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八单元 第3节 海水“制碱”学案(新版)鲁教版 (I)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三节海水制碱【学习目标】1、知道酸碱盐的溶解性;2、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重点、难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学习过程】一:课前自主学习1、什么叫复分解反应?2、看以下反应能否发生,能发生的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发生的说明理由:(1)氢氧化钠和盐酸(2)碳酸钙和硝酸(3)氯化钾和硝酸钠(4)氯化铜和硝酸银(5)氢氧化钙和碳酸钠(6)氢氧化钠和硫酸铜二:课堂助学导入新课:如何识别那些物质是沉淀?学习任务一:记忆酸碱盐的溶解性阅读教酸碱盐的溶解性表2、记忆竞赛:如何才能用最短的时间记住它们的溶解性?并用以下四组物质进行测试A、NaOH CaSO4 MgCO3 KNO3B、FeCO3 AgCl Ca(OH)2 CaCl2C、Ag2SO4 Cu(NO3)2 Fe(OH)3 BaSO4D、CaCO3 FeCl3 Mg(OH)3 BaCl2学习任务二:探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1、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
2、要判断两种物质能否发生反应,一定要掌握以下三点:a、生成物中必须有水或气体或沉淀生成b、如果有不溶性的物质参加反应,必须与酸反应c、生成物的溶解性一定要弱于反应物的溶解性3、复分解反应的公式AB + CD ==== AC + BD (交换成份)化合物化合物化合物化合物三:课堂反思: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2.知识梳理,形成知识网络四:强化训练1、判断下列两种物质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能的写化学方程式。
A、碳酸钠与盐酸B、氢氧化钙和硫酸铜C、硫酸银和氯化钙D、碳酸钠和氢氧化钡2、下列各物质中,在水中都不能溶解的一组是( )A.MgCl2、Ca(NO3)2、BaCO3B.AgCl、BaSO4、Na2CO3C.AlCl3、Cu(OH)2、BaSO4D.Fe(OH)3、BaCO3、AgCl3、为了证明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已经部分变质,请分别选用三种不同物质类实验方案步骤一步骤二(选用试剂及实验现象)方案一取样2mL于试管中方案二取样2mL于试管中方案三取样2mL于试管中424423得到无色透明的溶液,向此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将沉淀物滤出后放人盐酸中,沉淀全部溶解。
第三节海水“制碱”第一课时氨碱法制纯碱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氨碱法制纯碱的原料和步骤。
(2)知道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
(3)了解纯碱和碳酸氢钠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氨碱法制纯碱原理的学习,体会反应媒介促进反应发生和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侯德榜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纯碱和碳酸氢钠的用途。
【难点】氨碱法制纯碱的流程及原理。
教学过程知识点一氨碱法制纯碱【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43~44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氨碱法制纯碱(1)原料:食盐、二氧化碳。
媒介:氨气。
(2)原理: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制成饱和氨盐水,在加压并不断通入二氧化碳的条件下使碳酸氢钠结晶析出,过滤后,将碳酸氢钠加热分解即得纯碱。
(3)流程:上述流程中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①NaCl +NH 3+CO 2+H 2O===NaHCO 3+NH 4Cl②2NaHCO 3 =====△Na 2CO 3+CO 2↑+H 2O(4)氨气的回收:向滤出碳酸氢钠晶体的氯化铵溶液中加入熟石灰以回收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 4Cl +Ca(OH)2===CaCl 2+2NH 3↑+2H 2O 。
(5)优点:原料经济易得,CO 2和NH 3可回收使用,可连续生产。
缺点:回收氨时产生的大量CaCl 2用处不大,且污染环境。
2.联合制碱法(侯氏制碱法)(1)原理:在氨碱法的基础上,向滤出碳酸氢钠晶体后的氯化铵溶液中加入食盐,使其中的氯化铵单独结晶析出。
(2)优点:结晶析出的氯化铵可用作氮肥,氯化钠溶液可循环使用。
【合作探究】1.在生产过程中为什么要先通入氨气得到饱和氨盐水后再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答:使溶液显碱性,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提高产率。
2.氨盐水吸收二氧化碳后生成的碳酸氢钠和氯化铵,哪种物质先结晶析出?为什么? 答:碳酸氢钠,因为在同一温度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铵的溶解度。
第二课时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纯碱的化学性质,会熟练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记住相应的反应现象。
(2)掌握碳酸根离子(CO2-3)的检验方法。
(3)认识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会运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4)记住一些常见的酸、碱、盐的水溶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纯碱性质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总结出纯碱的化学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重点】纯碱的化学性质。
