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释意学派看交替传译的忠实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8
释意理论对解决外交口译中汉英转换障碍的作用作者:许易行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34期摘要:由于外交活动的特殊性质,口译在外交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
如何使外交人员的发言有效准确地转化为另一种目标语言,并使译出语产生和源语一致的内容和等同的效果?兼顾外交用语的交际性和政治敏锐性,是每一个外交口译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
以塞莱斯科维奇为代表的释意学派,认为释意是口译的实质。
口译的关键过程,在于在理解源语语言的基础上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并用目的语进行重新表达。
该派的理论对于外交口译实践,尤其是解決汉英语言转换过程中的障碍,有指导意义。
本文运用释意理论,对2020年全国两会总理记者会的汉英译例进行分析,研究该理论对外交口译活动的作用。
关键词:释意理论外交口译汉英转换障碍外交活动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相互交流、开展合作、进行博弈的重要渠道,还是一国表达政治立场、展示国家力量、塑造国家形象的最佳窗口。
因为外交活动面向外国受众,所以外交口译是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外交活动的特殊性和政治敏锐性决定了外交口译比一般口译活动更富有挑战性,口译人员不但要如实地传达源语语言的内容,还要兼顾译出语的效果和政治性。
在众多翻译理论中,释意理论(the Interpretive Theory/the Sense-Based Theory)对外交口译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分析外交口译的译例能发现外交口译处处体现释意性。
在对自身丰富的口译实践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塞莱斯科维奇与勒代雷共同创立了释意理论学派。
释意学派主要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的原理与教学。
不同于当时盛行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仅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翻译问题的做法,该派认为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交际行为,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
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创始人丰富的口译实践,其观点对于口译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传统翻译忠实标准强调理想化的忠实而轻视翻译的创造性叛逆,认为创造性叛逆是对忠实标准的背叛,忠实和创造性叛逆是对立的。
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论证了创造性叛逆忠实于翻译主体(即作者、译者和读者),忠实于文化交流和传播,忠实于翻译自身的发展,从而得出结论:创造性叛逆不仅不是对忠实标准的背叛,反而是深度的忠实。
古今中外,“忠实”一直是译者们追求的目标。
无论是国内的“信达雅”标准、“神似”、“化境”之说,还是国外的“翻译三原则”、“动态对等”,这些传统的忠实标准涉及的往往是微观的语言层面,是译作忠实于原作的语音、语义、句法结构等语言表层内容,“忠实”的具体表现是不增加什么,不减少什么,不改变什么[1]17,而语言之外的诸如政治、文化、历史等则很少涉及。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文化转向”为翻译注入了新鲜血液,使翻译不仅摆脱了传统忠实翻译观中形式和意义“对等”、“忠实”的束缚,更将人们一直不愿面对,弃之于翻译门外的“创造性叛逆”纳入了翻译研究的范围,并肯定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然而“创造性叛逆”这一翻译现象仍然背负着“背叛”的枷锁,其译作被称作“不忠实的美人”,将译者置于“忠”之标准与“不忠”之事实的两难境地。
一、翻译创造性叛逆与忠实的关系“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这一术语是1961 年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RobertEscarpit)在其著作《文学社会学》中提出的。
埃斯卡皮指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2]大冢幸男和韦斯坦因(Ulrich Weisstein)等人将“创造性叛逆”引入了比较文学。
此外,描述翻译理论、哲学阐释学、文学接受美学、文化学派、释意派、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目的论等均对影响翻译过程的各因素进行了探讨,直接或间接指出翻译创造性叛逆的必然性。
乐黛云在其主编的《中西比较文学教程》说译者和读者的理解总是一种再创造,原作必须经历这种“创造性叛逆”才能延伸其生命力,扩大被阅读与接受的范围[3]。
《从“释意理论”来看译者的主体性》篇一从“释意理论”看译者的主体性一、引言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其中,“释意理论”在翻译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释意理论”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
首先,我们将概述“释意理论”的内涵及翻译中主体性的基本概念,接着探讨该理论下译者的角色及其重要性,并通过具体的实例来揭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及主观认知活动的作用。
