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2017-2018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A卷)(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343.53 KB
- 文档页数:16
2017-2018学年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高一(下)第三次半月考生物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0题60分)1.甲图是细胞呼吸示意图,乙图是某细胞器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②④阶段均放出少量能量B.水参与第④阶段的反应,该过程发生在乙图中的b处C.人体细胞分解等量的葡萄糖,③阶段释放CO2的量是④阶段的D.①⑤分别发生在乙图中的a、c处2.在野生型酵母菌线粒体内有氧呼吸相关酶作用下,显色剂TTC与[H]结合使酵母菌呈红色.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由于缺乏有氧呼吸相关酶,TTC不能使其呈红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TTC可用来鉴别野生型和呼吸缺陷型酵母菌B.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细胞呼吸不产生[H]C.野生型酵母菌有氧呼吸时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分解D.有氧条件下野生型和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物不同3.“有氧运动”近年来成为一个很流行的词汇,得到很多学者和专家的推崇,它是指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如图所示为人体运动强度与血液中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率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段为有氧呼吸,bc段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d段为无氧呼吸B.运动强度大于c后,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将大于O2消耗量C.无氧呼吸使有机物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其余储存在A TP中D.若运动强度长期超过c,会因为乳酸大量积累而使肌肉酸胀乏力4.如图为菠菜叶肉细胞内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CO2+H2O(CH2O)+O2CO2+H2O.A.过程①进行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叶绿体B.过程②生成物H2O中的O来自(CH2O)C.过程①和②中均可产生还原性氢D.过程①和②不能在原核细胞中发生5.将一株生长正常的绿色植物置于密闭的玻璃容器内,在适宜条件下光照培养,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玻璃容器内CO2浓度可出现的变化趋势是()A.一直降低,直至为零B.一直保持稳定,不变化C.降低至一定水平时保持相对稳定D.升高至一定水平时保持相对稳定6.如图所示,两曲线分别表示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情况.当光照强度为c时,两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速率分别为A1、B1,两植物有机物合成速率分别为A2、B2,下列比较结果正确的是()A.A1=B1;A2<B2B.A1>B1;A2=B2C.A1<B1;A2=B2D.A1=B1;A2>B2 7.以下有关细胞大小和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体积越小,表面积也越小,物质运输效率越低B.原核细胞只能通过无丝分裂增加数目C.人的红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蛙的红细胞能进行无丝分裂D.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之一是细胞核中的DNA不会随着细胞体积的扩大而增加8.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可能发生于同一时期的变化是()A.DNA分子的复制和染色体数目加倍B.染色单体形成和细胞板的出现C.着丝点的分裂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核膜的消失和纺锤体的形成9.如图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AB段主要进行蛋白质的合成,细胞生长速度快B.出现CD段变化的原因是细胞质分裂C.该细胞中,在BC段始终有染色单体存在D.若该细胞是植物细胞,则CD段高尔基体和内质网活动非常活跃10.如图为某个哺乳动物体内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①中有2个四分体B.细胞④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C.属于减数分裂的细胞有4个D.若用某种药物抑制纺锤体形成,则细胞⑤着丝点不会分裂11.细胞核中的DNA分子数和染色体数相同的细胞是()A.刚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 B.初级精母细胞C.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体细胞 D.精子细胞12.关于人体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分化导致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种类增多B.细胞衰老表现为酶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减小C.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不利于个体生长发育D.细胞癌变导致细胞黏着性降低,易分散转移13.癌细胞有多种检测方法.切取一块组织鉴定是否为癌细胞,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A.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否改变 B.细胞原癌基因是否突变C.细胞的形态是否改变D.细胞膜外的糖蛋白是否减少14.细胞凋亡是由特定基因引发的编程性死亡,在细胞凋亡过程中不会发生()A.DNA的复制B.基因选择性表达C.细胞结构的改变D.细胞的代谢改变15.下列生命过程中,没有发生细胞分化的是()A.断尾壁虎长出新尾巴B.砍伐后的树桩上长出新枝条C.蝌蚪尾巴消失的过程D.胚胎发育中出现造血干细胞16.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①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②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射入小鼠③R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④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以上4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A.存活、存活、存活、死亡B.存活、死亡、存活、死亡C.死亡、死亡、存活、存活D.存活、死亡、存活、存活17.S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表面具有多种抗原类型(如Ⅰ、Ⅱ、Ⅲ型等),不同的抗原类型之间不能通过突变而发生转换;在特殊条件下离体培养S﹣Ⅱ肺炎球菌可从中分离出R﹣Ⅱ型菌.Griffith将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与R﹣Ⅱ型菌混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肺炎大量死亡,并从患病死亡小鼠体内获得具有活性的S﹣Ⅲ型菌;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 ﹣Ⅲ型菌小鼠未死亡.此实验结果能支持的假设是()A.S﹣Ⅲ型菌经突变形成了耐高温型菌B.S﹣Ⅲ型菌是由R﹣Ⅱ型菌突变形成的C.R﹣Ⅱ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S﹣Ⅲ型菌D.加热后S﹣Ⅲ型菌可能未被完全杀死18.下列哪一项不是基因的“遗传效应”的含义()A.能控制一种生物性状的表现B.能控制一种蛋白质的合成C.能在蛋白质合成中决定一种氨基酸的位置D.能转录一种信使RNA19.某同学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B.沉淀物b中含放射性的高低,与②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C.上清液a中放射性较强D.上述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0.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入细菌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②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③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④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以上4个实验,经过一段时间后离心,检测到放射性主要部位是()A.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B.沉淀、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C.上清液、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上清液D.沉淀、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21.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基内噬菌体与细菌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噬菌体增殖所需的原料、酶、能量均来自细菌B.在O~t1时间内噬菌体一定还未侵入到细菌体内C.在t1~t2时间内,由于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导致细菌大量死亡D.在t2~t3时间内噬菌体因失去寄生场所而停止增殖22.如图为DNA分子部分结构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解旋酶可以断开⑤键,因此DNA的稳定性与⑤无关B.④是一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C.DNA连接酶可催化⑥或⑦键形成D.A链、B链的方向相反,磷酸和脱氧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23.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DNA分子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B.每个DNA分子中,碱基数=脱氧核苷酸=脱氧核糖数C.双链DNA分子中的一段,若含有30个胞嗜啶,就一定会同时含有30个鸟嘌呤D.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接着一个磷酸和一个含氮碱基24.下列有关DNA分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相邻的碱基被相邻的两个核糖连在一起B.每个磷酸基团上都连着两个五碳糖C.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D.只有嘌呤与嘧啶配对,才能保证DNA两条长链之间的距离不变25.在玉米的分生区细胞中,由C、A、U三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共有几种()A.3 B.4 C.5 D.626.如图表示人体唾液腺细胞中的某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的②与⑥是同种物质B.若②中A+U占36%,则①对应片段中G占32%C.图中的⑤可能对淀粉水解起催化作用D.图中④携带的氨基酸密码子为UCA27.DNA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的,如果放射性完全标记的1个双链DNA分子在无放射性标记的溶液中复制两次,那么所产生的4个DNA分子的特点是()A.部分DNA分子含有放射性B.全部DNA分子含有放射性C.所有分子的一条链含有放射性D.所有分子的两条链都没有放射性28.某高等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是8条,若染色体中的DNA全部用3H标记,将该体细胞放人普通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2代,在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每个细胞中被标记的染色体数为()A.2条B.4条C.8条D.16条29.已知一条完全标记上15N的DNA分子在只含14N的培养基中经n次复制后,仅含14N 的DNA分子总数与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之比为7:1,则n是()A.2 B.3 C.4 D.530.通常正常动物细胞中不具有的酶是()A.复制DNA所需的酶B.转录合成RNA所需的酶C.翻译合成蛋白质所需的酶D.逆转录合成DNA所需的酶31.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和化学奖都与RNA的研究有关,下列哪项不是RNA可能具有的功能()A.信息传递 B.催化反应 C.物质转运 D.提供能量32.下列过程中.由逆转录酶催化的是()A.DNA→RNA B.RNA→DNAC.蛋白质→蛋白质D.RNA→蛋白质33.下列有关遗传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乳酸菌的遗传信息传递都发生在生物大分子间B.HIV的遗传信息传递中只有A﹣U的配对,不存在A﹣T的配对C.DNA复制、转录及翻译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核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进行翻译34.某生理过程经分析发现有两个核酸分子、五种碱基、三条多核苷酸链,下列有关此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复制:两个DNA分子B.转录:一个DNA分子,一个RNA分子C.翻译:一个DNA分子,一个RNA分子D.复制:两个RNA分子35.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甲是DNA,乙为RNA,此过程要以甲为模板,酶为RNA聚合酶B.甲是DNA,乙为DNA,此过程要以甲为模板,酶为DNA聚合酶C.甲是RNA,乙为DNA,此过程为转录,原料为脱氧核苷酸D.甲是RNA,乙为蛋白质,此过程为翻译,原料为氨基酸36.关于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密码子位于mRNA上,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B.密码子位于tRNA上,反密码子位于mRNA上C.密码子位于rRNA上,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D.密码子位于rRNA上,反密码子位于mRNA上37.如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某物质的合成过程,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方框A表示的结构为核糖体B.这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C.该过程以核糖核甘酸为原料 D.密码子只存在于图中①链上38.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由DNA向蛋白质传递与表达的过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分裂间期发生的过程有a、b、cB.需要tRNA和核糖体同时参与的过程是cC.a和b两个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分别是细胞核和细胞质D.健康的人体内不会发生d和e过程39.如图是两种细胞中主要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两种表达过程均主要由线粒体提供能量,由细胞质提供原料B.甲没有核膜围成的细胞核,所以转录翻译同时发生在同一空间内C.乙细胞的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需要通过核孔才能进入细胞质D.若合成某条肽链时脱去了100个水分子,则该肽链中至少含有102个氧原子40.如图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分析可知()A.基因1和基因2一般不会出现在人体内的同一个细胞中B.图中①过程需RNA聚合酶的催化,②过程需tRNA的协助C.④⑤过程的结果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血红蛋白结构的不同D.过程①②③④⑤表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性状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30分)41.