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下法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温病条辨》中“下法”应用初探段妍君【摘要】仲景于《伤寒论》中创承气汤三方,以苦寒攻下之剂治疗阳明腑实之证,开下法治病之先河.后世医家于此法应用方面多有发挥,如清代医家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中又随证斟酌,或兼扶正,或兼养阴,或用导法,法活而机圆,实堪效法.今略做探讨,以期能明下法之纲目.【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2(027)010【总页数】2页(P1955-1956)【关键词】《温病条辨》;下法【作者】段妍君【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430065【正文语种】中文仲景于《伤寒论》中创承气汤三方,以苦寒攻下之剂治疗阳明腑实之证,开下法治病之先河。
后世医家于此法应用方面多有发挥,如清代医家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中即列急下证、当下证和缓下证数十条,急下证如舌干,舌强,舌卷,苔刺,苔黑,齿燥,鼻煤,胸腹满痛,狂,沉昏,身冷,发热,汗多,呃逆等;当下证如舌赤,苔黄,多言,善忘,头胀痛,烦躁,渴饮,便秘,胁热下利,热结旁流等;缓下证如舌苔淡黄,小便短赤,潮热等。
又随证斟酌,或兼扶正,或兼养阴,或用导法,法活而机圆,实堪效法。
今略做探讨,以期能明下法之纲目。
1 急下存阴法《温病条辨·中焦篇》第一条言:“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
[1]”吴鞠通自注云:“若沉小有力,病纯在里,非下夺不可矣。
”吴又可《温疫论》亦云:“伤寒重在误下,温病重在误汗,即误下不似伤寒之逆之甚。
究竟承气非可轻尝之品,故云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脉体沉实,的系燥结痞满,方可用之。
[2]”然此只示人以规矩,亦不可强调等待痞满燥实坚诸症俱备而坐失良机。
仲景有急下六法,可以为鉴。
临证当以潮热,手足濈然汗出,心烦或谵语,腹胀满痛,喘冒不得卧,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为辨证要点。
至若《温病条辨·中焦篇》第三条“阳明温病,诸证悉有而微,脉不浮者,小承气汤微和之。
《温病条辨》142方(收藏版)1.银翘散(《温病条辨》)病机:风热犯肺,肺卫失宣。
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咽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透表,宣肺泄热。
处方:连翘9g 金银花9g 桔梗6g 薄荷6g 荆芥6g 淡豆豉6g 牛蒡子9g 芦根30g 生甘草6g 淡竹叶6g应用:用于感冒及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百日咳,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头炎,麻疹,水痘,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子宫内膜炎,产褥感染,急性皮肤化脓性感染,药物性皮炎等。
2.桑菊饮(《温病条辨》)病机:风热侵肺,肺气失宣。
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无汗或少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轻透肺热。
处方:桑叶9g 菊花3g 连翘6g 薄荷3g 桔梗6g 生甘草3g 杏仁6g 苇根9g应用:用于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大叶性肺炎,腺病毒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荨麻疹,硒肺,妊娠中毒症,病毒性角膜炎,药物性皮炎等。
3.陈氏解凉表邪方(《外感温病篇》)病机:风热表邪、郁于肺卫。
脉症:身热畏风,头痛咳嗽,口渴,舌苔白,脉浮数。
治法: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处方:薄荷6g 前胡12g 杏仁6g 桔梗6g 桑叶6g 川贝母12g应用: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感冒等。
4.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病机:风温初起,邪气犯肺,郁闭肌表。
脉症: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口渴,有汗或不多,心烦,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肌,疏风清热。