二、释意理论的概述“释意理论”是指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翻译过程中,将源语文本的内容解释、释义、再表达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理解源语文本的含义,同时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等主观因素,将原文的意图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因此,释意理论强调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
三、译者的主体性在释意理论的框架下,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译者在理解原文时,不仅要准确把握原文的表面意义,还需要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原文的内在含义。
这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
2. 译者的创造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对原文进行再创造,使其在目标语言中呈现出相似的意境和表达效果。
这种创造性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3. 译者的选择与决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语境、读者的需求和目的等要素进行选择和决策。
这些选择和决策往往体现了译者的个人偏好和价值观念。
四、实例分析以一部文学作品的中英翻译为例,译者需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理解,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色彩。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需求和语言习惯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再创造。
例如,在翻译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表达时,译者需要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进行恰当的转换,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此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需要对一些复杂的句式结构进行合理的拆分和重组,使其在目标语言中呈现出更加流畅的阅读效果。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论文题目释意派理论指导下英汉交替传译中有效笔记的记录策略刘宸含研究生姓名陆明指导教师姓名MTI专业名称英语口译研究方向2013.6.20论文提交日期苏州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释意派理论指导下英汉交替传译中有效笔记的记录策略——以“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候选人第二场电视辩论”为例院系外国语学院学科专业翻译硕士(口译)姓名刘宸含指导教师陆明(副教授)Effective Note-taking Methods in English-Chinese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InterpretiveTheoryA Case Study of the Second US Presidential Debate in2012ByLiu ChenhanUnder the Supervision ofAssociate Professor Lu Ming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Degree of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oochow UniversityMay 2012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日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从释意学派看交替传译的忠实问题[摘要]作为翻译的标准,不论是在口译中还是笔译中,“忠实”一词都备受关注。
何为“忠实”,如何做到“忠实”是翻译学者们长期研究探讨的焦点。
本文以释意学派为基础,交替传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翻译过程的研究,阐释译者的任务是传达意义,而不是进行语言符号的翻译。
强调脱离原语外壳,才能达到意义的“忠实”。
[关键词]释意;忠实;意义;翻译过程随着经济交流发展的国际化,口译的地位显得日渐重要。
与此同时,口译的标准也是这个领域长期存在的一大问题。
“忠实”的客体是什么呢?原语、目的语、文化的影响还是语篇的意义?“忠实”的标准又是什么?译者在交替传译中如何确保做到“忠实”?这些问题都是学者及翻译理论家关注的焦点。
在众多相关因素中,“忠实”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通常在口译训练中需要重点强调的概念。
通常情况下,口译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字词、句子和篇章。
第一层指的是字对字的翻译;第二层指的是以句子为翻译的中心,但缺少篇章及交际环境的翻译;第三层指的是语篇的翻译,包含了语言学的概念及认知的背景知识。
释意学派将前两层翻译称为“语言翻译”,而将第三层翻译称为“话语翻译”或“释意”。
如果我们要在说话人和听众之间搭起一座桥,作为译者,我们不能只做字词或语言的转换,而要做的是将原文的意义以及原文中的信息简明清晰地重新表达出来。
一、何为“忠实”口译与笔译的差异在于,它是一种多任务活动,相对笔译,要求译者有更快的反应速度。
近年来,口译一直被视为是一种语言行为,要求译者将一种语言中的词句转化成另一种语言。
但是,在口译成功案例的背后,我们需要理解篇章的意义,运用到相关的背景知识而超越了语言层面,如:认知背景、认知环境等。
学者和一些翻译家一直在从各个角度和层面对口译进行研究,想要确立口译的统一标准,特别是“忠实”。
我们几乎每天都会碰到由于忠实词字造成的理解偏差或歧义的问题。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研究者主要侧重于口译因素分析的研究,包括:组织者、听众、说话人、译者等。
