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纹样及饕餮纹
- 格式:pdf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10
常见的青铜器纹饰青铜器是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
下面店铺整理了常见的青铜器纹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青铜纹饰的主要分类常见的青铜器纹饰1、饕餮纹饕餮传说中是龙的第五子,羊身,眼睛长在腋下,虎齿人爪,有一个大头和一张大嘴。
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就吃什么。
饕餮纹的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部分为正面的兽头形象,两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与耳。
有的两侧连着爪与尾,也有的两侧作长身卷尾之形,实际上是由两条夔龙纹以鼻梁为中心,侧身相对组成的。
饕餮纹的鼻、角、口部变化很多,从角、耳的不同形态可以认出其生活原型多是牛、羊、虎等动物。
牛、羊是祭祀活动的主要祭品。
饕餮纹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装饰部位,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
构图丰满,主纹两侧以富于变化的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
饕餮纹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到东周以后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导地位和狞厉色彩,而成为华美的装饰。
常见的青铜器纹饰2、夔龙纹夔是龙的一种,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
夔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其变化很多,使用灵活,有时作饕餮纹两旁填充空白的辅助花纹,也可单独构成连续排列的装饰带,夔龙纹与圆涡纹相间排列的二方连续图案,被称为火龙纹。
常见的青铜器纹饰3、龙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
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
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
传说中龙的出现与水有关,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形象更多出现。
根据龙纹的结构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蛟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
爬行龙纹,通常为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龙头张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里,额顶有角,中段为躯干,下有一足、二足或仅有鳍足之状,简单的也有无足的,尾部通常作弯曲上卷。
商周青铜器之饕餮纹研究
商周青铜器中的饕餮纹是一种常见的纹饰,具有重要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饕餮纹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神兽,形象独特,寓意吉祥、祥瑞和丰饶。
以下是关于商周青铜器中饕餮纹的研究内容:
1.艺术特征: a. 形象特点:饕餮纹通常以兽形神兽为基础,
包括身体像猪、牛或虎,头像龙或鸟等的复合形象。
具有
融合多种动物特征的构图,常带有恐怖、夸张和神秘的艺
术效果。
b. 纹饰结构:饕餮纹细节精细,线条流畅,常呈
现出细腻的浮雕效果。
纹饰通常出现在青铜器的雕刻部分,如盖饰、钮状饰、提梁或器身等位置。
2.文化背景: a. 神话传说:饕餮纹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是传说中的山林神兽,被认为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意义。
它
被赋予象征祥瑞、保护财富和驱邪避恶的寓意。
b. 社会象
征:饕餮纹在商周时期经常出现在贵族居所、祭祀仪式和
礼器上,作为社会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它也被认为是表示
君权的标志,体现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威。
3.考古发现与研究: a. 商周青铜器:饕餮纹在商周时期的青
铜器中广泛出现,如礼器、酒器、乐器等。
这些青铜器在
考古发掘中被视为重要的文物,提供了研究饕餮纹的重要
资料。
b. 研究方法:通过对商周青铜器的形态、纹样、器
物功能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综合分析与比较,研究饕餮纹
的演变、样式特征、象征意义等。
研究商周青铜器中饕餮纹的意义和变化,有助于深入了解商周时期的社会、宗教和艺术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对饕餮纹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青铜器文化及古代中国艺术的研究与传承。
什么是饕餮纹
饕餮纹是商周青铜器的主要纹样。
饕餮纹,又称兽面纹,采用抽象和夸张的手法,造成狰狞恐怖的视觉效果,有许多学者曾作过不同的解释。
有人认为饕餮是由双鸡相对组成一个羊头,鸡羊谐音,有“吉祥”之意;有人认为是“通天地(亦即通生死)”;有人认为是“辟邪驱鬼”;有人认为是“戒之在贪”;有人认为是“象征威猛、勇敢、公正”;还有人认为是“祭神”等等。
夔纹。
这是一种近似龙纹的怪兽纹,常见于商代铜器纹饰中。
