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
- 格式:ppt
- 大小:115.50 KB
- 文档页数:24
心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病因】在胚胎的第5~7周,分别自心室尖部由下而上、心球嵴处自上而下形成肌性间隔,并由来自房室瓣处心内膜垫的膜部间隔与前二者相互融合,形成完整的心室间隔,将左右心室腔完全隔开,如果在此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即会造成相应部位的心室间隔缺损。
一般系单个缺损,偶见多发者。
【症状】据统计,约20%的小口径缺损可在幼儿期自行闭合。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婴幼儿的的室间隔缺损患病率约为0.3%,而据成年人�萍熳柿希�室间隔缺损的发现率仅为0.03%,可充分证明自行闭合这一事实。
室间隔缺损不经手术治疗,其平均寿命为25~30岁,出现艾森曼格综合征后,生命期限明显缩短。
缺损口径较小、分流量较少者,一般无明显症状。
缺损较大、分流量较多者,可有发育障碍,活动后心悸、气急,反复出现肺部感染,严重时可出现呼吸窘迫和左心衰竭等症状。
当产生轻度至中度肺动脉高压、左至右分流量相应减少时,肺部感染等情况见减轻,但心悸、气急和活动受限等症状仍存在,或更形明显。
重度肺动脉高压、产生双向或反向(右至左)分流时,出现紫绀,即所谓艾森曼格综合征,体力活动和肺部感染时紫绀加重。
最终发生右心衰竭。
在肺循环阻力和体循环阻力正常的情况下,左心室收缩期压力明显高于右心室,二者约呈四与一之比。
室间隔缺损时,每当心室收缩期,血液通过缺损产生左至右分流。
婴儿出生后头几周内,由于肺小动脉仍保持某种程度的胚胎期状态,肺血管阻力仍较高,因此左向右分流量较少,此后分流量逐渐增多。
由于肺血流量增多,肺静脉和左心房的压力亦随之升高,致使肺间质内的液体增多,肺组织的顺应性降低,肺功能受损,且易招致呼吸系感染。
因此,分流量增多时,特别在婴幼儿时期,会出现呼吸窘迫。
呼吸困难增加能量消耗,加以体循环血流量相应减少,因而影响全身发育。
心室水平的左向右分流,使左、右心室负荷均增加。
起初,随着肺血流量的增多,肺总阻力可作相应调节,因而肺动脉压力增高不明显(肺血管床正常时,肺血流量增加4倍,仍可赖肺总阻力的自身调节而保持肺动脉压力无明显改变)。
房间隔缺损分级标准
一、缺损大小
根据缺损面积的大小,房间隔缺损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缺损。
小型缺损面积通常小于5mm,中型缺损面积在5-30mm之间,大型缺损面积大于30mm。
缺损面积越大,病情越严重。
二、症状严重程度
1.早期症状:房间隔缺损患者在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
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活动耐量下降、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
2.晚期症状:在晚期,房间隔缺损患者可能会出现右心衰竭、肝脏肿大、下肢水肿等症状。
三、血流动力学影响
房间隔缺损会导致左心房的血液流入右心房,从而影响心脏的血流动力学。
根据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房间隔缺损可分为非限制性和限制性两种类型。
非限制性房间隔缺损患者的左向右分流较多,而限制性房间隔缺损患者的分流较少。
四、并发症情况
房间隔缺损患者可能会出现肺部感染、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
肺部感染是房间隔缺损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肺动脉高压是由于长期左向右分流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进而引起右心衰竭。
综上所述,房间隔缺损分级标准主要包括缺损大小、症状严重程度、血流动力学影响和并发症情况等方面。
根据这些指标,可以对房间隔缺损进行准确的分级,为治疗提供依据。
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1、按心外科术前一般护理常规。
2、若为婴幼儿、儿童,尤其要做好肺部护理,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3、婴幼儿术后一般缺乏合作,术前应有意识地与其多接触,减少陌
生感。
二、术后护理
1、按低温体外循环术后护理常规及心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注意控制输入液体量及速度。
3、注意观察术后心律,房缺术后常出现结性心律、房性期前收缩等,室缺术后要注意有无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4、做好肺部护理,定时体疗,吸痰,翻身、拍背,以防肺部炎症及
肺不张发生。
5、房缺术后的患者要注意观察神志恢复情况,术后左房排气不净可
产生气栓,表现为嗜睡、昏迷、偏瘫、失语等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
处理。
室间隔缺损【疾病概述】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是左右心室之间存在异常交通,引起心室内左向右分流,产生血流动力学紊乱。
VSD 可为单纯性,也可是其他心血管畸形的一部分,如法洛四联症、大血管错位、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等。
单纯VSD 占初生婴儿的0.2%,占先天性心脏畸形的20%。
胚胎第4 周末,在房间隔形成的同时,由原始心室底部肌小梁汇合成肌肉隆起,沿心室前缘和后缘向上生长,与心内膜垫融合,将原始心室分为左右两部分,其上方暂留一孔,称为心室间孔,形成室间隔的肌部。
约在胚胎第7周末,心球的膜状间隔由上向下斜向生长,同时心内膜垫也向下延伸,使心室间孔闭合,组成室间隔膜部。