处方:葱白9g 桔梗6g 山栀子6g 淡豆豉9g 薄荷3g 连翘6g 生甘草3g 淡竹叶3g应用: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
5.寒解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病机:阳明气热、外有表证。
脉症:周身壮热,心烦热而渴,头痛,微恶寒或周身有拘束之感,无汗或少汗,舌苔白或黄,脉洪滑而浮。
温病条辨(下焦篇)湿温(疟、痢附)55.湿温久羁,三焦沵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宣清导浊汤主之。
此湿久郁结,于下焦气分,闭塞不通之象,故用能升能降,苦泄滞淡渗湿之猪苓,合甘少淡多之茯苓,以渗湿利气,寒水石色白性寒,由肺直达肛门,宣湿清热,盖膀胱主气化,肺开气化之源,肺藏魄(肛门曰魄门),肺与大肠相表里之义也。
晚蚕沙化浊中清气,大凡肉体未有死而不腐者,蚕则殭而不腐,得清气之纯粹者也,故其粪不臭不变色,得蚕之纯清,虽走浊道,而清气独全,既能下走少腹之浊部,又能化浊湿而使之归清,以己之正,正人之不正也。
用晚者本年再生之蚕,取其生化最速也。
皂荚辛咸性燥,入肺与大肠,金能退暑,燥能除湿,辛能通上下关窍,子更直达下焦,通大便之虚闭,合之前药,俾郁结之湿邪,由大便而一齐解散矣。
二苓、寒石化无形之气;蚕砂、皂子逐有形之湿也。
〔宣清导浊汤方〕苦辛淡法。
猪苓〔五钱〕、茯苓〔五钱〕、寒水石〔六钱〕、晚蚕砂〔四钱〕、皂荚子〔三钱去〕。
水五杯,煮成两杯,分二次服,以大便通快为度。
56.湿凝气阻,三焦俱闭,二便不通,半硫丸主之。
热伤气,湿亦伤气者何?热伤气者,肺主气而属金,火克金,则肺所主之气伤矣。
湿伤气者,肺主天气,脾主地气,俱属太阴湿土,湿气太过,反伤本脏化气,湿久浊凝,至于下焦,气不惟伤而且阻矣。
气为湿阻,故二便不通。
今人之通大便,悉用大黄,不知大黄性寒,主热结有形之燥粪。
若湿阻无形之气,气既伤而且阻,非温补真阳不可,硫黄热而不燥,能疏利大肠,半夏能入阴,燥胜湿,辛下气,温开郁,三焦通而二便利矣。
按上条之便闭,偏于湿重,故以行湿为主。
此条之便闭,偏于气虚,故以补气为主。
盖肾司二便,肾中真阳为湿所困,久而弥虚,失其本然之职,故助之硫黄。
肝主疏泄,风湿相为胜负,风势则湿行,湿凝则风息,而失其疏泄之能,故通之以半夏。
若湿尽热结,实有燥粪不下,则又不能不用大黄矣,学者详审其证可也。
〔半硫丸〕酸辛温法。
石硫黄(硫黄有三种,土黄水黄石黄也。
《温病条辨》仍难记,口诀妙法最相宜《温病条辨》为清代著名中医学家吴瑭(吴鞠通)所著,是治疗外感热病的著名专著。
三焦辨证是其主要内容,也是其重点内容。
该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
时至今日,温病学已成为中医学子必修的科目,说到这里小编不仅感慨,学中医苦啊,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了,相比之下,最好记的就是朗朗上口的歌诀,比如方歌。
小编读书时候就在想,要是能把难记的经典编成歌诀,那真是为中医学子做了大贡献了,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本给《温病条辨》附了歌诀的奇书,这本书里有原文、有释义、有歌诀,还有病案和病案分析,学习《温病》需要的东西,这里都有,是一本非常合适于温病入门者的参考书,下面把摘录了一些书籍内容以飨读者。
一首歌诀将温病学的概况介绍明了,原书中还有逐句的详细释义。
【开篇歌诀】将温病学的概况介绍明了,原书中还有逐句的详细释义。
温病始于手太阴,原与伤寒不同门。
伤寒邪自毛窍入,入则首中太阳经。
太阳主表司营卫,调和营卫病自宁。
温病邪由口鼻入,自上而下通肺经。
肺主皮毛与天气,温为阳邪火克金。
《内经》六元正纪论,详论温病细而精。
冬伤于寒春温见,此各伏气为病深。
冬不藏精亦温病,解衣抱火并非轻。
“不藏精”字须活看,专主房劳恐误人。
……若夫时令之温病,吴瑭条辨细思寻,论别三焦各分正,药用甘寒主救阴,独出心裁施法力,最切时证用之灵,文深义奥谁探讨,全赖分注辨之明,终难咀嚼与记论,虽欲入室恨无门。
【原文】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歌诀】太阴为病脉若何,不缓不紧而动数,两寸独大火克金,尺上肤热火克水。
头痛微恶风与寒,身热自汗口又渴,不渴而咳午后热,名曰温病须分别。
【原文】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温病条辨》《温病条辨》为清代著名医学家吴瑭(字配珩,号鞠通)所著。
全书分为七卷,以“卷一·上焦篇”、“卷二·中焦篇”、“卷三·下焦篇”为核心。
本书原文选自清·问心堂刻本,共94条,其中必须背诵的37条,必须熟读的57条。
吴氏以《内经》对三焦的论述为依据,汇集历代医家精华,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温病三焦辨治纲领,并将三焦辩证与卫气营血辩证一炉而冶,相辅而行,完善了温病的辩证论治体系。
备受后世医家推崇,被誉为“治温之津梁”。
