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纹饰之饕餮纹
- 格式:docx
- 大小:31.68 KB
- 文档页数:9
商周青铜器之饕餮纹研究
商周青铜器中的饕餮纹是一种常见的纹饰,具有重要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饕餮纹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神兽,形象独特,寓意吉祥、祥瑞和丰饶。
以下是关于商周青铜器中饕餮纹的研究内容:
1.艺术特征: a. 形象特点:饕餮纹通常以兽形神兽为基础,
包括身体像猪、牛或虎,头像龙或鸟等的复合形象。
具有
融合多种动物特征的构图,常带有恐怖、夸张和神秘的艺
术效果。
b. 纹饰结构:饕餮纹细节精细,线条流畅,常呈
现出细腻的浮雕效果。
纹饰通常出现在青铜器的雕刻部分,如盖饰、钮状饰、提梁或器身等位置。
2.文化背景: a. 神话传说:饕餮纹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是传说中的山林神兽,被认为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意义。
它
被赋予象征祥瑞、保护财富和驱邪避恶的寓意。
b. 社会象
征:饕餮纹在商周时期经常出现在贵族居所、祭祀仪式和
礼器上,作为社会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它也被认为是表示
君权的标志,体现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威。
3.考古发现与研究: a. 商周青铜器:饕餮纹在商周时期的青
铜器中广泛出现,如礼器、酒器、乐器等。
这些青铜器在
考古发掘中被视为重要的文物,提供了研究饕餮纹的重要
资料。
b. 研究方法:通过对商周青铜器的形态、纹样、器
物功能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综合分析与比较,研究饕餮纹
的演变、样式特征、象征意义等。
研究商周青铜器中饕餮纹的意义和变化,有助于深入了解商周时期的社会、宗教和艺术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对饕餮纹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青铜器文化及古代中国艺术的研究与传承。
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的研究饕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神秘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与象征意义。
在古代青铜器的饰纹中,饕餮纹系列是致力于吉祥和富贵祈愿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且饕餮纹在青铜器的制作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对饕餮纹的历史起源、纹饰特点以及文化象征作简要探讨。
一、历史起源饕餮纹起源于中国古代神话,它是一种传说中的怪兽,类似于龙、凤、麒麟等神兽。
在《山海经》中,有“饕餮,其状如豹,文身如彩虹”的记载。
在《周礼》中,饕餮是用来祭祀天神、地神和宗庙神明的神器。
在春秋战国时期,饕餮逐渐演化成一种贵族的美食,并在晋、楚、齐等国成为正式的上等供品。
二、纹饰特点饕餮纹是古代青铜器纹饰的一种,其特点是由两种形态组成的动物纹构成,一种是狮形象,一种是龙头蛇身。
具体来说,饕餮是一种蛇身、狮腰、牛蹄、龙头的神兽,又名狼头、狼腰、牛鼻、龙鳞、爪息、虬鳅等。
在青铜器中,饕餮常常被嵌在器身上,成为一个与器身密不可分的整体。
此外,在青铜器的雕刻中,饕餮纹在模仿实物时很少贴近生物学特征,而是通过将龙头、狮身、蛇脊等生物学要素组合而成。
三、文化象征饕餮纹是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与寓意。
首先,饕餮纹在古代被视为能够驯服凶猛野兽的神物,象征着民族的力量和勇气。
其次,饕餮纹在古代被认为具有息灾、祈福的作用,经常被用于文化礼仪中,寄表祈求人们的祝福和吉祥。
此外,饕餮纹还被视为一种吉祥的食品图案,寓意着财富和丰盛。
总之,饕餮纹是中国古代青铜器文化中非常重要且具有价值的纹饰形态之一。
起源于古代神话和动物形态,饕餮纹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和寓意,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神话、动物和风俗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的研究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珍贵遗产之一,其独特的装饰纹饰更是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些纹饰中,饕餮纹是一种常见的形象,其又被称作“食盐神兽”,在青铜器上的表现形式种类繁多,且其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具体探讨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的研究。
首先,要了解饕餮纹饰,需要进一步了解饕餮的形象和意义。
饕餮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凶兽之一,其形象多样,如像犬的头、马的身子、虎的爪等。
在传统文化中,饕餮其实是化为神灵的存在,因此,饕餮纹成为青铜器装饰的一种重要像征。
在青铜器的装饰中,饕餮纹主要表现为“物之膏祭”,也就是吃东西的样子。
传统文化中,有“人为贵,礼为重”的说法,而青铜器装饰中的饕餮纹饰体现了文化中“物极必返”的思想,即要克制物质欲望,追求中和之道。
此外,在一些青铜器的饕餮纹中,可能也包含着对丰收、富足、吉祥等吉利寓意的象征。
其次,青铜器饕餮纹饰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商代青铜器上有一种叫做“祭礼鼎”的器物,鼎内的饕餮形象被捆绑在自己的尾巴上,在鼎的两侧,刻有杠、勾等表示个人财富的装饰纹饰。
