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病人的心肌酶反应的时间表(医学参照)
- 格式:doc
- 大小:704.50 KB
- 文档页数:3
心肌酶谱的组成及临床意义一、组成: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测定及医学意义(来源:www.med66。
com)【正常参考值】72~182 U/L【临床意义】HBD与LD、AST、CK及CK-MB共同组成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健康成人血清LD/HBD比值为1。
3~1。
6,但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BD活性升高,LD/HBD比值下降,为0。
8~1.2.而肝脏实质细胞病变时,该比值可升高到1.6~2。
5。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比值与各实验室的测定方法或测定条件不关,必须确立本实验室的比值.另外,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因LD1活性增高,所以HBD活性也可增高。
三、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测定及意义乳酸脱氢酶是体内能量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酶。
此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以肝、肾、心肌、骨骼肌、胰腺和肺中为最多.这些组织中的LDH的活力比血清中高得多。
所以当少量组织坏死时,该酶即释放血而使其他血液中的活力升高。
测定此酶常用于对心梗、肝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1.正常参考值速率法(LDH—L法):100~240 U/L比色法:190~310 U/L2.临床意义:①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后9~20h开始上升,36~60h达到高峰,持续6~10天恢复正常(比AST、CK持续时间长),因此可作为急性心肌梗塞后期的辅助诊断指标。
②肝脏疾病: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
肿瘤转移所致的胸腹水中LDH往往也升高。
③血液病:如白血病、贫血、恶性淋巴瘤等,LDH升高.④骨骼肌损伤、进行性肌萎缩、肺梗塞等。
⑤恶性肿瘤转移所致胸、腹水中乳酸脱氢酶活力往往升高。
⑥正常新生儿LDH水平很高,可达775~2000U/L,满月后为180~430 U/L,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12岁后趋于恒定。
从心梗三项看心肌受损心梗三项快速诊断实验指: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
肌红蛋白(Myo)肌红蛋白(Myoglobin,Myo)是目前心肌受损后最早发生异常增加的心肌蛋白标志物。
主要存在于心肌及骨骼肌,在骨骼肌及心肌受损(急性心肌梗死)、过度运动及肌肉疾病时释放到血液中。
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中肌红蛋白浓度在胸痛初期2-3h内脱离正常值,6-9h达到最高,24h左右又恢复正常值。
血液中肌红蛋白浓度对监视急性心梗的诊断和治疗是有效的,并且可以作为血栓溶解疗法的冠脉再疏通情况的指标,在疏通30min-2h后肌红蛋白浓度达到最高。
肌红蛋白浓度可以作为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指标。
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的建议认为,肌红蛋白是用于心肌损伤的最佳早期标志物。
由于其为小分子物质,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可快速入血,故在AMI发生的1.5~6h内,通过动态检测二次血清肌红蛋白水平可早期诊断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
如第二次检测值明显高于第一次检测值,则具有极高的阳性预报价值;如动态检测二次测定值间无差异,则具有100%的阴性预报价值,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但应注意的是,严重休克、严重的广泛性创伤、终末期肾功能不全、心肌炎、急性感染、肌炎或肌病时肌红蛋白均可能升高。
因而应注意与急性心肌梗死进行鉴别诊断。
由于肌红蛋白的窗口时间最短,故在疾病发生后该指标不能用于回顾性分析。
肌钙蛋白(CTnI)肌钙蛋白是由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C和肌钙蛋白I三种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肌钙蛋白I仅仅存在于心脏组织。
已有报道指出,在诊断AMI、心挫伤患者的心肌特异性障碍性疾病时,检测cTnI浓度是非常有效。
在心肌细胞损伤早期,游离于胞浆内的cTnI/cTnT快速释放出来[1]。
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在4-8h以内cTnI由于心肌受到障碍被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其浓度脱离健康人的浓度范围。
通常,AMI发病后12-18h后,cTnI浓度达到最高,并且维持5-10日。
血心肌酶检测-心肌酶是存在于心肌的多种酶的总称。
