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40.77 KB
- 文档页数:6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竹石》,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竹子的坚韧品质。
2.掌握古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体会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学习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句,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结合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竹子的形态和品质。
3.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古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通过学习《竹石》,引导学生体会竹子坚韧不拔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受竹子的坚韧品质及其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朗读并背诵《竹石》,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难点:•深入理解古诗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精神品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竹子的图片或视频,介绍竹子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引出课题。
•提问:“你们对竹子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竹子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竹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尝试划分诗句的停顿和重音。
3.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古诗中竹子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分析诗人如何通过竹子的描绘表达情感和思想。
•分享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探讨竹子品质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4.教师引导深化•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通过竹子表达自己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
5.朗读与背诵•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朗诵录音,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情感表达。
•学生自由朗读、分组朗读、全班齐读,逐步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第1篇】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清代诗人郑燮的作品《竹石》,我把教学目标定在: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能够联系注释以及工具书读懂诗意;3、感受竹子的顽强毅力,从而激励自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采用以下几个步骤组织教学:一、导课激趣是前提对于一首古诗,学生只有对它感兴趣,才有可能深入地学习。
如果学生对古诗不感兴趣,则学生很难会去学习它。
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竹石》的`兴趣,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
师:读了题目你有什么话想说?生:竹子生在石头当中。
生:是石头做成的竹子。
师:你见过竹子吗?你对竹子有些什么了解,用一二句话说说?生:竹子的叶子一年四季是绿的。
生:竹子有一节一节的。
生:竹子小的时候可以吃,而且很好吃。
生:夏天,我们可以到竹园里纳凉,做游戏。
小结:郑燮写的《竹石》到底写些什么呢?学了诗句以后我们会了解的。
因为学生对身边的竹子是比较了解的,组织学生由此及彼地进行链接,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竹石》兴趣。
二、理解词句是关键要让学生进一步领会《竹石》的大意,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读通、读懂诗句。
我让学生悟读,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以及工具书自己悟读。
在一首古诗中,往往会因几个陌生的字词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而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予以点拨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去领会全诗大意。
如咬定、破岩、还、任尔等字词的意思的理解。
三、激发情趣是目的学生通过悟读,真切感受到岩竹的精神坚强、有毅力,刚强不屈。
请看部分学生的情趣产生过程:生甲:从咬定一词可以看出,竹子的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中,不肯有半点放松,它也不愿意扎根在沃土上,可以看出竹子具有顽强的毅力。
一个咬字可以看出郑燮已经把竹子不当成一般的竹子了,而把竹子已经当作一个坚强不屈的人了。
生乙:立根原在破岩中的一个破字写出了竹子生长环境的恶劣。
《竹石》教学设计11.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用20分钟时间,走近一首古诗。
这首诗叫――竹石。
跟老师一起写一写题目。
(师生板书课题)2.请看大屏幕,上面有一幅画,画的左上角题写了一首诗,就是《竹石》。
像《竹石》这样题写在画上的诗,叫做题画诗。
(板书:题画诗)大家已经读过这首诗了,我想问同学们:这首诗到底写的是竹还是石?那你知道“竹石”什么意思吗?(石缝间生长的竹子、扎根在石缝间的竹子。
)《竹石》写的是竹,而不是石。
其实不管是写竹还是石,写的都是物,《竹石》也是一首咏物诗。
(板书:咏物诗)3.学诗的第一步:读!同学们预习时都读过了,能正确诵读吗?谁来读?指名读。
(三名)相机点评:读得响亮、正确,有节奏感。
同学们是不是已经会背诵了?那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同学们从小读诗、背诗,已经养成了一定的语感,把诗读得正确、读出节奏,基本没有问题,好极了!4.学诗的第二步:解!就是要理解古诗的大意。
请同学们对照字词注释,想象画面,自己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自由练说,指名说。
)看屏幕上,老师理解的诗句的大意,供同学们参考。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5.学诗的第三步:思!光理解诗句的大意还不行,还得深入思考:诗中的哪些字词,让你深有感触?请选一个说说。
(预设:咬定、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东西南北风)就诗中来看,竹子遭受的“千磨万击”是哪些?(破岩、东西南北风)除了“破岩”这样恶劣的环境、“东西南北风”这样四季的严寒酷暑,竹子还会遭到哪些磨难和打击?不论是、不论是、不论是竹子――(引读):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想,此时同学们眼里的竹子,跟刚才我们初读古诗时眼里的竹子一定不一样。
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竹子,你会用哪个词?(请学生相机板书到黑板上)6.通过深入思考,竹子的形象在我们的心中深刻起来、明亮起来、伟大起来。
但到现在为止,我们看到的还是诗句,是竹子,还没有看到诗人。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五书中有一本书,叫《尚书》。
《竹石》优秀教案(精选5篇)《竹石》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竹石》优秀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竹石》优秀教案篇1设计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
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2、小黑板或课件一、导入:1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
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
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
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
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
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竹石》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竹石》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课的一篇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作者是清代著名文学家、画家郑燮,诗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古诗文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古诗文的学习,这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学习古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同时能够让学生受到美得重陶。
