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大爆发”与生物进化假说
- 格式:docx
- 大小:594.74 KB
- 文档页数:7
请从古老地层动物化石方面提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佐证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地球历史上生物演化的重要事件之一,它标志着生命多样性的迅速增加和生命形式的广泛出现。
古老地层中发现的动物化石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佐证,这些化石记录了生命大爆发时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为我们揭示了生命演化的奥秘。
一、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意义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发生于约5.4亿年前,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迅速增加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海洋生物经历了一次空前绝后的多样化和繁荣,几乎所有现存的动物门类都可以在这个时期的化石中找到。
这一事件对生物演化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对于我们理解生命演化和地球历史至关重要。
二、古老地层动物化石的发现1. 三叠纪动物化石的种类和数量在寒武纪地层中,可以发现大量的动物化石,这些化石记录了当时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通过对这些化石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演化规律。
寒武纪地层中出现了大量的硬壳动物化石,这表明当时硬壳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其种类和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2. 动物化石的分布和数量古地层中的动物化石分布广泛,数量丰富。
这些化石的分布规律和数量变化可以反映出当时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环境变化。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海洋中的生物种类迅速增加,其中大部分是软体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这些动物化石的分布和数量变化为我们解读生命大爆发提供了重要线索。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地球生命演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于我们理解生命起源和多样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老地层中动物化石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生命大爆发时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进而揭示生命演化的规律和地球历史的奥秘。
我认为深入研究古老地层动物化石对于理解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回顾:通过对古老地层中动物化石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大量证据支持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发生。
古地层中发现的动物化石记录了生命大爆发时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为我们理解生命演化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线索。
进化论不可撼动,关于寒武纪⼤爆发的科学解释寒武纪发⽣于5.42亿年前【1】,现今⼤多数的后⽣动物门在寒武纪出现,似乎进化速度在寒武纪较快。
然⽽寒武纪的持续时间却是有些难以界定和模糊的,靠谱的估计是持续了500万-1000万年【2】。
然⽽,是不是寒武纪出现了现今⼤多数的后⽣动物门,就代表着现今所有的物种都出现在寒武纪呢?当然不是,⽐如哺乳动物、爬⾏动物、鸟类和昆⾍等等这些常见的⽣物可没有出现在寒武纪。
⽽且在寒武纪的鱼类(海⼝鱼)都和现代的鱼类有很⼤的不同【2】【3】。
寒武纪动物群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尔吉斯页岩动物群和中国的澄江动物群。
寒武纪很有可能经历过⽣物爆发事件,⽽由化⽯保存难易程度造成的假象的可能性并不⼤。
寒武纪时期的海⼝鱼在解释寒武纪⼤爆发发⽣原因以前,有⼀点⾮常重要,就是寒武纪以前到底有什么?发⽣了什么?我们先把⽬光放到⼗亿年前。
在前寒武纪时的海洋中,⽣物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些叫疑源类⽣物的化⽯上。
疑源类出现在20亿年前左右,在持续10亿年后发⽣了⼀次辐射性的发展,具体表现在数量上、多样性上、体积上、形状的复杂程度上,特别是棘刺的体积和形状上。
有趣的是,它们在10亿年间发展的棘刺可能表明了防御掠⾷者的需要。