饕餮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一只贪吃的神兽,而装饰在青铜器上的这种饕餮形象结合了牛、羊、虎等动物的特征,经过夸张、变形而形成的一种富有装饰性的纹饰,使它看似像很多动物,但是又都不像,实则是当时人们通过想象所创造的神的形象。
《大盂鼎》周。
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的研究饕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神秘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与象征意义。
在古代青铜器的饰纹中,饕餮纹系列是致力于吉祥和富贵祈愿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且饕餮纹在青铜器的制作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对饕餮纹的历史起源、纹饰特点以及文化象征作简要探讨。
一、历史起源饕餮纹起源于中国古代神话,它是一种传说中的怪兽,类似于龙、凤、麒麟等神兽。
在《山海经》中,有“饕餮,其状如豹,文身如彩虹”的记载。
在《周礼》中,饕餮是用来祭祀天神、地神和宗庙神明的神器。
在春秋战国时期,饕餮逐渐演化成一种贵族的美食,并在晋、楚、齐等国成为正式的上等供品。
二、纹饰特点饕餮纹是古代青铜器纹饰的一种,其特点是由两种形态组成的动物纹构成,一种是狮形象,一种是龙头蛇身。
具体来说,饕餮是一种蛇身、狮腰、牛蹄、龙头的神兽,又名狼头、狼腰、牛鼻、龙鳞、爪息、虬鳅等。
在青铜器中,饕餮常常被嵌在器身上,成为一个与器身密不可分的整体。
此外,在青铜器的雕刻中,饕餮纹在模仿实物时很少贴近生物学特征,而是通过将龙头、狮身、蛇脊等生物学要素组合而成。
三、文化象征饕餮纹是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与寓意。
首先,饕餮纹在古代被视为能够驯服凶猛野兽的神物,象征着民族的力量和勇气。
其次,饕餮纹在古代被认为具有息灾、祈福的作用,经常被用于文化礼仪中,寄表祈求人们的祝福和吉祥。
此外,饕餮纹还被视为一种吉祥的食品图案,寓意着财富和丰盛。
总之,饕餮纹是中国古代青铜器文化中非常重要且具有价值的纹饰形态之一。
起源于古代神话和动物形态,饕餮纹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和寓意,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神话、动物和风俗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青铜器纹饰种类、演变(先秦时期)一、青铜器纹饰的种类主要有饕餮纹(或称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圆涡纹、窃曲纹、波纹、蛟龙纹、蟠螭纹、螭虺纹、羽纹、四瓣花纹、勾连雷纹、连珠纹、各种动物(犀牛、鸮、兔、蝉、龟、鸟、象、虎、蛙、牛、羊、熊、猪等)纹、各种兽体变形纹、火纹、人物画像等。
二、纹饰的演变和意义1.饕餮纹的演变及意义青铜纹饰最具代表的纹饰演变体现在饕餮这一形象上。
饕餮是一种非常狰狞的兽形头像,从生物学角度很难分辨其原型。
《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今人有说饕餮是龙的第五子,有说是变形的兽面,有说是蚩尤战黄帝的胜利标志,有说是怪人……对其没有统一的定义。
从汉字的结构看,饕餮两字都有“食”这个意符,图形纹饰犹如张开的大口,在商、周时期的鼎中,饕餮是最主要的纹饰。
饕餮纹主要出现在先秦时期的王室祭器、礼器及食器上。
饕餮的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部分为正面的兽头形象,两眼突出,口裂很大,有角与耳;有的两侧连着爪与尾,也有的两侧作长身卷尾之形。
饕餮纹实际上是由两条夔龙纹以鼻梁为中心侧身相对组成的,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纹饰部位,图案是平面的,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
早期没有云雷纹填充,商代中期至周代早期,开始以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整个纹饰出现多层次的光影效果。
饕餮变形可以说是一种重组变形。
它包含浑然整体和部分组合整体两类现象,二者的合一又正好对应了中国上古“和谐”思想的演化——“礼”的思想。
青铜器厚重的材质,体现它的凝重厚实,正好对应了“礼”的庄严齐一;而饕餮形象和猛兽“吃人”也正好暗合了“礼”的一个主要特征:威严。
饕餮纹在青铜器中被大量使用,起初可能是与图腾信仰有关,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先秦时期,其则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威严与主导地位。
因此,饕餮纹在青铜纹饰中的代表性地位是不可取代的。
2.龙纹的演变及意义青铜器纹饰中除了饕餮纹具有代表性外,龙纹也是青铜器主要纹饰之一。
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的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是古代文明的艺术品,其中的饕餮纹饰更是古代艺术的典范。
饕餮纹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一种常见纹饰,它不仅在青铜器上出现,还广泛地出现在青铜器、陶器、玉器等各种器物上。
饕餮纹饰源自于中国古代传统的神话传说和图腾崇拜,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宗教意义。
本文将围绕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展开研究,探讨其艺术特点、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一、饕餮纹饰的艺术特点饕餮纹饰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一种典型纹饰,它通常呈现出怪异而夸张的形态,具有复杂的纹饰结构和浓烈的装饰效果。
