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学:历史考证之界限
- 格式:pdf
- 大小:82.98 KB
- 文档页数:1
史学概论笔记⼤学三年级第⼆学期编辑:李逸凡原⽂提供:李晓婷考试内容题型:名词解释(5个20分);简答(4个40分);论述(2个40分)重点在第⼆、三、五章史学概论的特定任务: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概括地论述史学在发展中为⾃⼰提出的重要问题及其成就,并应该指出当前史学⼯作⾯临的重⼤任务。
2 / 21史学概论笔记第⼀章绪论⼀、历史1.含义a.⾃然界和⼈类社会的发展过程b.过去的事实c.关于过去事实的记载d.历史学科就其本质⽽⾔,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马克思认为:历史包含⾃然史和⼈类史,它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
2.⾃然史与⼈类史⾃然史——⾃然界中⽆意识发⽣的⼀切,是⾃然界永不停⽌的客观存在⼈类史——⼈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史学⼤都以⼈类社会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关系:(1)共性:a.时间属性:⼀度性(⼀去不返);b.均是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客观性)(2)差别:a.⾃然界的变化与⼈类社会历史相⽐,速度慢,在短时期内甚⾄难以为⼈发现(变化⽅⾯);b.⾃然史与⼈类史相⽐,在时间上要久远的多;c.⼈类史是⼈类⾃⼰创造的,⽽⾃然史则不然,⾃然史没有意识的存在,相对于有意识的⼈类社会来说,后者更加复杂。
3.区别客观的历史与写的历史原因:(1)有⽂字记载的历史仅有⼏千年,⽽⼈类客观发展的历史已有300万年,两者不可同⽇⽽语;(2)出现⽂字记载之后,即使对某⼀时代或某⼀事实的记述,⽂字也不能完全反映出来;(3)⽂字记载是作者根据⾃⼰的接触感受⽽写出的,⽆论再好也不能等同于历史本⾝。
⼆、史料包含史迹遗存,⽂字记录(历史⽂献),⼝述史料1.含义:⼈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2.史迹遗存:遗址,墓葬,遗物(1)遗址:古代⼈的活动遗迹。
⽐如居址、村落(2)墓葬为研究历史提供资料(3)遗物:古代⼈遗留下的⽣产⼯具,器⽫等优点:(1)所承载的历史信息真实准确,增强⼈们对历史的实感性,帮助⼈们直观认识历史(2)可以补充⽂字记载的不⾜,可纠正⽂献谬误;对于没有⽂字记载时期,是重要的仅有的资料3 / 21⼤学三年级第⼆学期编辑:李逸凡原⽂提供:李晓婷局限性:⽆论是地下发掘还是地上遗留的遗存,相对于当时社会只是局部的甚⾄是个别的;对于⽂字出现后的历史考证仍然以历史⽂献为主。
西方史学史绪论1.概括西方史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及主要特征(1)阶段一:前5C-5C古典史学时期局限性:①仍用神灵的意志来解释战争的结局和罗马强盛的原因②过分突出了历史著作的叙事性和文笔的生动,损害了历史的真实③历史的叙述上缺乏明确的时间尺度成就:①历史学家通过原因的分析试图揭示历史事件的真正动因②历史学家“知道历史的作用首先在于获得真理”③历史学家认识到“是人类历史的叙述,是人的事迹、目的、成败的历史”(2)阶段二:5C-14C初中世纪的基督教史学时期①人类历史被描绘成在上帝意志的支配下,上帝的信徒和魔鬼的信徒进行斗争的历史成就:在时空观念上超越了古典时代①历史研究的范围大大拓展②历史记载有了准确的纪年(3)阶段三:14C初-19C末20C初文艺复兴开创了西方史学的近代史学时期发展:①该时期是西方近代史学中人神之战,人战胜神的时期②历史考辨方法得到进一步发展③历史哲学开始产生④19C是历史学的大繁荣时期,历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4)阶段四:20C初-今现代史学特点:思辨的历史哲学继续发展,但分析的历史哲学更受欢迎。
吸取了实证史学的有点,注重跨学科总体研究的法国“年鉴学派”历久不衰,成为当代史学的楷模。
二战后,众多的社会科学分析方法进入了历史学领域,反映了当代史学科学化、精密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史学结束了遭受史学界冷落的状态,渗入到专业历史学家中间。
2.了解中国史学界对西方史学研究的状况借助日本的间接介绍到直接接触西方史学原著从翻译他人之作到自己撰写著作(2)时期二:建国-1978 初步发展与遭遇坎坷大转变:从引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转变为马克思主义史学60S年代初,西方史学史得到学术界关注:西方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的意见被提上来在高校历史系的教学中确立了应有的地位出版不少有关西方史学的译著(3)时期三:1978-今初步繁荣与转型:研究最活跃、成绩最多第一章古典史学一、名词解释1.赫克泰阿斯米利都人,希腊第一位历史家。
1.1中国古代史绪论(上)1 [单选题] 研究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方法的代表是()。
A.理论研究B.辞章研究C.义理研究D.清朝乾嘉学派的考据学正确答案:D2 [单选题] 考据学派要求()本身要符合忠于历史原始的相貌。
A.官方记载B.历史小说C.文献D.历史著作正确答案:C3 [单选题] 西方社会科学强调()。
A.考据B.理论C.辞章D.义理正确答案:B4 [单选题] 经学是()思想流派的代表作品。
