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发展与城市化水平预测
- 格式:docx
- 大小:37.38 KB
- 文档页数:30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6年 第12卷 第4期MARKET&DE MOGRAPH I C ANALYSI S Vol.12 No.4 2006北京市未来人口发展趋势预测3———利用多状态模型对未来人口、人力资本和城市化水平的预测分析陈功1,曹桂英2,刘玉博1,庞丽华1,张蕾1,任强1,王海涛1,郑晓瑛1(1北京大学 人口研究所,北京 100871;2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奥地利)摘要:利用P DE模型,以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为预测的基础数据和相关参数设计的主要依据,对北京市2000-2030年人口变化的规模、年龄结构进行了预测;结合人口迁移和教育发展,预测了北京市人力资本的变化。
比较了在不同生育率和迁移方案下,北京市人口增长、老龄化和人力资本的变化,根据预测结果对北京市人口和城市规划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口预测;多状态模型;北京中图分类号:C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46(2006)04-0029-13The Future Popul a ti on of Be iji n g———A Projecti on onthe Popul a ti on,Hu man Cap it a l and Urban i za ti on usi n g PD E M odelCHEN Gong1,CAO Gui2ying2,L I U Yu2bo1,PANG L i2hua1,ZHANG Lei1,REN Q iang1,WANG Hai2tao1,ZHENG Xiao2ying1(1Institute of Popu lation R esearch,Peking U n iversity,B eijing100871,China;2Internatio2 nal Institute for A pplied Syste m A nalysis(II ASA,A ustria))Abstract:Emp l oying the P DE(Populati on2Devel opment2Envir on ment)Model,this paper p r o2jected the populati on change of Beijing during2000-2030taking2000populati on census asbase year data.The populati on p r oject of Beijing in this paper not only focused on the number ofpopulati on in urban and rural Beijing and its age structure,but als o tried t o p r oject the hu mancap ital(educati on)in future.The paper compared the populati on and human cap ital changeunder different fertility and m igrati on scenari os,and als o p r ovided suggesti ons t o populati on andurban p lanning based on the populati on p r ojecti on of Beijing.Key words:populati on p r ojecti on,P DE model,Beijing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从1978年的 1.72亿增加到2002年的 4.87亿,每年以 2.83%的速度增长,是同期世界上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NBSC,2001,2003)。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调查报告一、引言人口流动与城市化是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流动现象日益普遍,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报告通过对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调查研究,旨在了解人口流动的趋势与原因,探讨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调查方法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共发放问卷1000份,涵盖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居民。
同时,我们还派出团队对一些重点城市进行了实地观察与深入交流,以进一步了解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现状。
三、人口流动的趋势1.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不断加剧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持续增加。
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这一趋势主要受到城市就业机会多、生活质量高的吸引,以及农村经济相对相对落后的制约。
2.大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呈现差异化同时,大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也呈现出差异化的特点。
一方面,一线城市及特大城市吸引力强,人口净流入增加;另一方面,部分二线城市和新兴城市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也吸引了一部分人口流入。
这种差异化的现象,既与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有关,也与政府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密切相关。
3.城市向农村的人口流动亦呈现一定规模除了农民工的返乡流动外,城市居民向农村的人口流动也有一定规模。
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居民追求乡村生活的宜居环境和自然资源,或者回归家乡照顾年迈的父母等各种原因所致。
四、人口流动的原因分析1.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是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是人口流动的根本动力。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前往城市。
相对较高的工资待遇和更好的发展空间,是吸引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
2.教育资源和社会福利的差异城市相对于农村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社会福利保障体系,这也促使一些农村家庭将子女送往城市求学,或者为了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而选择流入城市。
农村人口发展趋势预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发展趋势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流动等角度,探讨未来农村人口发展的趋势,并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