饕餮纹饰的形态多变,有的呈现为龙头、獬豸、鱼身等形象,也有的结合了狮子、鹰等动物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造型特点。
在青铜器上,饕餮纹通常以浮雕或浮雕线的方式呈现,其线条流畅、勾勒清晰,显露出古代匠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审美能力。
饕餮纹饰的色彩丰富多样,有的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铜光闪闪,有的镶嵌了珍贵的玉石、琥珀等材料,更加突显了其华丽的装饰效果。
二、饕餮纹饰的历史渊源三、饕餮纹饰的文化内涵饕餮纹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饕餮纹饰象征着财富和丰饶。
古人认为饕餮是一种凶猛的怪兽,能够吃石食金,因此成为了财富的象征。
在古代社会,人们期望能够通过雕刻饕餮纹饰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希望家族兴旺发达、财源滚滚。
饕餮纹饰还代表着权力和统治。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饕餮常常出现在贵族墓葬青铜器上,成为了权贵地位和统治地位的象征,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制度。
饕餮纹饰还反映了古人对神话传说和图腾崇拜的崇敬和敬畏之情,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秘色彩。
饕餮纹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纹饰,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结语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当今,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已成为了研究古代文明和古代艺术的重要对象,在考古学、文化学、艺术史学等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青铜器兽面纹简介
兽面纹是青铜器上最早的一种装饰纹样,它以兽面为主体,以圆点、直线为轮廓线,呈几何形排列。
兽面纹是一个人首兽身的形象,也就是人首兽身。
它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面部有目,二是口大能言。
兽面纹最早出现于夏代晚期。
商代早期兽面纹以饕餮纹最为著名。
饕餮纹又称饕餮纹,传说为四兽首人身,有目有口有牙,能食人。
饕餮的形象是一种狰狞的、神秘的动物。
青铜器上的兽面纹大多都是这种纹饰。
兽面纹是夏代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一种纹饰,其装饰形式较为简单,在商代后期的青铜器上有所发展,到西周晚期就逐渐消失了。
兽面纹是由两个基本相同的几何形组成,并以简单线条作为轮廓线来装饰纹样,不加任何纹饰。
兽面纹在西周早期到春秋中晚期的青铜器上应用较多,而到了战国以后就逐渐消失了。
兽面纹的流行时代很长,大约持续了3000年左右。
从西周早期开始流行,一直持续到战国时期。
兽面纹以饕餮纹为主要代表,是一种具有强烈写实风格的青铜器装饰纹样。
—— 1 —1 —。
商周青铜器上兽面纹的基本特点与发展演变兽面纹又称饕餮纹,是商周青铜器上最常见的纹饰之一,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饕餮是一种贪吃的野兽,《吕氏春秋·先识览》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以言报更也。
”宋代金石学家将青铜器上表现了各种野兽及其头部的纹饰统称为饕餮纹。
实际上它综合了多种动物的特征,通过艺术的夸张和抽象的手法,形成幻想中的怪兽,给人以神秘威严之感。
最具特点的是兽目,炯炯有神,不怒自威。
青铜器上的此类纹饰有多种组合,有的有首有身,有的有首无身,还有的无目有身等,这显然与古史记载的所谓“有首无身”的饕餮不符,所以我们觉得称为“兽面纹”更贴切,因为它指出了这种纹饰的构图形式。
(图一)图一兽面纹的基本构图商周时期,兽面纹神态生动,形状复杂多变,或似鹰、似凤,或像牛、像羊、像虎;或抽象,或写实,或简约,或粗犷,或变形,或分解。
但是它的基本构图是以鼻梁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着角、目、口、耳等,多数兽面纹有曲张的爪子,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式的没有兽的体部或尾部。
所有兽面纹都是按照这一布局设计的,只有表现技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兽面纹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和陶器,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和黄河流域龙山文化的器物上均常见兽面纹。
青铜器上的兽面纹则出现在夏代。
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青铜器的制作才刚刚拉开序幕,属于我国青铜器艺术的初创时期,青铜器种类少,造型简单,器壁较薄,制作粗糙,纹饰较少。
夏代青铜器的兽面纹主要出现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牌饰上,铜牌饰表面由许多形状不规则的绿松石镶嵌成兽面纹,双目圆凸,有明显的眼眶,鼻与身脊相通,两角上卷,有的身躯还饰有鳞状斑纹。
整个兽面纹除了双眼外,其他部分抽象而不写实,它是已知青铜器上最早的兽面纹了。
(图二)这种镶嵌的兽面纹与后来青铜器上的纹饰有很大区别,但是它开创了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先河。
图二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夏晚期绿松石镶嵌兽面纹牌饰商代,兽面纹成为最常见的主题纹饰,往往构成青铜器全部装饰花纹的中心。
有关中国传统纹样的故事
1、饕餮纹:饕餮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饕餮是一种想象出来的神秘怪兽,它没有身体,只有一个脑袋和一张大嘴,十分贪吃。