是学习温病学的必读之书。
卷一·上焦篇【原文】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1)【释义】本条论述温病的病种。
吴鞠通在本条之按语中云:“诸家论温,有顾此失彼之病,故是编首揭诸温之大纲,而名其书曰《温病条辨》”。
可见,吴氏此条意在指明温病的病种,明确四时各种温病病名的概念,做为温病辨治的大纲。
本条提出的温病病名共有9种,关于每种温病的概念,吴氏在本条分注中云:“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
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
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
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
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
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
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
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
本条所述9种温病的名称,至今仍多沿用。
其中“温热”之名,一般认为即今所称之“春温”,是发于春季,初起即以里热为主的温病。
【原文】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3)【释义】本条论述太阴温病的临床表现。
“太阴之为病”,是指上焦温病中的太阴病,其病变部位在手太阴肺系。
“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是与伤寒病相鉴别。
(2)温病条辨(中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1.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
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
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
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阳明之脉荣于面,《伤寒论》谓阳明病,面缘缘正赤,火盛必克金,故目白睛亦赤也。
语声重浊,金受火刑,而音不清也。
呼吸俱粗,谓鼻息来去俱粗,其粗也平等,方是实证,若来粗去不粗,去粗来不粗,或竟不粗,则非阳明实证,当细辨之。
粗则喘之渐也。
大便闭,阳明实也。
小便涩,火腑不通,而阴气不化也。
口燥渴,火烁津也。
舌苔老黄,肺受胃浊,气不化津也(按《灵枢》论诸脏温病,独肺温病有舌苔之明文,余则无有。
可见舌苔乃胃中浊气,熏蒸肺脏,肺气不化而然)。
甚则黑者,黑水色也,火极而似水也,又水胜火。
大凡五行之极盛,必兼胜己之形,芒刺苔久不化,热极而起坚硬之刺也,倘刺软者,非实证也。
不恶寒但恶热者,传至中焦,已无肺证。
阳明者,两阳合明也。
温邪之热,与阳明之热相传,故但恶热也。
或用白虎,或用承气者,证同而脉异也。
浮洪躁甚,邪气近表,脉浮者不可下,凡逐邪者,随其所在,就近而逐之,脉浮则出表为顺,故以白虎之金飙以退烦热。
若沉小有力,病纯在里,则非下夺不可矣,故主以大承气。
按吴又可《温疫论》中云「舌苔边白,但见中微黄者,即加大黄,」甚不可从,虽云伤寒重在误下,温病重在误汗,即误下不似伤寒之逆之甚,究竟承气非可轻尝之品,故云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脉体沈实,的系燥结痞满,方可用之。
或问:子言温病以手经主治,力辟用足经药之非,今亦阳明证者何?阳明特非足经乎?曰阳明如市,胃为十二经之海,土者万物之所归也。
诸病未有不过此者,前人云,「伤寒传足不传手,」误也,一人不能分为两截,总之伤寒由毛窍而溪,溪肉之分,理之小者由溪而谷,谷肉之分,理之大者,由谷而孙络,孙络络之至细者,由孙络而大络,由大络而经,此经即太阳经也。
从张仲景到张从正再到吴鞠通,从下法三大家下法是中医的八法之一,来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三承气,扩大于张从正的《儒门事亲》,精细至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明白此三家,则下法毕矣.一、寒下:以攻下为主1、大承气汤:《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方。
组成: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以痞(心下闷塞坚硬)、满(胸胁脘腹胀满)、燥(肠有燥屎,干结不下)、实(腹中硬满,痛而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中硬满不减)四证及苔黄、脉实为依据。