《从“释意理论”来看译者的主体性》篇一从“释意理论”看译者的主体性一、引言在跨文化交流中,翻译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而译者则是这座桥梁的建造者。
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释意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并分析其对于翻译质量的影响。
二、释意理论概述释意理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释意行为。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思想、情感的传递。
在释意过程中,译者需要理解原文的含义,并将其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释意理论重视译者的主体性,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译者的主体性在释意理论中的体现1. 理解阶段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首先理解原文的含义。
这一阶段,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对原文的理解上。
译者需要运用自己的语言功底、文化素养和背景知识,对原文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只有准确理解原文,才能保证翻译的质量。
2. 释意阶段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译者需要进行释意。
这一阶段,译者的主体性更为突出。
译者需要将原文的含义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同时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需要运用自己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补充,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3. 表达阶段在释意之后,译者需要将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
这一阶段,译者的主体性同样重要。
译者需要运用自己的语言功底和表达能力,将释意后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进行准确的表达。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语言风格,使翻译更加贴近读者的需求。
四、译者的主体性对翻译质量的影响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翻译质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译者的主体性能够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译者需要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准确的表达。
其次,译者的主体性能够提高翻译的流畅性。
译者需要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语言风格,使翻译更加贴近读者的需求。
最后,译者的主体性还能够增强翻译的文化传递功能。
《释意理论视角下交传的策略》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背景下,翻译和口译成为了信息交流的桥梁,特别是在国际交流和商务活动中。
其中,交传(即交替传译)作为口译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策略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释意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交传的策略,旨在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二、释意理论概述释意理论(Interpretive Theory)是口译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强调口译过程中意义的传递和解释。
该理论认为,口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意义的传递和再创造。
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交传的策略应注重对源语信息的理解和解释,以及目标语的表达和传递。
三、交传策略在释意理论下的应用1. 预处理策略预处理是交传的重要环节,它包括对源语信息的理解和记忆。
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预处理策略应注重对源语信息的深度理解,把握其核心意义。
同时,还需对源语信息进行记忆和整理,以便在后续的翻译过程中进行运用。
2. 意义优先策略在交传过程中,意义优先于语言形式。
因此,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交传策略应注重对源语信息的意义进行捕捉和传递。
在翻译过程中,应先理解源语信息的意义,再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表达。
这样可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3. 灵活运用语言策略交传过程中,语言运用是关键。
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交传策略应灵活运用语言,包括词汇、句式、语气等方面的运用。
应根据源语信息的特性和目标语的表达习惯,选择合适的词汇和句式进行翻译,以使翻译更加自然、地道。
4. 情绪管理策略交传过程中,情绪管理也是重要的策略之一。
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交传人员应保持冷静、专注的心态,对源语信息进行准确的理解和翻译。
