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影视中的声音
- 格式:ppt
- 大小:175.50 KB
- 文档页数:17
1.3.2 影视声音的艺术表现声音元素是影视语言的基本构成元素之一,强化了影视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它的出现,扩展了影视刻画时空的能力,改变了电影的存在形式,在电影光、平面、立体、时间四个维度之外,增加了第五维度。
声音改变了影视的美学原则,改变了早期电影的无声性、纯视觉性,推动影视艺术奔向声画结合、视听交融的新天地。
一、声音的类别与表现功能影视创作中的声音元素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人声、音乐和音响。
(一)人声人声,也称“人物语言”,是指人的发声器官声带所发出的一切声音。
影视艺术的表现对象一般以人为主,因此人声是声音中最活跃、信息量特别大的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因素。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人的语言声音是交流信息、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基本方式。
人声和镜头的画面结合能起到叙述内容、刻画人物性格、扩大画面容量、展开故事情节的作用。
人声包括对白、旁白、独白。
对白是指画面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相互交流的话语。
好的影视对白具有动作性、个性化、口语化的特点,力求短、精、巧、美。
它与人物性格、人物形象的塑造密切相关,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刻画性格、表现情感,还可以烘托环境、推进故事。
对白作为影视艺术听觉内容的一部分,扩展了以造型为主的艺术可能性。
对白的这种表意表情的功能是非常清晰的。
旁白代表作者或剧中人物对剧情进行介绍或评述的解释性语言,它由画面时空以外的人所发出。
旁白可用于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环境等,常用作故事的引子,也可用来介绍人物的姓名、职业、年龄及重要的前史,在剧情作大幅度时空跳跃时,旁白也可对省略的事件过程作简短说明,使情节过渡自然,当然,它也可用于议论点评、抒发感情。
在以画面为主的情况下,旁白应该做到源于画面,不重复画面;概括画面,不脱离画面。
独白是人物内心活动的语言阐述,发自于画面中某一个角色的内心,是角色思想活动的表现。
解说词也是一种旁白,多运用在非剧情片中,如纪录片、新闻片等,在教学媒体编辑中也经常用到解说词。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视听语言学分:3计划学时:48适用专业:摄影摄像技术1.前言1.1课程性质《视听语言》课程是专业拓展课程,视听语言是对影视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对于影视专业类的学生来说,无论是进行剧本创作、镜头设计、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剪辑,都要掌握视听语言的相关理论与基本常识。
也就是说,对其它课程来说,视听语言起着一个知识的支撑和勾连作用,有着广泛的迁移功能,学生如果学好、学精了这一课程,就能为后续的技能课程产生很好的行动指导作用。
通过这门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影视镜头语言运用的普遍规律,学习如何通过画面和声音进行叙事、表情达意。
通过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影视创作的全过程,搭建起一个视听分析和影视类作品创作的理论。
1.2设计思路依据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有关文件精神,按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分析岗位所需职业能力、职业目标与职业要求,围绕职业工作需要的核心能力,突出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的特点,进行课程开发、设计、实施和考核。
通过本课程学习,能掌握影视艺术创作中声画系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规律;建立起影视编导专业学习的脉络和结构,了解各门专业课程间的内在联系;最为重要的是建立视听思维,能运用视听语言进行表达。
本课程的学分为3,总学时为48学时,建议学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相应调整课时计划。
2.课程目标2.1总体目标《视听语言》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掌握影视艺术创作中声画系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规律;建立起影视编导专业学习的脉络和结构,了解各门专业课程间的内在联系;最为重要的是建立视听思维,建立蒙太奇化的分镜头脚本构思能力、影视作品鉴赏能力,在熟练掌握视听表达的一般规律的同时,使学生在进行创作和表达时,可以从抽象的文字思维转换为声画结合具象的影视语言思维,在影视创作过程中前期能写出有画面感的用镜头语言来表达的剧本、分镜头本,拍摄过程中具备准确落实视听语言要求,在后期剪辑过程中,运用视听语言思维进行影视作品的内容表达。
