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青铜器文物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文物介绍中国文物介绍如下:1、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起源于首都镐京的典故“烽火戏诸侯”。
2、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
它以长卷形式创作,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的繁荣景象。
3、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是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
越王勾践剑制工精美,显示出铸剑师的卓越技艺。
4、传国玉玺传国玉玺是秦始皇为正统皇帝颁发的官方玉玺,也是历代帝王以它为凭证和象征的象征。
它代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权力和地位的标志。
5、金缕玉衣金缕玉衣是中国汉代时期皇帝和高级贵族的丧葬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
金缕玉衣的价值超过400亿,是世界上最贵重的文物之一。
6、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是中国战国早期的文物,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
它的音域跨越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7、马踏飞燕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青铜器,是青铜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旅游的标志。
8、镶金兽首玛瑙杯镶金兽首玛瑙杯是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
它的造型精美,选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纹理雕琢而成。
9、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10、后母戊鼎后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11、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是北宋徽宗朝的官窑,以温润的天青釉色被誉为青瓷之冠。
它的侈口、深壁、平底凸出窄边棱,四云头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
12、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国之宝,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
川大博物馆镇馆之宝介绍川大博物馆是位于四川大学校园内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博物馆,馆内陈列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
其中,川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件独特的文物,引人注目,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见证。
这件镇馆之宝是一块古代青铜器,名为《蚩尤铜鼎》。
《蚩尤铜鼎》是中国青铜器的代表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晚期,大约是公元前13世纪的作品。
这件青铜鼎的制作精美,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作之一,被誉为中国青铜器的瑰宝。
《蚩尤铜鼎》的形状独特,整体呈方形,由鼎腹、四脚和两个耳饰组成。
它的高度约为85厘米,宽度约为55厘米,是一件较大的青铜器。
鼎腹上有精美的浮雕纹饰,描绘了人物、动物和神话传说的故事。
每一个纹饰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根据史书记载,这些纹饰与古代祭祀仪式和宗教信仰有关。
《蚩尤铜鼎》不仅在艺术价值上独具一格,它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蚩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英雄人物,他是黄帝时代的一位重要战神。
据说,蚩尤铜鼎是蚩尤亲自制作的,用来纪念他在战争中的英勇事迹。
因此,这件青铜鼎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发展,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英雄事迹的崇拜和纪念。
川大博物馆将《蚩尤铜鼎》作为镇馆之宝进行展示,不仅是因为它的珍贵价值,还因为它与四川大学的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
四川大学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名校之一,其前身可以追溯到西南联合大学和西南公学。
西南公学是1927年由著名教育家顾孟余创办的一所高等学府,而顾孟余正是《蚩尤铜鼎》的发现者之一。
1929年,顾孟余在四川大学校园内发现了这块青铜鼎,随后将其捐赠给了学校。
这个发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因此,《蚩尤铜鼎》不仅是川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四川大学历史的重要见证。
川大博物馆以其丰富的文物收藏和独特的展示方式,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和学者。
通过展示《蚩尤铜鼎》等珍贵文物,川大博物馆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让人们了解和感受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青铜文明的代表作——“毛公鼎”文/李笑涛现在语言中,有很多词汇与“鼎”有关系:问鼎天下,一言九鼎,三足鼎立,鼎鼎大名,钟鼎之家,四海鼎沸,……虽然我们距离“鼎”的青铜时代已经很遥远了,但是这些词汇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使用频率却很高。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而华夏文明更是有着五千多年时间的悠久历史。
很多考古学者和史学家称:华夏文明的起源就是伴随着青铜文明一起出现的。
