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说明书封面模板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数学课程设计封面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第三册数学书中的“分数和小数的运算”这一章节的内容。
知识目标包括:理解分数和小数的定义及其相互转化;掌握分数和小数的四则运算规则;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分数和小数运算。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熟练进行分数和小数的运算;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和小数运算问题并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数和小数的定义及其相互转化、分数和小数的四则运算规则以及实际问题中的分数和小数运算。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分数和小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分数和小数的相互转化;分数和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分数和小数的应用题解决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包括讲授法,用于讲解分数和小数的定义及运算规则;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分数和小数运算;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分数和小数的运算技巧。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用于学生学习和参考;参考书,提供额外的学习材料;多媒体资料,包括PPT、视频等,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实验设备,用于实际操作和验证。
这些教学资源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的运算。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
平时表现评估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来进行。
作业评估将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来进行。
考试评估将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考试内容将涵盖本章节的所有内容。
评估方式将客观、公正,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共10次课,每次课时长为1.5小时,每周一次。
教学地点为教室。
教学安排将紧凑合理,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教学安排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如学生的作息时间、兴趣爱好等,尽量安排在学生方便的时间进行上课。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课程设计说明书格式要求及模板一、课程设计的装订顺序依次为:封面、目录、任务书、零件图、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机械加工工序卡、设计说明书、致谢、参考文献。
二、页面纸为A4;标准字体间距,标准行间距;页边距为左3cm,右2cm,上下各2cm。
三、“目录”二字用四号黑体,下空二行为章、节、小节,采用小四号宋体。
页码放在行末。
四、正文用五号宋体,页码居中,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字数要求5000字左右。
五、图:图题放在图下方,中文用五号宋体。
图号按章顺序编写,如:图3-1表示第三章第一图。
六、表格:标题放在表上方,用五号宋体。
表格按章顺序编写,如:表3-1表示第三章第一表。
表应有标题,表内必须按规定的符号注明单位。
表中文字可根据需要采用小于小四号字体(中文宋体,英文Arial字体)。
七、公式:公式书写应在文中另起一行,居中书写。
公式后应注明编号,该编号按章顺序编排。
公式的编号加圆括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公式和编号之间不加虚线。
八、“致谢”二字用四号黑体,内容为小四号宋体。
九、“参考文献”四字用四号黑体,内容用五号宋体。
格式为:a)若为科技论文,可以按以下顺序列出:作者、论文篇名:刊物名,年.月,卷号(期号),论文摘刊物中的起止页码。
b)若为科技书记和专著,按以下顺序列出:作者、书名、版本(版本为第一版时可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内容所在起止页码。
十、零件及技术要求:给定零件如图十一、设计任务(1)零件图工艺分析。
(2)确定装夹方案。
(3)确定加工顺序。
(4)选择加工用刀具。
(5)合理选择切削用量。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课程设计题目系专业班级姓名指导教师年月日萍乡高等专科学校机电系课程设计任务书机电系2005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学号一、题目1、××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二、内容和要求1、绘制××零件图、毛坯图各1张2、编制××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1张3、编制××零件指定工序工序卡片2张4、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1份三、原始资料该零件图样一张;生产纲领为(中批量、大批量)四、进度与时间安排本课程设计一周时间集中安排,对各步工作不作统一规定,建议同学按以下进度进行:周一:零件图技术要求、工艺分析,确定毛坯的种类和制造方法周二:绘制零件图、毛坯图周三:拟定工艺路线,机械加工工序设计周四:填写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机械加工工序卡周五:撰写设计说明书附录一设计说明书内容目录1 . 零件的分析 (1)1.1.零件的功用……………………………………………………1. 2.零件工艺分析…………………………………………………2 . 毛坯选择、画毛坯—零件合图3.工艺规程设计……………………………………………………3.1 定位基准的选择………………………………………………3.2 制定工艺路线…………………………………………………3.2.1 表面加工方法选择…………………………………………3.2.2 加工阶段的划分、加工顺序的安排………………………3.2.3 热处理工序的、辅助工序的安排…………………………3.3 加工设备及刀、夹、量具的选择……………………………3.4 加工余量、切削用量的确定…………………………………3.5 各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3.6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和机械加工工序卡…………………4. 设计心得体会…………………………………………………5. 参考文献……………………………………………………各位同学注意:指定工序卡每人一张不能是同一工序,发现相同一列判为舞弊重修。
