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作者叶圣陶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材分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3课,是教育学者张中行先生回忆与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待人宽厚、严于律己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教学本文既要引导学生通过略读与精读领会文章主要内容,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更要生发出自己的体会,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学生分析: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初中现代文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初步的积累。
本节课应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时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略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学习叶老待人宽,律己严的品质;精读课文,理解本文以小见大、叙议结合的写法;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叶老的敬意。
教学目标:1、学习略读的方法,快速捕捉阅读重点。
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以小见大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1、学习略读的方法,快速捕捉阅读重点。
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以小见大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大家看语文课本封面的“语文”二字,知道是谁写的吗?她出自我们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之手。
字体浑厚圆润,遒劲有力,充满灵气。
今天,让我们跟随张中行先生,感受叶圣陶先生的魅力与风采。
二、叶圣陶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
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
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等。
三、略读课文走近叶老1、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交流点拨:两方面:待人厚-—修改文章恭送客人回复信件律己严-—写文章用写话风格文风方面重视简洁重视语文力求完美2、交流总结略读时抓住关键语句概括文段内容的方法。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目标1.快速略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多次思考、探究,了解具体写了哪几件事,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叶圣陶先生优秀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1.多次思考、探究,了解具体写了哪几件事,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叶圣陶先生优秀的精神品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略读法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黑板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大家知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吗?就是对待别人要宽容、要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
虽然我们经常会以这些标准告诫自己,但是还是很难真正地做到。
但是有一个人,别人称他“温凉恭谦让”五种品格,你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叶圣陶先生,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文,了解为何别人对他会有如此高的评价吧。
二、课前奠基1.作者介绍张中行,著名学者、散文大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代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许怡评价他涉猎广泛,博闻强识,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
2.主要人物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
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
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等。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三、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自由地默读课文,阅读过程中圈点出重要字词。
《记金华的双龙洞》词句解析一、对句子的理解1.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一个“迎”字,点名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的宽窄不一,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
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
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2.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这句话写出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
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
用“即使”这个关联词作强调,即退一步讲,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具体比做什么也值得观赏,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
二、对词语的理解盘曲:曲折环绕。
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
(“曲”读qū,不要读成qǔ)呈:显出,露出。
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
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
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
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
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
(“隙”读xì,不要读成xī)昏暗:光线不足;暗。
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
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挤压:靠拢压迫。
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
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又名“钟乳石”,倒挂在溶洞顶部向下生长的一种碳酸钙沉淀物。
叶圣陶简介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
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
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
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
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
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甪直为自
己的第二故乡。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
会”。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
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
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
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
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他
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
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
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
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
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
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
《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
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
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他的童话构
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鲁迅说,叶圣陶的“《稻
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
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1923
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
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
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他还出版不少诗集、评论集和
论著,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
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中
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