一、人口数量的变化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持续改善,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不断完善,农村人口数量将逐步减少。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未来几十年内,农村人口将保持稳定并逐渐减少。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的吸引力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进入城市生活。
二、人口结构的变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这将导致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将逐渐增加。
与此同时,老龄人口比例也将上升,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将延长,老年人口将增多。
这可能会对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医疗保障等方面带来一定的压力。
三、人口流动的变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农民外出打工和迁徙的动力将逐渐减少。
越来越多的农民将选择留在家乡创业或从事其他发展机会。
这将导致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减少,农村地区的人才流失也将减少。
同时,随着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多,一部分城市居民可能会返回农村进行创业或者选择过上退休生活,这将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产生积极影响。
四、农村人口发展趋势的影响随着农村人口数量的减少,农村地区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
这将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压力。
同时,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养老服务等公共服务也需要相应地进行调整和改善。
此外,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水平也需要提升,以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和医疗服务的需求。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应对农村人口发展趋势的变化,我们应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包括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到农村。
六、推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为了吸引更多的农民留在家乡发展,在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的同时,应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中国的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趋势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人口流动也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这个人口大国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力量既有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有农村地区人口的期望。
人口流动对于中国城市化趋势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带来了劳动力的供给,也带来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革。
首先,人口流动给中国的城市带来了劳动力的增加。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增加。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纷纷涌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
他们利用自己的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着就业问题。
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就业资源有限,就业压力增大。
这要求城市在发展中加大对农民工的关怀和扶持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工作环境,促进他们与城市居民的融合,共同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其次,人口流动对中国城市化趋势带来了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变革。
随着农村地区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城市不仅收获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文化。
城市的多元文化特点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一大亮点。
不同地区的文化融汇在一起,使城市生活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人口流动也给城市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农民工和他们的家庭成为城市社会的一部分,城市面临着如何更好地融合这部分人口的问题。
城市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然而,人口流动也给城市化趋势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人口流动使得城市资源和公共服务压力增大。
越来越多的人口进入城市,对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城市的建设跟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
这导致了基础设施的不足和滞后,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
其次,人口流动也带来了城市的拓展问题。
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城市的边界不断扩大,城市周边地区的资源供给和环境保护面临更大的压力。
因此,城市需要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同时,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充分考虑城市规划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世界人口和城市化的变化趋势和影响是什么人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人口和城市化的变化趋势日益明显,这也对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变化目前,世界上的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了77亿,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同时,全球的人口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例如,高龄化现象表现在各个国家的人口中,这往往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角色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与此同时,全球的出生率也在逐年下降。
