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TD-SCDMA无线资源管理算法原理@@RLS_V1.1.0
- 格式:pdf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17
TD-SCDMA同步原理TD-SCDMA的频谱利用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采用了低的码片速率。
UTRA-TDD(欧洲提出的TDD标准),每个载波占有5MHz的带宽。
但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在ITU的频谱分配上,2010MHz-2025MHz共有15MHz的带宽,只能有3个载波,而每个国家不可能只有一个运营商,至少两个,那么每个运营商只能有一个载波,那就把他的定位定死了,只能做成岛形,不能成蜂窝网。
而我们提出的TD-SCDMA每载波制占用1.6MHz带宽,3个载波就可以组成蜂窝网。
我们能够在1.6MHz的带宽内实现2Mbps的数据业务,同时,由于使用低码片速率,还使得频率使用灵活,系统设备的成本低。
TD-SCDMA的另一个关键技术就是同步CDMA,即指上行链路各终端信号在基站解调器完全同步。
这样,使用正交扩频码的各个码道在解扩时就可以完全正交,相互间不致产生多址干扰,大大的解决了CDMA系统的容量。
为实现同步CDMA,必须解决同步的检测、建立和保持等主要问题,这也是本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
但是,由于各个用户终端在小区覆盖范围内的位置是可以变化的,即使在通信进行过程中,用户还可以以很高速度移动。
由于电波在从基站到用户终端的传播时间的变化,将引起同步的变化。
如果再考虑多径传播的影响,此同步将更为困难,这就是实现同步CDMA的难题所在。
在同步CDMA系统中,同步的检测是用软件,通过求相关的方式获得的。
在无线基站,我们对接收到的,来自用户终端的信号进行8倍的过取样,即在解调出的基带信号中,对每个码片(Chip)等时间取8个样值(见下图),然后和此取得的样值求相关。
当相关峰未达到所需值时,再向前或向后搜寻,直至获得收到信号的同步起点为止。
这样获得此接收帧的同步起点以及它与期望的同步起点之间的距离SS(其单位为每次取样的间隔,即l/8Chlp的整数倍)。
因为在任何时刻,基站在SYNC1时刻只能接收一个终端的接入请求;而在SYNC2时刻只有一个终端在发出此信号,其余终端在此时隙均为空时隙(EMPTY),故不会有来自本小区内其他终端的干扰,保证了同步的检测的准确性。
TD-SCDMA无线接入网原理TD-SCDMA(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是我国在3G标准化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无线接入技术。
本文将重点介绍TD-SCDMA无线接入网的原理。
TD-SCDMA无线接入网使用宽带时分多址技术(WCDMA)和同步码分多址技术(CDMA)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基站和终端之间的无线信道传输。
其主要特点是采用时分复用方式在同一个时隙内进行多用户的并行传输,以及利用CDMA码分复用方式进行用户之间的区分。
这种技术使得TD-SCDMA能够提供更高的频谱效率和更好的抗干扰性能。
TD-SCDMA无线接入网的基本结构由基站和终端组成。
基站负责将用户数据进行调制和解调处理,并提供接入控制、资源分配等功能;终端则负责进行信号调制和解调处理,并通过无线信道与基站进行通信。
TD-SCDMA无线接入网的信道结构主要包括下行链路(从基站到终端)和上行链路(从终端到基站)两个方向。
下行链路主要包括Synchronization Channel(SCH)、Broadcast Channel (BCH)、Paging Channel(PCH)、Forward Traffic Channel (FTC)、Multimedia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 Channel (MBSCH)等;上行链路主要包括Access Grant Channel (AGCH)、Random Access Channel(RACH)、Forward Traffic Channel(FTC)、Acknowledge Channel(ACK)等。
这些不同的信道承载着不同类型的信息,如控制信息、广播信息、寻呼信息、语音和数据信息等。