A.儒家B.法家C.道家D.程朱理学正确答案:A5 [单选题] 到了()的时候,朱熹的理学成为一种新的儒学的代表。
A.元朝B.唐朝C.清朝D.宋朝正确答案:D6 [单选题] 关于乾嘉考据学派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考据学派是研究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方法的代表。
B.考据学也称之为“朴学”。
C.乾嘉考据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对文献本身进行整理。
D.考据学派不要求文献本身得重视符合原先最初的相貌。
正确答案:D7 [单选题] 人及动物之间的区别表现在:()A.人能说话。
B.人能直立行走。
C.人有自我的精神和理性的追求。
D.人能书写。
正确答案:C8 [单选题] 中国从哪个朝代开始,史书由官方进行编修:()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正确答案:A9 [单选题] 中国古人在研究历史是不重视下列哪一项:()A.义理B.理论C.辞章D.考据正确答案:B10 [单选题] 历史的主体是()。
A.自然B.时间C.人D.事件正确答案:C11 [单选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历史科学是需要验证的,要么证实,要么证伪。
B.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认识人类历史的最有效工具和手段。
C.现代社会科学建立的前提是现代社会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它是一种反思和批判。
D.马克思主义史学观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史学观,根据客观的现象来总结现象背后的发展规律和基本法则,同时它又是辩证的、发展的、变化的。
正确答案:C12 [判断题] 动物和人不同,是没有思想的。
历史考证方法一、引言历史考证方法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历史文献、史料和考古遗址等多种资源的研究,以还原历史事实,揭示历史真相。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历史考证方法,包括文献考证、实物考证、史料考证等,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深入探讨。
二、文献考证2.1 学术文献考证学术文献考证是指通过对历史学家的著述、研究论文等文献资料的分析和比对,验证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学术文献一般包括专著、期刊论文、研究报告等。
2.2 史书考证史书考证是指对历史书籍进行细致研究和比较,发现其中的矛盾、遗漏和错误,进而调查研究以确定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2.3 案例:“三国演义”中的历史考证《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
然而,由于小说的虚构性质,其中存在许多历史考证上的问题。
通过学术文献考证,我们可以发现《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形象在史书中并没有相关记载。
例如,小说中的蜀国丞相诸葛亮被描述为智勇双全、卓越过人的形象,然而在真实的历史记录中,诸葛亮的才能可能并没有小说中那么夸张。
史书考证则可以揭示出小说中存在的矛盾之处。
例如,小说中的曹操被描绘成非常残忍和奸诈的形象,但在历史记载中,曹操并没有被描述为如此邪恶的人物,反而有许多史实显示他是一个有政治手腕的统治者。
三、实物考证3.1 考古遗址考证考古遗址考证是通过对考古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还原历史文明的真实面貌,揭示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信息。
3.2 古代遗物考证古代遗物考证是指通过对古代的器物、器皿、文字、铭文等遗物进行研究分析,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和文化特点。
3.3 案例:“西夏王陵”的发现与考证西夏王陵是指葬有西夏帝王的陵墓,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无迹可寻”的。
然而,通过考古遗址的发现和实物考证,西夏王陵的存在得以确认。
考古遗址考证发现了一些与西夏帝王有关的遗址,如墓葬、庙宇等,从中可以了解到西夏帝王的生活方式、葬礼仪式等方面的信息。
裴松之的历史考证法
伍野春
【期刊名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卷),期】1992()2
【摘要】考证法是中国传统史学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尽管目前我们尚难理清其源头,但我们可以毫不怀疑地相信,像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从事著述时,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史料都是经过认真考证的,只是他们没有把考证的经过和取舍的理由写下来.目前我们所知最早的有关考证的专著要算三国时蜀人谯周的《古史考》及西晋司马彪对《古史考》的考辨了,《晋书·司马彪传》载:“初,谯周以司马迁《史记》书周秦以上,或采俗语百家之言,不专据正经.周于是作《古史考》二十五篇,皆凭旧典以纠迁之谬误.彪复以周为未尽善也,条《古史考》中凡百二十二事为不当,多据《汲冢纪年》之义”.另外,从裴松之在《三国志注》
