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内饰织物起球的原因及起球过程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影响织物起毛起球的因素纺织织物在日常的服用和洗涤过程中由于不断受到多种外力作用和相互间摩擦作用,其表面会出现起毛起球的现象。
织物的起毛起球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起毛;(2)纠缠成球;(3)毛球脱落。
织物起毛起球的过程中,如果形成毛球的速度大于毛球脱落的速度,则毛球将堆积在织物表面;如果毛球脱落的速度大于其形成的速度,则毛球不易在织物表面形成堆积而影响织物的外观。
同时,任何可使纤维滑向纱线表面和因素都可提高表面的成球速率。
所以影响织物的起毛起球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其主要包括纤维、纱线等原料,纺织工艺,染整工艺和服用过程等几个方面的原因。
具体影响条件和情况见下表。
分类影响条件具体分析纤维性能纤维长度短纤织成的织物较长纤织物易于起球,原因:长纤断头少,纤维间抱合力大,不易滑出到织物表面。
纤维细度粗纤维不易起球,原因:粗纤维织物单位面积内纤维数少,露出的端头少;纤维粗较刚硬,在表面不易纠缠成球。
纤维卷曲度卷曲多,纤维间抱合力大,不易游离到织物表面。
纤维截面形状圆形截面纤维较三角形、多边形等异形纤维易起球,原因:圆形纤维间抱合力小。
强度及弹性强度高、弹性好的纤维较易起球,原因:摩擦时不易磨断脱落,一旦起毛后,易缠结成球。
纱线纺丝工艺纺线的多道工序使纱线摩擦而产生毛羽纱线混纺比例涤混纺织物中,绦纶含量越高,越容易起球纱线捻度捻度大的纱线起球程度低,原因:纤维束缚紧密,可移动性降低络筒络筒过程使纱线产生毛羽织物织造类型针织物比机织物易起球,原因:针织物暴露纱线面积大。
组织结构表面平整光洁的织物比粗糙织物不易起球;平纹机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好,斜纹机织物次之,锻纹和提花织物较差;组织结构紧密的比结构疏松的不易起毛球。
染整加工加工方式,如烧毛、剪毛、热定型和树脂整理,加入助剂。
服用条件穿着穿着时的搭配,易起毛球的衣服内,外层搭配光滑服装洗涤和干燥洗涤和干燥按照服装标签上的洗涤要求,减少起毛起球。
浅析影响机织纺织品起毛起球的主要因素机织纺织品起毛起球是纺织品生产中的一个常见问题,影响着纺织品的质量和外观。
起毛起球不仅影响着纺织品的美观度,还会影响纺织品的使用寿命和舒适度。
了解和分析影响机织纺织品起毛起球的主要因素对于提高纺织品质量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机织纺织品起毛起球的主要因素进行浅析,以期为纺织品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一、纤维的选择与混纺比例纤维的选择是影响机织纺织品起毛起球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纤维的选择上,一般来说,化学纤维的起毛起球性能要远远好于天然纤维。
因为化学纤维的纤维结构更加均匀,表面更加光滑,不容易产生毛发。
而天然纤维由于其生长和取经的特性,纤维表面会有不规则的毛鳞片,容易起毛起球。
选择适当的化学纤维或者适当的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混纺,可以有效地减小起毛起球的概率。
混纺比例也是影响机织纺织品起毛起球的重要因素之一。
适当的混纺比例可以弥补不同纤维的缺陷,减小起毛起球的概率。
将棉纤维与聚酯纤维混纺,可以充分发挥棉纤维的透气性和舒适性,同时又能够利用聚酯纤维的强度和韧性,从而减小纺织品的起毛起球情况。
二、纺纱工艺的控制纺纱工艺是影响机织纺织品起毛起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纺纱工艺中,纤维的牵伸、拉伸和整理等环节都会影响纤维的表面状态和内部结构,从而影响纺织品的起毛起球情况。
通过优化纺纱工艺,可以有效地控制机织纺织品的起毛起球情况。
要控制好纤维的牵伸和拉伸程度。
过大的牵伸和拉伸会导致纤维的表面和内部产生拉伸和变形,从而容易产生毛球。
在纺纱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牵伸和拉伸的程度,避免过度拉伸。
要控制好纤维的整理过程。
在纺纱过程中,要注意纤维的整理方式和力度,避免破坏纤维的完整性和表面的光滑度,从而减小起毛起球的概率。
要控制好织物的密度。
密度过大会导致纤维之间的挤压和摩擦增大,容易产生毛球;密度过小会容易引起纤维的松动和脱落,也容易产生毛球。
在织造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织物的密度,避免产生毛球。
织物起毛起球不同的测试标准纺检0801鲁瑶邹薇摘要:本文对《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中的圆轨迹法、马丁代尔法、起球箱法及随机翻滚法四种测定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比较;并对其中包含多种测试条件的两个标准各种测试条件进行比较,从而分析各个标准中指标的合理性、试验方法的科学性,并对方法标准的改进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