有一次坐飞机去韩国旅游,同伴的乘客谈起他们上一站的旅游地“台湾”。
一行人说起了游览台湾故宫博物院馆,特别提及了台湾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毛公鼎”。
期间同行几人纵横开阖,侃侃而谈,就“毛公鼎”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然而作为酷爱收藏和鉴赏的我来说,我个人对“毛公鼎”更是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我祖籍山东潍坊,“毛公鼎”的第一手藏家,就是山东潍坊的望族陈氏名人“陈介祺”。
作为经常能经常去“陈介祺故居”观看“毛公鼎”铭文的我来说,我对“毛公鼎”的历史可谓是如数家珍。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
是周宣王年间所铸造的一个鼎。
大口圆腹,口沿上有两只大耳,腹下三只兽蹄形足。
鼎上刻有499个铭文,为当今出土的铭文青铜器中,文字最多的一个。
这应该是中华青铜文明的巅峰之作。
毛公鼎的出土到被陈介祺的购买是一个曲折的传奇故事:1843年(道光23年),陕西岐山的庄白村出土了一件西周重器毛公鼎。
毛公鼎出土时无破无损、极为完整,更可贵的是鼎内腹部的字数极多,有32行、共499个字的铭文。
因当时就鼎的真伪问题争议较大,所以此物一直被搁置。
咸丰二年,即1852年,清朝翰林院编修、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从一户姓苏的人家买到毛公鼎。
陈介祺收藏的文物,大都乐于公睹于世,印成目录,昭示天下,唯有对毛公鼎,他始终深锁秘藏,秘不示人。
这个貌似普通简单的购买过程却揭示了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先生渊博的知识和过人的胆魄:一:是精密缜划。
毛公鼎远道运来,一路耳目众多,可以说是经过细细筹划的,一路上为避免毛公鼎的磕碰和掩人耳目,自然少不了精心策划。
中国历史上⼗⼤青铜器
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量使⽤青铜⼯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
青铜是⾦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
这⼀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
这⼀时期古⼈创造出了极其灿烂辉煌的青铜⽂明。
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商朝
⼟于河南安阳殷墟的⼀座商代古墓中,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化的代表作。
四⽺⽅尊:商朝晚期的祭祀⽤品
曾侯⼄编钟:战国时期礼乐⼤型⽤具
马踏飞燕:青铜器物⾥的知名标志
中华第⼀灯:长信宫灯
秦始皇陵马车
⽺⽗丁⽅⿍
龙虎尊的肩部饰以三条蜿蜒向前的龙,龙头突出肩外。
腹部纹饰为⼀个虎头两个虎⾝,虎⼝之下有⼀⼈形,⼈头衔于虎⼝之中。
虎⾝下⽅以扉棱为界,饰两夔龙相对组成的兽⾯。
圈⾜上部有弦纹,并开有⼗字形镂孔。
⽑公⿍
鸮[xiāo]尊为古代盛酒器。
铜尊,最早见于商代。
综合各地出⼟的器物,计有:⿍、⼤⿍、⼤⽅⿍、⿀、甗、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壶、瓠形提梁壶、中柱盘、盘等,包括了饪⾷器、酒器和⽔器等门类。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时代遗址⾥,经考古发掘,在⼏⼗处遗址⾥发现了青铜器制品。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4000多年青铜发展的⾼超技术与⽂化。
古⽂献上记载当时⼈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
青铜器大克鼎的故事
青铜器大克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一件重要文物,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珍
贵遗产。
大克鼎是战国时期晚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大克鼎高1.33米,口径1.33米,腹部最大宽度1.54米,重约里许万斤。
它的
外部装饰精美,器身上刻有各种图案和纹饰,内容包括祭祀、狩猎、战斗等,展示了战国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克鼎的铸造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和复杂的工艺。
首先,需要选取合适的铜矿石,经过熔炼、冶炼等过程提炼出纯净的铜液。
然后,将铜液倒入模具中进行铸造,整个铸造过程需要耐心和技巧。
最后,完成铸造后,还需要对鼎进行打磨、拋光等工作,使其表面光洁如镜。
大克鼎的出现标志着青铜器艺术的巅峰阶段。
它不仅是中国青铜器中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的瑰宝之一。
大克鼎的巨大尺寸和精细制作令人叹为观止。
大克鼎曾在历史上多次易主,见证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割据与战争。
它先后
被秦国、楚国、赵国、魏国等王朝所占有。
历经千年风雨,大克鼎在各个王朝中不断转世重生。
今天,大克鼎被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中国青铜器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独特之美。
它也成为了人们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线索,引起了广泛的学术和艺术界的关注。
大克鼎的故事告诉我们,青铜器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示了中
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辉煌成就,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了解和研究这些古老的文物,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
中国历史文物有哪些介绍中国历史深厚悠久,绵延数千年的古文明沉淀着丰富的文物遗产。
这些珍贵的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和文化,记录着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
下面来介绍几件中国历史文物。
夏禹铜鼎夏禹铜鼎是出土于河南省新郑市的一件青铜器,是夏禹时期创造的。
该器高61.5厘米、重34.5千克,由三只独立的鼎足、三只立柱和鼎身组成。
鼎身上有10只微幅的兽面纹和一些细致的几何图案。
这个鼎是专门为证明夏代文明而制作的,也证明了夏代确实存在过。
