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先秦诸子政治思想概说
- 格式:ppt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19
先秦诸子思想中的道德观与政治哲学先秦诸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思想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其中包括道德观和政治哲学。
在先秦时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形态比较稳定,诸子们以不同的方式探讨了人类的道路和价值观,并提出了各自的政治理念。
本文将探讨先秦诸子思想中的道德观和政治哲学。
道德观:孔子是先秦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道德观被称为“仁”,即仁爱、善良、正义和诚实。
孔子关注个体行为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道德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使每个人都能在社会和家庭中得到尊重和关怀。
他倡导的“仁爱之心”是一种道德义务,人们应该行善、乐于助人,回报社会。
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
他认为人性不善,但是人天生具有“良知”,可以识别善恶。
道德的根源是人的本性,人类之间的道德关系应该是互惠和义务的,这是一种自然理念,而不是社会观念。
孟子倡导的“仁政”不仅是一种个人道德行为,而且是一种社会治理理念。
政治权力应该为人民谋利益,推行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老子的思想中,“道”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不可言传。
他认为人应该顺从自然,遵循道德,而不是盲目追求世俗利益。
个人对道德的理解应该是自己练就的,而不是依赖社会规范。
老子反对强行干预自然和社会秩序,他倡导从本质上反思人类行为,不断完善自我。
政治哲学:仁政和法治是先秦时期思想家探讨的两种治国理念。
孔子提倡“仁政”,认为政治权力应该用于为人民谋利益,推行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他强调个人修养和个人道德标准,认为只有具备高度道德素养的人才能成为良好的统治者。
孟子则认为,仁政应该将社会分为不同的等级,分别负责不同的责任,让人们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效推行仁政。
法治思想,由韩非子和荀子等思想家提出,主张通过制定法律规范社会秩序。
韩非子认为个人的道德标准可以通过法律规定来实现,通过法律制约个人行为,遏制人性中的邪恶、杜绝权力上的滥用和腐败。
荀子反对孔子的“仁政”,认为个人道德标准并不能成为有效的治国理念,政治应该基于法律,依靠统治阶级的力量来控制社会。
总结评述先秦诸子主要思想先秦诸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人物,包括孔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思想家。
他们的思想各具特色,对中国哲学及后世影响深远。
下面对他们的主要思想进行总结评述。
首先是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
他的主要思想包括仁、礼、孝、忠等。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要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和谐社会。
他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要求,强调父子、君臣、夫妻、朋友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结构。
其次是老子的思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道”、“无为而治”、“道可道,非常道”等重要概念。
老子强调遵循自然法则,追求无为而治,主张顺其自然,不争不抗,减少人为的干预和控制。
他认为人应当返璞归真,追求自由和平静,以达到身心的和谐。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的政治、伦理、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道家哲学传统。
再次是庄子的思想,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强调自由、无为、自然、寓言和相对主义。
庄子的思想是对老子思想的发展和深化,他对世界的观察带有更加深入和细致的洞察力。
庄子提出了“人有我无”、“万物归一”等重要观念,主张追求虚无与自由,超越身外之事,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超然。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后是墨子的思想,墨子是中国古代的伦理学家和科学家,他主张兼爱和非攻。
墨子认为人类应该相互关爱,摒弃战争和压迫,推崇和平与公正。
他提出了“兼爱非攻”的理念,要求人们互相帮助,共同度过艰难时期。
墨子还注重实践和实验,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工器思想和名义思想。
墨子的思想主张关注社会公益,追求实证和实用,对中国哲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是荀子的思想,荀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主张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约束。
总结评述先秦诸子思想先秦诸子思想是指先秦时期中国儒、道、墨、法、名等各家学派的思想体系。
其思想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教育等多个领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是先秦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
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强调“仁者爱人”,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修身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儒家主张仁、义、礼、智、信等十分重要的道德观念,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的修养与社会的和谐。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观点包括“孝道”,即尊敬父母,以及“中庸”,即避免过度的偏执或极端。
