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2《电解质》第一课时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7
鲁科版高中高一化学必修1《电解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次课程是高中高一化学必修课程中的一堂课,主要内容是电解质。
学生已经在前几个课时学习过水的离子化性质,本次课程将进一步深入探讨电解质的相关知识点。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需要掌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电离程度、电解质的分类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1.确定电解质的定义和分类;2.了解电离程度及有关知识;3.掌握电解质的性质和实验方法;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是电解质,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电解质的定义和分类;2.电离程度及有关知识;3.电解质的性质和实验方法。
2.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我们采用以下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探究法;3.互动讨论法;4.全体讨论法;5.团队合作法。
讲授法是本次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生动的比喻,让学生感受到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并逐步理解电离程度的概念。
实验探究法也是本次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
在实验中,学生能够直接观察电解质的性质和现象,更加深入地理解电离程度的概念。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动讨论法和全体讨论法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采取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自主探究知识。
团队合作法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将本堂课中的实验内容分配给小组,让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并分享实验结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本课堂的导入环节,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良好的电解质是什么样的?通过有趣的故事和生动的比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电解质的概念,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 理论知识部分在理论知识部分,主要讨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电离程度、电解质的分类等内容。
通过向学生简单明了地介绍电离程度和电解质的知识,让学生能够理解电解质的定义和分类。
第3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第1课时电解的原理学习目标1.通过对电解池构成的探究,掌握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2.通过对比四种电解类型,掌握不同类型电解的区别与联系。
学习任务1 探究电解池的工作原理1.电解的概念:将直流电通过熔融电解质或电解质溶液,在两个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
2.电解池及构成条件(1)电解池: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2)电解池构成条件。
①直流电源(电能提供装置)。
②固体电极材料(一般为金属、石墨或某些特殊导电性材料)。
③电解质(熔融或溶液状态)。
④构成闭合回路。
3.电解池电极的判断某同学用硫酸铜溶液作电解液,用铜管作电极连在电池的正极上,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然后用鳄鱼夹夹住一枚硬币并连接在电池的负极上,然后把硬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过一段时间取出来,发现硬币变为铜币。
该同学认为这是一个电解装置。
这是否科学呢?我们一起探究。
探究电解池的工作原理问题1:直流电源在该装置(电解池)中的作用是什么?提示:直流电源为电解装置提供能量,并强制电子转移以达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目的。
问题2:该装置中硬币电极上发生什么反应?硬币是阳极还是阴极? 提示:由于电源电子流向该极,所以电极表面的氧化剂(Cu2+)就会在此电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2e-Cu,所以硬币表面析出Cu变为铜币;硬币是阴极。
问题3:该装置中铜管电极上发生什么反应?铜管是阳极还是阴极? 提示:由于电源强制移走了该电极的电子,所以该电极(Cu)发生氧化反应,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e-Cu2+;铜管是阳极。
电解的原理1.(2021·江苏扬州期中)如图所示的电解装置可实现低电位下高效催化还原CO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a极连接外接电源的负极B.b极的电极反应为Cl--2e-+2OH-ClO-+H2OC.电解过程中Na+从左池移向右池D.外电路上每转移1 mol电子,理论上可催化还原标准状况下CO2气体11.2 L解析:从图示中可以看出,b极上Cl-失去电子生成ClO-,b极为电解池阳极,a极上CO2得到电子生成CO,a极为电解池阴极;与b极相连的电源电极为正极,与a极相连的电源电极为负极。
第2节电解质
第1课时电解质及其电离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对化合物进行分类: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学生来讲都是陌生的话题。
最好通过实验让学生去追寻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帮助学生掌握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强电解质的电离过程。
教科书只是在知识点击里介绍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离子反应要侧重于对概念和发生条件的认识及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控制好难度,侧重于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设计思路
通过对化合物进行新的分类,引入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定义,并强调概念。
通过设计溶液导电性实验(氯化钠晶体、熔融氯化钠、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对比同是氯化钠但是不同状态的物质是否导电总结出导电的原因是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最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电离的概念及氯化钠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附:《电解质》(第一课时)学生学案:1、活动探究:结论:。
2、练习一:请判断下列两句话的正误:A、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钠溶液是电解质()B、铜、石墨均能导电,所以它们是电解质()3、练习二:请分别书写下列各组物质的电离方程式①硫酸,硝酸,规律:。