汉代玉琮汉代玉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之一,是玉器中的一种。
琮形似方柱,一头圆一头方,有四面,其象征意义十分深刻。
玉琮是中国古人发明并使用的一件重要的文物,在古代中被视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据历史记载,太监魏徵曾在唐代写下《琮铭》一诗,将汉代玉琮的象征意义展现得淋漓尽致。
西周青铜器西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代表,其制作技术已具备华夏文明的高峰水平,表现了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宗教、文化、艺术等众多方面的内容,具有艺术性、功能性、文化性等多重意义。
它是人类古代文明的瑰宝之一,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敦煌壁画敦煌壁画是敦煌莫高窟中的一项文化遗产,以其数量之多、艺术价值之高而享誉世界。
敦煌壁画中包括了佛教、道教、儒释道三教、历史、艺术等复杂的内容,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代壁画和世界壁画史上的瑰宝。
以上这些中国历史文物均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历史意义,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它们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这些文物不仅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还对人们今天的生活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些文物,并将其传承下去。
滕州博物馆滕侯鼎简介滕州博物馆是位于中国山东省滕州市的一座历史文化博物馆,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一级博物馆。
其中最著名的展品之一就是滕侯鼎,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青铜器,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滕侯鼎是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出土于山东省滕州市的滕县镇。
它是一种三足鼎,高约69厘米,重约187.5千克,是目前所知最大的青铜鼎之一。
滕侯鼎的外观造型非常精美,整体呈圆形,器身上刻有各种纹饰和文字。
滕侯鼎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铭文内容丰富,共有316个字,记载了当时滕侯的世系、生平事迹以及其治理滕国的政绩。
这些铭文的出现不仅为研究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也为研究古代社会制度、文化传承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滕侯鼎的铸造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
它的铸造工艺非常精湛,铜器表面刻有细密的纹饰,线条流畅,雕工精细。
铭文的刻制也非常工整,字形规整,字体清晰可辨。
滕侯鼎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因此,滕侯鼎被誉为中国青铜器史上的一颗明珠,被广大学者和艺术爱好者所关注和研究。
滕州博物馆将滕侯鼎作为馆藏重点之一,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欣赏这件珍贵文物的机会。
在博物馆内,滕侯鼎被陈列在一个专门的展柜中,以保护其安全和完整性。
观众可以仔细观察滕侯鼎的外观和铭文,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除了滕侯鼎,滕州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与山东地区历史文化相关的文物。
馆内展示了各个时期的青铜器、陶器、玉器、书画等,使观众可以全面了解山东地区的古代文明和艺术风貌。
滕州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各类展览和文化活动,通过展览、讲座、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提高人们对于文物的保护意识和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滕侯鼎作为滕州博物馆的重要藏品之一,不仅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还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和参考。
七年级历史的文物知识点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人们了解过去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七年级历史课程中,文物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七年级历史的文物知识点。
1.青铜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作之一,它们反映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水平和文化素质。
在七年级历史中,我们学习了商代的“四羊方尊”和西周的“司母戊鼎”等著名的青铜器,它们都是中国青铜器制作的代表作品。
2.甲骨文甲骨文是古代商代时期使用的一种文字,它被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是古代人民记录历史、记录日常生活的重要方式。
七年级历史中,我们需要了解甲骨文的基本构造和读法,并能够简单阅读常用的一些甲骨文。
3.汉简汉简是指西汉时期所发现的书写在木、竹、丝等材料上的简牍,它们是中国汉代重要的文献材料之一,记录了大量古代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在开展七年级历史课程中,我们要学习汉简文字的基本构造和读法,并能够简单阅读常用汉简。
4.石刻石刻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将文化、艺术和历史相结合,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七年级历史中,我们学习了唐代的大佛、卢舍那大佛、洛阳龙门石窟等著名的石刻作品,它们反映了唐朝的社会、政治、文化和艺术等多方面的情况。
5.玉器玉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礼器和玩赏器。
在七年级历史中,我们需要了解中国古代玉器的品种和特征,并学习到一些著名的吉祥物如玉龙、玉熊等,同时也要了解玉器的制作工艺和技法。