关键词:织物;抗起毛起球性;标准;检测;比较;分析2008年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GB/T 4802.1-2008《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第1部分圆轨迹法》、GB/T 4802.2-2008《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第2部分改型马丁代尔法》、GB/T 4802.3-2008《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第3部分起球箱法》三个检测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的标准,分别替代各自1997年版的标准,新标准从2009年3月1日开始实施。
GB/T 4802.4-2009《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第4部分随机翻滚法》于2009年6月19日获批准,将于2010年2月1开始实施。
服装在日常生活中,服用和洗涤过程由于不断经受摩擦,织物表面会出现起毛起球现象。
这不仅影响服饰的外观,部分直接接触皮肤的面料如果起球状况严重,还会影响舒适度。
尤其是以涤纶纤维为代表的合成纤维织物的起毛起球阅题,至今仍困扰着业界和广大消费者。
对此,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求解决办法,并陆续取得了一些进展。
本文根据这四种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不同检测方法进行试验,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对有多种测试条件的测试方法进行测试条件的比较,分析各测试条件对测试结果的影响,从而分析标准中指标的合理性、试验方法的科学性及新旧标准的更替对产品标准产生的影响。
一 .织物起毛起球的成因分析1.织物起毛起球概况1.1织物起毛起球的基本过程起毛起球是一个渐变过程,通常表现为三个步骤:起毛--缠结--起球--毛球脱落。
当织物受到的外界摩擦力大于纤维强力或纤维之间的摩擦力或抱合力时,纤维末梢被拉出形成圈环和绒毛,织物表面因此生成绒毛,此谓起毛;绒毛露出一定长度后,在一定距离间因揉搓摩擦,反复伸长和回缩而纠结成球,生成的毛球并不大,也不形成死结,它的一端在织物的纤维中,并连接于布面,形成球状,此谓起球。
织物起毛起球的成因及解决方案1、织物起毛起球的基本过程:起毛起球是一个渐变过程,通常表现为三个步骤:起毛一缠结起球一毛球脱落。
当织物受到的外界摩擦力大于纤维强力或纤维之间的摩擦力或抱合力时,纤维末梢被拉出形成圈环和绒毛,织物表面因此生成绒毛,此谓起毛;绒毛露出一定长度后,在一定距离间因揉搓摩擦,反复伸长和回缩而纠结成球,生成的毛球并不大,也不形成死结,它的一端在织物的纤维中,并连接于布面,形成球状,此谓起球。
当织物继续受到摩擦时,连接毛球的纤维会因反复拉伸弯曲疲劳而断裂,发生毛球脱落。
2. 起毛起球的成因:织物起毛起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果毛球形成的速度大于脱落的速度,则其将堆积在织物表面,任何可使纤维滑向纱线表面的因素都可提高成球速率;反之,如果毛球脱落的速度大于形成的速度,则不易形成毛球堆积的外观。
毛球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四方面因素有关。
3、纤维性能和纱线结构:纤维的卷曲性、纤度、长短、纱线捻度、纤维表面光洁度、强力等均与织物的起毛起球性能直接相关。
通常,高卷曲纤维可减少起球;粗纤维刚性较大,也不易起球;短纤长度越长,起球越少,因为突出在单位面积上的纤维末端较少,而且长的纤维电可以被更牢固地固定在纱线上;捻度高可使纱线更紧密,突出的纤维更少,降低纤维的可滑移性,从而减少起球。
当纱线捻度下降时,纤维间抱合力减小,织物受摩擦时,其中的短纤维就容易从纱线中滑移出来,形成小球。
但若为了提高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能而过多地提高纱线的捻度,则会影响织物的手感。
单纯的圆形横截面且表面光洁度较高的纤维,更容易滑移至织物表面,从而产生起球;而不规则的横截面则因提高了纤维问的系数,可降低起球趋势。
强度较低的纤维可加快小球的脱落速度,强度较高的纤维则相反。
另外,纱线的支数也与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能有关,通常纱线支数越高,越不易起球,但涤/毛混纺织物是个例外,同混纺比的织物,纱线越细,表面涤纶越多,越易起球;单纱线织物比双股纱线织物更易起球。
浅析影响机织纺织品起毛起球的主要因素机织纺织品起毛起球是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在使用过程中长时间磨擦,起毛起球往往更加严重。
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产品的外观,还对产品的质量与耐用度造成了影响。