许多病毒会使人体致病,下图是一种病毒的基本结构和该病毒进入细胞后复制繁殖的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病毒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2)分析图2,病毒在生命活动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________.(3)①表示的是________过程,通过④过程形成的是________的RNA.(4)图3表示的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5)请在图中选择①~⑦中恰当的序号填人图3的括号中.________.CCA、CCC CCU 、CCG 苏氨酸ACU、ACCACA、ACG(2)完成过程①需要的物质是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的.它们是________.(3)从图1分析,基因表达过程中转录的发生场所有________.(4)根据图1和表格判断:Ⅲ为________(填名称).携带的氨基酸是________.若蛋白质2在线粒体内膜上发挥作用,推测其功能可能是参与有氧呼吸的第________阶段.(5)用α鹅膏蕈碱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RNA含量显著减少,那么推测α鹅膏蕈碱抑制的过程是________(填序号),线粒体功能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受到影响.(6)如图2为图1中①过程,图2中的b和d二者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是________.图2中a是一种酶分子,它能促进c的合成,其名称为________.43.如图表示在适宜的光照、CO2浓度等条件下,某植物在不同温度下的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温度主要影响光合作用的________阶段.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和ATP用于暗反应中________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都受到温度的影响,其中与________作用有关的酶的适宜温度更高.(2)在10℃时,光合作用速率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呼吸作用速率,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时对应的温度是________℃,温度在________℃时真正光合作用速率最大.(3)若温度保持在25℃的条件下,长时间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该植物能否正常生长?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4)在温度为45℃的条件下,该植物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2017-2018学年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高一(下)第三次半月考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0题60分)1.甲图是细胞呼吸示意图,乙图是某细胞器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②④阶段均放出少量能量B.水参与第④阶段的反应,该过程发生在乙图中的b处C.人体细胞分解等量的葡萄糖,③阶段释放CO2的量是④阶段的D.①⑤分别发生在乙图中的a、c处【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A是丙酮酸,①是呼吸作用第一阶段,②是产乳酸的无氧呼吸,③是产酒精的无氧呼吸,④⑤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图乙中,abc分别是外膜、基质和嵴.【解答】解:A、②是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不释放能量,A错误;B、水参与第④阶段的反应即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该过程发生在乙图中的b处即线粒体基质中,B正确;C、人体细胞分解葡萄糖,不可能发生③阶段,C错误;D、①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是线粒体内,D错误.故选:B.2.在野生型酵母菌线粒体内有氧呼吸相关酶作用下,显色剂TTC与[H]结合使酵母菌呈红色.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由于缺乏有氧呼吸相关酶,TTC不能使其呈红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TTC可用来鉴别野生型和呼吸缺陷型酵母菌B.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细胞呼吸不产生[H]C.野生型酵母菌有氧呼吸时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分解D.有氧条件下野生型和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物不同【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分析】显色剂TTC能使野生型酵母菌呈红色,而不能使呼吸缺陷型酵母菌呈红色,所以可用TTC来鉴别野生型和呼吸缺陷型酵母菌,显色剂TTC不能使呼吸缺陷型酵母菌呈红色是因为该细菌缺乏有氧呼吸相关酶,而不是不产生[H],其仍可通有无氧呼吸产生[H],据此解答.【解答】解:A、显色剂TTC能使野生型酵母菌呈红色,而不能使呼吸缺陷型酵母菌呈红色,所以可用TTC来鉴别野生型和呼吸缺陷型酵母菌,故A正确;B、显色剂TTC不能使呼吸缺陷型酵母菌呈红色是因为该细菌缺乏有氧呼吸相关酶,而不是不产生[H],其仍可通有无氧呼吸产生[H],故B错误;C、野生型酵母菌有氧呼吸相关酶,可进行有氧呼吸,丙酮酸是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与水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一阶段不需氧的参与,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故C正确;D、有氧条件下野生型酵母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所以它们细胞呼吸产物不同,故D正确.答案:B3.“有氧运动”近年来成为一个很流行的词汇,得到很多学者和专家的推崇,它是指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如图所示为人体运动强度与血液中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率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段为有氧呼吸,bc段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d段为无氧呼吸B.运动强度大于c后,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将大于O2消耗量C.无氧呼吸使有机物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其余储存在A TP中D.若运动强度长期超过c,会因为乳酸大量积累而使肌肉酸胀乏力【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分析】本题是对人体细胞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考查,回忆人体细胞的呼吸方式及不同呼吸方式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然后结合题图曲线信息分析选项进行解答.【解答】解:A、分析题图曲线可知,cd段氧气消耗率较高,血液中乳酸水平升高,因此该阶段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A错误;B、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吸收量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相等,因此不论何时,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都等于O2消耗量,B错误;C、无氧呼吸过程时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分解过程,大部分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其余的转移到ATP中,C错误;D、如果运动强度长期超过c,血液中乳酸水平过高,会使肌肉酸胀乏力,D正确.故选:D.4.如图为菠菜叶肉细胞内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CO2+H2O(CH2O)+O2CO2+H2O.A.过程①进行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叶绿体B.过程②生成物H2O中的O来自(CH2O)C.过程①和②中均可产生还原性氢D.过程①和②不能在原核细胞中发生【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分析】分析题图:①过程为光合作用,场所在叶绿体,②为有氧呼吸,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1)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上进行,此过程必须有光、色素、化合作用的酶.具体反应步骤:①水的光解,水在光下分解成氧气和还原氢.②A TP生成,ADP与Pi接受光能变成ATP.此过程将光能变为ATP活跃的化学能.(2)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有光或无光均可进行,反应步骤: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生成两个三碳化合物.②二氧化碳的还原,三碳化合物接受还原氢、酶、ATP生成有机物.此过程中ATP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化合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H]和A TP,[H]和ATP能够将三碳化合物还原形成有机物.有氧呼吸的过程:2、有氧呼吸是指植物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的过程.具体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①C6H12O6→2丙酮酸+2A TP+4[H](在细胞质中)②2丙酮酸+6H2O→6CO2+20[H]+2ATP (线粒体中)③24[H]+6O2→12H2O+34A TP(线粒体中)【解答】解:A、过程①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A错误;B、过程②生成物H2O中的O来自氧气,B错误;C、过程①和②中均可产生还原性氢,C正确;D、有的原核生物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例如蓝藻,D错误.故选:C.5.将一株生长正常的绿色植物置于密闭的玻璃容器内,在适宜条件下光照培养,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玻璃容器内CO2浓度可出现的变化趋势是()A.一直降低,直至为零B.一直保持稳定,不变化C.降低至一定水平时保持相对稳定D.升高至一定水平时保持相对稳定【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生长正常的绿色植物置于密闭的玻璃容器内,适宜条件下光照培养,开始植物光合作用大于细胞呼吸,但是容器内CO2减少,直至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强度.【解答】解: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密闭容器内培养的植物会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并且光合作用较强.由于密闭容器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有限,随着光合作用的持续进行,二氧化碳逐渐被消耗,浓度降低,进而光合作用强度跟着降低;当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到一定水平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则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就保持相对稳定.故选:C.6.如图所示,两曲线分别表示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情况.当光照强度为c时,两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速率分别为A1、B1,两植物有机物合成速率分别为A2、B2,下列比较结果正确的是()A.A1=B1;A2<B2B.A1>B1;A2=B2C.A1<B1;A2=B2D.A1=B1;A2>B2【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分析】分析图示,当光照强度为0时,A植物的呼吸作用速率高于B植物;当光照强度为c时,A、B植物相交,表示A、B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相等;再根据真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解答.【解答】解:图中看出,当光照强度为c时,A、B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相等,因此两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速率相等,即A1=B1;而当光照强度为0时,A植物的呼吸作用速率高于B 植物,根据真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因此有机物合成速率A2>B2.故选:D.7.以下有关细胞大小和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体积越小,表面积也越小,物质运输效率越低B.原核细胞只能通过无丝分裂增加数目C.人的红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蛙的红细胞能进行无丝分裂D.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之一是细胞核中的DNA不会随着细胞体积的扩大而增加【考点】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分析】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①受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限制②受细胞核控制范围限制.2、真核细胞分裂方式: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解答】解:A、细胞体积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越大,物质运输效率越高,A错误;B、无丝分裂是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方式,B错误;C、人的红细胞为分化细胞不能发生细胞分裂,蛙的红细胞能进行无丝分裂,C错误;D、细胞核中的DNA不会随着细胞体积的扩大而增加也导致细胞不能无限长大,D正确.故选:D.8.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可能发生于同一时期的变化是()A.DNA分子的复制和染色体数目加倍B.染色单体形成和细胞板的出现C.着丝点的分裂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核膜的消失和纺锤体的形成【考点】细胞周期的概念;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分析】有丝分裂特点:分裂间期:可见核膜核仁,染色体的复制(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2017~2018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Al 27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措施不符合节能减排的是( ) A .大力发展火力发电,解决电力紧张问题 B .在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为居民提供生活用热水 C .用石灰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脱硫,并回收石膏D .用杂草、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在沼气池中发酵产生沼气,作家庭燃气 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 .氮气的电子式: ∶N ∶∶∶N ∶B .重水的化学式为21H 2O(或D 2O)C .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D .N 2H 4的结构式3.下列反应中,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 A .Ba(OH)2· 8H 2O 与NH 4Cl 反应 B .铝与稀盐酸反应 C .灼热的炭与CO 2反应 D .甲烷与O 2的燃烧反应4.金刚石和石墨是碳元素的两种结构不同的单质(同素异形体),在100kPa 时,1mol 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要吸收1.895kJ 的热能,据此,试判断在100kPa 下,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B .金刚石比石墨稳定C .1mol 石墨比1mol 金刚石总能量高D .金刚石转化为石墨是物理变化 5.下列推测或结论不合理...的是( ) A .X 2-和Y +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原子序数:X<YB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Cl>HBr ,还原性:Cl ->Br -C .硅、锗都位于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处,都可以作半导体材料D .铷(37Rb)和锶(38Sr)分别位于第五周期IA 和IIA 族,碱性:RbOH>Sr(OH)26.下列关于指定粒子构成的几种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37Cl 与39K 具有相同的中子数B .第114号元素的一种核素298114X 与82Pb 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N N H HHH .. .. . . Na ... . . . . . .. Na Cl + ClC.H3O+与OH-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电子数和S2-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电子数D.O 227.化学能可与热能、电能等相互转化。
