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清朝的制度与政策(2)
- 格式:ppt
- 大小:775.50 KB
- 文档页数:26
八中高效课堂导学案年级:七年级制作人:雷景丹科目:历史班级:姓名:教导处审批:第三单元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明清第17课清朝的制度与政策一、学习目标:(1分钟)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三、三讲环节(3分钟)四、当堂训练(20分钟)A级题一、选择题1.近代中国落伍于世界,原因诸多,此漫画反映的是()A.专制统治加强B.对外“闭关锁国”C.频遭列强入侵D.政治腐败2.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留一地与外国通商,该地是()A.广州 B.上海 C.南京 D.武汉3.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含义是()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C.一概排斥西方商品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4、清政府的闭关政策目的是()A.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B.维护封建统治C.完全没有积极意义 D.推行了近三百年5、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是()A.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B.八股取士C.削蕃 D.内阁的设立云南附属丘北中学驾驭式自主高效课堂导学案6、()的设置标志着君主集权达到了顶峰。
A、内阁B、翰林院C、南书房D、军机处二、材料题.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给英王的敕谕材料二: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往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
——《粤海关志》请回答:(1)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2)这一政策实行期间,清政府惟一开放的对外通商口岸是哪里?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的机构是什么?(3)对当时的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4)联系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现实,你认为这段历史给我们什么启示?接下来,请做《同步练习》第17课的选择题今日事今日毕日积月累成大器。
第17课清朝的制度与政策课型新授课时 1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清朝的制度与政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满洲的崛起、清军入关和统一全国、君主集权和设立军机处、清初的海禁与闭关等等史实。
2.认识清朝前期君主集权的高度强化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
3.认识清朝闭关锁国的前因后果。
二、学习重点清朝前期君主集权的强化。
三、学习难点清朝前期为什么要实行海禁与闭关。
教法:讲述法、例示法、归纳法、讨论法、比较法学法:探究、分析、总结教具:多媒体课件四、学习过程(一)板书课题(约1分钟)第17课清朝的制度与政策(二)出示目标(三)自学指导(约2分钟)请学生自学课本p92—p95页内容、图片。
思考以下的自主学习题,快速准确地找出答案。
10分钟之后看谁能快速解答。
自主学习题:1、明朝末年,建州女真的杰出首领______创建八旗制度,统一了女真各部。
____年,______称汗,建立政权,国号为__,史称___。
2、努尔哈赤的儿子____改女真族名为___。
____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__。
____ 年清军入关进占北京,不久,顺治帝将都城从___迁到北京,开始统治全国。
3、清初几代皇帝认真吸取___ 灭亡的教训,勤于___ ,执行______ 、与民休息的政策。
百余年间,______,______,社会安定,号称“___”盛世。
4、清朝前期加强君主集权制度,顺治帝设置___ ,并设_____。
康熙帝又设____ 。
雍正年间设立____ ,使君主集权到达了顶峰。
乾隆帝取消___________ 。
5、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初,为切断海上______与东南沿海人民的联系,____ ,严禁民间船只私自出海。
又颁布____ 强迫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
乾隆年间又将对外通商口岸由__个缩减为___一处,对外贸易均由官府指定的______代理,严格限制外商的活动。
6、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有什么影响?(四)先学(10分钟)1、学生按要求自学读书。
第17课清朝的制度与政策【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认识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为祖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认识清朝君主集权的高度强化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
3、认识清朝闭关锁国的前因后果。
【预习检测】(请认真阅读本课内容,自主完成下列知识梳理)一、清朝入主中原(1)后金: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政权,国号金,史称后金。
(2)清朝建立: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
(3)入主中原:1644年,清军进占北京。
后顺治帝迁都北京,并逐步消灭各种反抗势力,开拓边疆,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清王朝。
(4)“康乾盛世”:清初几代皇帝吸取明亡教训,勤于政事,执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使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号称“康乾盛世”。
二、君主集权与军机处(1)君主集权:①入关前,清朝模仿明制建立中央政权机构,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②入关后,顺治帝设内阁和翰林院。
③康熙设南书房,任用亲信文臣协助处理政务。
(2)设立军机处:原因:因用兵需要临时设立的,后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机构。
目的:加强君主专制时间:雍正年间标志:使君主集权达到了顶峰。
三、从海禁到闭关(1)海禁:为切断海上抗清势力与东南沿海人民的联系,厉行海禁,严禁民间船只私自出海;颁布迁海令,强迫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
结果:沿海人民生产生活遭到破坏,对外贸易受到影响。
(2)闭关:乾隆年间将通商口岸减为广州一处,对外贸易和一切对外事务指定由广州十三行代理;颁布一些列规定,严格限制外商活动。
结果:妨碍了正常的对外交往。
影响:①带有一定的自卫意义②不能真正阻止外国侵略势力③严重损害了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④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⑤使中国拉开了同西方的差距。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1、从中国秦朝开始,为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历朝历代采取了那些措施?一、秦始皇二、汉武帝三、唐太宗四、宋太祖五、元世祖六、明太祖、明成祖七、清朝2、你如何理解清朝的闭关政策?【归纳整理】【拓展练习】(相信我,我肯定会做出来的!)【课后反思】:。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标解读时空坐标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建造和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