西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则表现为一种占领物品的形象,展现了人们在追求财富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难题。
此外还有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以猪为形象,基本上是四蹄着地,向前看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又呈现出一种五彩斑斓的新形态。
最后,青铜器饕餮纹饰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通过青铜器饕餮纹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想、宗教信仰等。
同时,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还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其古老而神秘的形象和意义,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通过研究青铜器饕餮纹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饕餮纹的寓意名词解释饕餮纹,作为一种充满神秘感和艺术美感的纹饰,在文化传承和艺术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常常出现在古代文物、宫殿建筑、青铜器上,展现出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然而,很多人对饕餮纹的寓意并不了解,本文将深入解释饕餮纹的寓意,探究其象征意义与神话传说。
1. 饕餮纹的起源饕餮纹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青铜器时代。
它的形象通常呈现出一种怪异的模样,具有神兽、鱼、龙、鸟等动物元素的合成。
其起源有两种主要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饕餮纹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饕餮”这一怪兽形象。
另一种说法认为,饕餮纹是受到西亚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
虽然饕餮纹的起源仍存在争议,但无可否认的是,它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2. 饕餮纹的寓意与象征意义饕餮纹在古代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寓意与象征意义。
首先,它被视为具有神秘力量的化身,代表着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在古代宫殿建筑中,饕餮纹被广泛应用于雕刻和装饰,以彰显统治者的威严和宁贵。
其次,饕餮纹还被解读为吉祥之物,带来幸福和好运。
人们相信,将饕餮纹纹饰用于器物或建筑上,可以驱邪避凶,带来吉祥与福祉。
3. 饕餮纹与神话传说饕餮纹的出现往往与一些古代神话传说有关。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饕餮被描述为一种善于吞噬一切的怪兽。
传说中,饕餮有着强大的胃口,它不仅能够吞噬世间一切的食物,甚至连铁器也能吞食。
因此,人们通过在器物上使用饕餮纹,寄望能够像饕餮一样,获得丰足和无尽的财富。
4. 饕餮纹的艺术表现与变异饕餮纹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变。
从古代青铜器上的简约纹饰到繁复的石刻和木雕,都能看到饕餮纹的身影。
饕餮纹的变异形式也非常多样,既有刻意夸张的怪异形态,也有简洁流畅的曲线构成。
无论是哪种形态,都体现了古代艺术家对饕餮纹的极致追求和想象力的发挥。
5. 饕餮纹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传承饕餮纹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元素,不仅具有寓意和象征意义,还具有强烈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
它丰富了古代文物和艺术品的内涵和魅力,展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青铜器纹饰饕餮纹内涵浅析摘要:饕餮纹是一种具有高度复合性和丰富内涵的纹样,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最早见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
在它神秘表层之下凝结和沉淀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与内涵,本文在总结饕餮纹内涵学说的基础上从形态和功能两个角度深入探究饕餮纹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饕餮;饕餮纹;宗教功能;社会功能一、饕餮与饕餮纹“饕餮”一词的出现至少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左传》文公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识,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匾,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据文献记载,饕餮为缙云氏之子,为人贪婪凶恶,饕餮十分贪婪,吃了人还不够最后把自己都给吃掉了,所以饕餮纹一般是有首无身的。
最早以饕餮命名青铜纹饰的是北宋的金石学家,此后世代相传至近代,著录中便习惯性的将这类动物纹饰合成的各种正面兽面纹统称为“饕餮纹”。
随着考古工作中大量的青铜文物出土,学者们发现饕餮之兽与饕餮纹名实并不相符,至此,掀起了对饕餮纹称号的疑义浪潮,在这一方面有较大突破的是以马承源先生为重要代表的“兽面纹”说。
所以说饕餮纹并不仅仅就指描绘文献中所记载的凶兽饕餮的一种纹饰,而是一类相似纹饰的总称。