“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扬汤止沸,莫若釜底抽薪”.张秉成说:“此方须上中下三焦痞满燥实全见者,方可用之”.2、小承气汤:组成:大黄四两(酒洗),克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主治:阳明热盛,燥屎初结,痞满而实,燥坚不甚之腑实证.本方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故泻热攻下之力较轻。
《伤寒寻源》“小承气以大黄为君.微加枳朴以开气结.不用芒硝迅走下焦.经所谓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也.故曰小.凡矢未定成硬.未可与大承气者.可先以小承气试之.腹中转矢气者.大便已硬.乃可攻也.不转矢气者.但初头硬.后必溏也.同一承气而有大小之分者.大承气枳朴重而益用芒硝以峻攻.小承气枳朴轻而不用芒硝以亟下.故里证急者宜大承气.里证不甚急者宜小承气.是当细辨”.3、调胃承气汤:组成:大黄(五钱)甘草(三钱)芒硝(一钱半)。
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
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大黄苦寒以泄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咸寒以泻下除热,软坚润燥;以炙甘草调和大黄、芒硝攻下泄热之方,使之和缓.邹澍云本方其所以名「调胃承气」,其承气之功皆在于大黄。
朱温睡过无数女人,但对于这个女人,他言听计从,要论泱泱五千年历史长河里边,哪个皇帝最荒淫?那首属五代十国时期,创建了大梁皇朝的朱温啊!估计你要不服了,小编你把纣王置于何地?又把刘骜杨广放在哪里呢?唉呀,别急别急,小编我慢慢说来给你听听。
关于朱温荒淫的事呢,历史上有两处记载:一是遍淫张全义一府妇女;二是奸遍自己儿子的老婆。
“辛丑,帝避暑于张宗奭第,乱其妇女殆遍。
”这段话出自《资治通鉴》,翻译过就就是说朱温到张全义一家避暑,突然色心起,几乎将张家一府妇女都给睡了。
“帝纵意声色,诸子虽在外,常征其妇入侍,帝往往乱之。
”这段话也出自《资治通鉴》,说的就是朱温的儿子在外边,朱温便让儿媳妇们入宫侍寝。
从这两段文字的描写,我们就大概知道了朱温对美色有多么沉沦了!但是但是,对美色如痴如醉的朱温,却对一个女人言听计从,这女人不让他纳妾,他就不敢纳妾,可谓是奇哉怪也。
这女人便是朱温的妻子——张惠。
关于朱温对张惠的言听计从,小编举两件事来说明一下。
朱温的长子朱友裕奉命攻打朱瑾,但没有追击俘获朱瑾,朱温非常恼怒,怀疑他私通朱瑾,想要谋反,吓得朱友裕躲进了大山之中。
张惠为了使父子俩重归于好,便派人从山下将他接了下来。
朱温本来嚷嚷着要杀了朱友裕的,但张惠求情了,朱温便放过了他。
另外一件事是:朱瑾战败逃跑后,他的妻子却被朱温俘获了,朱温见到朱瑾老婆生得这样美丽,便动了邪念要将他占为已有,这时张惠又站了出来了,对朱温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朱温最后居然也没有玷污了朱瑾的老婆,反而将她送去寺庙当尼姑。
朱温这个举动倍受天下人好评,毕竟朱瑾当时帮过他大败秦宗权,所以放过朱瑾老婆也没落得个臭名。
从这两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朱温对这个老婆可谓是言听计从,凡是张惠说的,他都莫敢不从,像龟儿子一样。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得从张惠的家世背景说起。
张惠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庭,她的父亲张蕤是宋州刺史,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张惠从小便饱读读书博学多才,嫁给朱温之后,不但内事做主,外事包括作战也常让朱温心服口服。
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12月/22日/第004版学术《温病条辨》对《伤寒论》下法的发展程海英程海英,1956年10月出生。
1978年考入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中医系,1982年12月获医学学士,同年分配至北京中医医院。
现任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临床医学院教授,北京针灸学会常务副秘书长,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针灸三通法研究会监事长等职。
