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科技翻译“误读”现象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366.96 KB
- 文档页数:5
明清时期科技翻译的民族性研究作者:魏三军来源:《教育界·下旬》2013年第11期【摘要】翻译是一种深层的文化交流活动,明清时期是我国科技翻译的初始阶段,在受到本民族文化影响的情况下,科技翻译要达到清晰、准确、精炼的目的要注重语言民族性在翻译中的作用和影响,本文通过对明清时期科技翻译的探讨,对民族性在科技翻译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明清科技翻译民族性一、明清时期科技翻译的成就及影响1. 明清时期科技翻译的主要成就明清时期西方科学著作开始传入中国,此时基督教传教士作为第一批翻译者除了翻译宗教作品之外,也翻译了部分天文数理著作,利玛窦、汤若望、罗雅各、南怀仁共翻译了此时中国的120种西方科学书籍中的75部,利玛窦翻译的《乾坤体义》被誉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
我国明清时期的一些科学家也加入了科技翻译者的队伍,如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学》《崇祯历书》分别是几何学、历法翻译中的重要译作;李之藻翻译的《天学初函》《堪舆万国全图》《算指》等都介绍了中国所无的科技。
此外,杨廷筠的《职方外纪》、王徵的《远西奇器说录最》、邓玉函的《泰西人身说概》、孙璋的《华拉字典》、杨之华的《堪舆格致》、孙华元的《西法神机》等都是此时科技翻译的主要成就。
这些出于科技启蒙、宗教启蒙的科技翻译先驱者为我国的科技翻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我国日后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科技翻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诸多翻译大家所设立的科技翻译规则仍沿用至今。
2. 明清时期的翻译思想理论明清时期的科技翻译以基督传教士为先,此时的翻译者以科学技术作为吸引民众和统治者的工具,主要的翻译策略是实用为主,随着中国科学家加入科技翻译的领域,翻译者“西学通中学”的翻译思想开始出现,翻译者在翻译西方科技著作时以促进中国科技的发展为己任,目的是开启民智。
著名翻译家徐光启提出了“欲求超胜,必须会同;会同之前,先须翻译”的翻译思想,强调了翻译者开放兼容的文化态度和翻译思想。
此时的翻译者认识到西方科技的领先性,注重西方科技的引入,以形成中国的科学精神、发展中国科学技术,以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为首的翻译者将翻译理论、翻译活动当中的爱国情怀融入翻译思想理论中,如魏源的“师夷长技以治夷”的翻译思想等,该时期的科技翻译带有很重的启蒙意味,具备着文化翻译的翻译思想理论。
236明末清初科技翻译高潮对中国的影响冯文婷 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明末清初时期被认为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次科技翻译高潮。
这一时期的科技翻译高潮对当时的中国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明末清初科技翻译高潮的成因、特点、和这一时期的翻译著作做一个综述,由此推出这一时期的科技翻译高潮给当时中国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明末清初;科技翻译;成因;特点;影响由于受到唯心主义思想的禁锢,宋、元、明各代的知识分子在科学技术方面毫无作为,导致中国在科技方面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
同时,天主教受到新教的冲击,派遣传教士到世界各地抢夺信徒,以弥补它在欧洲流失的信徒与权威。
这些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翻译著述活动,将部分西方的知识引入中国。
在这约200年的时间内,这些传教士翻译了西方人文科学、宗教及自然科学等著作437部。
这一举动使得中国人的视野、知识结构以及由此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开阔,使中国迎来了翻译史上的第二次翻译高潮。
一、明末清初翻译高潮形成的原因十六世纪中叶,明朝的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自北宋高潮之后,科技领域停滞不前,这时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渴望了解外部世界。
而欧洲兴起的宗教改革夺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大部分地盘,因此开始向东方扩展势力。
西方传教士们为了传播宗教,努力钻研中国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采取文化适应策略,翻译方法灵活,以读者为中心。
思想文化方面,他们以西顺中,在不贬低中国文化的前提之下,让士大夫们吸取西方文化,强调中西文化的互补性和一致性,以确保中国人可以顺利的接受西方的思想和知识。
二、明末清初翻译高潮的特点明末清初的翻译具有目的性。
传教士到中国的目的是传播基督教,他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服务这个最终目的。
而中国的学者们译书的目的除了自身渴望了解世界之外,主要在于想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思想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明末清初的翻译具有局限性。
明末清初时期,闭关锁国导致社会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度不高,大多数知识分子毫不重视科技的发展。
论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对中国工业文明的影响夏婷婷【期刊名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9【摘要】明末清初掀起了我国科技翻译的第一次高潮。
在此期间,来华传教士与中国的知识份子共有译著400多种,其中关于科技的130种左右。
这些译著使国人了解到西学的一些先进成果,并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是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这次科技翻译并没有引发一场全国性的工业革命,只是为后来中国的工业文明奠定了基础。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witnessed a climax in translation.More than 400 translation works has been made at this time, scientific works amounting to more than 130.These works have brought tremendous impact upon society, bringing in a great many scientific achievements.However, due the restricts of the then society, the great pity is that it hasn’ t spurred a national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China instead of laying a foundation for the lat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总页数】4页(P126-129)【作者】夏婷婷【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相关文献】1.