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中的清下补法上、下姜良
- 格式:ppt
- 大小:873.00 KB
- 文档页数:1
方剂学之八法清法温法方剂学之八法清法温法清法清法是通过清除火热之邪,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症:┌ 热在气分┐│││ 营分├ 火热伤津耗气── 配伍生津益气之品里热┤││ 血分┘│└ 热甚成毒── 解毒热热在某一脏腑── 清脏腑热┌ 热灼阴伤┐温病后期┤├ 清法与滋阴并用└ 久病阴虚而热伏于里┘分类:由于里热证有热在气分、热入营血、气血俱热以及热在某一脏腑之分,因而清法中又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清脏腑热之别。
清热泻火法:清解气分热邪,主治气分热盛证-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清营凉血法:适用于热入营血证-清营汤(清营热)、犀角地黄汤(凉血散瘀)。
清热解毒法:火毒壅盛诸证-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
不同的名词,可以有理解它的一个含义。
中医对于热的问题,提法很复杂,这里用这个说法,那里用那个说法,你想要完全给它规范,很难。
因为小生产形式形成的内容,历代医家并没有在一起,看过一个什么规定的文件,或者商量过。
但是在各自理解过程当中,他们有很多共性,共性逐渐地归纳出来。
你比如热证,实热证,虚热证两大类。
实热证里面的提法有一些常见提法,这里我列了一些。
有的时候我们称为经热,比如阳明经热,肝经有热,这个热,一般称为散漫之热。
而中医这个热,并不是光是指的体温的变化,包括体温变化。
也包括了临床症状表现中间,性是属于热的,热像,那提到经热,一般这种热像涉及范围较广。
经热,比如说肝经有热,从开始胁肋灼痛,一直到上面,伴随头疼,目赤,肝胆为一个系统,到咽干口苦,经络循行和脏腑所主系统,上面广泛存在的热像,一般称为经热。
有比如讲阳明经热,那指的阳明主肌肉,那整个肌肉这个层次的较高的发热,像白虎汤证,阳明经热,它涉及范围,全身性发热。
这个层次不在表,而在什么?开始里热,气分之热,具体讲肌热,所以用石膏可以解肌透热。
解肌清热,又有辛透的特点。
辛甘大寒。
郁热,一般提出来,比如热郁胸膈,热郁肝胆,热郁胃肠,局部的,它往往一般都不以体温升高为特征,而以热像为根据了。
《伤寒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治疗方法简介《伤寒论》中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八种基本方法。
1.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也称为解表法。
它是治疗外感表证的主要方法,通过出汗使病邪随汗而出,达到治疗目的。
2.吐法:通过患者的呕吐使积聚在胃脘、胸膈、咽喉等部位的毒物和痰等物质得以排出。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治疗痰浊、宿食等病邪在上焦胸部的病症。
3.下法: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作用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积聚的治疗方法。
适用于里实证,通过泻下病邪从大便排出。
4.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表里、寒热、虚实错杂的证候得以缓解。
这种方法强调调和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使之恢复平衡。
5.温法:也称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里寒证,用以治疗寒邪侵及脏腑,阴寒内盛的寒实证,亦用于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的虚寒证。
6.清法: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方法,清除体内的热邪。
适用于里热证,如热在气分、营分、血分以及脏腑等热证。
