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上册《陆地水与水循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8
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5篇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能力目标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三、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 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学过程【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入新课】(放映幻灯片)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等变化,有哪些实例可说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学生讨论回答】略。
《水循环》【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材分析】本节是《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发生的环节、水循环的类型和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学难点:1.运用示意图,说出某区域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学方法】1.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分组讨论、学生自主观察、学习、探究,并得出观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陆地水又可以分为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陆地淡水主体是冰川水,但是我们加以利用的还不多,我们主要利用的是浅层地下水、湖泊水以及河水。
5、假设我们把全球的水量看做是一升,那么淡水资源只是这一升中的一小勺,而人类可以利用的只是这一小勺中的一滴而已。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十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三、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
2.讲练结合。
3.学生绘图训练。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不醒的时候, 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一般说第一个字 会是什么呢?(学生齐答“水! ”) 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 “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 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可见水 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 形成各种水体,构 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读图3.1 “水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大气水(河流水 湖泊水地表水J 沼泽水 土壕水 生物水 <冰川水 地下冰【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 关系。
课题:自然界的水循环学习目标:1.结合图示了解陆地水的组成及河流水的补给,学会分析河流流量的变化特征。
2.运用图示,结合实例分析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归纳、总结水循环的类型及其概念和地理意义。
学习重点:1.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2.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习难点:1.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2.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教法:1.创设情境法2.讨论法3.多媒体演示法学法指导:1.学会用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
2.学会探究:学生思考、分析,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黄河断流的原因。
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1.师生问好,了解出勤情况。
2.复习回顾上节内容二、导入新课1.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天上来,滚滚东流能复回”如果河流水真的“奔腾到海不复回”了,那么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庐山是我国著名的避暑胜地,庐山上有一湖泊——小天池,有“久雨不溢,久旱不涸”的特点,即“遇到下雨天气也不外溢,遇到干旱的天气也不干涸”。
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三、新课讲授(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存在形式和数量:固态:(两极及高山地区)液态:(数量最多,分布次之)气态:(数量最少,分布最广)2.存在空间: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3.陆地水体: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示意图)4.陆地上的各水体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图3.2)庐山是我国著名的避暑胜地,庐山上有一湖泊——小天池,有“久雨不溢,久旱不涸”的特点,即“遇到下雨天气也不外溢,遇到干旱的天气也不干涸”。
你知道是什么原因了吧。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一)水循环的过程1、概念: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3、水循环的环节: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下渗和径流(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等环节。
《水循环》教学方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水循环的过程。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江河奔流不息,最终注入大海,为什么大海的水没有增多?几千年来很多先哲都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公元5世纪,《宋书·天文志》中有人对此问题作了解释:太阳加热海水,使海水蒸发;河流注入大海,补充蒸发的消耗,使海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这种对海水水量维持稳定的解释科学吗?蒸发的海水去哪儿了呢?这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水循环有关【讲授新课】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教师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学生活动:阅读水循环示意图。
一、水循环的过程和类型1.水循环的过程师:谁能简练的语言,表述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吗?生:地球上的海洋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气输送、大气降水、陆地径流等环节,最后又返回海洋,形成了海陆间水循环。
师:播放课件,展示主要环节。