二、饕餮纹内涵研究观点概说首先,饕餮纹因其本身的面貌神秘多变而使其意义也显得扑朔迷离,关于其内涵的探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将饕餮纹视为某种单个具体再现性的动物形象,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多把饕餮纹的内涵认为是一个具体的动物形象。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将他视为牛首,这可能与许多饕餮纹在形式上具有牛首的特征有关。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把它解释为羊首、鹿首等。
此类观点的缺点是这种推测无法涵盖全部饕餮纹所呈现出的多种多样的兽面特征。
第二类,将饕餮纹视为两个对称性的立体动物或组合动物形象。
此类观点源于饕餮纹对称性的组成部分,在视觉上仿佛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动物面部相对而成。
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些纯平面化的面部表现形象,而这些形象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青铜器纹饰之饕餮纹目录1.兽面纹与饕餮纹2.饕餮纹的形象与意义——饕餮的文化内涵——饕餮的具象重组变形3.饕餮吃人现象——饕餮吃人现象的寓意4.饕餮纹附在于青铜器上的形式与规律——饕餮纹的布局规律5.对青铜器及其纹饰的认识——简单介绍对它的认识和将其运用的想法第一章兽面纹之饕餮纹中国青铜器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经夏、商、西周和春秋,大约经历了15个世纪,其中商和西周青铜器由于处于文化意识形态的核心,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但整个青铜器纹饰从商到战国的演变则显示了中国文化从原始向理性演化的逻辑过程。
青铜器纹饰绚丽多姿,复杂多样,而最具代表性的最能体现出纹饰的变异思潮的图案就是兽面纹。
兽面纹,传统一直称为饕餮纹。
《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
以言报更也。
宋人的《考古图》和《博古图》则据此将古彝器上的兽面称作饕餮纹。
自宋以后延至今日,有的学者仍沿用饕餮一名。
兽面纹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器或陶器图案,例如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和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器物上常见有兽面纹。
兽面纹属于一种来自自然界动物类形象的纹饰,但又是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动物。
它是综合了多种动物特征,或是以一种现实动物兽面为主,兼具其他几种动物特征,通过艺术夸张和抽象的手法,形成幻想中的怪兽,给人以神秘威严之感。
青铜器商的兽面纹有多种组合,例如有首无身、有首有身、无首(或无目)有身、有首简身。
有首变身等。
兽面纹图像在各个时期变现形式不同,或写实,或抽象,或简约,或粗犷,或变形,或分解,千姿百态,尽显风流。
商周时期,兽面纹以神态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精神统治力耳占据青铜纹饰的主导地位,成为青铜器的主题花纹,并装饰在器体的显要部位,盛行时间长达千年,直至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衰落。
兽面纹所表现出来的狰狞面貌,常常会唤起人们沉重、压抑、神秘和恐怖的感觉,也为青铜礼器增添了令人畏惧的色彩,祭祀时也可以通过礼器与礼器上怪异的兽面纹与天神或祖先沟通,请他们给予人们庇护,因此也使那些礼器的主人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这正是贵族们所希望达到的政治效果。
饕餮纹的名词解释在古代的传统文化中,饕餮纹是一个独特而神秘的图案,出现在许多古代文物和建筑中。
它充满了诱人和独特的视觉魅力,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
然而,很少有人了解饕餮纹的真正含义以及其在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饕餮纹进行详细的名词解释,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它所承载的意义和象征。
1. 饕餮纹的形象饕餮纹是一种具有特定形状的图案,通常由纵横交错的曲线、圆圈和神秘的纹理组成。
它常常被描述为鱼龙形状,有时还与龙、鱼、虎等动物形象相联系,形象复杂多变。
饕餮纹不仅具有非凡的美学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所传达出来的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2. 饕餮纹的历史渊源饕餮纹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商代和周代的bronzes(青铜器)。
它作为一种重要的纹饰出现在青铜器上,扮演着重要的象征和装饰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饕餮纹也渐渐传播到其他东亚地区的文化中,如日本和朝鲜半岛。
具体关于饕餮纹起源的来历,至今尚无定论,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
3. 饕餮纹的象征意义饕餮纹通常被视为瑞兽纹饰的一种。
瑞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吉祥、繁荣和幸福。
它作为一种图腾动物常常被人们称为“神兽”。
饕餮纹则进一步丰富了瑞兽的象征意义。
它被认为寓意豪华、奢侈和享乐,是对世间享受的一种诠释。
在古代,饕餮纹还象征着君王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出现在王室的礼器和建筑物中。
它展示了统治者的威严和荣耀。
4. 饕餮纹在当代艺术中的运用尽管饕餮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在现代的艺术作品中仍然有着广泛的运用。