7.补法:通过补益气血、阴阳等方法,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抵抗力。
补法分为清补、温补、平补、峻补等多种方式,以适
应不同体质和病情的需要。
8.消法: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软坚散结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这种方法适用于气、血、痰、湿、食等所致的积聚、瘕、痞、肿等病证。
这八种治法并非孤立使用,而是根据病情的需要,灵活运用,相互配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一、名词解释1. 逆传心包逆传心包,是温热病的发展规律,“逆传”是与“顺传”相对而言。
温热病由浅入深,顺传则传入中焦阳明气分,若不顺传中焦而是直接传入上焦心包营分,不顺传则为逆传。
因其直逼心主,病势凶险,是为逆证,故称为逆传。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72-373)2. 辛凉轻剂是治疗温热病卫分证的组方原则。
邪在卫分,选用辛散、凉轻、轻扬的药物组成方剂,以清透在表之温热邪气,使其外达而病解,故又称辛凉轻解法。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80)3. 两阳相劫温热病是外感风热邪气为患,风邪与热邪二者均为阳邪,故称为“两阳”。
风邪与热邪相摶结,则化燥而劫夺耗伤津液,使通过气化作用而敷布周身,主司人体濡润作用的津液亏损,不能上荣头面清窍。
出现口、鼻、唇、咽、舌诸官窍干燥的见症,故称为“两阳相劫”。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81)4. 浊邪害清外感湿热邪气,湿为阴邪,秽浊黏腻,故称为“浊邪”。
热为阳邪,蒸腾开泄,湿热郁蒸,上蒙清窍,遏阻清阳,则出现头重痛如裹,昏瞀,眩晕,鼻塞,耳聋等清窍壅塞不利的见证,故称为“浊邪害清”。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81-382)5. 战汗战汗,一般发生在气分证第六、七日左右,“战”字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战汗的病机是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邪相峙,激烈交争而战;一是指战汗的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周身战慄,甚至四肢厥冷,脉沉伏不出。
寒战过后,继则全身大汗,故称战汗。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90)6. 分消走泄“分消”,是指用祛除湿热邪气的药物,使三焦湿热分道而消。
“走泄”,是指用流动、行气之品以宣畅气机,气行则湿走,从而达到行气化湿,宣泄湿热的目的。
所谓分消走泄,即指用祛除三焦湿热,理气行滞的药物,以行气祛湿,从而使留滞三焦气分的湿热邪气分道而消,得以宣泄。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94)7.透热转气透热转气,是温热病营分证的治法。
是指在清营养阴的同时,配入清泄气热,宣畅气机之品,开通门径,给营分热邪以出路,使营分热邪外达,透转气分而解。
清上温下汤黄芩10克黄连6克薄荷10克⽣⽯膏15克升⿇10克代赭⽯15克(先煎)川⽜膝10克⿊附⽚10克⾁桂3克(研末分吞)治上焦热甚⽽下焦虚寒证见⼝⾆⽣疮或⾯部痤疮或⾎热之⿐衄,吐⾎,齿衄,⽛疼,⽬⾚肿痛等,且同时并见腰以下怕冷,或腰膝冷痛,或下肢冰凉,或⼩便清长,或性欲冷淡,或⼥⼦⽉经推迟,或倒经,或男⼦阳痿早泄,⾆淡苔薄黄,脉浮取数沉取稍迟。
黄芩,苦,寒。
归肺、胆、脾、⼤肠、⼩肠经。
清热燥湿,泻⽕解毒,⽌⾎,安胎,降⾎压。
⽤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热烦渴,⾎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医学启源》:黄芩,治肺中湿热,疗上热⽬中肿⾚,瘀⾎垄盛,必⽤之药。
泄肺中⽕邪上逆于隔上,补膀胱之寒⽔不⾜,乃滋其化源。
