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夜行船秋思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4.76 KB
- 文档页数:1
夜行船秋思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夜行船秋思》的意境和情感,掌握曲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曲中表达的人生思考和感慨。
难点:理解曲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来学习一首很有意思的曲子,叫《夜行船秋思》。
大家先自己读一读,感受一下。
(学生自主阅读)
师:读完了吧,谁来说说初步的感受呀?
生:感觉有点悲伤。
师:嗯,挺不错的感觉。
那大家知道这首曲主要讲了什么吗?
生:好像是在说人生啥的。
师:对啦,这首曲就是在表达作者对人生的一些思考和感慨。
那咱们具体来分析分析。
这里面有很多意象,大家说说都有哪些呀?
生:有枯藤、老树、昏鸦。
师:对,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呢?
生:感觉很凄凉。
师:没错,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一种氛围。
那再往后看,还有什么?
生:小桥流水人家。
师:这个和前面的感觉不太一样了吧?
生:嗯,感觉很温馨。
师:对呀,这就是对比。
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大家想想。
(学生思考讨论)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是不是为了突出后面的悲伤呀?
师:非常棒!就是这样。
那咱们再来看看其他的句子,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对于曲的理解也比较到位。
但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意象的象征意义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以后要更加注重这方面的引导和启发。
《双调·夜行船·秋思》教案一、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掌握元代文学的概况和元曲兴盛的时代背景、创作成就,以及马致远的生平、思想、杂剧与散曲的创作成就、艺术特色。
二、基本要求1、把握元杂剧兴衰的社会原因及元散曲独特的审美品格,了解元曲四大家等作家群体的创作成就和艺术风格;2、掌握元杂剧和散曲的有关常识,了解散曲这一诗体与诗词的同异和小令、套曲的体式特征;3、认知马致远的人生观在元代文人中的代表性,结合《秋思》套曲理解马致远散曲创作的艺术个性、语言特色。
三、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本套曲的艺术魅力:语言、意象和情趣。
2、难点:对于马致远在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生态度的评价。
这要联系元代民族政策和社会原因,以及元代文人的价值取向等,客观地加以剖析。
四、教学内容、课时分配和主要教学方法1、马致远的生平与戏曲创作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散曲兼长。
他在元代梨园名声很大,有“曲状元”之誉。
曾在大都参加过元贞书会,与花李郎、红字李二等艺人有过合作,熟悉戏曲创作规律。
他青年时追求“龙楼凤阁”,中年一度出任江浙行省务官,后来隐居田园。
自称“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
马致远著有杂剧15种,题材广泛,思想内容复杂。
既有具备一定现实意义的历史剧,如《汉宫秋》最为著名;又有思想消极的神仙道化剧,如《陈抟高卧》、《任风子》等。
马致远的散曲现存130余首,题材主要有四类:写景、叹世、咏史、言情。
表现了对名利的鄙弃和对自然的向往,反映了元代文人的心态。
他融诗词意境入散曲,清雅而不失真率。
《东篱乐府》一卷,马致远的散曲集,为近人所辑。
2、关于散曲散曲,曲的一种体式。
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无宾白科介,便于清唱,有别于剧曲。
在元代,它是一种新兴诗体。
包括小令、套曲(数)两种。
小令是独立的支曲。
套曲则由同一宫调的多支曲子联贯而成,有首有尾,一韵到底。
套曲又称套数。
(以上30分钟)3、《双调·夜行船·秋思》讲析1)翻译:夜行船人生百年,就象庄子所做的蝴蝶梦一般。
夜行船·秋思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行船·秋思》。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马致远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2)体会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哲理思考和人生感悟。
(3)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马致远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2. 诗歌原文解析:(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解读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 相关知识:介绍与《夜行船·秋思》相关的诗词、文学典故和历史背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2)诗人情感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案例分析法:以《夜行船·秋思》为例,分析诗歌的特点和技巧。
3.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播放《夜行船·秋思》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美感。
(2)简要介绍诗人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
2. 诗歌解析:(1)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表达。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解读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
3. 知识拓展:(1)介绍与《夜行船·秋思》相关的诗词、文学典故和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夜行船·秋思电子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秋天的美景。
2. 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内容:1. 展示秋天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秋天的特点。