许多艺术家将饕餮纹作为一种重要元素,注入到绘画、雕塑和设计中。
这种传统的纹饰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表现手法。
饕餮纹的丰富性和神秘感使得它成为许多艺术家探索的对象,以此来寻求新的美学和艺术表达。
5. 饕餮纹的观赏与保护饕餮纹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和艺术形式,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也有必要加以保护与传承。
保护文化遗产意味着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同时也是对当代文明的承载和传递。
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的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是古代文明的艺术品,其中的饕餮纹饰更是古代艺术的典范。
饕餮纹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一种常见纹饰,它不仅在青铜器上出现,还广泛地出现在青铜器、陶器、玉器等各种器物上。
饕餮纹饰源自于中国古代传统的神话传说和图腾崇拜,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宗教意义。
本文将围绕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展开研究,探讨其艺术特点、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一、饕餮纹饰的艺术特点饕餮纹饰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一种典型纹饰,它通常呈现出怪异而夸张的形态,具有复杂的纹饰结构和浓烈的装饰效果。
饕餮纹饰的形态多变,有的呈现为龙头、獬豸、鱼身等形象,也有的结合了狮子、鹰等动物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造型特点。
在青铜器上,饕餮纹通常以浮雕或浮雕线的方式呈现,其线条流畅、勾勒清晰,显露出古代匠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审美能力。
饕餮纹饰的色彩丰富多样,有的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铜光闪闪,有的镶嵌了珍贵的玉石、琥珀等材料,更加突显了其华丽的装饰效果。
二、饕餮纹饰的历史渊源三、饕餮纹饰的文化内涵饕餮纹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饕餮纹饰象征着财富和丰饶。
古人认为饕餮是一种凶猛的怪兽,能够吃石食金,因此成为了财富的象征。
在古代社会,人们期望能够通过雕刻饕餮纹饰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希望家族兴旺发达、财源滚滚。
饕餮纹饰还代表着权力和统治。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饕餮常常出现在贵族墓葬青铜器上,成为了权贵地位和统治地位的象征,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制度。
饕餮纹饰还反映了古人对神话传说和图腾崇拜的崇敬和敬畏之情,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秘色彩。
饕餮纹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纹饰,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结语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当今,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已成为了研究古代文明和古代艺术的重要对象,在考古学、文化学、艺术史学等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青铜器兽面纹简介
兽面纹是青铜器上最早的一种装饰纹样,它以兽面为主体,以圆点、直线为轮廓线,呈几何形排列。
兽面纹是一个人首兽身的形象,也就是人首兽身。
它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面部有目,二是口大能言。
兽面纹最早出现于夏代晚期。
商代早期兽面纹以饕餮纹最为著名。
饕餮纹又称饕餮纹,传说为四兽首人身,有目有口有牙,能食人。
饕餮的形象是一种狰狞的、神秘的动物。
青铜器上的兽面纹大多都是这种纹饰。
兽面纹是夏代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一种纹饰,其装饰形式较为简单,在商代后期的青铜器上有所发展,到西周晚期就逐渐消失了。
兽面纹是由两个基本相同的几何形组成,并以简单线条作为轮廓线来装饰纹样,不加任何纹饰。
兽面纹在西周早期到春秋中晚期的青铜器上应用较多,而到了战国以后就逐渐消失了。
兽面纹的流行时代很长,大约持续了3000年左右。
从西周早期开始流行,一直持续到战国时期。
兽面纹以饕餮纹为主要代表,是一种具有强烈写实风格的青铜器装饰纹样。
—— 1 —1 —。
浅谈饕餮纹饕餮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
饕餮这种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
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
它是贪欲的象征。
是东海龙王的第五个儿子。
饕餮纹为一种图案化的兽,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研究者称为兽面纹,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
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
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
《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