饕餮纹代表着智慧与精神意志,象征着内涵与特征,是器物的主要纹饰,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文化生活。
2、云气纹:云气纹是一种用流畅的圆涡形线条组成的图案,一般作为神人、神兽、四神等图像的地纹,也有单独出现的,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汉魏时期中国民间对自然的崇尚和对神仙的崇拜。
云气纹寓意高升和如意。
3、莲花纹:莲花是中国的传统花卉,自佛教传入我国后以莲花作为佛教的标志,莲花代表了“净土”、“纯洁”,莲花因此成了佛教艺术中主要的装饰题材。
莲花纹寓意“吉祥”,现在多作为装饰出现在瓷器上。
4、水波纹:水波纹,又称为“海涛纹”,“海水纹”。
水,滋养万物,润物无声,福泽天下,因此,水波纹就被世人赋予了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寓意。
波涛汹涌的水波纹有气势磅礴,威严不可触犯之态,常与龙纹、蟒纹、凤纹、等相配使用于服饰,是身份的象征。
5、团花纹:团花纹也称“宝相花”,“富贵花”,以精美细致、饱满华丽的艺术样式著称。
其外形圆润成团状,内以四季草植物、飞鸟虫鱼,吉祥文字,龙凤等纹样构成图案,寓意着金玉满堂,荣华富贵。
青铜器纹饰种类、演变(先秦时期)一、青铜器纹饰的种类主要有饕餮纹(或称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圆涡纹、窃曲纹、波纹、蛟龙纹、蟠螭纹、螭虺纹、羽纹、四瓣花纹、勾连雷纹、连珠纹、各种动物(犀牛、鸮、兔、蝉、龟、鸟、象、虎、蛙、牛、羊、熊、猪等)纹、各种兽体变形纹、火纹、人物画像等。
二、纹饰的演变和意义1.饕餮纹的演变及意义青铜纹饰最具代表的纹饰演变体现在饕餮这一形象上。
饕餮是一种非常狰狞的兽形头像,从生物学角度很难分辨其原型。
《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今人有说饕餮是龙的第五子,有说是变形的兽面,有说是蚩尤战黄帝的胜利标志,有说是怪人……对其没有统一的定义。
从汉字的结构看,饕餮两字都有“食”这个意符,图形纹饰犹如张开的大口,在商、周时期的鼎中,饕餮是最主要的纹饰。
饕餮纹主要出现在先秦时期的王室祭器、礼器及食器上。
饕餮的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部分为正面的兽头形象,两眼突出,口裂很大,有角与耳;有的两侧连着爪与尾,也有的两侧作长身卷尾之形。
饕餮纹实际上是由两条夔龙纹以鼻梁为中心侧身相对组成的,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纹饰部位,图案是平面的,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
早期没有云雷纹填充,商代中期至周代早期,开始以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整个纹饰出现多层次的光影效果。
饕餮变形可以说是一种重组变形。
它包含浑然整体和部分组合整体两类现象,二者的合一又正好对应了中国上古“和谐”思想的演化——“礼”的思想。
青铜器厚重的材质,体现它的凝重厚实,正好对应了“礼”的庄严齐一;而饕餮形象和猛兽“吃人”也正好暗合了“礼”的一个主要特征:威严。
饕餮纹在青铜器中被大量使用,起初可能是与图腾信仰有关,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先秦时期,其则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威严与主导地位。
因此,饕餮纹在青铜纹饰中的代表性地位是不可取代的。
2.龙纹的演变及意义青铜器纹饰中除了饕餮纹具有代表性外,龙纹也是青铜器主要纹饰之一。
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的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它们不仅具有珍贵的文化历史价值,而且在艺术领域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饕餮纹饰作为古代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为古代青铜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饕餮纹饰的起源与发展饕餮纹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上常见的一种纹饰,其形态多样,包括龙头、獠牙、蛇身、鹿角等元素的组合。
关于饕餮的起源,史学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其中有学者认为饕餮纹饰可能源自古代部落的图腾信仰,或是古代祭祀活动的神兽形象,也有学者认为饕餮的形象可能来源于古代对恐龙的想象。
无论其具体的起源如何,饕餮纹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形象的变化与时代的演变密不可分。
饕餮纹饰最早出现在商代青铜器上,随后在周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商代的青铜器上,饕餮纹饰通常呈现出神秘而威武的形象,其头部多为龙形或虎形,身体通常呈现蛇形或鹿形,给人一种神秘而威武的感觉。
而到了周代,饕餮纹饰则更加多样化,其形象不再局限于动物的结构,而是融合了各种不同的生物形态,如龙、凤、虎、豹等,使得整体更加丰富多彩。
饕餮纹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其形态更加夸张和夺目,显示出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富足。
二、饕餮纹饰的象征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饕餮纹饰具有非常丰富的象征意义,它既是一种信仰的象征,也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在古代的祭祀活动中,饕餮常被视为一种神兽,具有辟邪驱邪的作用,因此常被用于祭祀活动中的青铜器上,以此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在古代的社会制度中,饕餮也被视为一种权力的象征,它常常被用于统治者的印章、玺印等文物上,以此来显示出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威。
