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山东省城市化水平预测
- 格式:pdf
- 大小:341.47 KB
- 文档页数:7
全国城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材料近年来,全国城乡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一系列城乡一体化的典型案例引人瞩目,成为引领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以下是几个典型案例:一、河北省滦县城市化、生态化发展河北省滦县积极推进“城市化、生态化双轮驱动”,城市和农村综合发展同步推进,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其中,城市化发展包括新建蓝天路、燕赵大街、城北公园等配套设施,滦县市人口稳步增长,城市面积扩大,城市建设质量大幅提升。
生态化发展重点实施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等工程,沙地密林化、沟坡防护林化、草原恢复、湿地保护等措施全面展开,实现了“好山好水好环境”的目标。
二、河南省兰考县乡村振兴河南省兰考县通过发展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等等多种产业,实现了乡村振兴的目标。
其中,养殖业方面通过养智能化鸡和肉鸭、养无污染猪等来提高养殖效益,兰考县养殖产业成为全省养殖业发展的引领者。
种植业方面,兰考县优先发展特色农作物,如霜降葱、天然野生茶、红枸杞等等特色农作物,积极拓展市场,促进经济发展。
此外,兰考县还加强人才引进,壮大乡村旅游产业等等,进一步促进了兰考县乡村经济发展。
三、江苏省如东县旅游产业发展江苏省如东县实现了城乡结合的高质量发展,主要是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来实现的。
如东县依托颇具历史文化积淀的区域文化,和千年古老水乡建筑、园林风光等独特资源,构建了以游为产,以园为基,以城为依托的旅游产业体系。
如东县旅游产业逐年壮大,成为中国最具文化内涵的生态城市之一。
四、山东省五莲县数字乡村建设山东省五莲县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将农业生产过程管控起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村生态环境,实现了农村现代化。
此外,数字技术也应用于农村公共服务中,如数字医疗、智慧社区建设等等,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以上案例体现了全国城乡高质量发展的特点,即城乡相互融合、产业结构协调、数字化引领等等。
二、发展规模预测(一)总人口预测1. 综合增长率法(1)户籍人口预测**镇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1.4‰左右,2001-2006年年均综合增长率为-9.58‰,近年电线电缆产业的快速发展使综合增长率有所上升但仍为负值,2006年综合增长率为-2.81‰。
预计未来工业的持续发展、城镇环境优化和服务业比例的提升,将在近10年内吸引较多的外来人口,并适量缓解户籍人口的外流。
预计近期自然增长率为-1‰、机械增长率为1‰;远期自然增长率为-1‰,机械增长率为2‰,则根据人口综合增长率预测公式:P t =P(1+r)n其中Pt 为规划期末人口,P为基准年人口规模,r为人口综合增长率,n为预测年限。
由此,**镇近期户籍人口为7.1万人,远期户籍人口为7.17万人。
(2)寄住人口1预测**镇近年外来人口就业比例一览表2004 2005 2006务工(%)72.2565.6868.57务农(%)0.53 1.73 1.47服务业(%)12.9517.269.65表格资料来源:**镇派出所。
根据**镇统计办公室资料,2004、2005、2006年镇域寄住人口分别为0.54万、0.99万和1.40万。
年均增长0.5万人左右。
**镇外来人口主要从事工业活动(如上表),2006年从事工业活动的外来人口占总外来人口的68.57%。
未来工业的继续发展将提升外来人口的吸引量;同时,城镇服务功能优化战略和工业发展带动所促进的第三产业,也将成为吸引外来人口的重要力量之一。
因此,预计**镇近期10年寄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将维持较高水平,若近期至2010年按年均增加0.4万人,则近期寄住人口为3万人左右;远期按年均增加0.35万人,则远期寄住人口为6.5万人左右。
(3)总人口预测**镇域总人口近期约为10.1万人,远期约为13.67万人。
1寄住人口:为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和寄宿在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学生——《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1、查找2010年10个不同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数据,并进行比较和简要分析。
表1:2010年十个不同国家城市化水平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本资料采用世界银行公开数据库数据资源,提取了十个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普遍较高,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则普遍较低.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水平高,导致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和城市数量的急剧增加。
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崛起,使得发展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得到持续提高,而且随着交通技术条件的改进和郊区基础设施的改进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水平低,城市发展的后续动力不足,使得城市化水平也较低。
2、部分发展中国家存在着“超前城市化"的问题,如巴西。
巴西的城市化水平在2004年就已经达到了84%的高水平,而其工业部门就业者只占就业总数的22%,工业化水平比城市化水平相差甚远,近年来巴西的经济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城市化水平也上升到87%。
主要表现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使得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城市建设远远赶不上城市化的速度,不能为居民提供足够的必要生活设施和就业岗位,从而形成了许多大都市“贫民窟"和农村“空心化”。
3、部分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滞后城市化”问题,如中国、印度.2004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2%,非农产业比重为87%,近年,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而我国2010年城市化水平仅为45%,城市化水平远远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原因在于工业向乡村转移、农村人口就地城市化,从而使得城市化水平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4、欧洲和北美国家由于工业化水平高、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普遍较高,如英国。