其次,道家思想以道德经为代表,主张道教的观念,强调追求自然和谐,摒弃功利主义,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在的宁静和平和。
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反思物质生活附加值给人类带来的束缚和苦恼。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倡“自由自在”,认为拘束束缚会限制人的发展和幸福。
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无亲,强调爱人如己,排斥家族观念和残酷的刑法。
墨家提倡“非攻”和“非民”,主张兼容并存和和平发展,反对战争和对待平民居民的暴力行为。
墨家学派还注重技术革新和民生福祉,追求社会的幸福和安宁。
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兼爱”理念,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帮助和关爱。
法家思想主张法律的严格执行和统治,强调法治社会的重要性。
法家主张统治者应该制定明确的法律,并通过惩罚和奖励来推动人们的行为。
法家主张权威统治和利益最大化,为建立稳定的政治秩序提供了思想基础。
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变法”的概念,认为通过法律和制度的变革可以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名家思想注重辩论和争论,追求洞察真理和摆脱迷信。
名家主张充分的讨论和思考,通过反思和追问来发现真理。
名家认为,人们应该建立一个开放和自由的学术环境,鼓励不同观点的交流和辩论。
名家的代表人物包括公孙龙、荀子等。
这些先秦诸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多样的,每个学派都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和理念。
先秦诸子思想概要儒墨法经典要义:孔孟墨韩所表达的都是一种人生态度。
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墨得力行、读韩非得直面。
孔子讲仁(仁——“爱人”)、孟子讲义、(义——“羞恶之心”)仁是肯定的,义是否定的,带有批判性的,所以义它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持,当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一种物质力量的时候,在孟子就体现为一种“浩然之气”。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使人振奋,有一股平治天下的正气。
《墨子》讲兼爱。
表面上孟子反对墨子的兼爱,(《孟子》“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实际上孟子与墨子在主张“行侠仗义”方面则是相通的。
孟子仗义,墨子行侠。
《韩非子》“无爱”,是直面惨淡的人生,强调刑法与权术。
主张严刑峻法,阴谋诡计和权谋之术。
儒家是理想主义,从积极意义上主张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让世界充满爱;可以激励人生,鼓励人向善,做个好人。
从负面影响上粉饰太平。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读书感言:读孔得仁,有一颗爱心构建和谐;读孟得义,有一股正气平治天下;读墨得力行,有一腔热血救苦救难;读韩非得直面,有一双冷眼直面人生。
老庄荀孙经典要义: 老子、庄子、荀子、孙子所表达的都是一种人生智慧。
李则厚先生说:老子哲学来源于军事辩证法。
他里面有许多兵道,这种军事辩证法在老子里又把他变成为一种政治辩证法,然后又从这种政治辩证法变成为一种生活辩证法。
老子和庄子强调的是两种不同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
老子生活辩证法强调,弱能胜强柔能克刚,无为则无不为,无所为才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反映的都是老子“不为天下先”的思想主张。
是一种“假不为”。
庄子思想是一种“真无为”,在庄子看来一个人最可宝贵的是他的生命,而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
这是一种艺术人生观,是一种诗意的人生观,对中国美学、艺术影响非常之大。
荀子则认为庄子思想带有严重的“蔽于天而不知人”的片面性,儒家思想的片面性正好相反“蔽于人而不知天”。
孔子道德思想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29]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
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30]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
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
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总结先秦诸子思想并评述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兴起和繁荣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先秦诸子思想包括诸子百家中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各个学派。
这些学派的思想体系各具特色,开创了各自独特的哲学思路和方法,对后世中国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对先秦诸子思想进行总结和评述。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思想中最具影响力的一派,其代表人物是孔子。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倡导“仁”为核心价值观,提倡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儒家思想注重礼仪、孝道、义理等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
儒家学派对后世中国的政治、教育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对个体的行为和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也存在着过度强调个体对集体的束缚,较少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等问题。
