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3章 第2节 营养物质的作用教案 苏科版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94.51 KB
- 文档页数:5
第3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第4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2.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实验的观察、操作能力。
2.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小肠结构的观察活动,理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培养学生关爱牙齿,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拥有良好的身体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体会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教学难点: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CAI:有关食物的录像片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吃?食物进入人体后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导入新课——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一、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小故事]:姗姗小朋友吃苹果时不小心将种子咽下去了。
这粒种子在姗姗的消化道内经历了一天的历险。
他先遇到了像轧钢似的上下坚硬的怪物,差点被压得粉身碎骨;然后咯噔一下掉进了万丈深渊;刚躲过一劫又遇到酸雨;后来又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走出迷宫又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又与很臭的东西混在一起;最后在姗姗上厕所时离开了姗姗。
[出示]:消化系统模式图,请同学们描述消化系统的器官组成。
[讲述]:刚才同学们按照食物的经过路线描述的消化系统的组成,我们把食物经过的通道称之为消化道。
但大分子的营养物质要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简单的溶于水的物质才能被人体细胞吸收,而起关键作用的则是消化腺。
[提问]:你知道消化道周围有哪些消化腺吗?它们分泌什么消化液?你能在自己身体上指出它们的部位吗?[小结]:消化系统组成: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唾液腺——分泌唾液肝脏——分泌胆汁消化腺胰腺——分泌胰液胃腺——分泌胃液肠腺——分泌肠液教师活动[讲述]: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
口腔中有哪些器官呢?它们对食物的消化起什么作用?[出示]:牙齿的模型。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5篇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教材分析:《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二生物教材第二章的第一节。
本节教材内容,通过资料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明白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来源,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的其他生物,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测定食物中的能量的科学方法,知道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有机物,提升学生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设想:针对本节教材内容相对比较简单,知识比较条理的特点,引导学生采用资料分析、查阅图表、自学课本、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
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然后通过知识梳理,引导学生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
真正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提问的权力以及学习、认知和习得的过程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本节内容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三大有机物和测定食物中的能量,第二课时学习水、无机盐、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相关知识。
借助的教学平台:多媒体课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人体所需的六大类营养物质2.能举例说出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和来源3.知道人体需要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有机物能力目标:1.学会信息资料、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2.在自学过程中学会明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3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和继续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用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教学准备学生:花生米、白纸;碘酒;淀粉;馒头;熟马铃薯;茄子;莴笋;卢柑。
(分别装在八个小塑料杯中)“多幅食物图片”。
(课前先让学生查找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课程引入据调查,我国中学生中有29%的人喜欢吃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食品。
初中生物人体营养讲解教案
教学内容:人体营养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体各种营养素的作用以及摄入量。
2. 掌握人体消化、吸收、利用营养的过程。
3. 意识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人体各种营养素的作用和摄入量。
教学难点:人体消化、吸收、利用营养的过程。
教学准备:PPT、图片、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人体营养的概念。
2. 提问:你知道人体为什么需要营养吗?什么是健康饮食?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人体需要的营养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
2. 讲解不同营养素在人体中的作用和来源。
3. 讲解人体消化、吸收、利用营养的过程。
三、讨论(10分钟)
1. 讨论健康饮食的概念以及应该如何搭配饮食。
2. 提问:你的日常饮食中是否均衡丰富?应该如何改进?
