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诫子 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周公诫子【学习目标】1.文言词语积累,翻译练习;2. 理解六种“谦德”的含义,体会其现实的借鉴意义【学案】一、预习检测我能行(知识引入练习)1、下列加红字注意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畏(wēi)A、宰相(xiàng) 好言相劝(xiāng) 吐哺(bǔ)B、睿智(ruì) 桀(jié)纣(zhòu)C、欤(yú) 倏(shū)地浑沌(dùn)D、有恃(shì)无恐博(bó)闻强记守以畏(wèi)2、《周公诫子》选自《》、作者,朝古今诗学“”的开创者。
3、周公,是周初的家,姓名,曾帮助灭商。
答案:2、《韩诗外传》韩婴西汉韩诗学 3、政治姬旦武王二、探索新知我能行(填空、选择可根据课文实际情况)(一)朗读(阅读)全文,整体感知,并完成下列填空及选择题1、指导朗读,通过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结合课后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教师指导并考测)(1)解释下列词语诫:封:相:德行:宽裕:守:恭:荣:俭:尊盛:聪明:睿智:愚:哲:由:慎:参考答案:诫:告诫,警告劝诫。
(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相:辅佐。
德行:道德品行。
宽裕:宽大,宽容。
守:保持。
恭:肃敬,谦逊有礼。
荣:荣华显贵。
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尊盛:位高势盛。
聪明:指明察事理。
睿智:聪慧,明智。
愚:愚拙,不巧伪。
哲:明智,聪明。
由:奉行,遵从。
慎:谨慎,慎重。
(2)翻译下列句子①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②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3、第一句:交代周公诫子的,突出诫子的性,性;从第二句“周公诫子曰”到结尾。
写周公。
参考答案:(2)①我在天下的地位不能算轻贱。
②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3、背景、必要、重要、诫子(二)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语言,理解课文,并完成下列习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为证明这一观点,作者先从正面“周公执政‘吐哺握发’”进行举例论证和“圣言相告,六种谦德”进行道理论证,最后列举了“桀、纣不谦而失天下的反面例子,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强调了勿以鲁国骄士的重要性。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熟读并背诵课文。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由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导入。
(二)检查预习1、指名朗读。
2、正音正字。
fúyínzào夫君子之行淫慢险躁3、全班齐读。
(三)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四)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参见:教材P81注释①《学法大视野》“作家名片”(五)熟读课文1、分组朗读。
2、全班齐读。
(六)翻译课文1、学生在书上作注解,自主翻译。
补充注释:行:品行,行为操守。
修身:涵养德行。
宁静:静心专一。
成学:使学业有成。
遂成:最终,终于。
(七)积累文言词汇1、师生一起概括重要文言词语:行、俭、淡泊、宁静、致、广、成、淫慢、险躁、驰2、学生齐读。
3、指名说出这些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然后全班复述。
(八)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1、齐读课文。
2、师生一起概括主题。
本文作者通过恳切的言词,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3、启发学生谈自己接受父母教育的经历和体会。
4、概括课文和学生经历,指出“淡泊”和“修身”对人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行。
(九)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文言词汇的积累和课文主题。
(十)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做《学法大视野》。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第【2】篇〗一、说教材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诫子书》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阐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
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三国时期,群雄并起,问鼎逐鹿。
请问,你最喜欢哪位英雄?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
我们学过他的哪些文章?――《出师表》、《隆中对》。
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
(找生谈。
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
教师总结: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我认为,导语不仅仅是只起导入作用,它起温故而知新的复习作用;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起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深的作用。
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上导语。
)(二)出示教学目标:(三)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一共有七步: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2)注意词句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
有自己解决不了的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4、找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交流阅读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采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促使个性化阅读和合作性阅读的融合。