道家思想是先秦诸子思想中的另一重要派别,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追求自然法则和道的无为而化。
道家思想充满了智慧而超然的生活态度,强调个体的内在自由和返本归真的思考方式。
道家思想开启了人们超越社会常规的思考和追求,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哲学、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而,道家思想也存在着过度强调无为而化的倾向,对实际的生活和社会秩序缺乏具体的指导和应对。
墨家思想是一种注重实践和功利的思想体系,强调以人民生活幸福为核心目标,倡导公平正义。
墨家思想批判了当时的社会不平等现象,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主张,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
墨家思想对后世中国的伦理和政治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其“兼爱”观念在某种程度上被儒家学派所吸收。
然而,墨家思想也存在着部分过于功利主义和平民主义的倾向,未能完全解决社会发展和个体幸福的平衡关系。
法家思想强调法制的重要性和秩序的维持,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来治理社会,以达到控制和稳定国家的目的。
法家思想注重管制和约束,对后世中国社会和政治理念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然而,法家思想也存在着过于强调法律权威和中央集权的倾向,对个体权利和自由的限制较多。
先秦各派思想内容概括总结先秦各派思想内容概括总结如下: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仁爱”为核心,提倡以仁、礼、义为基本准则的道德伦理体系。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应该恪守社会规范,尊重他人,并关注公共利益。
儒家追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并通过教育和仁爱之道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个体的成长。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个体与整体的统一,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人应该追求道的境界,放弃功利和欲望,通过跟随道的方式活得自由和自然。
道家不强调社会秩序和规范,而是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倡自我修养和自我的宁静。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非攻”,提倡公平和公正的社会秩序。
墨子认为人应该兼爱,关心他人的利益,并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家主张消除差异,追求平等,通过非攻的原则来实现和平。
他们反对太过强调家庭和国家,主张超越界限,实现普世的兼爱。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制和秩序的重要性,追求强权政治和权威主义。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法律和刑罚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法家主张集权的国家统治,以维持国家的稳定和秩序。
5.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主张以言辞和辩论为中心的政治活动,追求个人的名誉和权力。
名家强调辩论的技巧,主张以辞令来实现个人的成功和权力的争夺。
他们重视言辞的艺术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追求在政治舞台上的声望和名望。
6. 兵家思想:兵家思想注重战争和军事的智慧,强调战略和统一的指导原则。
兵家主张通过战争来实现国家的利益和统一,认为战争是维持国家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手段。
以上是先秦时期的六大思想流派的内容概括。
这些思想体系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为后世的哲学和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总结先秦诸子的各家思想先秦时期诞生了诸多重要的思想家,他们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先秦诸子的各家思想的简要总结。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孔子提出了“仁爱”、“教化”、“君子”、“礼仪”等重要概念。
他强调个体的修养和道德规范,主张通过教育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顺应自然和宇宙的规律。
他们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不干涉自然和个体自由来达到社会秩序的达成。
道家思想对于追求内心平静、追求自由和个体的完善有着重要影响。
墨家思想:墨家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非攻”。
他们反对战争和暴力,提倡爱与和平。
墨家思想注重实践上的稳定和道德规范,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有着重要影响。
法家思想:法家以商鞅和韩非子为代表,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
他们主张严厉的法律制度,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发展。
法家思想对于政治改革和国家治理有着重要影响。
纵横家思想:纵横家以韩非子和李斯为代表,强调实用主义和阶级斗争。
他们主张权谋和计谋,强调夺取权力和统治的策略。
纵横家思想对于国家政治的斗争和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影响。
兵家思想:兵家以孙子为代表,主张战争和军事策略。
他们主张用战争和兵力来达到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兵家思想对于军事战略和国家防御有着重要影响。
这些先秦诸子的思想各有不同,但都对中国古代哲学、政治、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的重要性在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化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总结评述先秦诸子思想先秦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开启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先河。