2017-2018学年湖北省郧阳中学、沙市中学、恩施高中高三(下)第三次联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生活中常用到一些化学知识,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A.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丁达尔现象B.煤的气化、石油分馏、海水制镁、海带提碘等过程中都包含化学变化C.发酵粉能使焙制出的糕点疏松多孔,是因为发酵粉中含有碳酸氢钠D.加碘食盐中添加碘酸钾而不用碘化钾,是因为碘酸钾能溶于水而碘化钾不溶于水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阳离子只有氧化性,阴离子只有还原性B.失电子难的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一定强C.得到电子越多的氧化剂,其氧化性就越强D.要实现Fe2+→Fe3+的转化,必须加入氧化剂3.对相同状况下的12C18O和14N2两种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质量相等,则质子数相等B.若原子数相等,则中子数相等C.若分子数相等,则体积相等D.若体积相等,则密度相等4.下列关于各实验装置与对应现象或结论的叙述均正确的是()A.装置①:可用于分离石油,分别得到汽油、煤油和柴油等各种纯净物B.装置②:可用于吸收NH3或HCl气体,并防止倒吸C.装置③:如果“a进b出”可用于收集NO2,如果“b进a出”可用于收集NH3D.装置④:持续通入CO2气体,现象是先出现白色沉淀,后变澄清5.若用X代表F、Cl、Br、I四种卤族元素,下列属于它们共性反应的是()A.X2+H2=2HX B.X2+H2O=HX+HXOC.2Fe+3X2=2FeX3D.X2+2NaOH=NaX+NaXO+H2O6.下列各组性质比较中,正确的是()①沸点:HF>HCl>HBr>HI②离子还原性:S2﹣>Cl﹣>Br﹣>I﹣③酸性:HClO4>HBrO4>HIO4④金属性:K>Na>Mg>Al⑤气态氢化物稳定性:HF>HCl>H2S⑥半径:O2﹣>F﹣>Na+>Mg2+.A.①②③ B.③④⑤⑥C.②③④ D.①③④⑤⑥8.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 .0.1 mol •L ﹣1KNO 3溶液:Mg 2+、Fe 2+、Cl ﹣、SO 42﹣B .无色透明的溶液:Cu 2+、NH 4+、NO 3﹣、CO 32﹣C .使pH 试纸变红的溶液:K +、Ca 2+、Cl ﹣、ClO ﹣D .水电离出的c (H +)=10﹣12 mol •L ﹣1的溶液:Na +、NH 4+、SO 42﹣、NO 3﹣9.下列离子方程式表达正确的是( )A .氢氧化铁溶于氢碘酸:Fe (OH )3+3H +═Fe 3++3H 2OB .小苏打溶液呈碱性的原因:HCO 3﹣+H 2O ⇌H 3O ++CO 32﹣C .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2Fe 2++4Br ﹣+3Cl 2═2Fe 3++2 Br 2+6Cl ﹣D .向硫酸铝铵[NH 4Al (SO 4)2]溶液中滴加少量Ba (OH )2溶液:NH 4++Al 3++2SO 42﹣+2Ba 2++5OH ﹣═AlO 2﹣+2BaSO 4↓+NH 3•H 2O +2H 2O10.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是①CH 3OH (g )+H 2O (g )=CO 2(g )+3H 2(g )△H=+49.0kJ/mol ②CH 3OH (g )+1/2O 2(g )=CO 2(g )+2H 2(g )△H=﹣192.9kJ/mol 根据上述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①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B .可推知2H 2(g )+O 2(g )=2H 2O (g )△H=﹣483.8 kJ/molC .1 mol CH 3OH 充分燃烧放出的热量为192.9 kJ D .CH 3OH 转变成H 2的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11.1,3﹣丁二烯和2﹣丁炔分别与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CH 2=CH ﹣CH=CH 2(g )+2H 2(g )=CH 3CH 2CH 2CH 3(g )△H=﹣236.6kJ •mol ﹣1 CH 3﹣C ≡C ﹣CH 3(g )+2H 2(g )=CH 3CH 2CH 2CH 3(g )△H=﹣272.7kJ •mol ﹣1由此不能判断( )A .1,3﹣丁二烯和2﹣丁炔稳定性的相对大小B .1,3﹣丁二烯和2﹣丁炔分子储存能量的相对高低C .1,3﹣丁二烯和2﹣丁炔相互转化的热效应D .一个碳碳叁键的键能与两个碳碳双键键能之和的大小12.A是一种常见的单质,B、C为中学常见的化合物,A、B、C均含有元素X.它们有如下的转化关系(部分产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X元素可能为AlB.X元素不一定为非金属元素C.反应①和②互为可逆反应D.反应①和②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13.已知:C(s)+O2(g)═CO2(g)△H1CO2(g)+C(s)═2CO(g)△H22CO(g)+O2(g)═2CO2(g)△H34Fe(s)+3O2(g)═2Fe2O3(s)△H43CO(g)+Fe2O3(s)═3CO2(g)+2Fe(s)△H5下列关于上述反应焓变的判断正确的是()A.△H1>0,△H3<0 B.△H2>0,△H4>0 C.△H1=△H2+△H3D.△H3=△H4+△H5 14.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2倍,Y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Z2+与Y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W与X同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大小顺序:r(Z)>r(W)>r(X>)r(Y)B.Y分别与Z、W形成的化合物中化学键类型相同C.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W的弱D.Y的气态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15.有一澄清透明溶液,只可能含有大量H+、Fe3+、Fe2+、Al3+、AlO2﹣、CO32﹣、NO3﹣七种离子中的几种,向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量1mol/L的NaOH溶液的过程中,开始没有沉淀,而后有沉淀,沉淀达最大量后继续滴加NaOH溶液沉淀部分消失.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一定不含Fe3+和Fe2+B.一定含有Al3+,Fe3+、Fe2+至少含有一种或两种皆有C.溶液可能含有NO3﹣D.一定含有Fe3+,但一定不含Fe2+16.将17.9g 由Al、Fe、Cu 组成的合金溶于足量的NaOH 溶液中,产生气体3.36L(标准状况).另取等质量的合金溶于过量的稀硝酸中,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 溶液,得到沉淀的质量为25.4g.若HNO3的还原产物仅为NO,则生成NO的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A.2.24L B.4.48L C.6.72L D.8.96L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X、Y、Z、W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如图:I.若Z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2倍:(1)W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2)Y和Z可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3)W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浓溶液不稳定,受热可分解,产物之一是黄绿色气体,且当有28mol电子转移时,共产生9mol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II.若Y和Z的核外电子数之和为22:(1)Y的气态氢化物电子式为,工业合成该物质的化学方程式为.(2)X单质与W的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浓溶液反应,当电子转移0.4mol时,产生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下)是.18.硫酸工业产生的废气A(主要成分:SO2、O2、N2、CO2等)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废气A的组成进行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1)同学甲设计实验检验废气A中含有CO2,应选择的试剂有.A.NaOH溶液B.酸性KMnO4溶液C.澄清石灰水D.盐酸(2)同学乙欲测定废气A中SO2的含量,取a L废气A并设计了如图1装置进行实验.①为了保证实验成功,装置A应具有的现象是.②同学丙认为A装置前后的质量差就是a L废气中含有的SO2的质量,然后进行含量计算.经小组讨论后,同学丁提出疑问,按照同学丙的实验,若废气中SO2完全被吸收,则最后测定的结果应该偏大,同学丁推断的理由是.(3)兴趣小组的同学查阅资料发现可利用硫酸工业废气A制备皓矾(ZnSO4•7H2O).实验模拟制备皓矾工业流程如图2:①“氧化”中加入硫酸铁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②加入Zn粉的目的是.③操作b得到纯净皓矾晶体,必要的操作是、、过滤、洗涤、干燥.19.钠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并有重要用途.(1)过氧化钠是钠的氧化物,写出过氧化钠中阴离子的电子式;(2)把一定量过氧化钠和未知量碳酸氢钠混合物放置在密闭体系中,充分加热后,排出气体,固体残留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写化学式);(3)工业上可采取金属钠氧化法制取过氧化钠,其流程如下:Na→Na2O→Na2O2如果把一定质量的过氧化钠按下列流程处理:78克Na2O2→222克A(固体)写出A物质的化学式;(4)熔融态的过氧化钠是非常好的氧化剂,可用于工业上氧化FeSO4制高铁酸钠(Na2FeO4)(称为干法制备),干法制备中每1mol FeSO4参加反应转移4mol电子,产物中还有氧气生成.写出干法制取高铁酸钠的化学方程式:.20.硼及其化合物在工业上有许多用途.以铁硼矿(主要成分为Mg2B2O5•H2O和Fe3O4,还有少量Fe2O3、FeO、CaO、Al2O3和SiO2等)为原料制备硼酸(H3BO3)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Mg2B2O5•H2O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提高浸出速率,除适当增加硫酸浓度外,还可采取的措施有(写出两条).(2)“净化除杂”需先加H2O2溶液,作用是.然后再调节溶液的pH约为5,目的是.(3)以硼酸为原料可制得硼氢化钠(NaBH4),它是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还原剂,其电子式为.(4)单质硼可用于生产具有优良抗冲击性能硼钢.以硼酸和金属镁为原料可制备单质硼,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制备过程.21.某强酸性溶液X中含有Ba2+、Al3+、NH4+、Fe2+、Fe3+、CO32﹣、SO32﹣、SO42﹣、Cl﹣、NO3﹣中的一种或几种,取该溶液进行连续实验,实验过程如图: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离子中,溶液X中除H+外还一定含有的离子是,不能确定的阳离子是.(2)沉淀G的化学式为.(3)写出生成沉淀I的离子方程式.(4)假设测定A、F、I均为0.01mol,10mL X溶液中n(H+)=0.04mol,且不能确定含有的离子只有一种.当X溶液中不能确定离子是,沉淀C物质的量.22.甲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又可称为燃料.利用合成气(主要成分为CO、CO2和H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甲醇,发生的主反应如下:①CO(g)+2H2(g)⇌CH3OH(g)△H1②CO2(g)+3H2(g)⇌CH3OH(g)+H2O(g)△H2③CO2(g)+H2(g)⇌CO(g)+H2O(g)△H3回答下列问题:111=kJ23=kJ•mol﹣(2)反应①的化学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为;图1中能正确反映平衡常数K随温度变化关系的曲线为(填曲线标记字母).(3)合成气的组成=2.60时体系中的CO平衡转化率(a)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如图2所示.a(CO)值随温度升高而(填“增大”或“减小”),图2中的压强由大到小为.2015-2016学年湖北省郧阳中学、沙市中学、恩施高中高三(下)第三次联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生活中常用到一些化学知识,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A.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丁达尔现象B.煤的气化、石油分馏、海水制镁、海带提碘等过程中都包含化学变化C.发酵粉能使焙制出的糕点疏松多孔,是因为发酵粉中含有碳酸氢钠D.加碘食盐中添加碘酸钾而不用碘化钾,是因为碘酸钾能溶于水而碘化钾不溶于水【考点】胶体的重要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钠的重要化合物.【分析】A、胶体和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B、石油的分馏是利用各组分的沸点的不同,利用加热的方法将各组分分离的方法;C、碳酸氢钠可以用作发酵粉;D、KI溶于水.【解答】解:A、胶体和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而不是丁达尔效应,故A错误;B、石油的分馏是利用各组分的沸点的不同,利用加热的方法将各组分分离的方法,故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故B错误;C、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烘焙出的糕点疏松多空,故可以用作发酵粉,故C正确;D、KI溶于水,加碘盐中不用KI的原因是KI有较强的还原性,易被氧化,故D错误.故选C.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阳离子只有氧化性,阴离子只有还原性B.失电子难的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一定强C.得到电子越多的氧化剂,其氧化性就越强D.要实现Fe2+→Fe3+的转化,必须加入氧化剂【考点】氧化还原反应.【分析】A.阳离子可能有还原性,阴离子可能有氧化性;B.失电子难的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不一定强;C.得电子多的氧化剂,其氧化性不一定强;D.要实现Fe2+→Fe3+的转化,亚铁离子作还原剂,则必须加入氧化剂.【解答】解:A.阳离子可能有还原性,如Fe2+,阴离子可能有氧化性,如酸性条件下MnO4﹣,故A错误;B.失电子难的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不一定强,如Ar,故B错误;C.氧化剂的氧化性强弱是根据得电子难易程度判断的,不是根据得电子多少判断的,所以得到电子越多的氧化剂,其氧化性不一定强,故C错误;D.要实现Fe2+→Fe3+的转化,在反应中亚铁离子失电子作还原剂,则必须加入氧化剂氧化亚铁离子生成铁离子,故D正确;故选D.3.对相同状况下的12C18O和14N2两种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质量相等,则质子数相等B.若原子数相等,则中子数相等C.若分子数相等,则体积相等D.