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教学设计-教学教案word版本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3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竹石》,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竹子的坚韧品质。
2.掌握古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体会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学习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句,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结合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竹子的形态和品质。
3.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古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通过学习《竹石》,引导学生体会竹子坚韧不拔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受竹子的坚韧品质及其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朗读并背诵《竹石》,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难点:•深入理解古诗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精神品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竹子的图片或视频,介绍竹子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引出课题。
•提问:“你们对竹子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竹子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竹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尝试划分诗句的停顿和重音。
3.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古诗中竹子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分析诗人如何通过竹子的描绘表达情感和思想。
•分享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探讨竹子品质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4.教师引导深化•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通过竹子表达自己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
5.朗读与背诵•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朗诵录音,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情感表达。
•学生自由朗读、分组朗读、全班齐读,逐步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
《竹石》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古诗的基本的方法,有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审美创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课前解析】《竹石》是为题咏《竹石图》而作,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教学目标】1.有感请地朗读、背诵《竹石》。
2.借助注释自主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志向。
3. 了解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近作者,初知诗文1.教师出示诗题并板书:竹石,学生齐读诗题。
2.走近作者郑燮(1693-1765),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他一生只画兰、竹、石,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著有《板桥全集》。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题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
(2)教师指名读古诗,并相机正音。
(3)全班齐读古诗,读出节奏。
2.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题目什么意思吗?预设: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
(三)读古诗,悟诗意1.小组合作,研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1)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前两句诗,试着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和小组成员交流。
(2)学生根据要求理解古诗,并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学生活动: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心情。
(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提出问题:谁来说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的意思?学生自主结合注释说诗意。
《竹石》教学设计11.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用20分钟时间,走近一首古诗。
这首诗叫――竹石。
跟老师一起写一写题目。
(师生板书课题)2.请看大屏幕,上面有一幅画,画的左上角题写了一首诗,就是《竹石》。
像《竹石》这样题写在画上的诗,叫做题画诗。
(板书:题画诗)大家已经读过这首诗了,我想问同学们:这首诗到底写的是竹还是石?那你知道“竹石”什么意思吗?(石缝间生长的竹子、扎根在石缝间的竹子。
)《竹石》写的是竹,而不是石。
其实不管是写竹还是石,写的都是物,《竹石》也是一首咏物诗。
(板书:咏物诗)3.学诗的第一步:读!同学们预习时都读过了,能正确诵读吗?谁来读?指名读。
(三名)相机点评:读得响亮、正确,有节奏感。
同学们是不是已经会背诵了?那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同学们从小读诗、背诗,已经养成了一定的语感,把诗读得正确、读出节奏,基本没有问题,好极了!4.学诗的第二步:解!就是要理解古诗的大意。
请同学们对照字词注释,想象画面,自己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自由练说,指名说。
)看屏幕上,老师理解的诗句的大意,供同学们参考。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5.学诗的第三步:思!光理解诗句的大意还不行,还得深入思考:诗中的哪些字词,让你深有感触?请选一个说说。
(预设:咬定、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东西南北风)就诗中来看,竹子遭受的“千磨万击”是哪些?(破岩、东西南北风)除了“破岩”这样恶劣的环境、“东西南北风”这样四季的严寒酷暑,竹子还会遭到哪些磨难和打击?不论是、不论是、不论是竹子――(引读):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想,此时同学们眼里的竹子,跟刚才我们初读古诗时眼里的竹子一定不一样。
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竹子,你会用哪个词?(请学生相机板书到黑板上)6.通过深入思考,竹子的形象在我们的心中深刻起来、明亮起来、伟大起来。
但到现在为止,我们看到的还是诗句,是竹子,还没有看到诗人。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五书中有一本书,叫《尚书》。
《竹石》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石》。
(2)理解《竹石》的诗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竹石》的诗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立志报国的决心。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竹石》。
(2)理解《竹石》的诗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2 教学难点(1)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诗人创作背景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3.2 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运用音频设备,播放《竹石》的朗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竹石》,体会诗文的意境。
(2)学生自主翻译诗文,理解诗文内容。
4.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诗文中的意象和寓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4 讲解与解析(1)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释义。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解读诗文的主题。
4.5 巩固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文背诵练习。