”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
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通常的下唇。
饕餮纹出现在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
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
饕餮纹这种名称并不是古时就有的,而是由宋人起名的,首先采用饕餮纹这个名称的是宋代的《宣和博古图》。
饕餮,为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恶兽,西周时代,其神秘色彩逐渐减退。
《吕氏春秋·先识》:“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左传·文公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
不分孤寡,不恤穷匮。
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杜预注:“贪财为饕,贪食为餮。
”饕餮纹的布局一般为:以鼻梁为中线,突出正面造型,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侧有耳,多数有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
少数简略形式的则没有兽体和尾部。
可以说所有的饕餮纹基本上都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动物形有所不同。
其最突出特点是它的双眼:显示出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
也有使用两个夔纹对称排列,组成饕餮形象的例子存在。
饕餮纹的装饰特点主要有一下几点:1.均采用对称手法,并根据起舞的不同种类和用途,运用不同风格来进行装饰。
饕餮纹古代应用场景
1.青铜器:饕餮纹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上最为常见的纹饰之一,具有
极高的装饰性和艺术价值。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和文化成就。
2.玉器:古代玉器中也有许多饕餮纹的应用。
玉器在古代社会中具
有很高的地位,常被用于祭祀、礼器、装饰等场合。
饕餮纹在玉器上的应用,既体现了工艺水平,也展示了文化传统。
3.建筑:在古代建筑中,饕餮纹也被用作装饰元素。
比如在宫殿、
寺庙等建筑上,常有雕刻精美的饕餮纹作为装饰。
4.货币:古代的货币上也有饕餮纹的应用。
比如商周时期的贝币、
刀币等,都采用了饕餮纹作为主要装饰。
5.家具:古代的家具,如屏风、几案等,也常有饕餮纹的雕刻或绘
画。
6.纺织品:古代的纺织品中,如丝织品、棉织品等,也有饕餮纹的
应用。
总的来说,饕餮纹在古代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既体现了古代工艺水平,也展示了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的研究饕餮纹饰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常见的一种装饰元素,以神兽饕餮为主题,口中含有人脸、龙身、虎爪等特殊形态,独具特色。
本文旨在探讨饕餮纹饰在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历史背景、形态特征、文化意义以及对后世造型的影响。
一、饕餮纹饰的历史背景早在中国青铜文明时期,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了猛兽、神兽等各种动物形象,并随着时代的推移,这些形象逐渐演化出了具有独特特征的饕餮纹饰。
饕餮作为神话中的一种神兽,在周代时期就已经成为了帝王的象征,因此,饕餮纹饰在青铜器上的应用也开始逐渐普及。
二、饕餮纹饰的形态特征饕餮纹饰的主体形象是一种神兽,一般来说,饕餮的形象通体呈黑色,口中含有多个犬牙和利齿,通常有3个或4个独立的脚,身体像虎、狮、龙等凶猛的动物,头部像野猪或怪兽,有着半人半兽的身形,甚至有些中间还带有象征性的达摩图腾等。
三、饕餮纹饰的文化意义饕餮纹饰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装饰元素,更是一种承载着文化意义的符号。
首先,饕餮纹饰体现了青铜文明时期的神话信仰,它代表着天地灵气的某种凝聚,同时也象征着古代明君的威严和权力。
其次,饕餮纹饰还反映了当时祖先崇拜的思想,它可以强调一种族群的凝聚力,传递一种传统的气息。
此外,饕餮纹饰还代表了生命和死亡的宇宙观念,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感受和认识。
四、对后世造型的影响饕餮纹饰虽然在青铜文明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它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古代,而是一直延续到了后世。
在春秋战国时期,饕餮纹饰经过了艺术家们的创造和改良,在青铜器、陶瓷、书画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汉唐时期,饕餮形象在砖雕、石雕、玉器等各种艺术形式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且产生了诸多变化。
总之,饕餮纹饰作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一种装饰元素,不仅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当时神话信仰和文化思想。
同时,饕餮纹饰也对后世造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的研究1. 引言1.1 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的研究意义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的研究意义旨在揭示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探讨其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饕餮纹饰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审美趣味和思想观念。