②氢氧化钾,氢氧化钡,规律:。
③硫酸铜,氯化钡,规律:。
4、小结收获:在知识方面,。
在技能方面,。
在过程方面,。
在方法方面;。
在情感方面,。
教学反思:在备课时,我首先查看了山东科技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的2005年8月第2版和2007年第3版,同时又参阅了初中九年级的化学教材,结合自己以前上课的体会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设计了本课时的教学设计。
通过上课的检验,课堂效果和学生的反应,再加上同学校老师的评价,基本是成功的。
首先是概念的深度方面。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两个概念,非常重要,对于以后的学习影响很大。
但是在必修的教学过程中,这一点是很难把握的,讲到多深合适呢?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三氧化硫等非电解质,它们溶于水后生成了其它物质,尽管形成的溶液可以导电,但不是它自己的电离。
还有就是一些难溶于水的电解质,学生很难理解,它们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但学生不知道。
所以,考虑学生的实际和必修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这些知识现在不讲。
在2005年的版本中,教材设计的是先通过导电性实验得出电离,然后推出电离方程式和酸碱盐的定义,最后归纳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在2007年的版本中,教材是先通过导电实验得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再分析导电原因得出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在练习中归纳出酸碱盐的概念。
我采用新版教材的设计方法,突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重点。
为了减少从引入到展开概念的之间的太大的差距,我在引入的设计中把联想质疑的内容改为探究性实验,并增加了比较氯化钠固体导电性的探究。
这样在整节课的思路有了一个很好的线索,就是解释导电性实验的现象。
本课时的教材内容,给人的感觉就是较散,而且难在概念教学的深度把握上要注意分寸,注意概念教学的螺旋上升,特别是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两个概念的处理,只能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
第一课时 电解质的电离[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及导电的条件。
3.会写电离方程式。
学生自主学习电解质1.电解质:在□01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02化合物。
□03酸、□04碱、盐都是电解质,水也是电解质。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如乙醇、蔗糖等。
电解质的电离1.概念:电解质□01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例如,氯化钠固体中含有钠离子和氯离子,但不能自由移动,将氯化钠溶于水中,在水分子作用下,钠离子和氯离子脱离氯化钠晶体外表,进入水中,形成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这时氯化钠发生了电离。
同样,在受热熔化时,氯化钠也能产生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发生电离。
2.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1)H 2SO 4:□02H 2SO 4===2H ++SO 2-4。
(2)Ba(OH)2:□03Ba(OH)2===Ba 2++2OH -。
(3)(NH 4)2SO 4:□04(NH 4)2SO 4===2NH +4+SO 2-4。
3.从电离角度认识酸、碱、盐4.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电解质――→水中电离产生阴、阳离子――→电场作用定向移动―→导电1.不是电解质的物质一定是非电解质吗?提示:不是电解质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
因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一定是化合物,只能说化合物中不是电解质就一定是非电解质;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KHSO 4在水溶液中电离出H +,是否为酸类?提示:不是,酸在电离时阳离子全部为H +,而KHSO 4电离时阳离子为K +和H +。
3.电解质一定能导电吗?提示:不一定,电解质只有发生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才能导电。
4.导电的一定是电解质吗?提示:不一定,如Cu、石墨能导电,它们是单质;NaCl水溶液能导电,它是混合物。
课堂互动探究知识点一正确地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1.电解质概念的理解(1)研究对象——化合物电解质是化合物,不是单质,也不是混合物。
电解质及其电离说课稿高二化学刘春霞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山东科技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电解质第一课时的内容,电解质及其电离。
我的说课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
首先是【教材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溶液的导电性和酸碱盐的电离的部分知识,本节课是对初中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以概念的构建为主,从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的角度引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以及电离的概念,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作好准备。
基于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掌握电离、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含义,能够书写电离方程式。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实验、思考及猜测,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不同的分类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积极态度。
本节课要求学生从熔融状态或水溶液中能否导电的角度研究物质的分类,学生在思想的转变上非常重要,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概念的建立。
【教法与学法分析】初中对溶液的导电性也有一定的认识,这都有利于学生归纳并理解电解质的概念。
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
老师创设情景,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观察—发现—讨论—解决问题的主线,自主合作得出相关结论。