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四、实践案例分析以一次国际会议的交传实践为例,交传人员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采取了上述策略。
在预处理阶段,交传人员对源语信息进行了深度理解;在翻译过程中,意义优先于语言形式;同时,灵活运用了词汇、句式等语言手段;并保持了冷静、专注的心态。
释意理论下口译的忠实作者:陈丽君来源:《考试周刊》2012年第42期摘要:忠实是衡量口译质量的重要标准。
基于释意理论,本文指出口译忠实体现在译文完整全面呈现原文信息内容,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且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上。
结合实例,本文从译文信息、译文语言表达两方面对口译忠实进行分析,为口译忠实的评估提供一个研究角度。
关键词:忠实释意理论信息内容语言表达1.引言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迅猛发展,口译活动日益频繁,人们对口译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口译具备哪些条件才合格?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尽相同的口译质量评估标准,其中,“忠实”几乎被所有的标准所公认。
释意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忠实于意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忠实。
基于释意理论,本文结合实例,从译文信息完整全面、译文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两方面对口译忠实进行分析讨论,尝试为口译忠实评估提供一个研究角度。
2.忠实与释意理论忠实,即忠于原文的内容与精神,意思表达完整准确,不随意增、减,不胡编乱造。
忠实是评估口译是否合格的首要标准。
1986年,Buhler就研究用户对口译质量的期望值,指出了“原语意思的传译”的重要性在16个口译质量评估标准中位列第一。
[1]Mack和Cattaruzza (1995)对5个双语会议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一个理想的译者应该完整准确地把发言者的意思翻译出来。
[2]1998年,鲍刚提出了“全面”、“准确”、“通畅”的口译标准。
[3]200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梅德明教授将“准确”、“流利”列为口译的两大标准。
[41释意理论以巴黎高等翻译学校和塞莱斯科维奇教授为代表。
该理论强调口译是一种交际行为。
在交际活动中,语言是工具,交际双方所关心的是对方所要表达的思想或双方所交流的意义。
因此,口译的对象是原语所表达的信息内容,而非语言本身。
口译过程分为三步:理解原文,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提取原文的信息内容,用符合译入语习惯的方法对提取信息进行准确表达。
口译的过程是释意的过程,忠实的口译应当忠实于剖离语言外壳所获得的源语中的意义实质,而不仅仅是源语的表达形式。
《释意理论在交替传译中的应用—《吸血鬼日记》口译结果分析》篇一释意理论在交替传译中的应用——《吸血鬼日记》口译结果分析一、引言交替传译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方式,在各种国际交流场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释意理论作为交替传译的理论基础,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本文以《吸血鬼日记》的口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口译结果的分析,探讨释意理论在交替传译中的应用。
二、释意理论概述释意理论是一种以源语信息为基点,通过解释和推导来传达原文含义的翻译理论。
它强调了翻译过程中的理解与表达,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意义的传递。
在交替传译中,释意理论对于译者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三、《吸血鬼日记》口译背景及过程《吸血鬼日记》是一部以吸血鬼为题材的美国电视剧,具有较高的文化背景和专业知识要求。
在口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快速理解对话内容,准确传达角色间的情感和故事情节。
本文选取了剧中的几段典型对话,进行口译结果的分析。
四、释意理论在《吸血鬼日记》口译中的应用1. 理解阶段:在交替传译中,译者首先需要对源语信息进行理解。
在《吸血鬼日记》的口译中,译者需要准确理解对话中的文化背景、专业知识以及角色间的情感。
释意理论强调了理解的重要性,帮助译者快速捕捉到对话的核心信息。
2. 解释与推导阶段:在理解的基础上,译者需要运用释意理论进行解释和推导。
在《吸血鬼日记》的口译中,这包括对专业术语的解释、对角色情感的推导以及对故事情节的梳理。
释意理论帮助译者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和推导,使译文更加准确、生动。
3. 表达阶段:在交替传译中,表达是关键的一环。
在《吸血鬼日记》的口译中,译者需要运用释意理论将理解的信息以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释意理论帮助译者更好地把握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五、口译结果分析通过对《吸血鬼日记》的口译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释意理论在交替传译中的应用具有以下特点:1. 提高了译者的理解能力:释意理论帮助译者准确理解对话中的文化背景、专业知识以及角色间的情感,从而更好地把握对话的核心信息。
在法国释意派理论指导下的中译阿口译实践报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种文化之间越来越紧密相连,国际上对于口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口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进行翻译的学习和工作要求正确运用科学的翻译理论,在明确方向与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翻译实践。