【难点】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知识点一纯碱的化学性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45~46页的有关内容,并分组完成实验探究8-4,然后完成下列填空:纯碱的化学性质:【教师点拨】碳酸根离子(CO 2-3)的检验方法: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跟进训练】1. 下图所示记录正确的是( B )入Y ,又看到气球逐渐变小,则X 、Y 分别为( C )A .盐酸、硫酸铜溶液B .盐酸、氯化钙溶液C .硫酸、氢氧化钠溶液D .硫酸、氯化镁溶液3.过氧化氢(H 2O 2)俗称双氧水,是一种液体,易分解,常作氧化剂、漂白剂和消毒剂。
为了便于贮存、运输和使用,工业上常将它转化为固态的过碳酸钠晶体(2Na 2CO 3·3H 2O 2),该晶体具有Na 2CO 3和H 2O 2的双重性质。
下列物质不会使过碳酸钠晶体失效的是( A )A .NaClB .H 2SO 4C .稀盐酸D .MnO 2知识点二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46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酸、碱、盐之间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它们解离出的离子相互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的过程。
2.酸、碱、盐在水溶液中一般都能解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例如,HCl===H ++Cl -,Na2CO3=== 2Na++CO2-3。
当Na2CO3溶液和HCl溶液混合时,CO2-3会与H+结合成不稳定的H2CO3, H2CO3分解成H2O和CO2。
第三节海水“制碱”教学目标:1.认识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铀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知道工业制取纯碱的反应原理;了解纯碱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2.通过对氨碱法制取纯碱的反应原理分析,树立元素守恒观。
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观;3.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掌握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4.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并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
重点:1.纯碱的化学性质;2.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难点:1.盐的溶解性;2.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3.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探究。
教学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实验准备:仪器准备:试管、胶头滴管、药匙。
药品准备:碳酸钠、稀盐酸、石灰水、酚酞试液、蒸馏水、稀硫酸。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说明纯碱的用途及制取纯碱的原料是以食盐、石灰石为原料,以氨为媒介,采用氨碱法制得的。
二、引导自学(一)1.内容:氨碱法制纯碱。
2.方法:学生看书,完成书上的思考题。
3.老师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并给予纠正和补充。
(二)1.内容:纯碱的性质2.方法:学生看书,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完成书上空格。
3.老师演示实验:(1)纯碱与酚酞试液作用;(2)纯碱与酸反应;(3)纯碱与石灰水反应。
4.总结纯碱的性质。
5.学生记住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1.内容:盐的溶解性2.方法:学生看书,总结见过的盐3.盐的溶解性:(1)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全部溶于水;(2)硫酸盐中硫酸铅不溶于水;硫酸钡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酸,其他溶于水;(3)氯化物(盐酸盐)氯化银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溶于水;(4)碳酸盐,只有碳酸钾、碳酸钠、碳酸铵溶于水,其他不溶。
三、小结:四、课堂练习:挑战自我五、作业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引言]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的物质,有许多是盐,如我们每天吃的食盐、净化水用的明矾、做豆腐用的石膏等。
第三节海水“制碱”【学习目标】1.知道工业制取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2.通过对氨碱法制取纯碱的反应原理的分析,树立元素守恒观。
3.能通过实验探究碳酸钠的化学性质;4.能应用复分解反应的实质解决实际问题。
【新知预习】1.回顾从海水中制取的氯化钠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2.简述工业上采用的氨碱法制纯碱的过程。
