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栓塞术后的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及术后护理【摘要】目的:探讨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4~5级脑动脉瘤的术后护理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9月~2007年8月4~5级脑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16例患者的术后护理经验。
结果:本组病例死亡1例,1例栓塞后复发,再次弹簧圈栓塞成功,其余均痊愈出院。
结论:由于血管内治疗新技术和材料的不断进步及术后及时有效的护理,绝大多数脑动脉瘤可以得到有效治疗,也取得良好疗效。
【关键词】脑动脉瘤;栓塞治疗;术后护理4~5级动脉瘤在临床上大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其死亡率及致残率极高。
自我院开展血管内栓塞治疗4~5级脑动脉瘤以来,配合相应的护理,效果较好。
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42~69岁,其中前交通支动脉瘤10例,后交通支动脉瘤4例,基动脉瘤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
GCS评分3~8分之间。
1.2 手术方法:患者在全麻下行右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术,以明确诊断,发现动脉瘤部位。
经血管内置入导引导管,将微导管在微导丝指引下,送至动脉瘤,将弹簧圈栓塞在动脉瘤内。
2 结果除1例死亡外,其余均存活。
术后3个月随诊15例患者生活基本可自理。
术后6个月随访,11例患者基本恢复正常社会活动。
脑血管栓塞术的开展,大大减少了手术对脑组织的损伤。
而脑动脉瘤的术后护理,对保证介入手术的成功起到重要作用。
15例患者通过此项治疗和完善的护理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3 术后护理3.1 栓塞术后常规护理:(1)穿刺侧肢体平伸、穿刺部位压沙袋8小时,观察该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肢端血运情况。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渗出。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患者意识状态,语言功能,肢体运动和生命体征变化。
3.2 冬眠低温疗法:低温具有保护血脑屏障功能,减轻脑水肿的作用。
方法:先给冬眠1号或2号(如呼吸平稳,首选冬眠1号)首次给半量,半小时后在颈动脉、腋动脉、肱动脉及股动脉等主干动脉表浅部位,放置多个冰袋,如患者不出现寒战及皮肤鸡皮反映,说明用药量已充足。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护理影响。
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栓塞治疗介入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
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优质护理。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心理状态。
结果:经过两种模式术后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接受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在术后,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制定针对性优质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消极心理,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术;术后并发症;术后护理颇内动脉瘤是指大脑内部的动脉血管异常膨出后形成的动脉瘤。
虽然医学上称其为动脉瘤,但是颅内动脉瘤不是肿瘤,不会扩散,不会恶化。
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原则是防止瘤体破裂,以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治疗时要根据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来制定治疗方案。
颅内动脉瘤主要有两大治疗方向。
一是开颅夹闭,将颅内动脉瘤的根部进行结扎,让瘤体失去血供,彻底避免瘤体破裂的情况,二是在颅内动脉瘤溜体内放置弹簧圈,称为“栓塞治疗”,减少血流对瘤体血管壁的冲击,降低瘤体破裂风险。
介入栓塞治疗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手段,具有微创、并发症少、恢复快、成功率高的优点[1]。
但术后也仍有脑血管痉挛和脑出血的风险,因此配合护理干预治疗有重要意义。
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栓塞治疗介入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
常规组40例患者,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52.4±3.45)岁;观察组40例患者,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54.6±3.87)岁。
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术后护理颅内动脉瘤是颅内某部位的动脉管壁局限性扩大的脑血管疾病,其破裂可致患者致残甚至死亡。
正确及时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
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进展,目前临床上采用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具有创伤小、预后好、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的特点,为广大患者所接受,但由于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以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各不相同,动脉瘤破裂后血管痉挛等因素,使血管内栓塞术围术期内仍会发生较高并发症[1],术后病情的严密观察和血压的监测等,可使并发症减少,利于患者康复。
我科2013年1月至12月成功完成动脉瘤栓塞术15例,随访6个月,均预后良好,现就动脉瘤栓塞术的术后护理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3-01~2013-12 本院住院的15例动脉瘤患者,男6例,女9例,年龄28-73岁;未破裂12例,已破裂3例,有头痛者11例,动眼神经麻痹5例,恶心、呕吐3例。
所有患者均经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为动脉瘤。
1.2 护理1.2.1 全麻术后护理全部患者均在全麻、经口气管插管下行栓塞术,术毕返回本科监护室复苏,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去枕平卧6小时,保持呼吸道通畅。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心电、指脉氧、血压、呼吸变化,尤其是患者准备苏醒时,特别注意血压的变化,血压的变化可引起脑灌注流量改变,从而诱发动脉瘤破裂或脑血管痉挛[2]。