我国第一次佛经翻译高潮和明末清初传教士翻译活动之比较 [J], 曾琳;易兴2.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J], 孟杰3.佛经翻译与明末清初科技翻译比较研究 [J], 狄崇秀4.佛经翻译与明末清初科技翻译比较研究 [J], 狄崇秀;5.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与清末民初西学翻译比较研究 [J], 刘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29卷第5期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Val. 29 No. 5 2016 年9 月JOURNAL OF WEIFANG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Sep. 2016doi:10. 3969/j.issn. 1009 -2080.2016. 05. 013明代来华传教士科技翻译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意义孙雁冰(江苏开放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南京210019)摘要:明朝时期传教士来华是中西方交流史上及中国文化史的重要事件。
传教士翻译是中国历史上的 第二次翻译高潮,来华传教士对于中西方文化交流及西学东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传教士在传播宗教 教义的同时也通过译介的方式将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论等带入中国,对于我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 用是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传教士;科技翻译;明朝;科技发展;科学传播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 -2080(2016)05 -0054 -04传教士来华始于明朝中期。
至明末,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其中有多人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如:利玛窦、罗明坚、庞迪我、熊三拔等。
来华传教士虽以传教为基本目的,但同时为了使其教义能为当时的封建士大夫和封建君主所接受,他们也带来了当时西方相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内容涵盖自然科学的多个方面,天文历法、数学、地学、军事火器、音乐、医学等都有所涉及。
虽出于多方面的原因,他们并没有将西方近代科学的最新科技成果带来中国,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外来的科学知识为我国科学界带来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对我国传统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来华传教士科技译著译介主要采取“合译”方式进行,即,由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共同合作完成。
传教士在语言上有一定的优势,既精通母语,也掌握了汉语,到清朝时甚至还有传教士研习满语。
掌握多种语言使得他们与其合作者(中国士大夫)能够很好地进行合作,保证了译著的质量,是译著后期的广泛传播并产生深远影响的必备条件。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高潮对中国的影响作者:冯文婷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1期摘要:明末清初时期被认为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次科技翻译高潮。
这一时期的科技翻译高潮对当时的中国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明末清初科技翻译高潮的成因、特点、和这一时期的翻译著作做一个综述,由此推出这一时期的科技翻译高潮给当时中国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明末清初;科技翻译;成因;特点;影响由于受到唯心主义思想的禁锢,宋、元、明各代的知识分子在科学技术方面毫无作为,导致中国在科技方面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
同时,天主教受到新教的冲击,派遣传教士到世界各地抢夺信徒,以弥补它在欧洲流失的信徒与权威。
这些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翻译著述活动,将部分西方的知识引入中国。
在这约200年的时间内,这些传教士翻译了西方人文科学、宗教及自然科学等著作437部。
这一举动使得中国人的视野、知识结构以及由此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开阔,使中国迎来了翻译史上的第二次翻译高潮。
一、明末清初翻译高潮形成的原因十六世纪中叶,明朝的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自北宋高潮之后,科技领域停滞不前,这时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渴望了解外部世界。
而欧洲兴起的宗教改革夺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大部分地盘,因此开始向东方扩展势力。
西方传教士们为了传播宗教,努力钻研中国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采取文化适应策略,翻译方法灵活,以读者为中心。
思想文化方面,他们以西顺中,在不贬低中国文化的前提之下,让士大夫们吸取西方文化,强调中西文化的互补性和一致性,以确保中国人可以顺利的接受西方的思想和知识。
二、明末清初翻译高潮的特点明末清初的翻译具有目的性。
传教士到中国的目的是传播基督教,他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服务这个最终目的。
而中国的学者们译书的目的除了自身渴望了解世界之外,主要在于想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思想解決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明末清初的翻译具有局限性。
Chapter Two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与晚清的翻译(西学东渐第一期)西学正义:西学:沈定平理解为科学、哲学和宗教。
熊月之指出:始称西学,继而称东西学,后又称新学,内容无所不包。
晚清《西学书目答问》作者称西书大致不外曰政、曰教、曰艺三类。