新元古代的其他⼩有机⽣命群体也同样体现出了防备掠⾷者的防护特征【4】。
⽽⼀些其他类别⽣物的寿命也⽀持了掠⾷者在当时带来的⽣存压⼒【5】。
然⽽,通常在前寒武纪时期化⽯出现的⾮常缓慢。
陡⼭沱化⽯在6.35亿年前的陡⼭沱中⽤显微镜可观测到的化⽯,或许代表着早期的两侧对称动物。
⼀些学者认为这些化⽯是动物的胚胎和卵,⽽其中的⼀些化⽯或许是⼀些巨型细菌。
同时⼀些学者指出,这些化⽯其实是真核⽣物的,⽽不是巨型细菌【9】。
然⽽贵州⼩春⾍,被认为是两侧对称的体腔动物【6】【7】,它或许也是仅仅被充⼊物质的⽓泡⽽已。
【8】这些化⽯表明了动物使⽤了最早的“快和硬”策略来对付掠⾷者的证据【10】【11】。
贵州⼩春⾍陡⼭沱中⽤显微镜可观测到的化⽯【9】埃迪卡拉⽣物群随陡⼭沱化⽯群后。
赵冬冬: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阶段性及其对于探讨生物进化院系:物理学系专业:物理学类学号:2011112102姓名:赵冬冬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阶段性及其对于探讨生物进化的意义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被认为是古生物学和地质学史上的一大悬案,自达尔文以来就困绕着进化论等许多学术界,大约6亿年前,在地质学上称作前寒武纪,在短短的几百万年时间里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出现,而在寒武纪前的更为古老的地层中却难以找到动物化石的迹象,这种现象被古生物学家乘坐“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在距今约5.3亿年前一个被称为寒武纪的地质历史时期,地球上突然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不约而同的迅速起源、立即出现。
节肢、腕足、蠕形、海绵、脊索动物等等一系列与现代动物形态基本相同的动物在地球上来了个“集体亮相”,形成了多种门类动物同时存在的繁荣景象。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生物群有:中国云南的“澄江生物群”,加拿大的“布尔吉斯页岩”和“凯里生物群”,这些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大量的化石证据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提供了充足的证据: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并不是所谓的在一夜之间就出现各种动物,它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其中舒德干教授提出了“三幕式寒武生命大爆发”。
他人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内因是:动物界基因组成基本成熟;外因是:海洋中增氧提速,海洋化学条件变化,如磷的增加。
其中我对高肌虫做一些分析。
一.高肌虫在甲壳纲内的地位高肌虫在甲壳纲内的地位一直没有很好的得到解决。
最早描述寒武纪高肌虫化石的是琼斯,由于其形态与豆类介形虫极相似,所以当时直接作为豆石类描述。
而后的四分之三个世纪里,尽管添加了不少新属种,但一直被置于介形虫目内。
实际上,现有的高肌虫是一个复合类别,其中绝大多数属种很可能是后来真正介形虫的远祖,另一部分则可能与古甲类或虾类有关。
这两大部分构成高肌虫的主体;此外,少数具有拟生长线的高肌虫是否为泥盆纪以后叶肢介不成功之远祖,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基于高肌虫主要包括两大类很不相同的甲壳动物的事实,霍世诚?舒德干在高肌虫内建立了两个亚目——具腹亚目和缺腹亚目分别代表介形虫和虾类的两只祖先类型。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现象及其成因浅析摘要主要后生动物门类化石在寒武纪初期的突然出现记录了生命史中一个从未有过的快速演化时期,这一事件被称为寒武纪爆发。
15.3亿年前,在一个短暂的瞬间里,地球上突然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不约而同地迅速出现。
节肢、腕足、蠕形、海绵、脊索动物等一系列与现代动物形态基本相同的动物在地球上“集体亮相”,形成了多种门类动物并存的繁荣景象。
这一现象至今仍被国际学术界列为“十大科学难题”之一。
破解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谜,仍有若干困惑值得思考,三十多个不同门类的动物何以在寒武纪同时出现?还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寒武纪三十八门同时出现的生物是从瓮安动物渐变进化而来,那么,谁是寒武纪三十多个不同门类动物的共同祖先?寒武纪以来不同门类的动物进化速率何以如此悬殊?寒武纪原始脊椎动物何以出现几乎没有任何价值的原脊椎?这些问题至今仍未解开。
种种谜团在等待着我们揭晓。
关键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起源与演化起源成因描述正文一.从埃迪卡拉动物群到伯吉斯化石动物群古生物学家斯普林于1940年在澳洲南部的埃迪卡拉山脉地区发现了第一个软躯体的后生动物化石,迄今,在除南极洲之外的世界各地都已经发现了这种类型的化石组合即埃迪卡拉动物群。
2其化石最早出现于5. 65亿年前,顶峰期约在5. 6亿年前,其中,最晚出现的化石层位在5. 43亿年。
现已描述的属级化石有40多个,其中大部分为腔肠动物,少数节肢动物以及海鳃类,一些分类不明的遗迹化石。
它们体型奇特,常呈两侧对称的薄饼状和扇形等,大者直径可达一米。