3、感受作品的人文魅力,增进家长、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彼此了解。
教学重点:结合故事情节来理解作品的语言魅力,感受人物精神品质,知道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品质,感受语言魅力。
课前准备:1、老师、学生共同阅读《我要做好孩子》,共同商讨设计讨论的话题,老师进行综合。
2、老师设计读书档案,学生在阅读后认真填写。
3、邀请家长阅读《我要做好孩子》,并和孩子交流读后感受。
4、多媒体课件制作。
5、座位安排:团坐一堂。
教学过程:一、课前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小礼物(展示彩色卡纸制作的书签),这是我亲手做的书签,想送给热爱读书的孩子,不过,先得做一个“书名接龙”的游戏。
听清要求:一、说出你最喜爱的一本书的书名,知道作者姓名的可以告诉大家;二、用自己最响亮的声音发言,别人说过的不许重复。
(生积极参与游戏,发放书签)二、走近黄蓓佳1、在刚才的游戏中,我听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
其中有许多儿童文学作家,特别乐意为孩子们创作,所以,才有了一本又一本的好书,陪伴我们走过金色的童年,给了我们最温暖的记忆。
今天,我们就要和其中的一位来一次心灵的亲密接触,猜猜她是谁?(黄蓓佳)2、(板书:黄蓓佳)真聪明!在咱们班的“图书角”,就有她的好几本书,人们常说“文字和心灵是相通的”,通过读黄蓓佳的书,你认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黄蓓佳是一个很会写文章的人,她的`书很好看。
她是一个有童心的人。
我觉得黄蓓佳特别了解小孩子,她写出了我们的心里话……)3、看来大家都把她当成了大朋友,对吧?想不想见见黄蓓佳?老师带来了一张她的近影(课件出示照片)。
瞧,这就是我们心中阳光一般的大作家,她的笑容和她的文字一样神采飞扬。
咱们接着看看对黄蓓佳的简要介绍(出示简介)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读一读?(生读简介)十八岁发表第一篇作品,三十三年来,她笔耕不辍,被人们誉为“两栖作家”。
《周公诫子》教案(精选3篇)《周公诫子》教案篇1说教学主导思想及思路从新目标看语文教学应追求一种人文性与工具性齐抓并举的境界,从而实现培养发展型人才的教育追求。
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做好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本课的教学思路便是以人文性与工具性为总的指导思想,以抓好基础能力培养为基本目标,以完成本课教学任务为最低目标。
说教材《周公诫子》为九年级第七单元第二篇课文,文章以“握发吐哺”形容君王为国礼贤下士,殷切求才;并以六种“谦才”强调谦虚谨慎是理天下、成大业的第一要素。
选文不仅可读性强,易于记诵,且寓意深刻,读后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说学生学生到了九年级,已具备借助工具书阅读理解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说教法本课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借助工具书阅读理解浅近文言文的能力的训练,首先是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可以让学生自己画出课文中的重点词字,并且注释中的主要内容写在重点字词的边上,以加强理解和记忆;课上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在疏通字面含义后,让学生试着翻译课文,教师给以补充订正。
最后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教师加以总结,并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度拓展。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反复诵读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进行和元学习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认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意义,并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加强这些美德的培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难点:文章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准备:引导学生多渠道搜集有关周公的故事及诗文,进而循此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和内容:一、激情导入: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周公的信息。
1-3分钟以三国曹操《短歌行》中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关于周公的这个故事,后世就演化成一个成语:“握发吐哺”。
27 •周公诫子【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义,提髙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重点)3.认识本文的现实意义,培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品德。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曹操《短歌行》屮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关于周公的这个故事,后来就演化成一个成语“握发吐哺”。
对于这个故事,同学们一定很感兴趣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來了解一下这个典故。
二、预习展示1.走近作者。
韩婴(约前200—前130),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
燕(今北京)人,治《诗经》,兼治《易》。
文帝时任博士。
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等。
2.《韩诗外传》。
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徳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编成的杂编。
今本作十卷。
其书杂述古事古语,虽每条皆征引《诗经》中的句子,然实系引《诗》以与古事相卬证,非引事以阐释《诗经》本义。
它是研究西汉今文诗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3.读准字音。
诫(jie)沐(mCi)哺(1丸)容智(rul)桀(jiQ)欤(yd)三、合作探究(一)反复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1.解释下面一词多义的词。