历史条件:明末清初,中国历史上出现第二次西学东渐浪潮,中国文化与西方异质文化再次接触,翻译作为沟通文化间交流的中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次翻译首先由科技方面,后来漫延到文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等领域,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从元朝以来,中国和西方国家一直有比较密切的外交活动,15-16世纪西方世界已经基本上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并且进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时期,科技领域出现了许多重大发现,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与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伽里略发明望远镜,英国科学家对人体血液循环的发现,等等,都远远超越中国;而此时中国封建文明经历唐宋时期的高峰时期,封建文明进入没落时期,再加上南宋以来新儒学长期排斥禁锢人们的思想,佛学过于虚幻,已经逐渐失去其优势,明朝中期王阳明的心学、东林学派追求的实学为人们冲破以往的思想禁锢和追求西学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条件(朱维铮将明朝中期称为中国的中世纪。
),恰好此时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的科技文明,西学在国内传播可谓迎合了当时的意识形态,封建士夫中的开明人士,如徐光启、李之藻等和西方传教士一起翻译西书,促成了中国翻译高潮;第二。
明朝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的撰写,提倡实验与切身实践,人们的科学方法开始变化;第三。
当时担任翻译任务的外国传教士都有很深的科学造诣。
他们为了完成自己的圣命,往往采取“调适与会通”(沈定平)策略,归化中国知识分子,寻求与中国士大夫阶级和统治阶级的合作,翻译中国急需的科技书籍,达到其传教目的。
Lecture 2Sci-tech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the Early Qing DynastyIn this period lasting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the western missionaries, with the collaborated effort of the Chinese scholars, translated numerous books on natural sciences into Chinese, apart from Christian texts.The translation in this period was mainly sci-tech translation covering nearly every branch of natural sciences and was done through the collaboration of western Jesuits and Chinese elites. And this is the sali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de of translation in this period.Renowned translators were: 代表人物:Matteo Ricci 利玛窦,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汤若望,Ferdinand Verbiest (南怀仁), Jules Aleni 艾儒略etc. among the foreign Jesuit missionaries and Xu Guangqi 徐光启、Li Zhizao李之藻、Yang Tingjun杨庭筠、Li Tianjing 李天经etc. among the Chinese elites.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An Italian Jesuit, a sinologist and a translator. He came to China in 1582 and went out of his way to make friends with Chinese scholars and officials in order to convert them into Christians and gain a foothold in china. He arrayed striking clock, triple prism, armillary sphere(自鸣钟、三棱镜、浑天仪) and hung the map of the world in his abode to attract visitors.The world map shattered the Chinese’s die-hard belief that China was the center of the whole world.Later on, Xue Guangqi (徐光启) wrote 《山海舆地图经解》,interpreting the map in Chinese language, which became the first book on disseminating western scientific knowledge.On September 22, 1596 Matteo Ricci successfully forecasted a solar eclipse(日食)in China, and quickly became well-known.Matteo Ricci, working together with Xu Guangqi, translated the first six volumes of Euclid’s Elements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六卷)in 1607.He was also the first to translate some of the Four Books into Latin, being the first to introduce Chinese classics into the western world. &&The coming of Matteo Ricci kindled the enthusiasm of Chinese scholars to learn western knowledge. And from then on Chinese scholars became open-minded and developed an interest in learning from the western countries, which as a result touched off the ideological r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at lasted for more than one century.