患者使用机械通气时间因人而异,一般1-3小时后清醒,做好撤机前的评估,用程序化撤机方法撤机拔管,并给予低流量吸氧,防止脑缺血、缺氧和脑水肿。
6小时后床头抬高15~3O°,可给予低盐、低脂、清淡饮食,多饮水,前4小时饮水800-1200ml,保证充足尿量,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排便,尽量保持环境安静。
1.2.2 心理护理因术后进入监护室,无亲人在身旁,卧床期间一切生活护理必须由他人协助,如进食、排泄、床上擦浴,使病人暴露了一些隐私,降低了尊严和自身的能力空间,导致精神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大,病人有一定的心理负担,常有恐惧、害怕紧张心理。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术后护理要点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血管内导管将栓塞材料送入动脉瘤内,以达到治疗动脉瘤的目的。
术后护理要点包括:
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以及意识状态、瞳孔大小等神经系统症状,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2. 控制血压:术后应控制患者的血压,避免过高或过低,以减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3. 预防感染:术后应注意伤口护理,避免感染。
4. 注意饮食:术后应注意饮食,避免过度进食,以免引起呕吐。
5. 活动限制:术后应限制患者的活动,避免剧烈运动,以减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6. 药物治疗:术后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7. 定期复查:术后应定期复查,以了解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和恢复情况。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术后护理要点包括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控制血压、预防感染、注意饮食、活动限制、药物治疗和定期复查等。
28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的护理[摘要]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后的护理经验。
方法对28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进行精心护理。
结果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精心的术后护理.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其早日康复。
结论做好动脉瘤栓塞术病人术后护理是促进病人尽早康复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介入;护理[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颅内动脉瘤是颅内某部位的动脉管壁局限性扩大的脑血管疾病,多发于40-70岁。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方法为开颅行血管夹闭术。
近来,随着介入治疗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由于具有创伤小、术后反应轻、病人痛苦小、感染机会少等优点,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但术后并发症仍不可忽视。
现将我科临床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3-2011年我科共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28例,男17例,女11例,36-74岁。
本组病例ct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造影为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6例,后交通动脉瘤7例,大脑中动脉瘤5例。
本组均经皮股动脉穿刺,微导管沿导丝送入颈内动脉,脑血管造影,确定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然后经微导管将弹簧圈送人动脉瘤腔进行栓塞。
2 护理2.1 一般护理抬高床头15-30°,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术后绝对卧床2d,限制体力活动3-4周,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吸尽分泌物,定时翻身、拍背,以利痰液排出。
术后4h可以进食,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鼓励患者大量饮水以促进造影剂排出。
2.2 病情观察术后应给予低流量吸氧及心电监护;每30min观察并记录意识、瞳孔、生命体征1次,注意血压波动变化,观察患者有无头晕、头痛、呕吐、失语、肌力下降、癞痈发作、颅内压增高等症状,注意语言功能,肢体运动情况,记录24h出入量。
2.3 心理护理与术后指导向患者解释疾病的特点,使其放下思想包袱,积极配合检查及治疗。
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及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的护理李艳【摘要】目的:总结9例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及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的护理。
方法将我科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10月31日9例颅内动脉瘤采用脑血管造影及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的护理进行总结。
结果9例患者术后复查头颅CTA示动脉瘤瘤体已栓塞,未显影,患者意识清楚,头痛、头昏症状缓解,其中有3例患者言语功能未完全恢复,口齿很不清楚,有1例患者下肢有轻度水肿。
结论采用脑血管造影并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是目前县市级基层医院颅内动脉瘤治疗的较好方法,该手术创伤小、手术风险小、安全性大,缺点是手术材料弹簧圈价格昂贵。
