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和《竹石》,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竹石》。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体会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志向。
4.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学习古诗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背诵《马诗》,导入新课。
导语:在上节课中,诗人李贺把自己爱国的壮志和理想化作了《马诗》这首古诗,我们对他的才华感到钦佩,但又对他的命运感到哀叹。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看看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和情感,我们先来学习于谦的《石灰吟》。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1.揭示诗题,简单介绍作者。
(1)板书诗题:“石灰吟”,学生讨论题意。
①“吟”的意思谁知道?(“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含有赞美的意思。
)②我们以前学过这种体裁的诗,如《游子吟》。
《游子吟》表达了游子的心声,赞美了伟大的母爱。
那么“石灰吟”是什么意思呢?(“石灰吟”即赞美石灰。
)(2)简介作者及古诗的创作背景。
①介绍作者。
于谦(1398—1457)字廷益,明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永乐年间进士。
他的诗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朴实遒劲的诗风中始终贯穿着深沉的报国爱民的思想以及廉洁坚贞的高尚情操。
②了解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便吟出了脍炙人口的《石灰吟》。
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诗人日后的人生追求。
2.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教师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3)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①指名分行朗读,教师相机正音。
②指名读全诗,进行比较评价。
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
(语调的轻重、语音的延长以及停顿等。
)3.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这是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是优秀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第1篇1.会写本课“络、锤”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托物言志。
1.理解诗歌所表达诗人的志向。
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以及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分组准备)搜集边塞诗歌、郑板桥字画、于谦事迹。
3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亲爱的同学们,南宋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那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
自古以来,多少和他一样的爱国将士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不怕牺牲、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让我们肃然起敬。
李贺、于谦、郑燮就是其中的几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诗歌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古诗三首)。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诗歌,扫清生字障碍。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三首诗歌,注意平翘舌“锤”“凿”的读音;注意多音字“燕”“劲”的读音。
2.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词语在诗歌中的意思。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马诗》1.了解作者。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中的第5首(共23首)。
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智、远大抱负以及生不逢时的感慨与愤懑。
下面我们就来理解一下诗歌的意思。
2.理解诗意。
(1)出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2)思考。
“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3)“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
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教案第1篇: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
)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
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
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千锤万凿焚烧乾坤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
这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教案分析这篇课文选取了王冕的《墨梅》、郑燮的《竹石》和于谦《石灰吟》作为教学内容。
诗人运用借物言志的方法,表现了自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诗歌中充分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来描写竹子、梅花和石灰的外形、颜*,并赋予这些事物以人的精神,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养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
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
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墨梅》《竹石》《石灰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三首古诗。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的优美语言和表达方式,提升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三首古诗。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主题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墨梅、竹石、石灰吟的景象,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2)简介诗人王冕、郑燮、于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诗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和难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4. 赏析与拓展:(1)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举例说明。
(2)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词佳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3)进行相关主题的古诗拓展,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三首古诗。
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诗中描绘的自然景物的感受和赞美之情。
3. 选择一首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古诗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提问等。
2. 朗读与背诵:检查学生对《墨梅》、《竹石》、《石灰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3. 短文写作:评估学生对诗中自然景物的感受和赞美之情的表达,关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创造力。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锤、凿、焚”3个字。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默写《竹石》。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以《马诗》为例,迁移运用学习方法学习古诗《石灰吟》和《竹石》。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回顾学法1.了解表达方法。
师:同学们,《马诗》的作者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
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
2.回顾学习方法。
(1)回顾学习古诗的“四字法”:读、品、悟、背。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所以课堂一开始通过回顾学法,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实现了“教为了不教”的理念。
二、学习《石灰吟》1.自主合作,熟读古诗。
(1)汇报交流,正音:“凿”读“záo”;“碎”读“suì”。
(2)明确诗歌节奏。
课件出示:石灰吟千chuí锤/万záo凿/出深山,烈火/fénshāo焚烧/若等闲。