若体积相等,则密度相等【考点】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本题需要根据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其推论来解答,要针对4个选项中相同的量来分别计算其要求的其他量是否相等.【解答】解:对于12C18O和14N2,它们的摩尔质量分别为(12+18)g/mol和(14+14)g/mol,即30g/mol和28g/mol,二者所含质子数分别为6+8=14和7+7=14,所含中子数分别为(12﹣6)+(18﹣8)=16和(14﹣7)+(14﹣7)=14.A、设质量均为1g,则它们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15,因为微粒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所以其质子数之比也是14:15,故A错误.B、二者均为双原子分子,原子数相等时,二者的物质的量相等,其中子数之比为16:14=8:7,即原子数相等时,中子数不相等,故B错误.C、相同条件时,分子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等于体积之比,则分子数相等,其体积必然相等,故C正确.D、相同条件下,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其密度之比为30:28=15:14,即体积相等时,其密度不相等,故D错误.故选C.4.下列关于各实验装置与对应现象或结论的叙述均正确的是()A.装置①:可用于分离石油,分别得到汽油、煤油和柴油等各种纯净物B.装置②:可用于吸收NH3或HCl气体,并防止倒吸C.装置③:如果“a进b出”可用于收集NO2,如果“b进a出”可用于收集NH3D.装置④:持续通入CO2气体,现象是先出现白色沉淀,后变澄清【考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分析】A.汽油、煤油和柴油为混合物;B.苯的密度比水小,不能起到防倒吸的作用;C.根据气体的密度判断收集方法;D.只能得到沉淀,沉淀不溶解;【解答】解:A.汽油、煤油和柴油为不同烃组成的沸点在不同范围之间的混合物,不是纯净物,故A错误;B.苯的密度比水小,不能起到防倒吸的作用,应用四氯化碳,故B错误;C.NO2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法收集,NH3的密度比空气小,可用向下排空法收集,故C正确;D.二氧化碳与硅酸钠反应生成硅酸沉淀,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沉淀不溶解,故D错误.故选C.5.若用X代表F、Cl、Br、I四种卤族元素,下列属于它们共性反应的是()A.X2+H2=2HX B.X2+H2O=HX+HXOC.2Fe+3X2=2FeX3D.X2+2NaOH=NaX+NaXO+H2O【考点】卤素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比较.【分析】A、卤素单质可以和氢气化合生成卤化氢;B、氟气和水反应生成的是HF和氧气;C、碘单质的氧化性极弱,和金属铁反应得到的是碘化亚铁;D、氟气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会有气体产生.【解答】解:A、卤素单质均可以和氢气化合生成卤化氢,故A正确;B、Cl、Br、I的单质可以和水之间反应,符合通式:X2+H2O=HX+HXO,但是氟气和水反应生成的是HF和氧气,不符合,故B错误;C、碘单质的氧化性极弱,和金属铁反应得到的是碘化亚铁,不会将铁氧化为三价铁,故C 错误;D、氟气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F2+2NaOH=2NaF+H2O+OF2↑,故D错误.故选A.6.下列各组性质比较中,正确的是()①沸点:HF>HCl>HBr>HI②离子还原性:S2﹣>Cl﹣>Br﹣>I﹣③酸性:HClO4>HBrO4>HIO4④金属性:K>Na>Mg>Al⑤气态氢化物稳定性:HF>HCl>H2S⑥半径:O2﹣>F﹣>Na+>Mg2+.A.①②③ B.③④⑤⑥C.②③④ D.①③④⑤⑥【考点】元素周期律的作用.【分析】①HF中含氢键,沸点最高,其它氢化物中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沸点高;②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离子还原性越弱;③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④根据元素周期律确定金属的活泼性;⑤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稳定性越强;⑥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一样,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解答】解:①HF中含氢键,沸点最高,其它氢化物中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沸点高,则沸点为HF>HI>HBr>HCl,故错误;②元素的非金属性Cl>Br>I>S,对应离子还原性S2﹣>I﹣>Br﹣>Cl﹣,故错误;③非金属性Cl>Br>I,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即酸性:HClO4>HBrO4>HIO4,故正确;④同主族行上到下,金属性增强:K>Na,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即Na>Mg>Al,即金属性:K>Na>Mg>Al,故正确;⑤元素的非金属性F>Cl>S,气态氢化物稳定性HF>HCl>H2S,故正确;⑥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一样,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即O2﹣>F﹣>Na+>Mg2+,故正确.故选B.【考点】氯气的化学性质;硝酸的化学性质;铝的化学性质;铁盐和亚铁盐的相互转变.【分析】A.氯气通入品红溶液,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氯气无漂白性;B.Cu和Fe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2+和Cu2+;C.三氧化二铝的熔点高于铝的熔点,所以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到熔化,熔化的铝并不滴落;D.可根据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氧化性强弱.【解答】解:A.氯气通入品红溶液,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氧化品红溶液褪色,氯气无漂白性,故A错误;B.Cu和Fe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方程式为Cu+2Fe3+=Cu2++2Fe2+,所以没有黑色沉淀生成,溶液由黄色变为蓝色,故B错误;C.将铝箔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铝和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铝,形成氧化膜,三氧化二铝的熔点高于铝的熔点,包住了熔化的铝,所以加热铝箔的时候铝熔化了但是不会滴落,故C错误;D.Cu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氧化性与得到电子的多少无关,但浓硝酸与Cu反应剧烈,可说明氧化性强弱,故D正确;故选D.8.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A.0.1 mol•L﹣1KNO3溶液:Mg2+、Fe2+、Cl﹣、SO42﹣B.无色透明的溶液:Cu2+、NH4+、NO3﹣、CO32﹣C.使pH试纸变红的溶液:K+、Ca2+、Cl﹣、ClO﹣D.水电离出的c(H+)=10﹣12 mol•L﹣1的溶液:Na+、NH4+、SO42﹣、NO3﹣【考点】离子共存问题.【分析】A.离子之间不反应;B.Cu2+为蓝色,且Cu2+、CO32﹣反应;C.使pH试纸变红的溶液,显酸性;D.水电离出的c(H+)=10﹣12 mol•L﹣1的溶液,为酸或碱溶液.【解答】解:A.离子之间不反应,则能共存,故A正确;B.Cu2+为蓝色,与无色溶液不符,且Cu2+、CO32﹣反应,则不能共存,故B错误;C.使pH试纸变红的溶液,显酸性,H+、ClO﹣结合生成弱酸,则不能共存,故C错误;D.水电离出的c(H+)=10﹣12 mol•L﹣1的溶液,为酸或碱溶液,碱溶液中NH4+、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则不能共存,故D错误;故选A.9.下列离子方程式表达正确的是()A.氢氧化铁溶于氢碘酸:Fe(OH)3+3H+═Fe3++3H2OB.小苏打溶液呈碱性的原因:HCO3﹣+H2O⇌H3O++CO32﹣C.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2Fe2++4Br﹣+3Cl2═2Fe3++2 Br2+6Cl﹣D.向硫酸铝铵[NH4Al(SO4)2]溶液中滴加少量Ba(OH)2溶液:NH4++Al3++2SO42﹣+2Ba2++5OH﹣═AlO2﹣+2BaSO4↓+NH3•H2O+2H2O【考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分析】A.三价铁离子具有氧化性能够氧化碘离子;B.HCO3﹣+H2O⇌H3O++CO32﹣,表示的是碳酸氢根离子电离的方程式;C.氯气足量能够将亚铁离子和溴离子都氧化;D.氢氧化钡少量,生成的物质是氢氧化铝不是偏铝酸盐.【解答】解:A.氢氧化铁溶于氢碘酸离子方程式为:2Fe(OH)3+6H++2I﹣=2Fe2++I2+6H2O,故A错误;B.小苏打溶液呈碱性的原因离子方程式为:HCO3﹣+H2O⇌H2CO3+OH﹣,故B错误;C.化亚铁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4Br﹣+3Cl2═2Fe3++2 Br2+6Cl﹣,故C正确;D.向硫酸铝铵[NH4Al(SO4)2]溶液中滴加少量Ba(OH)2溶液离子方程式为:2Al3++3SO42﹣+6OH﹣+3Ba2+=3BaSO4↓+2 Al(OH)3↓,故D错误;故选:C.10.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是①CH3OH(g)+H2O(g)=CO2(g)+3H2(g)△H=+49.0kJ/mol ②CH3OH(g)+1/2O2(g)=CO2(g)+2H2(g)△H=﹣192.9kJ/mol根据上述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①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B.可推知2H2(g)+O2(g)=2H2O(g)△H=﹣483.8 kJ/molC.1 mol CH3OH充分燃烧放出的热量为192.9 kJD.CH3OH转变成H2的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考点】反应热和焓变.【分析】A、反应①是吸热反应;图中是放热反应;B、依据盖斯定律结合①②合并得到判断;C、依据反应②甲醇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的焓变是﹣192.9kJ/mol;而1 mol CH3OH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放出的热量大于192.9 kJ;D、根据①②反应可知,生成氢气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解答】解:A、图中表示的是放热反应,而反应①是吸热反应,故A错误;B、依据盖斯定律结合①②合并:②﹣①得到H2(g)+O2(g)=H2O(g)△H=﹣241.9kJ/mol;所以2H2(g)+O2(g)=2H2O(g)△H=﹣483.8 kJ/mol;故B正确;C、反应②甲醇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的焓变是﹣192.9kJ/mol;而1 mol CH3OH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放出的热量大于192.9 kJ;故C错误;D、CH3OH转变成H2的过程按照反应①是吸热反应,按照②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不一定要吸收能量,故D错误;故选B.11.1,3﹣丁二烯和2﹣丁炔分别与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CH2=CH﹣CH=CH2(g)+2H2(g)=CH3CH2CH2CH3(g)△H=﹣236.6kJ•mol﹣1CH3﹣C≡C﹣CH3(g)+2H2(g)=CH3CH2CH2CH3(g)△H=﹣272.7kJ•mol﹣1由此不能判断()A.1,3﹣丁二烯和2﹣丁炔稳定性的相对大小B.1,3﹣丁二烯和2﹣丁炔分子储存能量的相对高低C.1,3﹣丁二烯和2﹣丁炔相互转化的热效应D.一个碳碳叁键的键能与两个碳碳双键键能之和的大小【考点】反应热和焓变;热化学方程式.【分析】由题给热化学方程式可得CH2=CH﹣CH=CH2(g)=CH3﹣C≡C﹣CH3(g)△H=+36.1kJ/mol,可知3﹣丁二烯和2﹣丁炔的能量高低,结合能量越低越稳定据此解答.【解答】解:由题给热化学方程式可得CH2=CH﹣CH=CH2(g)=CH3﹣C≡C﹣CH3(g)△H=+36.1kJ/mol,说明2﹣丁炔分子能量较高,A、相同条件下2﹣丁炔放出热量比1,3﹣丁二烯多,说明1,3﹣丁二烯能量低,稳定,故A正确;B、相同条件下2﹣丁炔放出热量比1,3﹣丁二烯多,说明1,3﹣丁二烯能量低,故B正确;C、相同条件下2﹣丁炔放出热量比1,3﹣丁二烯多,说明1,3﹣丁二烯能量低,其相互转化有能量变化,故C正确;D、1,3﹣丁二烯和2﹣丁炔所含的碳碳单键数目不同,所以不能判断一个碳碳叁键的键能与两个碳碳双键的键能大小,故D错误.故选:D.12.A是一种常见的单质,B、C为中学常见的化合物,A、B、C均含有元素X.它们有如下的转化关系(部分产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X元素可能为AlB.X元素不一定为非金属元素C.反应①和②互为可逆反应D.反应①和②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考点】无机物的推断.【分析】A为单质;BC为化合物,所以①②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据这两个反应特点知A元素在①反应中化合价既升高,又降低,故A一定不是金属,①②不互为可逆反应,因为条件不同.【解答】解:A在碱中生成BC,BC在酸中又生成A,说明BC中含A元素,所以①②是氧化还原反应,A单质存在负价,一定是非金属;A、X若为Al,铝和强碱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不能发生BC在酸中生成A,故A错误;B、根据上述分析X元素一定是非金属元素,故B错误;C、反应①和②的反应条件不同,不能互为可逆反应,故C错误;D、反应①和②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故D正确.故选D.13.已知:C(s)+O2(g)═CO2(g)△H1CO2(g)+C(s)═2CO(g)△H22CO(g)+O2(g)═2CO2(g)△H34Fe(s)+3O2(g)═2Fe2O3(s)△H43CO(g)+Fe2O3(s)═3CO2(g)+2Fe(s)△H5下列关于上述反应焓变的判断正确的是()A.△H1>0,△H3<0 B.△H2>0,△H4>0 C.△H1=△H2+△H3D.△H3=△H4+△H5【考点】真题集萃;反应热和焓变.【分析】A、所有的燃烧反应属于放热反应;B、以碳作为还原剂的反应通常为吸热反应,铁的氧化属于放热反应;C、根据盖斯定律利用加合法进行分析;D、根据盖斯定律利用加合法进行分析.【解答】解:A、所有的燃烧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因此△H1<0,△H3<0,故A错误;B、碳还原二氧化碳的反应属于吸热反应,△H2>0,铁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H4<0,故B错误;C、已知:①C(s)+O2(g)═CO2(g)△H1②CO2(g)+C(s)═2CO(g)△H2③2CO (g)+O2(g)═2CO2(g)△H3,由盖斯定律可知①=②+③,因此△H1=△H2+△H3,故C正确;D、已知③2CO(g)+O2(g)═2CO2(g)△H3④4Fe(s)+3O2(g)═2Fe2O3(s)△H4⑤3CO(g)+Fe2O3(s)═3CO2(g)+2Fe(s)△H5,由盖斯定律可知③=×(④+⑤),因此△H3=△H4+△H5,故D错误;故选C.14.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2倍,Y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Z2+与Y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W与X同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大小顺序:r(Z)>r(W)>r(X>)r(Y)B.Y分别与Z、W形成的化合物中化学键类型相同C.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W的弱D.Y的气态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考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分析】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2倍,因此X是C,Y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O,W与X同主族,W是Si,短周期元素Z2+与Y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电子层结构与Ne相同,因此Z为Mg,A.同周期自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B.MgO中含有离子键,SiO2中含有共价键;C.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D.元素非金属性越强,简单气态氢化物越稳定.