古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载体,而饕餮纹饰则是其中一种常见的装饰图案。
对于饕餮纹饰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古代青铜器的审美标准和文化象征,还可以为今人认识古代社会提供珍贵的视角和线索。
通过对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的研究,还可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对话,拓展学术视野,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声誉。
对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文化意义,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研究现状目前对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国内外学术界,学者们针对饕餮纹饰的起源、发展、样式特征以及象征意义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国内学者主要通过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的整理,对不同历史时期的青铜器饕餮纹饰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研究,揭示了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国外学者也对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进行了跨学科的研究,结合考古学、艺术史、文化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方法,深入探讨了饕餮纹饰在不同文化和艺术背景下的演变和影响。
尽管已经有许多学者对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进行了研究,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深入探讨。
对于饕餮纹饰的象征意义和工艺特点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争议,部分地区和时期的青铜器饕餮纹饰仍有待系统整理和研究。
未来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挖掘。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对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进行深入探讨的关键部分。
在进行研究时,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大量的实物青铜器,分析其饕餮纹饰的形态特点、图案构成和装饰风格,以及与其他纹饰的异同之处。
我们还可以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其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和艺术传统,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对饕餮纹饰的不同理解和运用。
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的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它们不仅具有珍贵的文化历史价值,而且在艺术领域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饕餮纹饰作为古代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为古代青铜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饕餮纹饰的起源与发展饕餮纹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上常见的一种纹饰,其形态多样,包括龙头、獠牙、蛇身、鹿角等元素的组合。
关于饕餮的起源,史学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其中有学者认为饕餮纹饰可能源自古代部落的图腾信仰,或是古代祭祀活动的神兽形象,也有学者认为饕餮的形象可能来源于古代对恐龙的想象。
无论其具体的起源如何,饕餮纹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形象的变化与时代的演变密不可分。
饕餮纹饰最早出现在商代青铜器上,随后在周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商代的青铜器上,饕餮纹饰通常呈现出神秘而威武的形象,其头部多为龙形或虎形,身体通常呈现蛇形或鹿形,给人一种神秘而威武的感觉。
而到了周代,饕餮纹饰则更加多样化,其形象不再局限于动物的结构,而是融合了各种不同的生物形态,如龙、凤、虎、豹等,使得整体更加丰富多彩。
饕餮纹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其形态更加夸张和夺目,显示出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富足。
二、饕餮纹饰的象征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饕餮纹饰具有非常丰富的象征意义,它既是一种信仰的象征,也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在古代的祭祀活动中,饕餮常被视为一种神兽,具有辟邪驱邪的作用,因此常被用于祭祀活动中的青铜器上,以此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在古代的社会制度中,饕餮也被视为一种权力的象征,它常常被用于统治者的印章、玺印等文物上,以此来显示出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威。
