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 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这是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是优秀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第1篇1.会写本课“络、锤”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托物言志。
1.理解诗歌所表达诗人的志向。
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以及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分组准备)搜集边塞诗歌、郑板桥字画、于谦事迹。
3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亲爱的同学们,南宋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那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
自古以来,多少和他一样的爱国将士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不怕牺牲、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让我们肃然起敬。
李贺、于谦、郑燮就是其中的几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诗歌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古诗三首)。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诗歌,扫清生字障碍。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三首诗歌,注意平翘舌“锤”“凿”的读音;注意多音字“燕”“劲”的读音。
2.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词语在诗歌中的意思。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马诗》1.了解作者。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中的第5首(共23首)。
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智、远大抱负以及生不逢时的感慨与愤懑。
下面我们就来理解一下诗歌的意思。
2.理解诗意。
(1)出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2)思考。
“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3)“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
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教案第1篇: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
)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
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
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千锤万凿焚烧乾坤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
这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教案分析这篇课文选取了王冕的《墨梅》、郑燮的《竹石》和于谦《石灰吟》作为教学内容。
诗人运用借物言志的方法,表现了自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诗歌中充分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来描写竹子、梅花和石灰的外形、颜*,并赋予这些事物以人的精神,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养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
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
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石灰吟》及《墨梅》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石灰吟》和《墨梅》的作者背景及创作时代。
分析并欣赏两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石灰吟》和《墨梅》两首诗的全文。
诗人的生平介绍及其创作背景。
诗歌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两首诗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诗歌的意境分析和欣赏。
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文学成就。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古代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诗歌创作背景对诗歌理解的影响。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作者背景和创作特色。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和讨论。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创作,体会诗歌创作乐趣。
3.2 教学手段投影片: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的图片资料。
多媒体播放:播放诗歌朗诵和音乐,增强体验。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诗人相关资料和诗歌鉴赏文章。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介绍诗人及创作背景。
第二步:朗读诗歌,理解字面意义。
第三步:分析诗歌,解读象征意义。
第四步:欣赏诗歌,体会意境和情感。
4.2 教学活动学生朗读比赛: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欣赏角度。
诗歌创作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分享创作体验。
第五章:作业设计与评价5.1 作业设计完成诗歌的注释和翻译。
写一篇关于《石灰吟》或《墨梅》的鉴赏短文。
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现代诗。
5.2 评价方法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测验。
终结性评价:诗歌鉴赏文章的质量和对创作诗歌的反馈。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反思评价。
《石灰吟》及《墨梅》优秀教案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推荐阅读其他石灰吟和墨梅主题的诗歌,如杜甫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
探讨石灰和墨梅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明确学路前面我们学习了《桂林山水》和《林海》两篇课文,它们都是以描写景物来抒发思想感情的散文。
今天,我们要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
本课“预习”提示我们:《墨梅》、《竹石》和《石灰吟》这三首古诗有一共同点,即看起来描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赞颂人的一种精神。
这就告诉我们学习的思路:要通过读懂诗句,了解事物的特点,从中领悟赞颂的精神,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现在学习第一首古诗。
二、引导学习古诗<墨梅》1.简介作者。
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
他出身贫寒,靠自学成为诗人。
他性格孤傲,鄙视权贵;既善作诗,又善画梅,被称为“画梅圣手”。
《墨梅》这首诗,是作者为自己所画梅花而题的诗。
2.理解诗句。
(1)借助注释,自读诗句。
(可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2)指名朗读。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墨砚乾坤(3)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再全班交流。
“我家洗砚池边树”:洗砚池,书画家(王冕)洗毛笔砚台的池塘。
树,指梅树。