【总页数】4页(P40-43)
【关键词】裴松之;历史考证;传注;太祖;《三国志注》;蜀志;侍中;《古史考》;司马迁;干宝
【作者】伍野春
【作者单位】南京市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4
【相关文献】
1.马克思分工与人的发展关系理论的历史辩证法考论 [J], 陈宇宙
2.《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书考 [J], 高敏
3.裴松之的荀论及其历史回响 [J], 刘治立
4.《三国志》裴松之地理注释杂考 [J], 王炳庆
5.三国两晋孙权历史形象演变——以《三国志》裴松之注为中心 [J], 王怀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请结合天命神学观主导下西方史学理论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1形成背景2.发展阶段(一)古典史学时期:1.希腊神话2.《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用诗歌体裁写成的文学作品,颇具史学价值,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既有史诗创作年代的反映,也有神话传说保留下来的迈锡尼时代,甚至更早时代。
是一部反映希腊原始社会历史某些片段的英雄史诗,史料价值很高。
是西方文明的起源,西方史学的起源3.希昔阿德:把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并赋予历史变化以某种连续性和方向性,向真正意义的历史学迈进了一步。
4.希罗多德:古希腊历史学家,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其作《希腊波斯战争史》是西方最早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纂学上的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判的方法撰述历史,重视历史的垂训作用。
具有人本主义精神,注重史实的考订,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史料,确立了史学精神5.修昔底德:古希腊历史学家,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确立了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的范型,高度发展了古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史料批判原则,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注重利用原始资料,对一切资料都加以严格的批判考证;发展完善了历史叙述体,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中世纪时期:神学色彩主导时期1.上帝与人: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选民,所有的人和民族都是平等的。
2.二元的历史世俗的历史和神学的历史并存,奥古斯丁《论天国》3.发展的观念,首次承认历史是不断进步发展的观点。
特点:人类历史与神话开始分开,目的是保存人类的工业,思想文化政治都带有神学色彩求真探索精神。
1.史料批判方法,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2.人文主义观念3.宽宏的历史眼光4.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5.重视史著的表达与史家的修养二、以兰克学派为例,说明西方史学观的特点及其不足1.兰克史学:是西方19世纪的一个重要史学流派,创始人为德国史学家兰克,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也称为历史学派中的实证史学,兰克史学观的核心是提倡客观主义的治史原则,强调历史学家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弄清历史事实的本来面目。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简介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简介在我们上学期间,是不是听到知识点,就立刻清醒了?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
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简介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文介绍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
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
《诗经》收诗305篇,分“风”、“雅”、“颂”3部分,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