2. 分享李白的《夜行船·秋思》诗歌,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活动:1. 展示秋天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2. 朗读李白的《夜行船·秋思》,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
2. 探讨诗人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如诗句的排列和韵律。
2. 让学生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如“夜行船”和“秋思”。
3. 探讨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离愁别绪的表达。
第三章:创作背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
2.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对诗歌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诗人李白的生活背景。
2. 探讨诗歌创作的背景对诗歌情感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展示李白的生活背景图片或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
2. 引导学生探讨诗歌创作的背景对诗歌情感的影响。
第四章:诗歌默写与背诵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1. 让学生默写和背诵诗歌。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默写诗歌,检查学生的记忆能力。
2. 引导学生背诵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五章:延伸活动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思考。
教学内容:1. 让学生创作自己的秋思诗歌。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生活的启示。
教学活动: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创作一首秋思诗歌。
2. 引导学生分享并讨论自己的诗歌,思考诗歌对生活的启示。
第六章:比较与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不同诗歌风格的认识。
2.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高一语文必修三《双调·夜行船秋思》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元散曲的相关知识。
2了解五首元散曲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二、能力训练点1初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从作品中提炼写作方法,训练学生以读促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让学生通过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来了解这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
2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发现自己独得的秘密。
[教学法构想]一、教法1设计表格让学生通过查找了解有关元散曲的知识和相关的作家作品。
2通过诵读指导,体会语言,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
3有意识地进行写作方法指导,读写结合。
二、学法1借助网络等媒体查找资料相互交流,学习对知识进行系统总结。
2反复诵读,抓住形象,体会情思。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二、难点:体味作品语言,学习各种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一、了解散曲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
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为什么元代散曲会兴盛起来呢?散曲最初主要是在市民中间流传,它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学样式。
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
散曲能继承五代、两宋的词运,在元代韵文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有其原因的:(1)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
(这一条是重点)自中唐以后,长短句歌词在文人手中逐渐成为“别是一家”的诗体,两宋时得到很高的发展,但到了南宋后期,由于词家远离现实生活,片面追求文词的工丽和音律的妍美,便日趋衰落。
而民间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到了宋、金对立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兴起的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当时流传在北方的散曲。
(2)外乐番曲的传入。
(以下各条学生说到多少均可)金、元时期,战乱频仍,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粗犷豪放的游牧民族歌曲和新乐器也随之传入。
由于旧词不能合奏新曲,再以乐器不同,音调节拍各异,旧调又不能合演,于是乃有制作新声新词的必要。
散曲的产生,正是迎合民间歌咏的需要,才应运而生。
元曲五首第二课时《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双调·夜行船秋思》学习目标:1、准确背诵元曲,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2、初步掌握鉴赏元曲的能力,重点是把握曲作的艺术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
预习案1、依据预习案有感情的通读元曲;从整体上理解曲作的思想感情,把握文中重要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2、完成预习自测题:所有题目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
3、将预习自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一、走进作者(一)王实甫:(1260年-1316年)。