因此我们作为MTI的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在口译实践当中用系统的翻译理论指导实践,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继而又在实践中去检验和归纳,领悟其意义精髓。
在国际学术界,与口译相关的理论众多,但巴黎高翻学院提出的释意理论因其较强的实践性一直受到关注,经过长期的实践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法国释意学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分为三个步骤:理解、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及表达。
该学派认为从语言到语言的直译行不通,翻译要传递的是意义。
而相较于同声传译而言,在交替传译实践的过程中,译员有较多时间去理解原文、进行语言脱壳,从而提高译文质量。
因此,用释意理论指导交传实践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此外根据笔者对此次中阿交传实践录音文本的分析,发现译员错误地理解原文或恰当地脱离源语语言外壳,也会导致错误的输出语,使听众产生理解障碍,从而影响口译的交际沟通效果。
因此学院为使MTI二年级学生能够实际应用所学口译理论知识,独立自主进行现场口译训练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在学院课堂上对于教师所讲内容进行交传的宝贵实战机会。
本文为一篇中译阿无稿交替传译任务的实践报告,所描述的口译任务为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刘欣路老师在多媒体教室为MTI 一年级学生教授题为“跨文化交流”的课堂上,笔者在征得刘老师同意的情况下,对课堂内容进行汉语至阿拉伯语的现场交传练习,并全程录音,该堂课主题为“美国在阿拉伯国家的战略利益和软实力手段”,笔者便选此交传译文作为本文的案例分析对象,从法国释意学派翻译理论的视角,着重分析其对中译阿无稿交传实践的指导意义,并探讨口译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希望能有针对性地给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和解决方案,得出切实可行的结论。
释意策略在交替传译中的应用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商贸往来也随之增多,自然对译员的需求也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译员活跃在外事、谈判、商务等会议场合。
历数每年各大会议,要以“两会”期间外交部举办的温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最引人注目,人们在惊叹温总理博学多才,旁征博引的同时,不禁为现场译员的出色表现所深深折服,人们不禁发问:除了具备优秀的双语技能外,是否还有其他可以提高口译技巧的策略或途径呢?鉴于此,本文以温总理2011年记者发布会为例,以会议口译的发展作为切入点,在巴黎高级翻译学院提出的“释意理论”的指导下,分析这一理论在实践中的效用,并依据该理论对口译步骤进行剖析,详解“脱离语言外壳”(或“去壳化”)在口译中的运用。
通过呈现笔者与译员的对比译文,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两者在“释意”程度上的不同,最后得出实践结论:即释意策略适用的几种情况,以及对译员的要求。
笔者仅以此次口译实践为例,从理论入手再到实践分析,为读者呈现一次完整的口译过程,以期对广大口译爱好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论译出与译入间的翻译忠实性摘要:随着中国在国际地位的话语权不断提高,为满足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的需要,翻译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译者在译出与译入过程中,应遵照翻译忠实原则。
翻译忠实度在译出与译入之间的定义标准也在不断完善。
本文旨在解释翻译忠实性在“译出”与“译入”之间的不同标准,从而帮助译者更好的理解翻译忠实原则,从而呈现出更好的翻译作品。
关键字:翻译,忠实,文本1.翻译忠实观的发展翻译忠实观起源较早,在早期佛经翻译中便有所论及,如佛经翻译的“名”与“实”问题。
僧祐之后,僧睿从先秦时期的“名实之辩”出发,提出翻译“名”与“实”概念,并形成自己的“名实”观。
僧睿这一思想在其译文中可以看出,他为完成一条译文,前后必须经过若干工序,各参与者之间彼此参校,相互补正,既琢磨用词由揣度经义,其后才正式命名。
“名实观”是佛经翻译伦理问题,同时也反应出翻译忠实性问题。
近代以来,中国译者对于翻译忠实观进一步解读。
严复的“信、达、雅”,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等,也都标举忠实(基本等同于信),使翻译忠实观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不管是翻译标准的一元观还是多元观,基本上都离不开最为根本的忠实(如严复所谓的“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西方翻译流派对于翻译忠实性进行了不同的解读。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罗曼·雅各布森、约翰·凯特福德、尤金·奈达、彼得·纽马克等翻译家,在翻译时主要关注语言对等问题。
翻译的前提是固定的原文意义,忠实是将原文准确的译出标准。
进而来看,他们将忠实的标准视为评判译文好坏的标准。
目前,中国翻译学者们对于翻译忠实度有着不同的理解。
有学者对于翻译忠实观有了新的理解。
有些学者并不赞同翻译忠实性原则。
谢天振的译介学在国内颇有影响,译介学的理论基础为创造性叛逆,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具体包括个性化翻译、误译与漏译、节译与编译、转译与改编。
胡东平、魏娟认为创造性叛逆是“一种深度忠实”,忠实于翻译主体、忠实于文化交流和传播、忠实于翻译自身的发展。
《释意理论视角下交传的策略》篇一一、引言释意理论是一种基于语言交流的认知理论,强调在交际过程中理解与表达的重要性。