(2)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6 小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学习范围。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背诵《竹石》。
5.2 了解郑燮的其他作品,与《竹石》进行对比分析。
5.3 写一篇关于《竹石》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1)在自主学习环节,观察学生对诗文的朗读和翻译情况,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竹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当堂实记。
2.掌握“立根、破岩、任、尔”等字的含义,根据声韵理解含义,把握意象修辞。
3.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把握主题。
教学重难点1.反复吟咏,当堂实记。
2.掌握“立根、破岩、任、尔”等字的含义,根据声韵理解含义,把握意象修辞。
3.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把握主题。
【教学方法】1.吟诵教学法2.互动讲解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初诵文本,走近作者,了解背景,解读题目。
1.听诵、领诵、跟诵全词。
2.走近作者。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
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官吏、文人、画家。
乾隆元年(1736)进士及第,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此后,便客居扬州,以卖书画为生。
郑板桥一生好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为“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
著有《板桥全集》。
3.了解背景古人有作画题诗以明其意的传统,画与诗往往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如清代的方薰所说的那样“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
4.解读题目“竹石”指扎根在岩石中的竹子,诗题又作《题竹石画》。
郑燮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非常有名,重在表现竹子的气节与品格。
这是他题写在自己创作的竹石图上的一首诗,也是一首咏物言志诗,主要歌咏了竹子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品质。
三、再吟文本,理解词意,明确声韵。
1.理解诗意。
[1] 竹:“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意喻君子坚韧的气节和骨气。
[2]立根:扎根。
[3]破岩:破裂的岩石。
竹子本应生长在土里,这里却生长在破裂的石缝中,意喻出身条件不好。
[4]坚劲:坚韧刚劲。
[5]任:任凭。
[6]尔:你。
[7] 东西南北风:各个季节的风,意喻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打击。
2.明确修辞这首诗运用的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拟人。
竹之根主动“咬住”青山,“立身”则让人想到《孟子》中的著名段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第1篇】一、巧用教前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学以趣为先,兴趣作为学生认知环节的首要元素,在学生的课程学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古诗词教学而言,学生只有在对诗词内容充满兴趣或者说充满期待的基础上,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教学活动也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
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采用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前导入则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如在教学《竹石》的时候,课前展示了美丽的竹海风景图,竹四季青翠,凌霜傲雪,坚韧不拔,是文人墨客歌颂赞美的对象,同学们学习兴趣倍增。
二、强化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人在文学创作,尤其是诗词类文学创作中,通常是有感而发,或为历史事件,或为个人遭遇,而这就是我们诗词教学中所称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是学生理解诗词的一把钥匙,详细的创作背景介绍,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所讲述的内容,还能帮助学生深层次地体认作者的情感,提高诗词教学的效果。
因而,教师在高年段古诗词教学中还要强化创作背景的介绍与分析。
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体现语文意识,追求生本对话的个性旨归,拓展补充资料,紧扣诗歌借物喻人这一主题而归纳提升。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的生活对话始终局限在教材上,难以满足学生认知发展的诉求。
因此,语文教学容量的要将更为广阔的阅读资源引入到学生的生命视界中,否则不管如何有效深入对话也难以弥补因为素材资源的缺乏所造成的语文素养的不足。
如《竹石》的作者郑夑,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清代书画家,擅长兰竹石,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出身贫寒,魏征有才干,痛恨官场腐败作风,同情底层百姓。
他许多奉公为民的措施,触犯了豪绅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
他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即被人称为“狂”和“怪”。
罢官后居住扬州,以卖画为生。
出示这一文字资料与岩石中的竹子寻找共性。
让学生对于这首诗的对话不仅仅局限在古诗的表层文字,也不仅仅止步于诗歌所营造的事物描写,而是在资料的印证介入下实现由事物向本物的过渡,意蕴在不断丰厚,价值在不断提升。
六年级语文古诗《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古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想象、品味、感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四、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介绍《竹石》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生字,纠正字音。
4.学生自由练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韵律。
(三)深入理解,品味意境1.学生结合注释,逐句阅读理解古诗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所表现的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中的意境美。
2.交流讨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3.再读课文,品味语言美和意境美,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1.教师引导学生积累与竹子有关的成语、名句或诗句等。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加深对竹子的理解和认识。
2.学生自由背诵其他与竹子有关的诗句或文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教师出示一些有关竹子的图片或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竹子的形象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竹石》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石》。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3)了解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诗人的品格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3)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诗人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翻译和背景知识。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
3. 欣赏法: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音频或视频资料。
(2)相关参考资料和案例。
(3)PPT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音频或视频,引导学生跟读。
(2)简要介绍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讲解与赏析(1)讲解诗歌的字词、翻译和背景知识。
(2)分析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3)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妙之处,感受诗人的情感。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郑燮的《竹石》,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了解了诗歌的字词、翻译和背景知识,分析了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六年级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竹石》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竹子的形象特点,以及诗人借竹子所表达的情感。