%Objective To summarize angiography and embolization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 the brain nine case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Methods Our department from September 1, 2013 to October 31, 2014 9 case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using nursing cerebral angiography and intracranial aneurysm embolization were summarized.Results 9 patients review head CTA has shown artery aneurysm embolization, undeveloped, patient conscious, headache, dizziness symptoms, including 3 patients speech function is not fully recovered, articulate very clear, there is one case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edema.Conclusion Cerebral angiography and embo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is a good method to county and municipal primary hospital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the surgical trauma, surgical risk, security big disadvantage is that expensive surgical material coil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2页(P3-4)【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及栓塞术后;护理【作者】李艳【作者单位】弥勒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云南弥勒 652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3;R739.41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神经外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发生于脑底动脉环的动脉分支或分叉部,该处常有先天性基层缺陷,主要见于成年人(30~60岁)。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术后护理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的术后护理。
方法:通过对我科20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从生命体征、并发症、穿刺部位、疼痛等几方面观察,给予对症护理、心理护理和术后指导。
结果:我科接受颅内动脉瘤手术的20例患者,经血管造影证实全部栓塞治疗成功,无并发症发生。
临床症状消失,表现为意识状态、语言功能、肢体运动等方面基本恢复,效果满意。
结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避免开刀、侵袭微小,对不适合手术的患者成功率高,疗效好,有可能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要手段。
而术后精心的治疗与护理是保证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对降低颅内动脉瘤患者死亡率、致残率,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1]。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护理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病因,约占50%以上,是一组死亡率、致残率均高的凶险疾病[1]。
临床目前有两种方法治疗,手术治疗与微创介入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损伤性大、并发症多、受到肿瘤部位等因素的局限。
微创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微创、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恢复快的方法。
成功率约90%以上。
从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科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共20例,效果满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1临床资料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科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共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50岁~68岁,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脑出血史。
2术后护理2.1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严密观察意识、瞳孔、肌力、生命体征的变化,术后予重症监护,低流量持续吸氧,并做好记录,维持血压在120mmHg~130mmHg/80mmHg~90mmHg,以防颅内压增高再次诱发动脉瘤再次破裂,以增加脑灌注量,防止脑组织缺血、缺氧。
观察头痛情况,有无颅内压增高。
如有意识加重,恶心、呕吐、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护理要点 1.病人在出血后或动脉瘤破裂危险时绝对卧床
2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出血及再出血
3.密切观察癫痫发作先兆,持续时间,类型遵医嘱于予抗癫痫药物
4.避免各种不良刺激,如用力咳嗽,保持大便通畅,给予一些缓泻剂
5.饮食清淡,易消化
6.术后加强肢体活动,穿弹力袜7医嘱予丹参,脉通药物静滴,防止静脉血栓形成8.术后观察股动脉伤口敷料足背皮肤温度,末梢血运情况.
预防动脉瘤破裂再出血:动脉瘤栓塞术后,由于导管和栓塞物的机械刺激及球囊过分膨胀,可导致动脉瘤破裂再出血。
另外,各种因素引起周身血压急剧升高,也可成为动脉瘤破裂的诱因,如情绪激动、排便、剧烈活动时,周身动脉压突然升高、头部静脉回流受阻、脑组织及颅底动脉环与颅内固定结构的相对性移动,动脉瘤内压力在瞬间上升并持续增高,短时间内超过动脉瘤壁薄弱点的弹性限度,加之动脉瘤内的湍流压力,遂在薄弱点破裂出血,立即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不安,颈强直,可伴有意识障碍和神经损害的征象。
出现以上情况,须立即报告医生,并密切观察瞳孔,及时发现瞳孔散大等早期脑疝征象,以尽快采取紧急处置。
脑血管痉挛的观察:由于导管在脑血管内停留时间较长,加之栓塞材料机械刺激等因素,容易诱发脑血管痉挛。
表现为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如头痛,短暂的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多于手术后12~24h发生。
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可避免因脑缺血、缺氧而出现不可逆的肌力三级。
使用尼莫通注射液经微量泵缓慢静注。
穿刺点的观察:股动脉穿刺术后沙袋压迫穿刺点6h,并伸髋静卧24小时,观察穿刺点局部有无渗血、瘀斑及血肿,肢体皮肤温度、颜色、感觉,足背动脉搏动,腹部情况(因导管损伤或刺破血管可引起腹腔出血)。
颈动脉穿刺术后沙袋压迫穿刺点8~10h后加压包扎,并去枕平卧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