在翻译领域,尤其是交传(交替传译)中,释意理论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交传作为翻译的一种形式,要求译员在理解原语信息的基础上,迅速、准确地将其转换为另一种语言,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本文将从释意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交传的策略。
二、释意理论与交传的关系释意理论强调的是理解与表达的过程。
在交传中,这一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解原语信息,二是将理解的信息准确表达出来。
交传过程中,译员需要迅速捕捉到原语信息,通过自身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等对信息进行解读,然后将其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这一过程正是释意理论在交传中应用的具体体现。
三、交传策略1. 提前准备与快速反应在交传中,译员需要提前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原语信息。
同时,译员还需要具备快速反应的能力,以便在短时间内将理解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
这种能力的提升需要译员在日常练习中不断加强自己的语言功底和专业知识。
2. 抓住关键信息交传过程中,信息传递的速度较快,译员需要迅速抓住关键信息,以便准确理解原语的意思。
这需要译员具备良好的听力、理解力和分析能力。
在抓住关键信息后,译员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理解,以便更好地进行后续的翻译工作。
3. 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在交传中,译员需要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如增译、省译、改译等,以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此外,译员还需要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连贯性,以便使译文更加自然、地道。
4. 注重语境与文化背景交传过程中,译员需要注重语境与文化背景的理解。
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下,同一信息可能有着不同的含义。
因此,译员需要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境,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原语的意思并进行翻译。
四、实例分析以一次国际会议的交传为例,译员在听到原语信息后,需要迅速捕捉到关键信息,如会议的主题、发言人的观点等。
作者: 朱周晔
作者机构: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扬州225127
出版物刊名: 牡丹江大学学报
页码: 119-121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1期
主题词: 释意学派 概念隐喻 交传 口译策略
摘要:口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隐喻是流利精准口译活动实现的关键因素。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存在差异,口译员必须理解并准确传达隐喻的深层涵义。
本文将隐喻研究与口译活动相结合,基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以2016年李克强总理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答中外记者问为研究对象,分析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及其口译策略,以期为口译活动提供实践性指导。
论释意理论的忠实概念袁筱一一、一个争论了几千年的问题忠实在翻译理论上确实有着由来已久的争论,并且这场争论至今仍难有答案。
在中国的翻译理论界,关于“形似”与“神似”,“直译”与“意译”谁是谁非的讨论也是自译事始而始,到今天也还有人津津乐道的。
支谦“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提议,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的学说都是古代直译的代表,鸠摩罗什则不怕“依实出华”。
在罗新璋先生《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一文里,他借梁启超的话指出“翻译文体之问题,则直译意译之得失,实为焦点……新本日出,玉石混淆。
于是求真之念骤炽,而尊尚直译之论起。
然而矫枉太过,诘鞠为病;复生反动,则意译论转昌……”认为“直译此消彼长,难有定论”(1)。
事情之于西方,更确切地说是之于法国也大致类似,其实“忠实”的提法源于法国。
十七世纪的梅纳日在谈及佩罗・德・阿布朗古尔的翻译时曾有妙论道:“这些翻译让我想起我在图尔十分喜爱的一个女人,她美丽但却不忠”,于是“忠实”的说法就此流传了下来,“美”与“忠”不能两全的观念也终于流传了下来。
矛盾的复杂性其实不完全在于美丽与忠实不能兼得这样一个习惯成自然的观念,而在于“忠实”于什么?一般说来,我们用“忠实”这个词来概括依照原文语言形式(小至词汇的运用,大至句式的排列)行文的疑问,反之,中文里的所谓“意译”,不拘泥于原文语言形式,甚至有删减添加的,则是“不忠实”的译文。
和中国一样,早期的西方翻译理论也并不系统,都是翻译家或者“翻译家-作家”的经验之谈:矛盾于是亦由并不实质的“美丽”与“忠实”之间的选择始。
字字直译由不可能而遭到当然的反对,早可见于西塞罗,贺拉斯及至圣・热罗姆的只言片语中。
据爱德蒙・卡里所载,1540年,译家埃提安・多莱(E tienne Do let)就提出过好翻译的“五要”,并在“五要””中将意义置于语言之前。
卡里所列举的另一个“不忠的美人”的代表人物也是与多莱同时代的雅克・阿米欧(Jacques Am yo t),这位美人以译作的读者为衡量标准,在译作中掺入了自身大量的解释与评论,他甚至转换了原文的风俗习惯礼貌用语,美化了原文的行文风格。