(2)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如“咬定”“立根”“破岩”等。
2、教学难点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描写竹子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竹子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竹子的形态,提问:竹子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讲述一些与竹子有关的故事或传说,激发学生的兴趣。
2、作者简介简单介绍郑燮(郑板桥)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4、诗歌解读(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咬定”“立根”“破岩”等。
(2)逐句分析诗歌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竹子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情景。
5、诗歌赏析(1)提问:诗中的竹子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它有怎样的表现?(2)引导学生思考:竹子的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与作者有什么关系?(3)讲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让学生明白作者通过赞美竹子,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6、情感体会(1)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是如何应对的,与竹子的精神进行对比。
7、拓展延伸(1)展示其他托物言志的诗歌,如于谦的《石灰吟》,让学生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这种写作手法。
(2)鼓励学生尝试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
8、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诗歌的意思、写作手法和所表达的情感。
(2)强调竹子坚韧不拔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
9、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竹石》。
《竹石》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石》;(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品质;(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2)诗歌的朗读和背诵;(3)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修辞手法的把握;(2)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3)诗人坚定信仰和崇高品质的感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3)设计教学活动和互动环节。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自主学习;(2)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复习相关知识;(2)介绍诗人郑燮的背景和作品风格;(3)激发学生对《竹石》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意义;(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3)教师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朗读与背诵:(1)学生跟读,模仿朗读的语气和节奏;(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3)学生集体背诵,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4. 内容解析:(1)学生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审美价值;(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诗歌。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竹石》;2. 写一篇关于《竹石》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课文《竹石》教案定稿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竹石》。
理解课文《竹石》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分析课文《竹石》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记忆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竹石》的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解释课文《竹石》中的文化意象和象征意义。
2.2 课文《竹石》的内容解析:分析课文《竹石》的结构和层次。
解读课文《竹石》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解释课文《竹石》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竹石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竹石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3.2 阅读理解:分组朗读课文《竹石》,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学生自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课文《竹石》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每组选择一种修辞手法进行示例分析和分享。
第四章:课堂练习4.1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竹石》的启发,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自然景物或事物的作文。
要求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展现个性和创造力。
4.2 背诵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课文《竹石》的背诵比赛,培养语言表达和记忆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背诵情况进行评价和鼓励。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
对学生的回答和分析进行评价和反馈。
5.2 写作练习评价: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关注语言表达、修辞手法和创意的运用。
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
5.3 背诵练习评价:对学生的背诵情况进行评价,关注语言表达的流利和准确性。
《竹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竹石》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古诗,是清代诗人郑燮所作。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描绘了岩竹在立根破岩、傲然挺拔的风姿,并借物言志,通过咏颂岩竹的坚韧顽强,来隐喻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独立坚守、志向远大。
这首诗不仅充分表达了诗人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更表达了诗人要像岩竹一样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并背诵下来。
2.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并初步感知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 帮助学生体会竹子那种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不放弃、不气馁的坚毅品格。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难点: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竹石》的创作背景、竹子的生长过程、郑燮的相关资料等。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郑燮的生平和《竹石》的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幅青翠挺拔的竹林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竹子的生长过程和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竹子在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是它们却能够傲然挺立、不屈不挠地生长着。
这是为什么呢?”由此导入新课《竹石》。
(二)作者简介(5分钟)教师出示郑燮的相关资料,让学生结合资料内容说说对作者的了解。