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优质纺织品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
对于生产厂家来说,了解机织纺织品起毛起球的主要因素,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提升产品质量。
1. 纱线的选择与质量:纺织品的起毛起球与纱线的质量和特性密不可分。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纱线,一般来说纤维长度较长的面料,耐磨性会更好。
其次,纱线的质量也会影响到起毛起球。
一些粗糙的纱线,经过一定的磨擦之后,会很容易产生毛球。
因此,选用优质的及纤维较细的纱线会有效控制产品起毛起球。
2. 织物密度:在选用同样的纱线情况下,高密度的面料往往比低密度的面料起毛起球少。
这是因为在高密度的织物中,相邻纱线的间距更小,同时也会使得织物纤维更加紧密,减轻磨损。
因此,通过提高纱线密度控制面料的起毛起球现象,具有一定的功效。
3. 纱线的捻度:捻度是指纱线的扭转程度,是纱线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适当提高纱线的捻度可以增强其抗磨性,减小起毛起球。
但是,过高的捻度也会使得纱线变得硬而不耐磨。
4. 纤维类型:不同类型的纤维对产品品质的影响不同,下面简单介绍常见的纤维类型:(1)天然纤维:如棉、麻、丝、羊毛等,其一般比人造纤维更具有抗磨性和耐久性,因此其起毛起球的问题较小;(2)化学纤维:例如涤纶、腈纶等,其耐磨性能较好,但是不同类型的化学纤维其产生的毛球也会有所差异;(3)混纺纤维:多数织物都是采用混纺纤维制成,以期综合利用各种纤维性能,并且减小各种纤维的不足。
混纺纤维中,通常需要根据不同比例的混合材料来获得较好的抗羽毛球性能。
5. 工艺技术:工艺技术的改进也是控制起毛起球的有效手段。
生产厂家可以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或者添加特殊助剂、涂层处理等,来减少面料的磨损,从而减少起毛起球的问题。
总之,机织纺织品的起毛起球现象与多个因素有关,包括纱线质量、织物密度、纱线的捻度、纤维类型以及工艺技术等。
起毛起球标准起毛起球是指织物表面出现细小的纤维球或毛羽,给人一种粗糙、不整洁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特别是衣物、家居用品等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
起毛起球不仅影响了产品的美观度,也降低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因此,制定起毛起球标准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将从起毛起球的原因、标准制定的必要性以及标准的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起毛起球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纤维材料的选择、纺织工艺、使用和保养等方面。
在纤维材料的选择上,纤维的长度、强度、弹性等特性会直接影响到织物的起毛起球情况。
而在纺织工艺方面,纺纱、织造、整理等环节都会对织物的起毛起球产生影响。
此外,产品的使用和保养也是导致起毛起球的重要原因。
因此,我们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制定起毛起球的标准,以便更好地控制和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制定起毛起球标准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起毛起球会影响产品的外观质量,降低产品的档次和美观度。
其次,起毛起球也会影响产品的使用寿命,加速产品的老化和损坏,从而影响产品的使用价值。
再次,起毛起球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例如纤维毛屑可能会引发过敏等问题。
因此,制定起毛起球标准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制定起毛起球标准需要从纤维材料的选择、纺织工艺、产品使用和保养等方面进行考量。
在纤维材料的选择上,需要选择纤维长度长、强度高、弹性好的原料,以减少起毛起球的可能性。
在纺织工艺方面,需要合理控制纺纱、织造、整理等环节的工艺参数,以保证产品表面的光滑度和整洁度。
在产品使用和保养方面,需要给出清晰的使用说明和保养方法,引导消费者正确使用和保养产品,减少起毛起球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制定起毛起球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通过制定标准,才能更好地控制和解决起毛起球问题,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使用价值。
因此,我们需要从纤维材料的选择、纺织工艺、产品使用和保养等方面进行全面考量,以制定科学合理的起毛起球标准,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