粉骨/s uì碎身/hún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释题,理解“吟”。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质疑问难: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3)师: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分明让人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
(4)集体交流。
(5)品析诗句。
①课件出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a.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
锤,锤打。
凿,击打、开凿。
b.若等闲: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c.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3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石灰吟》和《竹石》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石灰吟》和《竹石》。
默写《竹石》。
4.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重难点)【语文要素】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回顾旧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马诗》,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
全班集体背诵,边背边回忆:诗人在咏马的同时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石灰吟》和《竹石》这两首诗,看看这两位诗人又表露了怎样的人生志向。
(教师板书诗题,学生齐读诗题)二、细读古诗,把握诗意1.师生各读一首。
要求:读出古诗的节奏。
2.理解诗句意思,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1)学生先自主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与同桌交流。
(2)指名说诗意。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3)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这两首古诗的不同点在于所写事物不同;相同点在于都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即两种事物所处的环境都很恶劣。
(4)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石灰石和竹子分别处于怎样的恶劣环境之中?它们又是怎样面对的?三、深读古诗,品悟诗情1.学习《石灰吟》。
(1)学生自读《石灰吟》,边读边思考:石灰石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各种磨砺的?(2)指名读前两句诗,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
①启发思考:“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是什么意思?通过这两个词语,你能想象到怎样的画面?②组织学生交流。
③教师指导朗读:经历着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石灰石畏惧了吗?大家在读这两句时,最好重读“千锤万凿”“烈火焚烧”,这样就可读出石灰石的坚韧与无畏。
(3)学会“锤”和“凿”这两个字。
①学生观察字形,教师提醒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②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写这两个字。
教师点评。
(4)指名读后两句诗,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
①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即使粉骨碎身,它也不怕?②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追问:“清白”是什么意思?(“清白”一词出自《楚辞·离骚》中的“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意思是为保持清白的节操,即使死了也值得,这向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③指导朗读:清清白白做人,纵使粉骨碎身也毫不畏惧,这正是诗人心中的坚定信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
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4.情感朗读,赛读。
5.齐读。
四、拓展延伸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教案: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教学内容: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
)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
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
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千锤万凿焚烧乾坤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
这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
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
(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
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学习目标:1. 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学习任务: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二、品读诗句,理解诗意三、“托物”写诗,抒发志向重点:在有层次的品读中明诗意、悟诗情。
难点:借助资料,体会于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课前准备:学生阅读的资料;PPT。
第二部分过程设计激情导课:1、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
读题。
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
吟诵,赞美的意思。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于谦)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明确目标石灰有什么值得称颂的3、预期效果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古诗,走进于谦,用以前学古诗的方法明诗意,悟诗情。
怎么样对自己有信心吗民主导学任务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任务呈现:自由朗读古诗,至少读三遍。
要字正腔圆地读,读到读准字音了,读通句子了,读出节奏了停下来。
遇到易错的字音可以在书上做出标记。
自主学习: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展示交流:1、谁来提醒一下大家,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字音要注意2、指读,评价。
同桌互读。
任务二:品读诗句,理解诗意过渡: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
任务呈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
借助它把你认为重要的和不理解的字词解释标在书上空白处,并试着理解诗意。
石灰自述自主学习: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展示交流:1、对比中说诗意,随机品读,评读。
(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理解字意:锤、击。
《墨梅》《竹石》《石灰吟》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诗作家王冕、郑燮、于谦的生平背景及诗歌创作风格。
掌握《墨梅》《竹石》《石灰吟》三首诗的基本内容、主题和意境。
1.2 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朗读、背诵三首诗歌。
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人运用意象、修辞等手法表达思想情感的魅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对传统诗词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感受诗人们坚守情操、洁身自爱的崇高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墨梅》诗文解析介绍诗人王冕的生平背景,分析诗歌主题和意境。
讲解诗中运用的意象、修辞手法,如“墨梅”象征高洁、坚贞的品质。
2.2 《竹石》诗文解析介绍诗人郑燮的生平背景,分析诗歌主题和意境。
讲解诗中运用的意象、修辞手法,如“竹石”象征坚韧不拔、正直的品质。
2.3 《石灰吟》诗文解析介绍诗人于谦的生平背景,分析诗歌主题和意境。
讲解诗中运用的意象、修辞手法,如“石灰”象征清白、坚贞的品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以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如:“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诗人?他们有哪些令人敬佩的品质?”3.2 诗歌学习分别对《墨梅》《竹石》《石灰吟》三首诗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主题和意境。
3.3 诗歌欣赏分组让学生朗读、背诵诗歌,讨论诗中表现出的高尚品质,如:坚贞、正直、清白等。
3.4 课后作业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4.2 诗歌背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朗读、背诵诗歌,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4.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如:是否能够准确把握诗文主题,阐述个人观点等。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诗歌教材,如:《中国古代诗歌选读》等。
