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中的清、下、补法(上)
- 格式:ppt
- 大小:370.50 KB
- 文档页数:22
中医方剂治疗有八法,分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中医方剂治疗有八法,分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每种皆有特色:汗法:指通过催汗来达到开泄腠理、宣发肺气等作用,令体内的六邪之感随着出汗而得以缓解。
常用在缓解风邪、寒邪的外感表症上,对于感风寒而头痛咳嗽等患者,汗法有不错的效果。
吐法:指通过催吐的方法,令肚腹中的脏毒之物被患者排出体外。
常用于饮食不慎导致肠胃疾患的患者,不过也需要分清,是因为所食之物的问题还是因为脾胃失衡的问题,如果是后者,那么吐法往往疗效一般。
下法:指通过促进病人排泄、通利等方式,来令积蓄在肠胃之中的宿便、毒物排出体外。
常用于治疗邪在肠胃的患者,对于痰饮、淤血、湿郁等患者也有不错的效果。
和法:常见于治疗阴阳失调的患者,当脏腑或气血出现阴阳失和的情况,产生阳盛阴衰或阴盛阳衰的情况,中医就会利用方剂进行调和。
常用于肝、脾、胃等脏器部位的阴虚阳虚、寒热错杂等症状。
温法:相对于和法以“调和”为核心,温法更多以温中散寒为核心,所治疗的也主要是脏腑寒邪、寒饮内停、寒湿不化等症状。
多用于阳气衰微的病人,但对于体内有热邪火邪的病人,可能会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清法:通过清热解毒、泻火消食等方法,令内在的邪气得以解除,与温法相对,清法主要用于治疗体内有热邪的病人。
热邪、火邪等患者,利用清法效果甚佳。
消法:通过消除淤血、痰饮或郁症的方法,来对病人进行治疗。
多用于病人体内存在气、血、痰、食、水等有形之邪积蓄不散的情况下。
譬如水肿、淤血、气郁等表症,常用消法进行应对。
补法:通过对病人气血阴阳进行调补,来达到补阳补阴的一种方法,也是方剂运用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治疗手段。
补法所针对的是各种虚弱症候,比如各脏器的阳虚、阴虚等,但也要注意,补益过头同样是损害,需要弄清楚虚症的严重情况,适量补之,要记住过犹不及的道理。
这八种治疗方法,是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对自古以来方剂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后得出的,可以说基本上囊括了所有中医方剂的用法。
秦伯未温病十二种治法宣肺法适于风温初起,邪在上焦卫分,病势轻微者。
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杏仁、桔梗、连翘、甘草、芦根。
清宣肺气,又解表。
作用而不以发汗为目的。
鼻塞流涕的可加辛夷、苍耳子,喉痒咳繁痰多的可加蝉衣、牛蒡、象贝。
疏表法病在上焦卫分,外邪较重者。
银翘散——银花、连翘、竹叶、豆豉、薄荷、荆芥、牛蒡、桔梗、甘草。
由发汗和清热两法组成,称为辛凉解表法,与感受寒邪的辛温解表相对。
咳嗽痰多者可加杏仁、象贝,挟湿者耳加厚朴、陈皮。
新加香薷饮——香薷、扁豆花、厚朴、连翘、银花。
用于湿温初起,亦以疏表为目的。
因香薷能发汗清暑,故常用于夏季表证。
暑必兼湿,故佐厚朴。
它如藿香、佩兰、青蒿等暑令药均可酌加。
清气法温邪化热,有上焦和中焦之分,仍含辛凉清透的意思。
减味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麦冬、甘草。
用于肺热较重,亦可于桑菊饮中加石膏。
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主要在于清胃,滑石、芦根、瓜萎皮等均可酌加。
三石汤——滑石、石膏、寒水石、杏仁、竹茹、银花、金汁、通草。
微苦辛寒,治暑温蔓延三焦,但偏重肺胃两经。
一般温热病重者亦可采用。
清化法适用于温邪挟湿,偏重中焦,有轻重之别。
三仁汤——杏仁、蔻仁、薏苡仁、厚朴、半夏、滑石、竹叶、通草。
治湿温邪在中焦,亦照顾上下两焦,并可加豆卷、藿香芳香透泄。
黄芩滑石汤——黄芩、滑石、蔻仁、茯苓皮、大腹皮、猪苓、通草。
由清热和利湿两法组成,目的在使湿热从小便而去。
茯苓皮汤——茯苓皮、猪苓、大腹皮、苡仁、通草、竹叶。
治湿重于热,以淡渗利湿为主。
杏仁石膏汤——杏仁、石膏、半夏、姜汁、枳实、黄柏、山栀。
此辛苦寒法,宣通三焦。
甘露消毒丹——藿香、菖蒲、薄荷、黄芩、滑石、连翘、川贝、射干、蔻仁、木通、茵陈。
清化中有宣透、渗利作用,并能解毒。
泻下法邪在肠胃,大便闭结。
凉膈散——大黄、玄明粉、甘草、薄荷、连翘、黄芩、竹叶。
泻下和清热两法组成,温病用之胜于单纯攻下。
增液承气汤——生地、玄参、麦冬、大黄、玄明粉。
《伤寒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治疗方法简介《伤寒论》中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八种基本方法。
1.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也称为解表法。
它是治疗外感表证的主要方法,通过出汗使病邪随汗而出,达到治疗目的。
2.吐法:通过患者的呕吐使积聚在胃脘、胸膈、咽喉等部位的毒物和痰等物质得以排出。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治疗痰浊、宿食等病邪在上焦胸部的病症。
3.下法: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作用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积聚的治疗方法。
