向以实证和事实为基础的历史研究方法转变。
这一转变从柏拉图学派的斯特拉图开始,他在著作《齐柏林法则》中提出了一种通过研究陈列室内的史实文物和物质证据,来还原历史事实的方法。
考证的方法主要包括对文献的研究和解读,对碑铭、史料等实物的鉴定,或通过外部证据来推断历史事件。
首先是对文献的研究,这是最常用的考证方法之一。
历史事件、人物、事物等往往会在历史文献中有所记载,通过仔细研究文献的内容和背景,我们可以辨别真伪,还原历史真相。
其次是对碑铭、史料等实物的鉴定,这些实物往往是直接的历史见证,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推测出相关事件的真实情况。
最后,通过外部证据来推断历史事件也是很重要的考证方法。
例如,在研究某个历史事件时,我们可以研究当时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以及与该事件相关的其他历史事件,来推断出它的真实过程和影响等。
考证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考证有助于还原历史事实。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它是由一系列事件和人物构成的。
通过考证,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这些事件和人物,把握历史的脉络和规律;其次,考证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和价值也很重要。
历史是一块人们心灵的瑰宝,它承载着民族和人类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通过考证,我们可以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和价值;此外,考证还对历史学的发展和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历史学是一门学科,它需要一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证的研究方法。
考证正是这样一种方法,它为历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考证也有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史学理论与方法导论一、历史学的传统定位总体定位:鉴戒史学求真:“实录”、“信史”与“良史”求善:“彰善瘅恶”求美:美德、美事、美人《左传》宣公二年通过记载晋灵公被杀、太史董狐对此事的记述(赵穿杀晋灵公,正卿赵盾未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及其与赵盾的辩论,然后借孔子的话,称赞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突出了董狐坚持如实记事的原则。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齐国崔杼派人杀死国君庄公之事后,写道:“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
’崔子杀之。
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其弟又书,乃舍之。
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
闻既书矣,乃还。
”《左传》作者对于这一史事未作评论,但联系宣公二年所记,当为鲜明称颂齐国太史兄弟和南史氏不惜以死殉职的精神。
诸侯建邦,各有国史,彰善瘅恶,树之风声。
若乃尊贤隐讳,固尼父之圣旨,盖纤瑕不能玷瑾瑜也;奸慝惩戒,实良史之直笔,农夫见莠,其必锄也:若斯之科,亦万代一准焉。
史之为任,乃弥纶一代,负海内之责,而赢是非之尤。
秉笔荷担,莫此之劳。
迁、固通矣,而历诋后世。
若任情失正,文其殆哉!赞曰:史肇轩黄,体备周孔。
世历斯编,善恶偕总。
腾褒裁贬,万古魂动。
辞宗邱明,直归南董。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史之为务,厥途有三焉。
何则?彰善贬恶,不避强御,若晋之董狐、齐之南史,此其上也。
编次勒成,郁为不朽,若鲁之丘明、汉之子长,此其次也。
高才博学,名重一时,若周之史佚、楚之倚相,此其下也。
苟三者并阙,复何为者哉?——刘知几:《史通·辨职》二、历史学的现代定位总体定位:科学史学求真为第一要义科学释义与主客对立史学的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与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
那个名词就是“科学”。
这样几乎全国一致的崇信,究竟有无价值,那是另一个问题。
我们至少可以说,自从中国讲变法维新以来,没有一个自命为新人物的人敢公然毁谤“科学”的。
培养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有效措施摘要:史料是组成历史的素材,史料考证则是获得历史基本知识所必需的手段。
然而,由于学生搜集与分析史料的能力及从海量史料中发现与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尚未得到良好培养,学生单靠阅读课本史料来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史料收集,创新教学方式,以提升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有效措施在平时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建立起一种合理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分析和探究意识进行提高,通过对有关问题展开分析,以及采取多元化的史料探究方式,帮助学生全面地分析历史知识,并从中得出一些学习规律,从而让学生能够提高自己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1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概述史料是人类认知活动的重要手段,也是认识世界和分析问题,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运用史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相关现实问题等方面必不可少的。
从史料实证素养的概念入手,对高中历史教材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高考改革现状和学生认知水平等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策略。
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实践活动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没有对教材知识点与学生学习情况有较好把握,因此需要将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反思,总结出当前较为常见和科学合理地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关于史料核心素养培养环节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结合实际提出建议以促进教学活动更好更快发展。
2 培养高中生历史学科“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从新的课程改革启动以后,中国的教育机构逐渐注重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提升,使得历史成为了关键的人文教育领域。
历史核心素养涵盖了五个主要领域:对时间和地点的认识、对史料实证的真实性的把握、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历史的重视。
针对高中生,他们的历史教育主要依赖于史料实证,这种教育能够扩大学生的问答视野,激活他们的问答思考,协助他们不仅能够深化了解更多与历史相关的知识,还能让他们对历史事件产生个人的观点。
史学概论复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历史本体论: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个人,人群,事件和过程)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是社会历史观。
2.历史认识论: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和理论。
3.兰克学派:兰克学派是由德国史学家兰克开创的学派,其主要观点有:a,科学历史学:一是“客观主义”的态度,二是科学研究的方法。
b,史学本体论:他强调精英人物的目的、意志和动机体现着时代精神,决定着历史的进程。
c,史学研究方法:他强调从精心考证过的第一手史料中领悟精英人物的思想、目的和动机,进而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作出具体的“个别描述”,而避免进行任何总体性或理论性的概括,认为这样才能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4.年鉴学派:年鉴学派是由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于1929年创立的,它得名于是年发刊的《经济与社会史年鉴》。
他们追求总体史学,反对政治史;提倡运用跨学科和回溯复原的研究方法;关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广泛采用各种文字与文字史料进行研究。
为现当代法国史学和世界史学留下了宝贵的史学遗产。
年鉴学派的第二阶段是布罗代尔时代,他在继承总体史的基础上提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的三种历史时段理论。
第三个阶段是年鉴——新史学派,代表人物勒高夫和拉杜里,他们热衷于研究历史人类学和心态史,重视历史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更新。
5.校法四例:1931年陈垣发表《元章典校补释例》,其中总结校勘学方法为“校法四例”。
即对校法(以同书的祖本与别本对校),本校法(以同一本书前后互校),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和理校法(根据书本的体制和遣词造句的特点或事物的常理校对),为以后校勘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二重证据法:王国维1925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以作为古文献的“纸上材料”与考古所得的“地下新材料”相结合以考证古史的方法,将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科学新方法相结合,“不绌旧以就新,亦不绌新以从旧”,取得了杰出的学术成就,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