这行诗的意思是,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痕,痕迹。
这行诗的意思是,朵朵开放的梅花呈现淡淡的墨色。
“不要人夸好颜色”:意思是,不要人们赞美它的颜色艳丽。
“只留清气满乾坤”:清气,清香的气味。
乾坤,指天地。
这行诗的意思是,只求梅花的清香永远充满人间。
(4)齐读后,指名完整地说说诗句的意思。
3.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1)自读全诗,思考:诗中(也是画中)描绘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作者借墨梅赞颂了人的什么精神?(2)讨论交流。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梅花的形态,后两句突出梅花的精神。
说明梅花有朴素淡雅、不图虚荣和高洁白重的特点。
作者借赞美墨梅比喻人,实际赞美人具有淡泊名利、高洁自重的品质,表达了诗人以墨梅自励,愿像墨梅那样做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范读、自读、指名读)4.练习背诵。
(个人试背、指名背诵、集体背诵)三、舅I导学习古诗《竹石) ’1.简介作者。
《墨梅》《竹石》《石灰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三首古诗。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的优美语言和表达方式,提升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三首古诗。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主题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墨梅、竹石、石灰吟的景象,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2)简介诗人王冕、郑燮、于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诗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和难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4. 赏析与拓展:(1)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举例说明。
(2)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词佳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3)进行相关主题的古诗拓展,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三首古诗。
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诗中描绘的自然景物的感受和赞美之情。
3. 选择一首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古诗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提问等。
2. 朗读与背诵:检查学生对《墨梅》、《竹石》、《石灰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3. 短文写作:评估学生对诗中自然景物的感受和赞美之情的表达,关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创造力。
《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石灰吟》《竹石》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石灰吟》和《竹石》,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学会欣赏和理解骆宾王的诗歌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培养爱护大自然的意识和行动。
二、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文学对自然和环境的描述,如《山居秋暝》、《江雪》等作品。
然后提问:你们对自然环境有何了解和感受?2.学习《石灰吟》(30分钟)(2)阅读《石灰吟》,让学生理解诗中的“石灰”的意义,分析诗歌表达方式和情感。
(3)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环境问题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并汇报讨论结果。
(4)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意见,针对环境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3.学习《竹石》(30分钟)(2)阅读《竹石》,让学生理解竹子和石头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3)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分析诗歌中隐含的人生哲理和对生活的感悟。
(4)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感受。
4.深化学习(30分钟)(1)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组织学生就环境保护以及对自然的感悟和责任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行动。
(3)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行动,归纳总结各种环境保护方法,并制定自己的环保计划。
5.总结与展示(20分钟)(1)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展示自己对《石灰吟》和《竹石》的理解和感悟。
(2)班内展示环保计划,让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
(3)教师总结学习内容,强调环境保护和对自然的责任,鼓励学生将环保的理念和行动融入到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合作学习法: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诗歌分析、环保行动讨论和展示,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问题导引法: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诗歌和环保主题的思考和探究。
3.观察法: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诗歌,观察对自然和环境的描述,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四、课堂评价1.课堂参与度:考察学生在小组中的讨论和展示情况,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墨梅》《竹石》《石灰吟》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诗作家王冕、郑燮、于谦的生平背景及诗歌创作风格。
掌握《墨梅》《竹石》《石灰吟》三首诗的基本内容、主题和意境。
1.2 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朗读、背诵三首诗歌。
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人运用意象、修辞等手法表达思想情感的魅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对传统诗词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感受诗人们坚守情操、洁身自爱的崇高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墨梅》诗文解析介绍诗人王冕的生平背景,分析诗歌主题和意境。
讲解诗中运用的意象、修辞手法,如“墨梅”象征高洁、坚贞的品质。
2.2 《竹石》诗文解析介绍诗人郑燮的生平背景,分析诗歌主题和意境。
讲解诗中运用的意象、修辞手法,如“竹石”象征坚韧不拔、正直的品质。
2.3 《石灰吟》诗文解析介绍诗人于谦的生平背景,分析诗歌主题和意境。
讲解诗中运用的意象、修辞手法,如“石灰”象征清白、坚贞的品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以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如:“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诗人?他们有哪些令人敬佩的品质?”3.2 诗歌学习分别对《墨梅》《竹石》《石灰吟》三首诗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主题和意境。
3.3 诗歌欣赏分组让学生朗读、背诵诗歌,讨论诗中表现出的高尚品质,如:坚贞、正直、清白等。