适用于里实证,通过泻下病邪从大便排出。
4.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表里、寒热、虚实错杂的证候得以缓解。
这种方法强调调和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使之恢复平衡。
5.温法:也称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里寒证,用以治疗寒邪侵及脏腑,阴寒内盛的寒实证,亦用于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的虚寒证。
6.清法: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方法,清除体内的热邪。
适用于里热证,如热在气分、营分、血分以及脏腑等热证。
7.补法:通过补益气血、阴阳等方法,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抵抗力。
补法分为清补、温补、平补、峻补等多种方式,以适
应不同体质和病情的需要。
8.消法: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软坚散结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这种方法适用于气、血、痰、湿、食等所致的积聚、瘕、痞、肿等病证。
这八种治法并非孤立使用,而是根据病情的需要,灵活运用,相互配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李士懋:温病的治则(清、透、滋)与治疗一、温病的治则李士懋先生认为,温病的治则就是三个字:清、透、滋。
(1)清温病的本质是郁热,既有热邪,就必须清之。
此即“热者寒之”之意。
李氏认为,温病之热邪,有轻重程度之不同,有所在病位之别,有兼挟邪气之殊,有正气强弱之异,因而在清热时,必须全面权衡:①寒凉适度:有热邪时,寒凉乃必用之品。
但由于热邪程度不同,所以用寒凉清解之时,既要防止病重药轻,又要防止孟浪,过于寒凉,冰伏气机。
②治分气血:温病热邪,无非有在气在血之别,故治疗当分气与血。
清气,是治疗温病的中心环节。
邪热外淫内陷,皆气热燔灼充斥使然。
里热清,而表证自解;气热清,而邪不内陷。
清气当选能入气分而清解气热之品,如辛寒、苦寒、甘寒以及咸寒。
若虑苦寒化燥伤阴,可以甘寒监之。
气热炽盛,内陷血分,则当选入血分而能清解血热之品,如甘寒、咸寒、酸寒之品,既能清热凉血,又具养阴生津之功。
但清血热时,亦必伍以清气热。
(2)透温病的本质是郁热,只要有热邪存在,自始至终都要透。
透邪的原则为:祛其壅塞,展布气机。
气机畅达,邪热外出的道路通畅,郁伏于里之热方能透达。
所以,在寒凉清解热邪的同时,必须伍以畅达气机之品。
温病中令气机窒塞者,主要有热邪、痰湿、瘀血、热结、食积以及新寒外束等。
欲使气机畅达,必须将阻滞气机之邪气祛除。
所以在清解时,要视其兼邪,或伍以化湿,或伍以活瘀,或伍以消导,或伍以通下,或伍以表散等。
壅塞除,气自展布,热自透达而解。
郁热外达的标志有以下六点1、汗:正汗的出现,标志里解表和矣。
2、脉:郁热脉当沉而躁数。
沉乃气机郁滞,气血不得外达以鼓荡充盈血脉所致。
气机展布,气血得以外达,则脉由沉伏转见中位或浮位,脉体亦可由细迟短涩转见洪大滑数。
3、舌:舌由绛紫而暗,转为红活;由无苔转为舌苔渐布。
4、神:由昏谵或狂躁,转为神志清晰。
5、色:面色由红而暗滞,转为红活润泽。
6、症:由肢厥转为四肢渐暖。
至于身热,可较前显露,不足为讶。
一、温病的主要治法温病的主要治法,是指各种温病所出觋的各种主要证候的具体治疗方法,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十类。
1.解表法解表法,是祛除表邪,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它具有宣通腠理,:疏通气机,使邪气外达的作用,笼统地说,解表法属于“八法”中的汗法。
但是温病的解表与伤寒不同,治疗伤寒病用辛温解表法发汗散寒,当然属于汗法.而温病的解表法并不都是指发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邪气导致的病种不同,采用的解表法也不一样,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疏风透热法疏风透热法,是用轻扬宣透的药物组成辛凉解表之剂,就是叶天士所说的“辛凉轻剂”这种方剂具有味辛、性凉,质地轻的特性,能够疏散风热,使风热邪气向外透而解除表邪,适用于风温病初起,风热邪气侵袭肺卫,导致卫外失司的证候。
临床表现是: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代表方剂如银翘散。
(2)解表清暑法解表清暑法,是用解表散寒、清暑化湿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外散表寒,内祛暑湿的治法,适用于夏季外感寒邪,但体内又蕴有暑湿而致的寒邪束表,暑湿内蕴,表里同病的证候临床表现是: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形拘急,脘痞,心烦,口渴,尿黄,舌苔薄腻而黄,脉濡数。
代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
(3)宣表化湿法宣表化湿法,是用辛温宣透、芳香化湿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宣透在表之湿邪的治法,所以又称为辛宣芳化法,适用于外感湿热邪气,初起以湿邪为主,热蕴湿中,热象不显的,证候。