至于它们和现生动物门类之间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它们是以其大而扁平的整个躯体表面吸收营养物质,因而可以归于现存的动物门类,这从而表现出与双胚层动物的可类比性;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它们与寒武纪以后的后生动物门类毫无关系,是与之平行的姊妹群,甚至认为它们根本不是后生动物,而是单细胞生物的聚合体。
不管争论的结局如何,毫无疑问,埃迪卡拉动物绝不是现存后生动物的直接祖先。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现象及其成因浅析1000字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指距今5.45亿年前,生命在地球上突然出现并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内,出现了大量的海洋动物,如三叶虫、腕足类、腔肠动物等,构成了现代生物演化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那么,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成因是什么呢?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地球环境条件的变化
在寒武纪早期,地球上的环境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地球表面的温度下降,海洋向更深的地方扩展,形成了更广阔的海底生态系统。
此外,当时的大陆只是一些岛屿,隔绝效应并不显著。
这些变化合起来,为新生物群的演化和繁荣提供了更为广阔和开放的机会。
二、生态剧变和生物胁迫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另一个重要成因是生态剧变和生物胁迫。
在生命大爆发前,海洋环境、环境中的富营养物和生物的生态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例如,寒武纪早期的海洋缺乏现代生态系统的消费者(食肉动物),而以浮游生物和藻类为主要组成。
而在生命大爆发的过程中,由于环境变化,某些生物可能处于生存危机之中,为了生存,它们必须进行适应,这也促进了生物进化的加速。
三、基因突变的积累
基因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进化中,基因突变的积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基因突变可以使得生物在对环境的适应上更具优势。
此外,通过基因突变和基因组改变的积累,生物会进一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物竞争,从而推动了生命的进化和繁荣。
综上所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成因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既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生物本身生态结构和基因遗传的影响。
这也表明了生命正在不断适应着地球上的变化,进化和繁荣的历程从未停止。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原因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是指在地球寒武纪时期(约5.41亿年前至4.83亿年前),生物多样性
突然迅速增加的现象。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动物类群,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前身。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学界对于可能的因素有一些猜测:
1. 激变的环境因素:寒武纪是地球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发生了大规模的地质事件,如大陆漂移、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
这些环境改变可能为生物大爆发提供了新的生态位和生存机会。
2. 氧气水平上升:寒武纪氧气水平的上升可能为生物演化提供了更多的能量。
高氧气水平可以促进生物的新陈代谢,加快生长和繁殖速度。
3. 进化上的突破和创新:寒武纪的生物大爆发可能是进化上的突破和创新的结果。
生物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逐渐积累了适应环境的新特征和功能,这在寒武纪时期可能突然发生了重要的进化突变。
4. 基因复杂化与演化压力:寒武纪的生物大爆发可能与基因复杂化和演化压力有关。
基因复杂化可以为生物提供更多的功能和适应能力,因此可能促进了生物的多样性的快速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具体原因仍然是一个科学问题上的争议,以上只是一些学术界的猜测和理论。
为了更好地理解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科学家们仍在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