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设计名称: Web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题目:
学院名称: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
学号:姓名:
评分:教师:
20 11 年 6 月 26 日
说明:
1、封面填写题目、学号、姓名(打印),
2、正文内容参考《大学计算机课程实践优秀作品选编》P175~201
P175虚线框里的提要不用写
正文小四号宋体,固定行间距22磅,
标题1小三号宋体加粗,标题1.1四号宋体加粗
在2.2 系统功能结构的最后写出本组分工,自己负责哪些模块
在4 系统设计中介绍自己负责的模块,包括以下内容:
(1)结合界面截图,介绍该模块的功能;
(2)用文字叙述使用什么关键技术进行一步步开发的过程;(3)核心代码(包含注释语句)
所交材料:19周星期四(6月30日)由班长收齐上交
1、课程设计说明书用A4纸单面打印,每人一份
同组的不能一样,否则以0分处理。
2、课程设计说明书的电子文档,每人一份
(取名如:08061301_谢素华_物资管理系统.doc)
3、组长上交本小组的网站系统和数据库备份文件,每组一份(将网站主目录打包后取名如:物资管理系统.rar)
4、组长填写课程设计任务书的电子文档。
课程设计封面格式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掌握核心概念个,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能够运用方法解决具体问题**个。
3.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团队合作、批判性思维等。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核心概念:详细讲解个核心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其应用。
2.方法论:介绍种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用于讲解核心概念和方法。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实验法:进行次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加深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本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
2.参考书:提供种参考书,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料。
3.多媒体资料:制作个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4.实验设备:准备种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教学。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占**%的比例,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
2.作业:占%的比例,包括次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考试:占%的比例,包括次考试,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结果将用于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共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课时。
2.教学时间:每周课时,持续个月。
3.教学地点:**教室。
教学安排应合理、紧凑,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教学安排还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如学生的作息时间、兴趣爱好等。
一、教案封面模版教案名称:《X学科》教学设计课时:1课时年级:X年级学科:X学科编写人:X审核人:X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X知识点;(2)学生能够运用X方法解决问题;(3)学生能够提高X技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获取知识;(2)学生能够运用探究、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问题;(3)学生能够运用总结、归纳等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能够培养对X学科的兴趣和爱好;(2)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X知识的重要性;(3)学生能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X知识点;(2)X方法的应用;(3)X技能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X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2)X方法的拓展与创新;(3)X技能的提升与突破。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2)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3)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运用PPT、视频等手段辅助教学;(2)实物教学:利用教具、模型等直观展示知识;(3)网络教学: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2)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2)分享成果,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X知识点;(2)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
5. 练习巩固:(1)发放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教师批改,及时反馈。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强调重点、难点。