这意味着,许多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将会面临严峻的挑战。
同时,随着人均收入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将会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这也将会带动消费的进一步上涨。
城市化过程加速除了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全球范围内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速。
根据联合国预测和分析,到2050年,全球城市居民的数量将从2018年的55%增加到68%。
在未来几十年中,大量的人将涌向城市,这将给全球的城市建设带来极大的压力。
城市化的过程,对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口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城市化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如城市资源的短缺、交通拥挤、环境破坏等问题都不容忽视。
城市化的应对策略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如何应对充满挑战的形势,制定出完善的政策和落实有效的举措,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些全球性机构和国际组织多次发表了关于如何应对城市化挑战的意见和建议。
其中,以下几种策略应当得到重视:1. 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建设质量,切实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
2. 优化城市交通和物流等基础设施,提供更多的公共交通和出行方式,减少交通拥堵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
3. 推动城市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服务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4. 建立城市高效协同机制,加强各个城市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城市间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结论全球人口和城市化的变化趋势日益明显,对世界各国和地区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为了应对这些变化,国际社会一定需要加强合作,切实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政策和措施,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中国的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趋势变化分析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人口流动和城市化是近年来国家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本文将分析中国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趋势的变化,并探讨这些变化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1. 人口流动的背景与现状中国的人口流动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加速,人口流动也日益增加。
中国的人口流动主要分为农村流向城市的农民工人口流动和城市之间的人口迁徙。
2. 农民工人口流动的影响农民工人口流动是中国最显著的人口流动现象之一,他们为了生计选择离乡背井来到城市就业。
这种人口流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农民工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为城市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并推动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增长。
然而,农民工人口流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城市贫困、就业歧视和社会安全等问题,这对城市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3. 城市之间的人口迁徙除了农民工人口流动外,城市之间的人口迁徙也成为中国城市化趋势的显著特征。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许多人选择从小城镇迁往大城市,以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机会。
这种人口迁徙导致了大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和资源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小城镇的人口减少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困境和资源问题。
4. 城市化趋势的变化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趋势出现了一些变化。
一方面,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许多中小城市也得到了持续的发展。
另一方面,大城市面临着人口过剩和资源压力的问题,国家政策开始倾向于推动资源的分散和区域均衡发展。
5.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影响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人口流动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提升了城市竞争力;另一方面,人口流动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住房问题、教育问题和医疗问题等,挑战着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中国的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趋势在近年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农民工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和城市之间的人口迁移,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城市化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前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中国正处于一个城市化的浪潮中。
城市化是一种人口规模、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与非城市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和人口等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的过程。
在过去的四十年中,中国的城市化率从18.4%发展到50%,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
同时,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探究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探索可持续城市化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城市化的现状1.城市化率高速增长中国城市化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已从1970年17.92%的低水平,上升至2019年的59.58%。