织物起毛起球过程及测试方法1.术语及定义:(1)起毛:织物表面纤维凸出或纤维端伸出形成毛绒所产生的明显表面变化,(2)毛球:纤维缠结形成的凸出于织物表面、致密且光线不能透过并产生投影的球。
起毛变化及毛球的形成可能发生在水洗、干洗、穿着或使用过程中。
(3)起球:织物表面产生毛球的过称。
2.起毛起球的过称:织物的基本组成单位为纱线,纱线在加工过称中受到梳理,拉伸及摩擦等作用,其表面并非光滑的,不可避免会出现绒毛。
织物在服用过称中,不断受到外力的作用,使织物表面的绒毛或者单丝逐渐被拉出,当毛茸的高度和密度达到一定值时,外力摩擦的继续作用使毛茸纠缠成球,凸起于织物表面,如若材料的刚性较大,则起球后不易在受摩擦力作用而脱落,最终形成毛球。
织物起球会恶化织物外观,降低其服用性能,在贸易交易中是重要的检测项目之一。
3.测试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方法:(1)马丁代尔法:在规定压力下,试样夹具上的圆形试样与磨台上磨料(与被测样相同的织物或羊毛织物磨料)按照李莎茹曲线进行摩擦。
试样能够绕与试样平面垂直的中心轴自由转动。
经规定的摩擦阶段后,采用视觉描述方式评定试样的起毛和起球等级。
Gellowen马丁代尔耐磨仪(2)起球箱法:安装在聚氨酯管上的试样,在具有恒定转速、衬有软木的木箱内任意翻转。
经规定的翻转次数后,对起毛起球性能进行视觉描述评定。
ICI滚箱式起球及钩丝测试仪(3)随机翻滚法:将样品放入测试箱中,在叶轮的旋转作用下,置物盒软木衬壁连续随机摩擦,在到达设定时间后,取出样品进行评级。
Gellowen乱翻式起球测试仪(4)圆轨迹法:按规定方法和试验参数,采用尼龙刷和织物磨料或仅用织物磨料,使试样摩擦起毛起球。
然后在规定光照条件下,对起毛起球性能进行视觉描述评定。
Gellowen圆轨迹起毛起球仪。
浅析影响机织纺织品起毛起球的主要因素机织纺织品起毛起球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它不仅影响衣物的美观度,还会降低织物的质量。
影响机织纺织品起毛起球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纤维的种类、面料的结构和加工方式等方面,下面就来详细探讨一下。
首先,纤维的种类是影响机织纺织品起毛起球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同种类的纤维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织成面料后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例如,长纤维的棉、丝等纤维比短纤维的棉麻等纤维要不易起毛起球,因为长纤维相对来说更加牢固,而短纤维则容易从面料的表面脱落,此外,聚酯等人造化纤维的力学性能也能影响到织物的起毛起球情况,这也是选购织物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其次,面料的结构也是影响机织纺织品起毛起球的重要因素。
常见的面料结构有单纱、双纱、三纱等,采用不同的织法和规格会对织物的起毛起球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双面绒比档花针织面料更容易出现起毛、起球等现象,因为双面绒会在两面面料上产生实心的轻质绒毛,这些绒毛长期磨擦后就会逐渐脱落,使得织物表面出现明显的起毛和起球现象。
最后,加工方式也是影响机织纺织品起毛起球的一个主要因素。
不同的加工工艺会对织物表面的绒毛结构和数量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光滑处理、起绒、刮毛等工艺都能影响织物的起毛起球情况。
在这些加工方式中,起绒和刮毛技术对织物的起毛起球影响较大,因为这些工艺会直接改变织物表面的纤维结构和长度,使得织物表面形成密集的绒毛层,从而增加起毛起球的风险。
综上所述,纤维的种类、面料的结构和加工方式都是影响机织纺织品起毛起球的主要因素。
在购买织物时,需要根据材料的成分、织物的结构和工艺等方面进行仔细分析和了解,以避免在日后使用过程中遭遇织物起毛起球等问题。
同时,定期对衣物进行保养和清洗也能有效减缓织物起毛起球的现象,提高织物的使用寿命。
织物起毛起球不同的测试标准纺检0801鲁瑶邹薇摘要:本文对《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中的圆轨迹法、马丁代尔法、起球箱法及随机翻滚法四种测定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比较;并对其中包含多种测试条件的两个标准各种测试条件进行比较,从而分析各个标准中指标的合理性、试验方法的科学性,并对方法标准的改进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
关键词:织物;抗起毛起球性;标准;检测;比较;分析2008年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GB/T 4802.1-2008《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第1部分圆轨迹法》、GB/T 4802.2-2008《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第2部分改型马丁代尔法》、GB/T 4802.3-2008《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第3部分起球箱法》三个检测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的标准,分别替代各自1997年版的标准,新标准从2009年3月1日开始实施。