5.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诗歌、诗人背景资料,以便于课堂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
5.3 音像资料搜集诗歌朗诵、解析等音像资料,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学习途径。
《石灰吟》及《墨梅》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理解《石灰吟》和《墨梅》两首古诗的内容和主题。
分析并比较两首诗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观念。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中的美感和哲理,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石灰吟》:描写石灰石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墨梅》:以墨梅为题材,描绘了梅花的傲骨和清香,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赞美。
2.2 写作风格:分析两首诗的写作风格,如诗意、意象、音韵等,并比较其异同。
三、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阅读两首古诗,理解其内容和主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3.2 鉴赏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步骤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情。
4.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石灰吟》和《墨梅》,理解其内容和主题。
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4.3 鉴赏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五、教学评估5.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讨论和表达观点等。
5.2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运用。
5.3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共同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观念。
六、教学延伸6.1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以《石灰吟》或《墨梅》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如写一首现代诗或短文,表达自己对自然或品质的感悟。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和风格,展现个人的文学才华。
七、文化探究7.1 诗人的生活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石灰吟》作者杜甫和《墨梅》作者王冕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墨梅》《竹石》《石灰吟》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墨梅》《竹石》《石灰吟》三首诗的基本内容,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提高学生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情,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
2.教学难点:分析诗人的写作手法,领悟诗中的寓意。
三、教学准备1.课件:展示《墨梅》《竹石》《石灰吟》的图片和相关背景资料。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如《静夜思》《春晓》等,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墨梅》《竹石》《石灰吟》三首诗的作者和背景。
(二)学习《墨梅》1.学生自读《墨梅》,理解诗意。
2.教师讲解《墨梅》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墨梅的赞美之情。
3.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墨梅、清香、冰雪等,感受诗人的审美情趣。
4.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5.学生背诵《墨梅》,检查记忆效果。
(三)学习《竹石》1.学生自读《竹石》,理解诗意。
2.教师讲解《竹石》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竹石的喜爱之情。
3.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竹、石、松等,感受诗人的审美情趣。
4.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5.学生背诵《竹石》,检查记忆效果。
(四)学习《石灰吟》1.学生自读《石灰吟》,理解诗意。
2.教师讲解《石灰吟》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石灰的赞美之情。
3.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石灰、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等,感受诗人的审美情趣。
4.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5.学生背诵《石灰吟》,检查记忆效果。
(五)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三首诗的感受,分享学习心得。
(六)课后作业1.抄写《墨梅》《竹石》《石灰吟》三首诗,注意书写规范。
2.选择一首诗,进行创意改编,如绘画、改编成现代诗等。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学习《墨梅》《竹石》《石灰吟》三首诗,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得到了提高。
《10.古诗三首:石灰吟》一、教材分析《石灰吟》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经典古诗,其教学价值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更在于通过这首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与志向,以及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作者于谦以石灰为喻,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坚定信念和高洁情操。
这种借物抒怀的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歌的深层含义。
其次,从教育意义上看,《石灰吟》的教学过程也是一次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
二、学情分析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石灰吟》这首古诗既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有很大的收获空间。
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可能难以直接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复杂情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讲解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联想想象、组织小组讨论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歌。
另一方面,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听故事、看图片、做游戏等生动有趣的活动。
因此,在《石灰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学情分析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同时,也需要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设计思路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到于谦这位民族英雄的生平事迹,感受他为国为民的崇高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同时,诗中所体现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也是对学生品格教育的重要内容。
此外,教材在编排上也注重了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通过《石灰吟》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对古诗的理解能力,提高阅读鉴赏水平,并为后续学习其他咏物诗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_六年级语文教课方案第一课时教课内容:生字教课,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课目的:学习生字词,意会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领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课过程: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虑: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
)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朝、清朝和明朝有名的诗歌。
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
经过学习古诗,我们不单要读懂古诗的内容,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意会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千锤万凿燃烧乾坤2、朗诵古诗。