饕餮纹饰在古代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象征和内涵的体现。
三、饕餮纹饰的艺术价值饕餮纹饰作为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一种常见装饰,其在艺术上也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与饕餮纹的名实作者:朱宗明来源:《收藏/拍卖》 2016年第10期文:朱宗明图:朱宗明(除署名外)中国古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艺术形态,卓著成就,令后世敬仰。
纹样所透析的气势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精神,其深谙的文化内涵值得人们深思探寻。
商周时期“兽面纹”因它那狰狞的面容,常常会唤起人们沉重、压抑、神秘和恐怖的感觉,以它为青铜器的主题纹样,为礼器增添了神秘而令人畏惧之感。
祭祀时既以通天神祖先,又体现出那些礼器的主人是有令人恐惧的权威,恰是兽面纹日趋流行的原因。
商周青铜器上“兽面纹”所呈现的形式、内容多样性,远远超出传统“饕餮纹”概念。
因此,我们仅用“饕餮纹”来涵盖所有兽面纹,或者把兽面纹等同于饕餮纹,其“名”与“实”则有待商榷。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艺术,是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缩影,其种类之丰富、数量之巨大、造型之奇异、纹饰之瑰丽、工艺之精湛令人惊叹。
而其内涵之丰富、延续之绵长、影响之久远无疑又塑造了中国青铜时代独特的文化品格与艺术风范。
在丰富的青铜器装饰纹中,兽面纹或说饕餮纹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也是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种装饰纹样。
但在我们的概念中,“兽面纹”与“饕餮纹”却往往混为一谈。
一些专业学术著作中也常常对此论述界定不清,如1981 年考古发掘于河南偃师二里头墓葬中出土的一件嵌绿松石铜牌饰上的纹饰,在《中国考古学大辞典》的辞条里注明为“兽面纹”,而大型画册《中国历史艺术· 工艺美术篇》中却说它是“饕餮纹”。
为何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题纹样的定名上出现如此差异呢?其实在一些经典文献和考古发掘报告中,我们不难发现“兽面纹”与“饕餮纹”这两个纹饰名称是有着明显的概念区别,似乎不能将它们简单笼统地混称一名。
首先,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饕餮”一词尚未出现,“饕餮”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一种神灵动物。
《吕氏春秋· 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己自身,以言报更也。
”宋代吕大临《考古图》中说得很明白:“祭鼎,文作龙虎,中有兽面,盖饕餮之象。
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的研究引言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而青铜器上的纹饰更是展现了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饕餮纹饰是古代青铜器上的一种常见装饰图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进行研究,探讨其起源、发展及文化意义。
一、饕餮纹饰的起源饕餮纹饰最早出现在中国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最终成为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重要装饰图案之一。
饕餮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认为饕餮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形状似豕身虎首,兼具不同动物的特征。
另一种说法认为饕餮是天地万物的象征,代表着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不论其起源如何,饕餮纹饰作为古代青铜器上的装饰图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二、饕餮纹饰的发展在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上,饕餮纹饰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演变。
在商代青铜器上,饕餮纹饰常常以浮雕的形式出现,线条简洁流畅,富有动感。
而在西周青铜器上,饕餮纹饰则更加细腻精美,常常与其他纹饰相融合,展现出独特的美感。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饕餮纹饰则更加生动多样,常常作为装饰图案出现在青铜器的不同部位,并与其他图案相互交融,在装饰艺术上达到了巅峰。
三、饕餮纹饰的文化意义饕餮纹饰作为古代青铜器上的重要装饰图案,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饕餮被认为是一种神兽,其形象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代表着古代人对神灵的崇拜和崇敬。
饕餮象征着丰富和充盈的意义,在古代青铜器的装饰上,饕餮纹饰常常与其他图案相结合,寓意着家庭的富足和吉祥。
饕餮纹饰还常常出现在古代王室的器物上,具有权力和统治的象征意义,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
结语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起源、发展和文化意义都体现了古代文明的丰富内涵。