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1-1666)A German, who came to Beijing in 1623. Following the example of Matteo Ricci, he displayed the scientific instruments in his abode to attract Chinese officials for a visit and made a list of the books and submitted it to the emperor.Shortly afterwards, he successfully predicted the lunar eclipse (月食)of the year and that of the following year.With the help of Li Zubai 李祖白, he wrote 《远镜说》, introducing in Chinese Galileo’s telescope, the latest invention in Europe then. The book was published in 1629, expounding in detail the principle, structure, function, and usage of the telescope,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promulgation of photology and the making of telescopes and exerting far and wide influence upon later generations. 成为传播光学和望远镜制造技术的奠基性著作,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明清两代科学翻译与科学传播的对比研究摘要明清两代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的最后两个朝代,东西方文明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激烈碰撞和交汇,也使得这一时期的科学翻译在救亡图存、民族振兴这一重任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就是要从明清两代科学翻译的翻译动机、翻译主体和方式、翻译内容、翻译的底本和译入语文化背景这几个方面对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与清末民初西学翻译做一对比研究,探讨二者对中国文化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导致其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明末清初科学翻译清末民初科学传播在中国几千年的科学翻译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第一次是东汉至宋代早期的佛经翻译;第二次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第三次是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
其中第二次与第三次引进了西方文化的不同层面,同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使中国人第一次了解到了欧洲的数学、历法、地理、水利、军火制造等科技知识。
这些科技知识,特别是近代的世界观念,打开了部分中国人的眼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巨大而深远,而且更主要的是政治和思想上的影响。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不同的影响,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即翻译动机、翻译主体和方式、翻译内容、翻译的底本和译入语文化背景这几个方面来对这两次翻译高潮做一对比研究,发现真相。
一、翻译动机16 世纪时,为了叩开中华帝国关闭的大门,以利玛窦和罗明坚等人为首的传教士们,在对中国社会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之后,发现最能引起中国人兴趣的,且为中国人所渴求的,并非基督教的福音书,而是西方人的科学技术。
于是他们采用了“科学传教”的方针,通过翻译大量中国人感兴趣的科学著作,循序渐进地推动天主教的传播。
另外,当时中国正值明朝统治时期,统治阶级昏庸无能,内忧外患频繁,一批忧国忧民的中国士大夫希望通过科学兴国,振兴大明,因此选择与传教士们合作,翻译他们带来的科学书籍“裨益民用”,由此形成了科学翻译的热潮。
概而言之,明末清初的科学翻译是由传教士出于传教目的发起的,又有中国士大夫参与的合作行为,这两股力量的翻译动机迥异,但为了各自的利益走到一起。
Vo l.32No .5May 2011第32卷第5期2011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rnal of C hifeng University (S o c.S ci )关于清末民初在翻译史上的时间界定,大多学者都认定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这一段时期,持续时间约80年左右。
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被称为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三大高潮,它与之前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对于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有很多学者都已经著书立说,研究成果也颇丰。
但对于清末民初时期的翻译研究相对较少。
这一时期的西学翻译可大致分为社科类、教科书类、文学小说类等几大类。
其中对于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研究,尽管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亮点颇多,研究价值颇高,但国内学者对其似乎有所忽视,对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研究译论甚少,似乎已成为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一、清末民初科技翻译活动的背景及特点19世纪下半叶,为了富国强兵,晚清掀起了学习西方科技知识、翻译西方科技著作的热潮,在华蘅芳、徐涛、李善兰、赵元益和英格兰人傅兰雅等人的努力下,先后翻译出版了一批近代科技书籍。
华蘅芳是中坚人物,他先后参加译述和校审的书,有《防海新论》、《代数术》、《地学浅解》、《金石识别》等17种,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关于数学(包括代数、三角、指数微积分和概率等)、地质学、地文学等领域的知识。
傅兰雅出生于英格兰海德镇,在中国工作20多年,共有译著138种,涉及应用科学、陆海军事科学,也涉及历史等社会科学,对我国19世纪末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改革,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1]。
而20世纪初的科技翻译活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教科书的翻译在新一代的国人中传播科学知识,不仅有助于实施大规模的科学教育,而且对中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进化论的翻译使“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陈腐观念受到极大冲击,进化的新观念得到广泛传播;3.逻辑学和科学实验方面的著作的译介,促成了方法论科学观在当时思想界的成熟发展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