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关于电解质的电离的教学,先以对比实验引起学生思考,辅之以模型、多媒体展示等直观教学,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首先是新课导入: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用“分类观”研究物质的意识,所以引入时第一句话就直接说明:今天我们要学习另外一种物质分类的方法,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任务,然后提出问题创设情景:电器着火怎么办?引导学生讨论“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来灭”,在讨论中认识到导电性实验是物质分类的一个手段,为电解质的学习做好铺垫。
组织学生对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酒精溶液、蔗糖溶液的导电性进行分组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不同的溶液导电性不同,师生共同交流,总结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自主学习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比较(1)电离的定义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错误!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2)电离方程式1定义:电离方程式是指用化学式和离子符号表示电解质电离的式子。
2书写方法:左边为电解质的化学式,右边为电解质电离出的离子,中间为“===”(电解质全部电解)或“”(电解质部分电离)。
如NaOH错误!===Na++OH—,NaCl错误!===Na++Cl—。
(3)从电离的角度定义酸、碱、盐1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错误!全部是H+的化合物称为酸。
如HCl===H++Cl—;H2SO4===2H++SO错误!;HNO3===H++NO错误!。
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错误!全部是OH—的化合物称为碱。
如NaOH===Na++OH—;Ca(OH)2===Ca2++2OH—。
3盐:电离时,能生成错误!金属阳离子(或铵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称为盐。
如Fe2(SO4)3===2Fe3++3SO错误!。
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相同点均为电解质,均能电离不同点在水溶液中错误!完全电离在水溶液中错误!部分电离常见物质1强酸:HCl、H2SO4、HNO3、HClO4、HBr、HI等2强碱:NaOH、KOH、Ca(OH)2、Ba(OH)2等3大部分盐: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AgCl、CaCO3、BaSO4等1弱酸:CH3COOH、H2CO3、HClO、H2S、HF、H2SO3等2弱碱:NH3·H2O等3少数盐4水:H2O是极弱的电解质课堂探究一、电解质的电离分别探究固体氯化钠、熔融状态的NaCl和NaCl溶液的导电能力,实验记录如下:样品固态氯化钠熔融状态的NaCl NaCl溶液能否导电不导电(灯泡不亮)导电导电提示:固态氯化钠中的Na+和Cl—不能自由移动,在电场作用下不会定向移动;熔融状态的NaCl和NaCl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定向移动,能够导电。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教案.doc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身边的真实情境为出发点结合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操作性强的实验试剂,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注重组内同学的合作及组外同学的汇报交流。
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增进对氯水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为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鲁科版化学1(必修)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第二个内容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体验氯水成份的探究过程,从而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这就需要同学们亲自参与整个探究过程,初步认识模型和假说的科学方法在化学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老师的引导能够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操作,并且能够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主动进行交流。
在这些过程中慢慢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三、学情分析对于刚刚进入高中不到一个月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优势在于1、已掌握了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他们对化学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化学实验。
3、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并能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大胆的预测和合理的推理。
4、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然而他们的劣势在于1、知识储备量不足,没有氧化还原等基本知识作为支撑,分析问题不够透彻。
2、科学探究的能力有待提高。
3、语言表述不够严禁。
4、缺乏质疑精神。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学习氯气与水的反应,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第1课时电解质及其电离课前•预习导学KEQIANYUXIDAOXUE回伽导肮:::::::::::::::::颐)导引:::::::::::::::::一、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1. 电解质在 _________ 或 _____ 状态下能导电的 _________ 叫电解质,如 ________ 、 ______ 、 ____ 都是电 解质。
2. 非电解质在 _________ 和 _____ 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 __________ 叫非电解质。
如 ________ 、 等都是 非电解质。
预习交流1. 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电解质吗?2. 电解质一定能导电吗?二、 电解质的电离1.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念:电解质在或 时,离解成能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过程称为电 离。
化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 __________ 的化合物 合〈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 ___________ 的化合物 物盐:电离时生成 _________ 和 _______ 的化合物预习交流1. 如何书写电离方程式?2. NallSO-i 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有1广,NallSOi 是酸吗? 答案:一、1.水溶液里熔融化合物酸碱盐 2. 水溶液里熔融化合物蔗糖洒精预习交流:1. 答案:不一定。