3.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是什么?4.查阅资料,了解侯氏制碱法与氨碱法制纯碱有什么不同?5.简述纯碱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6.简述碳酸氢钠的性质和用途7.纯碱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并举例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8.什么是复分解反应?9.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什么?【预习小结】氨碱法制纯碱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氨碱法制纯碱侯氏制碱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纯碱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和用途海水“制碱”纯碱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纯碱的性质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分解反应的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习检测】1.蒸馒头、炸油条时常用到一种白色物质,它既能中和面粉发酵过程产生的酸,又能起发泡作用,这种白色物质是()A.NaOHB.Ca(OH)2C.NaHCO3D.NaCl2.下列实验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A.氢氧化钠溶液滴入氯化钡溶液中B.稀盐酸滴入硫酸钠溶液中C.硝酸银溶液滴入氯化钠溶液中D.硫酸钠溶液滴入碳酸钡中3. “NaCl+CO2+NH3+H2O====NaHCO3+NH4Cl”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过程中的重要反应。
下面是4位同学对该反应涉及的有关知识发表的部分见解。
其中不正确的是()。
第三节海水“制碱”知识与技能;1. 认识纯碱(碳酸钠)等盐类物质的重要性质;知道工业制取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了解2纯碱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通过对氨碱法制取纯碱的反应原理的分析,树立元素守恒观。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新能力以及观察、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侯德榜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价值观。
2.通过实验探究,学会通过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重点:氨碱法制纯碱的原理、纯碱的性质。
难点:氨碱法制纯碱的原理教学流程:任务一:自学课本,根据学案完成教材预览,不太明白的地方做标记并尝试小组内解决。
通过展示完成学案的教材预览内容,对于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做好标记。
任务二:引导学生探究氨碱法制纯碱的内容。
1.通过思考与讨论,探究制取纯碱的原料,渗透元素的守恒观,巩固物质制取的一般思路。
2.引导学生对氨碱法制纯碱的进一步的学习。
通过合作学习与讨论,深入理解原料、原理、流程以及注意事项。
3.小结:总结氨碱法制纯碱的关键词4.结合课本“多识一点”---侯氏制碱法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任务三:引导学生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途,结合教材预览,组内相互交流。
强调碳酸氢钠用于食品业、灭火等;结合碳酸氢钠的物质类别对酸碱盐的物质的定义进行复习。
任务四:引导学生探究纯碱的性质。
1.指导学生做好分组实验。
2.强调碳酸钠溶液的碱性;渗透碳酸盐的检验;探究纯碱石灰制取火碱的方法。
3.对碳酸钠的化学性质进行总结,并推广的对盐这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概括。
4.引导学生学习课本46页“多识一点”----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并作适当点拨。
归纳整理和课堂小结:教学反思:1.对于制碱采用“联系——预测”策略进行教学设计,如根据元素的守恒推测原料,根据溶解度曲线判定谁析出,通过因果关系帮助学生对制碱有深层次的理解。
2.纯碱的性质设计分组实验,指导完成对其性质的探究,充分体现了化学的实验和探究的本质。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第八单元《第三节海水“制碱”》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工业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2、了解纯碱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3、认识碳酸氢钠的用途[过程与方法目标]4、通过对氨碱法制取纯碱的反应原理的分析,树立元素守恒观[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5、通过了解侯德榜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观6、认识到科学方法在人们的实践过程中是不断发展的7、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比较、归纳能力教学重点1、掌握氨碱法制纯碱的反应原理和步骤2、了解候氏制碱法的优点教学难点:氨在氨碱法制纯碱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归纳法教学分析:本节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教学中以学生已有的海水中的化学知识为背景,通过提问由氯化钠制碳酸钠还需要补充含什么元素的物质和展示氨碱法制纯碱的流程图,帮助学生树立元素守恒观。
教学过程Ⅰ、组织教学Ⅱ、知识回顾:1、粗盐提纯的步骤2、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的因素3、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Ⅲ、新授:[过渡]为什么加了酵母的面团蒸出的馒头没有酸味且疏松多孔?【酵母成分说明书】【学生交流】猜测可能是碳酸钠和酸反应生成气体【教师鼓励并引入新课】同学们都很棒,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大家想知道猜测的对不对,那就需要我们对碳酸钠性质有更多的了解。