《浅谈声音在影视艺术中的重要作用》篇一一、引言影视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画面、声音、色彩等多种元素来表现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情感色彩。
其中,声音作为影视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声音在影视艺术中的重要性和表现方式。
二、声音的分类及作用1. 对白:角色之间的交流对白是影视作品中最为常见的声音元素之一,它是角色之间进行交流的主要方式。
通过角色的对白,观众可以了解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
对白还可以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2. 音效:强化画面感和情境感音效是指影视作品中除了对白之外的所有声音,包括背景音乐、环境声、动作声等。
音效的作用是强化画面的表现力和情境感,使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节。
例如,在动作片中,通过音效可以表现出动作的力度和速度,增强观众的紧张感和兴奋感。
3. 背景音乐:营造氛围和情感色彩背景音乐是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可以为影片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情感色彩。
不同的音乐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氛围,使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声音在影视艺术中的重要性1. 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声音可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通过对白的表达和音效的配合,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影片的主题和意义。
2. 塑造人物形象声音可以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对白的表达和语音的刻画,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性格、情感和内心世界。
同时,音效和背景音乐也可以表现出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情境,从而更加生动地展现人物形象。
3. 传递情感和氛围声音可以传递情感和氛围,使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变化。
通过对白的情感表达和背景音乐的渲染,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影片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氛围,从而更好地理解影片的主题和意义。
四、声音与画面的配合声音与画面的配合是影视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电视声音主要构成要素:语言、音乐、音响·语言:分为对白(屏幕上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物之间的对话,它是推动剧情发展,塑造人物性格,论证事理和交代说明的重要手段)独白(指人物独自表述或倾吐自已内心活动的人声语言,也是人物在屏幕画面中对内心活动的自我表述形态。
一种:以自我为交流对象的独白“自言自语”,一种是有其他交流对象的大段述说)旁白(一种以画外音形式出现的人声)解说(从客观叙述者的角度,直接用语言来交代、说明、介绍或评论的一种画外音表达方式)·音乐:电视中有两种音乐:一种是声源来自画面中的客观音乐,即画面中的人物直接唱出的歌曲,或是画面中乐器直接奏出的声音。
另一种是声来自画面之外,为烘托画面内容而配制的主观音乐,主要作用在于表达画面内容的情绪,渲染特定的环境气氛,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等。
·音响:指除语言和音乐以外影视片中的所有声音(自然音响、动作音响、背景音响、机械音响、枪炮音响、特殊音响)从电视中声音出现的方式与合理性来说,可分为客观性声音和主观性声音。
·客观性声音:是指有声源的声音,包括环境音响、背景人声、同期声、对白及客观音乐。
客观性声音可以真实地展现我们生活在其中的有声世界。
·主观性声音:是指画面没有提供音源的声音。
主要是指解说词、主观音乐。
主观性声音是编剧、导演根据节目主题、人物、气氛、环境的需要加上去的。
?声画组合有三种方式:声画统一、声画并行和声画对立·声画统一就是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协调统一,语言、音乐、音响各声音元素在基本内容、时代色彩、环境特征、人物情绪上与画面风格基本统一。
画面上有什么声源,即出什么声音。
如画面上有人敲门,声音则是敲门声等。
声画统一有时又叫声画对位·声画并行:指声音和画面在两条线上并行发展,二者之间若即若离,表面游离,实质上是貌离而神合,通过声画并行调动观众的联想,去理解声画结合之后的新的意义。
许多介绍先进人物事迹的专题节目,某一段解说词是对岸人物几十年来成长历程追述,而画面是表现“现在时”的人物工作、学习、生活的场面,使观众产生联想。
影视作品中声音的分类及其功能电影是视听的艺术,1927年美国的《爵士歌王》标志着有声电影的诞生,自从那日起,声音开始在影视作品中担当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电影声音的出现,拓展了电影艺术的空间,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元素,在电影史上是里程碑式的成果。
