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第3课 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3
以《高存山居图》“合壁”的文化事件作为本课的导人,创设山水画鉴资的问题情境。
为什么中传统文化中有着浓部的山水情怀?观看《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观察图像考问题1 一、山水情怀问题情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不下幸筵,坐穷泉壑”《叙画》所述:“望秋云,神飞扬。
临春风,思浩荡。
”展示《富春山居图》提问:1中国山水画为什么不称作风景画?2.从文中和图中你是否感觉到“山水”是”畅神”的乐?3.“山水”为什么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4。
为什么说“山水以形媚道”?5.《富存山居图》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情怀?归纳:山水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
他们心系家国天下,悠游山水之间常常是种奢望,山水画的出现,满足了“不下堂金,坐穷泉壑”的追求。
探究、讨论、思考。
引用画论的原文还原山水面创作的时代背景。
阅读教材中的“探究发现”,深人思考。
归纳:山水圃的创作源于自然,画家只有饱游饮看才能从外在的自然山水中汲取创作素材,在头脑中提炼概括,神领意会,令“山而兼数士百山之意态”。
探究发现3 三、因心造境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山水画移情作用的“相关链接”提出问题:1.什么是山水圃的灵魂?《吉卞隐居图》怎样经营“留白"?《六君子图》是怎样的留自方式?两件作品的留自有何不同?给你怎样的艺术感受?“留白”对山水画意境的表达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溪山行旅图》与《踏歌图》分别表达了什么意境?归纳:山水画是实境和虚境的统一,是情与景的统—。
对山水画意境的欣赏取决于观察者的人生经验与文化修养。
阅读教材26页的“相关链接”思考回答问题。
画中山水与真实山水对比。
围绕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根据学情的差异性,纳学生的表述“实境”指的是自然中存在的山水,虚境”是画家通过各种绘画语.融合自己的想象感情、志趣是现出来的山水。
探究发现4课堂总结山水画原自对自然山的生,但又超越具体时室,具有纯粹的、普巅性的美,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特质欣赏山水画意境与个人人生经验、文化修养相关联,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自我丰富、自我提高。
第3课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一、课时:1课时二、课型:新授课·美术鉴赏三、学情分析:高一年级阶段的学生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观的理解还有所欠缺,为此,我将在课前准备大量的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作品,使学生理解画中浓郁的山水情怀。
四、教材分析:高一年级美术鉴赏模块中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内容,是美术鉴赏中的重要内容,根据上一单元如何鉴赏美术作品的学习,能更好的理解山水画所表达的情怀。
本课是这单元的第一课,山水画的理解能更好的帮助后面人物画、花鸟画等的学习。
五、学习目标:1、理解中国传统文人浓郁的山水情怀,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提升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鉴赏能力。
2、通过欣赏、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欣赏评述能力。
3、理解山水情景融合、主客观统一的山水意境表达提高对传统绘画的鉴赏水平。
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并提升人文素养。
六、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观,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表达并且学会赏析经典作品的意境表达。
2、难点:深刻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所蕴含的浓郁山水情怀。
七、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八、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山水画作品的高清图九、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中的《水墨入诗画》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个视频中的场景是真实的风景吗?同学们能认出它们都是什么画吗?学生回答:视频中的场景不是真实的风景,是用中国的山水画作为背景。
教师总结:节目的背景是《富春山居图》和《千里江山图》,演员在游动的画中进行表演,让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都“动起来”彷佛穿越回千年前的宋元文明中。
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
设计意图:凭借对视频的观察,引发探究意识,通过问题引领,帮助学生分析判断。
(二)新课讲授概述:中国画,习惯指晋唐以来流行的卷轴画,广义上还应包括战国秦汉以来的古代帛画、壁画、漆画等样式。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美术年级高一学期秋季课题《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千里江山图》的艺术特色,从不同角度赏析名画。
了解《千里江山图》绘画风格与色彩特色。
2.通过旅游引导,游走在《千里江山图》间,通过与《富春山居图》进行对比,从音乐角度分析,不断巩固知识点内容。
3.通过欣赏中国古代名画——《千里江山图》,鼓励学生描绘自己心中的“中国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多角度对名画《千里江山图》进行赏析。
教学难点:1.理解千里江山图的设色特点和青绿山水画的艺术风格。
教学过程一、创设旅游情景,导入主题(具体抽象法) 1分钟创设旅游情景,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景,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记录美景,引出一千年前的旅行博主通过画画记录美景。
二、多角度对比,激发学生探索欲(变换提示法)1分钟1、通过《富春山居图》与《千里江山图》对比,感受中国画的不同绘画风格。
2、引导学生感受两幅作品表现的不同意境,通过画家不同年龄对比,感受画家不同的画面语言。
3、音乐与绘画结合,通过不同的音乐类型,感受《千里江山图》与《富春山居图》的画面节奏感。
三、跟随画家“游走”画间,千里江山任我游(图示讲授法) 2分钟王希孟化身旅行博主,通过动画展现,游走在画间,从整体上感受及经典作品,创设情景,与经典零距离接触,介绍千里江山图中的美景名称与画面内容,体会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独特之处,在于可观、可游、可居的体验。
回归真实画卷,宏观感受经典。
四、探索式名作解读(演绎法) 2分钟从宏观欣赏真实画卷,学生提出第一感受,进而引出《千里江山图》的历史地位。
局部赏析品味经典,找寻画作中的色彩、构图、绘画方式、画面细节,也是对画面主观理解的过程,既了解北宋时代的风俗、生活习惯、有对作者细腻精致的表现手法有深入了解。
五、天才画家王希孟(解剖分析法) 1分钟了解王希孟成长经历,对学生正向引导,天才不是一蹴而就,感悟数千年前王希孟眼中的中国,引发学生思考,同学们眼中的中国,启迪爱国思考,感悟生活美好。
《象外之境-一中国传统山水画》说课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美术鉴赏,第二单元中国美术鉴赏,第3课)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鞠躬) 我是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象外之境.一中国传统山水画》。
下面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首先,说教材。
《象外之境一中国传统山水画》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中第二单元,第3课,本课主要内容是感悟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山水情怀,了解妙夺造化、因心造境等特点,体会山水画独特魅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鉴赏能力,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说学情深入分析教材后,合理把握好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对美术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表达倾向。