教师补充相关内容,强调郑燮是一位具有高尚情操和坚贞气节的清官廉吏,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竹石》这首诗呢?”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初读课文(10分钟)1. 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教师巡视课堂,纠正学生的朗读。
3. 指名学生朗读古诗,师生评价。
4. 教师出示重点字词的意思,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读自悟,并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5. 学生齐读古诗,整体感知诗意。
语文课堂教案设计《竹石》一、教学目标:1.了解宋代画家文征明和意蕴;2.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3. 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二、教学重点:1.了解文征明并欣赏他的画作;2. 理解《竹石》这幅画所要表达的意蕴;3.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2. 引导学生发现画作中的深层次意义;3. 鼓励学生勇于创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演示法3. 讨论法4. 体验法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为了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画作背后的意蕴的过程,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对这幅画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导师可以通过介绍文征明的背景和他所作的画作来引导学生。
2.分析画作本身在介绍文征明和他的一些作品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在看完《竹石》这幅画作之后,分享一些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并引导学生分析画作的颜色、形状、构图等元素。
3.理解画作背后的意蕴通过勾起学生对画作的兴趣,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在进一步了解之前,对《竹石》的内涵提出自己的理解,再加以解释和引导,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幅画。
4.启发思考与创意写作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尝试撰写一篇小论文或散文,思考和探究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将自己的思考融入文学作品中,达到自己对《竹石》这幅画作的深层次理解。
五、课堂反思本节课的学习途中,教师运用了多种不同的教学资源和形式,帮助学生探究《竹石》这幅画作的内涵,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尝试对这幅画作进行创意写作,既考察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课堂效果良好。
《竹石》教案《竹石》教案《竹石》教案1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清代诗人郑燮的作品《竹石》,我把教学目标定在: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能够联系注释以及工具书读懂诗意;3、感受竹子的顽强毅力,从而激励自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采用以下几个步骤组织教学:一、导课激趣是前提对于一首古诗,学生只有对它感兴趣,才有可能深入地学习。
如果学生对古诗不感兴趣,则学生很难会去学习它。
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竹石》的兴趣,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
师:读了题目你有什么话想说?生:竹子生在石头当中。
生:是石头做成的竹子。
师:你见过竹子吗?你对竹子有些什么了解,用一二句话说说?生:竹子的叶子一年四季是绿的。
生:竹子有一节一节的。
生:竹子小的时候可以吃,而且很好吃。
生:夏天,我们可以到竹园里纳凉,做游戏。
小结:郑燮写的《竹石》到底写些什么呢?学了诗句以后我们会了解的。
因为学生对身边的竹子是比较了解的,组织学生由此及彼地进行链接,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竹石》兴趣。
二、理解词句是关键要让学生进一步领会《竹石》的大意,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读通、读懂诗句。
我让学生悟读,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以及工具书自己悟读。
在一首古诗中,往往会因几个陌生的字词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而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予以点拨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去领会全诗大意。
如咬定、破岩、还、任尔等字词的意思的理解。
三、激发情趣是目的学生通过悟读,真切感受到岩竹的精神坚强、有毅力,刚强不屈。
请看部分学生的情趣产生过程:生甲:从咬定一词可以看出,竹子的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中,不肯有半点放松,它也不愿意扎根在沃土上,可以看出竹子具有顽强的毅力。
一个咬字可以看出郑燮已经把竹子不当成一般的竹子了,而把竹子已经当作一个坚强不屈的人了。
生乙:立根原在破岩中的一个破字写出了竹子生长环境的恶劣。
它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还依然挺立着,可见竹子多么坚强。
《竹石》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石》。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郑燮的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激发学生顽强拼搏、不畏困难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竹石》。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郑燮的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诗中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诗文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抒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文注释,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诗人郑燮的思想感情。
4. 诗文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等。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感受作者的情感抒发。
5. 实践拓展(1)学生进行朗读、背诵练习,提高朗读、背诵能力。
(2)学生尝试创作类似题材的诗歌,激发创造力。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竹石》。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清幽、宁静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诗文的意境中去。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竹石》教学设计-教
学教案
《竹石》教学设计之一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二小李莉
设计理念: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
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设计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
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一、导入:
1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
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
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
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
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 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 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 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
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1 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 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 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 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
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
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