GB/T 4802.4-2009《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第4部分随机翻滚法》于2009年6月19日获批准,将于2010年2月1开始实施。
服装在日常生活中,服用和洗涤过程由于不断经受摩擦,织物表面会出现起毛起球现象。
这不仅影响服饰的外观,部分直接接触皮肤的面料如果起球状况严重,还会影响舒适度。
尤其是以涤纶纤维为代表的合成纤维织物的起毛起球阅题,至今仍困扰着业界和广大消费者。
对此,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求解决办法,并陆续取得了一些进展。
本文根据这四种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不同检测方法进行试验,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对有多种测试条件的测试方法进行测试条件的比较,分析各测试条件对测试结果的影响,从而分析标准中指标的合理性、试验方法的科学性及新旧标准的更替对产品标准产生的影响。
一 .织物起毛起球的成因分析1.织物起毛起球概况1.1织物起毛起球的基本过程起毛起球是一个渐变过程,通常表现为三个步骤:起毛--缠结--起球--毛球脱落。
当织物受到的外界摩擦力大于纤维强力或纤维之间的摩擦力或抱合力时,纤维末梢被拉出形成圈环和绒毛,织物表面因此生成绒毛,此谓起毛;绒毛露出一定长度后,在一定距离间因揉搓摩擦,反复伸长和回缩而纠结成球,生成的毛球并不大,也不形成死结,它的一端在织物的纤维中,并连接于布面,形成球状,此谓起球。
纺织面料为何会起毛起球?影响面料起毛起球的因素原本纹理清晰洁爽的纺织面料经过一段时间摩擦后,出现了毛头或小球球,这就是起毛起球。
面料起毛起球受纤维性能、纱线性能结构和织物结构等几大因素影响,本文中冉小编简略梳理一下。
一、纤维性能对面料起毛起球的影响。
a.纤维长度和细度:纤维长度越长,根数越少,在纱线和织物单位面积上的纤维头端就越少;较长纤维之间的摩擦力及抱合力较大,纤维难以滑到纺织面料表面形成毛绒,也就难以纠缠成球。
因此短纤维纱线织物比长丝织物的起毛起球现象更加严重;细的纤维比粗的纤维易于起球,纤维越细,暴露在纱线表面的纤维末梢就越多,纤维柔软性越好,因此较易纠缠成球。
纤维越粗越刚硬,竖起于表面的纤维头端越不易纠缠成球。
b.纤维表面光洁度与截面形状:纤维截面接近圆形且表面光洁的纤维很容易滑移至织物表面而易于起毛起球,截面为扁平形、三角形和多边形等异形纤维由于纤维之间有较大的接触平面,可以减少纤维滑出面料表面形成毛绒的概率而降低起球趋势。
c.纤维的力学性能:一般而言,低强度纤维耐磨性差,经受一定摩擦后很容易断裂,从而可提高毛球的脱落速度,使毛球数量显著降低。
而抗反复弯曲能力强、耐磨能力强的纤维,摩擦成球后则不易脱落。
二、纱线的性能与结构对面料起毛起球的影响。
a.纱线的捻度:在纺织面料表面经受摩擦时,捻度大的纱线,纤维头端不易露出织物表面形成毛绒。
纱线条干不匀导致粗节处捻度较小的纱线,纤维松散且突出,容易形成毛绒而起球。
b.纱线的表面光洁度:表面光洁度好的纱线不易起球。
纱线表面越光洁,其表面毛绒越短而少,不易形成毛球。
c.纱线结构:较短的纤维趋于集中在纱线表面,从而易于起毛起球;毛绒多的花式捻线和膨体纱的织物易起毛起球;长丝纱纤维头端少而不易起球;变形长丝束蓬松无捻,断裂后纤维头端弯曲外露,易于相互纠结成球。
合成纤维之间的抱合力差,面料表面受到摩擦时容易在表面形成毛绒;合纤断裂强度和耐磨性好,吸湿性差,容易形成静电,当面料表面的毛绒多次收到摩擦时则易被搓揉成毛球且不易脱落。
织物起毛起球的影响影响因素有那些织物耐磨仪实验测试方法纺织品起毛器去测试是常见测检测类型,关于织物的起毛起球成因问题,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不同的结果情况产生,本文就简单的按照常规情况分析织物起毛起球的影响影响因素有那些。
理论上有下列步骤导致起球:①由于机械作用将纤维拉伸至织物表面,并形成茸毛;②茸毛缠结成球,通过固着纤维和织物表面相连;③在磨擦、洗涤、穿着和清洁过和程中,连续的机械作用使球脱落。
任何短纤维都会起球,涤纶短纤的起球最为严重。
这主要是由于涤纶的强力和抗曲性能高,使形成的球不易从纤维上脱落,而且涤纶的静电很容易吸附外来粒子产生起球。
纤维长度和细度,低捻度,多毛和膨松的纱线,单根纱、织造类型,及所用的整理剂种类等,都会促使纤维起球。
具体影响因素如下:1、如果形成的速度大于脱落的速度,球将堆积在表面。
成球的速率与纱线中纤维的数量、长度、横截面、纱线念度、织物结构等有关。
任何可使纤维滑向纱结表面的因素都可提高成球速率。
2、短纤长度越长,起球越少。
因为凸出在单位面积上的纤维末端较少,而且长的纤维也可以被更牢固地固定在纱线上。
3、较粗纤维有刚性,不易起球。
4、横截面呈圆形且表面光洁可使纤维很容易滑移至织物表面,从而起球。
不规则的横截面可降低起球趋势。
5、低强度纤维可提高小球脱落速度。
6、高卷曲可减少起球。
7、支数越细,越不易起球。