《诗经》的篇章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楚辞(骚体)。
楚辞句式长短参差,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兮”字。
楚辞的奠基人和主要作者屈原,运用这种形式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
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
屈原之后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家。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发展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阶段。
《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会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于后世。
汉代前期,文人诗坛相对寂寥,民间乐府颇为活跃。
“乐府”原指国家音乐机构,后代将乐府所收集与编辑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辞也称为“乐府”。
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
汉乐府民歌继承《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通俗易懂,长于叙事,富有生活气息,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体现了诗歌艺术的新发展。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
西方史学史第一章古典史学历史背景:在半个世纪的希波战争中,古希腊击败了波斯帝国。
历史背景:在半个世纪的希波战争中,古希腊击败了波斯帝国。
不仅促进了希腊城邦制社会的繁荣,而且刺激了他们对古老东方文化的巨大兴趣。
会的繁荣,而且刺激了他们对古老东方文化的巨大兴趣。
这个时代是古希腊人理性觉醒的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哲学思潮,对传统奴隶主贵族思想传统予以冲击,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哲学思潮,对传统奴隶主贵族思想传统予以冲击,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史学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变革时代中诞生,并且开创了古典史学新局面,底德的史学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变革时代中诞生,并且开创了古典史学新局面,古罗马人继承古希腊人的史学遗产,古典史学的传统一直持续了一千年之久。
继承古希腊人的史学遗产,古典史学的传统一直持续了一千年之久。
一.希罗多德和社会文化史的创立希罗多德和社会文化史的创立社会文化史人本意识、世界史眼光和存真存疑的批判原则,奠定了西方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
1 人物简介:希罗多德,古希腊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著有《历史》,被誉为西方史学上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同时被称作“史学之父” 。
开创了西方历史编纂学上的一种体裁,历史叙述体。
同时也开创了一种以社会文化为中心的史学传统,本人也已高度的人本意识和世界史眼界,对西方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主要著作:历史》《 a b c d 内容:希波战争,9 卷,涉及到了西亚北非和希腊等地各种情况。
取材:所得各种文字史料和实地采访调查所得体例:历史叙述体史料价值:①西方史学的第一本历史著作,详细的记述了希波战争,保存了大量历史资料;②开创了历史叙述体,并确定了以社会文化为中心的西方史学范式;③对史料采取了一定的鉴别和判断,采取客观主义态度,体现了严格的史学求真精神;④颇具文学价值,叙事简洁,文笔优美,精于战争描述,将历史真实性和文学艺术性结合;3 历史观:①希罗多德推崇希腊,民主政治,而没有一概否定波斯,并且试图从历史本身去解释历史,标志着古希腊历史思想的转折,从记神事发展到记人事,具有了初步的人本意识。
古典文献学中特殊考证法训诂是国学的考据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而考据绝不是只有训诂方法,还包括校勘和考证。
训诂是对文献文本之中的字、词、句的意义进行解释,校勘则是对文献文本中的字、词、句产生的讹、脱、衍、倒的现象进行纠正,至于古代典籍中的名物、制度、史实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就要运用更为深入细致的考证手段。
在训诂、校勘中都要运用考证方法。
古往今来的考证之法,因人而异,因类有别。
史实的考证、典章制度的考证、词义名物的考证,各有其特点。
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将其考证方法一一细分缕述,可以把归结为三种方法:从文献入手考证、从地下实物入手考证、从社会调查与观察所得考证。