1997年被批准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针灸泰斗贺普仁教授的学术继承人,2003年经考试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行医20多年来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周围神经病、痴呆等,同时在中风、眩晕、耳鸣、失眠、面瘫、面肌痉挛、疼痛、小儿脑瘫等疾病的治疗中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常年从事中医针灸教学,先后承担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的授课工作和国际针灸教学工作。
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针灸考试和北京市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工作多年。
20世纪90年代参与国家重大课题——经络研究,重点进行循经感传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
1999年主持北京市科委课题,任课题负责人,先后撰写、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4部专业书籍的编写工作。
伤寒与温病同是指外感热病,伤寒伤于寒邪,温病伤于温邪,但《伤寒论》中却包括温病在内,温病又比《伤寒论》内容全面系统。
伤寒与温病均起源于《内经》,而后汉、唐、晋历代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对病因学、证候学、治疗学等认识皆有较大进展。
其中张仲景《伤寒论》系统地总结了一套理、法、方、药规律,从而奠定了祖国医学治疗热性病的基础。
温病学到了清代,叶、吴、薛、王等集其大成,反映出祖国医学外感病的长足发展。
二者病因不同,但病理变化及治法方面却异中有同,伤寒按六经辨证,温病按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虽然名义不同,但都是针对临床证候体征,从不同角度来认识的,并以此说明病邪传变规律,提示病变部位、性质,提出治疗原则。
浅谈《温病条辨》对下法的运用及临床体会李静【摘要】@@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使停留在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水饮等从下窍而出,以驱邪除病的治疗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即是下法的理论依据.仲景<伤寒论>承气类方立下法之主方,开下法之先河,至清代温病学派流行,吴鞠通所作<温病条辨>[1]对此法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吴氏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为更好的指导临床,现将<温病条辨>中下法的应用特点及其在危重病应用方面的临床体会归纳如下.【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1(006)003【总页数】3页(P253-255)【关键词】下法/《温病条辨》【作者】李静【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市海淀区西苑操场1号,100091【正文语种】中文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使停留在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水饮等从下窍而出,以驱邪除病的治疗方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即是下法的理论依据。
仲景《伤寒论》承气类方立下法之主方,开下法之先河,至清代温病学派流行,吴鞠通所作《温病条辨》[1]对此法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吴氏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
为更好的指导临床,现将《温病条辨》中下法的应用特点及其在危重病应用方面的临床体会归纳如下。
1 慎用下法1.1 下不厌迟,察其可下之症方可下之吴氏认为下法应用必有可下之症,其在《温病条辨》中焦篇阳明温病中论述颇多。
吴氏指出阳明温病存在邪之表里的不同,脉象的差别为辨病之关键,唯有邪之在里者方可下之,否则病邪不除,反伤人之正气。
故临证要辨病邪之深浅,“随其所在,就近而逐之”,如阳明温病见“脉浮洪躁甚者”,为邪气近表,故邪出表为顺,乃白虎汤之主证,若“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为病纯在里,乃大承气之所主。
再论“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嫌早”关键词:下法伤寒迟下温病早下辨析正文:下法,八法之一,又称泻下法、攻下法,即运用具有泻下或润下功能的药物,治疗里热实证的一种方法。
