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第七章 推理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295.00 KB
- 文档页数:16
第七章逻辑推理价值观教育理论第一节人物背景简介逻辑推理价值观教育理论派别是70年代在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国悄然兴起的一种道德教育理论学派。
这一学派声势没有认知发展派和价值观澄清派那样显赫,但这一派别独出心裁地把价值观教育与逻辑学逻辑推理证明过程嫁接在一起,使学校中的价值观教育形式更具有操作性,学生可以像证明逻辑命题一样判断道德价值观方面的各种各样问题。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价值观教育与研究协会的库姆斯(J.Coombs)、丹尼尔斯(R.Daniels)、赖特(1.Wright)等一批专家学者,同时还有美国犹他州大学的穆克斯(M.Meux)教授及其同事们。
在这些代表人物中最有影响的是库姆斯和穆克斯。
有人称这个理论学派倡导的理论原理可用“库姆斯——穆克斯模式”来代表。
穆克斯1965年以前在伊里诺大学工作,后来应聘来到犹他州大学。
他主要专业是教育心理学,尤其关注对价值观冲突的研究。
1970年他与同事们合作出版了《教学中的逻辑研究》,标志着这个学派开始逐渐形成。
这个学派的重要特色就是把注意力转向逻辑问题,企图借助逻辑学的某些原理解决价值观教育中的难题。
穆克斯类似的著作、论文在70年代以来陆续问世,产生较大的影响。
1971年全美社会研究委员会编辑的第41期学术年刊,收入了库姆斯、穆克斯等人的文章,他们许多见解相似,都主张在价值观教育中引入严密的逻辑学程序。
因此人们把他们两人的名字连在一起。
在加拿大,库姆斯任职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价值观教育与研究协会,从1970年开始集中研究两个课题,一个是:道德上受过教育意味着什么?另一个是:怎样才能在道德方面更好地教育人?在库姆斯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大约经过10年时间,他们推出了一批阶段性研究成果。
1980年加拿大出版了库姆斯等人编辑的一套道德价值观教育丛书。
全套书共12本,其中6本教师用书,6本学生用书。
12本书实际共分6个题目,即:战争、老人问题、偏见、监狱、人口问题、生态学。
第七章逻辑基本规律一、下述议论是否违反逻辑的基本规律?如违反,说明违反了什么规律。
1.金人王若虚云:“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
又问无体乎?曰:有。
然则果如何?曰:定体则无,大体则有。
”答:不违反。
王若虚对同一对象“文章”从不同方面作出不同的断定,并不违反逻辑规律。
2.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
答:这句话包含如下逻辑矛盾: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包含了“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这句话本身也不能信,即包含了对自身的否定,这就违反了不矛盾律。
3.有的人拼命追求轻松。
答:这句话包含逻辑矛盾:“拼命”即“不轻松”,要“轻松”就不能“拼命”,“拼命”与“追求轻松”不能共存。
这句话是自相矛盾的,违反了不矛盾律。
4.说“如果一个人是年满十八岁的公民,那么他有选举权”,这显然是不对的;说“有人是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但他没有选举权”,这同样是不对的。
答:前者是“如果p,那么q”的形式,后者是“p 并且非q”的形式,二者是不同真、不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二者都加否定,自相矛盾,违反不矛盾律。
5.甲问:“该犯是否可判缓刑?”乙答:“对该犯判决过重了些。
”答:乙对甲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犯“答非所问的”错误。
6.一个美国人问一个华侨:“你是日本人,还是韩国人?”这个华侨拍着胸膛说:“我是中国人!”答:美国人的问话是个虚假二支选言命题,遗漏了真支“你是中国人”,而且语气中还有对中国人的轻视。
正确的回答应是:“我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韩国人”,这是对虚假问题的拒绝。
而华侨避免正面拒绝,直说:“我是中国人”,表面上“答非所问”,实则隐含了“我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中国人”的回答,并不违反同一律和排中律。
二、应用同一律的逻辑知识,分析说明下列各段话有无逻辑错误。
1.目前,有些报刊热烈讨论什么是男子汉的问题。
对此,有议论说:“男子汉绝非‘奶油书生’,而是有理想,有抱负,有铮铮铁骨的男人。
它是勇敢、坚毅、力量的代名词。
可惜目前中国的男子汉太少了。
据说光北京市,就有上万名找不到男子汉的大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