诗歌教学重视学生的自我感悟,着重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资料收集如查字典、上网查找等等形式读懂诗句,理解诗意和体悟诗情。
诗歌的韵律美是其一大特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结合朗读,在朗读中学习,边读边想,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同时体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也是一大重点,结合诗人和创作背景,通过对诗歌形象的感知,发掘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写法,体悟内涵的情感,最后通过拓展研读,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
六年级的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到极大发展,他们在六年的学习中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能够根据注释图片工具书,自学古诗他们知识面较广,教学内容适当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1.掌握“坚劲”、“任”、“尔”的释义,理解“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等词在文中的意思(本意、引申)。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3.能用自己的话翻译古诗的意思。
1.借助注释和资料收集。
2.解诗题--看诗人、明背景--知诗意--悟诗情--课堂拓展。
了解托物言志的特点,结合作诗人生平,体会诗中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韧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竹子立场坚定、绝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2.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课时(1 课时)五、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读题解题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1、【问题导入】师:同学们,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华夏文化的结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考考同学们,敢接受我的挑战吗?“花中四君子”指的是哪四君子?师:没错,就是“梅兰竹菊”。
《竹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当堂实记。
2.掌握“立根、破岩、任、尔”等字的含义,根据声韵理解含义,把握意象修辞。
3.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把握主题。
教学重难点1.反复吟咏,当堂实记。
2.掌握“立根、破岩、任、尔”等字的含义,根据声韵理解含义,把握意象修辞。
3.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把握主题。
【教学方法】1.吟诵教学法2.互动讲解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初诵文本,走近作者,了解背景,解读题目。
1.听诵、领诵、跟诵全词。
2.走近作者。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
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官吏、文人、画家。
乾隆元年(1736)进士及第,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此后,便客居扬州,以卖书画为生。
郑板桥一生好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为“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
著有《板桥全集》。
3.了解背景古人有作画题诗以明其意的传统,画与诗往往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如清代的方薰所说的那样“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
4.解读题目“竹石”指扎根在岩石中的竹子,诗题又作《题竹石画》。
郑燮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非常有名,重在表现竹子的气节与品格。
这是他题写在自己创作的竹石图上的一首诗,也是一首咏物言志诗,主要歌咏了竹子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品质。
三、再吟文本,理解词意,明确声韵。
1.理解诗意。
[1] 竹:“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意喻君子坚韧的气节和骨气。
[2]立根:扎根。
[3]破岩:破裂的岩石。
竹子本应生长在土里,这里却生长在破裂的石缝中,意喻出身条件不好。
[4]坚劲:坚韧刚劲。
[5]任:任凭。
[6]尔:你。
[7] 东西南北风:各个季节的风,意喻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打击。
2.明确修辞这首诗运用的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拟人。
竹之根主动“咬住”青山,“立身”则让人想到《孟子》中的著名段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第1篇】一、巧用教前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学以趣为先,兴趣作为学生认知环节的首要元素,在学生的课程学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古诗词教学而言,学生只有在对诗词内容充满兴趣或者说充满期待的基础上,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教学活动也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
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采用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前导入则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如在教学《竹石》的时候,课前展示了美丽的竹海风景图,竹四季青翠,凌霜傲雪,坚韧不拔,是文人墨客歌颂赞美的对象,同学们学习兴趣倍增。
二、强化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人在文学创作,尤其是诗词类文学创作中,通常是有感而发,或为历史事件,或为个人遭遇,而这就是我们诗词教学中所称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是学生理解诗词的一把钥匙,详细的创作背景介绍,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所讲述的内容,还能帮助学生深层次地体认作者的情感,提高诗词教学的效果。
因而,教师在高年段古诗词教学中还要强化创作背景的介绍与分析。
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体现语文意识,追求生本对话的个性旨归,拓展补充资料,紧扣诗歌借物喻人这一主题而归纳提升。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的生活对话始终局限在教材上,难以满足学生认知发展的诉求。
因此,语文教学容量的要将更为广阔的阅读资源引入到学生的生命视界中,否则不管如何有效深入对话也难以弥补因为素材资源的缺乏所造成的语文素养的不足。
如《竹石》的作者郑夑,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清代书画家,擅长兰竹石,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出身贫寒,魏征有才干,痛恨官场腐败作风,同情底层百姓。
他许多奉公为民的措施,触犯了豪绅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
他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即被人称为“狂”和“怪”。
罢官后居住扬州,以卖画为生。
出示这一文字资料与岩石中的竹子寻找共性。
让学生对于这首诗的对话不仅仅局限在古诗的表层文字,也不仅仅止步于诗歌所营造的事物描写,而是在资料的印证介入下实现由事物向本物的过渡,意蕴在不断丰厚,价值在不断提升。
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竹石一、教学目标1.了解竹石的起源,以及竹石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2.通过学习竹石的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竹石的观察、分类和描述。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竹子、石头、相关图片、课件、黑板、粉笔等;2.学生准备:课本、笔、纸等。
三、教学流程1.热身(5分钟)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竹子和石头。