中国译学理论中的“忠实”之我见中国的翻译活动据史料记载可追溯至周代,象胥之称的出现使翻译活动已进入专职的领域。
从古代的佛经翻译到晚清的科技翻译到民国时期盛行的文学、诗歌翻译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忠实”这一原则贯穿始终,从文言体的“信”到现代的“忠实”,都是忠于文本的意思。
忠实这一理论能历时如此之久而依然存在,必然有其内在的价值,但是在翻译中忠实真的是最高真理吗?笔者认为,在考虑读者感受的基础之上的创造性翻译才更具魅力。
标签:翻译忠实创造性一、中国翻译忠实理论的发展中国翻译中的“忠实”开始于东汉时进行佛经翻译的支谦提出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随严复“信、达、雅”这一理论的提出,便将翻译忠实推上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宝座,一百多年来一直被奉为翻译界的圭臬。
后又有“信达顺”“忠实、通顺、美”以及近来的“信达切”“忠优美”“正确、通顺、得体”,但似乎还是无法跳出“信达雅”的圈子。
“忠实”向来被认为是翻译的一个最基本原则,是衡量译本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很多的翻译研究者认为,在这些古往今来的重要翻译理论中,是应该包含忠实的。
二、翻译忠实标准的绝对化与理想化翻译忠实标准的绝对化很大程度上和“忠”字有很大关系,自古便有“精忠报国”“誓死效忠”这样的说法,因此忠的理念在翻译界便被升级了。
直译派与意译派也因为形式与内容间的是否忠实原文对峙。
笔者认为,这样的争执是无意义的,在文本、风格、意义乃至包括读者在内的众多因素,怎么能够全部满足忠实。
如果一味去追求这样的忠实,便是将翻译的忠实标准绝对化了,未免有些太盲目,在这样的“忠”里面不免能够品到一些“愚”的意味。
由于翻译是人的活动,必然无法避免译者的主观感受。
译者个人必会对“忠实”造成很大的影响。
由于没有绝对的“忠实”,这样的提法本身就具有理想化的倾向。
其实早在支谦时候,便提出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也说明了翻译在文本与风格上面的矛盾性。
道安提出的“五失本,三不易”也是认识到了翻译的局限性。
从释意学派看交替传译的忠实问题[摘要]作为翻译的标准,不论是在口译中还是笔译中,“忠实”一词都备受关注。
何为“忠实”,如何做到“忠实”是翻译学者们长期研究探讨的焦点。
本文以释意学派为基础,交替传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翻译过程的研究,阐释译者的任务是传达意义,而不是进行语言符号的翻译。
强调脱离原语外壳,才能达到意义的“忠实”。
[关键词]释意;忠实;意义;翻译过程随着经济交流发展的国际化,口译的地位显得日渐重要。
与此同时,口译的标准也是这个领域长期存在的一大问题。
“忠实”的客体是什么呢?原语、目的语、文化的影响还是语篇的意义?“忠实”的标准又是什么?译者在交替传译中如何确保做到“忠实”?这些问题都是学者及翻译理论家关注的焦点。
在众多相关因素中,“忠实”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通常在口译训练中需要重点强调的概念。
通常情况下,口译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字词、句子和篇章。
第一层指的是字对字的翻译;第二层指的是以句子为翻译的中心,但缺少篇章及交际环境的翻译;第三层指的是语篇的翻译,包含了语言学的概念及认知的背景知识。
释意学派将前两层翻译称为“语言翻译”,而将第三层翻译称为“话语翻译”或“释意”。
如果我们要在说话人和听众之间搭起一座桥,作为译者,我们不能只做字词或语言的转换,而要做的是将原文的意义以及原文中的信息简明清晰地重新表达出来。
一、何为“忠实”口译与笔译的差异在于,它是一种多任务活动,相对笔译,要求译者有更快的反应速度。
近年来,口译一直被视为是一种语言行为,要求译者将一种语言中的词句转化成另一种语言。
但是,在口译成功案例的背后,我们需要理解篇章的意义,运用到相关的背景知识而超越了语言层面,如:认知背景、认知环境等。
学者和一些翻译家一直在从各个角度和层面对口译进行研究,想要确立口译的统一标准,特别是“忠实”。
我们几乎每天都会碰到由于忠实词字造成的理解偏差或歧义的问题。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研究者主要侧重于口译因素分析的研究,包括:组织者、听众、说话人、译者等。
在1986年,布勒首先发表了他的报告,指出了十六个翻译的标准。
事实上,保持对原文词句上的忠实并不是对原文作者的忠实。
释意学派认为,语言和篇章如果不加以认知背景的补充是没有任何交际意义的。
要做到“忠实”就必须要了解作者的想法,目的语对应以及读者的反馈。
如果译者只是保证了一点儿忽略了其他,就不能称之为忠实于意义。
译者必须把这三点视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相对于词字,译者应该更重视意义。
如果译者想要将他理解的信息完全表达出来,就必须忠实于意义而非忠实于语言。
在中国,长久以来人们接受的都是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但就口译特殊的局限性,这个标准需要转变为“信、达、快”,然而有关翻译标准的相似表述还有很多。
鲍刚将“全面、准确、通畅”作为翻译的标准。
“全面”指的是原文中包含的信息全面,原语的意象、背景、环境及所含的意义全面。
“准确”是指主要内容的准确,术语、数字的准确表达。
“通畅”是指双语的通顺、流畅。
摆脱了语言外壳的意义,从交际一方转到另一方,意义由词字产生,却有摆脱了词字的束缚。
意义不同于语言,要优先于语言。
这是释意学派所强调的问题。
二、口译过程看忠实问题释意理论主张从翻译的过程进行翻译研究,在其创立之前,也有一些关于翻译过程的理论,主要强调的是理解和表达这两个步骤,认为翻译过程有两个部分组成,对原语的理解以及用目的语表达,这只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而不是意义的转换。
释意学派认为,翻译时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行为,必须有认知背景及环境因素的加入,翻译本身才会有意义。
这就使得在释意学派的理论中,翻译的步骤里不可或缺的一步“脱离原语外壳”。
它存在于理解和表达之间,如果没有这个阶段,只是词字的转换,意义不能表达,不能做到忠实地传递原语的意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而是简单地代码转换。
1.理解及认知的补充。