影视中的声音具体可以分为三类:人声、音乐和音响。
虽然这三者形态各异、职责不同,在创作主体和创作方式上也都各有各自的特点,但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决不能把三者对立起来,只有三者互相交融、互相帮助、相辅相成,才能构建完美的声音空间,才能最大程度提高影视作品的表现力。
日本导演黑泽明就曾说过:电影声音不是简单地增加影像的效果,而是其两倍乃至三倍的乘积。
人声人声简单来说就是指影视作品中人物表达思想和喜怒哀乐等情感时发出的声音。
人声的音色、音高、节奏、力度,都有助于塑造人物性格的声音形象,然后才和视觉形象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在同一作品里,不同音色、音高、节奏和力度的人物声音形象所形成的总合效果,就仿佛是合唱一样。
人声主要分为对话、独白、旁白。
对话对话,又称对白,是影视中人物进行交流的语言,它是影视中使用最多的也是最为重要的语言。
通过对话,可以交代剧情,塑造人物形象,甚至传达内涵丰富的潜台词。
例如电影《风月俏佳人》中,薇薇安刚进入酒店阁楼看到阳台后与爱德华的一段对话:薇薇安:哇,景色真棒!我赌你由这能看到海!爱德华:我相信你说的,我不去外边。
薇薇安:你为什么不去外边?爱德华:我怕高。
薇薇安:你怕高?那你为何租阁楼?影片通过两个主人公简单的几句对话,塑造了一个表面风光、内心孤独、家财万贯却没有安全感的钻石王老五形象。
旁白旁白,是指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的人物语言。
它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剧中人的主观性自述,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回忆过去或展开情节,能给人以亲切之感。
一种是局外人对故事的客观性叙述,概括说明故事发生的背景及原委,或对人物、事件表明态度,直接进行议论和抒情。
旁白具有叙事的功能。
影视艺术中的声音和画面的关系-电影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近年来,随着视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影视作品中利用高科技手段制作的画面已经日趋清晰、逼真,声音的运用也更加注重真实效果和听觉感受.可以说影视艺术的不断创新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但无论怎么千变万化,在电影或电视制作中,画面和声音,只有相互协调、巧妙配合,才能产生立体、完整的感官效果,所以画面和声音的剪辑工作既是最基础的也是最灵魂的两要素.要灵活巧妙地运用两者的关系,就必须对其最初的状态进行一个了解掌握,即声音包含有哪些?画面又是如何形成的?具有哪些特性?音画之间又是如何处理的?一、影视艺术中的声音影视艺术中的声音,是与画面共同构筑屏幕形象的艺术形态.在目前主流的划分方式中,又可以分为人声、音响和音乐.首先,人声最重要的作用是---语言表意.在影视艺术的声音表达中,人声是最主要,也是最积极,信息量最丰富的构成主体.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全片的语言画外音共51 处,总长度21 分48 秒,占全片长度(142 分钟)的4%,相当于每 2 分钟就出现一次画外音.完整地展现了雷德在险恶的环境中,难以表露的内心动态.其次,音响,可以概括为广播、电视、电影及舞台剧中一切声音形态(自然与非自然),还包括有声语言和音乐之外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声音形式.音响在影视艺术中的作用,在对身临其境感受的逼真还原上,甚至要超出真实环境中人耳可辨识的层次与细节.同时,音响不仅是对场景声的还原,更是创作者创作思维的延伸传达,甚至还能够补充视觉形象的不足.如《变形金刚》系列等一大批动作、科幻影片,在听觉感受上,极大调动了观众的观影神经,使整个场景更加震撼、逼真.最后,影视作品中音乐的作用,必须与画面视觉形象相结合,才能增添视听的美感.尤其是在音乐剧、歌舞剧等特殊的电影形式中,音乐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由于影片的题材内容、体裁形式丰富多样,在音画结合上也各有特色,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1)音画统一,包括音画同步和音画平行.(2)音画矛盾,包括音画对比.国内如杜氏银河风格系列电影的配乐《枪火》、《文雀》等;国外如《泰坦尼克号》、《与狼共舞》、宫崎骏系列动画电影等.二、影视艺术中的画面影视画面是指通过电影摄影机或电视摄像机记录的感光胶片(电影)或磁带(电视)上最后在银幕(电影)或屏幕(电视)上还原出来的视觉形象.影视画面利用人类的视觉心理、生活特征,将一个二度的、由静止画面构成的平面视觉形象转化为具有三维立体感的运动图像.首先,影视画面具有再现性.影视画面可以是对现实与未来时空的一种再现.它来自于对已经存在的客观现实的记录以及未来时空的展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影视影像在再现现实与未来时,比任何其他艺术载体都更具逼真性.《蜘蛛侠》系列电影首先使用4K 技术,《阿凡达》引领3D 潮流,《变形金刚》系列IMX 超大的画幅的使用,都使得画面信息更加丰富,在动态范围方面的表现更为出色,这就是3D 电影摄像机使用了4K 分辨率传感器后展现了每帧画面的超高精细度,使每个场景的再现更加的逼真.其次,影视画面具有表现性.影视画面又并不只是对现实物像的简单记录,而是一种有目的的重新建构,是影视创作者根据自己对世界、对人生、对艺术的理解作出的对现实的认识、理解和阐释.早在2008 年的奥斯卡最佳特效影片《返老还童》就利用了数码扫描人脸的各种表情,使布拉德皮特老年的CG(数码化)人头以假乱真的视效.