以上就是七年级历史的文物知识点,通过了解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同时也能够提高我们的历史素养和文化修养。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青铜器文物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
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一时期古人创造出了极其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
1.司母戊鼎(后母戊鼎)商代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代古墓中,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
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它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司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2.四羊方尊商代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
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3.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纵目人神像三星堆出土商代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5000年,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这两件器物是三星堆青铜其中非常著名且有代表性的器物。
青铜大立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著名文物介绍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也是国家文化客厅。
这里收藏的143万余件藏品,充分展现和见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
以下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些著名文物:- 《孙子兵法》竹简: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孙子兵法》抄本之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 《青铜奔马》:这是中国著名的青铜器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杰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浮雕作品之一。
- 《玉璋》:这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种,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古代祭祀活动中使用的重要礼器之一。
- 《银鎏金佛像》:这是中国唐代时期的一尊佛像,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中的珍品之一。
- 《金缕玉衣》:这是西汉时期的一件玉器,由2000多块玉片和金丝缀成,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之一。
-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的一种青铜器,高58.3厘米,重达34.5公斤。
这个大方尊精湛的铸造工艺和华丽的装饰风格代表了商代青铜器的最高水平。
- 《人面鱼纹彩陶盆》:这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的一种陶器,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底径12.9厘米。
它是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绘画作品之一。
- 《针灸铜人》:这是北宋时期的一种医学模型,高17.6厘米,重达1.8公斤。
它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重要文物之一。
- 《霁蓝釉粉彩描金莲花纹双燕耳尊》:这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一种瓷器,高45.7厘米,口径13.9厘米,底径15.2厘米。
它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杰作之一。
-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这是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器高47cm,出土于河南省汝州阎村。
在这件陶缸上,画有鹳鸟叼鱼及石斧的场景,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史前图画,价值无可估量。
- 《陶鹰鼎》:同样来自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
十大国宝青铜名器作为国宝青铜器仿制品的经典之作,由中国历史博物馆限量仿制,全球绝版发行2000套。
作为建馆(1912年)纪念,第1912号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可见其文物价值非同一般。
必将成为各地博物馆、大、中学校图书馆、机关、集团办公大楼、宾馆、别墅、寺庙以及其它名人、名地、名宅的最有身份、最有地位、最有象征意义的镇家之宝;必将成为所有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爱好者民追千古的珍藏。
中国历史博物馆首次限量绝版发行,突现其文物价值,与民间收藏者共同收藏同一时代、同一模型、不同编号的青铜器系列仿制品,为建馆以来第一次,更加明确了民间收藏的合法性和文物价值,并蕴含着巨大的升值潜力。
中国历史博物馆为庆祝中国古老文明跨越两千年,迎接千年复兴,自建馆以来,首次将馆藏的最著名的十大国家国宝级青铜文物(通称十大国宝),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十大国宝”传世珍藏版是博物馆建馆百年来首次遴选中国青铜器文明史上十件最具有代表意义的精典之作顶级国宝,以其仿制品面世,精选优质青铜采用古老的浇铸法手工完成,形神直逼原件,其工艺之精湛为国内外文物复仿制品所罕见,代表着当代青铜工艺的最高水准。
十大国宝传世珍藏版全球限量绝版发行2000套,发行2000套后,随机在国家权威公证机关公证下毁模,其中编号1912号、2008号等特殊编号分别已被国家博物馆、北京奥组委、香港博物馆等权威馆藏单位永久珍藏,0001号亦被嘉德拍卖行收藏并将于2008年进行拍卖。