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看一看竹林和石头的样子,激发学生的兴趣。
2.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竹子和石头有什么区别?它们又有何相同之处?为什么我们要学习竹石这一主题?3.呈现课文(15分钟)教师播放有声读物,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跟读课文,并仔细观察图片,了解竹石的外貌、特点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4.梳理重难点(10分钟)教师根据课文内容,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的重难点进行梳理,特别是生字、生词及难句的解析。
5.合作探究(30分钟)将学生分组,每组几个人一起去校园里观察竹石,用手摸、用眼看、用心感受,比较不同竹石间的区别和联系,谈谈你们观察到哪些不同、哪些相同之处。
6.联想扩展(20分钟)教师让学生想象一下,竹石生活在一起,如果它们能讲话,它们会怎样聊天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小组讨论,分角色进行对话表演,并在班级内进行评选,最具创意的小组可以发一些奖品。
7.总结提高(1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将课上学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然后教师讲解一些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竹石这个主题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主题,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生动形象、直观易懂,可激发学生情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造物能力,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竹石也是生态环境教育中一个很好的载体,可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精神。
六年级语文古诗《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古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想象、品味、感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四、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介绍《竹石》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生字,纠正字音。
4.学生自由练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韵律。
(三)深入理解,品味意境1.学生结合注释,逐句阅读理解古诗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所表现的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中的意境美。
2.交流讨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3.再读课文,品味语言美和意境美,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1.教师引导学生积累与竹子有关的成语、名句或诗句等。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加深对竹子的理解和认识。
2.学生自由背诵其他与竹子有关的诗句或文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教师出示一些有关竹子的图片或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竹子的形象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竹石》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石》。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3)了解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诗人的品格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3)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诗人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翻译和背景知识。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
3. 欣赏法: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音频或视频资料。
(2)相关参考资料和案例。
(3)PPT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音频或视频,引导学生跟读。
(2)简要介绍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讲解与赏析(1)讲解诗歌的字词、翻译和背景知识。
(2)分析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3)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妙之处,感受诗人的情感。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郑燮的《竹石》,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了解了诗歌的字词、翻译和背景知识,分析了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六年级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竹石》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竹子的形象特点,以及诗人借竹子所表达的情感。
(2)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如“咬定”“立根”“破岩”等。
2、教学难点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描写竹子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竹子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竹子的形态,提问:竹子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讲述一些与竹子有关的故事或传说,激发学生的兴趣。
2、作者简介简单介绍郑燮(郑板桥)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4、诗歌解读(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咬定”“立根”“破岩”等。
(2)逐句分析诗歌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竹子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情景。
5、诗歌赏析(1)提问:诗中的竹子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它有怎样的表现?(2)引导学生思考:竹子的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与作者有什么关系?(3)讲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让学生明白作者通过赞美竹子,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6、情感体会(1)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是如何应对的,与竹子的精神进行对比。
7、拓展延伸(1)展示其他托物言志的诗歌,如于谦的《石灰吟》,让学生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这种写作手法。
(2)鼓励学生尝试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
8、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诗歌的意思、写作手法和所表达的情感。
(2)强调竹子坚韧不拔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
9、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竹石》。
《竹石》教案《竹石》教案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竹石》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竹石》教案1教材说明: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
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
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
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一、导入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