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判断梗死发生的时间、面积、梗死的扩展及有无心肌再灌注均具有一定价值血肌酸激酶(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和脑组织中,是诊断心肌和骨骼肌疾病的较好指标。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几乎全部存在于心肌,酶活力升高程度与心肌损伤严重程度一致。
血心肌酶检测-血肌红蛋白测定(Mb):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甚微,当心肌或骨骼肌受损时,可从受损的肌细胞中释放入血,Mb被用作早期诊断心梗的指标。
血心肌酶检测-肌钙蛋白测定(TN):肌钙蛋白是肌肉收缩的调节蛋白,主要包括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肌钙蛋白I(cTn I),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最特异的生化标志物乳酸脱氢酶(LD)及其同工酶测定包括5种同工酶C-反应蛋白(CRP):此项指标主要用于评估炎症性疾病的活动度,监测白血病,外科手术并发的感染,及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等。
正常值:0-5mg/L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心肌梗死,大手术及严重创伤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白血病并发感染等。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正常值:<2g/L增高:多见于心肌梗死,脑卒中扬中外周动脉血管性疾病血同型半胱氨酸:是人体内合成的一种蛋白质,在理想状态下,在血液中的含量很低,同行半胱氨酸可以显示机体的健康状况,血液中高浓度的同行半胱氨酸是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从而增加了患病风险。
正常值:5-15umol/L增高:常见于动脉硬化,H型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狭窄,中风,抑郁,肾病,癌症等。
提示:40岁以上人群都应该定期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
对于高Hcy人群还要注意一定的饮食结构。
据WHO的标准,心肌梗死的诊断必须具备下列三项中的两项:胸痛或不适的临床表现、连续的心电图演变、心肌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其中以血清生化标志最为敏感和最为特异,对症状模糊、心电图改变不典型的病例要多依靠血清生化标志协助诊断。
心肌酶是存在于心肌的多种酶的总称,一般有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心肌损伤或者坏死后这些酶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ST分布很广,几乎全身各个组织都有。
但是各器官和组织的含量有很大区别含量最多的是心机和肝脏,约为正常血清酶活性的7000~8000倍,其次是肾脏和骨骼肌,约为正常血清酶活性的5000倍。
红细胞中的AST较血清高15倍,因此用于诊断的血液标本应避免溶血。
急性心肌梗死50~96%患者于发病后8~12h开始出现AST活性升高,24~48h内血清AST活性达到峰值,常为正常值的2~20倍,高活性维持3~5d后恢复正常,故对早期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由于AST存在于许多组织和器官内,故其特异性不高,在心肌梗死以外的一些疾病,如肺梗死、心包炎、心动过速、充血性心力衰竭、原发性肝胆疾病、骨骼肌疾病、外科手术和心脏转复术,以及传染病和口服避孕药后,AST均升高。
由此表明,AST的特异性较差。
谷丙转氨酶(ALT)ALT主要存在于各种细胞中,肝细胞为最多,整个肝脏内转氨酶含量约为血中含量的100倍,正常时,只有少量释放入血中,血清中其酶的活性即可明显升高。
血清ALT活性增高①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中毒性肝炎、脂肪肝和胆管炎等。
②心血管系统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肝淤血和脑出血等。
③药物和毒物:氯丙嗪、异菸肼、奎宁、水扬酸制剂及乙醇、铅、汞、四氯化碳或有同磷等引起ALT活性增高。
同时测定谷丙转氨酶(ALT)和AST,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因心肌内ALT活性低,在急性心肌梗死时ALT升高不明显活不升高,AST/ALT>1。
心肌酶谱异常诊断标准
心肌酶谱异常是指心肌损伤引起的血液中心肌特异性酶的活性水平异常,常见有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cTn)的异常。
以下是心肌酶谱异常的诊断标准:
1. 肌酸激酶(CK):CK在心肌损伤后会释放到血液中,其活性水平会升高。
正常人体血液中CK酶活性为:男性10-195 U/L,女性10-170 U/L。
在急性心肌梗死时,CK的活性水平会显著升高,达到峰值后逐渐恢复正常。
2. 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CK-MB是CK的同工酶,主要存在于心肌组织中。
在急性心肌梗死时,CK-MB 的活性升高会明显高于CK,其升高和下降的曲线与心肌损伤的发生和恢复相吻合。