其中,2012年国务院提出的“一张小康蓝图”明确提出了城市化率达到70%的目标。
2.大城市不断聚集中国的大城市呈现出集中化和扩张化的趋势。
目前,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已经是全国最发达、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且在城市体量和影响力上不断扩大。
此外,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中西部地区的三四线城市也开始逐渐壮大。
3.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化的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农业人口正在快速的向城市聚集,使得城市化快速推进。
2009年,中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到2020年,中国城市人口比重已经上升到了60%以上。
4.城市空间结构逐渐复杂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城市空间结构也逐渐变得复杂。
城市中心区与城市外围区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产生了更加复杂多样的城市结构模式。
同时,城市的人口密度也明显增加,一些大城市人口流动比较频繁的社区,人口密度甚至可以达到几万/平方公里。
二、中国城市化面临的挑战1.城市人口过快增长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
城市人口突然增加,导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机构压力加大,人口变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垃圾处理、污染、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
74规 划 师PLANNERS[摘 要]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预测哈尔滨人口2010年为394万,2020年为460万。
根据人口规模的预测结果,城市规划应注重调整城市产业和用地结构,适当调整公共设施定额指标及布局,提高城市人口整体素质,使城市适应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需求。
[关键词]城市人口;城市规划;哈尔滨市Dynamic Development of Urban Population and Urban Planning —With Harbin as an Example/Yu Yabin,Pan Wei[Abstract] By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population of Harbin will reach 3.94 million by 2010 and 4.60 million by 2020. Ac-cording to the forecast result based on the size of the population,it is imperative that attention be paid to the adjustment of urban industries and structure of land use in city planning.Efforts will also be made to adjust the norm and quota in urban plan-ning and arrangement for public facilities and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urban population,making the city meet the nee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growth.[Key words] Urban population,Urban planning,Harbin城市人口动态发展与城市规划 ——以哈尔滨市为例□ 于亚滨,潘 玮[文章编号]1006-0022(2005)06-0074-02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B1.1机械增长是城市人口总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哈尔滨城区2003年实际居住人口为325.1万,与1998年的302.4万相比,增加了22.7万。
巴基斯坦地理教案:分析巴基斯坦的人口与城市化趋势分析巴基斯坦的人口与城市化趋势一、引言巴基斯坦位于南亚大陆,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其高速的人口增长和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趋势成为了该国的两大问题。
因此,了解巴基斯坦的人口和城市化趋势,对于了解该国的发展状况、问题,以及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针对巴基斯坦的人口和城市化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究。
二、巴基斯坦的人口分布1.总人口根据2017年统计数据,巴基斯坦的总人口约为207.8万人。
2.人口密度巴基斯坦的人口密度为255人/平方公里,是南亚国家中人口密度最高的之一。
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为旁遮普省,为498人/平方公里。
3.人口结构巴基斯坦是一个年轻的国家,15岁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35.4%,15-6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60.4%,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3%。
这表明巴基斯坦人口整体较为年轻,未来的劳动力资源也十分丰富。
4.人口增长巴基斯坦的人口增长率较高,自195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在2%左右,2017年为2.4%。
从历史上看,巴基斯坦的人口增长率一直相对较高,主要是由于其没有进行足够的人口控制。
对于巴基斯坦来说,控制人口增长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三、巴基斯坦的城市化趋势1.城市化水平目前,巴基斯坦的城市化水平约为38%,同时该趋势呈现日趋加速的趋势。
2.城市化结构巴基斯坦的城市化结构比较分散,在主要城市中,卡拉奇和拉合尔是最大的两个城市,它们的人口分别为2177万和1179万。
3.城市化加速原因城市化加速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和经济因素。
政治上,巴基斯坦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受到政治不稳定、社会动荡的影响,而这导致了人们对农村地区的生活质量的影响,使得更多人选择进入城市。
经济因素也是导致城市化加速的原因之一。
由于巴基斯坦的人口持续增长,使得其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这也促使着更多的人选择进入城市地区,以寻找更多的机会和工作。
4.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不同于其他国家。
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五大趋势人口问题,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世纪人口问题的变数备受世人关注。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21世纪世界人口变动将出现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大趋势。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这些变动的大趋势尤为明显。