下法治疗热病源于《内经》,后世医家代有发挥,尤在伤寒温病病程中日趋完,成为治疗外感热病的常用治法。
前人有“伤寒下之不嫌迟,温病下之不嫌早”一说,对后世治疗疾病颇有影响。
但笔者认为此言有所偏激,若不能正确理解其中深蕴,盲目遵从此说,就会贻误临床。
现辨析此说法,以求正确理解其含义。
1.来源“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嫌早”语出于清代戴万山的《广瘟疫论》。
即所谓伤寒不宜早下,以迟下为妥;温病不宜迟下,以早下为宜。
亦提出:“伤寒在下其燥结,温病在下其郁热;伤寒里证当下,必待表证全罢,温病不论表邪罢与不罢,但兼里证即下;伤寒上焦有邪不可下,必待结之中下焦方可下,温病上焦有邪亦可下,若必待结至中下焦始下,则下之不通而死者;伤寒一下即已,仲景承气诸方多不过三剂,温病用下药至少三剂,多则有一、二十剂者”。
戴氏从下法运用的时机、下法治疗的目的、下法运用的适应证、下法运用与邪结部位的关系及下法使用的剂量上等五方面比较了温病与伤寒在下法运用上的区别。
为了说明“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嫌早”,其可谓要言不烦。
2.阐释2.1“伤寒下之嫌迟”。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而伤津劫液在病程中出现较迟,故较之温病,伤寒是可以迟些下,早下往往会损耗阳气。
《伤寒论》中,误下引起的变证是不胜枚举的。
因此,强调“下不嫌迟”;“必等表证全罢”;“必等结至中下二焦方可下”。
意在告诫伤寒用下务要慎重,切莫轻易早下,以致阳气耗伤。
清代王孟英在《温热经纬》【1】中说到:“伤寒为阴邪,未尝传腑化热,最虑邪气下陷……而有早下之戒。
”2.2“温病下之不嫌早”。
温病以温邪为患,伤阴最快,传变迅速,阳明热结较为常见,故不宜下之过晚,致邪热燎原,危害无穷。
历代温病医家强调温病及早用下法多有阐述。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倡导:“应下之证,见下无结粪,以为下之早,或以为不应下而误投下药,殊不知承气本为逐邪,而非为结粪设也。
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1.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桂枝汤方桂枝(六钱)芍药(炒,三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片)大枣(去核,二枚)煎法服法,必如伤寒论原文而后可,不然,不惟失桂枝汤之妙,反生他变,病必不除。
辛凉平剂银翘散方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
2.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辛凉轻剂桑菊饮方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3.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辛凉重剂白虎汤方生石膏(研,一两)知母(五钱)生甘草(三钱)白粳米(一合)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病退,减后服,不知,再作服。
4.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若散大者,急用之;倍人参。
5.太阴温病,气血两燔者,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主之。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辛凉合甘寒法)生石膏(一两)知母(四钱)元参(四钱)细生地(六钱)麦冬(六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钟服。
6.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
其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
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可用清络育阴法。
犀角地黄汤方(见下焦篇)7.太阴温病,口渴甚者,雪梨浆沃之;吐白沫粘滞不快者,五汁饮沃之。
(此皆甘寒救液法也)。
雪梨浆方(甘冷法)以甜水梨大者一枚薄切,新汲凉水内浸半日,时时频饮。
五汁饮方(甘寒法)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浆)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
《温病条辨》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一、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此九条,见于王叔和《伤寒例》中居多,叔和又牵引《难经》之文以神其说。