因此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室间隔肌部发育不良可形成室间隔低位缺损,如肌部缺损。
室间隔流入道、小梁部、流出道组成室间隔膜部。
如膜部融合不良,则形成室间隔高位缺损,如膜周缺损等。
根据其解剖学关系将室间隔缺损分为膜部型、漏斗部室间隔缺损、肌部型、房室通道型和混合型。
正常成人左室收缩压可达120mmHg,而右室收缩压仅30mmHg,两室压差显著。
当室间隔出现缺损时,则左室血液将有一部分经缺损流入右心室。
分流量的大小与缺损的大小及两心室的压差有关。
小型室间隔缺损其直径不超过主动脉根部直径的1/4,左向右分流量小、肺循环与体循环血流量之比Qp/Qs<2:1 ,左心室容量负荷增加, 肺动脉压力正常。
中型室间隔缺损其直径为主动脉根部直径的1/4~1/2,分流量中等,肺循环血流量超过体循环的2 倍,回流至左房及左室血流量明显增加,左室舒张期负荷增加,使左房、左室扩大。
大型缺损其直径超过主动脉根部半径,或等于主动脉直径,Qp/Qs>3:1。
不仅左房、左室扩大,同时由于肺循环血流量增加, 肺小动脉产生动力高压, 右室收缩期负荷增加, 导致右室肥大。
肺血管病变的发生与患儿年龄有关。
单纯大缺损的患儿很少在2岁前发生肺血管器质性病变。
4~5岁之后呼吸道感染减少,但随着长期大量的分流, 使肺小血管增生,增厚,硬化,管腔变小,最后形成器质性肺动脉高压,左向右分流量减少,后期出现双向分流,最后导致右向左分流,出现EiSe nmen ger综合征,肺血管发生不可逆性的阻塞性病变。
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的护理一、护理评估1、健康史:胎儿宫内环境因素、母体情况、遗传因素。
2、症状与体征:劳累后气促、心悸、呼吸道感染。
3、辅助检查:主要有心电图检查、胸部 X 线检查、超声心电图检查。
4、心理评估。
二、护理措施1、术前护理(1)术前 1 天做好各项术前准备,测身高、体重并记录。
(2)心理护理:消除患儿对医护人员及环境的陌生感、恐惧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取得配合。
2、术后护理(1)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保持气管插管在正确位置,定时抽血查动脉血气,随时调节呼吸机参数,至顺利脱机拔管。
(2)保持呼吸道通畅,儿童更为重要,定时气管内吸痰及湿化,及时消除痰液。
并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有效咳嗽。
(3)专人守护,直至各种引流管拔除为止。
由于患儿对气管插管及其他插管的刺激耐受力差,应妥善固定各引流管,防止各种管道脱出。
(4)每小时尿量及尿比重,每小时尿量不得<1 毫升/千克。
(5)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补液速度儿童<15 滴/分,成人<30 滴/分,特殊用药注意浓度、剂量准确,以微量泵注入为宜。
(6)鼓励患儿早期下床活动,术后 2-3 天即可下床,3 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
三、健康指导要点1、注意休息,适当的活动,2 个月后鼓励患儿过正常生活。
2、适当补充营养,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及刺激性食物。
3、认真遵医嘱吃药,不可随意更改剂量或换药、停药。
4、定期复查。
四、注意事项1、术后注意观察有无残余分流的征象及病情变化。
2、对于学龄房缺患儿或是中年以上患者,注意监测心功能。
3、对于上腔型的患者,注意术中上腔静脉与右房交界处做过成形术的小儿病例,注意发现术后是否有上腔回流受阻并持续加重的情况。
4、有肺动脉高压或已发展为艾森曼格综合征的患者,术前注意休息、吸氧、减少刺激,术后初期充分镇静,吸痰前应给纯氧,防止躁动及缺氧诱发肺高压危象。
5、术后因左向右分流消除,应注意维持心功能。
室间隔缺损病理生理
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病,通常指心脏的室间隔出现缺损,导致左右心室之间的血液混合。
这种疾病在病理生理上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和病理过程。
首先,室间隔缺损会导致心脏内血液的混合。
正常情况下,左心室的氧合血液和右心室的非氧合血液是分开的,但室间隔缺损会导致这两种血液混合,使得有氧血液和无氧血液混合进入主动脉,从而影响全身的氧合情况。
其次,室间隔缺损还会引起心脏的过度负荷。
由于血液混合,心脏需要额外地工作来应对混合血液的流动,这会导致心脏负荷过重,长期下来可能会引起心脏肥大、心力衰竭等病理生理变化。
此外,室间隔缺损还可能导致肺动脉高压。
由于混合血液中含有大量的氧合血液,肺动脉会承受过多的血液压力,导致肺动脉高压的发生,严重时可能引起肺动脉高压性心脏病。
总的来说,室间隔缺损在病理生理上会引起心脏负荷过重、肺动脉高压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和健康
状况。
治疗上通常需要手术干预或药物治疗来改善病理生理状态,减轻症状并改善预后。
房间隔缺损的分类
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一般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房间隔缺损,简称ASD,是指心房之间存在的孔洞或缺损。
根据位置不同,ASD又分为中央型、后部型和上腔静脉型。
第二种是室间隔缺损,简称VSD,是指心室之间存在的孔洞或缺损。
根据位置不同,VSD又分为膜型、肌肉型和出口型。
第三种是房室间隔缺损,简称AVSD,是指心房和心室之间同时存在缺损。
AVSD又分为完全型和部分型。
第四种是心房单纯性扩张,简称LAE,是指心房增大,但没有孔洞或缺损。
在治疗方面,ASD和VSD可以通过手术或经导管技术进行修补,而AVSD和LAE则需要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对于房间隔缺损的患者来说,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