【解答】解: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2倍,因此X是C,Y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O,W与X同主族,W是Si,短周期元素Z2+与Y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电子层结构与Ne相同,因此Z为Mg.A.Mg和Si、C和O同周期,C和Si同主族,同周期自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因此原子半径r(Mg)>r(Si)>r(C)>r(O),故A正确;B.Y分别与Z、W形成的化合物分别为MgO、SiO2,MgO中含有离子键,SiO2中含有共价键,化学键类型不同,故B错误;C.C和Si同主族,非金属性C>Si,因此碳酸的酸性大于硅酸的酸性,故C错误;D.非金属性O>Si,元素非金属性越强,简单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因此H2O的热稳定性大于SiH4,故D正确;故选AD.15.有一澄清透明溶液,只可能含有大量H+、Fe3+、Fe2+、Al3+、AlO2﹣、CO32﹣、NO3﹣七种离子中的几种,向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量1mol/L的NaOH溶液的过程中,开始没有沉淀,而后有沉淀,沉淀达最大量后继续滴加NaOH溶液沉淀部分消失.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一定不含Fe3+和Fe2+B.一定含有Al3+,Fe3+、Fe2+至少含有一种或两种皆有C.溶液可能含有NO3﹣D.一定含有Fe3+,但一定不含Fe2+【考点】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分析】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1mol/L NaOH溶液的过程中,开始没有沉淀,说明溶液呈酸性,则一定含有大量的H+离子,在酸性溶液中AlO2﹣、CO32﹣离子因发生反应生成弱电解质而不能存在;而后才有沉淀.能够生成沉淀的是Fe3+离子、Fe2+离子或Al3+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沉淀达最大量后继续滴加NaOH溶液沉淀部分消失.说明一定含有Al3+;结合溶液的电中性和Fe2+离子的还原性以及NO3﹣离子的氧化性做进一步的推断.【解答】解: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1mol/L NaOH溶液的过程中,开始没有沉淀,说明溶液呈酸性,则一定含有大量的H+离子,在酸性溶液中AlO2﹣、CO32﹣离子分别与H+离子反应生成Al(OH)3沉淀、CO2气体而不能存在,。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英语下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20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的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at job does the man do?A. Journalist.B. Actor.C. Film-maker.2.What are the speakers talking about?A. The new room.B. Their school.C. The air in the room.3.When did Louis set the world record?A. In 1990.B. In 1992.C. In 1999.4.When is the man’s birthday?A. April 1st.B. April 2nd.C. April 3rd.5.What is John doing?A. He is listening to wonderful music.B. He is playing a certain musical instrument.C. He is reading a book on music.第二节(共 15 小题;每小题 1分,满分 15分)听下面 5 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道小题,从每题所给的 A、B、C 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 5 秒钟的时间阅读每小题。
听完后,每小题将给出 5 秒钟的作答时间。
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第 6 段材料,回答第 6 至 7 题。
6.Why didn’t the man go to the lecture?A. Because the speaker was hard to understand.B. Because he was ill and didn’t come to work.C. Because he thought the lecture was not important.7.Where is Stephen Hawking from?A. Canada.B. The USA.C. England.8.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A. Boss and clerk.B. Husband and wife.C. Customer and saleswoman.9.Where is the man’s book?A. In a box.B. On the floor.C. On the bookshelf.听第 8 段材料,回答第 10 至 12 题。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沙市五中联考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化学试卷(解析版)一、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火法”冶炼锌:“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即倭铅也”(注:炉甘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锌,泥罐中掺有煤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倭铅是指金属锌和铅的混合物B.煤炭中起作用的主要成分是CC.冶炼Zn的过程中有氧化还原反应发生D.该冶炼锌的方法属于热还原法2.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等物质的量的O2和CO2所含氧原子数均为2N AB.标准状况下,2.24 L一氯甲烷中含有氢原子数目为0.3N AC.在反应KIO3+6HI=KI+3I2+3H2O中,每生成3mol I2转移的电子数为6N AD.6.8 g熔融的KHSO4中含有0.1 N A个阳离子3.85岁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下列关于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结构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互为同分异构体B.由青蒿素制备双氢青蒿素的反应属还原反应C.青蒿素的分子式为C15H22O5D .青蒿素分子中含有过氧链和酯基、醚键4.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及结论都正确且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A .AB .BC .CD .D5.瑞典ASES 公司设计的曾用于驱动潜艇的液氨﹣液氧燃料电池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电池工作时,Na +向电极1移动B .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停止,溶液pH 值不变C .电极1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NH 3+6OH ﹣﹣6e ﹣═N 2↑+6H 2OD .用该电池做电源电解精炼铜,理论上每消耗0.2 mol NH 3的同时阳极会得到19.2g 纯铜 6.W 、X 、Y 、Z 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Y 的原子序数是W 和Z 的原子序数之和的一半,Y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核外电子总数之比为2:7;W 和Z 形成的可溶性化合物WZ 溶于水不能促进水的电离;W、X、Z三种元素形成的某种化合物能消毒杀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四种元素的原子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ZB.X、Y形成的化合物能溶于盐酸C.1 mol W单质与足量X单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 AD.Z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于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7.常温下,浓度均为0.10mol/L、体积均为V0的HA和HB溶液,分别加水稀释至体积V,pH随lg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温度下HB的电离平衡常数a<bB.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a=c>bC.相同条件下NaA溶液的pH小于NaB溶液的pHD.当lg=3时,若同时微热两种溶液(不考虑HA、HB和H2O的挥发),则减小三、非选择题:包括必须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8题~第10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必须作答,第11题~第13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8.(15分)氢化锂(LiH)在干燥的空气中能稳定存在,遇水或酸能够引起燃烧.某活动小组准备使用下列装置制备LiH固体.甲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1)仪器的组装连接:上述仪器装置接口的连接顺序为,加入药品前首先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不必写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其中装置B的作用是.(2)添加药品:用镊子从试剂瓶中取出一定量金属锂(固体石蜡密封),然后在甲苯中浸洗数次,该操作的目的是,然后快速把锂放入到石英管中.(3)通入一段时间氢气后加热石英管,在加热D处的石英管之前,必须进行的实验操作是.(4)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继续通氢气冷却,然后取出LiH,装入氮封的瓶里,保存于暗处.采取上述操作的目的是为了避免LiH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而发生危险.(反应方程式:LiH+H2O=LiOH+H2↑),分析该反应原理,完成LiH与无水乙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5)准确称量制得的产品0.174g,在一定条件下与足量水反应后,共收集到气体0.021mol,则产品中LiH与Li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乙同学对甲的实验方案提出质疑,他认为未反应的H2不能直接排放,所以在最后连接了装置E用来收集H2,请将E装置补充完整.9.(14分)综合利用CO2、CO对构建低碳社会有重要意义.(1)Li4SiO4可用于富集得到高浓度CO2.原理是:在500℃,低浓度CO2与Li4SiO4接触后生成两种锂盐;平衡后加热至700℃,反应逆向进行,放出高浓度CO2,Li4SiO4再生.700℃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用于高温电解CO2和H2O,既可高效制备合成气(CO+H2),又可实现CO2的减排,其工作原理如图1.①b为电源的(填“正极”或“负极”).②写出电极c发生的电极反应式:、.(3)电解生成的合成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如下反应:CO(g)+2H2(g)⇌CH3OH(g).对此反应进行如下研究:某温度下在一恒压容器中分别充入1.2mol CO和1mol H2,达到平衡时容器体积为2L,且含有0.4mol CH3OH(g),则该反应平衡常数值为,此时向容器中再通入0.35mol CO气体,则此平衡将(填“向正反应方向”“不”或“向逆反应方向”)移动.(4)已知:(如图2)若甲醇的燃烧热为△H3,试用△H1、△H2、△H3表示CO(g)+2H2(g)⇌CH3OH(l)的△H,则△H=.(5)利用太阳能和缺铁氧化物[如Fe0.9O]可将廉价CO2热解为碳和氧气,实现CO2再资源化,转化过程如图3所示,若用1mol缺铁氧化物[Fe0.9O]与足量CO2完全反应可生成mol C(碳).10.(14分)氮、磷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回答下列问题:I (1)直链聚磷酸是由n个磷酸分子通过分子间脱水形成的,常用于制取阻燃剂聚磷酸铵.①写出磷酸主要的电离方程式.P n O x x=(用n表示).②直链低聚磷酸铵的化学式可表示为(NH4)(n+2)(2)在碱性条件下,次磷酸盐可用于化学镀银,完成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H2PO2﹣+□Ag++□=□PO43﹣+□Ag+□(3)工业上生产硝酸铜晶体的流程图如图1:①在步骤a中,需要通入氧气和水,其目的是.②进行蒸发浓缩时,要用硝酸调节溶液的pH=1,其目的是(结合离子方程式说明).③图2是某小组同学查阅资料所绘出的硝酸铜晶体[Cu(NO3)2•nH2O]的溶解度曲线(温度在30℃前后对应不同的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a.A点时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b.B点时两种晶体可以共存c.按上述流程最终得到的晶体是Cu(NO3)2•3H2Od.若将C点时的溶液降温至30℃以下,可以析出Cu(NO3)2•6H2O晶体II (4)查阅资料可知:银氨溶液中存在平衡:Ag+(aq)+2NH3(aq)⇌Ag(NH3)2+(aq),该反应平衡常数的表达式K稳[Ag(NH3)2+]=,已知某温度下,K稳[Ag(NH3)2+]=1.10×107,K sp[AgCl]=1.45×10﹣10.计算得到可逆反应AgCl(s)+2NH3(aq)⇌Ag(NH3)2+(aq)+Cl﹣(aq)的化学平衡常数K=(保留2位有效数字),1L 1mol/L氨水中最多可以溶解AgCl mol(保留1位有效数字).(二)选考题,任选一模块作答【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11.(15分)火山喷发所产生的硫黄可用于生产重要的化工原料硫酸.某企业用如图1所示的工艺流程生产硫酸:请回答下列问题:(1)硫酸的用途非常广泛,可应用于下列哪些方面(可多选)A.橡胶的硫化B.表面活性剂“烷基苯磺酸钠”的合成C.铅蓄电池的生产D.过磷酸钙的制备(2)为充分利用反应放出的热量,接触室中应安装(填设备名称).吸收塔中填充有许多瓷管,其作用是.(3)如果进入接触室的混合气(含SO2体积分数为7%、O2为11%、N2为82%)中SO2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及压强的关系如图2所示.在实际生产中,SO2催化氧化反应的条件选择常压和450℃,而没有选择SO2转化率更高的B或C点对应的反应条件,其原因分别是;.(4)为使硫黄充分燃烧,经流量计l通入燃烧室的氧气过量50%;为提高SO2转化率,经流量计2的氧气量为接触室中二氧化硫完全氧化时理论需氧量的2.5倍;则生产过程中流经流量计l和流量计2的空气体积比应为.假设接触室中SO2的转化率为95%,b管排出的尾气中二氧化硫的体积分数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按0.2计),(5)工业对硫酸厂尾气的处理方法一般是.【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2.第四周期过渡元素Mn、Fe、Ti、Ni可与C、H、O形成多种化合物.(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填字母)A.CH2O与水分子间能形成氢键B.CH2O和CO2分子中的中心原子均采用sp2杂化C.C6H6分子中含有6个σ键和1个大π键,C6H6是非极性分子D.CO2晶体的熔点、沸点都比二氧化硅晶体的低(2)Mn和Fe的部分电离能数据如下表:Mn原子价电子排布式为,气态Mn2+再失去一个电子比气态Fe2+再失去一个电子难,其原因是.(3)根据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可将元素周期表分区,其中Ti属于区.Ti的一种.氧化物X,其晶胞结构如图1所示,则X的化学式为(4)某铁的化合物结构简式如图2所示①组成上述化合物中各非金属元素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用元素符号表示)②在图2中用“→”标出亚铁离子的配位键.(5)NiO(氧化镍)晶体的结构与NaCl相同,Ni2+与最邻近O2﹣的配位数为,这几个O2﹣构成的空间构型为.已知Ni2+与O2﹣的核间距为anm,NiO的摩尔质量为M 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 A表示,则该晶体的密度为g/cm3.【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13.H可作为溶剂,用于制造油漆、粘合剂和除漆剂等.如图是合成H和高聚物M的一种合成路线:已知以下信息:①A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②H分子结构中含有六元环.③烃F相对分子质量为106,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但不能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④核磁共振氢谱显示F分子结构中只有两种化学环境的氢.