3、联系说明,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词典或许划下来。
4、分组沟通自己查找到的相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怀疑为要点。
四、学习《墨梅》1、认识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墨梅》作者:元朝有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 1287—— 1359)我国元朝有名画家。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
这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
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色?诗人为何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2、解说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词典、辞典进行自学。
(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 .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
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所以变为黑色。
古诗《石灰吟》《墨梅》教学设计(精选13篇)古诗《石灰吟》《墨梅》篇1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能够知道古诗的意思.3.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教学过程一,导入古诗,激发诵读的情趣1.同学们,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诵读过许多古诗,大家可以随意的吟出一两句吗2.在刚才同学们吟颂的古诗中,诗人或是借物抒怀,或是托物言志,表达的了诗人丰富的感情,远大的志向,高尚的节操.古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诗言志,歌咏怀."在古诗中就有不少以诗言志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我们来看——板书:石灰吟明于谦墨梅元王冕3.请一位同学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1.学生借助课后生字表和工具书朗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2.出示两首古诗,请学生朗读,检查学生初读情况.(1)重点指导学生读准下列词语:焚烧,吾家,乾坤.(2)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正确地停顿,体会古诗的音律美.3.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出示自学要求:(1)借助字典等工具书和古诗方面的书籍资料自学两首古诗,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和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注解,标注在书上空白处.(2)同桌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古诗句的意思.可以把有困难的地方,并做上记号.4.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重点检查对"若等闲"和"乾坤"意思的理解.5.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学生再朗读古诗.三,品析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怀1.学了这两首诗,你还有什么疑问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梳理学生的质疑.3.提问:两位诗人分别赞美了石灰和墨梅怎样的品格他们又借此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呢4.出示《石灰吟》,重点学习.(1)这两首古诗,哪些词语描写了石头经历的磨练和苦难(2)对此你的感受是什么说说,读读.(3)再说说自己的感受.(4)石头之所以如此坚贞是为了什么呢你对"清白"一词有何理解(由清白的颜色引申到高洁纯真的品行和洁身自好的人格.)5.出示《墨梅》,重点学习出示《墨梅图》:画面上横出一枝梅花,枝干挺秀,穿插有致;枝干与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得格外清新秀丽.画上题诗:"吾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画相配.(1)看了图画上的墨梅,你知道了"淡墨痕"与"颜色好"的意思了吗(2)再读读诗,看看画,你闻到了墨梅的气息了吗(3)对"清气"一词,你是如何理解的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的"清气"有哪些(4)那么,王冕借墨梅表达了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清气"呢6.两首古诗,两种事物,两位诗人,你找到了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了吗7.你最为欣赏的是什么再用诵读的方式来表达表达.四,出示古诗,拓展延伸1.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托物言志的古诗,请同学来背诵.2.你们还知道这样的古诗吗出示几首托物言志的古诗作为欣赏和积累.教师诵读.《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寒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3.有兴趣的同学可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了解诗人所言的志向是什么.古诗《石灰吟》《墨梅》教学设计篇2《石灰吟》教学设计一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4912《石灰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学生字释词义明句意理解背诵体会感情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意思。
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
)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
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
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千锤万凿焚烧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
这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
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
(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
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
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
(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
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
(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
)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
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
五、作业:
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首古诗。
教学目标: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墨梅》。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竹石》
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
兴化(今属江苏省)人。
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
是“扬州八怪”之一。
(2)理解诗题。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的画家。
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
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抓字眼,明诗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
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劲:坚韧不拔。
任尔:随你。
人,任平。
尔,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
“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
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3、想意境,悟诗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你喜欢竹子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
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寓意十分深刻。
这首诗借物喻人。
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三、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
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
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
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
D.朗读全诗。
四、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
(2)练习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
)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
(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