饕餮纹饰在古代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象征和内涵的体现。
三、饕餮纹饰的艺术价值饕餮纹饰作为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一种常见装饰,其在艺术上也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家具造型设计作业之青铜器纹饰之饕餮纹班级:艺术一班姓名:指导老师:2011年4月目录1.兽面纹与饕餮纹2.饕餮纹的形象与意义——饕餮的文化内涵——饕餮的具象重组变形3.饕餮吃人现象——饕餮吃人现象的寓意4.饕餮纹附在于青铜器上的形式与规律——饕餮纹的布局规律5.对青铜器及其纹饰的认识——简单介绍对它的认识和将其运用的想法第一章兽面纹之饕餮纹中国青铜器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经夏、商、西周和春秋,大约经历了15个世纪,其中商和西周青铜器由于处于文化意识形态的核心,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但整个青铜器纹饰从商到战国的演变则显示了中国文化从原始向理性演化的逻辑过程。
青铜器纹饰绚丽多姿,复杂多样,而最具代表性的最能体现出纹饰的变异思潮的图案就是兽面纹。
兽面纹,传统一直称为饕餮纹。
《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
以言报更也。
宋人的《考古图》和《博古图》则据此将古彝器上的兽面称作饕餮纹。
自宋以后延至今日,有的学者仍沿用饕餮一名。
兽面纹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器或陶器图案,例如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和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器物上常见有兽面纹。
兽面纹属于一种来自自然界动物类形象的纹饰,但又是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动物。
它是综合了多种动物特征,或是以一种现实动物兽面为主,兼具其他几种动物特征,通过艺术夸张和抽象的手法,形成幻想中的怪兽,给人以神秘威严之感。
青铜器商的兽面纹有多种组合,例如有首无身、有首有身、无首(或无目)有身、有首简身。
有首变身等。
兽面纹图像在各个时期变现形式不同,或写实,或抽象,或简约,或粗犷,或变形,或分解,千姿百态,尽显风流。
商周时期,兽面纹以神态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精神统治力耳占据青铜纹饰的主导地位,成为青铜器的主题花纹,并装饰在器体的显要部位,盛行时间长达千年,直至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衰落。
兽面纹所表现出来的狰狞面貌,常常会唤起人们沉重、压抑、神秘和恐怖的感觉,也为青铜礼器增添了令人畏惧的色彩,祭祀时也可以通过礼器与礼器上怪异的兽面纹与天神或祖先沟通,请他们给予人们庇护,因此也使那些礼器的主人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这正是贵族们所希望达到的政治效果。
兽面纹占有突出的地位,它用艺术的形式表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和认识。
这也是兽面纹在商周流行的重要原因。
饕餮纹是指“有首无身”的兽面纹,所以,更多学者改用兽面纹代替饕餮纹,更具有普遍性和准确性。
饕餮这一形象是青铜图案的具象重组变形的主要体现。
饕餮是一种非常狰狞的兽形头像。
饕餮究竟是一种什么兽,学者们颇有争论。
其实,作为一种文化想象产物,它的生物学原型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最终确认的。
第二章饕餮纹的形象与意义上古中国,青铜图案和彩陶图案一道构成两大艺术奇观。
如果说彩陶图案的抽象化显示了中国艺术心灵的一个方面,那么青铜图案的逻辑演变,特别是其中的重组变形,则蕴含着中国艺术心灵的另一个方面。
其中主要体现在饕餮这一形象上。
第一节饕餮的文化内涵饕餮的文化内涵有很多说法,此种说法是我比较认同的:从字形(两字的意符都是“食”)、图形(张开的大口)和文献解释(《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来看,饕餮和吃,狠狠的吃有关。
它的狰狞、威吓、崇高、意义都与吃有关。
吃在上古本就是一个最为厚沉意远是问题。
人民的生存与吃有关,“民以食为天”;国家的安定与帝王的饮食调和有关,“味以行气,气以充志,志以定言,言以出令”(《国语·周语上》),所谓味和而心和,而政和。
最严肃的道德可以用吃来比喻,孟子说:“饱乎仁义”,“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孟子·告子上》)。
最玄远的哲学和艺术也常用吃来表达,所谓“秀色可餐”、“味外之味”、最典型的青铜纹饰与吃相连,无非是重饮食的中国文化在上古的表现,说明饕餮这一次年各项恰到好处与上古意识形态核心罢了。
当然那时“吃”的内涵与理性化以后是完全不同的。
还有种说法为:龙生九子,第五子为饕餮。
是上古一种凶猛且残忍的魔兽,喜食人,食量大。
从这一点不难看出,饕餮其实就是当时社会黑暗一面的具体表现。
而人们也很愤恨奴隶制社会的压迫,以饕餮来寄托自己的感情,饕餮也就越来越被人们熟识。
把饕餮比喻成吃人的奴隶制社会,这是古代饕餮文化最重要的含义。
由于饕餮是凶猛的魔兽,具有强大的力量,因此被北方很多少数民族当作附身符。
把它的图纹刻在器具、食皿上,认为这样就可以借助饕餮强大的力量,不被其他猛兽所吞噬。
后来就这样逐渐取代了原本吃人残忍的一面,成为了神兽。
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
第二节饕餮的具象重组变形饕餮作为一种文化想象的产物显出了一种具象的不定性。
这种不敌不过习惯即使艺术思维的重组变形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又透出了上古艺术思维特有的秘密。