⑤;回答下列问题:(1)由C生成D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类型为(2)H的化学名称是,由C、G生成M的化学方程式:(3)F的结构简式为(4)同时满足下列条件G的同分异构体有种(不考虑立体异构).①能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无色无味气体②遇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其中核磁共振氢谱中有4组峰,且面积比为1:2:2:1的结构简式是.(5)上述由F的同分异构体X经如下步骤可合成.反应条件1所选择的试剂为;反应条件2所选择的试剂为;Z的结构简式为.2016年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沙市五中联考高考化学模拟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火法”冶炼锌:“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即倭铅也”(注:炉甘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锌,泥罐中掺有煤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倭铅是指金属锌和铅的混合物B.煤炭中起作用的主要成分是CC.冶炼Zn的过程中有氧化还原反应发生D.该冶炼锌的方法属于热还原法【考点】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分析】依据题意可知:碳酸锌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锌和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ZnCO3+2C Zn+3CO↑,得到的锌为倭铅,据此解答.【解答】解:A.由题意可知,倭铅是指金属锌,不是混合物,故A错误;B.反应中C作还原剂,则煤炭中起作用的主要成分是C,故B正确;C.碳酸锌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锌和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ZnCO3+2C Zn+3CO↑,故C正确;D.依据方程式可知ZnCO3+2C Zn+3CO↑,该反应是利用碳还原碳酸锌生成锌单质,属于热还原法,故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的冶炼,准确把握题干信息,明确发生的反应及锌的性质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2.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等物质的量的O2和CO2所含氧原子数均为2N AB.标准状况下,2.24 L一氯甲烷中含有氢原子数目为0.3N AC.在反应KIO3+6HI=KI+3I2+3H2O中,每生成3mol I2转移的电子数为6N AD.6.8 g熔融的KHSO4中含有0.1 N A个阳离子【考点】阿伏加德罗常数.【分析】A.等物质的量的O2和CO2所含氧原子数相同,1mol氧气和1molCO2含氧原子数为2N A ;B.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为22.4L/mol,计算n=mol;C.I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降低为0,I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升高为0,转移5e﹣;D.计算6.8g硫酸氢钾物质的量n=,熔融的KHSO4中电离出钾离子和硫酸氢根离子.【解答】解:A.等物质的量的O2和CO2所含氧原子数相同,物质的量不是1mol,所含氧原子数不是2N A,故A错误;B.标准状况下,2.24 L一氯甲烷物质的量==0.1mol,所以一氯甲烷含有氢原子数目为0.3N A ,故B正确;C.在反应KIO3+6HI=KI+3I2+3H2O中,I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降低为0,I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升高为0,生成3mo1I2转移的电子数为5N A,故C错误;D.计算6.8g硫酸氢钾物质的量n===0.05mol,熔融的KHSO4中电离出钾离子和硫酸氢根离子,含有0.05 N A个阳离子,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分析应用,主要是气体摩尔体积条件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计算,注意硫酸氢钾熔融电离硫酸氢根离子和钾离子,题目难度中等.3.85岁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下列关于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结构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互为同分异构体B.由青蒿素制备双氢青蒿素的反应属还原反应C.青蒿素的分子式为C15H22O5D.青蒿素分子中含有过氧链和酯基、醚键【考点】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分析】A.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分子式不同;B.青蒿素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双氢青蒿素;C.根据结构简式确定分子式;D.由结构简式可确定含有的官能团.【解答】解:A.青蒿素的分子式为C15H22O5,双氢青蒿素的分子式为C15H24O5,二者分子式不同,不是同分异构体,故A错误;B.青蒿素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双氢青蒿素,属于还原反应,故B正确;C.由结构简式可知青蒿素的分子式为C15H22O5,故C正确;D.由结构简式可知青蒿素分子中含有过氧链和酯基、醚键,故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中等.4.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及结论都正确且存在因果关系的是()A.A B.B C.C D.D【考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分析】A.干燥管中的白色粉末先变成天蓝色,说明生成五水硫酸铜晶体,后又变成深蓝色,生成铜氨络离子;B.可能生成AgCl沉淀;C.生成的CuS不溶于硫酸;D.硝酸银过量,不能比较溶度积大小.【解答】解:A.干燥管中的白色粉末先变成天蓝色,说明生成五水硫酸铜晶体,后又变成深蓝色,生成铜氨络离子,可证明加热温度较低时摩尔盐分解产生水蒸气,温度稍高时分解产物中有氨气,故A正确;B.可能生成AgCl沉淀,应先加入盐酸,如无现象再加入氯化钡检验,故B错误;C.生成的CuS不溶于硫酸,不能说明酸性强弱,故C错误;D.硝酸银过量,不能比较溶度积大小,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和评价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的异同以及实验的严密性和合理性,难度不大.5.瑞典ASES公司设计的曾用于驱动潜艇的液氨﹣液氧燃料电池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电池工作时,Na+向电极1移动B.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停止,溶液pH值不变C.电极1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NH3+6OH﹣﹣6e﹣═N2↑+6H2OD.用该电池做电源电解精炼铜,理论上每消耗0.2 mol NH3的同时阳极会得到19.2g纯铜【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分析】液氨﹣液氧燃料电池工作时,氨气被氧化,电极方程式为2NH3+6OH﹣﹣6e﹣=N2↑+6H2O,正极电极2上是氧气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碱性环境下电极反应应该是:O2+4e﹣+2H2O=4OH﹣,总方程式为4NH3+3O2=2N2+6H2O,以此解答该题.【解答】解:A.1为负极,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故A错误;B.总方程式为4NH3+3O2=2N2+6H2O,生成水,溶液体积增大,pH减小,故B错误;C.在燃料电池的负极上发生燃料氨气失电子的氧化反应,则碱性环境下电极1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NH3+6OH﹣﹣6e﹣=N2↑+6H2O,故C正确;D.由2NH3+6OH﹣﹣6e﹣=N2↑+6H2O可知,理论上每消耗0.2 mol NH3,可转移0.6mol电子,阳极发生氧化反应,不能得到铜,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原电池原理,为高频考点,注意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和规律:负极上是燃料失电子的氧化反应,在正极上氧气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题目难度不大.6.W、X、Y、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Y的原子序数是W和Z的原子序数之和的一半,Y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核外电子总数之比为2:7;W和Z形成的可溶性化合物WZ溶于水不能促进水的电离;W、X、Z三种元素形成的某种化合物能消毒杀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四种元素的原子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ZB.X、Y形成的化合物能溶于盐酸C.1 mol W单质与足量X单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 AD.Z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于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考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综合应用.【分析】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核外电子总数之比为2:7,若最外层电子数为2,则核外电子总数为7,为N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5,不满足题意;若最外层电子数为4,则核外电子总数为14,为硅元素,满足条件;若最外层电子数为6,最外层电子总数为42,该元素不是短周期元素;所以Y为Si;W和Z的原子序数之和为:14×2=28;W、X、Z三种元素形成的某种化合物能消毒杀菌,说明该化合物具有强氧化性,常见的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中含有Cl、O;氯元素与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25,不满足题意,如果W和Z中有一种为O,则另一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0,为Ca元素,不属于短周期;如果W和Z中有一种为Cl,则另一种为钠,W和Z形成的化合物为氯化钠,满足题意,所以Y为Si、X为O、W为Na、Z为Cl,据此进行解答.【解答】解:根据分析得出:X为O、Y为Si、Z为Cl、W为Na,A.电子层多一般半径大,同周期序数越小半径越大,则四种原子中,Na的原子半径最大,即原子半径最大的是W,故A错误;B.X为O、Y为硅,二者形成的化合物为二氧化硅,二氧化硅不溶于盐酸,故B错误;C.W为钠,X为O,1mol钠与足量氧气完全反应失去了1mol电子,转移的电子数为N A,故C错误;D.Z为Cl、Y为Si,二者非金属性大小为:Cl>Si,所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大小为:Z>Y,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为无机推断,侧重考查了原子结构相关知识,题目难度中等,明确原子结构及常见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是解答本题关键,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常温下,浓度均为0.10mol/L、体积均为V0的HA和HB溶液,分别加水稀释至体积V,pH随lg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温度下HB的电离平衡常数a<bB.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a=c>bC.相同条件下NaA溶液的pH小于NaB溶液的pHD.当lg=3时,若同时微热两种溶液(不考虑HA、HB和H2O的挥发),则减小【考点】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分析】0.1mol/L的HA溶液的pH=1,说明HA完全电离,所以HA为强酸,0.1mol/L的HB溶液的pH>2,说明HB在溶液中部分电离,所以HB是弱酸;A、电离平衡平常数是温度的函数;B、酸抑制水的电离,酸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越大,对水的抑制程度越大;C、强酸强碱盐不水解,强碱弱酸盐水解显碱性;D、升高温度促进弱酸的电离,酸根离子浓度增大,强酸的酸根离子浓度不变.【解答】解:A、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所以该温度下HB的电离平衡常数a=b,故A错误;B、酸抑制水的电离,酸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越大,对水的抑制程度越大,氢离子浓度:a=c >b,所以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a=c<b,故B错误;C、HA为强酸,NaA是强酸强碱盐不水解,溶液显中性,NaB为强碱弱酸盐,水解显碱性,所以相同条件下NaA溶液的pH小于NaB溶液的pH,故C正确;D、升高温度促进弱酸的电离,所以HB中B﹣浓度增大,强酸的酸根离子浓度不变,所以A﹣的浓度不变,则增大,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弱电解质电离与影响因素、电离平衡常数、pH有关计算等,关键是根据pH的变化判断强弱电解质,注意理解电离平衡常数计算过程中的估算问题,题目难度中等.三、非选择题:包括必须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8题~第10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必须作答,第11题~第13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8.(15分)(2016•荆州校级模拟)氢化锂(LiH)在干燥的空气中能稳定存在,遇水或酸能够引起燃烧.某活动小组准备使用下列装置制备LiH固体.甲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1)仪器的组装连接:上述仪器装置接口的连接顺序为eabfgdc,加入药品前首先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不必写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其中装置B的作用是除去H2中的H2O和HCl.(2)添加药品:用镊子从试剂瓶中取出一定量金属锂(固体石蜡密封),然后在甲苯中浸洗数次,该操作的目的是除去锂表面的石蜡,然后快速把锂放入到石英管中.(3)通入一段时间氢气后加热石英管,在加热D处的石英管之前,必须进行的实验操作是收集c处排出的气体并检验H2纯度.(4)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继续通氢气冷却,然后取出LiH,装入氮封的瓶里,保存于暗处.采取上述操作的目的是为了避免LiH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而发生危险.(反应方程式:LiH+H2O=LiOH+H2↑),分析该反应原理,完成LiH与无水乙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LiH+CH3CH2OH=CH3CH2OLi+H2↑.(5)准确称量制得的产品0.174g,在一定条件下与足量水反应后,共收集到气体0.021mol,则产品中LiH与Li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0:1.(6)乙同学对甲的实验方案提出质疑,他认为未反应的H2不能直接排放,所以在最后连接了装置E用来收集H2,请将E装置补充完整.【考点】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分析】(1)氢气和锂发生反应生成LiH,制备LiH固体需要制备氢气,LiH在干燥的空气中能稳定存在,遇水或酸能够引起燃烧,所以制备得到的氢气必须干燥纯净,利用A装置制备氢气,用装置B中的碱石灰除去氢气中的氯化氢和水蒸气,通入装置D中加热和锂反应生成氢化锂,最后连接装置C,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装置D和生成的氢化锂发生反应;制备气体装置,加入药品前首先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检验装置气密性;(2)石蜡是有机物,易溶解于有机溶剂甲苯;(3)使用前应通入一段时间氢气,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氢气不纯发生爆炸危险;(4)LiH与H2O发生水解反应,锂离子结合氢氧根离子,氢负离子与氢离子结构生成氢气,LiH与乙醇反应类似,羟基提供H原子与LiH反应生成氢气,另外部分结合生成CH3CH2OLi;(5)设LiH与Li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mol、ymol,根据方程式表示出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再根据二者总质量、氢气总体积列方程计算解答;(6)装置E用来收集H2,利用的是在烧瓶中收集氢气,所以根据排水量气法设计装置,导气管短进长出.【解答】解:(1)氢气和锂发生反应生成LiH,制备LiH固体需要制备氢气,LiH在干燥的空气中能稳定存在,遇水或酸能够引起燃烧,所以制备得到的氢气必须干燥纯净,利用A 装置制备氢气,用装置B中的碱石灰除去氢气中的氯化氢和水蒸气,通入装置D中加热和锂反应生成氢化锂,最后连接装置C,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装置D和生成的氢化锂发生反应,装置连接顺序为:eabfgdc;制备气体装置,加入药品前首先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检验装置气密性;装置B中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氧化钙与水可反应,氢氧化钠可作干燥剂,且与盐酸能反应,所以该装置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和部分氯化氢气体,故答案为:eabfgdc;检验装置气密性;除去H2中的H2O和HCl;(2)取出一定量金属锂(固体石蜡密封),然后在甲苯中浸洗数次,利用石蜡是有机物易溶解于有机溶剂甲苯中,操作的目的是除去锂表面的石蜡,故答案为:除去锂表面的石蜡;(3)使用前应通入一段时间氢气,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氢气不纯发生爆炸危险,在加热D处的石英管之前,必须进行的实验操作是:收集c处排出的气体并检验H2纯度,故答案为:收集c处排出的气体并检验H2纯度;。