这些思想家被称为诸子,在他们的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孔子提倡了儒家思想。
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应该以仁爱为核心,他提出了“仁”、“孝”、“质”等重要概念。
孔子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性,主张以仁爱来治理国家,追求社会和谐与人与自然的和谐。
儒家思想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扮演了重要角色。
其次,老子提出了道家思想。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人的本性,认为满足自己的欲望是幸福的基础。
他强调了“道”的概念,认为这是宇宙的本源,人应该追求与“道”的合一。
道家思想尊重自然和个体,主张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真实。
再次,墨子提出了墨家思想。
墨子强调爱、兼爱、非攻,大力主张以兼爱合一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墨子认为,人人应该互相关爱,而非攻击和竞争,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非攻,这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和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韩非子提出了法家思想。
韩非子认为只有严密的法律制度和强大统一的国家权力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他主张权术政治,强调统一的权力和严密的法律体系。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治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直至现代也对中国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总结起来,先秦诸子思想各有特色,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关注了社会秩序和个人的道德修养。
他们对于社会和个人都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思考。
这些思想家的思想,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来的儒释道的兴起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同时,他们所提出的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结先秦诸子的各家思想先秦诸子包括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和名家等多个学派,每个学派都有其独特的思想观点和核心理念,下面将对这些学派的思想进行总结。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儒子孔子和孟子为代表。
儒家强调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在治国、修身、齐家、治世等方面提供了全面的指导。
儒家主张仁者爱人,宽厚仁德,使人亲近人类之本性。
他们追求和谐的社会关系,教化人民,使每个人都按照君臣父子等等的关系处事,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墨家思想强调实利,反对崇尚礼教和社会等级观念。
墨家主张爱人亲己,主张公共利益高于私人利益,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和暴力行为。
他们追求和平、公义和公平,并以工巧之术提倡实用主义的思想理念。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无为而治和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
道家主张返璞归真,回归本性,拒绝权力和名利的诱惑。
他们认为自然规律是至高无上的,人应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追求心灵的安宁和宁静。
法家思想强调权力和秩序的维护,主张法律的严格执行和重法治而轻德治。
法家主张利用法律手段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通过明确的法律规定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他们强调统治阶级的威严和权威,通过严苛的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兵家思想以孙子《孙子兵法》为代表,强调战争的理论和策略。
兵家主张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
他们认为战争是一门艺术,需要具备战略思维和智慧,以及充分的准备和计划,才能够取得胜利。
兵家思想对后来的军事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指导战争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名家思想主要以公孙龙和杨朱为代表,他们对世界万物进行了深刻而精细的分类研究。
名家思想是一种实证主义的思想流派,强调客观事实和实证研究。
他们对事物进行详细的分类和爱理不理的分析,使人们对世界和自然的认识更加深入。
总的来说,先秦诸子的思想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伦理道德、政治治理、军事战略、自然观察等等。
每个学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核心理念,并对后来的思想和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先秦诸子思想总结先秦诸子思想是指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之前的诸子学派的思想观点。
这些学派的创立和发展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诸子学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
下面将对这些学派的主要思想进行总结。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支。