释意学派认为,理解一篇文章要求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结合,才能做到意义的忠实。
只有完全掌握译出语才能理解意义,而只有完全的掌握译入语才能将意义更好的表达。
“明喻”和“暗喻”在释意论中不是修辞方式,而是交际过程中存在的某些特定意义。
话语的“暗喻”内容表明了讲话的意图和动机,虽不需做字词的翻译,但有助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对意义的把握,理解是第一步,也是前提。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做一个补充来使句子意义更加明朗,如:Approximately 33% of the deaths in the pre-school age group can be attributed to poor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Less than 15% of rural population lives within a walking distance of 10 kilometers of a health facility of any kind. A Bangladesh doctor has said: “In the Philippines and certainp 如果译者没有考虑理解原文的语言因素和篇章意义,那么划线句子就会翻译成“70%的人没有看医生就死了”。
事实上,这样的翻译是对句子意思的反馈而非原语意义的反馈。
若完全地理解了文章,译者会了解到在亚洲国家,人们寿命短是因为缺少医生和相应的医疗设备。
结合了译者的认知背景知识和对原文意义的考虑,划线句子应该翻译为“70%的人去世前没条件看病”。
当译者的认知背景缺乏时,他只能理解原语的语言学意义。
因此,认知背景是理解原文意义时不可或缺的成分。
除了理解原文的语言因素之外,对原文隐式内容的理解在口译中用的更加频繁。
如:“Pierre stops smoking.”这句话包含了这样的信息:“皮埃尔此刻停止了吸烟”或“皮埃尔现在不吸烟了,但原来吸过”。
在理解原文语言的基础上对原文包含的语境含义加以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这只是一个单一独立的句子,大部分的译者会翻译成“皮埃尔停止吸烟了。
”然而,如果句子被放入语境中,内涵意义就要被优先考虑,如“皮埃尔戒烟了,你要拿他做榜样。
”因此,译者必须用自己的认知知识完全理解整个篇章,然后会发觉句子的内涵意义而不是字词的意义,从而更好地表达原文中的涵义。
考虑了这些因素后,句子可以翻译成“皮埃尔不吸烟了,你最好也这么做,”或“你应该和皮埃尔一样停止吸烟。
”文化和环境因素又被称为认知补充,同样也对理解造成影响。
当一个中国人和外国人聊天时,我们会发现这种认知补充十分重要。
如:Mary: “You are beautiful.”玛丽:“你真漂亮。
”李晴:“哪里哪里。
”Li Qing: “Thank you.”如果没有理解对话的文化内涵,没有做到脱离原语外壳,译者可能会把“哪里哪里”翻译成“where, where”,这看似更忠实于原文的句子,但是他却背叛了原语的涵义。
我们根据认知补充及相应的文化内涵可以很明确地知道,对话应翻译成“谢谢”。
在汉语中,我们经常会说“路上辛苦了!”来表示关心和对友人的欢迎。
如果译者忽略了文化的影响,只是将句子翻译成“You are tired during the journey.”那原文的意义就会缺失。
在同样的情境中,英语语言国家的人们会说“Did you enjoy your trip?”而不是直接地说劳累与否,这里蕴含的文化意义需要增补。
2.重新表达。
释意学派认为,表达同样要围绕意义展开。
译者在表达阶段的任务不是要再现原语的语言形式,而是要用符合译语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传达原语的意义。
换而言之,译者重新表达的意义要被听众所接受。
意义由交际产生,一旦抓住了原语的意义,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自由度变大了。
当重新表达时,语言忠实一种编码,没有了任何意义。
释意学派帮助译者能很好地理解篇章涵义,用恰当的语言结构表达出来,保证了对原语意义的忠实。
如:“中国人开办私人合伙律师事务所是改革开放的必需,是中国经济和国际接轨的必需,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需。
”如果译者将“走向世界”直接译成“to walk to the world”,句子的意思就变得不那么明朗了。
首先译者应该理解原语中句子的涵义而不是字词的意思。
这个词组的真实含义是指“对于中国来说,紧跟世界发展的脚步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译者在重新表达时应该脱离原语的外壳,忠实于作者的意图,把句子翻译成“It is necess ary for China to join the rest of the world.”。
当我们完全理解了话语后,语言的形式就被淡化了。
而我们心中留下的只有脱离原语外壳的意义。
在一场国际会议中,没有人能完全记住长对话,更不用说一字一字的将对话翻译出来。
当译者翻译长句或长对话时,翻译的好坏并不取决于他们记忆力的好坏,而是他们对原语的理解能力,也被我们称之为脱离了原语的外壳。
当前两步完成后,译者要做的是重新表达,而整个过程中忠实的问题得以解决,原语的意义被很好地转换成目的语。
三、结语释意理论的创立是口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其对翻译过程进行研究,这一独特的理论视角和切入点,促成了口译研究的转折。
考虑到“忠实”问题和翻译过程研究的综合分析,我们应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该理论,使释意理论具有更强的理论延展性和实践指导意义,为指导口译实践和教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1]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2]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3]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4]玛利亚娜·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5]钟述孔.实用口译手册[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