荆州中学2017/2018学年春季高一年级第三次双周考化学试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 -23 Al-27 Fe-56 Cu-64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14C中含有14个中子B.1H2、2H2、3H2互为同素异形体C.H2O与D2O(重水)化学性质不同D.C60、C70、金刚石、石墨互为同素异形体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某微粒核外电子排布为2、8、8结构,则该微粒一定是氩原子B.最外层电子达稳定结构的微粒只能是稀有气体的原子C.微粒半径:F->Na+>Mg2+>Al3+D.由于HF的稳定性强于H2O,故HF的沸点高于H2O3.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还原性:HF>HI>HBr>HCl B.沸点:HI>HBr>HCl >HFC.水溶液酸性:HF>HI>HBr>HCl D.稳定性:HF HCI HBr HI>>>4.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最外层都满足8电子结构的是()A.SiO2B.CF2Cl2 C.BF3D.SF65.X、Y、Z均为元素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X a+、Y b-、Z(b+1)-简单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已知m X a+与n Y b-,得m+a=n-b B.离子半径:Y b->Z(b+1)->X a+C.Z(b+1)-的还原性一定大于Y b-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 b+1Z一定大于H b Y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所有物质中都存在化学键B.非极性共价键只存在单质中C.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D.有化学键断裂的就必发生化学反应7.下列不能说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硫强的是()①HCl比H2S稳定②HClO氧化性比H2SO4强③HClO4酸性比H2SO4强④Cl2能与H2S反应生成S ⑤Cl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S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⑥Cl2与Fe反应生成FeCl3,S与Fe反应生成FeS ⑦水溶液酸性HCl的比H2S的强A.②④B.①②⑦C.②⑤⑦D.①③⑤8.关于下列各实验装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装置③中X若为四氯化碳,可用于吸收氨气或氯化氢,并防止倒吸B.装置①可用于分离乙醇和水的混合物C.装置②可用于收集H2、NH3、CO2、Cl2、HCl、NO2等气体D.装置④可用于干燥、收集氨气,并吸收多余的氨气9.某溶液与Al反应能放出H2,下列离子在该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A.K+、Fe2+、Cl-、NO3-B. K+、Ca2+、HCO3-、Cl-C.Na+、NH+4、ClO-、I-D. Na+、K+、Cl-、SO42-10.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FeSO4 溶液与稀硫酸、双氧水混合:2Fe2++ H2O2 +2H+==2Fe3++2H2OB.氯气与水反应:Cl2 +H2O==2H++ Cl- +ClO-C.向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2A1O2-+CO2+ 3H2O==2Al(OH)3↓+CO32-D.向KHCO3溶液中加入足量Ba(OH)2液:Ba2++2HCO3-+2OH-==2H2O+ BaCO3↓+CO32-11.浓度均为0.1 mol·L-1的三种溶液等体积混合,充分反应后没有沉淀的一组溶液是()A.BaCl2NaOH NaHCO3 B.Na2CO3MgCl2H2SO4C.AlCl3NH3·H2O NaOH D.Ba(OH)2CaCl2Na2SO412. X、Y、Z、W有如右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则X、Y、Z可能是()① N2、NO、NO2② AlCl3、A l(O H)3、N a A l O2③S、SO2 、SO3 ④ NaOH、Na2CO3、NaHCO3A.①②B. ①③④C.②④D.①②③13. 向200mL l.5mol/LKOH 溶液中通入一定量氯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三种含氯盐:0.2molKC1、0.075mol KClO 和R。
2017-2018学年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高一(下)期中化学试卷(J)副标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1.下列措施不符合节能减排的是A. 在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为居民提供生活用水B. 用石灰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脱硫,并回收石膏C. 用杂草、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在沼气池中发酵产生沼气作为家庭燃气D. 大力发展火力发电,解决广东电力紧张问题【答案】D【解析】解:A、太阳能是绿色无污染的能源,利用太阳能能减少化石热量的使用,故符合节能减排,故A正确;B、用石灰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脱硫,可以将有害气体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钙,减少环境污染,故B正确;C、在沼气池中发酵产生沼气,作家庭燃气能源,符合节能减排,故C正确;D、火力发电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消耗大量的能源,故D错误;故选:D。
节能减排重在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因此只要是能对节能减排起作用的相关措施均是正确的,据此分析.本题是一道化学和生活知识的题目,减少或控制有害气体的排放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A. 氮气的电子式:B. 重水的化学式为或C. 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D. 的结构式【答案】B【解析】解:A、氮气中氮原子之间以三键结合,故氮气的电子式为,故A错误;B、重水是由2个D原子和1个O原子构成的,而重氢又可以表示为,故重水表示为或,故B正确;C、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为,故C错误;D、中N原子之间以单键结合,每个N原子再结合2个H原子,故的结构式为,故D错误。
故选:B。
A、氮气中氮原子之间以三键结合;B、重水是由2个D原子和1个O原子构成的;C、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D、中N原子之间以单键结合,每个N原子再结合2个H原子。
本题考查了常见的化学用语,如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等,化合物的电子式要写正确,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中阴离子用中括号括起来。
2017~2018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Al 27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措施不符合节能减排的是( )A .大力发展火力发电,解决电力紧张问题B .在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为居民提供生活用热水C .用石灰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脱硫,并回收石膏D .用杂草、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在沼气池中发酵产生沼气,作家庭燃气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 .氮气的电子式: ∶N ∶∶∶N ∶B .重水的化学式为21H 2O(或D 2O)C .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D .N 2H 4的结构式 3.下列反应中,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A .Ba(OH)2· 8H 2O 与NH 4Cl 反应B .铝与稀盐酸反应C .灼热的炭与CO 2反应D .甲烷与O 2的燃烧反应4.金刚石和石墨是碳元素的两种结构不同的单质(同素异形体),在100kPa 时,1mol 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要吸收1.895kJ 的热能,据此,试判断在100kPa 下,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石墨比金刚石稳定B .金刚石比石墨稳定C .1mol 石墨比1mol 金刚石总能量高D .金刚石转化为石墨是物理变化5.下列推测或结论不合理...的是( ) A .X 2-和Y +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原子序数:X<Y B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Cl>HBr ,还原性:Cl ->Br -C .硅、锗都位于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处,都可以作半导体材料D .铷(37Rb)和锶(38Sr)分别位于第五周期IA 和IIA 族,碱性:RbOH>Sr(OH)2 H H HH .. .. . . Na .. . . . . . . .. Na Cl + Cl6.下列关于指定粒子构成的几种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37Cl与39K具有相同的中子数X与82Pb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B.第114号元素的一种核素298114C.H3O+与OH-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电子数和S2-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电子数D.O 227.化学能可与热能、电能等相互转化。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2016-2017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 理(A 卷,无答案)考试时间:2017年3月24日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1.在ABC ∆中, 60=∠C,,AB BC =A =( ). A .135 B . 105 C .45 D .752.在数列55,34,21,,8,5,3,2,1,1x 中,x 等于( )A .11B.12 C .13D .143.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7=AB ,5=BC ,6=CA ,则∙的值为( ) A .19B .14C .-18D .-194.在ABC ∆中,三边之比a ∶b ∶c =2∶3∶4,则=-CBA 2sin sin 2sin ( )A .1B .2C .-2D.21 5.已知数列{}n a 满足⎪⎪⎩⎪⎪⎨⎧<≤-<≤=+)121(,12)210(,21n n n n n a a a a a ,若761=a ,则2014a 的值为( )A .57B .67 C .37 D .176.在ABC ∆中,若60=∠A ,1=bsin sin sin a b cA B C++++=( )A .BCD7.若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满足C B A sin 3sin 4sin 6==,则ABC ∆ ( ) A. 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B. 一定是直角三角形C. 一定是钝角三角形D. 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钝角三角形8.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6(2)7nn a n ⎛⎫=+⋅ ⎪⎝⎭)(*∈N n ,则数列{}n a 的最大项是( )A .第3项B .第4项C .第5项D .第4项或第5项9.如图,某观测站C 在目标A 的南偏西25°方向上,从A 出发有一条南偏东35°走向的公路,在C 处测得与C 相距31千米的公路上B 处有一人正沿公路向A 走去,走20千米到达D ,此时测得C 、D 间的距离为21千米,则此人在D 处距A 还有( ) A .5千米B .10千米C .15千米D .20千米10.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2220b c bc a ++-=,则0sin(30)=a Cb c--( ) A .12BC .12- D. 11.在ABC ∆中,7BC =,1cos ,sin 57A C ==若动点P 满足2(1)()3AP AB AC R λλλ=+-∈, 则点P 的轨迹与直线AB ,AC 所围成的封闭区域的面积为( ) A .63B .64C .66D .61212.已知O 是锐角三角形ABC ∆的外接圆的圆心,且,A θ∠=若cos cos 2,sin sin B C AB AC mAO C B+= 则m =( ) A .sin θ B .cos θC .tan θD .不能确定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20分)13.设ABC ∆的内角A ,B , C 所对的边分别为c b a ,,,已知3=c ,3π=C ,b a 2=,则b 的值为_______.14.已知数列{}n a 对任意的 *∈N q p ,满足q p q p a a a +=+,且62-=a ,则=10a ____;15. 已知数列{}n a 是递增数列,且)(32*∈-=N n n n a n λ则实数λ的取值范围是_____16. 如图所示,在平面四边形ABCD 中,1=AB ,2=BC ,ACD ∆为正三角形,则BCD ∆面积的最大值为 .三、解答题(共70分) 17.(10分)(1)写出下列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①32,154,356,638,9910,…; ②1-,23,31-,43,51-,21,…;③8.0,88.0,888.0,…;(2) 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满足1)1(log 2+=+n S n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n a .18.(12分)已知A 、B 、C 为ABC ∆的三个内角且向量)2cos,1(C m =与)23,2cos 2sin 3(C C n += 共线. (1)求角C 的大小;(2)设角C B A ,,的对边分别是c b a ,,,且满足2cos 2a C c b +=,试判断∆ABC 的形状.19.(12分)如图,在平面四边形ABCD 中,1=AD ,2CD =,7AC =.(1)求CAD cos ∠的值; (2)若BAD cos ∠=-147,621CBA sin =∠,求BC 的长. 20.(12分)已知)cos 3,sin (cos x x x m ωωω+=,)sin 2,sin (cos x x x n ωωω-= ,其中0>ω,若函数x f ∙=)(,且)(x f 的对称中心到)(x f 对称轴的最近距离不小于4π. (1)求ω的取值范围.(2)在锐角ABC ∆中,c b a ,,分别是角C B A ,,的对边,且3=a ,当ω取最大值时,1)(=A f ,求c b +的取值范围.BA21.(12分)ABC ∆的三个角C B A ,,所对的边分别为c b a ,,,向量)1,2(-=,)cos cos 23,sin (sin C B C B n +=,且n m ⊥.