⑴J成王封们禽丁鲁(介词,给,把)于(吾于天下亦床轻矣(介词,对),J于无以鲁国骄士(你〉(2)(看,文王之于(儿子)⑶J澤行宽裕(道德》[其德全矣(精神)[子无以鲁国尊士(怠慢,轻视〉(4)^ I方虚尊而恃Q(骄傲〉(5 J子无躺国骄士(因为〉5 '[土地卜大,守孕俭者(用〉2.小组讨论,解释下面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聪明睿智(古义:明察整理;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2)德行宽裕(古义:宽大,宽容;今义:宽绰富余)3.请解释下列活用的词。
(1)子无以鲁国骄士(形容词作动词,怠慢,轻视)(2)—饭三吐哺(名词作动词,吃一顿饭)(二)反复朗读课文,翻译下面的重点句子。
1.子无以鲁国骄士。
明确:(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周公诫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周公诫子》。
(2)理解《周公诫子》的文意,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周公的品德和教育方法,从中受到启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周公诫子》。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2)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培养自律意识,努力成为有品德、有修养的人。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周公诫子》。
2. 理解文意,把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分析周公的品德和教育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
2. 周公教育思想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学生字典、词典等辅助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简介周公的历史地位和事迹,激发学生对周公的敬仰之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可用字典、词典查找。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师生共同解读课文。
4. 品读赏析(1)分析周公的品德和教育方法。
(2)让学生谈谈从课文中学到的道理和启示。
5. 实践运用(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道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
(2)让学生谈谈如何将周公的教育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熟读并背诵课文。
7. 板书设计《周公诫子》周公品德教育方法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检测,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熟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2.通过品析文中词句,了解文章大意,理解“静”的重要性。
3.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深切教诲,以及文章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板书标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名家范读,注意节奏停顿和字音。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诸葛亮写《诫子书》用意是什么明确:告诫儿子要修身养德,培养自己的品性,字里行间透露着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板书:谆谆告诫、修身自学】(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与前一句的关系是明确:阐述静的价值和作用。
【板书:静】3.后文诸葛亮又从哪些方面教育儿子明确:正反两个方面。
正面论说:学、才、志的关系。
学习必须宁静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
《周公诫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周公诫子》。
(2)理解《周公诫子》的文意,掌握其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分析周公的教子之道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周公诫子》。
(2)学会对比分析,将《周公诫子》与现代教育观念进行对比,提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学生的古文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周公的仁爱之心和对子女的期望。
(2)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会尊敬父母,孝敬长辈。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读:(1)介绍《周公诫子》的背景及作者周公。
(2)分析文本内容,梳理周公的教子之道。
(3)探讨《周公诫子》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2. 知识点:(1)重点词汇:孝敬、尊敬、仁爱、道德、文化、纪律等。
(2)重点句式:比喻、对比、排比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周公画像。
(2)简介周公的身份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3)提问:同学们对孝敬父母有何看法?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周公诫子》。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体会周公的教子之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周公的教子之道对现代教育有哪些启示?(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4. 课堂小结:(2)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周公诫子》。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孝敬父母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3. 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孝敬父母的实践表现。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1)选取古今中外的家庭教育案例,让学生对比分析,加深对《周公诫子》的理解。