儒家的核心主张是仁、孝、礼、义。
儒家认为仁爱是人类最高的道德境界,人应当以仁为德行的核心,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好境界。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德行的实践。
他强调礼仪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恪守礼仪可以达到道德的自觉和自律。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道家思想是另一支重要的先秦诸子思想,其核心思想是追求无为而治。
道家强调天道自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把道看作是宇宙万物的根源。
他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摒弃一切偏见和私欲,追求虚空无为的境界。
道家观念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宇宙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天人合一”的观念。
墨家思想是先秦诸子思想中的另一重要学派,强调普及爱、兼爱等观念。
墨家思想认为,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人们应该普及爱和兼爱,摒弃亲爱的偏见,推崇普遍的和平。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创立者,他反对战争、兼容并包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法家思想强调法治,认为人性是自私的,只能通过法律来约束和规范。
法家主张重法治,主张依法治国。
李斯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法制度的建立,实行严厉的法律制裁,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秩序。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社会运行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兵家思想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补充和发展,其核心是谋略和战争技巧。
孙子是兵家思想的开创者,他主张军事应该以智慧和策略为核心,通过巧妙运用战略和战术来取得胜利。
先秦政治思想史概述总结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哲学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政治思想围绕着人与政治、人与道德、人与社会等核心问题展开,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学派与思想体系。
以下是对先秦政治思想史的概述总结。
首先,先秦政治思想以人与政治的关系为核心议题。
在先秦时期,人们开始关注政治和权力的本质,以及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道德、礼仪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君子的德行来治理国家,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墨家学派则倡导“兼爱”理念,主张君主应该心怀天下大爱,以利他为己任,消除贫富差距,减少社会矛盾。
其次,先秦政治思想关注人与道德的关系。
儒家学派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政治的良好秩序。
儒家提倡的“仁政”理念,强调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通过德行的影响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墨家学派则主张以明辨是非的方式来制定法律和政策,认为人们应当在道德原则的指导下行使职权。
再次,先秦政治思想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
墨家学派的理论侧重于社会公平和社会组织的改革。
他们主张消除社会阶级差异,实现全民平等,并提出了“非攻”、“节用”等原则,主张“博爱”、“公平”和“节约”。
法家学派则关注国家政治和社会机制的建设,他们主张以法治国,认为法律是一种有效的社会调控工具,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最后,先秦政治思想还涉及到权力和统治的问题。
墨子主张君主应该通过道德和公正的统治来维护社会的稳定。
韩非子则主张专制统治,认为君主应该集中权力,加强国家的统一和力量。
他们强调政权的稳定和权力的集中,认为只有在强大的政权下,社会才能实现和谐稳定。
总结来说,先秦政治思想围绕着人与政治、人与道德、人与社会等核心议题展开,形成了儒家、墨家、法家等多个学派的思想体系。
儒家注重道德修养和德行的影响,墨家强调社会公平和节约,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统治社会。
这些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思想家和政治家的重要参考和借鉴。
第二章先秦诸子“礼”即当时宗法贵族一切行事皆需遵从的方式,则学礼(知史明制)本是官家事(政教合一),民间并不涉及。
但随着民族进化、时代发展,历史成例、制度文本愈来越多。
而春秋列国各自为政,习俗不同、礼礼不通。
因而礼之内容愈来愈广,“熟谙典故以明礼、明习礼文以致用”的人越来越虚缺。
而贵族日坏、懒于学,故私学盛行,始有儒家(孔子的弟子多是贵族家臣“宰”),而他人学礼为应世,孔子在于矫世,首开平民讲学议政之风(政教分离、儒家突起)。
随着历史的进步,贵族没落而礼崩(孔子矫世失败),士阶层(平民学者)登上政治舞台(如商鞅变法)。
从礼到仕,学术随之而变,自儒家分出诸子:初期曰“礼”,孔子复礼、墨家废礼,皆直指贵族。
二期曰“仕”,孟子入仕而庄周不仕(也有不仕是为了入仕),皆为士如何对待贵族。
三期曰“治”,针对士之扰动,谋宁静整顿之方法,不使入仕之士同化于没落贵族。
(1)老子(应为战国晚期)无为而治,继承墨翟、庄周,反奢归朴。
(2)荀子礼治(乃儒家之本色,非孔子贵族礼、孟子仕礼)。
人欲必求、无度必争、争必乱、乱必穷,故以礼养欲(规范人欲),使欲物平衡。
而人有贵贱、长幼、贫富等差别,故以礼(人的志行知)分为大儒(可做天子三公)、小儒(可做诸侯、大夫、士)、众人(工农商贾也),此破世袭关系,重定阶级、再造人伦,给平民学者以追求和希望。
(3)韩非法治,融荀、老之说,针对当时士阶层之主导下修文重智、夸夸其谈,虚不务实的风气,倡导“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政教合一)。
另有邹衍阴阳一派,盛行于燕齐,其书今不可见,盖以自然现象比类人事。