2.水循环的类型师:水循环可分为几种类型?(配合课件讲解)海陆间循环是指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
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
水汽上升到空中,被气流输送到大陆上空,部分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
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在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陆地水与水循环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水圈和水资源的概念。
2.了解陆地各种水体的来源、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水资源的概念、类型和意义以及水平衡原理。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1)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的有限性。
(2)比较潜水和承压地下水的埋藏条件。
(3)分析河水与其它陆地水体的关系。
(4)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5)理解水平衡原理及其重要性。
2.难点(1)比较潜水和承压地下水的埋藏条件。
(2)理解水平衡原理及其重要性。
(3)通过分析河水与其它陆地水体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解决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讨论以及观看多媒体软件等方法完成重点及难点的学习。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具准备投影片: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储量图,河流径流与降雨量关系图,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关系图,河流与潜水相互补给示意图。
多媒体软件:潜水和承压水,水循环。
五、学生活动设计通过读图(投影片)讨论、认识地球上淡水资源的有限性,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观看多媒体软件演示充分讨论后认识潜水和承压地下水特点以及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使学生了解水圈和水资源的概念,加深对地球上淡水资源有限性的理解。
2.使学生了解陆地各种水体的来源、特点、利用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类型、过程及意义,了解水平衡原理,进一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关于水圈和水资源的概念[导入新课]我们在前面学习了海洋环境,浩瀚的海洋被誉为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而地球上的水体不仅存在于海洋,在陆地上也存在着各种水体,这些陆地水也是构成陆地环境的重要元素之一。
地球上的各种水体组成了地球外部圈层中的水圈。
[展示投影片]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储量图。
贵州省湄潭县乐乐中学高一地理必修上册《35 陆地水与水循环》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陆地水体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2、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及分类;3、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运用图解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水资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树立节约用水的美德。
2、通过水循环的学习,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2、自然界水循环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1、河流径流变化与补给的关系。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示分析法、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阅读】资料1“世界水日”的来历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的一百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继之联合国大会决定,自1993年起,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在这一天就水资料保护与开发开展活动,以提高公众意识。
资料2“人类面临空前的水资源危机”21世纪,世界人口将增长3.6倍,农业用水将增加5倍,工业用水将增加26倍,城乡各地生活用水将增加18倍。
在非洲有12个国家常年缺水,4亿多人饮水不足,而在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国,许多大河滔滔入海,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导入】地球上有了水才开始有生命,水孕育了无限生机和勃勃生命,从以上两则有关“水”的资料中可以体会到,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起着生死攸关的重大意义,意识到当今水资源问题不仅是区域性的,也是全球性的。
水资源问题需要全球每一个人关注,为此,我们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水资源有较系统的了解。
【导入】2我们的生活的陆地不仅有种类繁多的矿物、岩石,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而且还有在自然界中处于不断运动、转化状态的各种水体,水是自然界最活跃的因素之一。
它是地球上人类和一切生物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
陆地水的数量很少,仅占全球水体总量的3.5%,但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淡水几乎全部来自于陆地水。
【导入】3水是自然界最活跃的因素之一。
它是地球上人类和一切生物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
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海洋、陆地和大气中,这三个空间里海水水最多占96.53%,但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还是分布在陆地上的水。
【设问】什么是陆地水?陆地水包括哪些类型呢?【板书】一、陆地水体类型1、陆地水的组成【讲述】陆地水——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的总称。
陆地水占全球水体总量的3.5﹪【引导提问】我们生活在城市中,我们南京目前生产和生活用的水源主要来自哪里?(长江)【引导追问】那么你们知道在郊区或农村有的地方打得水井,水井的水来自于哪里呢?(地下水)【讲述】北京的工农业及居民生活用水也来自于地下水。
不论是河流水还是浅层地下水,它们都是陆地水的存在形式,阅读课本,陆地水按空间分布分有哪些类型呢?地表水:主要包括江河水、湖沼水、冰川水【板书】1、按空间分布地下水:包括浅层—潜水和深层—承压水【讲述】陆地水的储水形式可谓是多种多样的,按其空间分布的不同,我们大体可将其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其中地表水主要包括冰川、江河水、湖泊水、沼泽水等,地下水可分为浅层地下水(潜水)和深层地下水(承压水)【分析】大气降水蒸发下渗地面径流固态降水【思考】陆地水的基本来源是什么?(大气降水)各炙迨窃跹纬傻模?BR>【归纳】陆地水的基本来源是大气降水地表水来源:大气降水降落到地面,除一部分蒸发和下渗外,其余部分形成_____________(径流)。
汇入河槽形成___________水(河流);滞留洼地形成____________水(湖泊和沼泽);固体降水演化成_________。
(冰川)地下水来源:_____________(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下渗到地下成为地下水;少量地下水是由空气中水气____________而成。