按时推病,实有是证,叔和治病时,亦实遇是证。
但叔和不能别立治法,而叙于《伤寒例》中,实属蒙混,以《伤寒论》为治外感之妙法,遂将一切外感悉收入伤寒例中,而悉以治伤寒之法治之。
后人亦不能打破此关,因仍苟简,千余年来,贻患无穷,皆叔和之作俑无怪见驳于方有执、喻嘉言诸公也。
然诸公虽驳叔和,亦未曾另立方法,喻氏虽立治法,仍不能脱却伤寒圈子,弊与叔和无二,以致后人无所遵根据。
本论详加考核,准古酌今,细立治法,除伤寒宗仲景法外,俾四时杂感,朗若列眉;未始非叔和有以肇其端,东垣、河间、安道、又可、嘉言、天士宏其议,而瑭得以善其后也。
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
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
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
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
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
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
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
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
按诸家论温,有顾此失彼之病,故是编首揭诸温之大纲,而名其书曰《温病条辨》。
二、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伤寒由毛窍而入,自下而上。
始足太阳。
足太阳膀胱属水,寒即水之气,同类相从,故病始于此。
古来但言膀胱主表,殆未尽其义。
肺者,皮毛之合也,独不主表乎(按人身一脏一腑主表之理,人皆习焉不察。
以三才大道言之∶天为万物之大表,天属金,人之肺亦属金,肺主皮毛,经曰皮应天,天一生水;地支始于子,而亥为天门,乃贞元之会,人之膀胱为寒水之腑;故俱同天气,而俱主表也)!治法必以仲景六经次传为祖法。
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阴。
太阴金也,温者火之气,风者火之母,火未有不克金者,故病始于此,必从河间三焦定论。
【《温病条辨》全文、译文】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
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在温邪易耗伤阴液思想的指导下,吴鞠通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明的温病治法方药体系,故《温病条辨》被称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
自序原病篇卷一·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温、寒湿•温疟•秋燥•补秋燥胜气论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温、寒湿温疟秋燥补秋燥胜气论卷二·中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寒湿•湿温•秋燥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寒湿湿温秋燥卷三·下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寒湿•湿温•秋燥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寒湿湿温秋燥卷四·杂说•汗论•方中行先生或问六气论•伤寒注论•风论•医书亦有经子史集论•本论起银翘散论•本论粗具规模论•寒疫论•伪病名论•温病起手太阴论•燥气论•外感总数论•治病法论•吴又可温病禁黄连论•风温、温热气复论•治血论•九窍论•形体论汗论方中行先生或问六气论伤寒注论风论医书亦有经子史集论本论起银翘散论本论粗具规模论寒疫论伪病名论温病起手太阴论燥气论外感总数论治病法论吴又可温病禁黄连论风温、温热气复论治血论九窍论形体论卷五·解产难•解产难题词•产后总论•产后三大证论一•产后三大证论二•产后三大证论三•产后瘀血论•产后宜补宜泻论•产后六气为病论•产后不可用白芍辨•产后误用归芎亦能致螈论•产后当究奇经论•下死胎不可拘执论•催生不可拘执论•产后当补心气论•产后虚寒虚热分别论治论•保胎论一•保胎论二解产难题词产后总论产后三大证论一产后三大证论二产后三大证论三产后瘀血论产后宜补宜泻论产后六气为病论产后不可用白芍辨产后误用归芎亦能致螈论产后当究奇经论下死胎不可拘执论催生不可拘执论产后当补心气论产后虚寒虚热分别论治论保胎论一保胎论二卷六·解儿难•解儿难题词•儿科总论•俗传儿科为纯阳辨•儿科用药论•儿科风药禁•痉因质疑•湿痉或问•痉有寒热虚实四大纲论•小儿痉病螈病共有九大纲论•小儿易痉总论•痉病螈病总论•六气当汗不当汗论•疳疾论•痘证总论•痘证禁表药论•痘证初起用药论•治痘明家论•痘疮稀少不可恃论•痘证限期论•行浆务令满足论•疹论•泻白散不可妄用论•万物各有偏胜论•草木各得一太极论解儿难题词儿科总论俗传儿科为纯阳辨儿科用药论儿科风药禁痉因质疑湿痉或问痉有寒热虚实四大纲论小儿痉病螈病共有九大纲论小儿易痉总论痉病螈病总论六气当汗不当汗论疳疾论痘证总论痘证禁表药论痘证初起用药论治痘明家论痘疮稀少不可恃论痘证限期论行浆务令满足论疹论泻白散不可妄用论万物各有偏胜论草木各得一太极论。