与此同时非洲国家由于工业化水平低,经济落后,除部分经济较发达国家(南非)外城市化水平则普遍较低,如埃塞俄比亚,2010年城市化水平仅为18%.2、思考中国是否存在城市化滞后和城市化超前并存的问题?城市化滞后,是指一国的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与该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教育学院应用心理091班6202109010 何洋洋期中论文中国的城市化问题背景:中国现在存在两件事情,一件是城市如何发展,我们看到城市化的体系,更多是关于城市如何发展的情况。
中国的城市化落后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20XX年城市化率是46.6%,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20XX年是全球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
同时,中国的城市化里面还是有些泡沫的,因为我们含了一亿多进城农民工,农民工没有市民化,而只是进了城市。
更重要的是城乡发展二元性差距大。
我们算过一个经济上的账,3.3个农民收入相当于一个市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4.5个农民的购买力、消费力相当于一个市民。
20XX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如果按47.4%算,中国的经济增长需求动力长期主要依靠于40%多一点的人口,这是个扭曲,也是难点。
城市化的社会学理论分析:小城镇理论:1.小城镇理论:这种观点认为,大力发展小城镇对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促进农村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因此,大力发展小城镇才是我国城市化的基本途径关于农村城市化道路之争,最初是从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镇化”的正确道路的立论开始的,城市规模就成了讨论的中心,并由此形成了“小城镇论”及与此相对的“大城市论”,随后又演生出了“中等城市论”和“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论”等代表性观点。
“小城镇论”立论依据主要是“国情与乡情”。
认为中国的国情国力决定大城市由于存在诸多城市问题,无法接纳众多亟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而在当时,乡镇企业已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渠道的前提下,由于地缘关系紧密,采取离土不离乡形式,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的成本要低,这样可以降低城市化的成本。
同时,小城镇在空间上接近广大农村地区,利于城乡结合,迅速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农业规模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这一主张既适应当时乡镇企业发展的需要,又符合政府的城市发展方针,影响很大,成为当时我国农村城市化道路的主流观点。
山东省城市化水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为了推动山东省城市化进程,本文以全国和山东省近10年以来各年城市化率作为研究样本,在测度山东省实际城市化水平的基础上l探讨了山东省城市化的总体水平、空间差异和发展特征,并利用ARCGIS软件对山东省区域内部的城市化空间差异进行了分类。
根据山东省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的发展阶段性,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对山东省10年来城市化水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通过分析研究显示该省城市化发展的存在着多囡性、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和时间发展上的阶段性。
关键词:城市化;特征;因素;相关分析;山东省1引言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识。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怎样,如何推进国家或地区城市化进程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999年我国城市镇化平均水平已达30.98%,按照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我国城市化已步入加速发展期,研究区域城市化问题从而显得更加紧迫和必要。
城市化水平测度的方法通常有复合指标法和主成份分析法。
复合指标法是选取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予以综合量化的一种方法,尽管该方法在城市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但由于它涉及的指标较多、指标选取的主观性强,这种评价必然与具体地域相结合,操作的通用性差,以对中尺度和大尺度的区域进行对比研究;主成份分析法就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如用城市人口比重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指标来描述城市化达到的水平。
因为土地利用指标统计困难,同时往往需要航空遥感术的支撑而使用并不广泛。
目前在学术界使用最为广泛的依然是城市人口比重指标和产业人员比重指标,但由于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多次发生变动,兼于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利用这些指标来衡量区域城市化实际水平也存在很大的缺陷。
山东枣庄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例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山东枣庄新时代枫桥经验是指山东省枣庄市枫桥镇在新时代下,借鉴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的经验总结。
枫桥镇作为山东省著名的文化古镇和旅游胜地,一直以来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传统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因此枫桥镇在积极探索创新中寻找到了一条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道路。
一、注重文化传承并注重创新枫桥镇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传统文化一直是该镇的重要特色。
在新时代下,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枫桥镇大力推动文化传承工作,同时也注重文化创新,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1、加强文化传承:枫桥镇通过举办文化活动、招聘文化人才、设立文化机构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古镇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传统节日时,举办文化表演、展览和活动,让居民和游客亲近传统文化,感受文化魅力。
2、注重文化创新:枫桥镇也不断推陈出新,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和人们的文化消费趋势,开展新型文化活动,推出文化产品。
通过文化创新,让传统文化更具现代性,吸引更多人参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旅游产业多措并举枫桥镇是山东省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古镇风貌独特,历史悠久,拥有众多文化遗产和景点。