而涤/毛混纺织物例外,相比同混纺比织物,纱线越细,表面涤纶更多,则更易球。
8、捻度高可使纱线更紧密,突出的纤维更少,降低了纤维的可移性,从而减少了起球。
9、在混绲纺织物中,涤纶含量越高,则越容易起球。
10、纱线毛羽少则不易起球。
11、单股加捻纱线织物比双股纱线的易起球。
12、针织物由于暴露的纱线表面积大,比机织物易起球。
13、相比斜纹织物,平纹织物由于交织数量多,交叉长度短,所以不易起球。
14、含少量低级棉的轻薄织物比厚重织物易起球。
选择下列方法可控制起毛起球现象:1、织物的选择选择在纱线和织物生产过程中不易起球的纤维。
浅析影响机织纺织品起毛起球的主要因素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起毛起球是指织物表面出现绒毛或球状毛团的现象,是一种常见的质量问题,影响着纺织品的外观和手感。
起毛起球不仅会影响纺织品的美观度,还会影响其使用寿命和舒适性,给消费者带来不良体验。
研究起毛起球的成因,找到解决方法对于提高纺织品的品质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起毛起球的出现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纤维的属性、纺纱工艺、织造工艺、后整理工艺以及环境因素等。
纤维的性质直接影响着纺织品的起毛起球程度,比如纤维的长度、断裂强度、弹性等。
纺纱工艺和织造工艺则会影响纤维在纺织品中的分布和结构,从而影响起毛起球的情况。
后整理工艺的选择和环境因素的控制也会对起毛起球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因素,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可以有效降低纺织品的起毛起球问题,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影响机织纺织品起毛起球的主要因素,以期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纤维属性对起毛起球的影响纤维属性是影响机织纺织品起毛起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种类的纤维具有不同的性能特点,因此会对起毛起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纤维的长度和粗细会直接影响起毛起球的情况。
一般来说,纤维长度越长、粗细越细的纤维容易起毛起球。
这是因为长且细的纤维在织造过程中容易发生纤维的错结和擦伤,从而导致纤维表面的毛羽脱落。
纤维的柔软度和弹性也会影响起毛起球的情况。
柔软度高的纤维容易产生毛羽,而弹性大的纤维则不容易产生毛球。
在选择纤维时需要综合考虑柔软度和弹性的匹配度。
纤维的表面形态和化学结构也会对起毛起球产生影响。
表面光滑的纤维不容易产生毛球,而表面粗糙或有毛羽的纤维则容易引起起毛起球的问题。
化学结构不同的纤维在摩擦和拉伸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也会影响起毛起球的情况。
选择合适的纤维类型、长度、粗细、柔软度和弹性,并注意纤维的表面形态和化学结构,是减少机织纺织品起毛起球问题的关键。
织物起毛起球问题的因素分析与探讨摘要:织物起毛起球问题是织物加工中常见的问题,影响织物的外观质量和服用寿命。
本文从织物的纤维材料、纱线结构、织物结构、织物加工、使用条件等方面,分析和探讨了织物起毛起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本文认为,要解决织物起毛起球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取多种措施,包括选用适当的纤维材料和纱线结构、优化织物结构、加强织物加工质量控制、提高使用条件等方面。
通过综合分析和实践验证,本文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对于提高织物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织物;起毛;起球;纤维材料;纱线结构;织物结构;织物加工;使用条件一、绪论织物起毛起球问题是织物加工中常见的问题,也是消费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和穿着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织物的品质和使用寿命成为了消费者选择产品的重要因素。
因此,解决织物起毛起球问题,提高织物品质,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二、织物起毛起球问题的原因(一)纤维材料1.纤维长度不足:纤维长度不足容易造成纱线结构不紧密,织物容易起毛起球。
2.纤维的弹性和强度不足:纤维的弹性和强度不足会影响织物的结构稳定性,织物容易变形和起毛起球。
3.纤维的柔软性和扭曲度:纤维的柔软性和扭曲度影响纱线的结构稳定性,容易造成织物起毛起球。
(二)纱线结构1.纱线粗细度不均匀:纱线粗细度不均匀会影响织物的紧密度,容易起毛起球。
2.纱线的捻度不足或过度:纱线的捻度不足或过度都会影响织物的紧密度和稳定性,容易起毛起球。
(三)织物结构1.织物的密度:织物的密度是织物品质的重要指标,密度过低容易造成织物起毛起球。