在基站和终端之间的通信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技术的支持:1. 时隙和帧结构:TD-SCDMA使用帧结构将时间划分为多个时隙,以实现用户之间的并行传输。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中国移动第三代移动通信网指标体系-- TD-SCDMA部分无线网络运行质量指标版本号:1.1.0(送审稿)20××-××-××发布20××-××-××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前言 (10)1范围 (1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1)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1)3.1缩略语 (11)3.2 KPI定义格式 (16)4概述 (16)5网络自身质量PI (18)5.1 呼叫建立特性类PI (18)5.1.1 RRC连接建立成功率(业务相关) (18)5.1.1.1 意义 (19)5.1.1.2 定义 (19)5.1.1.3 计数器说明 (19)5.1.1.4 统计最小时间粒度 (20)5.1.1.5 统计最小区域粒度 (20)5.1.1.6 讨论状态 (20)5.1.2 RRC连接建立成功率 (20)5.1.2.1 意义 (20)5.1.2.2 定义 (20)5.1.2.3 计数器说明 (20)5.1.2.4 统计最小时间粒度 (21)5.1.2.5 统计最小区域粒度 (21)5.1.2.6 讨论状态 (21)5.1.3 RAB建立成功率 (21)5.1.3.1 意义 (21)5.1.3.2 定义 (21)5.1.3.3 计数器说明 (22)5.1.3.4 统计最小时间粒度 (22)5.1.3.5 统计最小区域粒度 (22)5.1.3.6 讨论状态 (22)5.1.4 无线接通率 (22)5.1.4.1 意义 (22)5.1.4.2 定义 (23)5.1.4.3 计数器说明 (23)5.1.4.4 统计最小时间粒度 (23)5.1.4.5 统计最小区域粒度 (23)5.1.4.6 讨论状态 (23)5.2 呼叫保持特性类PI (23)5.2.1 无线电路域掉话率 (23)5.2.1.1 意义 (24)5.2.1.2 定义 (24)5.2.1.3 计数器说明 (24)5.2.1.4 统计最小时间粒度 (24)5.2.1.6 讨论状态 (24)5.2.2 无线分组域掉线率 (25)5.2.2.1 意义 (25)5.2.2.2 定义 (25)5.2.2.3 计数器说明 (25)5.2.2.4 统计最小时间粒度 (25)5.2.2.5 统计最小区域粒度 (25)5.2.2.6 讨论状态 (25)5.2.3 掉话率 (25)5.2.3.1 意义 (25)5.2.3.2 定义 (25)5.2.3.3 计数器说明 (26)5.2.3.4 统计最小时间粒度 (26)5.2.3.5 统计最小区域粒度 (26)5.2.3.6 讨论状态 (26)5.2.4 无线掉话率扩展 (26)5.2.4.1 意义 (26)5.2.4.2 定义 (26)5.2.4.3 计数器说明 (27)5.2.4.4 统计最小时间粒度 (27)5.2.4.5 统计最小区域粒度 (27)5.2.4.6 讨论状态 (27)5.2.5 电路域业务掉话比 (27)5.2.5.1 意义 (27)5.2.5.2 定义 (27)5.2.5.3 计数器说明 (28)5.2.5.4 统计最小时间粒度 (28)5.2.5.5 统计最小区域粒度 (28)5.2.5.6 讨论状态 (29)5.3 移动性管理特性类PI (29)5.3.1 同频硬切换成功率 (29)5.3.1.1 意义 (29)5.3.1.2 定义 (29)5.3.1.3 计数器说明 (31)5.3.1.4 统计最小时间粒度 (32)5.3.1.5 统计最小区域粒度 (32)5.3.1.6 讨论状态 (32)5.3.2 异频硬切换成功率 (32)5.3.2.1 意义 (32)5.3.2.2 定义 (32)5.3.2.3 计数器说明 (34)5.3.2.4 统计最小时间粒度 (34)5.3.2.5 统计最小区域粒度 (34)5.3.3 同频接力切换成功率 (34)5.3.3.1 意义 (34)5.3.3.2 定义 (35)5.3.3.3 计数器说明 (35)5.3.3.4 统计最小时间粒度 (35)5.3.3.5 统计最小区域粒度 (36)5.3.3.6 讨论状态 (36)5.3.4 异频接力切换成功率 (36)5.3.4.1 意义 (36)5.3.4.2 定义 (36)5.3.4.3 计数器说明 (36)5.3.4.4 统计最小时间粒度 (37)5.3.4.5 统计最小区域粒度 (37)5.3.4.6 讨论状态 (37)5.3.5 系统间CS域切换成功率(TD-SCDMA->GSM) (37)5.3.5.1 意义 (37)5.3.5.2 定义 (37)5.3.5.3 