寒武纪为什么会突然的发生生物物种大爆发?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至今仍被称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的一大悬案,当地球进入寒武纪时,生命物种忽然间就繁盛了起来,从5亿3000万年前开始,大约在2000多万年时间内,门类众多的节肢、腕足、蠕形、海绵、脊索动物等无脊椎动物化石突然出现,但在早期更为古老的地层中,却至今没有找到其祖先化石。
因此这段时期内突然出现的生命物种现象,就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又简称“寒武爆发”。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在地层中有着充分的证据证明,我国云南澄江生物化石群,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化石群和凯里生物化石群,共同构成了世界三大寒武纪页岩型生物化石群(近期发掘的我国湖北宜昌长阳地区的清江生物化石群也属于寒武纪生物群)。
它们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远古海洋生命的壮丽景观和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以丰富的生物学信息为“寒武纪大爆发”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
比如我国云南澄江生物群化石共120余种,分属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腕足动物、鳃曳动物、叶足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脊索动物等十多个动物门,另外还有一些分类位置不明的奇异类群和多种共生的海藻。
这些化石群奇迹般地完好保存了诸多生命物种的矿化骨骼,还保存了大量软体组织印痕,如:表皮、触手、纤毛、眼睛、肠、胃、消化腺、口腔和神经等,甚至有的动物消化道里的食物仍可辨认。
生物学家们对这些动物化石群的不断挖掘和深入系统研究,探索了无脊椎动物中节肢、螯肢和甲壳等动物的起源,证实了现生动物门和亚门以及复杂生态体系起源于寒武纪早期,挑战了自下而上倒锥形进化理论模型,为自上而下的爆发式理论模型提供了化石证据。
那么为什么到了寒武纪初期,地球生命物种会突然出现爆发现象呢?其实本文的开头就说了,这至今是一大悬案,也就是说这个谜题到今天还没有解开,但是生物学家们已经提出了种种假说,比如我国考古生物学领域的陈均远研究员提出的寒武纪生物突变具有极明显的自发性进化行为的设想,该假说认为寒武纪早期生命物种突然遇到了极其适宜生存的时期,地球的温度、湿度、气候、含氧量等都非常适合生命物种生存,因此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生命物种也向着不同的形态特征进化发展,门类开始复杂多样,因此呈现了生命物种大爆发的现象。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对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质疑自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后,社会公众普遍接受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然而,就是这个被恩格斯评价为“已经把问题解答得令人在满意没有了”的生物进化学说,在今天,却遇到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挑战。
寒武纪是地球生命史上最早有明显动物化石记录的时代,距今大约有5.3亿年。
科学家经研究发现,在寒武纪之前,地球上实际并没有复杂的动物,但是到了寒武纪初期,地球的生命存在形式却突然出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样性到多样性的飞跃,动物种类在这一时期像爆炸一样突然大幅度增加,形成所谓的“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1909年,古生物学家华克(W alcott)在加拿大的伯尔基斯岩中,发现多种海洋动物的化石群在寒武纪中期突然大量出现,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不过,直到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的寒武纪化石大部分还是海洋三叶虫等较低等的动物,进入90年代,中国科学家侯先光教授、陈均远教授在云南澄江帽天山的石层中,发掘出许多类不同体型的动物化石,从较低等的海绵、水母、触手类、虫类、各种节肢类,到较高等的半脊索动物(云南虫),共38个门类100多种动物,其年代比加拿大伯尔基斯岩化石群还早1500万年。
澄江化石群涉及当今动物界大多数门类,还包括许许多多现今已经灭绝无法归入现有门类的形状古怪的动物。
澄江化石群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保存精美,保存了诸如动物的肢体、触毛等,连软组织的标本如水母的口部、肠脏、神经等都保存了下来。
澄江化石群在短短300万年的地质时间内,完整记录了大规模动物群突然同时出现的情况,并且完全没有留下任何进化或演变的痕迹。
这一发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提供了较为详实的科学依据,并对达尔文的进化论产生了质疑。
达尔文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中,有两个重要的思想。