趋势一:人口数量继续增长。
中国在未来的半个世纪里人口有可能再净增3亿,人口压力有增无减,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依旧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
在人类出现至今的200万年中,绝大部分时间里人口处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简单再生产状态。
纪元以来的1600多年里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03%,1650年世界人口始达5亿。
直至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发生后,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近代城市的兴起,才给人口增加到20亿,1960年又达到30亿,1957年增为40亿,1987年增加到50亿,预计1999年可增加到60亿。
每增加10亿人口的时间,分别为100年、30年、15年、12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提高到0.7%。
依据联合国的预测,2050年界人口可达的94亿,2100年可达104亿,21世纪世界人口将净增40多亿,其中前半叶增加30多亿,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可达0.9%,面临一个继续增长的大趋势。
中国的人口增长和变动趋势与世界人口发展趋势基本相同,绝大部分时间也处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状态。
中国人口增长有两次大“起飞”:一次是从清代康熙到道光的一个半世纪里,全国人口接连翻了两番,奠定了中国人众多的基础;另一次大的“起飞”,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5.4亿增加人口时间的延长,主要归功于实施计划生育的结果。
不过从现今人口年龄的构成来看,我国仍会有较大的增幅,2000年全国人口达13亿左右,预计到2050年达到16亿左右,此后才有可能实现零增长。
趋势二:生产年龄人口激增。
预计2020年中国生产年龄人口将增至9.35亿,即比自前增加1.73亿,增长17.2%,比总体人口增长速度在快许多。
人口规模预测方法根据预测学一般分类方法,本文将人口规模预测方法划分为时间预测分析、因果预测分析和定性预测分析三类。
一、时间预测分析法从人口增长与时间变化的关系中找出两者的规律,建立数学公式来进行推算。
这种方法要求城市人口要有较长的时间序列统计数据,而且人口数据没有大的起伏。
这种方法适用于相对封闭、历史长、影响发展因素缓和的城市。
1、回归模型通过选用某种适当的曲线或直线函数,拟合城市人口过去的发展变化,建立回归模型,预测城市人口未来的变化趋势。
如(1)直线模型法,(2)二次曲线模型法,(3)Logist曲线模型法。
评价:回归预测方法计算简单,便于使用,结论也有相当的可信度。
目前在规划中广泛应用。
但不足之处是假定人口变动模式始终比较稳定,而未来城市人口发展未必能满足这一前提。
2、综合增长率法将城镇发展分成若干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以及对人口发展影响因素的变化,分别确定增长率,逐段向前递推预测。
综合增长率的确定考虑人口增长的历史情况以及未来人口发展的政策性因素。
城镇总人口=基年人口数*(1+综合增长率)年数评价:综合增长率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关注影响人口发展的主要因素,计算简单,但不如回归分析方法严密,目前在规划中广泛应用。
二、因果预测分析法在人口预测时,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相关因素对人口的影响。
1、社会经济单因素相关分析法根据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发展的基本原理进行城市化水平预测。
在经济发展及人口和生产力布局政策比较稳定的前提下,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人口呈高度相关性。
一般可以选用GDP、人均GDP、投资总量或者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与城市人口进行曲线拟合。
尽可能收集比较长时期内历史数据,选择合适的曲线,如一元回归、二元回归、多元回归模型等,然后用历史数据对已经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修正。
2、劳动力需求法分析城镇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速度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首先,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结构以及劳动生产率计算三次产业结构的就业岗位。
3 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社会发展预测人口与城市化水平预测根据目前开化县域人口增长的特点,综合比较各种人口预测的模型,开化县人口的预测规模为:2005年为万人,2010年为万人,2020年为万人;城市化水平预测值为2005年为33%,2010年为43%,2020年为55%;城市化发展战略1、县域中心:城关镇;2、市级中心镇:华埠镇、马金镇;3、县级中心镇:池淮镇、村头镇、桐村镇、封家镇、杨林镇、苏庄镇、齐溪镇等7个城镇;开化县域城镇等级及规模结构规划分别见表、表;表开化县域城镇等级结构规划至2020年表开化县域城镇规模结构规划至2020年●县域中心城市职能城关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以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生态旅游为重点的生态经济,促进房地产业、旅游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努力建设成为风景园林式的、具有生态特色的城市、开化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级中心镇职能①华埠镇:开化县域南部经济中心镇、交通重镇、边贸重镇,是浙西地区的重要商贸城市,也是县域内重要的工业基地,在产业发展方向上重点突出边界贸易,发展第三产业;②马金镇:开化县域北部经济中心镇、西北区人流物流集散中心、旅游服务基地、边贸重镇;●县级中心镇职能①西北部特别生态保护区以苏庄镇、齐溪镇为中心,包括何田乡、霞山乡、长虹乡、张湾乡:该区以保护为重,切实把源头生态屏障作用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产业发展以森林、水力、特产资源开发型为主;②南部生态建设区以池淮镇、桐村镇、杨林镇为中心,包括青阳乡:该区是我县第二大森林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的区域;生态建设主要突出南华山自然资源保护和龙山溪流域的综合治理,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生物多样性省级保护示范基地;③东部生态环境恢复区以村头镇为中心,包括塘坞乡、大溪边乡、芳林乡、黄谷乡、菖蒲乡、金村乡、林山乡、底本乡:该区宜加快生态恢复性建设;综合治理马金溪等流域,改造疏林、残次林,建设水土涵养林、经济特产林,扩大森林资源,恢复山林植被,防止水土流失;产业空间布局开化境内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丰茂的林木、清新的空气,是开化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是修建疗养、度假地的理想场所;1、西北部特别生态保护区以苏庄镇、齐溪镇为中心,包括何田乡、霞山乡、长虹乡、张湾乡:对该区作产业布局时以保护为重,切实把源头生态屏障作用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充分利用该区独有的森林生态资源,大力开发生态旅游;逐步建成生态旅游、避暑度假、休闲疗养、科研考察的旅游风景胜地;对原有的经济及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彻