李济先生列出了一个饕餮形成的逻辑序列:两条左右分开并置的夔龙,慢慢靠拢,两头不合并,最终形成一个了无痕迹的饕餮头部。
现陕西博物馆藏的西周青铜器上的饕餮明显地可以看出是由四部分组成的,一虎头形成脸的上半部,两条夔龙伸向两边,它们的侧面头构成饕餮的脸庞的两边,一牛头构成饕餮的下颌。
由此可以得出,饕餮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物纹样拼合重组变形而成。
饕餮纹饰有一基本的核图案。
从具象上讲,其基本格局为:“以鼻梁为中线,俩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形象比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的两侧有的有耳,多数兽面纹有曲张的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躯体或兽尾”。
这一基本构图可以是一个完全混一的整体兽形,也可以是由多种兽类所组成的整体兽形。
但无论是在哪种情况下,图案的核心都是要突出狰狞可怖威吓。
从构成旨趣讲,它是要把两种或俩种以上的元素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饕餮的演化变形,可以列出逻辑序列,如李济先生所做的那样,但李济先生自己也说了,这是非现实而仅为想象中的逻辑。
从历史上讲,很早的龙山文化食锛兽面纹、良渚文化玉琮兽面纹,就有了完整混一的类似饕餮的形象,而商代更存有大量浑然整一的饕餮形象。
但上面举出的西周饕餮却是由四大部分构成。
王有为先生也谈到了饕餮具象的多样性:“饕餮······最初是相向凤鸟纹,人面纹,翼式羽状高冠人面纹;而后是翼式羽状高冠牛角兽足纹;然后开始抽象化,转为兽形的几何图案纹,但到了商代的中、晚期又具象起来,并定型化。
定型初期的饕餮是侧视人立式牛首夔龙相向并置复合纹,侧视状卧式牛首夔龙相向并置复合纹,而后舍去龙身,保留头部;在往后,又开始抽象化,只保留龙目······在这前后,由饕餮派生出几种新的龙纹:牛首夔龙将鼻唇延长或以象鼻为龙鼻反向共目的模式窃曲纹;牛首夔龙舍弃面部除角以外的所有部分,双角相向共目时,即所谓‘花状目雷纹’。
”这说明饕餮以浑然整体分化为各组成部分,而是遵循中国思维:一个核心,多种图式。
当饕餮以浑然整一的具象出现时,人们也知它为各部分所组成,当以各部分构成整体的具象出现时,也知其在核心上是浑然整体。
饕餮的重组变形包含了浑然整体和部分组合整体两类现象,而这的合一又正好对应了中国上古和和谐思想的演化,上古的和谐思想文献可确切考证的一是来自音乐,一是来自饮食,二者皆为礼的一部分,铸有饕餮的青铜也是礼的一部分。
“钟鸣鼎食”这一古语也显示出了音乐、饮食与青铜的密切关系,和的思想最典型地表现在五行图式和八卦图式之中。
五行是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
五行包含着整个宇宙容一切时间和空间在内的万事万物。
这万事万物以五行为纲,以相克相生的动态平衡显示出生动蓬勃的和谐图式。
八卦是指世界的八种基本物质:乾、坤、震、离、巽、兑、坎、艮。
八卦的细分,演为六十四卦,演为宇宙万物;八卦的内涵可归结为阴阳。
八卦的和的思想既显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太极图的阴阳互含,也显为先天八卦图的八种基本物质和谐运转,“对立而不相抗”。
中国的和的思想要而言之:一、有一个中心,在八卦中是太极,在五行中是土;二、处理对立关系运用的是“对立而不相抗”的融合、定位、互补原则;三、有一种容纳万有、使之规范的宇宙气魄。
中华民族由小到大,以一族为主,联合包容他族,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终于成华夏的世界图式,是与其具有特色店和的思想密不可分的。
饕餮的重组变形正是从艺术形式上透出了这种和的思想。
饕餮的浑然整一形象暗含着一种中心化原则,饕餮形象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动物组成,其暗含的是包容和融合的原则,作为构成成分的动物不断变化显示了包容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正如五行和八卦可以按很多方式排列,可以化为多种具体指涉一样。
饕餮在发展进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尤其是在以龙图腾作为神圣标志的华夏,饕餮纹的发展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很多学者认为,饕餮是龙的一个阶段,或一种来源、一种类型。
但为什么最后是龙而不是饕餮成为民族的象征,这是另一个复杂且很有意思的问题。
从前文的观点看,龙的形成恰好与饕餮的形成是同一种思维方式和艺术法则,即由和的思想为指导的重组变形。
第三章饕餮吃人现象第一节饕餮吃人的寓意青铜纹饰中除了由重组变形产生的多姿多彩的饕餮之外,另一重要现象就是“饕餮吃人”。
司母戊鼎的饕餮大张的口中,有一人头,不仅饕餮,还有其他兽类也如此。
有一兽口中含人头的,有两兽并列,张大巨嘴,两兽嘴之间悬一人头的,还有两兽共含一完整人体的。
张光直先生多方引证,认为这不是兽吃人,人或人头乃巫师,他的作用是沟通人间与神界,动物是他沟通人神的助手。
但为什么表现沟通人神的纹饰在青铜文化中采用了这种构图?而在此后和此前都没有这种构图?这样提问正哈把我们送进了中国文化从原始向理性演化的逻辑链中。
在原始的图腾文化阶段,人与动物(图腾)是同性质的,原始服饰面具和彩陶,人与动物是合二为一的,半坡彩陶的人面鱼纹里,人与鱼契合无间,良渚文化的玉琮里,人与怪兽组合了一幅完整的画面,不经过多幅图形的比较、细辨,甚至分不出来。
青铜文化接单,人与动物有了区分,人与上帝祖先的区别,在意识上也清晰起来。
仪式(包括卜卦等)对人神的沟通就重要起来。
在这阶段,动物的神秘力量明显地大于人的。
这既从饕餮形象的威吓可怖中透出,也从“饕餮吃人”中透出。
从理论上说,是具体的人与具体的动物一道与整个神秘世界沟通,但其沟通的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似也应包括“吃人”的方式。
战国西门豹时期,还有女巫把少女投入河中给河伯为妻的现象。
当然青铜纹饰所具体指涉的现象,现在已不得而知。
但动物具有神秘力量和比人强大是显然的。
后墙体时期即春秋战国,玉器帛画神话典籍中,人兽关系变为人乘骑在动物身上,《山海经》里面是人乘龙蛇:“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