3.4 课后作业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4.2 诗歌背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朗读、背诵诗歌,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4.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如:是否能够准确把握诗文主题,阐述个人观点等。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诗歌教材,如:《中国古代诗歌选读》等。
5.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诗歌、诗人背景资料,以便于课堂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
5.3 音像资料搜集诗歌朗诵、解析等音像资料,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学习途径。
《石灰吟》及《墨梅》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理解《石灰吟》和《墨梅》两首古诗的内容和主题。
分析并比较两首诗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观念。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中的美感和哲理,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石灰吟》:描写石灰石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墨梅》:以墨梅为题材,描绘了梅花的傲骨和清香,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赞美。
2.2 写作风格:分析两首诗的写作风格,如诗意、意象、音韵等,并比较其异同。
三、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阅读两首古诗,理解其内容和主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3.2 鉴赏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步骤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情。
4.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石灰吟》和《墨梅》,理解其内容和主题。
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4.3 鉴赏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五、教学评估5.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讨论和表达观点等。
5.2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运用。
5.3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共同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观念。
六、教学延伸6.1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以《石灰吟》或《墨梅》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如写一首现代诗或短文,表达自己对自然或品质的感悟。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和风格,展现个人的文学才华。
七、文化探究7.1 诗人的生活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石灰吟》作者杜甫和《墨梅》作者王冕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石灰吟》及《墨梅》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灰吟》和《墨梅》。
(2)理解两首诗的意义,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3)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了解其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石灰和墨梅的特点,进而理解诗中的寓意。
(2)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珍惜美好生活,树立高尚品质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2. 理解诗的意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2. 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石灰吟》、《墨梅》。
2. 相关资料:关于石灰和墨梅的介绍。
3. 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石灰和墨梅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石灰和墨梅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学习《石灰吟》:(1)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
(2)逐句解析,讲解重点词语。
(3)讨论诗的意义,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学习《墨梅》:(1)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
(2)逐句解析,讲解重点词语。
(3)讨论诗的意义,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 对比分析:(1)让学生对比两首诗,找出它们的异同。
(2)总结: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高尚的品质和热爱生活的态度。
5. 朗读背诵:(1)让学生朗读两首诗,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指导学生正确背诵两首诗。
6. 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7.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石灰和墨梅的特点,学习了两首优美的诗歌。
希望大家能够珍惜美好生活,树立高尚品质,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六、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者民间艺人,进行专题讲座或者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石灰和墨梅的了解。
《墨梅》《竹石》《石灰吟》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墨梅》《竹石》《石灰吟》三首诗的基本内容,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提高学生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情,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
2.教学难点:分析诗人的写作手法,领悟诗中的寓意。
三、教学准备1.课件:展示《墨梅》《竹石》《石灰吟》的图片和相关背景资料。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如《静夜思》《春晓》等,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墨梅》《竹石》《石灰吟》三首诗的作者和背景。
(二)学习《墨梅》1.学生自读《墨梅》,理解诗意。
2.教师讲解《墨梅》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墨梅的赞美之情。
3.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墨梅、清香、冰雪等,感受诗人的审美情趣。
4.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5.学生背诵《墨梅》,检查记忆效果。
(三)学习《竹石》1.学生自读《竹石》,理解诗意。
2.教师讲解《竹石》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竹石的喜爱之情。
3.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竹、石、松等,感受诗人的审美情趣。
4.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5.学生背诵《竹石》,检查记忆效果。
(四)学习《石灰吟》1.学生自读《石灰吟》,理解诗意。
2.教师讲解《石灰吟》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石灰的赞美之情。
3.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石灰、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等,感受诗人的审美情趣。