临床表现是:恶寒,无汗或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身重肢倦,头重如裹,表情淡漠,面色淡黄,四肢发凉,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潘缓等。
代表方剂如藿朴夏苓汤。
(4)疏表润燥法疏表润燥法,是用辛凉清润的药物组成方剂以疏散表邪,濡润肺燥的治法,适用于肺卫燥热证候。
临床表现是: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呛咳,痰少而粘,或咳痰带血,唇干鼻燥,咽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右脉数大。
代表方剂如桑杏汤。
使用解表法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温病是外感温热邪气,不是寒邪,所以鲍不能用辛温解表,麻黄汤、桂枝汤是绝对禁忌。
景源温病的主要治法温病的主要治法,是指各种温病所出觋的各种主要证候的具体治疗方法,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十类。
1.解表法解表法,是祛除表邪,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它具有宣通腠理,:疏通气机,使邪气外达的作用,笼统地说,解表法属于“八法”中的汗法。
但是温病的解表与伤寒不同,治疗伤寒病用辛温解表法发汗散寒,当然属于汗法.而温病的解表法并不都是指发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邪气导致的病种不同,采用的解表法也不一样,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疏风透热法疏风透热法,是用轻扬宣透的药物组成辛凉解表之剂,就是叶天士所说的“辛凉轻剂”这种方剂具有味辛、性凉,质地轻的特性,能够疏散风热,使风热邪气向外透而解除表邪,适用于风温病初起,风热邪气侵袭肺卫,导致卫外失司的证候。
临床表现是: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代表方剂如银翘散。
(2)解表清暑法解表清暑法,是用解表散寒、清暑化湿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外散表寒,祛暑湿的治法,适用于夏季外感寒邪,但体又蕴有暑湿而致的寒邪束表,暑湿蕴,表里同病的证候临床表现是: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形拘急,脘痞,心烦,口渴,尿黄,舌苔薄腻而黄,脉濡数。
代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
(3)宣表化湿法宣表化湿法,是用辛温宣透、芳香化湿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宣透在表之湿邪的治法,所以又称为辛宣芳化法,适用于外感湿热邪气,初起以湿邪为主,热蕴湿中,热象不显的,证候。
临床表现是:恶寒,无汗或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身重肢倦,头重如裹,表情淡漠,面色淡黄,四肢发凉,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缓等。
代表方剂如藿朴夏苓汤。
(4)疏表润燥法疏表润燥法,是用辛凉清润的药物组成方剂以疏散表邪,濡润肺燥的治法,适用于肺卫燥热证候。
临床表现是: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呛咳,痰少而粘,或咳痰带血,唇干鼻燥,咽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右脉数大。
代表方剂如桑杏汤。
使用解表法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温病是外感温热邪气,不是寒邪,所以鲍不能用辛温解表,麻黄汤、桂枝汤是绝对禁忌。
温病的治疗原则
温病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
1. 辨证施治:温病的治疗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即根据温病的病因、病理表现、脉象等综合分析,来确定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
2. 阳邪抵御:温病属于外感病,阳邪束表,顶盖正气,阳邪抵御正气,是治疗温病的基本原则。
可以通过辛散发表、汗出解表等方法,使体内的阳气逐渐恢复正常。
3. 清利湿热:温病多以湿热为主要病理机制,因此治疗时可采用清热解毒、利湿、泻火等方法,以排出体内的湿热邪气。
4. 补益正气:温病会耗伤正气,因此要及时补益正气,增强机体抵抗力。
可采用益气、补中、养阴等方法来调理身体,促进正气的恢复。
5. 辨证选药: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病机,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中医药有很多针对温病的药物,如麻黄、防风、葛根等,可以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总之,温病的治疗原则是辨证施治、阳邪抵御、清利湿热、补益正气和辨证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