在新时代下,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产业,提升镇域经济发展水平,枫桥镇采取了多措并举的举措。
1、提升景点品质:枫桥镇加大对旅游景点的维护和升级工作,修缮古建筑、美化景区环境、改善服务设施等,提升景点品质,提高游客满意度。
2、举办旅游活动:枫桥镇定期举办各种旅游活动,包括文化节庆、体育赛事、民俗表演等,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3、推动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枫桥镇积极推动旅游与相关行业的协同发展,拓展旅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的互动融合,实现多方共赢。
案例——区域城市化水平化的定量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地区之间的城市化水平差异越来越明显。
为了实现区域城市化的均衡发展,我们需要对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进行定量分析。
本文以国家为例,通过分析该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探索促进区域城市化水平化的有效措施。
一、数据收集与处理在定量分析之前,首先需要收集相关数据。
主要包括各地区的人口数量、城市占地面积、城市人口占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指标。
通过数据收集,可以客观地了解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然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例如,计算各地区的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市化层级(城市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例)等指标。
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可以量化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可以得到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数据。
接下来,对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进行定量分析。
首先,可以绘制城市化水平的地理分布图。
通过地理分布图,可以直观地了解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异。
例如,可以使用等级符号图来表示城市化率高低,通过颜色或符号的变化来表示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其次,可以进行空间统计分析。
可以使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索各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规律。
通过空间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城市化水平存在的集聚现象或离散现象,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最后,可以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城市化水平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
例如,可以使用相关系数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索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相关关系,可以找到促进城市化水平化的关键因素。
三、促进区域城市化水平化的有效措施通过定量分析城市化水平差异,可以提出促进区域城市化水平化的有效措施。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异较大,政府可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在落后地区加大力度,提升其城市化水平。
其次,推动城市化的跨区域协同发展。
不同地区之间可以通过合作,形成城市群或城市带,促进城市化水平的互补发展。
中国城市化的例子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城市化是指中国大陆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规模扩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成就,成为全球最为迅猛和规模最大的城市化实践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城市经济、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背景和趋势使之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众所周知,城市化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展现出强大的内需动力,促进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为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支撑。
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政策不断优化和推进,以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使得城市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由于中国人口庞大,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城市拥堵、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秩序失衡等。
同时,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也值得关注,如农民工的待遇问题、城乡差距的拉大等。
这些问题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约束和影响,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定义和意义出发,探讨中国城市化的背景和发展情况。
同时,还将分析中国城市化的成功案例以及目前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详细介绍和分析,旨在深入了解中国城市化的实践经验和发展趋势,为未来的城市化进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是对整篇文章的组织架构进行介绍和概括。
通过文章结构的清晰展示,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整个文章的逻辑关系和内容安排。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可以这样进行编写:2. 正文在本部分,将首先介绍城市化的定义和意义,然后探讨中国城市化的背景。
通过这两个方面的阐述,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和影响。
2.1 城市化的定义和意义这一部分将对城市化进行定义,并探讨城市化对国家和社会的意义。
我们将介绍城市化的概念和内涵,并解释为什么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此外,我们还将指出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影响,以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