电解质是化合物,而Cu 和稀盐酸都可以导电,但是Cu 属于单质, 盐酸属于混合物。
2. 答案:不一定。
NaCl 晶体是电解质,但是NaCl 晶体屮的Na"和C1 一不能自由移动, 所以NaCl晶体不能导电。
二、1.溶解于水 受热熔化 自由移动的离子2. 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1) HC1= ________________ (3) NaOH= __________________(5) Na 2C0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从电离的角度归纳(2) H2S0I ^= ____________________ (4) Ba (OH)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Mg (N03)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2.(1) H++C1"(2)2H++Sor(3)Na++OH~(4)Ba2++20H~(5)2Na++C0s_(6)Mg2++2N0;3.全部是盘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预习交流:1.答案:书写电离方程式一般分两步:(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原子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写出阴、阳离子(原子团除HSO「外一般不拆分);(2)根据电荷守恒配平电离方程式。
目录第一章引言 (3)第一节《走进化学科学》 (3)—、化学是创造性的、实用的科学 (4)二、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6)三、化学科学的探究空间 (7)高中化学必修及选修科目 (7)化学探究的基本模式 (8)附录一:化学简史 (9)附录二:我国古代化学成就 (10)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1)一、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12)1.观察法: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与水反应的现象 (13)2、实验法:金属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 (14)3、分类法: (15)4、比较法:比较金属钠与金属铁的性质 (15)二、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16)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16)2.研究物质性质的案例——研究氯气的性质 (16)(1)认识氯气的物理性质 (17)(2)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17)(3)探究氯气的特性——氯气能与水反应吗? (18)小资料:身边的化学 (19)3.化学探究过程中的模型与假说(引述) (20)知识拓展:化学前沿——现代化学实验室 (20)第三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22)一、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摩尔质量 (23)二、气体摩尔体积 (27)三、物质的量浓度 (28)四、物质的量与化学反应 (3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32)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32)一.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33)二.物质的分类 (35)1.物质分类标准的研究 (36)2.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的关系 (36)3.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的用途 (38)4.几种常见的分散系(根据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度大小进行分类) (38)5.胶体的性质 (39)6.胶体的制备 (39)7.胶体的用途: (39)8.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40)第二节电解质 (40)一、电解质的电离 (42)二、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 (44)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 (44)2.离子方程式 (45)二、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 (46)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 (46)2、离子方程式: (46)3、离子方程式的含义:表示一“类”反应 (48)4、离子反应的应用:检验离子的存在、判断离子是否共存 (48)第三节氧化剂和还原剂 (48)一、氧化还原反应 (51)1、定义: (51)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51)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52)二、氧化剂和还原剂 (52)1.氧化剂和还原剂定义 (52)2.氧化剂和还原剂性质 (53)3、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关系 (53)三、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54)第三章碳 (55)第一节碳的多样性 (55)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57)二、Na2CO3和NaHCO3 的化学性质 (58)三、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59)1.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59)2.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59)第二节氮的循环 (60)一、氮气与氮的固定。
第2节电解质
第1课时电解质及其电离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对化合物进行分类: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学生来讲都是陌生的话题。
最好通过实验让学生去追寻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帮助学生掌握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强电解质的电离过程。
教科书只是在知识点击里介绍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离子反应要侧重于对概念和发生条件的认识及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控制好难度,侧重于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设计思路
通过对化合物进行新的分类,引入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定义,并强调概念。
通过设计溶液导电性实验(氯化钠晶体、熔融氯化钠、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对比同是氯化钠但是不同状态的物质是否导电总结出导电的原因是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最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电离的概念及氯化钠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