计数器说明 (38)5.3.5.4 统计最小时间粒度 (38)5.3.5.5 统计最小区域粒度 (38)5.3.5.6 讨论状态 (38)5.3.6 系统间PS域切换成功率(TD-SCDMA->GPRS,UTRAN发起) (38)5.3.6.1 意义 (38)5.3.6.2 定义 (39)5.3.6.3 计数器说明 (39)5.3.6.4 统计最小时间粒度 (39)5.3.6.5 统计最小区域粒度 (39)5.3.6.6 讨论状态 (40)5.3.7 系统间PS域切换成功率(GPRS->TD-SCDMA) (40)5.3.7.1 意义 (40)5.3.7.2 定义 (40)5.3.7.3 计数器说明 (40)5.3.7.4 统计最小时间粒度 (41)5.3.7.5 统计最小区域粒度 (41)5.3.7.6 讨论状态 (41)5.4 系统资源类PI (41)5.4.1 流量指标 (41)5.4.1.1 Iu 接口流量 (41)5.4.1.2 Iu CS业务流量 (42)5.4.1.3 Iu PS业务流量 (43)5.4.1.4 Iub接口流量 (44)5.4.1.5 Iur接口流量 (45)5.4.2 误块率 (45)5.4.3 系统资源利用率 (46)5.4.3.1 处理器的平均负荷 (47)5.4.3.2 小区码资源占用率 (47)5.4.3.3 Iu口带宽利用率 (49)5.4.3.4 Iur口带宽利用率 (50)5.4.3.5 Iub口带宽利用率 (51)5.4.3.6 寻呼拥塞率 (52)5.4.3.7 Iu口拥塞率 (53)5.4.3.8 最大、平均信道单元CE利用率 (53)5.4.4 最坏小区比例 (54)5.4.4.1 意义 (54)5.4.4.2 定义 (54)5.4.4.3 计数器说明 (55)5.4.4.4 统计最小时间粒度 (55)5.4.4.5 统计最小区域粒度 (55)5.4.4.6 讨论状态 (55)5.4.5 超忙小区比例 (55)5.4.5.1 意义 (55)5.4.5.2 定义 (55)5.4.5.3 计数器说明 (56)5.4.5.4 统计最小时间粒度 (56)5.4.5.5 统计最小区域粒度 (56)5.4.5.6 讨论状态 (56)5.4.6 超闲小区比例 (56)5.4.6.1 意义 (56)5.4.6.2 定义 (56)5.4.6.3 计数器说明 (56)5.4.6.4 统计最小时间粒度 (57)5.4.6.5 统计最小区域粒度 (57)5.4.6.6 讨论状态 (57)5.4.7 电路域话务量 (57)5.4.7.1 意义 (57)5.4.7.2 定义 (57)5.4.7.3 计数器说明 (57)5.4.7.4 统计最小时间粒度 (58)5.4.7.5 统计最小区域粒度 (58)5.4.7.6 讨论状态 (58)5.4.8 分组域流量 (58)5.4.8.1 意义 (58)5.4.8.2 定义 (58)5.4.8.3 计数器说明 (59)5.4.8.4 统计最小时间粒度 (59)5.4.8.5 统计最小区域粒度 (59)5.4.9 小区的时隙接收功率最大值、平均值(RTWP) (59)5.4.9.1 意义 (59)5.4.9.2 定义 (59)5.4.9.3 计数器说明 (59)5.4.9.4 统计最小时间粒度 (60)5.4.9.5 统计最小区域粒度 (60)5.4.9.6 讨论状态 (60)5.4.10 时隙发射功率最大值、平均值 (60)5.4.10.1 意义 (60)5.4.10.2 定义 (60)5.4.10.3 计数器说明 (60)5.4.10.4 统计最小时间粒度 (60)5.4.10.5 统计最小区域粒度 (60)5.4.10.6 讨论状态 (61)5.4.11 时隙发射功率的利用率 (61)5.4.11.1 意义 (61)5.4.11.2 定义 (61)5.4.11.3 计数器说明 (61)5.4.11.4 统计最小时间粒度 (61)5.4.11.5 统计最小区域粒度 (61)5.4.11.6 讨论状态 (61)5.4.12 载频发射功率的利用率 (61)5.4.12.1 意义 (61)5.4.12.2 定义 (62)5.4.12.3 计数器说明 (62)5.4.12.4 统计最小时间粒度 (62)5.4.12.5 统计最小区域粒度 (62)5.4.12.6 讨论状态 (62)5.4.13 PS域下行重传率(RLC层) (62)5.4.13.1 意义 (62)5.4.13.2 定义 (62)5.4.13.3 计数器说明 (62)5.4.13.4 统计最小时间粒度 (63)5.4.13.5 统计最小区域粒度 (63)5.4.13.6 讨论状态 (63)5.4.14 超忙基站比例................................................................. 错误!未定义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