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戏说--第七十六章
- 格式:pdf
- 大小:200.07 KB
- 文档页数:1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
以下是对《道德经》1-81章的简要注解:第一章:道德经开篇,强调道的存在和无形无物的特性,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指出万物的生成与发展是由阴阳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第二章:强调道德经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意味着要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干涉,以无为的态度来引导事物的发展,达到真正的和谐。
第三章:强调道的隐秘性和深远无穷的作用,将其比喻为虚空、无为无形的存在,强调通过减少欲望、返璞归真,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第四章:指出道的特性是柔弱而无敌的,用“柔弱胜刚强”来形容,强调逆其自然、与道相违背的行为必然会导致自身的失败。
第五章:探讨天地万物的起源,指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永恒而无形的存在,通过修身养性来靠近道,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
第六章:强调谦虚和隐退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智慧是懂得保持谦逊低调,退让于人与事物,以达到长久地生存和改变的目的。
第七章:探讨因果循环的原理,指出自然界存在秩序和平衡,通过减少欲望和修养性情,可以逃离自身的束缚和痛苦,回归到自然之道。
第八章:强调善于自省和保持谦逊的重要性,认为处于高位的人应该保持低调,而处于低位的人应该保持谦虚,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第九章:指出道的深邃和无穷的效用,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了解和遵循道,而非追求权力和名利,实现心灵的真正安宁。
第十章:强调依靠自然的原则,通过顺应自然、遵循道的方式来达到成功,提出“守约以守其守,无欲以观其妙”的观点,强调不执着和适应变化的重要性。
以下是《道德经》11-30章的简要注解:第十一章:强调利用空间和负空间的原则,通过利用容器的空洞来使用它,强调某物体的价值取决于它的空白处。
第十二章: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观点,指出过度追求物质和感官享受会使人们变得盲目和耳聋,倡导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省。
第十三章:指出至柔者能胜刚强,提倡以柔和温和的方式应对问题和冲突,以取得最好的结果。
老子道德经第76章心得体会(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老子道德经第76章心得体会老子道德经第76章心得体会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第七十六章不出于户①,以知天下;不窥②于牗③,以知天道④。
其出⑤也弥远⑥,其知也弥少。
是以圣人不形而知,不见而明,无为而成。
译文摒弃门户之见,通过抽象(透过现象)掌握本质,超越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以知天下;摒弃门户之见,通过抽象(透过现象)掌握本质,超越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以知自然法则。
他违背大道的越多,他知道的也就越少。
所以,圣人通过抽象(透过现象)掌握本质,超越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知道依法遵循规律为人处世功成事遂。
注释①户:门户,指耳鼻口眼等感觉器官,也指门户之见。
比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感觉器官认识的具体事物的可感部分。
具体事物的可感部分是指具体事物中能被人通过感官看见、听见、尝见、嗅见、觉见的各种规定和特征的总和,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不是具体事物的全部。
具体事物的可见部分具有变化快的特点。
人在一定时间点通过感官获得的与事物可见部分各种规定完全相符合的知识,经过一定时间就会因为事物可见部分的发展变化成为不完全符合事物现实的知识,再经过一定时间就会成为完全不符合事物实际的知识。
老子认为只有掌握了事物的本质才可以称为认知了事物。
黑格尔说:一般抽象的普遍的东西,不是感官所能把握的,必须借助思想概念来认识。
具体事物的可知部分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我们在一定时间点通过理性分析获得的同事物可知部分完全相符合的知识,经过一定时间不会成为与事物现实不符合的知识。
从具体事物抽出、概括出它们共同的方面、本质属性与关系等,而将个别的、非本质的方面、属性与关系舍弃,这种思维过程,称为抽象。
抽象思维凭借科学的抽象概念对事物的本质和客观世界发展的深远过程进行反映,使人们通过认识活动获得远远超越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对。
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脑中产生的反映形式。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等。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但它只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如颜色、形状、声音、冷热和气味等)和外部联系,尚未达到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因此有待于发展提高到理性认识阶段。
道德经《兵强则灭-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兵强则灭-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德道经原版全文及译文《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道德经》第76章承前启后,明德亲民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主讲 | 涣朴老师经典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内容简要: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这一章当中,老子开始讲人和万物,他都有两种状态。
一种状态是柔,一种状态是刚。
那以柔克刚,我们都听过。
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做到。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还没有明白,柔和刚真正的内涵。
再加上我们很多时候对于柔弱的理解是错的,把柔弱当成了软弱无能。
实际上,真正的柔,就像春天的树枝。
你把它卷成几道弯,手一松开,他立马恢复原状。
或者像十岁以内的小孩子,他摔个跤,哪怕那个筋骨有点受伤了。
一瘸一拐的跑两天就好了,这就是柔的时候。
西游记里面,有一个片段,很多人都忽略掉。
孙悟空还不叫孙悟空的时候,找菩提老祖拜师。
菩提老祖问他,你姓什么?悟空说我没有姓,别人骂我两句,我朝他笑笑就过去了,我也没有父母,我是从石头缝里面蹦出来的。
菩提老祖哈哈笑了一下,言下之意孺子可教也。
那么悟空说的,我也没什么性子,别人骂我两下我就过去了。
这个时候,就是柔。
但后来,悟空学了七十二变、筋斗云。
学了一身的本领之后,他其实是变刚了。
所以弼马温,觉得受了侮辱,我想要齐天大圣。
这个蟠桃宴,谁都请了。
就没有请我,那真是看不起我。
所以此时的悟空其实,已经被刚强所占据,而他的内心实际上是变弱。
一开始他没有性子的时候,那个心是强的,非常强。
所以这里面,悟空为什么,由表面上的弱变成表面上的强?而实则他是心性的强,变成了心性的弱。
就在于他,对于名利、力量的在乎增多了。
这些名利力量的在乎,把他的心里面填满。
所以他变得刚强,不再柔了。
这柔,像空气一样。
它对这个世界,是最重要的。
但是,我们往往是最不在乎他的。
道德经第76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76章的原文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
这一章的译文如下: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后身体就变得僵硬。
草木生长的时候是柔软脆弱的,死后就变得枯槁。
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之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之类。
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就会遭到砍伐摧折。
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这一章主要阐述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反而易于衰败。
正如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死后则变得僵硬。
草木生长时,柔软脆弱;死后则变得干枯。
因此,老子强调,强大并不意味着优势,反而可能处于劣势;而柔弱并不等于劣势,反而可能是优势。
这种思想体现了老子对于自然和人生的一种深刻洞察,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问题的视角。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强大处下》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第七十六章-强大处下》原文及鉴赏【导语】:强大处下【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1]。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