再有就是近几年来3D 拍摄制作,使画面效果如幻如梦、栩栩如生,例如最早采用3D 技术的《阿凡达》,以及之后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加勒比海盗》等的视效制作都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三、影视艺术中的声音和画面关系(一)声与画的同步声与画之间的同步是观众对于影视作品最为基本的要求,而这也是影视作品对现实生活进行再现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在影视艺术最初诞生的时期,就出现了这个概念,同时也是创作者所追求的和观众所期盼的.这样的声画形式和人们的视听心理相符合,当人们在屏幕上看到两个人在谈话时,往往就会希望知道其说话的内容,当玻璃杯掉到地上摔碎就会联想到摔碎的声音,如果没有这些同步的声音,那么画面就会缺乏真实感,导致感染力缺失.在这里声音对画面所提供的视觉内容进行了强化.进一步地烘托、渲染了画面,并能发挥出解说画面的作用.在影视作品之中,或许有部分地方声画没有做到同步,但是也不会对影视作品的效果产生影响,观众通常也不会发觉.同步是当摄影机对着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而且听到一个背向摄影机的角色在大声叫喊的时候,声画同步就不需要那么严密,可以出现不相同步的声音.而当影片的画面和摄像机之间处于平行位置时,所有的发生物体都在摄像机的机位前,此时画面动作就必须要和对白的音轨完全吻合,如果有超过半数的误差就会对这个镜头的成效带来影响.如果是在动画之中,其配音与口型是否对应更是至关重要.要让所绘制出的卡通人物的口型和配音之间完全吻合,这是一个相当严格的程序.在影片之中声画同步是使用最为频繁的一种形式,如果同步上存在较大误差,那么就会让观众对影片的关注度大幅度的下降,如果同步使用的不够细致也会导致画面的寓意和声音所要表达的效果相差很远.(二)声与画的融合声与画的融合要求画面中所展现出来的视像和其所发出来的声音能在时间之上相吻合一致,也即是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声音是画面之中的人或者物体、环境所产生出来的.不管是在情绪之上还是在节奏之上,需要保持基本一致或者是完全吻合.让声音来加强画面的真实感,让画面来提供声音发出的声源,使得声音让画面具有可听性,画面中的形象让声音具备有可见性.因为声音和画面的形象是同时对观众的感官产生作用的,能够让观众的心理产生视听联觉的反应,这就能够让不同的感觉印象之间实现相互渗透,对影视作品的逼真性与可信性进行强化.让观众能够对影视艺术的审美感受力度加深.在当前,声与画的融合是影视作品之中使用的最为普遍、最多的一种审美创造手段.(三)声与画的分离这种关系主要是指影视作品之中的画面中的声音和形象相互分离,也就是声音并不是画面之中的人或者物体、或者环境所产生.这样的声音基本都是用画外音的形式来出现的.声与画的分离表明了声音和形象都具有相对性,能够利用分离的形式在一个新的基础上形成统一,并以此来单独的承担起更多的审美创造的任务.(四)声画对位这个概念最初是爱森斯坦和雷纳克莱尔等着名的导演在有声电影产生之初所提出来的.指的就是声音和画面是各自的,两者虽然分头并进但是却又能够殊途同归,从多个方面来对同一个含义进行表示,实现对立与统一的相互融合.而声与画的对位就是让原本不具备新的寓意的声画在经过了观众自己的联想来产生出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目的,让人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例如在《天云山传奇》之中,宋薇和吴遥两人的婚礼之上,画面到处充满了吴遥的笑脸以及客人们祝福、碰杯的喜庆之意,但是声音却是使用沉郁的音乐来代表宋薇的心情,这是对两人结合的悲剧性的一种揭示.声画对位还能够让影视作品具有更强的象征意义,例如在法国电影《百万法郎》之中有这样的一个片段,几人在歌剧院的后台中争抢一件装有中奖彩票的破大衣,但是所传来的声音却是一场橄榄球赛之中人们的欢呼与口哨.这样的声音使得画面具有更深刻的涵义,讽刺意味更浓.(五)声与画的错位指的是原本能够进行同步一致的声音和画面,因为导演刻意的安排,使得声音和画面相互错位导致不同步与不对位的方法.例如声音前移,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形成一种期待、悬念的心理效果,或者是产生心理上的准备,让前后场景所表达的时空、情绪、氛围等能够在某种形式上形成内在的联系.例如在《红高粱》的开头采用了声音前移的方式.而声音向后移位的方法被称作是拖声带,也就是上一个镜头的声音尾部,滞后到下一个镜头画面的首部.利用这种方法能够让画面得到解释、补充与扩展,例如美国影片《蝴蝶梦》的开头就利用这种方法来烘托出了一种较为特殊的气氛与戏剧效果.总之,在影视艺术中,声音和画面是最重的表现要素,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高保真、杜比音效、立体环绕技术,3D、4K、IMX、CG 等不断创新的音频、视频新科技,从技术方面给予了影视工作者更加宽广的操作空间.同时,更多的镜头调度手法,声学技术应用,又从技巧方面做了提升.两方面的进步与结合,在声音和画面方面为影视艺术增添了全新的视听效果,同时也衍生出了全新的艺术手法与制作手段.声画结合的综合享受不断由平面过渡到立体,也扩展了观众的审美经验,让观众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视听饕餮盛宴.影视工作者只有不断跟进、研究新技术、新思维,才能让观众在影视艺术中,品味作品背后的深刻意蕴,在品味中感受着人生,享受着人生.参考文献:1.刘翡.影视作品的声画关系[J].声屏世界,2009(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