底改造传统粗放型森林工业,开发林木系列深加工产品;利用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发展本区特有的有机食品产业;2、南部生态建设区以池淮镇、桐村镇、杨林镇为中心,包括青阳乡:该区是我县的主要产粮区、主要蚕桑生产区、毛竹主产区;区内分布有三大工业重镇,主要产业有绝缘材料、建材工业、林业化工、木制品加工等;在产业布局时可加大对三大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在依托集镇,调整结构,构建特色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绿色农副产品开发,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和竹木制品精深加工,打造“中国密胺制品之乡”,合理利用开发南华山独特的自然景观,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把南华山建成华东的生态旅游胜地;3、东部生态环境恢复区以村头镇为中心,包括塘坞乡、大溪边乡、芳林乡、黄谷乡、菖蒲乡、金村乡、林山乡、底本乡:该区人口密度高,耕地少,开发强度大,交通相对不便,上规模有特色的产业少,经济相对落后;产业布局时可加速传统产业向资源集约型转化,同时突出多种经营,通过发展中药材、绿色农副产品、绿色建材等生态产业,努力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产业格局;4、“两沿”城镇生态经济建设区沿205国道、马金溪区带,以城关镇、华埠镇、马金镇为中心,包括中村乡、音坑乡、星口乡、封家镇:该区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密集、产业集中、交通便利,经济较发达;该区是全国知名的龙顶茶、根雕、硅单晶、有机硅、灯具、铅笔等产品生产基地,中国金针菇生产主产地,省批的生态工业、绝缘材料、绿色食品等三大工业园区均布置在其中;建设好该区带,对开化整个县域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产业布局时应发展以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生态旅游为重点的生态经济;在大力推进生态城镇建设,合理利用土地的同时,要搞好产业布局,抓好钱江源百里绿色长廊工程建设,把该区带建成一条生态经济增长带,可以代表开化生态县形象的亮丽的绿色长廊通道;经济发展预测运输量的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它的大小取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交通的需求;开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确定了开化县“十五”期间全社会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16%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递增10%以上,到2005年达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000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大致调整为20:45:35;根据以上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开化县各规划年份的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预测见表;表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预测表。
人口发展与城市化水平预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南京大学毕业论文 (申请学士学位) 论文题目: 福安市城区总体规划中的
人口发展与城市化水平预测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顾朝林 教授 2002年6月 目录 一、前言 新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49年的10%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最近,工程院已将新中国的城市化列为科技发展的十大成就之一。今后,我国的各大城市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等,作为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已在“十五”计划纲要中明确了今后的发展目标,即“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走符合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考虑规划区范围内人口发展和城市化水平预测。笔者不试图进行理论创新,而是对长期以来人们采用的预测方法进行归纳和评价,并结合福建省福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实际,选择和修正适当的人口发展模型,考虑多种影响人口发展的因素,预测2000-2020年福安市的人口发展规模及城市化水平。根据所学知识,并通过实地调查踏勘,提出适合福安市发展情况的城市化途径。
二、理论与方法 (一)、人口预测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人口是反映国情、国力基本情况的重要指标,区域研究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现状、制定规划时首先要考虑的基本问题。一个城市规划师,在面对一项城市总体规划时,他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在诸多问题中,重要的是如何科学、准确地去预测城市人口规模。因为城市人口规模在城市规划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人口规模决定城市用地规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如果城市人口规模预测得不准,实际人口超出了预测人口较多,就会造成今后城市用地紧张,基础设施不敷使用,还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城市拥挤,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等;同时,如果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超出实际人口较多,又会造成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或使部分基础设施闲置。二是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很大,在社会经济体制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 渡的今天,城市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城市人口规模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这就要求规划师在预测和确定城市人口规模时,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目标和经济现状,研究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相关性。三是城市人口规模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城市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劳永逸、短期行为不符合其发展规律。当代的城市建设发展不能仅仅考虑自身这一代,还要考虑下一代乃至下几代的发展,这就要求规划师在预测、确定城市人口规模时,充分考虑这一点。