天一阁本《录鬼簿》称他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
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王实甫马致远(二)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一说字千里。
大都(今北京)人,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
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二、预习自测初读曲作,完成下列练习题(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粼粼.()蛩.()密匝匝.()隐隐.()辜.负()醺醺.()堪嗟.()夜阑.()汉阙.()急攘攘.()(二)解释下列词语隐隐:粼粼:醺醺:销魂:夜阑:不争:锦堂风月:巢鸠计拙:探究案一、整体感知:(朗读曲作体味意境)诵读这两首曲作,思考主要写什么内容,作者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教学建议: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重对曲作的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复杂感情。
《双调・夜行船・秋思》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元曲以及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流变2.了解作者马致远(二)能力目标1.掌握这首散曲的思想内蕴(三)素质目标1.正确认识作者的人生选择二、教学时数2课时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作者的矛盾心态是如何体现的(二)教学难点1.作品的艺术特色四、教学内容(一)作者小传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年轻时热衷于求取功名,后放弃,后在元贞年间(1295年初-1297年初)参加了“元贞书会”,晚年似隐居于杭州,终病逝。
马致远的主要贡献在音乐思想、散曲创作和杂剧创作方面,对古琴艺术情有独钟,儒家礼乐思想在其前期音乐生活中起主要作用。
中年后,随着自身政治生涯的改变,马致远的音乐思想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
马致远的散曲思想内容丰富,涉及元散曲中的咏史、叹世、归隐、闺情、叙事诸题材,并各具成就,拓展了散曲的题材范围。
所作散曲语言清丽本色,人物栩栩如生,充满画意而风格飘逸、奔放、老辣、清隽,意境高妙,提高了散曲的意境。
散曲成就尤为世所称,有辑本《东篱乐府》,存小令百余首,套数二十三套。
以散曲的方式创作杂剧,使得所创作的杂剧在代言体的外衣下具有抒情诗人的思维方式和创作笔法,呈现出散曲化的倾向。
(二)创作背景元代是我国历史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极其尖锐的朝代。
一方面是帝王将相达官巨贾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城市的繁荣和商业的发达更使得物欲横流,世风日下;另一方面是广大民众遭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饱含辛酸,艰难度日。
由于蒙古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对科举取士又缺乏重视,许多汉族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对世间的黑暗不公有深切的体会。
马致远早年也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但蹉跎岁月,困于下僚,终于绝了仕进的念头。
晚年隐居田园,号东篱,可见其效仿陶渊明之志。
《双调·夜行船秋思》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2.品味词句语言,掌握本曲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形象的特色;3.背诵全曲。
【教学过程】一、导入他的散曲,被誉为元代之冠。
明代贾仲明称他为“曲状元”。
在他的曲中,他的世界观非常矛盾,既有那种“老了栋梁才”、“恨无上天梯”的感慨;又有“白发劝东篱,西村最好幽栖”的隐逸思想。
他是“无也闲愁,有也闲愁,有无闲愁得白头”,一生忧愤徘徊。
尤其是他的《双调·夜船·秋思》,表现了对人世间一切功名利禄的否定和对人生若梦的感叹。
这支套曲在艺术技巧上很精湛,有人认为此曲“无一字不妥”,誉之为“万中无一”(周德清《中原音韵·定格》),他就是“元曲四大家”中的马致远。
今天我们就让一起来学习一他的这篇《双调·夜行船·秋思》。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简介: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 ,元代戏曲作家。
字千里,号东篱。
大都(今北京)人。
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
又曾加入过“书会”,并与书会才人合编过杂剧。
生平未详,但从他自己的散曲作品中可以了解到,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
然而他仕途并不显达,任官期间,周游各地。
晚年看破尘世,退隐山林,以诗酒自娱。
著有杂剧15种,今存有《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泪》、《西华山陈抟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等。
马致远还作有散曲,现存120多首。
背景介绍:元代是我国历史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极其尖锐的朝代。
在元朝统治者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下,像马致远这样的知识分子.过着十分压抑而艰难的生活。
他们不满于黑暗的现实,又不肯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往往只能追求超尘出世、笑傲山林,以诗酒自娱、鄙弃功名利禄的生活。
三、全曲大意[夜行船]百年的时光很短暂,再回首以前的往事真是不堪回首。
今天春来了,明天花又凋谢了,急忙行令罚酒,直到夜深灯熄。
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题解I注释I鉴赏【双调】夜行船秋思①百岁光阴一梦蝶②,重回首往事堪嗟③。
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④。
〔乔木查〕想秦宫汉阙⑤,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没话说⑥。
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⑦。
〔庆宣和〕投至狐踪与兔穴⑧多少豪杰⑨鼎足虽坚半腰里折⑩魏耶(11)?晋耶?〔落梅风〕天教你富(12),莫太奢,没多时好天良夜(13)。