(2)邀请家长分享他们的教育经验,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诫子书》精品教案(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疏通文意,引导学生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通过为书法作品写解说词的活动,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作者观点。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朗读法,课文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在疏通文意的环节反复朗读,不仅可以促进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受到传统文化熏陶。
2.通过勾勒思维导图和编写解说词的活动,让学生在相互合作探究中,学会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关键语句含义。
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活动导入导语:最近学校举办了“弘扬传统文化,名家书法作品展”的活动。
作为一名志愿讲解员,请你根据所学课文和相关知识,为下面这幅书法作品写一段解说词,让同学们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出示幻灯片,展示书法作品。
1.请同学来辨识一下书法作品中的八个大字。
明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2.哪位同学知道这八个字出自哪里?文章的作者是谁?明确:出自《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作者是诸葛亮。
诫,告诫,劝勉。
诫子书,即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
如果要为这幅书法作品配解说词,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首先就要明确这句话的含义。
下面就让我们追本溯源,来读一读书法作品中文字的出处──《诫子书》。
【设计意图】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疏通文意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和断句。
(1)教师朗读,字音、断句示范。
(2)指导学生自读,鼓励互读纠错。
(3)全班齐读,体会文章韵律。
请同学们关注以下语句的断句与韵律美。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周公诫子》学案
一、教学目的:
1、在反复诵读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帮助学生认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意义,并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加强这些美德的培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难点:文章的写法
一、共享资源:
曹操《短歌行》中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关于周公的这个故事,后世就演化成一个成语:“握发吐哺”。
这个故事,出自《周公诫子》,
1、作者与作品
2、作者
韩婴:西汉古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
燕(今北京)人,治《诗经》,兼治《易》。
文帝时任博士。
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
3、《韩诗外传》
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编成的杂编。
今本作十卷。
其书杂述古事古语,虽每条皆征引《诗经》中的句子,然实系引《诗》以与古事相印证,非引事以阐释《诗经》本义。
它是研究西汉古今文诗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二、初读全文
(一)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读全文,力求读准字音。
(1)注意读音
相畏欤桀纣
(2)解释字词
1、诫:告诫,警告劝诫。
(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2、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3、相:辅佐。
4、德行:道德品行。
5、宽裕:宽大,宽容。
6、守:保持。
7、恭:肃敬,谦逊有礼。
8、荣:荣华显贵。
9、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10、尊盛:位高势盛。
11、聪明:指明察事理。
12、睿智:聪慧,明智。
13、愚:愚拙,不巧伪。
14、哲:明智,聪明。
15、由:奉行,遵从。
16、慎:谨慎,慎重
三、翻译课文
一、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1、“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如何理解?
这是周公诫子的第一句话,也是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下文的总起,以下内容均围绕此话题陈述,且与末尾“可不慎欤”相呼应。
2、“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如何理解?
该句是在前面进行了正面论述之后又从反面阐说,这样使文章内容更加严谨,且前面是详写,这里就略写,文章详略得当。
3、研究结构——找出本文观点、思考是怎样论证的。
论点:勿骄
论据:正面(自身体会、圣言相劝、谦德结果)反面(桀纣亡身)结论:慎
4、文中讲了那六中“谦德”?这六种“谦德”,对现在有何借鉴意义。
明确:这六种“谦德”,对现在仍有借鉴意义:一个人尊敬别人,宽以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国家再富有,仍需提倡勤俭节约,这样国家才会更发达,局面才能更安定;如果一个人身居要职,就仍要有一种谦虚的美德,不能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这才是真正的高贵;一个国家,科技发达,兵强马壮,别国才不敢侵犯,自己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学识渊博,聪明睿智,但仍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不可狂妄自满,骄傲自大,这才叫真正的聪明。
点拨:能根据现实,变换角度指出六种“谦德”的现实意义,言之成理即可
中心表达:通过周公对前往鲁国的儿子的告诫,揭示了守业之难以及礼贤下士是守业的根本保证。
总结1、词语运用:言简意赅,脍炙人口。
如“博闻强记”、“富有四海”、“握发吐哺”等词语,历来被人沿用。
2、写作借鉴:本文说理逐层深入,给人不可置疑的感觉。
周公先陈述自己的情况,由此引出对儿子的劝诫,并从六方面层层深入论述了谨慎之必要。
这种写法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