其一、从文献入手考证。
这是传统国学所强调的考证方法,也是中国古代学者最为重视的考证方式,陈垣先生称之为“书证”。
其基本原则是“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其基本手段是通过对传统文献经、史、子、集四部相关资料的爬梳、引证,用归纳、演绎、推理、比较等思维方法,来解读文献记载的意蕴、证明文献记载的正误。
如清代学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九载其父王念孙考证“终风且暴”之义:家大人曰:“终”,词之“既”也。
僖二十四年《左传》注:“终犹已也。
”已止之已曰终,因而已然之已亦曰终,故曰词之既也。
《诗•终风》曰:“终风且暴。
”毛传曰:“终日风为终风。
”《韩诗》曰:“终风,西风也。
”此皆缘词生训,非经文本义。
终,犹“既”也,言既风且暴也。
《燕燕》曰:“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言既温且惠也。
《北门》曰:“终窭且贫,莫知我艰。
”言既窭且贫也。
《伐木》曰:“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言既和且平也。
《甫田》曰:“禾易长亩,终善且有。
”言既善且有也。
《正月》曰:“终其永怀,又窘阴雨。
”言既长忧伤,又仍阴雨也。
“终”与“既”同义,故或上言“终”而下言“且”,或上言“终”而下言“又”。
说者皆以“终”为终竟之终,而经文上下相因之指,遂不可寻矣。
王念孙从《诗经》中列出《终风》篇、《燕燕》篇、《北门》篇、《伐木》篇、《甫田》篇“终……且”五个结构完全相同的用例和《正月》篇“终……又”一个结构稍变用例,归纳说明“终”与连词“且”、“又”相呼应,是一对固定搭配,表示递进关系,是《诗经》中普遍使用的“上下相因”的文例,且“‘既’、‘终’,语之转”,“终”有“既”义。
考据又称考证、考正、考核、考信、考订、考鉴等,其初义是指对人或事物进行稽考取以据信,如《礼·学记》“中年考校”,《礼运》“以考其信”等;后引申为对书籍的考辨校订,如《史记·伯夷列传》“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南史·萧子显传》“考正同异,为一家之言”等。
而以其为学术之专名,则始于宋人。
如朱熹《答孙季和》信中论“读书玩理外,考证又是一种工夫,所得无几而费力不少”。
又如《宋史·郑樵传》即称郑氏“好为考证伦类之学”,考证即考据,伦类则指编纂而言。
到了清代尤其是乾嘉时期,关于考据学之称名与界定,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如戴震、段玉裁、凌廷堪等人常称考核学,《四库提要》多称考证学,孙星衍、江藩等人则称考据学,另有朴学、实学、汉学、制数学、名物典制之学等通称,近今人则多称为乾嘉学术或乾嘉考据学。
这些称名皆以该学术的某一特征为命名之由,如称考据学、考证学、考核学是指其纠缪考辨、注重证据的治学特征;称朴学、实学是指其质朴求实、不尚虚谈的学术风气;称汉学是指其宗尚汉儒重小学训诂与名物考辨的学术特质;称制数学、名物典制之学则是指其注重辨名当物与考订典制;而称乾嘉学术或乾嘉考据学则是因其极盛于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故以时代为学术之代名。
诸家称名相殊,界定各异。
即考据学一词,各家所论也相去甚远,如段玉裁谓“考核者,学问之全体,学者所以学为人也。
故考核在身心、性命、伦理之间,而以读书之考核辅之”;而戴震、姚鼐、章学诚等人则以义理、考据、词章三分学术,王鸣盛更以义理、考据、词章、经济四分学术,以义理归之宋,以考据归之汉,具体所论又大相径庭;又袁枚以“补苴掇拾之学”即钞撮辑佚之学为考据学;江藩则认为“考据者,考历代之名物象数、典章制度,实而有据者也”;而阮元更以广引博证经传旧文者为“浩博之考据”,以明辨音训精审会通者为“精核之考据”,等等1。
近现代学者或认为考据学仅为一种治学的方法,如钱穆在《〈新亚学报〉发刊辞》中即论其学“是一种求真相的学术,遇有疑难,必通考据”;而顾颉刚在《〈古籍考辨丛刊〉序》中则又认为考据学“以书籍为主,要彻底弄明白许多书籍的文字意义和社会意义,来帮助人们了解历史”,因此他建议应当称为“史料学”。
一、简答题(4* 15’)<大条+自己>1、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结构特征——儒学为主,佛、道为辅一,历史考察*先秦诸子时代:道教尚未产生;佛教还未传入;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诸子百家之一,战国时期与墨学并称显学。
儒学在春秋后期到战国时期,因为不曾迎合政治需要,所以未占主导地位,还不是主流学说,但是作为一种学说已经提出,并且引起了充分的重视。
孔子维护周礼,主张“变天下无道为有道”。
(到了秦朝,法家学说一统天下,统治者焚书坑儒,儒学受到沉重打击。
)*两汉时期:汉高祖夺取政权时反对儒学,但统一后认识到儒学的重要作用,又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仍未推广。
→文帝、惠帝、景帝用黄老学说,儒家制度尚未出台。
→汉武帝从意识形态方面确立儒学的地位,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从汉武帝~清末,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佛道是支流,三股汇成华夏思想的独特特形态。
)→东汉党锢之祸,佛教传入,道教产生,思想自由,儒家的主流地位受到某种程度的冲击,不那么明显。
*魏晋南北朝:道家为主、兼容儒、佛的玄学盛行,佛、道渗入儒家思想。