以上先秦学派均出于儒,不出两支,即贵族倾向之儒家和平民倾向之墨家(盖刑徒役夫称之为墨),一偏政治一偏民生;一求法治一推无为;一主礼一非礼;一仕进一隐退;一尚文学一重劳作。
而荀韩之说为专制者所籍口,成为秦政以来之渊源;阴阳之术君王喜百姓乐,不过荒唐之想。
析一、古者治教未分,官师合一. 周衰而私学起. 所谓天下失官, 学在四夷. 官学日衰,私学日兴,逐有诸子. 官学代表贵族的思想, 私学代表平民士大夫论政入仕的思想. 之后韩非子重提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之主张, 欲统私学于一尊, 复古人政教官师合一之制; 韩非死后,始皇接受李斯之谏, 方有焚书坑儒. 诸子之兴, 本为下者以学术争政治; 而其衰.则为在上者以政治争学术.从春秋战国至秦汉,中国完成了从贵族阶级统治到士阶级统治的转变,也就是钱穆所说的'仕人政府'. 先秦诸子的学说的焦点也在贵族,士大夫和平民为政生活的争议. 钱穆将先秦学说分为三期:一. 孔墨为初期, 讨论者即贵族阶级之生活,和若何使之正当. 其中心问题为礼.二. 陈,许,孟,庄为二期, 所讨论者即士阶级自身对贵族阶级应抱若何之态度. 其中心问题为仕.以下为三期(老, 荀, 韩), 为士阶级之气焰和骚动, 若何使之减趋平静和消灭. 其中心问题为治. (钱穆认为老子是战国末期人,也是第三期之代表).诸子的师授渊源,彼此相通. 概括而言不出两流, 倾向为贵族化者为儒, 倾向为平民化者为墨.儒者偏重政治,墨者偏重民生. 法家主庆赏刑罚, 源于儒; 道家反朴无治,源于墨. 一主礼,一非礼; 一主仕进, 一主隐退; 一尚文学, 一主劳作.儒家一派, 自孔子开诸子之先河, 主张正名复礼, 其复之礼,实为贵族之礼. 欲重以礼治国,以礼矫世. 孟子与孔子不同,专论仕礼. 孟子其时, 苏,张一派, 专谋仕进, 猎禄利. 稷下先生一派, 为上大夫, 不治而议论. 外收不仕之高名, 内慕禄养之实利, 无心于世局. 孟子志切救世,论仕之进退出处之礼. 在政治理想上比孔子更平民化, 斥独夫而言民贵. 故孔子创儒家,而孟子则为儒家宗. 儒家再至荀子, 更趋实用, 曰'礼者养也',礼推广之众人. 荀子礼论: 人生而有欲, 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 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 故制礼义以分之, 以养人之欲,而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乎物, 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 是礼之所起也. 故礼者养也. 荀子论礼,即讲'养', 又言'别', 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 贫富轻重皆有称也. 荀子之分,非古之阶级之分, 其分阶级之贵贱, 则视其人之志行知能为判. 曰:大儒者,天下三公也.小儒者,诸侯士大夫也.众人者,工农商贾也. 其实去世袭之弊,存阶级之善. 此为儒家之本色. 韩非师从荀子, 不满学术各派之分裂, 倡法治之论,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重言官教合一.墨道一派, 自墨子始, 彻底反对贵族阶级的生活, 本天志, 倡兼爱, 废礼乐, 节丧葬. 墨子一派,虽为民言,但不近人情, 故不为天下接受. 许行,陈仲之不恃人食之言, 确认人类当普遍劳作, 自食其力,不耻专为政治之生活. 但政治为社会之必需,不可废弃. 此论必不成主流. 庄,老无治之论, 更进一步, 非礼乐, 弃政治, 而流入冥想者. 庄子欲聘不仕, 迹近许,陈. 故道家之论,实源于墨. 庄子之论虽儒,墨俱讥, 实归墨家一路. 墨道之于儒法,更形而上. 比起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多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只是墨主人为,道法自然而已.先秦诸子创中国学术思想自由丰富之典范, 之后无与之相提并论者. 此时当与希腊文明并驾同趋. 西方经过中世纪之宗教统治的黑暗有文艺复兴, 哲学政治社会学再次百家振兴; 中国经过汉代独尊以专制化,正统化之儒术,宋明理学虽也复古,然只复孔孟之古, 百家争鸣之盛世不见. 清末之后学术之争逐变为东西方文化之争, 其中东方文化仍以儒家为主. 国学几乎退为儒学, 实在可惜可叹啊. 如果诸子之学说得以留存发展,中国会是如何之中国呢.二、先秦诸子周之前,治教未分,官师合一,学术皆出王官,民间并无著述。
先秦诸子与统治者在政治上的自我认识从老子、孔子开始,到秦统一,是中国历史上认识的一个全面飞跃时期。
在二百多年的时间内,出现了数以百计的思想家,犹如山峰争高一样,随着一个大师的出现,都把认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这一场认识运动是空前的,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又是绝后的。
这场认识运动的总结果,开拓了认识新领域,打开了新思路;把历史长期积累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上升为理论,为古代华族提供了思维模式;在这场认识运动中,各种思想都形成了一定的体系,这些体系直到近代西方思想传入之前,一直为后来者所宗所本,除佛学外,几乎没有人能超出这些认识体系另创立新体系。
因此可以说,这个时期的认识的总合奠定了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在这场认识运动中,政治思想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先秦诸子除极少数人外,首先都是政治家,各种各样的认识基本上都是围绕政治展开的。
因此可以说,先秦诸子的争鸣,首先是一场政治认识运动。
近人由于对当时社会性质有不同的认识,因此对这场政治认识也有各式各样不同的定性方式。
定性分析有其精审的一面,但在目前,无论哪一种说法,一时都难于把问题说清楚。
因此我想与其斤斤计较某某代表某某阶级,不如稍微超脱一点,从总体上进行估计。
这个时代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方面是一个社会变革的时期,充满了变革与反变革的斗争;另一方面,我们又难以确切地分辨出变革与反变革的社会阵营。
在同一类人中,如诸侯和宗族贵族,既有主张变革的,也有主张保守的。
这种情况是由当时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错综复杂性决定的。
思想家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的认识反映了这种复杂的情况,从阶级属性上很难判明谁是奴隶主阶级代言人,谁是地主阶级的代表。
不过在难分难辨之中,又有十分清晰的轮廓,即绝大多数思想家都是为当时的统治者和剥削者出谋划策,为了“干世主”。
因此又可以说,这场认识运动是统治者自我认识运动,目的是给统治者寻求政治出路。
批判是通向彼岸或到达新境界的桥梁,是自我认识的必备武器。
当时的思想家们对现实生活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剖析和批判,目的是为了把社会引向他们所理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