《主治秘诀》云,其⽤有九:泻肺经热,⼀也;夏⽉须⽤,⼆也;上焦及⽪肤风热,三也:去诸热,四也;妇⼈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胸中⽓,六也;消隔上痰,七也;除上焦热及脾湿,⼋也;安胎,九也。
单制、⼆制、不制,分上中下也。
酒炒上⾏,主上部积⾎,⾮此不能除,肺苦⽓上逆,急⾷苦以泄之,正谓此也。
黄连,苦,寒,⽆毒。
归⼼、脾、胃、肝、胆、⼤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解毒。
⽤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疽,⾼热神昏,⼼⽕亢盛,⼼烦不寐,⾎热吐衄,⽬⾚,⽛痛,消渴,痈肿疗疮;外治湿疹,湿疮,⽿道流脓。
《神农本草经》云:主热⽓,⽬痛眦伤泣出,明⽬。
肠澼腹痛下痢,妇⼈阴中肿痛。
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消渴⼤惊,除⽔利⾻,调胃厚肠,益胆,疗⼝疮。
久服令⼈不忘。
升⿇,⾟、微⽢,微寒。
归肺、脾、胃、⼤肠经。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
⽤于风热头痛,齿痛,⼝疮,咽喉肿痛,⿇疹不透,阳毒发斑;脱肛,⼦宫脱垂。
《本草纲⽬》:升⿇引阳明清⽓上⾏,柴胡引少阳清⽓上⾏,此乃禀赋素弱、元⽓虚馁及劳役饥饱、⽣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
升⿇葛根汤,乃发散阳明风寒药也,时珍⽤治阳⽓郁遏及元⽓下陷诸病、时⾏⾚眼,每有殊效。
升降散称准,上为细末,合研匀。
病轻者,分四次服,每服重一钱八分二厘五毫,用黄酒一盅,蜂蜜五钱,调匀冷服,中病即止。
病重者,分三次服,每服重二钱四分三厘三毫,黄酒盅半,蜜七钱五分,调匀冷服。
最重者,分两次服,每服重三钱六分五厘,黄酒二盅,蜜一两,调匀冷服。
一时无黄酒,稀熬酒亦可,断不可用蒸酒。
胎产亦不忌。
炼蜜丸,名太极丸,服法同前,轻重分服,用蜜酒调匀送下。
神解散温病初觉,憎寒体重,壮热头痛,四肢无力,遍身酸痛,口苦咽干,胸腹满闷者,此方主之。
水煎去渣,入冷黄酒半小杯,蜜三匙,和匀冷服。
此方之妙,不可殚述。
温病初觉,但服此药,俱有奇验。
外无表药而汗液流通,里无攻药而热毒自解,有斑疹者即现,而内邪悉除,此其所以为神解也。
清化汤温病壮热,憎寒体重,舌燥口干,上气喘吸,咽喉不利,头面猝肿,目不能开者,此方主之。
服。
其方名清化者,以清邪中于上焦,而能化之以散其毒也。
芩、连、栀、翘清心肺之火,元参、橘甘清气分之火,胆草清肝胆之火,而且沉阴下行,以泻下焦之湿热,僵蚕、蝉蜕散肿消毒,定喘出音,能使清阳上升,银花清热解毒,泽兰行气解毒,白附散头面风毒,桔梗清咽利膈,为药之舟楫,蜜润脏腑,酒性大热而散,能引诸凉药至热处,以行内外上下,亦火就燥之意也。
其中君明臣良,而佐使同心,引导协力,自使诸证息平矣。
芳香饮温病多头痛身痛,心痛胁痛,呕吐黄痰,口流浊水,涎如红汁,腹如圆箕,手足搐搦,身发斑疹,头肿舌烂,咽喉痹塞等证,此虽怪怪奇奇,不可名状,皆因肺胃火毒不宣,郁而成之耳。
治法急宜大清大泻之。
但有气血损伤之人,遽用大寒大苦之剂,恐火转闭塞而不达,是害之也,此方主之。
其名芳香者,以古人元旦汲清泉以饮芳香之药,重涤秽也。
水煎去渣,入蜜、酒冷服。
大清凉散温病表里三焦大热,胸满胁痛,耳聋目赤,口鼻出血,唇干舌燥,口苦自汗,咽喉肿痛,谵语狂乱者,此方主之。
水煎去渣,入蜜三匙,冷米酒半小杯,童便半小杯,和匀冷服。
此方通泻三焦之热,其用童便者,恐不得病者小便也。
温病的十二个治法及对应的代表方剂
1.宣肺法——适用于风温初起,邪在上焦卫分,病势轻微者——桑菊饮
2.疏表法——病在上焦卫分,外邪较重者——银翘散
3.清气法——温邪化热,辛凉清透——减味竹叶石膏汤、白虎汤、三石汤
4.清化法——温邪挟湿,偏重中焦——三仁汤、甘露消毒丹
5.泻下法——邪在肠胃,大便闭结——凉膈散、增液承气汤
6.生津法——邪在中焦,津液耗伤——益胃汤、沙参麦门冬汤、连梅汤
7.清营法——温邪由气入营,心包受病——清营汤、清瘟败毒饮
8.止血法——热入营分,迫血妄行——犀角地黄汤
9.化斑法——邪郁肌表血分,发出红斑——化斑汤
10.开窍法——邪犯心包营分,神昏谵语——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神犀丹
11.滋阴法——邪入下焦,损伤肝肾阴血——加减复脉汤、青蒿鳖甲汤
12.熄风法——肝肾阴亏,风阳妄动——大定风珠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