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社交习俗
- 格式:ppt
- 大小:8.58 MB
- 文档页数:36
侗族的风俗习惯“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
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
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
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
“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
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
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
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
现有人口2514014,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黔东、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县。
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特产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后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名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
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
原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
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侗族地区一向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
侗族诗歌韵律严谨,题材多样,尤以多声部无伴奏的侗族大歌为传统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在文学和音乐方面都有极珍贵的价值。
侗族擅长建筑。
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
侗锦、侗布、挑花、刺绣以及银饰工艺品等,都充分表现了侗族多彩多姿的传统文化特色。
侗寨一般建在依山傍水之处,风光绮丽,寨前有“多金”(寨门),一来装点宅寨,二来抵御外患。
寨内有禾堂,是议串、娱乐和晒物的地方。
寨前寨后,古木参天,名叫风水树。
周围棕榈成排,竹林掩映,花木点缀。
寨内的房屋,保留着木楼式的民族建筑特色。
吊脚楼,开口屋,或三柱两瓜,或五柱五瓜,四扇六扇不等。
屋的高度,按照侗族的规矩,“要想发,不离八’’,或1.88丈,或l.68丈……杉、松为柱,杂木为枋,不用一铁一钉,全由卯榫嵌合。
附属建筑的配置,有“屋后有仓不吉利,屋前有圈不安宁”的忌讳,畜圈设在吊脚楼下或厢房一侧,仓屋建于屋前或楼上。
侗族风俗习惯及特点有哪些侗族风俗习惯及特点有哪些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是先秦百越支系之一。
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的侗族居住。
那么你知道侗族的风俗习惯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侗族的风俗习惯及特点资料,希望能帮到大家。
侗族民族的饮食侗族分布在中国南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处。
侗族种植水稻,稻田养鱼,鱼粮兼营。
出产木耳、香菇、竹笋(玉兰片)、柑橘等。
侗族地区大多日食四餐,两饭两茶。
饭以米饭为主体。
平坝多吃粳米,山区多吃糯米,糯米种类很多,有红糯、黑糯、白糯、秃壳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
他们将各种米制成白米饭、花米饭、光粥、花粥、粽子、糍粑等,吃时不用筷子,用手将饭捏成团食用,称为“吃抟饭”。
侗族一般习惯于清晨做好一天的饭菜,带上山去食用。
其中香禾稻做成的“抟饭”尤为甘美,有“一家蒸饭,全寨飘香”之说。
侗族人喝的茶专指油茶,它是用茶叶、米花、炒花生、酥黄豆、糯米饭、肉、猪下水、盐、葱花、茶油等混合制成的稠浓汤羹,既能解渴,又可充饥。
与饭、茶配套的,还有蔬菜、鱼鲜、肉品、瓜果、野味、菌耳和饮料,食源广博而异杂。
蔬菜大多制成酸莱。