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一)《墨梅》1、个人自学依照学法自学《墨梅》2、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
《竹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竹石》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古诗,是清代诗人郑燮所作。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描绘了岩竹在立根破岩、傲然挺拔的风姿,并借物言志,通过咏颂岩竹的坚韧顽强,来隐喻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独立坚守、志向远大。
这首诗不仅充分表达了诗人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更表达了诗人要像岩竹一样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并背诵下来。
2.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并初步感知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 帮助学生体会竹子那种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不放弃、不气馁的坚毅品格。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难点: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竹石》的创作背景、竹子的生长过程、郑燮的相关资料等。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郑燮的生平和《竹石》的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幅青翠挺拔的竹林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竹子的生长过程和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竹子在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是它们却能够傲然挺立、不屈不挠地生长着。
这是为什么呢?”由此导入新课《竹石》。
(二)作者简介(5分钟)教师出示郑燮的相关资料,让学生结合资料内容说说对作者的了解。
教师补充相关内容,强调郑燮是一位具有高尚情操和坚贞气节的清官廉吏,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竹石》这首诗呢?”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初读课文(10分钟)1. 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教师巡视课堂,纠正学生的朗读。
3. 指名学生朗读古诗,师生评价。
4. 教师出示重点字词的意思,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读自悟,并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5. 学生齐读古诗,整体感知诗意。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感情朗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3.通过对诗文的理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立志、做人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反复诵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古诗《风》吗?一起背一下。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唐代】李峤【简析】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课件出示《爆竹》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明代】黎淳【简析】虽然我的身材瘦小,全身被扎得紧紧的,但是,我并不因而心灰意冷。
等到适当的时节,我的心中就会引燃火焰,在万人头上发出如雷的声响。
齐读一、了解咏物诗1.我们学过写景诗、送别诗,那么大家说以上两首诗是什么诗呢?(板书;咏物诗)2.什么是咏物诗呢?抽生说。
师:简而言之,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
(板书: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咏物诗——竹石。
二、学诗悟情(一)今天老师教大家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叫“三步学习法”,即:解诗题、知作者读诗文、明诗意看注释、悟诗情(二)学习《竹石》板书课题1.解诗题知作者(1)读诗题,知道了什么?竹石是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2)抽生展示收集到的作者郑燮的资料,其他学生捕捉信息。
(3)一般我们看到的竹子是长在什么地方?从诗题你猜猜作者郑燮要写什么?猜猜作者郑燮想表达什么情感?(4)学生猜测究竟作者郑燮写的和大家猜的是否相同呢?我们来登上第二级台阶——读诗文明诗意。
班级朗诵活动教案:《竹石》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文《竹石》的背景和作者,理解其主旨和深层意义。
2.掌握语音语调的正确朗诵方法,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感染力。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学意识。
4.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内容1.朗诵文本:《竹石》2.作者简介:唐代王之涣3.文本解析:背景、主题、形象描写、意境等方面三、教学步骤1.导入:生动形象地介绍《竹石》的背景和作者,并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意识。
2.朗诵示范:老师或学生代表进行原文朗诵,给学生展示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表情表达,同时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认知和理解。
3.集体朗诵:带领全班同学一起朗诵《竹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提高口语表达和协调能力。
4.文本解析:通过讲解背景、主题、形象描写、意境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竹石》的内涵和价值。
5.个别朗诵:组织学生轮流进行个别朗诵,重点关注其语音语调和表情表达并给予指导和纠正,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感染能力。
6.互动讨论:通过提问、分享及阅读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提高其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7.专题展示:让学生自由创作相关主题的画、诗、散文等形式,展示班级文化特色和学生创造力。
四、教学评估1.口头测试: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口头答题,检查其对《竹石》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朗诵评价:对学生朗诵水平进行评价,重点关注其语音语调、表情表达和感染力等方面。
3.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书面作业,如朗诵笔记、文本解析、诗歌创作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注重了文本解析和个别指导,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古诗文的内涵和价值。
同时,通过互动讨论和专题展示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可能会出现学生朗诵过程中的紧张和不自信等情况,需要引导其克服,并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染力,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古诗文的美感和价值,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竹石》教案《竹石》教案1教材说明: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
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
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
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
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一)《墨梅》1、个人自学依照学法自学《墨梅》2、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
教师深入小组,适当指导。
3、大组汇报学生按照刚才总结的学法,依次汇报。
结合查阅的资料、结合插图等等,尤其是对重点字意诗意,说一说、议一议,互动补充。
竹石教学设计
郑板桥的《竹石》让我们认识了竹石的坚韧不拔,下面请欣赏网络编辑为你带来的
《竹石》教学设设计,希望你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
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背诵王冕的《墨梅》。
交流:在王冕的《墨梅》诗中,你读到了什么?