请看今天的新课内容:“海水“制碱”。
这里的“碱”是指碳酸钠,俗称纯碱,面碱[板书]一、氨碱法制纯碱[播放] 氨碱法制碱的影像资料[分析]由NaCl Na2CO3 需要补充哪些元素?[C O]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加入含C、O元素的物质CaCO3(石灰石)廉价易得[归纳]制碱原料为食盐、石灰石,以氨为媒介[板书]1、原理:盐水----精制精盐水----吸氨---- 氨盐水---- 碳酸化---- NaHCO3 过滤热解---- Na2CO32、步骤①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制成饱和氨盐水,在加压并不断通入CO2的条件下(30℃—35℃),使NaHCO3结晶析出NaCl+ NH3 + CO2+H2O = NaHCO3+NH4Cl(溶解度小,先析出)②过滤③将滤出的NaHCO3晶体加热分解得Na2CO32NaHCO3= Na2CO3 + H2O + CO2↑[提出问题](1)石灰石的作用是什么?石灰石煅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作为氧源和碳源,氧化钙转化为氢氧化钙后再与氯化铵反应放出氨气,从而实现氨的循环利用。
2021年九年级化学海水制碱教案鲁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氨碱法制纯碱的原料和步骤2、知道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3、了解纯碱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4、通过了解侯德榜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教学难点:树立元素守恒观二、学习者分析:学生虽然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但对其认识大多仅停留在“质量守恒”的层面上,还没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元素守恒观。
对于盐的认识也仅局限于几种具体物质(如接触的氯化钠、硝酸钾、硫酸铜等)的物理性质,而对盐的化学性质知之甚少,更无法根据化学性质推断用途。
教材从由氯化钠制碳酸钠还需要含什么元素的物质问题入手,引起学生对质量守恒的深入思考,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元素守恒观;由学生较了解的盐---碳酸钠入手探究盐的化学性质,既体现了盐的共性,又点明了个性,使学生有全面认识。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1.认识纯碱等盐类物质的重要性质,认识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知道工业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引领学生分析原理树立元素守恒观,提高化学认识。
3.了解纯碱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学习的必要性。
4.渗透化学学习策略,帮助学生乐学,会学。
5.通过了解侯德榜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价值观。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1、传统的课堂提问常常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教师关注的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沿着预先设计的思路进行,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注意引导学生独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
本节教学中教师尝试科学合理的设置问题情景,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在问题解决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质疑环境,适时的对学生进行质疑方法的指导,引发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2、采用“实际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活动探究----反思学习内容——理解应用”的模式展开教学。
课题海水“制碱”教学目标1、了解氨碱法制纯碱的原料和步骤,知道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2、了解纯碱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3、认识纯碱等盐类物质的重要性质,会熟练书写纯碱的化学性质中的有关化学方程式,记住相应的反应现象,记住某些盐的水溶性4、记住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并会判断重难点重点: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纯碱的化学性质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记忆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导入:纯碱又称“面碱”,在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都有广泛的用途,你知道如何从海水中制取纯碱吗?新课讲授:从组成来看碳酸钠是由钠、碳、氧组成的。
海水中有丰富的化学资源,哪一种能用来制纯碱呢?氯化钠提供了钠元素,还需要含碳、氧元素的物质。
那么我们最熟悉的含碳、氧元素的物质是什么?自主展示:快速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并与同学们交流。
1、碳酸钠(俗称纯碱或苏打)是以、为原料,以氨为媒介,采用法制得的。
2、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3、氨碱法制纯碱的工序?反应原理:自主探究:1、石灰石的作用是什么?2、为什么氨盐水比食盐水更容易吸收二氧化碳?3、氨盐水吸收二氧化碳后生成的碳酸氢钠和氯化铵,哪种物质首先结晶析出,为什么?讲授:1、石灰石煅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作为氧源和碳源,氧化钙转化为氢氧化钙后再与氯化铵反应放出氨气,从而实现氨的循环利用。