制作酸菜有坛制和筒制两种,坛制是指将淘米水装入坛内,置于火塘边加温,使其发酵,制成酸汤,然后用酸汤煮鱼虾、蔬菜,作为日常最常见的菜肴。
鱼鲜包括鲤鱼、鲫鱼、草鱼、鳝鱼、泥鳅、小虾、螃蟹、螺蛳、蚌之类,可制成火烤稻花鲤、草鱼羹、鲜炒鲫鱼、吮棱螺、酸小虾、酸螃蟹等风味名肴。
民间经常食用的虾酱也多以坛制作。
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则以筒制为主。
筒有木桶和楠竹筒两种。
制作腌鱼以入冬最佳,腌渍时间越长,其味越醇。
鱼虾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鲜食。
肉品主要是猪、牛、鸡、鸭肉,吃法与汉族差别不大。
瓜果有刺梅、猕猴桃、乌柿、野杨梅、野梨、藤梨、饱饭果、刺栗、大王泡,以及松村嫩皮、桑树嫩皮、香草根等。
其中,栎木的果实可做成豆腐,“香树”的皮可洁白牙齿,油茶树上长的“茶泡”是天然的酸甜汁。
侗族的人文风俗包括哪些侗族是我国的一个重要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人民秉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俗。
下面将为您介绍侗族的人文风俗包括哪些。
一、婚俗文化在侗族的传统婚俗中,有着多种多样的仪式和习俗。
首先,婚前准备阶段,女方必须编制“漂亮衣帽”,用自己的手工织品装饰,以示巧妙和美丽。
而男方则要准备一套对应的礼服,以示对女方的尊重和承诺。
婚礼当天,男女双方会在村中民众的陪同下进行隆重的婚礼仪式,其中包括祭祀祖先、行拜堂、敬茶等环节。
在婚礼结束后,新婚夫妇还会在夜晚招待亲朋好友,以示喜悦和团结。
二、节日文化侗族人民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不仅体现了他们的农耕生活习俗,还传承了丰富的民间文化。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侗族的苗年节,也被称为芦笙节。
在苗年节这一天,侗族人民会穿上传统的侗族服装,举行盛大的庆典仪式。
庆祝活动包括丰富多彩的歌舞表演、足球比赛、摔跤比赛等,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此外,侗族人民还有农历正月十五的花山节、三月三的龙船节等重要节日,这些活动都体现了侗族人民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和对彩虹、山水、阳光等自然元素的崇拜。
三、建筑文化侗族人民的建筑风格也独具特色。
传统的侗族房屋采用木结构,多为三层或四层楼房,屋顶覆盖着黑色的瓦片。
房子的内部采用木制地板,绘有精美的花纹,而外墙则涂有酱红色或黑绿色的涂料,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侗族地区,人们还可以看到一种特殊的风景——侗族的“鼓楼”。
这些鼓楼因形状独特、造型华丽而闻名,是侗族村落的标志之一。
侗族的建筑文化,既展示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又表达了他们对家园的热爱和珍视。
四、服饰文化侗族人民的传统服饰也是展现他们文化魅力的重要方面。
男性常穿着黑色的长袍,外搭绿色或蓝色的腰带,配上黑色的长裤和草鞋。
而女性则穿着以手工织品为主的五颜六色的旗袍,裙摆鲜艳,上身配有盛放饰品和刺绣的头巾。
女性的服饰通常会在衣襟、袖口等部位绣上精美的花边,以突显手工艺术的精湛之处。
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侗族有很多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因此,也会有一些风俗习惯,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风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侗族有风俗习惯,希望能帮到你。
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
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
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
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
“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的通称。
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
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
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3月3日或2月2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