小结:诗言志。
今天我们要读的也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
他就是清代的
郑燮。
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知道他是“扬州八大怪”之一——拓展“扬州八大怪”,
知道他就是郑板桥。
可以结合一些故事来了解。
二、初读《竹石》。
1.齐读,把古诗读正确。
2.再读,读出节奏感来,
3.再读,读出平仄的变化。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借助诗题,解释古诗。
1.读着“竹石”这个诗题,我不免产生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啊?你
们说呢?
2.自读,从文中找一找依据,说明这首诗写的到底是什么?
3.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
“咬定青山不放松”
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会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
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你还能想到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朗读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立根原在破岩中”
理解“立根”——把根扎在……
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
体会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他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
坚韧不拔
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来。
读着这样的竹子,你对他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
朗读,读出你对竹子的这份崇敬之情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抓住“坚劲”,理解“坚”中的“坚强不屈、坚忍不拔”,理解“劲”中的“挺拔有力、威武挺立”。
抓住“坚强不屈”,深入理解:
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磨——磨难、困难;击——打击。
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
在学生每一次想象后都替竹子高呼:“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4.小结诗中的竹子形象。
5.朗读古诗,读出这竹子的形象来。
四、理解诗意,拓展延伸。
1.读着这首诗,我们只是看到一株株坚强不屈、挺拔有力的竹子而已吗?让我们来读
一读这样几个故事。
2.阅读有关郑燮的故事。
详见附件
3.读了故事,请你谈谈此刻的感受。
4.小结郑燮竹子般的形象。
5.郑燮的绘画多选竹、兰、梅、菊,其中尤其以竹与兰画得最多,最好。
现在你明白
郑燮为何如此喜欢画竹,为何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的《竹石》诗呢?小结:诗言志
6.古人有许多喜欢竹子的,比如有一位大诗人这样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
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说这话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
7.推荐阅读郑燮的另一首竹诗:
竹清.郑燮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以及:
竹清·郑板桥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
华藏院此君亭咏竹中四句宋王安石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8.文人墨客们为何如此爱竹,竹又具有哪些特别的形象呢?你感兴趣的话不妨去研究
研究。
五、布置作业。
默写《竹石》
收集有关咏竹的诗句。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⑵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⒉过程与方法
初读诗文,自主感知;读懂古诗,理解诗意;品读赏析,领悟情感。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重点
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揭示诗题
⒈看图
: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
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
的号——板桥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⑴写过“难得糊涂”原意
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⑵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
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
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
”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
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⑶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
于是他每
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
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⒉介绍作者: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意、真趣。
画擅兰竹,其兰竹深
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⒊板书课题,齐读。
提问:是写“竹”还是写“石”?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二、初读诗文,自主感知
⒈自由朗读,读通读准,注意停顿,和节奏。
⒉指名朗读,齐读。
⒊同桌交流:借助注释,根据自己理解,说说诗文所写。
三、读懂古诗,理解诗意
⒈再读古诗。
⒉理解字意: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
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
⒊理解诗句:
竹子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之中。
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不拔,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四、品读赏析,领悟情感
⒈品读前两句
⑴“咬”字极为有力,体会到什么?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坚韧不拔性格
⑵“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⑶前两句写竹子的根在山岩中扎根牢固,暗语什么?暗语作者坚守人生宗旨不改变。
⑷指导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⒉品读后两句
⑴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⑵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⑶后两句写竹子历经磨难之后,照样坚韧不拔,又暗语什么?暗语作者历经人生的磨难艰险而操守更坚定。
⑷指导朗读。
⒊归纳主题:《竹石》这首诗通过描写竹子扎根在岩石缝中的坚忍不拔的性格,表现了诗人坚定顽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品质。
⒋表达手法:这首咏物诗,采用了借物喻人、咏物明志也即借物言志的写法。
前两行“状物”,后两句“抒情”。
五、拓展延伸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
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
六、布置作业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