通过对饕餮纹饰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辉煌,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古代文明的精神。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学者对饕餮纹饰进行深入研究,为我们揭开古代文明的神秘面纱,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的研究中国古代的青铜器是重要的文物和艺术品,其中饕餮纹饰是一种常见的图案。
饕餮形状独特,常出现在青铜器的纹饰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进行研究和探讨。
饕餮纹饰最早出现在殷商时期的青铜器上,后来在周代的青铜器中广泛流传。
饕餮是一种神秘的生物形象,有着独特的形态特征。
饕餮的头部与身体结合在一起,上面长有獠牙和尖刺。
它的身体长而扁平,具有鸟的翅膀和鱼的尾巴。
整个形象似乎是由多种动物组合而成的,显示出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万物的独特观察和思考。
在青铜器上,饕餮纹饰常以浮雕的形式出现。
这些纹饰既具有装饰作用,又有着深刻的寓意。
饕餮被认为具有吉祥的象征意义,被古代人们视为能带来好运和祥瑞的神物。
饕餮纹饰常常被用在宴会器物和祭器上,以表达对幸福和繁荣的追求。
饕餮纹饰也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
在古代中国,人们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饕餮被视为神灵的使者,代表着与神灵沟通的桥梁。
饕餮纹饰经常出现在祭祀活动中,以提升祭祀仪式的神圣感和庄重感。
饕餮纹饰还与古代王权密切相关。
在古代中国,帝王是绝对的统治者,被视为神的化身。
饕餮作为吉祥的象征和神灵的使者,常被用作帝王的标志。
古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也常常与帝王的名讳或纪年等元素结合,进一步巩固了帝王的权威和地位。
通过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我们能够了解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宗教信仰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特征。
饕餮纹饰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生态的观察和思考,还展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于文化精神的崇尚。
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的研究对于揭示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其形态特征、象征意义和历史背景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中国的艺术和文化遗产。
中国青铜器源远流长,造型凝练稳重,古朴美观,结构严密;纹饰图案绚丽璀璨,丰富多彩,既有写实的动物图形,又有抽象的几何形。
所谓礼器,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器具,而是王室贵族在祭祀、盟誓等活动中举行礼仪的器具,具有较强的宗教巫术色彩。
青铜器上常以浮雕、圆雕、透雕等各种不同的手法雕刻出花纹,有饕餮纹、夔龙纹、凤鸟纹、各种动物纹(如鱼、蛙、龟、蚕、羊、牛、象、鸟等)、几何纹等图案。
但在各种纹样中,最具特色的是饕餮纹(图1、2),其流行于商代及西周早期。
这种纹饰以表现动物头部正面形象特征为主,直鼻,鼻梁凸出,以鼻梁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双目巨大,炯炯有神,大嘴咧开,口中有獠牙或锯齿形牙,额上有兽角,角形有外卷式、内卷式(内勾似羊角,外曲似牛角),有耳(也有人认为是肉翅,形如耳朵)。
饕餮纹在商周时期被广泛应用于青铜器、玉石器、陶器、骨雕、漆雕等方面,几乎无处不在。
其具有牛、羊、虎、犬、豕等动物的局部,但不脱威武、凶悍的特点。
无论在造型式样的设计还是纹饰画面的表现中,其均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对此后的中国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关于“饕餮”河有源,树有根,饕餮纹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不是从天而降、凭空出现的东西,而是建立在古人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的基础上的。
因此,从追根溯源的角度谈饕餮纹,则不可不说饕餮。
因时代久远,古籍记载混乱,学术界对此争论颇多,故笔者选取了几个典型的说法。
1.缙云氏不才子《左传 文公十八年》记载:“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也就是说,饕餮是黄帝时代夏官缙云氏(夏官司马管行政军事)的儿子,他贪吃好货,崇尚奢侈,搜刮聚敛,没有止境,不肯同情孤寡贫穷。
2.传说中的野兽《山海经 北山经》云:“钩吾之山……有兽焉,其状羊身而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
饕餮纹大圆鼎介绍
饕餮纹大圆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之一,属于商代晚期的青铜器。
饕餮纹大圆鼎的形状呈圆形,由两个主体部分组成:底座和鼎身。
整个青铜器通高约48厘米,直径约48厘米。
其重量约为75公斤。
饕餮纹大圆鼎底座的四周刻有浮雕纹饰,其中最为显眼的是"
饕餮纹",这是一种古老的神兽纹样,通常被认为象征着财富、权力和富饶。
饕餮纹被视为一种吉利的纹饰,常常出现在古代青铜器上。
饕餮纹大圆鼎的鼎身上也刻有各种纹饰,比如云纹、雷纹、纽纹等。
这些纹饰以浮雕形式出现,丰富了整个青铜器的视觉效果。
此外,饕餮纹大圆鼎的两侧还饰以对称的双龙形纹饰,更增添了神秘、神圣的氛围。