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和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
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习俗。
解放前,侗族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
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在楼下,不准上楼。
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
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丧葬一般同汉族,行土葬。
个别地区还有停葬习俗,人死入殡后将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都死亡以后,才一同择日安葬。
侗族的民族饮食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
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
自行加工的“醅鱼”、“醅肉”,贮藏十数年不坏。
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好客习惯。
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
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桥”,寨中鱼塘四布。
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
侗族的风俗习惯参考资料一:侗族风俗婚姻采桑:“采桑”又叫“吃细鱼”。
事前,由男女青年于“晾月”时商议决定,人数不拘,除年轻者外,童男童女也参加。
但其中务必有几对自寻成双的男女,作为主要成员,其余皆作陪者。
进行时,首先于四月四日或四月八日方集资买糕点糖果,打包成封,由几位青年挑到寨中桥庆等候,其余大多数人成群地站在附近的半山腰中,高声疾呼,催促女方到场。
是时,对方身着盛装,列队出寨,与男方登山“采桑”,借此为乐。
直到太阳偏西才归至桥头,挑着礼品,鸣放鞭炮同往女家。
在女家先吃甜酒后设便宴招待。
桌上摆满鱼肉,细鱼是席中的主要标志,必不可少。
女方以同房兄弟作陪。
席间众女拥至,举杯敬酒,吟歌盘问“采桑”根源,由男方答对,一向玩到天晓才散。
隔两三天,男方复又鸣炮到女家,退回装礼品的箩筐,对方设“夜宴”款待,对唱情歌,通宵达旦才依依而别。
女方则赠与布匹、花带表示答谢。
以六月六日,男方挑着黄瓜、糖果,往女家同席品尝。
名曰“吃黄瓜”。
七月,择定日期,男方送梨子、糖果到女家,谓之“吃梨”。
这两次活动,基本上与“采桑”情节相同,只但是是不上山和规模略小而已。
且由年轻人从事,其他的童男童女均不参加,时刻不定,男方筹资买一头花黄牛,还有炮竹、糖果,汇聚桥头,邀约女方上山采集葛藤,同到水边将藤洗净,再牵牛、鸣炮,一齐到女家。
先是大家围牛而歌,怀念“采桑”鼻祖,随后杀牛。
用牛的内脏作“夜宵”菜肴,留下四腿由女方均分。
文化习俗介绍侗乡酒文化文化习俗介绍侗乡酒文化侗家好酒,更好客。
侗家人以酒待客是传统的风情民俗。
侗家在待客时,常挂在嘴上的一句俗语叫“吃酒不论菜”。
以示自己饭菜不丰,但情意真挚,请客人不要在意。
说起侗家饮酒习俗,从人生的生、老、病、死,到婚嫁迎送;从建造亭、楼、桥、宅,到门、牌、碑、寺;从团体村寨之间的友谊,到亲戚、朋友之间的走访;从生产中的耕、种、管、收,以节、令、时、尚等等活动,无不以酒设宴待客。
有三朝酒、节日酒、庆典酒等等。
侗家以酒待客,以酒交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酒文化。
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酒宴,有不同的形式。
简单说来有以下几种:敬酒:敬酒表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和欢迎。
侗家的获杯酒,不是和客人一起喝,而端起自己的酒杯敬客人喝,表示对客人的敬意。
一般情况下,主人对满桌客人,每人要敬一杯,特殊情况下也只敬为首的客人。
反之,客人敬主人的酒也是如此。
换杯酒:换杯酒是宴席上主人与客人,亲戚与朋友通过饮酒谈心,增进了解,增进感情的一种喝酒形式。
宾主之间喝换杯酒以示敬意。
宾主双方同时饮干对方的敬酒后,退回各自的酒杯,然后再干一杯,如此换了又退,退了又换,几道反复下来,直到双方满意为止。
反之,客人也可主动约主人换酒。
交杯酒:交杯酒是宴席上主客之间感情交流进一步加深的一种敬酒形式。
俗语说:交酒如交心。
交杯形式是主人与客人各自端起自己的酒杯,主客手腕相交各自饮干自己杯中的酒。
反之,客人也可主动约主人喝交杯酒。
撑杯酒:撑杯酒是侗家宴席上较热闹动人的场面。