四、小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人体需要各种营养素。
2. 强调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整理一份健康饮食的饮食搭配方案。
2. 鼓励学生多食用水果、蔬菜等富含营养的食物。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人体各种营养素的作用和摄入量,明白了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对自己的饮食习惯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七年级生物(上)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第1节、生物生存的环境1、在自然界中,环境是指生物周围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2、自然环境是指水、光、空气、温度、湿度、土壤、岩石等。
3、自然界的生物形形色色。
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不管是幽深的海洋、浩瀚的沙漠、辽阔的天空,还是冰冻的极地、烈日炎炎的赤道,甚至在土壤中,都存在着千姿百态的生命。
第2节、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1、生物因素:是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影响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有:①、种间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寄生关系,互利共生。
②、种内关系---种内互助(蚂蚁)、种内斗争(蜜蜂)。
2、非生物因素:生物生存环境中的非生物部分。
主要有: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它们都影响生物的生长、生存和分布。
如:极地狐和大耳狐第3节、生物对环境的影响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2、空气湿度是表示空气的潮湿程度。
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都会有利于细菌和病毒的繁殖。
空气湿度在45%--55%范围内,病毒死亡较快。
第4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适应生存环境的多种能力。
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如果不适应环境,就会被环境淘汰。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如:保护色:动物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纹。
例如,变色龙,沙漠蜥蜴等。
拟态:某些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纹,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例如,竹节虫,警戒色:如毒蛇,瓢虫的鲜艳斑纹。
第5节、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实验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
2、实验常用的器材,(见课本第16页)3、显微镜的结构,(见课本第17页),4、显微镜的使用:(见课本18页),①实验室内光线不强时,对光时,应选择较大的______和____面反光镜。
②显微镜目镜上刻有“15x”字样,表示__ ___。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为学生们参加社会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 3)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 4)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5)初步获得生物圈中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的基本知识。
(6)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生理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7)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措施:1、精心设计导语,通过生动的语言,借助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2、做好演示实验,完成学生实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之目的。
3、把录音、录像、投影、幻灯、多煤体等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
4、在语言、板书和操作等方面达到规范、准确和熟练。
四、应对策略和教学设想:1、鼓励学生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2、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有计划地安排必要的调查、访问、参观等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活动,保证活动的落实,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交流。
3、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4、重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5、倡导探究性学习。
6、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
7、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
第1章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第2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说出观察与实验的基本概念概念和注意事项,使学生直观看到生物体的结构,通过实验探究生物体结构,构建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2.科学思维:理解并掌握观察、实验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勇于实践与创新的精神,逐步确立以爱护小动物为原则来设计探究性实验。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领会“观察”、“实验”“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2.教学难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控制变量、开展实验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次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观察、实验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
通过参与式学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形成对科学研究的初步认识和兴趣。
引入概念:首先,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用放大镜观察天竺葵叶的背面和观察植物体内运输水分的结构)或故事(巴斯德的与肉汤的故事),引入观察、实验和科学探究的概念,让学生明确这些活动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详细阐述观察、实验和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原则。
观察是获取信息的初步手段,需要细致入微、客观公正;实验是验证假设的关键环节,需要设计合理、操作规范;科学探究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环节。
设计一系列简单的科学实验或观察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
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操作,体验从提出问题到得出结论的全过程。
教师需在一旁给予指导和支持,确保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或观察记录,分享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
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加深对科学探究基本过程的理解。
最后,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观察、实验和科学探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第2节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教学目标1.列举自己身体的某一部位属于何种组织。
2.识别人和植物体基本组织的细胞特点。
3.尝试使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的基本组织。
重点 难点 重点 动、植物组织特点及功能难点组织的形成、组织的概念、各种组织的特点及功能 教学准备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课件导学过程 【温故知新】你能试着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吗?【探究主题一】人和动物具有四种基本组织(一)阅读教材P58第一自然段,描述组织的形成,说出组织的概念。
1.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2.细胞分化的过程(如图):受精卵在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过程中,一些细胞失去分裂能力。
后来这些失去分裂能力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逐渐发生了变化,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这个过程叫细胞分化。
3.组织的概念: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组织就是由一种或多种细胞组合而成的细胞群。
(二)阅读教材P58~59相关内容:1.读图3-2,思考下图中的组织分布在动物体的什么部位?2.阅读P59活动,结合图示,认识人和动物的基本组织:(1)上皮组织(甲图)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组成,覆盖在身体表面和体内管腔的内表面,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例如,皮肤上皮组织起保护作用,小肠上皮组织能分泌肠液。
(2)结缔组织(乙图)结缔组织的种类很多,细胞排列疏松,骨组织、血液、皮下脂肪、肌腱等都属于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3)肌肉组织(丙图)肌肉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等功能。
(4)神经组织(丁图)神经组织构成一个通信网络,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3.讨论:(1)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位置和功能是什么?填写下表。
项目主要结构特征主要分布位置功能举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2)手指被割破,感到很疼,又流了很多血,你认为这与人体的哪些组织有关?答:皮肤的表皮是上皮组织;流出的血液是结缔组织;感到疼与神经组织有关。
第2节《营养物质的作用》
一.课标要求:
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主要作用
2.能力目标
通过对验证食物含有能量的实验和分析食品的成分等活动,培养学生实验和调查、分析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到合理膳食对人体的重要性,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营养物质构造身体,营养物质能提供能量、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和健康这3个方面来概括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主要作用。
【难点】初一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多数,故对测量的方法,用数据来验证食物中含有能量,有一定难度。
实验“验证食物含有能量”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四.设计思路:
让学生描述进入青春期后身高体重的变化及食量的变化,分小组调查运动后饥饿感和含量的变化,分析营养物质对体的作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食物中是否含有能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以小品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分析营养成分,了解营养物质对生命和健康起重要作用,注重师生双方的活动与知识的归类,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活动设计:
正进入青春期,你有
讨论交流、得要求学生对上课开始提出的未能解决生
学生思考、回答:有,如水、无机盐、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