这个时期儒学受到冲击,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主导地位。
*隋唐时期:佛学昌盛,道学受宠,三教并尊,是互补的结构特征。
中唐之后韩愈力排佛老,但阻挡不了其发展繁荣;儒学在政执法度上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在唐代三家思想均得到充分的发展。
*两宋之后(元明清):儒家学说改造传统以适应时代变化,新的儒学产生。
①宋代理学(道学)——开始阶段在宋仁宗庆历年间,伴随政治革新此思想革新问世。
代表人物是周敦颐,“掾佛、道入儒”,将《周易》《中庸》与佛道融合,讨论了一系列重要范畴,上升到哲学层次。
→奠基阶段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代表人物是张载和二程。
两派围绕“理”和“气”这两个理学重要范畴谁是哲学最高本体展开论述,充分体现了本体论和伦理学的统一,为后来理学家追求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所以然和所当然奠定了基础。
内考证名词解释王学典考证史料内容,探求史料写作人信用、能力、写作本意,及史料真实程度的方法。
记载人的考证。
(1)记载人信用的确定。
史料内部考证的重点之一,是研究史料记载人的为人。
史料记载人史德的优劣,直接影响史料内容的可靠性。
倘记载人据事直书,不虚美,不隐恶,史料堪为实录;若曲笔回护,心存诈伪,则史料颠倒混淆,不足征信。
国外确定史实可能性与最高度可能性,重在研究原始目击者的数目、性格、动机、环境等因素。
(2)记载人素养能力的确定。
对同一事实的观察与表述,往往因当事人素养、能力不同,而影响史料真实程度,因此应选择个人素养能力较高者的记述。
(3)探求史料写作人的本意。
考证除注意古典外,还要注意今典。
今典,即作者当日的情事,或借古典以述今事的纪实。
考今典,必须确定此事发生在此文字记载之前,始可引为解释,又须确定作者有闻见此事的可能,以免陷入附会。
陈寅恪考订庾信《哀江南赋》,考证出庾信写作此诗的动机,与陈琐、沈炯被遣返南方有关;接着又证明庾信已得知北周杜杲出使陈国,拒绝以元定军将士交换王褒和他本人的拟议,他考定《哀江南赋》的古典是《楚辞·招魂》中的“魂兮归来哀江南”,而今典则是庾信读了沈炯的《招魂赋》。
庾赋结尾数句是:“灞陵夜猎,犹是故事将军;咸阳布衣,非独思归王子。
”其今典则是陈琐的获释与杜呆拒绝交换人质的答辞。
记载真实程度的确定。
(1)凡是两种记载不相抄袭,而所记事实相同,则其事可信。
(2)凡有客观的证据可资佐证者,如天象纪事,干支纪年、民族习惯、避讳、金石文字、考古材料能印证史料者,则史料可信程度高。
如《诗经·小雅·十月》载有“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又说:“彼月而食,则维其常”。
这次日食月食纪事,据中西方科学推算,应在周幽王六年十月辛卯朔辰时,即儒略历公元前776年9月6日,中国北部发现日食,在此半月前,即农历九月望戌,公元前776年8月21日,发生过日偏食。
历史考证的原则与方法一、历史考证的重要性。
1.1 历史是我们的根。
历史就像一棵大树的根,深深扎在岁月的泥土里。
我们每个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从历史中走来。
它承载着我们先辈的智慧、奋斗、欢笑和泪水。
如果我们不去考证历史,就如同无根之木,在风雨中飘摇,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比如说,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老的传说时代到现代社会,每一个阶段都是我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不搞清楚历史的真相,那怎么能骄傲地说自己是龙的传人呢?1.2 避免重蹈覆辙。
历史还是一面镜子。
通过考证历史,我们能看到前人走过的弯路,犯过的错误。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嘛。
就像战争,历史上无数次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如果我们不考证战争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那很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又因为同样的原因陷入战争的泥潭。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二、历史考证的原则。
2.1 尊重事实。
这是历史考证的首要原则。
事实就是事实,容不得半点虚假。
就像考古学家在挖掘遗址的时候,哪怕发现的只是一块小小的陶片,也要如实记录它的位置、形状、纹饰等信息。
不能因为自己的主观想法或者为了迎合某种观点就篡改这些事实。
那不是考证历史,那是在编造历史,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2.2 全面性。
考证历史不能片面。
不能只看一个方面的资料就下结论。
比如说研究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只看他的功绩就把他捧上天,也不能只看他的过错就把他打入地狱。
要从他的家庭出身、成长环境、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去考察。
这就好比我们看一个人,不能只看他的外表,还要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一样。
2.3 客观性。
要把自己的感情放在一边,不能因为自己喜欢某个朝代或者某个历史人物就美化他们,不喜欢就丑化他们。