2.织物的纹理结构:织物的纹理结构也会影响织物的紧密度和稳定性,容易造成织物起毛起球。
(四)织物加工1.织物加工质量不良:织物加工过程中,如果工艺控制不到位,如温度、湿度等控制不当,会导致织物起毛起球。
2.织物的表面处理不当:织物的表面处理不当,如起毛、磨光等处理,也会导致织物起毛起球。
浅析影响机织纺织品起毛起球的主要因素机织纺织品起毛起球是指在日常穿着和清洗过程中,纺织品表面出现绒毛或者球状绒球的现象。
这不仅会影响纺织品的外观和手感,还会降低其使用寿命。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引起机织纺织品起毛起球的主要因素。
本文将从纤维原料、纺纱工艺、织造工艺、后整理工艺和使用过程等方面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纤维原料纤维原料是影响机织纺织品起毛起球的首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纤维原料具有不同的特性,这直接影响了纺织品的起毛起球情况。
通常来说,纤维的长度、密度、弹性和耐磨性等特性会影响纺织品的起毛起球情况。
1.纤维长度:纤维的长度直接影响着纺织品的起毛起球情况。
一般来说,纤维越长,纺织品的起毛起球越少。
因为纤维较长时,在纺纱和织造的过程中,纤维更容易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更加牢固的纺织品结构,从而减少了纺织品的起毛起球情况。
3.纤维弹性和耐磨性:纤维的弹性和耐磨性也会影响纺织品的起毛起球情况。
弹性较好的纤维在穿着过程中不易变形,不易形成毛群;而耐磨性较好的纤维则不易磨损,不易产生毛球。
二、纺纱工艺1.纺纱方式:不同的纺纱方式会对纺织品的起毛起球产生不同的影响。
气流纺纱等新型纺纱方式相比传统的纺纱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纤维之间的摩擦,从而减少了起毛起球的可能性。
2.纺纱张力:纺纱张力的大小也会影响纺织品的起毛起球情况。
张力较小时,纤维之间的交织更加紧密,纺织品的结构更加牢固,从而减少了起毛起球的可能性。
三、织造工艺1.织物结构:不同的织物结构会对纺织品的起毛起球产生不同的影响。
采用双面织造工艺的织物,由于纤维比较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因此起毛起球的可能性会较小。
四、后整理工艺后整理工艺是影响机织纺织品起毛起球的重要因素之一。
后整理工艺的不同会直接影响纺织品的表面状态,从而影响纺织品的起毛起球情况。
1.整理方式:不同的整理方式会对纺织品的起毛起球产生不同的影响。
采用拉毛处理后的纺织品,其起毛起球的情况会明显减少。
织物起毛起球的成因及解决方案1、织物起毛起球的基本过程:起毛起球是一个渐变过程,通常表现为三个步骤:起毛一缠结起球一毛球脱落。
当织物受到的外界摩擦力大于纤维强力或纤维之间的摩擦力或抱合力时,纤维末梢被拉出形成圈环和绒毛,织物表面因此生成绒毛,此谓起毛;绒毛露出一定长度后,在一定距离间因揉搓摩擦,反复伸长和回缩而纠结成球,生成的毛球并不大,也不形成死结,它的一端在织物的纤维中,并连接于布面,形成球状,此谓起球。
当织物继续受到摩擦时,连接毛球的纤维会因反复拉伸弯曲疲劳而断裂,发生毛球脱落。
2. 起毛起球的成因:织物起毛起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果毛球形成的速度大于脱落的速度,则其将堆积在织物表面,任何可使纤维滑向纱线表面的因素都可提高成球速率;反之,如果毛球脱落的速度大于形成的速度,则不易形成毛球堆积的外观。
毛球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四方面因素有关。
3、纤维性能和纱线结构:纤维的卷曲性、纤度、长短、纱线捻度、纤维表面光洁度、强力等均与织物的起毛起球性能直接相关。
通常,高卷曲纤维可减少起球;粗纤维刚性较大,也不易起球;短纤长度越长,起球越少,因为突出在单位面积上的纤维末端较少,而且长的纤维电可以被更牢固地固定在纱线上;捻度高可使纱线更紧密,突出的纤维更少,降低纤维的可滑移性,从而减少起球。
当纱线捻度下降时,纤维间抱合力减小,织物受摩擦时,其中的短纤维就容易从纱线中滑移出来,形成小球。
但若为了提高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能而过多地提高纱线的捻度,则会影响织物的手感。
单纯的圆形横截面且表面光洁度较高的纤维,更容易滑移至织物表面,从而产生起球;而不规则的横截面则因提高了纤维问的系数,可降低起球趋势。
强度较低的纤维可加快小球的脱落速度,强度较高的纤维则相反。
另外,纱线的支数也与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能有关,通常纱线支数越高,越不易起球,但涤/毛混纺织物是个例外,同混纺比的织物,纱线越细,表面涤纶越多,越易起球;单纱线织物比双股纱线织物更易起球。
织物起毛起球测试实验分析1、织物起毛起球研究的发展过程1. 1 起毛起球过程织物在服用过程中, 不断受到多种外力的摩擦作用, 在明显损坏前, 产生起毛起球现象。
织物的起毛起球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 起毛、纠缠成球、毛球脱落。
有些资料认为分4 个阶段: 毛茸的形成, 毛茸的纠缠, 毛球形成以及由于摩擦、洗涤等作用使毛球脱落。