(1)求角A 的大小;(2)现给出以下三个条件:① 45=B ;②0sin )13(sin 2=--B C ;③2=a .试从中再选择两个条件以确定ABC ∆,并求出所确定的ABC ∆的面积.22.(12分)如图,有一直径为8米的半圆形空地,现计划种植甲、乙两种水果,已知单位面积种植甲水果的经济价值是种植乙水果经济价值的5倍,但种植甲水果需要有辅助光照.半圆周上的C 处恰有一可旋转光源满足甲水果生长的需要,该光源照射范围是6π=∠ECF ,点E ,F 在直径AB 上,且6π=∠ABC . (1)若13=CE ,求AE 的长;(2)设α=∠ACE ,求该空地产生最大经济价值时种植甲种水果的面积.。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化学下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Al 27 S 32Cl 35.5 K 39 Ca 40 Cu 64 Zn 65 Fe 56 Ba 137 Ge73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1.2017年世界环境日我国的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下列说法应该提倡的是( )A.推广使用电子支付 B.禁止使用塑料制品C.普及使用家庭轿车 D.填埋处理废旧电池2.下列有关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沟油”“塑化剂”均属于高分子化合物,都对健康有害B.石油的裂化和煤的干熘都属于化学变化C.等质量的葡萄糖和果糖在人体内完全氧化释放的能量相等D.聚氯乙烯制品易造成白色污染,可采用焚烧法处理3.某气态的烷烃与烯烃的混合气体9 g,其密度为同状况下H2密度的11.25倍,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溴水,溴水增重4.2 g,则原混合气体的组成为( )A.甲烷,乙烯 B.乙烷,乙烯 C.甲烷,丙烯D.甲烷,丁烯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石油中含有C5~C11的烷烃,通过石油的分馏可得到汽油B.含C20以上的重油经催化裂化可以得到汽油C.开采天然气应做到安全规范地操作D.煤中含有苯和甲苯,可用分馏的方法把它们分离出来5.全固态锂硫电池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电极a常用掺有石墨烯的S8材料,电池反应为:16Li+x S8===8Li2S x(2≤x≤8)。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池工作时,正极可发生反应:2Li2S6+2Li++2e-===3Li2S4B.电池工作时,外电路中流过0.02 mol电子,负极材料减重0.14 gC.石墨烯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电极a的导电性D.电池充电时间越长,电池中Li2S2的量越多6.某烃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分异构体,其中一种烃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则这种烃可能是( )①分子中含7个碳原子的芳香烃②分子中含4个碳原子的烷烃③分子中含6个碳原子的单烯烃④分子中含8个碳原子的烷烃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④7.为了探究温度、硫酸铜对锌与稀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某同学设计如下方案:A.为了选择Ⅱ和Ⅲ实验探究硫酸铜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须控制t=25B.待测物理量是收集等体积(相同条件)气体所需要的时间,时间越长,反应越快C.根据该方案,还可以探究硫酸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D.根据该实验方案得出反应速率大小可能是Ⅲ>Ⅱ>Ⅰ>Ⅳ8.以二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料制取乙醇的反应为:2CO2(g)+6H2(g) CH3CH2OH(g)+3H2O(g) ΔH<0。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2017-2018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A卷)(含解析)考试时间:2017年3月24日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 Mg=24 K=39 Cu=64 Zn=6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废旧电池应集中回收,并填埋处理B.充电电池放电时,电能转变为化学能C.放在冰箱中的食品保质期较长,这与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有关D.所有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所以不需吸收能量就可以进行【答案】C【解析】略2.下列措施不符合节能减排的是( )A.大力发展火力发电,解决电力紧张问题B.在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为居民提供生活用热水C.用石灰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脱硫,并回收石膏D.用杂草、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在沼气池中发酵产生沼气,作家庭燃气【答案】A【解析】A项发展火力发电,会消耗大量的燃料。
考点:能量的充分利用。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第三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依次增强B.H2O比H2S的稳定性强,是因为其分子之间存在氢键C.金刚石呈正四面体网状结构、C60呈笼状结构,这两种晶体中微粒间的作用力完全相同D.碱金属都能和水起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并放出氢气【答案】D4.下列各组中的性质比较,不正确的是()A.稳定性:NH3<PH3<SiH4 B.酸性:HClO4>H2SO4>H3PO4C.碱性:KOH>NaOH>Mg(OH)2 D.沸点:HF>HI>HBr>HCl【答案】A确;C.同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主族元素的原子从上到下,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增强,所以碱性:碱性:KOH >NaOH>Mg(OH)2,故C正确;D.HX的结构相同,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但HF分子间存在氢键,其沸点相对最高,沸点:HF>HI>HBr>HCl,故D正确,故选A。
【点睛】同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同主族元素的原子从上到下,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增强;同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5.已知碳有三种常见的同位素:12C、13C、14C,氧也有三种同位素:16O、17O、18O,由这六种微粒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O=C=O)中,其相对分子质量最多有()A.7种 B.8种 C.6种 D.12种【答案】A【解析】由六种微粒构成的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最大是50,最小是44,共7种。
答案选A。
考点:同位素,相对分子质量6.X、Y、Z、M、W为五种短周期元素。
X、Y、Z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同周期元素,且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5,X与Z可形成XZ2分子;Y与M形成的气态化合物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0.76 g·L-1;W的质子数是X、Y、Z、M四种元素质子数之和的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W>Z>Y>X>MB.YZ2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具有较强的氧化性C.1molWM溶于足量水中完全反应共转移2mol电子D.由X、Y、Z、M四种元素不能形成的离子化合物【答案】B【解析】X、Y、Z、M、W为五种短周期元素,Y与M形成的气态化合物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0.76g•L-1,该化合物的摩尔质量为0.76g•L-1×22.4L/mol=17g/mol,考虑为NH3,X、Y、Z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同周期元素,Y为N元素,M为H元素,X与Z可形成XZ2分子,则X位于偶数族,X、Y、Z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同周期元素,则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大,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5,X、Z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5-5=10,Z最外层电子数为偶数,二者平均最外层电子数为5,Z处于第ⅥA族,X处于第ⅣA族,所以X为C元素,Z为O 元素,W的质子数是X、Y、Z、M四种元素质子数之和的1/2,即(6+7+8+1)÷2=11,W 为Na。
A.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原子半径:W >C>N>O>H,A项错误;B.根据上述推断,Y、Z分别为N、O,两者形成的化合物为NO2,溶于水发生反应3NO2+H2O =2HNO3+NO,硝酸具有较强的氧化性,B项正确;C.根据上述分析,W、M分别为Na、H,两者相成的化合物为NaH,溶于水发生反应NaH+H2O =NaOH+H2↑,1molNaH与水反应共转移1mol电子,C项错误;D.由X、Y、Z、M四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有NH4HCO3,NH4HCO3是离子化合物,D项错误;答案选B。
考点:考查元素的推断,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数目的判断等知识。
7.两种短周期元素A和B可组成的化合物中,A和B原子个数比为1:2,已知A的原子序数为m时,B的原子序数为:①m+2②m+3 ③m+4 ④m+5⑤m+8 ⑥m-7 ⑦m-8中的几种。
其中不符合题目要求的是()A.①④ B.②⑥ C.③⑤ D.⑥⑦【答案】C【解析】A和B原子个数比为1:2,则其化合物中A和B可以分别为+2价、-1价或+4价、-2价,若均为最高价和最低价,即分别处于ⅡA、ⅦA和ⅣA、ⅥA。
若不是处于最高价和最低价,例如NO2、SO2等。
再就是考虑到有机物中的烯烃CnH2n,所以①可以是CO2,②可以是Na2O,④可以是MgCl2,⑥可以是H2O,⑦SO2。
答案是C。
8.甲、乙两种非金属:①甲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比乙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强;②甲比乙更容易与氢气化合;③甲单质能与乙阴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④与金属反应时,甲原子得电子数目比乙的多;⑤甲的单质熔沸点比乙的低.能说明甲比乙的非金属性强的是()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⑤D.②③④⑤【答案】B考点:考查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等知识。
9.参照反应Br+H2===HBr+H的能量对应反应历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正反应为吸热反应B.吸热反应一定要加热后才能发生C.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D.升高温度可增大正反应速率,降低逆反应速率【答案】A【解析】根据图像,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因此是吸热反应,A正确,BC不正确;温度升高正逆反应速率都是增大的,D不正确,答案选A。
10.一种化学冰袋中含有Na2SO4·10H2O和NH4NO3,使用时将它们混合用手搓揉就可制冷,且制冷效果能维持一段时间。
以下关于其制冷原因的推测错误的是 ( )A.Na2SO4·10H2O脱水是吸热过程B.较长时间制冷是由于Na2SO4·10H2O脱水是较慢的过程C.铵盐在该条件下发生的复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D.NH4NO3溶于水会吸收热量【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A、Na2SO4·10H2O脱水是吸热过程,A正确;B、因为十水硫酸钠脱水较慢,且硝酸铵溶于水吸热,因此制冷效果可以维持较长,B正确;C、铵盐不会自身发生复分解反应,而又不具备与Na2SO4•10H2O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C错误;D、硝酸铵溶于水吸热,D正确,答案选C。
考点:考查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的有关判断11.某原电池的电池反应为Fe+2Fe3+===3Fe2+,与此电池反应不符合的原电池是 ( ) A.铜片、铁片、FeCl3溶液组成的原电池 B.石墨、铁片、Fe(NO3)3溶液组成的原电池C.铁片、锌片、Fe2(SO4)3溶液组成的原电池 D.银片、铁片、FeCl3溶液组成的原电池【答案】C【点评】:分析清原电池反应中正、负两极的放电物质,才可设计出符合条件的原电池。
考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2.茫茫黑夜中,航标灯为航海员指明了方向。
航标灯的电源必须长效、稳定。
我国科技工作者研制出以铝合金、PtFe合金为电极材料的海水电池。
在这种电池中 ( )①铝合金是阳极②铝合金是负极③海水是电解液④铝合金电极发生还原反应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答案】A【解析】分析航标灯的电源结构,活泼金属铝合金作负极,相对不活泼金属Pt­Fe合金作正极,电解质溶液是海水。
铝合金作负极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故①④错误,②③正确。
13.对于锌、铜、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当导线中有2mol电子通过时,理论上两极变化是①锌片溶解了65g ②锌片增重65g ③铜片上析出2 g H2④铜片上析出2 mol H2(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该原电池放电时,负极上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电池反应式为Zn+H2SO4=ZnSO4+H2 ↑;设当导线中有2mol电子通过时,理论上负极锌片溶解x,铜片上析出氢气y;Zn+H2SO4=ZnSO4+H2 ↑转移电子65g 2g 2molx y 2molx=65g、y=2g,故选A。
【点睛】明确原电池原理是解题关键,锌-铜-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较活泼的金属锌作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铜作正极,负极上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解题时还可以根据电子守恒解答。
14.在2 L容积不变的容器中,发生N2+3H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NH3的反应。
现通入4 mol H2和4 mol N2, 10 s内用H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2 mol·L-1·s-1,则10 s后容器中N2的物质的量是( )A.1.6 mol B.2.8 mol C.3.2 mol D.3.6 mol【答案】C考点:化学反应速率15.对于敞口容器中的化学反应Zn(s)+H2SO4(aq)===ZnSO4(aq)+H2(g)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Zn和H2SO4的总能量大于ZnSO4和H2的总能量B.反应过程中能量关系可用上图表示C.若将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则Zn为负极D.若将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当有32.5g锌溶解时,正极放出11.2 L气体【答案】D【解析】A.活泼金属与酸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Zn和H2SO4的总能量大于ZnSO4和H2的总能量,故A正确;B.反应过程中是放热反应,所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以图示所示能量关系正确,故B正确;C.活泼金属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活泼的锌是负极,故C正确;D.状况不知无法求体积,所以当有32.5g锌溶解时,正极放出气体体积不一定是11.2 L,故D错误;故选D。
16.将一定量的氯气通入30 mL浓度为10.00 mol/L的氢氧化钠浓溶液中,加热少许时间后溶液中形成NaCl、 NaClO、NaClO3共存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