4.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5.学生背诵《石灰吟》,检查记忆效果。
(五)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三首诗的感受,分享学习心得。
(六)课后作业1.抄写《墨梅》《竹石》《石灰吟》三首诗,注意书写规范。
2.选择一首诗,进行创意改编,如绘画、改编成现代诗等。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学习《墨梅》《竹石》《石灰吟》三首诗,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得到了提高。
《10.古诗三首:石灰吟》一、教材分析《石灰吟》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经典古诗,其教学价值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更在于通过这首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与志向,以及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作者于谦以石灰为喻,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坚定信念和高洁情操。
这种借物抒怀的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歌的深层含义。
其次,从教育意义上看,《石灰吟》的教学过程也是一次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
二、学情分析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石灰吟》这首古诗既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有很大的收获空间。
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可能难以直接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复杂情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讲解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联想想象、组织小组讨论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歌。
另一方面,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听故事、看图片、做游戏等生动有趣的活动。
因此,在《石灰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学情分析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同时,也需要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设计思路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到于谦这位民族英雄的生平事迹,感受他为国为民的崇高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同时,诗中所体现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也是对学生品格教育的重要内容。
此外,教材在编排上也注重了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通过《石灰吟》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对古诗的理解能力,提高阅读鉴赏水平,并为后续学习其他咏物诗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古代文人墨梅、竹石和石灰的意境和表达方式;2. 通过解读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1. 古诗《墨梅》、《竹石》、《石灰吟》的课件或复印件;2. 相关的古代画作或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1. 导入古诗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墨梅、竹石和石灰的意义和象征;2. 展示相关的古代画作或图片,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内容一:《墨梅》1. 首先让学生朗读古诗《墨梅》,理解其中表达的意境;2. 分析古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杜甫用“墨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4. 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诗意的表达。
教学内容二:《竹石》1. 让学生朗读古诗《竹石》,理解其中表达的意境;2. 分析古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白居易用“竹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4. 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诗意的表达。
教学内容三:《石灰吟》1. 让学生朗读古诗《石灰吟》,理解其中表达的意境;2. 分析古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辛弃疾用“石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4. 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诗意的表达。
课堂小结:1. 学生回顾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描述自己对每首诗意境的理解;2.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拓展延伸:1. 教师可以介绍更多类似的古代诗词,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2. 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古诗的形式,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3. 学生可以进行美术创作,画出古诗中所描述的意象或情感。
教学反思:通过分析和解读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自由发挥和创作,学生的创造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古诗《石灰吟》《墨梅》教学设计(精选13篇)古诗《石灰吟》《墨梅》篇1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能够知道古诗的意思.3.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教学过程一,导入古诗,激发诵读的情趣1.同学们,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诵读过许多古诗,大家可以随意的吟出一两句吗2.在刚才同学们吟颂的古诗中,诗人或是借物抒怀,或是托物言志,表达的了诗人丰富的感情,远大的志向,高尚的节操.古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诗言志,歌咏怀."在古诗中就有不少以诗言志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我们来看——板书:石灰吟明于谦墨梅元王冕3.请一位同学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1.学生借助课后生字表和工具书朗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2.出示两首古诗,请学生朗读,检查学生初读情况.(1)重点指导学生读准下列词语:焚烧,吾家,乾坤.(2)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正确地停顿,体会古诗的音律美.3.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出示自学要求:(1)借助字典等工具书和古诗方面的书籍资料自学两首古诗,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和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注解,标注在书上空白处.(2)同桌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古诗句的意思.可以把有困难的地方,并做上记号.4.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重点检查对"若等闲"和"乾坤"意思的理解.5.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学生再朗读古诗.三,品析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怀1.