富家儿更做道你心似铁Q4),争辜负了锦堂风月(15)?〔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16)。
不争镜里添白雪(17),上床与鞋履相别(18)。
休笑巢鸠计拙(19),葫芦提一向装呆(20)。
〔拨不断〕利名竭(21),是非绝(22),红尘不向门前惹(23),绿树偏宜屋角遮(24),青山正补墙头缺。
更哪堪(25),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金吟罢一觉才宁贴(26),鸡鸣时万事无休歇(27),争名利何年是彻(28)!看密匝匝蚊排兵(29),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30)。
裴公绿野堂(31),陶令白莲社(32)。
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
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33)?嘱咐你个顽童记者(34):便北海探吾来(35),道东篱醉了也(36)。
【题解】"夜行船〃,南北曲都有,都属双调宫曲调。
北曲正式句式为七、七、四、四、七,南曲句式仅最后一句少一字,共五句。
不单独用于小令,只用于套数。
这支套曲是作者人生观的自白。
作者认为,人生如梦,帝王、将相、富人的权势、功业、富贵都如过眼烟云,毫无价值;只有如裴度、陶潜力瞭以诗酒相娱的隐逸生活,才有意义。
这种主张消极避世的思想虽然不足称道,但作者对世人争名夺利行径的鄙视与批判,却是鞭挞入里,尖锐而又有力的。
而作者不慕名利、廉洁脱俗的节操也历历可见。
这支套曲是马致远的代表作被元人誉为〃曲中第一〃。
它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描绘来表达其强烈的主观情感。
全曲风格放逸宏丽,笔墨纵横,语言铿锵流畅,如"红尘不向门前惹〃三句写山林之趣,"看密匝匝蚁排兵〃三句写争名夺利的情景,”和露摘黄花〃三句写隐逸之乐,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双调·夜行船秋思》精品导学案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让学生通过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来了解这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
3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发现自己独得的秘密。
自主学习一、了解作者马致远(约1250—1321后),元戏曲作家、散曲家。
大都(今北京)人。
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详。
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汉宫秋》是马致远早期的作品,也是马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种。
剧作文词豪放有力,内容显示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但也带有逃避现实、向往仙道的思想倾向。
散曲有辑本《东篱乐府》。
一、翻译《双调•夜行船秋思》这两首元曲。
二、比较阅读《正宫·醉太平刺世》和《双调·夜行船秋思》问题:两首散曲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导学指导:《正宫·醉太平刺世》“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这两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道出全篇主旨:世人皆嫌命运困窘多舛,个个见钱眼开贪图钱财势力。
可知贪财乃世风腐败之根源。
人皆渴望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
然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最终必将走向人欲横流腐败贪婪的渊薮。
“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
”这两句深刻道出了社会大染缸的性质。
“水晶环”寓指纯洁无瑕的人,“面糊盆”寓指混浊的社会。
即使再纯洁的人,只要一踏入社会这个大染缸,就立即被沾染熏黑。
“滚”字用在此处,特别形象妥帖,把那种甘愿同流合污、享受庸俗的嘴脸刻画无疑。
散曲与词一样,是长、短句形式,但是能在正字之外加衬字,更灵活,更适合使用口语。
衬字一般加在句首或句中,不能加在句尾。
本曲全用口语,语调泼辣大胆,嬉笑怒骂,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生活气息。
“葫芦提倒稳”,结句以消极反抗的口吻申明自己的不合作的处世态度。
表面上似乎说稀里糊涂倒安稳,其实是作者的反语。
这颇像清人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其实正是伤心人的愤激之语。
只有作如是观,方能体会作者的深意。
《双调·夜行船秋思》语言典雅瑰丽,善于化用典故,不离本色,押韵尤妙。
[双调夜行船] 秋思
[写作背景]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极其尖锐的朝代。
一方面是帝王
将相达官巨贾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城市的繁荣和商业的发达更使得物欲横流,
世风日下;另一方面是广大民众遭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饱含辛酸,艰难度日。
由于蒙古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对科举取士又缺乏重视,许多汉族知识分
子处于社会底层,对世间的黑暗不公有深切的体会。
马致远早年也想在仕途上
有所作为,但蹉跎岁月,困于下僚,终于绝了仕进的念头。
晚年隐居田园,号
东篱,可见其效仿陶渊明之志。
马致远在大都生活了近二十年,与诸多曲家、
杂剧艺人等都有交往,参加“元贞书会”,被推为“曲状元”。
他是元散曲创
作中最有影响的大家。
[层次结构]
本篇由七支曲子组成,有破有立,先破后立,首尾呼应,主旨突出。
前五支曲子立足于“破”,重在批判,无情地鞭挞了热衷于名利场中奔走
的人。
首支[夜行船]谓光阴似箭,转瞬即逝,人生如梦;第二支[乔木查]谓朝代更迭,此盛被衰,变化无常;第三支[庆宣和]谓英雄豪杰,显赫一时,久而湮灭;第四支[落梅风]谓富贵荣华,暂时相伴,难以长远;第五支[风人松]谓时光茬再,岁月不居,人生易老。
这五支曲分别从光阴、事业、豪杰、富贵、
人寿几个方面,极言功各利禄之必须看破而不可依恃,那些费尽心机,孜孜以
求者实在是愚蠢可笑。
在前面“破”的基础上,后两支曲着重于“立”,立的是隐于山林田园、
安于闲适生活的高洁文人的形象。
第六支[拨不断]谓弃绝名利,远离红尘,安居乡野;第七支[离亭宴煞]谓争名逐利,可叹可悲,唯隐逸可乐。
这两支曲对
隐士田园生活的赞美,正是对难功名利禄是求的丑恶现象的批判。
作者还注意了整套散曲的首尾呼应,开头是“百岁光阴如梦蝶”,结尾处
又强调“人生有限杯,几个登高节”,以时间的飞逝引出无限的感慨,既突出
了主旨,又显示出全篇结构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