他们对于中国画的基础鉴赏知识是基本了解的,但对于中国传统绘画内在人文内涵及山水画作品的内在意境的理解还存在一定欠缺。
我会采用作品示例、问题引导、合作讨论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三、说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结合山水画著名作品,感悟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山水情怀,了解妙夺造化、因心造境等特点,体会山水画独特魅力,掌握鉴赏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方法。
2.通过观察《富春山居图》《六君子图》《踏歌图》等作品,运用小组讨论等方法从山水画的内容、构图、笔墨等方面体会山水画的情怀、造化、意境。
学习鉴赏方法,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3.感悟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领悟人文精神,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养成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后,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中国山水画山水情怀、妙夺造化、因心造境的特征。
难点:领会蕴含在山水画中独特的人文精神。
五、说教学方法国画的内涵较深,理解难度较大,不可只局限于课本的文字,应灵活运用教法,做到轻松、从容教学。
象外之境一中国传统山水画高中美术课教案教案主题: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学科:美术年级:高中时间:4-6节课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学习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表现技巧。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能力。
创作一幅中国传统山水画作品。
教学准备:图片和示例作品,包括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经典作品和现代艺术家的作品。
美术材料,如水墨、宣纸、毛笔等。
教学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示范和讲解。
教学步骤:第一节课:引入:介绍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背景和特点,解释其象征意义和艺术价值。
山水画元素:讲解山水画的基本元素,如山、水、云、树等,并展示相关的示例作品。
练习:让学生使用铅笔进行简单的素描练习,练习描绘山、水、云等元素。
第二节课:回顾上节课内容:让学生展示他们的素描练习作品,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构图和透视:讲解山水画的构图原则和透视法,如前景、中景、远景的处理等,并展示示范作品。
练习: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山水画构图练习,体验透视和远近感的表现。
第三节课:水墨技法:介绍传统水墨的基本技法,如干笔、湿笔、点染等,以及宣纸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示范和实践:教师进行水墨山水画的示范,演示不同的水墨表现技法和处理方法。
学生实践:让学生尝试使用水墨和宣纸进行山水画的实践,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景观进行创作。
第四节课:学生展示和讨论:学生展示他们的山水画作品,并进行互相讨论和评价。
鉴赏与解读: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示范作品和学生作品,讨论其中的意境、表达和艺术特点。
总结和反思: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他们在中国传统山水画方面的成长和收获。
教学扩展: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特别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展览,让学生亲自接触和欣赏真实的艺术作品。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探索自己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邀请专业艺术家或美术教师进行讲座或工作坊,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技巧。
高中美术《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是教师备课中的基础工作,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选自新人教版高中美术第3课,属于“美术鉴赏”学习模块,主要内容是掌握鉴赏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方法,了解妙夺造化、因心造境等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多角度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提升审美判断能力。
二、说学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高中阶段的学生其记忆力、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高速发展,能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
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
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和阅历尚浅,对山水画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思想以及其意境还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运用观察作品以及辩论会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堂课的重点知识,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节好课的出发点与前提,所以我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感悟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山水情怀,了解妙夺造化、因心造境等特点,体会山水画独特魅力,掌握鉴赏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富春山居图》《青卞隐居图》《溪山行旅图》等作品,运用小组讨论等方法从山水画的内容、构图、笔墨等方面体会山水画的情怀、造化、意境。
学习鉴赏方法,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领悟人文精神,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养成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掌握好一堂课的重难点知识十分必要,所以,我将本课的重难点设置为:重点:中国山水画山水情怀、妙夺造化、因心造境的特征。
难点:领会蕴含在山水画中独特的人文精神。
五、说教学方法设置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探究进行学习。
六、说教学准备教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辅助工具,所以,在本节课我采用了丰富的图片资源、视频等来优化我的课堂。
七、说教学过程充足的教学准备完成后,精彩的教学过程即将展开。
人教版高中美术·美术鉴赏
第二单元第3课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
教学设计
主备人:黄海丰审核人:刘永梅二次备课人:
【单元课题】中国美术鉴赏
【课业类型】新授课
【课程分析】本单元共八课,分别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中国书法》《中国传统雕塑》《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艺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国民间美术》《中国近现代美术》。
以传统三大画科引入,从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民间美术和近现代美术几个角度让学生了解中国美术的特点,掌握鉴赏中国美术的方法,理解中国文化对艺术的影响,感受中国美术独特的美感,强化深厚的民族情怀。
【基本问题】
第3课: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浓郁的山水情怀?