(二)、城市化与衡量指标 城市化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主要含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向城市(镇)集中(也包含农村剩余劳力向城市的流动),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将农业用地变为城镇用地,形成一个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城市化主要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人口向城市集中,尤其表现为乡村人口大量向城市人口转变;另一方面,城市质量的自身完善过程,包括城市居住环境、城市服务设施、城市交通体系等的完善。
1、城市化质量水平的衡量指标 过去的一些学者把城市化水平简单的认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而现在许多学者认为城市化是复杂的过程,城市化水平也应该是有复杂的因素组成的综合指标。城市化有数量更要有质量,因此,有学者认为综合的城市化水平更能说明一地区的城市化程度。(列出学者的姓名,文章及发表年,将这些文章放在参考文献中)从城市化构成的7个要素中选取9个指标来构成反映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1)城市人口比重;(2)适龄人口中学的入学率;(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城市第三 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5)城市人均道路铺装长度;(6)城市用水普及率;(7)城市人均住房面积;(8)城市万人拥有的医生数;(9)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其中,(1),(2)两项反映人口构成和人口素质;(3)反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4)反映生产经济构成;(5),(6)反映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7),(8)反映城市社会服务水平;(9)反映城市的环境质量。根据专家打分法给各个要素加权打分,即可算出城市化水平。
2、人口城市化水平 通过上述7个城市化要素计算城市化水平法,虽然可以从城市化质量角度来表现一地区的城市化程度,但是,在现实的城市规划中并不好操作。其一,以上7个要素,基本上都有专门的部分来论述:社会经济、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绿地规划与环境保护等,在城市规划中没有必要为了算城市化水平而把它们放在一块;其二,专家打分带有专家的主观因素太多,权限很难设定,得出的城市化水平未必准确;最后,目前国内的城市规划基本上采用人口指标来表达城市化水平,如果一地区用以上综合指标来算城市化水平,就不能和周围城市或全国其他地区进行横向的比较。因此,本文,采用“人口城市化水平”来代替城市化水平。 所谓“人口城市化水平”,就是用城镇人口占一地区的百分比来表示城市化水平,公式为: U=Pu/P 其中,U为城市化水平,Pu为城镇人口,P为总人口。
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在36%左右,正处于城市化水平发展迅速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因此,用人口城市化水平表示 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当然由于统计口径不同,城镇人口具有不同的定义,所算得城市化水平也会有所不同。
3、非农业人口指标 在计划经济时代,用户籍人口来区分城乡人口,城镇人口就是非农业人口。但是在实际中,城镇人口并不等于非农业人口,因为有的非农业人口住在农村,而有些生活在城镇的人口却是农业户口。当然,那时从统计上看,非农业人口的数字和城镇人口的数字差不多,故常用非农业人口代替城镇人口。随着改革开放,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农民进城从事非农业活动,却没有非农业户口,用非农业户口来计算城市化水平就面临严峻的挑战。也就是说,用非农业人口方法,即户籍口径,推算城市化水平,数据完备、计算方便,但在如今情况下,误差大。
4、城镇人口指标 城镇人口是从地域上来划分的,既按常住地类型,将人口分为市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第一、二、四次人口普查中均采用这一口径。这一标准也不能很好地表示出城市人口,它没有包括在城市中流动的人口,以及可能把城市建设区外的农业人口包括进去。 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采用建成区人口的概念。所谓“建成区”,是指城市行政区范围内经过征用的土地和实际发展起来的非农业生产建设地段,包括市区集中连片部分及分散在近郊与城市有密切联系、具有基本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的城市用地。“建成区”的概念实际上就是把城镇的概念具体化,它打破了用行政隶属 关系划分市镇人口的传统做法。更具体地说,市镇人口应该是指城镇集中连片部分和它周围能够享受城镇各种生活的人口,享受城镇各种生活主要是指享受市内电话、市内交通、闭路电视、城市自来水供应等等。 第五次人口普查市镇人口按下列方法进行划分,更加准确地反映市镇人口的实际情况。首先,关于市人口。市人口=县级市、区所辖街道办事处人口+不设街道办事处的县级市、区政府所在地镇的居委会人口+其它人口。其它人口包括县级市、区所辖街办周围能够享受城市各种生活的人口,不设街办的县级市、区政府所在地镇周围能够享受城市生活的人口。其次,关于镇人口。镇人口=设街道办事处的县级市、区所辖镇的居委会人口+不设街道办事处的县级市、区政府所在地镇以外的镇的居委会人口+县所辖镇的居委会人口+其它人口。其它人口包括上述镇的居委会附近能够享受城镇各种生活的人口。上述“区”是指地级市所辖区。 第五次人口普查使城镇人口更加针对于城市建城区,其城市化水平更有实际意义,对于指导城市规划更加有利。
(三)人口预测模型 预测人口可以通过建立人口资料数据库,根据适当的人口模型,选用合理的计算机软件,结合地区的具体情况修正预测结果,见下图:
预测人口的方法和模型很多,目前比较常用的是趋势化分析法、城市生态容量法、相关因子回归法。计划生育部门一般采用趋势化分析。然而趋势化方法受人口政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的影响严重。较小范围的区域里机械变动较大,而且随着社会经济情况和医疗卫生条件的变化而人们的生育观念、各年龄段的死亡
人口数据资料 人口模型 统计软件 预测结果
当地具体情
况,政府做过的人口预测 根据具体情况 率也发生变化。所以这种方法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往往有一定的差距。城市生态容量法是根据城市土地容量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确定城市最大容量。相关因子法,主要根据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关系而通过GDP来确定规划年限的人口规模。下面针对这些限制性因素,介绍简单而有效的7种方法,并分析各种方法的使用范围。
1、趋势化分析法 趋势化分析法,就是根据一地区历年人口数据(一般15年以上),通过建立人口与年份函数对应关系,即根据若干个观测(xi,yi),i=1~n,建立Y与x之间函数关系,并用相应的函数计算未来一段时间内人口数的方法。(其中Y计算值,y,x为实际值,以下同。) (1)、 一元线性回归法 直线回归法,根据人口发展过程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斜率基本保持不变,即各时期人口发展速度较一致,近似直线状延伸时可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这里将时间(年份)作为自变量,人口数量做为应变量,确定它们之间的数学模型Y=a+bx,控制时间来预测人口数量。式中Y为人口数,x为时间变量(通常为年份数),a,b称为回归系数,它们可以通过专用统计软件确定的,如SPSS等。 (2)、指数函数法 人口发展过程线并不都是近似于直线状;有些地区的人口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人口发展有规律:前一段时期内发展较慢,越往后发展速度越快。比如很多城市人口发展过程就属于此类,这种情况下应选用指数函数模型Y=aexp(bx)。式中a=lnY-bx,b=〔Σ(xi·lnYi)-(Σlnxi)·(ΣlnYi)/n〕/〔Σx2i-(ΣXi)2/n〕
(3)、函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