可见其文物价值非同一般。
必将成为各地博物馆、大、中学校图书馆、机关、集团办公大楼、宾馆、别墅、寺庙以及其它名人、名地、名宅的最有身份、最有地位、最有象征意义的镇家之宝;必将成为所有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爱好者民追千古的珍藏。
中国历史博物馆首次限量绝版发行,突现其文物价值,与民间收藏者共同收藏同一时代、同一模型、不同编号的青铜器系列仿制品,为建馆以来第一次,更加明确了民间收藏的合法性和文物价值,并蕴含着巨大的升值潜力。
上海博物馆青铜馆文物介绍上海博物馆青铜馆是上海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分馆,收藏和展示了大量珍贵的青铜文物。
青铜文物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青铜文物是指使用青铜合金制作的器物,包括器皿、礼器、乐器、武器等。
这些文物大多数出土于中国古代的墓葬和遗址中。
青铜文物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造诣。
在上海博物馆青铜馆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青铜文物。
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商代的青铜器、西周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等。
这些文物都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商代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的起源,上海博物馆青铜馆收藏的商代青铜器数量众多,种类繁多。
这些青铜器形制丰富,包括鼎、爵、觥、斝等。
它们的造型典雅,纹饰精细,展示了商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西周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的鼎盛时期,上海博物馆青铜馆中的西周青铜器也是非常珍贵的。
这些青铜器形制庄重,工艺精湛,是古代贵族社会的象征。
其中最有名的是周鼎,它是西周时期最重要的礼器之一,也是青铜器中的巅峰之作。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青铜器的变革期,上海博物馆青铜馆中的春秋战国青铜器展示了这一时期的创新和多样性。
这些青铜器的形制更加多样化,纹饰也更加复杂。
其中最著名的是鸟纹铜爵,它以精湛的铸造工艺和生动的纹饰而闻名。
除了以上这些青铜器之外,上海博物馆青铜馆还收藏了其他时期的青铜器,如秦汉时期的青铜器、唐代的青铜器等。
这些文物在形制和纹饰上都有独特之处,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样性。
在上海博物馆青铜馆中,我们可以欣赏到这些珍贵的青铜文物,感受到古代中国的辉煌和智慧。
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艺术的瑰宝。
通过观赏这些青铜文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珍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古代青铜器鉴赏
1.邢侯簋(现收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圆明园珍贵文物,成型于
西周时期)
①作用:中国古代食器和祭器的一种,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用来盛黍、稷稻、粱等。
②形制特征:簋为四兽垂耳,侈口鼓腹,高约20厘米,器身纹饰精美,具有西周早期特征的器物。
③纹饰:腹身饰两两对应的象纹,四垂耳上装饰着精美的兽纹
④铭文:有铭文68字曰:“隹三月,王令荣内史曰井侯服,易臣三品,州人、重人、庸人。
拜稽首,鲁天子厥濒福,克奔走上下,帝无冬令于右周,追考。
对不敢,邵朕福盟,朕臣天子,用册王命,乍周公彝。
”
铭文拓片
该邢侯簋是邢侯为了祭祀自己的父亲周公而铸造的。
周公,是周朝有名的贤臣和政治家,姬姓,名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曾辅佐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
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儿子周成王即位时年幼,周公又竭尽全力辅佐成王,稳固了周成王的统治地位。
周公死后,周成王为报答周公辅佐之恩,便封周公的第四子姬苴为邢侯,封地就是今天河北省的邢台。
姬苴受封后,为祭祀父亲周公,铸造了大批青铜器,邢侯簋便是其中之一。
⑤历史:1921年间盗墓者在邢台的邢侯墓中盗得,卖到河南洛阳文物市场后,被当时英国籍的希腊巨富尤莫伐拉斯购得,由于对我国历史的不了解,他都不知道自己得到的竟是中国青铜器的稀世珍宝,回到英国后他便把邢侯簋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
并一直在该博物馆保存至今。
(附):康侯簋(仍藏于大英博物馆,原属圆明园收藏,成型于西周,其价值不亚于邢侯簋,可以说禹邢侯簋是一对苦命兄弟)。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青铜器文物
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
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一时期古人创造出了极其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
1.司母戊鼎(后母戊鼎)商代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代古墓中,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
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它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司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2.四羊方尊商代
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
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3.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纵目人神像三星堆出土商代
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5000年,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这两件器物是三星堆青铜其中非常著名且有代表性的器物。