2.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中国古代历代基层组织形态和基层社会治理状况,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封建社会基层组织的任务。
3.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历代社会救济和优抚政策,认识到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宋朝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知识点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战国: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的开始。
2.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汉朝(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
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3)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4.隋唐(1)隋建立后,重新核定户籍。
(2)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5.宋朝:宋朝户籍分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和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6.元朝:按职业划分户口类型,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7.明朝(1)明朝以职业定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
(2)明朝的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
8.清朝(1)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
(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3)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
知识点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基层组织(1)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2)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
乡设三老,里设里正。
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3)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4)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2.社会治理(1)秦汉:建立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相互监督。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标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学习难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中国古代基层组织的主要任务;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特点【学习目标】1. 通过分析户籍简、手实、户籍文书、户帖、黄册等实物史料,了解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树立实证精神;(素养目标:史料实证)2.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认识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素养目标:唯物史观)3. 从时空角度梳理中国古代基层组织的发展历程;(素养目标:时空观念)4.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救济和优抚政策的特点;(素养目标:历史解释)5. 密切联系实际,聚焦精准扶贫,增强社会责任感,塑造家国情怀。
(素养目标:家国情怀)【时空定位】【名词解释】(1)户籍制度:历代政府对自己所管辖范围的人口数量进行登记、调查、记录在册的管理制度。
赋役征发是古代户籍制度的首要目的。
(2)宗族制度:有一整套严密的组织管理系统在维系它的运转。
这套系统主要是以族长、族规和祠堂为核心。
除了严密的组织管理系统,宗族还有一套管理系统,就是以开办族田、义庄、义学为核心的救济系统。
族田的作用就是从事公益事业,修桥筑路,或者救济贫困的老人。
宗族所有的田产也叫义庄,所谓义学,即宗族会资助家族中比较优秀的贫寒子弟免费上学,但是其将来当官之后要反哺乡村、反哺这个家族,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传承机制。
【问题引领】1.阅读教材第一目【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回答相关问题(1)根据下列时空定位轴,梳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完成表格)(2)根据【历史纵横】P99,分析东晋户籍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变化:为了区分本地土生土长的居民和外来流民,东晋时期分别用黄籍和白籍登记户籍加以区分。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基层治理: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
西欧中古时期的基层治理以庄园和城市为中心,近代以来也一直强调基层自治。
社会保障: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
现代发达国家基本构建起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中国也逐渐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程标准】1.了解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尤其是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赋役制度的关系。
2.了解基层组织的起源与演变,掌握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的措施,认识政府救济与民间社会救济的差异。
【学法指导】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文献史料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基层组织与赋役征发、社会治理的关系,加强对中央、地方、基层社会协调运转的认识。
2.结合中国地理环境、古代治国理念、经济变迁,深刻认识社会救济对国家治理的积极意义,提升家国情怀素养。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走进教材知识点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________,制定户籍。
2.秦朝:实行________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汉朝(1)________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____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
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________”。
(3)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会________进行人口调查。
(4)东汉末年,户籍________。
4.隋朝:命州县官“________”,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5.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____年一造。
6.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
主户指拥有________、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