(凝结)【读图】“地下水示意图”【思考】比较潜水和承压水在埋藏条件和水源补给方面的不同。
通过比较图中三口井的水情,说明自流井的成因。
【讲述】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为潜水和承压水。
在理解这张图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个概念,图中黄色表示隔水层,隔水层是指透水性很好差的岩层和土层,一般由致密的岩石或粘土构成,由于空隙小,地下水不易透水,隔水层是相对而言,并非完全不透水,下面岩浆岩经冷却凝固比较致密,也是隔水层。
含水层是地下水运动和储存的地层。
从图中可以看出,潜水埋藏得比较浅,它埋藏在地表层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并且有一个自由水面。
承压水埋藏比较深,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并承受一定的压力,所以叫承压水,但没有自由水面。
从水源补给情况来看,因潜水距地表层较近,所以依靠大气降水和地表面各种水体下渗来补给;而承压水埋藏得较深,只能靠上面的潜水和距此很远的地表层上的降水或其他水体下渗来补给。
从图中三口井来看,潜水井的井水具有季节性变化。
若在干旱季节,因地表面降水少,井水也会减少甚至无水;承压水井也要受到上面水的补给的影响,因地下水也是由高处向低处流,所以水井也可能出现无水状态;中间的自流井,因处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从地质构造来看,类似盆地状,所以承受的压力大。
如果在上面挖井,水会自动上涌,喷出地表,所以称自流井。
图中两口井的井口位置与承压水位线之间有什么关系?在承压水位线之上或之下会导致什么结果呢?【提问】自流井必须在什么样的构造地貌条件?(向斜)承压水的流向应该是从哪里流向哪里?(压力大的流向压力小的)【比较】潜水承压水埋藏条件第一个隔水层之上上下两隔水层之间埋藏深浅浅深特点自由水面,流量不稳,易受污染水质差流量稳定,不易受污染,水质较好【讲述】潜水由于埋藏较浅,受气候的影响,易受到污染,水质较差。
承压水埋藏较深,水质相对较好。
【承转】陆地上各种水体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根据水体的更新循环周期,人们把水资源分为两种:【板书】2、根据更新循环周期分类(1)静态水: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2)动态水:浅层地下水、地表水【填表】阅读课文分类包括水体循环周期更新速度开发利用状况静态水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长慢少动态水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水、浅层地下水短快开发利用重点【提问】更新周期的长短、更新速度的快慢请同学们用数据来说明:【问题探究】为什么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用水主要依靠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归纳】因为它们更新快、交替周期短,如河流水平均循环周期16天多,一年可与大气降水交换22次。
利用后短期即可恢复。
但应以不污染、不破坏、不超过其更新速度为前提,否则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
因而这些水体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也是目前开发利用的主要水体。
而静态水开发利用后难以恢复,象冰川和深层地下水:交替更换周期分别为1600年、1400年,所以要注重保护。
【引导提问】在这些水体中哪些水体是方便人类利用的呢?(一般是淡水)【提问】陆地上哪种淡水资源储量最多?最大的是冰川:它是地球上淡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淡水总储量的2/3。
【提问】冰川主要分布在哪里?冰川是否方便人类利用?【讲述】它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高山地区,人类利用的还不多。
【设问】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什么?(水资源概念: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
主要是河流、淡水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提问】假如潜水和承压水被污染,那么哪个污染物易清除?(动态水——潜水易被清除)【提问】由此可见水资源的利用性质与什么因素有关?(主要与水体更新和循环的速度有关)。
【提问】按性质不同可将陆地水分为哪两种类型?(参照课本68页图3.21)(淡水和咸水)【归纳】陆地水体类型虽然很多,但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三种水的储量仅占全球淡水储量的0.3%,占比重很小,所以从这一点来说,也应节约和合理用水。
【练习】提高作业1、5、6、7、8、12、181、人们利用水资源的重点是……………….( )A 河流水和深层地下水B 冰川水和淡水湖泊水C 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D 河流水和冰川水2、下列水体中,水循环速度最快、周期最短的是…( )A 河流水B 湖泊水C 冰川水D 地下水3、属于动态水资源的是…………………… ( )A 冰川B 咸水湖泊水C 浅层地下水D 深层地下水4、关于陆地水的正确叙述是…………………… ( )A 陆地水主要包括地表水B 按空间分布可分为静态水和动态水C 大气降水是陆地水的基本来源D 陆地水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承转】陆地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既有运动转化,也存在着水源补给关系。
【板书】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提问】:以我国为例,河流有几种补给方式?它们与河流径流的关系如何?分布在什么地区?汛期在什么季节?通过读图3.34、图3.35、图3.36逐图分析。
【读图】3.34“河川径流与降水量之间有的关系”【引导提问】此图说明的是河流径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降水)该河流一年中哪几个月的流量较大呢?(4—8月)这个时候降水有什么特点?(这几个月的降水量较多)【提问】河川径流与降水量之间有什么关系?【讲述】河流的径流量与降水量之间基本保持一致。
降雨量多的时候,河流的径流量就会增加,否则便会减少。
【提问】这样的河流属于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一地区呢?【讲述】这样的河流属于外流河,最终注入海洋。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俗话说“天上下雨地上流。
”在季风气候分布的地区,由于降水量在一年中有季节变化,所以河流径流量在一年中也要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发生季节变化。
但在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从南到北,雨季出现的时间不一样,因此汛期出现的时间也不一样。
华南地区河流汛期一般在4—10月,图中所示的河流就是华南地区的闽江。
再向北到长江流域,汛期出现在6—9月,华北地区汛期出现在7—8月。
【引导】学生类推:世界上其他气候类型的地区,河流受雨量影响的情况是怎样的呢?热带雨林地区终年高温多雨,所以雨林地区河流径流量很大,但因降水较均匀,所以没有明显的汛期,温带海洋性气候也属于年雨型,河流也没有明显的汛期,只是冬季径流量稍大,地中海气候属于冬雨型,因此河流冬季径流量较大。
特点:流量与降水量变化一致【小结】(1)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分布:我国季风区实例:长江、淮河、珠江【承转】但情况也不都是这样,读图3.35“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引导提问】此图说明的是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受什么因素的影响?(气温)【思考】这幅图上为何画出了气温曲线,而没有降水量的变化?气温与河流径流量之间是个什么关系?图中1、2、11、12月份为何断流?(学生讨论)【讲述】这幅图反映的是处于干旱地区的河流(大多是内流河)的水源补给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