7. 课后作业:(1)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2)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课程设计封皮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学科名称】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掌握【具体知识点】等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具体知识点】的发展历程,以及【具体知识点】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表现。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技能名称】能力,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学科名称】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对【学科名称】的兴趣和热爱,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具体知识点1】、【具体知识点2】和【具体知识点3】等。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和原理。
包括【具体知识点1】的定义、特点和应用,【具体知识点2】的形成过程和演变,【具体知识点3】的原理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2.第二部分:实际应用。
主要介绍【具体知识点】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第三部分:拓展与前沿。
介绍【学科名称】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前沿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应用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学科名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学生针对【具体知识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4.实验法:进行【实验名称】等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科名称】的魅力,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教材名称】作为主教材,辅助以【参考书名称】等参考资料。
2.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学科名称】的魅力。
3.实验设备:准备【实验名称】所需的设备,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设计说明书目录(小二,仿宋,加粗,中间空2字符,居中)自动生成目录第1章前言1.1 柿1.1.1 柿的分布柿属柿树科(Ebenaccae)柿属(Diospyroskaki)植物,原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至今已有3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1]。
我国柿树品种繁多,据全国各地调查共有864个[2]。
据古书记载,柿树有诸多好处:一多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蠢,五霜叶可玩,六嘉食可吱,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3]。
2003年世界柿树栽培总面积35.8万hm2,柿果总产量242.8万t,其中中国大陆栽培面积为29.3万hm2和产量173.8万t,分别占81.8%和71.6%[4]。
除我国外,世界上其它国家栽培的柿树较少,年产鲜柿果仅100万t左右。
在亚洲除中国外,柿树在日本栽培较多,年产量在34万t左右;朝鲜次之,年产在4万t左右;在印度、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也有少量栽培,欧洲栽培集中于地中海沿岸,以意大利栽培柿树较多,英、法等国仅有零星栽培。
美国南部,南非的纳塔耳和德兰士瓦,北非的阿尔及利亚等地也有栽培[5]。
(以上为课程设计排版的示例)排版要求:1.论文页面设置纸张:纸型为A4(21.0 cm×29.7cm)标准,双面印刷(可单面)。
版芯要求:左边距:30mm,右边距:30mm,上边距:36mm,下边距:25mm。
装订线位置:装订线在左侧,装订线距左边距0mm。
页眉边距:28mm,页脚边距:20mm。
论文装订后成品尺寸为:宽200 mm、长280 mm。
2.论文标题论文分三级标题:一级标题:另起一页,居中,黑体,三号,段前、段后间距为2行;二级标题:左对齐顶格,黑体,小三号,段前、段后间距为1.5行;三级标题:左起齐顶格,黑体,四号,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上述段前、段后间距可适当调节,以便于控制正文合适的换页位置。
3.论文字体中文采用国家正式公布实施的宋体简化汉字。
课程设计说明书机床夹具设计(标题)(作者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学院名称工程学院专业及班级提交日期年月答辩日期年月一、排版与装订1、页面设置:页边距上下左右各用2.4cm。
2、行距:全部采用1.5倍行距。
3、页码:每页下端居中,全部采用阿拉伯数字排序,如1,2,3等,不要写“第1页”或“-1-”等。
4、页眉:全部不加页眉。
5、分页:摘要、目录、正文、致谢、参考文献等各部分都应分页。
6、页面大小:全部采用A4纸。
7、封面用230克浅蓝色虎纹纸。
8、装订:一律左侧装订。
二、目录1、目录置于摘要之后,“目录”两字用黑体4号字居中,字与字之间空4个字距。
2、目录中之中文全部用宋体小4号字。
3、目录中各层次标题与正文层次标题同,一律用阿拉伯数字排序,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圆点“.”相隔,如22.12.1.12.1.1.1一般不要超过4级层次。
4、层次标题序号一律左对齐,页码右对齐,中间用小黑点连接。
三、正文1、正文层次标题应简短明确,以不超过15字为宜,题末不加标点符号。
各层次一律用阿拉伯字连续编号,如:“1”,“2.1”,“3.1.2”,一律左顶格,后空一字距写标题。
一级标题从前言起编,一律用黑体4号字,左顶格。
2、二级标题用黑体小4号字,左顶格。
3、三级标题用楷体小4号字,左顶格。
4、正文其他部分全部用宋体小4号字。
5、各级标题与段落之间不留空行。
6、图、表与正文之间上下各空一行。
7、图应有图题,放图下方居中,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如:图1,图号后不加任何符号,空1个字距写图题。
8、表应有表题,放表上方居中,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如:表1,表号后不加任何符号,空1个字距写表题。
9、表一律采用三线表。
10、图题、表题与图、表之间不留空行。
11、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如果是应用计算机软件的,尽可能用公开发行的程序。
如果是自编的,应在文体后的附录中列出程序。
在数表中各试验数据的平均数之后应列出平均数的标准误(S.E.),而不应列出标准差(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