通常将CK-MB升高超过正常上限的百分比设置为标准,常用标准是CK-MB升高超过总CK 的2%。
3. 心肌肌钙蛋白(cTn):cTn是心肌细胞特异性的蛋白质,存在于心肌细胞的结构蛋白中。
在心肌损伤后,cTn会释放到血液中,其升高与心肌损伤程度相关,并能够更早地检
测到心肌损伤。
通常将cTn升高超过正常上限的百分比设
置为标准,常用标准是cTn升高超过99百分位数的上限。
需要注意的是,心肌酶谱异常仅是诊断心肌损伤的辅助指标,并不能代替临床症状和心电图等其他检查结果。
在临
床实践中,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症状、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异
常等多方面的信息来做出最终的诊断。
心梗三项的检验方法对比心梗三项包括肌钙蛋白TcTnT,正常值0~0.1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正常值0.1~4.94ng/ml;肌红蛋白YO28~72ng/ml肌钙蛋白T,cTnT是仅存在于心肌细胞中的特异性调节蛋白,分两种形式存在:游离形式存在于细胞胞浆中,占6%~8%;结合形式存在于心肌收缩单位中肌纤维的细肌丝上,占92%~94%。
当出现可逆性心肌缺血,心肌细胞尚未坏死,但细胞膜受到损伤,胞浆中的cTnT可短暂释放入血;当发生不可逆性心肌缺血,心肌细胞坏死,细肌丝降解,可导致结合池cTnT释放入血。
因此UAP患者血液中cTnT仅短暂轻度升高随后恢复正常;而AMI患者血中cTnT可显著升高且维持较长时间。
cTnT在心肌损伤后2~8小时释放入血,12~24小时达高峰,在血中可维持14天左右,所以它的最大有效诊断窗口宽至2小时~14天。
存在于心肌中的TnI称cTnI,在心肌损伤后,cTnT较cTnI更早释放入血,更易被检测到,血中浓度更高,对检测心肌损伤的价值也就可能更高。
cTnT仅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可用免疫酶标定量法测得,对心肌损伤的诊断具高度敏感和特异性。
虽然早期的测定方法不成熟,使cTnT与骨骼肌TnT有微量交叉反应, Katus采用心脏特异和非心脏特异两种抗体测定cTnT,发现cTnT与骨骼肌TnT有1%~2%的交叉反应。
检测方法改进后,采用两种均为心脏特异的单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抗体测定cTnT时,与骨骼肌TnT的交叉反应阳性率<0.5%。
Baum 等人对75名无心脏病的骨骼肌损伤患者(其中33名Duchenne病,42名运动员马拉松长跑后)用第二代检测方法检测cTnT,未发现1例假阳性反应。
另据Rottbauer报道,用同样的方法检测横纹肌溶解症患者或健康人马拉松长跑后,虽然他们的CK可升至正常高限的300倍,却检测不到cTnT,另1例因乙醇中毒导致严重骨骼肌损伤的患者,虽CK达35000IU/L(正常高限是200IU/L),而cTnT却阴性。
心肌酶谱异常诊断标准
心肌酶谱是指血液中与心肌病变相关的酶的测定结果。
常见的心肌酶包括肌钙蛋白Ⅰ、肌酸激酶MB、乳酸脱氢酶和谷草转
氨酶等。
心肌酶谱异常是指这些酶的测定结果超过了正常范围,提示心肌损伤或坏死。
心肌酶谱异常的诊断标准包括:
1. 肌钙蛋白Ⅰ: 正常范围为0-0.1 ng/mL。
若值升高至0.5
ng/mL以上,可诊断为心肌损伤或坏死的可能性较大。
2. 肌酸激酶MB: 正常范围为男性0-6.3 ng/mL、女性0-5.4
ng/mL。
若值超过正常范围的两倍,可诊断为心肌损伤或坏死
的可能性较大。
3. 乳酸脱氢酶: 正常范围为男性50-150 U/L、女性40-120 U/L。
若值升高了两到三倍,提示心肌损伤或坏死的可能性较大;若升高超过三倍,提示心肌坏死的可能性极大。
4. 谷草转氨酶: 正常范围为男性10-40 U/L、女性8-35 U/L。
若值升高了两到三倍,提示心肌损伤或坏死的可能性较大;若升高超过三倍,提示心肌坏死的可能性很大。
需要注意的是,心肌酶谱异常仅是心肌损伤或坏死的参考指标,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同时,有些慢性疾病、药物等也可引起心肌酶谱异常,因此诊断前需排除干扰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测定结果与分析
卢航青
【期刊名称】《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1999(000)001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危及人类生命的严重心肌病,心脏酶学标志物的测定是诊断AMI、监测AMI进程和评价预后的重要手段之一。
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作为诊断AMI和判定心梗面积的方法,已被临床公认,特别是CK-MB被称为诊断AMI的金标准。
【总页数】1页(P54)
【作者】卢航青
【作者单位】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南京210009;南京铁道医学院医学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
【相关文献】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心肌蛋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联性 [J], 林丽;杨靖
2.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测定结果与分析 [J], 刘怀萍;庞国菊
3.法舒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J], 孔令宇; 吴畏; 杨亚勤; 马文婷; 石金河