学了这两首诗,你还有什么疑问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梳理学生的质疑.3.提问:两位诗人分别赞美了石灰和墨梅怎样的品格他们又借此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呢4.出示《石灰吟》,重点学习.(1)这两首古诗,哪些词语描写了石头经历的磨练和苦难(2)对此你的感受是什么说说,读读.(3)再说说自己的感受.(4)石头之所以如此坚贞是为了什么呢你对"清白"一词有何理解(由清白的颜色引申到高洁纯真的品行和洁身自好的人格.)5.出示《墨梅》,重点学习出示《墨梅图》:画面上横出一枝梅花,枝干挺秀,穿插有致;枝干与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得格外清新秀丽.画上题诗:"吾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画相配.(1)看了图画上的墨梅,你知道了"淡墨痕"与"颜色好"的意思了吗(2)再读读诗,看看画,你闻到了墨梅的气息了吗(3)对"清气"一词,你是如何理解的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的"清气"有哪些(4)那么,王冕借墨梅表达了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清气"呢6.两首古诗,两种事物,两位诗人,你找到了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了吗7.你最为欣赏的是什么再用诵读的方式来表达表达.四,出示古诗,拓展延伸1.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托物言志的古诗,请同学来背诵.2.你们还知道这样的古诗吗出示几首托物言志的古诗作为欣赏和积累.教师诵读.《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寒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3.有兴趣的同学可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了解诗人所言的志向是什么.古诗《石灰吟》《墨梅》教学设计篇2《石灰吟》教学设计一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4912《石灰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学生字释词义明句意理解背诵体会感情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意思。
《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教案教学设计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路
前面我们学习了《桂林山水》和《林海》两篇课文,它们都是以描写景物来抒发思想感
情的散文。
今天,我们要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
本课“预习”提示我们:《墨梅》、《竹
石》和《石灰吟》这三首古诗有一共同点,即看起来描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赞颂人的一
种精神。
这就告诉我们学习的思路:要通过读懂诗句,了解事物的特点,从中领悟赞颂
的精神,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现在学习第一首古诗。
二、引导学习古诗<墨梅》
1.简介作者。
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
他出身贫寒,靠自学成为诗人。
他性格孤傲,鄙视权
贵;既善作诗,又善画梅,被称为“画梅圣手”。
《墨梅》
这首诗,是作者为自己所画梅花而
题的诗。
2.理解诗句。
(1)借助注释,自读诗句。
(可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
(2)指名朗读。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墨砚乾坤
(3)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再全班交流。
“我家洗砚池边树”:洗砚池,书画家(王冕)洗毛笔砚台的池塘。
树,指梅树。
这行诗
的意思是,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痕,痕迹。
这行诗的意思是,朵朵开放的梅花呈现淡淡的墨色。
“不要人夸好颜色”:意思是,不要人们赞美它的颜色艳丽。
“只留清气满乾坤”:清气,清香的气味。
乾坤,指天地。
这行诗的意思是,只求梅花
的清香永远充满人间。
(4)齐读后,指名完整地说说诗句的意思。
3.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1)自读全诗,思考:诗中(也是画中)描绘的梅花有什么
特点?作者借墨梅赞颂了
人的什么精神?
(2)讨论交流。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梅花的形态,后两句突出梅花的精神。
说明梅花有朴素淡雅、不
图虚荣和高洁白重的特点。
作者借赞美墨梅比喻人,实际赞美人具有淡泊名利、高洁自
重的品质,表达了诗人以墨梅自励,愿像墨梅那样做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范读、自读、指名读)
4.练习背诵。
(个人试背、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舅I导学习古诗《竹石) ’
1.简介作者。
郑燮,清代书画家、诗人。
早年家境贫寒。
应科举在朝廷做官,比较关心民间疾苦,
后因得罪豪绅被罢官。
他擅长画竹。
《竹石》这首诗是他为自己的画题写的诗。
2.理解诗句。
(1)借助注释,自读诗句。
(2)指名朗读。
(3)让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
如,破岩,山崖的石缝。
坚劲,坚定。
千磨万击,许多
磨难和打击。
还,依旧。
(4)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再全班交流。
“咬定青山不放松”,意思是(翠竹)紧紧依傍着青
山。
·
“立根原在破岩中”,意思是原来(竹根)是牢牢扎在山崖石缝中的。
“千磨万击还坚劲”,意思是(翠竹)虽经风雨雷击依旧十分坚定。
“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任凭你刮什么风也不惧怕。
‘
(5)齐读全诗,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诗句连起来说说。
3.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1)自读全诗,思考:诗中描写了“竹子”的什么特点?联系借物喻人的方法,说说它
赞美了什么精神。
(2)讨论交流。
诗中描写的竹子,是生长在山崖石缝中的,自然环境恶劣,它不怕闪电雷击,风吹
雨打,仍然能顽强地生长。
说明诗中描写的竹子具有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品质。
这首
诗实际借物喻人,赞颂了不怕邪恶势力、不怕艰难困苦、坚
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表达了
诗人崇尚这种精神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4.练习背诵。
(自背、全班齐背、指名背诵) ,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墨梅》和《竹石》。
2.自学《石灰吟》。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指名背诵《墨梅》和《竹石》。
二、学习第三首古诗>
1.理解诗句。
(1)指名朗读。
注意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自读思考每行诗的意思。
(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千锤万凿出深山”。
锤,敲打。
击,撞击。
千、万,形容撞击的次数多。
这行诗的意思是(石头)只有经过许多次撞击敲打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
“烈火焚烧若等闲”。
若,好像。
等闲,平常事。
这行诗的意思是(石头)把烈火焚烧(自己)看成很平常的事。
“粉骨碎身全不怕”。
意思是(即使)身体被粉碎(变成石灰)也
不惧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意思是(石灰)要把洁白干净留在人世间。
(4)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o
2.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1)自读思考:这首诗赞颂了石灰的什么精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通过对石灰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了作者不与权贵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三、课堂练习
1.指名背诵本课三首古诗。
2.默写《竹石》、《石灰吟》。
资料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