它体现了主客之间主帮主,客帮客,客帮主,互相帮助的精神。
在敬酒中,无论是主人向任何一位客人敬酒,还是客人向主方的任何一位亲戚敬酒,主客双方少则一人、二人,多则十人、八人,总之人数不限,都要来帮助自己一方向对方敬酒,帮敬的人叫“帮撑”,又叫“撑酒”。
如果形成撑酒的局面,主客双方的发起人,先不能喝对方的敬酒,而要先喝对方的“撑酒”,“撑酒”喝完,再喝敬酒。
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侗族有许多好的风俗习惯。
传统习俗反映了侗族人民的审美观点和道德规范,蕴含着丰富朴素的精神文明内容。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的侗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希望!侗族的风俗习惯月也和拦路歌“月也”,侗语,意为集体出访做客。
侗族传统交际联谊活动。
时在农历正月和八月。
“拦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多用于“月也”场合。
“月也”时间长短由内容决定,参加人数一般是一家一名代表。
由寨中有威望的人率领,集体到某友好村寨拜访。
甲寨客人快到乙寨时,乙寨众人要到寨口迎接,同时用日常生产工具或用具等,设置重重路障,双方摆开歌阵,对唱拦路歌。
主队用歌提问,客队用歌回答,答对一次撤除一个路障。
如答错,客队就燃放鞭炮,表示歉意和敬意,主队就尽撤路障,迎客入寨,参加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如演侗戏、唱侗歌、舞龙舞狮、赛芦笙,等等。
“月也”结束,主寨又集结队伍欢送客人,送至寨口又唱“拦路歌”,表示挽留。
彼此别情依依,表现了同胞之间的团结友情谊。
定亲茶龙胜县侗族婚俗。
侗族青年情投意合、互赠信物,确定恋爱关系,送过订亲茶,才正式向社会公开。
男方要准备糯米粑粑、米花和酒菜,请舅爷或叔叔送至女家。
酒席上,由男方亲人向言方父母介绍男青年的性格、人品等情况,女方家里人也介绍女青年的情况。
此后,男女双方都要恪守诺言,不能随意悔婚。
引路郎替新廊接引新娘的男子。
侗家特有婚俗。
由家庭四世同堂、人丁兴旺、被本寨乡亲公认为最幸运的人担任。
婚期前一天,引路郎带上一应礼品前往女家。
睡到鸡叫头遍,寨上姑娘把嫁娘闹醒,起来打粉肠油茶,姑娘们吃饱喝足,才放新娘出门。
引路郎要机智灵敏,能说会道,不怕诘难。
姑娘们越闹得欢,越证明新娘最合群,新娘的亲属就越高兴。
喝粉肠油茶,寓意新娘出家,姐妹们牵肠挂肚,心连着心。
打油茶侗族饮食习俗。
桂北各族也有。
用茶叶、包谷或糯米炒香、熬煮取汁与糍杷、黄豆、花生等配制而成。
吃时加姜丝、葱花、胡椒粉、鱼腥草等佐料。
侗族传统节日介绍侗族作为我国的56个民族之一,你可否了解关于侗族的历史文化呢?他们的名族色彩有哪些是比较有特色的呢?能代表一个民族的特色的有很多,饮食,建筑,文字还有传统的节日等等,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侗族传统节日介绍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侗族的传统节日1.春节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但各地的过节方式不一样。
在北部侗乡的新晃、芷江、玉屏、锦屏一带侗族过春节与当地汉族差不多。
南部地区凡建有萨坛的村寨,新年初一或初二,先要到萨坛祭祀祖母神。
通道侗族除夕之夜守岁进,全家围在火塘边吃粥,叫年羹饭。
等到鸡叫头遍,男人放12个大炮竹,以求一年顺当大吉。
妇女们则去挑新年水,用以煮年茶。
他们不兴拜年,初一初二不串门,初三请客吃油茶,初四请吃饭。
宣恩侗族一天过两次年,称过重年,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敲年锣,敲得越响亮越好。
2.侗年根据侗历来确定的新年。
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
现大部分侗族均不过此年。
仅有部分地方仍过侗年。
这些地方每年过两种年。
称侗年为小年。
春节为大年。
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一月初过侗年。
十月将屋前屋后打扫干净,杀猪宰牛,舂糍粑,准备过年。
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歌堂、跳芦笙和斗牛活动。
有的地方把姓氏节也称为过侗年,各个姓氏节日期不一。
但一般为农历的十一月。
3.大雾梁歌节也称大戊梁歌会。
每年立夏前18天,湘黔桂三省(区)边境的侗族,还有苗族瑶族等青年云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大雾梁上,举行一年一度的歌会,参加人数少则数千,多者上万人。
这个歌会是由纪念一对饮恨惨死的恋人而兴起的。
4.花炮节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