饕餮纹大圆鼎不仅是古代饮食文化的载体,更是商代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多个方面的重要象征。
它的出土和研究,对于探索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饕餮纹大圆鼎目前保藏在中国辽宁省博物馆,供人们欣赏和学习。
第三章青铜器纹样及饕餮纹3.1古拙的几何纹样作为衬底的几何形纹:几何形纹是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纹饰,在夏代时的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简单的几何形纹饰,到商代早期,特别是二里岗上层时期几何形纹饰更得到了飞跃发展。
在二里岗下层时期,如弦纹、乳丁纹和方格纹等在青铜器上多是作为主纹出现,后来则更多是作为兽面纹的陪衬使用。
商代早期的几何形纹,主要有一下几类:弦纹:商早期青铜器上颇为盛行的几何纹之一。
为一道或多道凸起的直或横甚至斜的线条。
多饰于铜器颈部、腰部和圈足,有的以“人”字形或“×”形饰于鬲的袋足上,但在多数情况下仍是作为边框而出现。
圆圈纹:其变化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连珠纹以空心的小圆圈呈带状排列,所以又称圈带纹或称连珠纹。
有的是以一排或数排连珠纹作为铜器上的主纹,但多数是施于主体纹饰的上下作边框性纹饰。
圈点纹在小圆圈中心突出一圆点,多施于主体纹饰的上下作边框性纹饰。
乳丁纹圆圈内是新作乳突状,多横向或纵向排列成带状。
常见在铜斝腹部施以一、两排乳丁纹作为主体纹饰,也有在方鼎的四壁两侧和下部施以成排的乳丁纹。
云雷纹最早出现于新时期时代晚期的陶器上,它的构图应源于对水的漩涡型流转的模拟。
一般将圆转的回旋线条构成的称云纹或卷云纹,将方折角的回旋线条构成的称云雷纹。
实施上两者的区分并不是很严格,有的成半圆半方,有的圆、方兼用。
所以,现在多讲两者统称为云雷纹。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上的云雷纹已经流行,常见的构图形式有横S形、斜角形和目云形等。
冏纹:装饰特点是在圆形且略微凸起的弧面上,沿边施有四道到八道不等的旋转状弧线,中央有一圆圈。
现有的称为火纹,还有的称为涡纹。
冏纹最早出现在二里头文化期铜斝的腹部,只是图形比较原始,只有圆形,尚未出现旋转状的弧线,到商代早期,冏纹已较为普遍,在一些斝的腹部、柱上都施有冏纹。
3.2兽面纹与饕餮纹中国青铜器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经夏、商、西周和春秋,大约经历了15个世纪,其中商和西周青铜器由于处于文化意识形态的核心,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但整个青铜器纹饰从商到战国的演变则显示了中国文化从原始向理性演化的逻辑过程。
青铜器纹饰绚丽多姿,复杂多样,而最具代表性的最能体现出纹饰的变异思潮的图案就是兽面纹。
兽面纹,传统一直称为饕餮纹。
《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
以言报更也。
宋人的《考古图》和《博古图》则据此将古彝器上的兽面称作饕餮纹。
自宋以后延至今日,有的学者仍沿用饕餮一名。
兽面纹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器或陶器图案,例如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和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器物上常见有兽面纹。
兽面纹属于一种来自自然界动物类形象的纹饰,但又是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动物。
它是综合了多种动物特征,或是以一种现实动物兽面为主,兼具其他几种动物特征,通过艺术夸张和抽象的手法,形成幻想中的怪兽,给人以神秘威严之感。
青铜器商的兽面纹有多种组合,例如有首无身、有首有身、无首(或无目)有身、有首简身。
有首变身等。
兽面纹图像在各个时期变现形式不同,或写实,或抽象,或简约,或粗犷,或变形,或分解,千姿百态,尽显风流。
商周时期,兽面纹以神态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精神统治力耳占据青铜纹饰的主导地位,成为青铜器的主题花纹,并装饰在器体的显要部位,盛行时间长达千年,直至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衰落。
兽面纹所表现出来的狰狞面貌,常常会唤起人们沉重、压抑、神秘和恐怖的感觉,也为青铜礼器增添了令人畏惧的色彩,祭祀时也可以通过礼器与礼器上怪异的兽面纹与天神或祖先沟通,请他们给予人们庇护,因此也使那些礼器的主人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这正是贵族们所希望达到的政治效果。
兽面纹占有突出的地位,它用艺术的形式表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和认识。
这也是兽面纹在商周流行的重要原因。
饕餮纹是指“有首无身”的兽面纹,所以,更多学者改用兽面纹代替饕餮纹,更具有普遍性和准确性。
饕餮这一形象是青铜图案的具象重组变形的主要体现。
饕餮是一种非常狰狞的兽形头像。
饕餮究竟是一种什么兽,学者们颇有争论。
其实,作为一种文化想象产物,它的生物学原型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最终确认的。
3.3饕餮纹的形象与意义上古中国,青铜图案和彩陶图案一道构成两大艺术奇观。
如果说彩陶图案的抽象化显示了中国艺术心灵的一个方面,那么青铜图案的逻辑演变,特别是其中的重组变形,则蕴含着中国艺术心灵的另一个方面。
其中主要体现在饕餮这一形象上。
3.3.1饕餮的文化内涵饕餮的文化内涵有很多说法,此种说法是我比较认同的:从字形(两字的意符都是“食”)、图形(张开的大口)和文献解释(《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来看,饕餮和吃,狠狠的吃有关。
它的狰狞、威吓、崇高、意义都与吃有关。
吃在上古本就是一个最为厚沉意远是问题。
人民的生存与吃有关,“民以食为天”;国家的安定与帝王的饮食调和有关,“味以行气,气以充志,志以定言,言以出令”(《国语·周语上》),所谓味和而心和,而政和。