《温病条辨》下法探析
《温病条辨》中焦温病证治(17)条论述:“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下之。
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下之。
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下之。
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
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下之。
”《温病条辨》为清代吴鞠通钻研众家医籍,“历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采用《伤寒论》条文形式,著成该书,确立了三焦辨证。
他用几张方剂来剖析下法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纲举目张。
1新加黄龙汤:主治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
此时阳明腑实另兼气阴两虚,灼热内扰,正气大衰,虚实夹杂。
因气阴两伤,胃肠无以用,胃气匮乏,药物不能入经,而发挥药效,即所谓正虚不能运药,此时虽有阳明腑实,亦不能一味攻伐,攻则正气脱,虚则不能壅补,补则实邪更盛,而新加黄龙汤则攻补兼施,可滋阴益气,又可泻热通便。
方中增液汤加味咸之海参,软坚补阴;另调胃承气攻下;人参大补元气;当归补血行血;姜汁宣通胃气,益胃醒胃。
2宣白承气汤:主治痰热阻肺、腑气不通证。
此时痰热壅阻于肺,肺气不能宣发肃降,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降,则大肠传导无力,腑气不通则便秘或潮热,可用提壶揭盖法,宣肺气以泻热攻下。
方中杏仁、瓜蒌皮宣降肺气、化痰定喘; 石膏清肺胃之热;大黄攻下。
腑实下则肺热易清,肺气清肃则腑气易通。
吴氏论述:“以杏仁、
石膏宣肺气之痹,以大黄逐肠胃之结,此脏腑合治之法也”。
由于肺五行属白色,又有宣肺通腑之功效,所以称宣白承气汤,本方实为白虎、承气二方合而成方。
3导赤承气汤:主治小肠热结、膀胱水热互结又有腑实之证。
出现小便短赤而痛、烦热口渴,大便秘结等症,可用导赤承气汤,既攻下,又清利火腑。
方中大黄、芒硝攻下热结,黄连、黄柏清泄小肠之热,生地、赤芍凉血滋阴。
4.牛黄承气汤:主治热入心包兼阳明腑实证。
此为手厥阴心包与手阳明大肠俱病之证,病机为气营两燔,热陷心包,闭阻包络,堵塞窍机则可出现身热神昏、舌蹇肢厥,又有阳明腑实、燥屎内结,腹部按之硬疼,舌色绛等症。
此时运用牛黄承气汤开闭,通腑,开窍清心。
5增液承气汤:主治热结阴亏证。
阳明温病热结肠腑,津液受灼,肠腑失润,传导不行,以致燥屎不行,脘腑胀满;燥屎不行,邪热愈盛,阴津渐竭,故肠中燥屎虽用下法而不得通。
此即吴氏所言:“津液不足,无水舟停”之意。
热邪消耗阴液,腑实阴伤,应滋阴攻下,增水行舟,方用增液承气汤。
方中大黄、芒硝泻热软坚,攻下腑实;玄参滋水降火;生地,麦冬滋阴润燥。
共奏滋阴增液,泻热通便之效用。
6桃仁承气汤:主治温病发展过程中热与血结证。
此证由热毒内陷血分,热与血结,蓄于下焦而上扰所致。
出现少腹坚满、按之疼痛、小便自利、便结或大便色黑,神志如狂,或清或乱,口干漱水
不愈咽等症。
本方与《伤寒论》中桃核承气汤同名,实为化裁而来。
因本证热盛故去辛温之桂枝、甘缓之甘草,意在逐邪,加芍药、当归增强其凉血散血之功。
7护胃承气汤:主治阴液已伤,邪气复聚之证。
温病下法用后,如邪气己退,将脉静而无身热,若邪气未净,几日后病邪会复聚于阳明,应再次攻下,但攻下则损伤正气,正气虚衰,阴液暗耗。
故应斟酌运用下法,此时应用护胃承气汤。
《温病条辨》中焦篇15条云:“下后数日,热不退,或退不尽,口燥咽干,舌苔干黑……护胃承气汤微合之。
”本方为增液汤增液滋阴,配大黄、知母、丹皮苦甘攻下。
以上几种下法的应用及整个《温病条辨》中的下法始终贯穿着滋阴保津的思想。
温为阳邪易伤阴液,古代医家曾言:“温病法在救阴”。
温热病极易出现津枯液涸之变,正如叶天士所谓:“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所以贯穿于温热病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治法无不以救阴为关键。
正是常言的“留得一分津液就有一分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