1. 2 起毛起球机理织物表面的纤维受外部的摩擦作用, 首先被拉出形成圈环和绒毛, 即起毛阶段。
对短纤维而言, 当外部摩擦力大于纤维在纱内的抱合力时, 绒毛被拉出, 绒毛达到一定长度后, 相互纠缠成球, 随着绒毛的进一步缠结, 球体逐渐变紧, 当球体所受的摩擦负荷大于绒毛受到的来自纱线中的摩擦阻力时, 绒毛从纱线中抽拔出来, 球体脱落。
1. 3 起毛起球的影响因素1. 3. 1 纤维性能与纱线结构主要包括纤维的卷曲性、纤维细度、纤维长度、纱线捻度、纱线表面光洁度、纱线强力、抗弯性及耐磨性等对织成织物起球性能的影响, 目前以上因素对织物起球的影响已有大量的报道, 研究已经比较充分。
1. 3. 2 织物的组织结构到目前为止, 主要是研究织物的紧密性、表面平整性以及其他因素对织物起球的影响。
织物组织不同对织物的起毛起球影响很大, 比如平纹织物的交织点较多, 因此较斜纹织物不易起毛起球, 缎纹的抗起毛起球性最差, 针织物比机织物易起球。
1. 3. 3后整理提高织物抗起毛起球性的后整理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1)染整工艺: 纱线或织物经染色及整理以后, 抗起毛起球性将产生较大的变化, 这与染料、助剂、染整工艺条件有关。
( 2)用有机胺或无机强碱对涤纶进行腐蚀, 降低纤维强力, 此法虽有效但不易控制。
( 3)强化烧毛工艺和热定形工艺, 其缺点是容易使织物失去丰满特性, 从而引起手感板硬粗糙。
( 4) 采用生物酶整理。
用纤维素酶改善棉织物表面, 以达到持久的抗起毛起球性, 并增加织物的光洁度和柔软度。
1 涤纶织物起球的原因及起球过程
涤纶织物容易起球的原因与纤维性状有密切关系,主要是纤维间抱合力小、纤维的强度高、伸长能力大,特别是耐弯曲疲劳、耐扭转疲劳与耐磨性好,故纤维容易滑出织物表面,一旦在表面形成小球后,又不容易很快脱落。
在实际穿用和洗涤过程中,纤维不断经受摩擦,使织物表面的纤维露出于织物。
在织物表面呈现出许多令人讨厌的毛茸,即为“起毛”,若这些毛茸在继续穿用中不能及时脱落,就互相纠缠在一起,被揉成许多球形小粒,通常称为起球。
2 影响起毛起球的因素
影响织物起毛、起球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组成织物的纤维;(2)纺织工艺参数;(3)染整加工;(4)服用条件。
在这里主要介绍如何应用染整加工达到控制织物的起毛起球的措施。
3 生产工艺
3.1 生产品种
96cm T42/2× 21 124×69 涤卡,成品幅宽 91cm
3.2 工艺流程
3.1.1 烧毛
火口:一正一反;车速:130m/min;烧毛效果要达到4级以上。
3.1.2 精练
由于涤纶织物在纺织过程中要加入油剂、消光剂等组分,而这些组分的存在对染色、漂白加工工序非常不利,必须去除。
在这里采用碱氧一浴法。
处方(g/L):烧碱(100%), 8~10 双氧水(100%), 3~4 精练剂UH 20 ,水玻璃 4 ,车速 50 m/min 。
3.2.3 热定形
温度:200 ℃
车速: 40 m/min
落幅: 91 cm
3.2.4 染色
溢流染色机
处方(g/L):分散染料(%,owf)X,醋酸 1.1 ,醋酸钠 1.1,高温匀染剂 1 ,平滑剂 1 。
染色程序:室温入染,加入高温匀染剂、平滑剂、染料,调整ph值5~6,然后升温到80 ℃,从80 ℃缓慢升温到130 ℃,以1 ℃/min为宜,保温染色30~60 min。
3.2.5 后整理
打底(抗起毛、起球、树脂整理剂F4)→高温焙烘→拉宽→下付
工作液处方(g/L):树脂整理剂F4 50 ,催化剂氯化镁 10 ,柔软剂 20 ,平平加 2 ,焙烘温度 170~180 ,焙烘时间 60 s
4 讨论
(1)烧毛工艺关系到涤纶织物的内在质量和外观风格。
对涤纶织物来说,烧毛不仅仅是为了去除茸毛、提高布面光洁度。
而且也是一个热处理过程。
高温处理能赋予织物一定的身骨和弹性,并能改善织物起毛、起球的状况。
因此烧毛工序是关键,在烧毛时要求火要弱小,切不可用强火,以免引起过烧,使织物手感发硬。
由于涤纶织物本身的茸毛并不多,采用一正一反,完全可以达到4级以上。
级数越高,抗起球效果越好,因为织物的表面越光滑,抗起球效果越好。
(2)精练工序时要求去油要净,否则油剂在穿用、洗涤过程易吸附小颗粒、小花毛,影响抗起球效果,同时由于涤纶织物不耐强碱,在精练过程中烧碱对涤纶织物能起到碱减量的作用,使涤纶织物表面产生剥皮效果,提高了抗起毛、起球效果。
(3)染色工序时要求必须加入平滑剂,以保证布面平滑,在染色过程中,不会由于反复摩擦而引起小球等现象;染色升温速度不可太快,以免引起折皱,影响抗起球效果。
另外,采用高温排液,以去除低聚物对抗起球效果也有一定的作用。
(4)后整理时,浸轧防起球树脂整理剂F4。
树脂整理剂F4是丙烯酸酯粘合剂,属非离子型。
树脂整理剂F4外观为有荧光的白色乳液,能以任意水稀释,1%水乳液的pH值为6~7。
树脂整理剂F4具有交联作用,在织物整理中,树脂渗入纤维间,使纤维与毛茸粘结。
经过高温焙烘形成不溶的网状结构,从而达到优质的防起毛、起球的效果。
缺点是不耐强电解质,在使用过程中,催化剂氯化镁的量要适当,不能太多并且应先溶解稀释好后,在一边搅拌的情况下缓缓加入,以防引起树脂整理剂沉淀,影响抗起球效
果。
高温焙烘时要求温度必须达到规定的温度,温度太低时树脂整理剂交联效果差,不能粘结茸毛,而影响抗起球效果,但也不能太高,从而引起织物强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