最严肃的道德可以用吃来比喻,孟子说:“饱乎仁义”,“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孟子·告子上》)。
最玄远的哲学和艺术也常用吃来表达,所谓“秀色可餐”、“味外之味”、最典型的青铜纹饰与吃相连,无非是重饮食的中国文化在上古的表现,说明饕餮这一次年各项恰到好处与上古意识形态核心罢了。
当然那时“吃”的内涵与理性化以后是完全不同的。
还有种说法为:龙生九子,第五子为饕餮。
是上古一种凶猛且残忍的魔兽,喜食人,食量大。
从这一点不难看出,饕餮其实就是当时社会黑暗一面的具体表现。
而人们也很愤恨奴隶制社会的压迫,以饕餮来寄托自己的感情,饕餮也就越来越被人们熟识。
把饕餮比喻成吃人的奴隶制社会,这是古代饕餮文化最重要的含义。
由于饕餮是凶猛的魔兽,具有强大的力量,因此被北方很多少数民族当作附身符。
把它的图纹刻在器具、食皿上,认为这样就可以借助饕餮强大的力量,不被其他猛兽所吞噬。
后来就这样逐渐取代了原本吃人残忍的一面,成为了神兽。
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
3.3.2饕餮的具象重组变形饕餮作为一种文化想象的产物显出了一种具象的不定性。
这种不敌不过习惯即使艺术思维的重组变形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又透出了上古艺术思维特有的秘密。
李济先生列出了一个饕餮形成的逻辑序列:两条左右分开并置的夔龙,慢慢靠拢,两头不合并,最终形成一个了无痕迹的饕餮头部。
现陕西博物馆藏的西周青铜器上的饕餮明显地可以看出是由四部分组成的,一虎头形成脸的上半部,两条夔龙伸向两边,它们的侧面头构成饕餮的脸庞的两边,一牛头构成饕餮的下颌。
由此可以得出,饕餮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物纹样拼合重组变形而成。
饕餮纹饰有一基本的核图案。
从具象上讲,其基本格局为:“以鼻梁为中线,俩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形象比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的两侧有的有耳,多数兽面纹有曲张的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躯体或兽尾”。
这一基本构图可以是一个完全混一的整体兽形,也可以是由多种兽类所组成的整体兽形。
但无论是在哪种情况下,图案的核心都是要突出狰狞可怖威吓。
从构成旨趣讲,它是要把两种或俩种以上的元素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饕餮的演化变形,可以列出逻辑序列,如李济先生所做的那样,但李济先生自己也说了,这是非现实而仅为想象中的逻辑。
从历史上讲,很早的龙山文化食锛兽面纹、良渚文化玉琮兽面纹,就有了完整混一的类似饕餮的形象,而商代更存有大量浑然整一的饕餮形象。
但上面举出的西周饕餮却是由四大部分构成。
王有为先生也谈到了饕餮具象的多样性:“饕餮······最初是相向凤鸟纹,人面纹,翼式羽状高冠人面纹;而后是翼式羽状高冠牛角兽足纹;然后开始抽象化,转为兽形的几何图案纹,但到了商代的中、晚期又具象起来,并定型化。
定型初期的饕餮是侧视人立式牛首夔龙相向并置复合纹,侧视状卧式牛首夔龙相向并置复合纹,而后舍去龙身,保留头部;在往后,又开始抽象化,只保留龙目······在这前后,由饕餮派生出几种新的龙纹:牛首夔龙将鼻唇延长或以象鼻为龙鼻反向共目的模式窃曲纹;牛首夔龙舍弃面部除角以外的所有部分,双角相向共目时,即所谓‘花状目雷纹’。
”这说明饕餮以浑然整体分化为各组成部分,而是遵循中国思维:一个核心,多种图式。
当饕餮以浑然整一的具象出现时,人们也知它为各部分所组成,当以各部分构成整体的具象出现时,也知其在核心上是浑然整体。
饕餮的重组变形包含了浑然整体和部分组合整体两类现象,而这的合一又正好对应了中国上古和和谐思想的演化,上古的和谐思想文献可确切考证的一是来自音乐,一是来自饮食,二者皆为礼的一部分,铸有饕餮的青铜也是礼的一部分。
“钟鸣鼎食”这一古语也显示出了音乐、饮食与青铜的密切关系,和的思想最典型地表现在五行图式和八卦图式之中。
五行是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
五行包含着整个宇宙容一切时间和空间在内的万事万物。
这万事万物以五行为纲,以相克相生的动态平衡显示出生动蓬勃的和谐图式。
八卦是指世界的八种基本物质:乾、坤、震、离、巽、兑、坎、艮。
八卦的细分,演为六十四卦,演为宇宙万物;八卦的内涵可归结为阴阳。
八卦的和的思想既显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太极图的阴阳互含,也显为先天八卦图的八种基本物质和谐运转,“对立而不相抗”。
中国的和的思想要而言之:一、有一个中心,在八卦中是太极,在五行中是土;二、处理对立关系运用的是“对立而不相抗”的融合、定位、互补原则;三、有一种容纳万有、使之规范的宇宙气魄。
中华民族由小到大,以一族为主,联合包容他族,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终于成华夏的世界图式,是与其具有特色店和的思想密不可分的。
饕餮的重组变形正是从艺术形式上透出了这种和的思想。
饕餮的浑然整一形象暗含着一种中心化原则,饕餮形象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动物组成,其暗含的是包容和融合的原则,作为构成成分的动物不断变化显示了包容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正如五行和八卦可以按很多方式排列,可以化为多种具体指涉一样。
饕餮在发展进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尤其是在以龙图腾作为神圣标志的华夏,饕餮纹的发展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很多学者认为,饕餮是龙的一个阶段,或一种来源、一种类型。
但为什么最后是龙而不是饕餮成为民族的象征,这是另一个复杂且很有意思的问题。
从前文的观点看,龙的形成恰好与饕餮的形成是同一种思维方式和艺术法则,即由和的思想为指导的重组变形。
3.3.3饕餮吃人的寓意青铜纹饰中除了由重组变形产生的多姿多彩的饕餮之外,另一重要现象就是“饕餮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