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及肌钙蛋白T测定价值分析 [J], 张建忠;王育民;范
叶丽
5.血清心肌酶水平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MACE风险的关联性及临床意义 [J], 李彦红;刘琦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K、CKMB、LDH、AST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吴海婴【摘要】目的:探讨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从本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选择68例进行研究,设为观察组,并从同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健康者中随机选择68例设为对照组。
检测两组的CK、CKMB、LDH、AST水平,并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的CK、CKMB、LDH、AS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不同心肌酶指标的诊断特异度和阳性率不同,且CKMB的诊断特异度最高。
结论 CK、CKMB、LDH、AST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期刊名称】《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2页(P56-57)【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诊断【作者】吴海婴【作者单位】贵州省兴义市人民医院,贵州兴义562400【正文语种】中文心肌梗死是人体冠状动脉出现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心肌坏死,对人体的危害极大[1]。
临床要注意早发现,早治疗,以提高预后。
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方法有临床血清酶学检测和心电图检查等。
国内一些研究发现,心肌酶各项水平的变化情况往往早于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表现等的出现[2]。
因此,临床可以积极的将心肌酶水平的检测作为判断患者心脏受累程度的重要早期依据。
本研究中,笔者即从本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选择68例进行研究,探讨CK、CKMB、LDH、AST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现将结果介绍如下:1.1 病例资料从本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选择68例进行研究,设为观察组,其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36~83岁,平均年龄(54.4±12.3)岁。
心梗心肌酶测定检查的项目心梗心肌酶测定检查是一种在医院检查心脏功能的重要检查项目,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评估心脏病患者的病情。
它通过测试血液中的心肌酶来评估心脏受损的程度,从而可以给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它也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脏病患者是否属于急性心肌梗死还是慢性心脏病,以及是否有发展潜在的风险。
心梗心肌酶测定检查的项目心梗心肌酶测定检查包括以下几项检查项目:1.准心肌酶(CK)测定:该测定用于诊断和评估心肌梗死的情况。
CK属于心肌梗死的辅助检查,它的任务是在短时间内检测出梗死的病理变化。
2.酐激酶(CK-MB)测定:该测定用来诊断心肌梗死,它可以测出梗死的程度和位置。
3.肌肌钙蛋白(cTnI)测定:该测定用来诊断心肌梗死,它可以测出梗死的程度和位置。
4.酸激酶同工酶(CK-MM)测定:该测定用来分析心肌梗死,它可以测出梗死的程度和位置。
5. 中性粒细胞肌酸激酶(cNAP)测定:该测定用来分析心肌梗死,它可以给出梗死的程度和位置。
6.胱甘肽肌酰胺合成酶(GTPCH)测定:该测定用来诊断心肌细胞损伤,它可以测出梗死部位和梗死程度。
心梗心肌酶测定检查的意义心梗心肌酶测定检查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梗塞的类型、区分急性和慢性心脏病以及发现有发展风险的心脏病患者。
它也可以用来监测心脏病患者治疗的效果,以及病人的病情的变化的情况。
心梗心肌酶测定检查的准备工作在做心梗心肌酶测定检查之前,病人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包括:1.食10~12小时,且不可服用任何药物;2.检查前准备一件比较轻便的衣服,以及一个十分舒适的睡眠环境;3.查前放松心情,避免情绪上的激动,以免影响检验结果;4.果正在服用药物,请务必在检查前将药物血药浓度测量准确,以防药物对检查结果的影响。
心梗心肌酶测定检查的过程心梗心肌酶测定检查的过程包括:1.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检查,患者需要先做一次全身检查。
2.士会在病人胳膊上采集血样进行检查,血样会放入玻璃瓶中,然后送到医院的化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