2、氨气易溶于水,使溶液呈碱性,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生成较多量的碳酸氢钠。
自主备课自主合作:是不是所有的酸、碱、盐之间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比如氯化钠与硝酸钾?回顾前面学过的中和反应,它的微观本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那么这两个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呢?讲授:实质是酸、碱、盐所电离出的离子相互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的过程。
复分解反应要发生,且能够进行到底,一般应考虑两方面的条件:1、考虑反应发生的基本条件(对反应物要求的条件)2、对生成物的条件要求自主拓展:1、完成当堂检测2、完成课后相关练习自主评价:由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及时补充和校正。
海水“制碱〞教课海水“制碱〞主题一、教材剖析〔一〕版本:山东教育第一版社?化学? 九年级下册〔二〕教材地位及作用本节课依据初三上册学的质量守恒定量,学生从元素守恒的角度较简单理解纯碱的制法,而且在第七单元学习了酸与碱的性质,学会了对物质性质的研究,进而学生学习这节课就比较简单。
经过侯德榜事迹的学习,既要让学生知道纯碱的用途,更重要的是与纯碱的性质联系起来,进一步加强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根本观点,经过纯碱性质的实验研究,引出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本节的难点。
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已经在第七单元第一节酸的局部理解学过,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节要点指引学生从微观方面认识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二、学生剖析在初三学生已经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对其内容特别熟习,但在认识方面大多仅逗留在“质量守恒〞的层面上,还没形成真实意义上的元素守恒观。
关于盐的认识也仅限制于几种详细物质〔如氯化钠、硝酸钾等〕的物理性质,而对盐的化学性质知之甚少,更没法依据化学性质推测用途。
可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学生已经拥有以下一些知识:〔1〕复分解反应〔2〕饱和溶液〔3〕过滤〔4〕酸碱指示剂〔5〕常有的酸和碱等。
教材从由氯化钠制碳酸钠还需要含什么元素的物责问题下手,惹起学生对证量守恒的深入思虑,形成真实意义上的元素守恒观,经过对纯碱的用途引出纯碱性质的研究,进而发掘出复分解反应实质。
4.三、教课目的1.认识工业制纯碱的工业原理,经过对原理的学习和剖析,建立元素守恒观。
2.理解纯碱的重要性质,认识其在平时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概括盐的化学性质,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使学生学会用微粒观剖析化学。
经过认识侯德榜的事迹,激发学生爱国热忱,培育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价值观。
四、教课环境√简略多媒体教课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课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课环境□挪动学习□其余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课环节怎样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成效是?〕200字技术名称教课环节预期成效1Ppt2021【知识建构】知识点,思虑题,讲堂总结能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问题研究】前,便于学生思虑,理解,概括,记忆。
第2课时纯碱的性质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纯碱等盐类物质的化学性质
(2)会熟练书写有关纯碱化学性质的化学方程式,记住相应的反应现象。
(3)记住某些盐的水溶性
(4)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总结出纯碱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乐趣。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纯碱的化学性质
2.如何指导学生去发现、提出问题,如何进行假设与猜想,如何设计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采用“实际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活动探究—反思学习内容—理解应用”的模式展开教学。
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实验用品。
【授课教案】
巩固知识点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
哪些收获? 思考、交流。
培养归纳总
结能力和语
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第2课时纯碱的性质
1.物理性质:白色粉末,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与酸碱指示剂作用: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2)与酸反应:Na2CO3+2HCl2NaCl+CO2↑+H2O。
(3)与碱反应:Ca(OH)2+Na2CO3CaCO3↓+2NaOH。
(4)与盐反应:BaCl2+Na2CO3BaCO3↓+2NaCl。
3.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反应物解离出的离子相互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