第4课: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能否以写实的程度作为衡量艺术水平的标准?
第5课:汉字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鉴赏?
第6课:中国传统雕塑承载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文化观念?
第7课:中国传统建筑与中国传统园林各有哪些特点?它们与社会思想意识和自然环境有怎样的联系?
第8课: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为何别具特色?
第9课:谁创作了民间美术?它有怎样的文化内涵、精神价值和艺术形式?
第10课:应该如何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创作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具体问题】第3课:山水画中的情怀。
〖图像识读〗第3课本课主要作品有《富春山居图》《清卞隐居图》《搜尽奇峰打草稿》《溪山行旅图》《六君子图》《踏歌行》《千里江山图》,多为宋元列举了大量的典型作品,有青绿山水、浅绛山水、水墨山水作品,笔墨技法及表现形式各有特点。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图像的识读,体会传统山水画如何通过笔墨寄托情怀、塑造形神、营造意境的。
〖美术表现〗第3课通过不同风格作品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时代、地域、个人审美追求带来的不同特征。
〖审美判断〗第3课结合情、意、境的塑造,以不同的鉴赏角度理解作品。
〖创意实践〗第3课结合作品,引导学生积极实践,熟悉山水画的基本笔墨技巧。
〖文化理解〗第3课在比较作品中理解,创作者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形式与内容的选择和组成也会有差异,这就造就了个人、时代与地域的美术特征,不同的政治氛围、文化风气、审美习俗不尽相同,催生出的美术作品也各具特色。
【单元设计思路】第3、4、5课的内容关联性较强,主要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内容。
第3课主要是中国传统山水画。
作为中国美术鉴赏的开篇,一是要承接好第一单元的内容,在本节课实践运用中复习巩固;二是要抓住山水画“情怀”的特点,综合形式分析法和图像阐释法,让学生由表及里,深入了解山水画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的特征,有利于比照理解第4课花鸟画的“情趣”、人物画的“情性”、第5课书法的笔墨与精气神表达。
同时,也为中国传统雕塑、建筑、工艺、民间美术及近现代美术的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美术作品的特征及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
〖过程与方法〗在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中,掌握中国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深厚的民族自豪感。
【第3课教学过程设计】
〖情境导入〗
有一首诗写道“采菊东篱下……”学生接答“悠然望南山”。
由此引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山水有着特殊的情感。
〖带着问题自学〗(之后教师提问)
1.中国人对山水的特殊情感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中国山水画是符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
3.如何理解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是情与景的统一?
〖互学交流〗小组、同位间交流预习的问题。
导学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作品导学〗
〖板书〗
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
┌山水情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妙夺造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因心造境: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结合作品比较
1.分析《富春山居图》
①形式—线条:披麻皴,线条舒缓
②形式—色彩:水墨,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
③形式—材质:纸本
④形式—空间:三远透视——高远、深远、平远
⑤内容—题材:富春江一带
⑥内容—主题:山居图
⑦内容—情境:隐居生活,忘情山水之间
2.学生尝试分析《清卞隐居图》《搜尽奇峰打草稿》《溪山行旅图》《六君子图》
一是要学生反复从形式要素、内容要素阐释作品。
二是在引导中,让学生有意识比较南北山水的不同风貌,画家的喜好在笔墨上的特征。
顺带解释P25的中国画笔墨。
三是在比较中,反复加深对山水作品的理解:创作意图——山水情怀,创作过程——妙夺造化,意境营造——因心造境。
3.分析比较《踏歌行》《千里江山图》与《富春山居图》
一是让学生理解材质的不同表现手法和表现力,绢本作品与纸本水墨的不同。
二是让学生理解青绿山水与浅绛山水、水墨山水的特征不同表现力。
〖尝试练习〗
勾勒、皴、擦、点、染。
〖小结〗
山水画:源于自然,超越时空,诗的意境。
〖课后作业〗
1思考应该如何理解中国山水画“江河”“河山”的涵义。
2预习第二单元中国美术鉴赏第4课画外之意——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