青铜大立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
重约180公斤,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
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
雕像系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制作之精美细腻,迄今为止,在夏商周考古史上绝无仅有。
青铜纵目人像,宽138、高66厘米,出自二号祭祀坑,在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威风的要算青铜纵目面具。
4.毛公鼎西周铭文最多的青铜器
毛公鼎(Duke Mao Tripod),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三宝之一。
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
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造型端庄稳重。
鼎内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九字,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
其书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
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5.莲鹤方壶东周
春秋莲鹤方壶,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一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此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
莲鹤方壶的制作技艺非常高超,采用了分铸法、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复杂的技法,工艺精湛,很多技法已经失传,用现代最先进的科技也无法复制和模仿。
6.越王勾践剑春秋
越王勾践剑(Sword of Goujia),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出土于湖北江陵马山5号楚墓出土。
也被称为“天下第一剑”。
收藏与湖北省博物馆。
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0.1毫米的铬而千年不锈。
经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
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锈。
早在2500年前就有这种防锈技术,令人惊叹。
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极其锋利。
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
1983年又在相距一公里远的另一处楚墓中,出土吴王夫差矛,其上铭文与此剑如出一辙:“吴王夫差,自作用矛”,如今也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馆。
7.曾侯乙编钟战国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钟架呈曲尺形,长11.83米,分上中下三层,整套编钟共65枚,总重量2500千克,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每枚钮钟和甬钟都能发出两个音节,形成“一钟双
音”的现象,呈和谐的大小三度关系,在世界音乐史上极为罕见。
它是中国目前出土的40多套编钟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组,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历史上,最为宏伟精美的大型乐器。
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8.秦始皇陵铜车马秦代最大的青铜器
秦始皇陵铜车马,是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铜车马模型,1980年出土于中国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坟丘西侧。
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铸车马。
共两乘,一前一后排列。
经复原,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由7000多个零部件组成。
制作年代约在陵墓兴建时期,即公元前221~前210年间。
这两铜车马都是事先铸造而成,后又经过细部加工的,工艺水平非常之高。
铜马身上缨络和链条用的铜丝直径仅半个毫米左右,有的则更细。
据推测,铜车马坑当是秦始皇陵陪葬坑组成的一部分。
对研究中国古代车马制度、雕刻艺术和冶炼技术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是国宝特级文物。
9.长信宫灯西汉中华第一灯
西汉长信宫灯,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西南约1.5公里的山崖上),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wǎn]墓中出土,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
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
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
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内而得名。
2010年作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展品展出。
10.铜奔马(马踏飞燕)东汉中国旅游标志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袭乌鸦、鹰(鹞)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
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马踏飞燕”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1985年铜奔马以“马超龙雀”这个名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
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