要以一种中立的态度去看待历史。
这可不容易,就像一个球迷,在评价自己喜欢的球队和对手的时候,很难做到完全客观。
但在历史考证中,这是必须做到的。
三、历史考证的方法。
3.1 文献研究。
文献是历史考证的重要依据。
1、请谈谈天命历史观主导下的西方史学理论的发展阶段及特点第一个阶段是古典史学时期,即古希腊罗马史学。
它起源于神话与史诗,创立于的古希腊时代。
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是其最杰出的代表。
希罗多德已把叙述历史事件作为著作的主线,并已具有对史实的批判求真精神和一定的历史观——宿命论。
修昔底德对史料的批判原则、摒弃用神的力量来解释历史的人本思想,以及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探讨,都对西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长远影响。
他们尝试用历史事件参加者的心理来解释事件,运用为人物塑像的方法来描述历史时代。
第二个阶段可以称为西方中世纪史学。
欧洲进入封建社会后,基督教的史学和神学史观占据统治地位,古典史学的传统中断了。
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的宗教信条和神学体系被奉为官方哲学,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拨开和透过宗教色彩的神秘迷雾,可以从中发现不少对西方史学发生深远影响的重要史学观念。
其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发展”观念和“进步”观念。
基督教神学家构造的整个人类历史,从上帝创世到末日审判,是一个单线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虽然人类在现世要不断地赎罪,但其前景却是无比美好的。
人类的历史在宗教外衣的包裹下正是朝着这个前景不断向前的一个“进步”的过程。
这种历史“发展”和“进步”的观念,不仅比古希腊时的“循环论”、“灾变论”要先进,而且对西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此外;中世纪史学发展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如“编年史”和“年代纪”体裁的出现。
它们虽然逐渐取代古典时代流行的历史叙述体裁,但仍保留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
2、以兰克史学为例,说明西方传统史学的特点及不足特点:1、必须依靠原始资料让身临其境的人说话,主要是指事件的亲历者,当事人旁观者留下的材料。
,严格考证史料,根据原始的文献用文字复原曾经存在的客观事实,即所谓“如实记述”原则。
兰克强调历史怎样发生,历史书就怎样叙述,而如实记述的前提是依据原始的文献。
2、还要对记录者的心理进行分析,分析记录者为什么要这样记录3、把原始材料与同时代其他记录者记录的资料相对比4、关注客观的叙述态度,超然释外。
名词解释:1、王国维王国维,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著名的文学家、国学大师、考古学家,代表作品:《人间词话》、《曲录》、《观堂集林》等,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
2、二重证据法:将出土的材料甲骨文同纸上的传统文献资料对比来研究,用卜辞补正了书本记载的错误,而且进一步对殷周的政治制度作了探讨,得出崭新的结论以考证古史的方法,称为“二重证据法”。
由王国维在1925年发表的《古史新证》中提出,包括一是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证,二是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这种考证方法既继承了乾嘉学派的考据传统,又运用了西方实证主义的科学考证方法,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古史研究上开辟了新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
郭沫若曾赞颂说:“王国维……遗留给我们的是他的知识的产品,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楼阁,在几千年来的旧学的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3、比较史学。
19世纪中叶从欧洲开始产生的,通过对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条件下复杂的历史现象的对比,分析其异同,从而探寻历史共同规律与特殊规律,来分析和解释历史的又一重要途径。
进行历史比较研究要必须注意可比性原则与类型选择,而且要考虑运用程序和使用范围问题。
虽然适用于历史研究的全过程,但是应用起来仍让存在种种局限性,不应该把它视为“观察的最高形式”,只有同时运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历史主义与阶级分析等方法,才能全面揭示并且抽象概括出历史的本质,也才能发挥历史比较方法的应有作用和功能。
总之,历史比较研究,不仅能丰富人们历史认识的广度与深度,更有助于超越时空限制的历史真理的发现,并由此超越各种国别性史学、专门性史学的局限,走向真正的世界性史学、贯通性史学、普遍性史学。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