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
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
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
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侗族的风俗习惯侗族的风俗习惯参考资料一:侗族风俗婚姻采桑:“采桑”又叫“吃细鱼”。
事前,由男女青年于“晾月”时商议决定,人数不拘,除年轻者外,童男童女也参加。
但其中务必有几对自寻成双的男女,作为主要成员,其余皆作陪者。
进行时,首先于四月四日或四月八日方集资买糕点糖果,打包成封,由几位青年挑到寨中桥庆等候,其余大多数人成群地站在附近的半山腰中,高声疾呼,催促女方到场。
是时,对方身着盛装,列队出寨,与男方登山“采桑”,借此为乐。
直到太阳偏西才归至桥头,挑着礼品,鸣放鞭炮同往女家。
在女家先吃甜酒后设便宴招待。
桌上摆满鱼肉,细鱼是席中的主要标志,必不可少。
女方以同房兄弟作陪。
席间众女拥至,举杯敬酒,吟歌盘问“采桑”根源,由男方答对,一向玩到天晓才散。
隔两三天,男方复又鸣炮到女家,退回装礼品的箩筐,对方设“夜宴”款待,对唱情歌,通宵达旦才依依而别。
女方则赠与布匹、花带表示答谢。
以六月六日,男方挑着黄瓜、糖果,往女家同席品尝。
名曰“吃黄瓜”。
七月,择定日期,男方送梨子、糖果到女家,谓之“吃梨”。
这两次活动,基本上与“采桑”情节相同,只但是是不上山和规模略小而已。
且由年轻人从事,其他的童男童女均不参加,时刻不定,男方筹资买一头花黄牛,还有炮竹、糖果,汇聚桥头,邀约女方上山采集葛藤,同到水边将藤洗净,再牵牛、鸣炮,一齐到女家。
先是大家围牛而歌,怀念“采桑”鼻祖,随后杀牛。
用牛的内脏作“夜宵”菜肴,留下四腿由女方均分。
男方去退箩筐时,对方则送男方的主要人员,每人一套衣料,给陪者一张头帕。
这叫做“栋太”[dongldaip。
煮葛]。
十月,复择一日,男方前往女家,与女方同漂葛藤,谓之“漂白”。
其情节与前者大同小异。
至是全部活动宣告结束。
丧葬无论男女去世,只要年入成人,都要向舅家报丧。
同时还要在家里或手持香纸到河边、井旁焚化,过去有的还投掷铜钱或铜板于水中,而后汲水回家,为死者沐尸。
男的削发,即使长发结辫,或是当今的短发光头,也不例外,有的还用纸或布将之包好,待入棺时,放在死者的右肩旁边殉葬;女的则卸梳挽髻,无特殊处理。
侗族有什么习俗侗族----历史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百越”中的一支)。
古代侗族先民原来居住在广西梧州一带,后来一部分向东移动到贵州、湖南一带;另一部分移至广西定居下来。
12-13世纪,江南一些汉族人因战乱而迁到侗族地区;14世纪,从江西迁移来大批的汉族农民;14世纪末,又在侗族地区屯军,军人多为江西籍的汉族人。
以上这些移民和屯军,以后有大部分融合到侗族中。
侗族----习俗侗族家里来了贵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鱼、酸肉及各种酸菜进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待贵客之说。
侗族民间用鸡、鸭待客时,首先主人要把鸡头、鸭头或鸡爪、鸭蹼敬给客人。
客人应双手接过,或转敬给席上的长者,以表示主客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
到侗族家里做客,食用腌鱼时,主人将一堆酸鱼块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块,以表示“有吃有余”。
生诞婚丧之日,都要进行不同规模的宴客活动。
在广西三江地区的侗族民间,婚后妇女头胎儿女诞生,都有以“三朝酒”祝贺之习。
“三朝”指三天,即在小孩出生后十天内,选其中二个单数日子,如:五、七、九(有的地方生男选单日,生女选双日),进行祝贺。
孩子周岁时,还要喝对周茶(有的吃周岁酒)。
侗族----节庆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
新婚节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卯日是侗族人的“新婚节”,常有数十对青年男女在这一天成亲,类似今天的'“集体婚礼”。
贵州剑河县小广、化敖等地还保留此风俗。
架桥节相传侗族祖公祖奶因架桥发子发孙,架桥的日子正好是二月初二。
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把这一天定为架桥节。
侗家斗牛节的来历在很古很古的时候,住贵州从江、黎平等地的侗家人是不兴斗牛的。
后来记不清是哪朝哪代,有个叫爱牛的老者兴起斗牛活动后,从此,每年夏历九月九日,都要举行斗牛节。
传说,爱牛老者住在牛王寨。
他从会走路的时候起,就跟着牛屁股转,对牛感情很深。
后来,他以放牛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