一是“物种并非永久不变”①,在地球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新的物种缓慢地在连续的间隔时间内出现”,达尔文推崇“自然界不产生飞跃”的观点,把进化看成是一个稳定、渐变、连续的过程;二是“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从某一种原始类型传下来的”②,达尔文认为,“在它们的胚胎中,同源构造上、残迹的构造上,我们都有明显的证据,可以证明每一界面里的一切成员都是从单独一个祖先传下来的。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证明温度是生物进化的动力达尔文的进化认为,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恩格斯说,“在某一给定的地区的地理、气候等条件的逐渐变化(例如,中亚细亚的变干燥)的情况下,也是一样。
究竟动物和植物成员在那里是否相互压迫,这是无关紧要的;由这些变化决定的有机体的进化过程在照样发生”。
这就是说自然选择有多种因素,但不可能自然选择中的多种因素都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只能有一种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那自然选择中的那种因素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呢?世界上的生物学家们还没搞清楚。
地球膨裂说认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证明温度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地球膨裂说认为,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必须首先搞清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真正原因。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被称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的一大悬案。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自达尔文以来就一直困扰着进化论等学术界。
大约6亿年前,在地质学上称做寒武纪的开始,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在只2000多万年时间内出现了。
这种几乎是“同时”地、“突然”地在2000多万年时间内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等),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的现象,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简称“寒武爆发”。
地球膨裂说认为“雪球地球’冰期后地温急聚升高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真正原因。
“雪球地球”理论认为,地球在距今7.5亿到5.8亿年前曾经经历了一次极其严重而漫长的冰河时代——瓦兰吉尔期。
当时不仅陆地全部被冰川覆盖,海洋表面也被完全冻结,液态水靠来自地球核心的热量支持,存在于1公里厚的冰层下。
如果从太空看,地球完全是一巨大的“雪球”。
“雪球地球”假说最早由美国地质学家约瑟夫·可西文克博士1992年首先提出。
“雪球地球”的假说有哪些根据?第一,地球在距今6亿到8亿年间广泛发育了一层或多层称为“冰积岩”的冰川沉积,它代表了全球性的寒冷气候。
最著名的一次冰期发生在距今6亿年左右,几乎在现今所有大陆上都留下了可靠的记录,地质学上称为瓦伦格冰期。
中科院研究表明寒武纪大爆发始于寒武纪之前中科院研究表明"寒武纪大爆发"始于寒武纪之前中科院研究表明"寒武纪大爆发"始于寒武纪之前新华社记者近日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据介绍,由中国、俄罗斯、英国古生物学者共同组成的团队,在一项最新研究中辨认出,知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并非例如以往所心智那样忽然已经开始于5.4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
根据最新辨认出,寒武纪典型的动物骨骼化石,在前寒武纪晚期就已经发生。
这表明寒武纪大爆发其实已经开始于寒武纪之前。
(图片来源于网络)寒武纪大爆发被称作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的两大悬案,自达尔文以来就一直所苦着科学界。
以往一直指出,在未知大约38亿年的地球生命历史上,绝大多数与现代动物形态基本相同的繁杂多细胞动物,直至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才忽然发生。
而在此之前的前寒武纪末期,曾出现过一次生物小绝种,寒武纪之后的生物与之前的生物在进化上就是间断的、不已连续的。
为何这些繁杂动物能够在5.4亿年前忽然爆发式发生、它们从何演化而去,一直就是未解之谜。
为破解寒武纪大爆发谜团,中科院南古所早期生命研究课题组经过了长达数十年的野外调查。
课题组牵头人朱茂炎在多年地层学研究基础上提出,寒武纪早期一干复杂动物毫无预兆地“突然出现”以及这些生物与此前生物的“毫无关联”,并非事实真相如此,而很可能是地质记录不完整造成的假象。
依据前期文献调研,参予本项研究的科研人员指出,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边远地区的尤多马河上游,可能将具备寒武纪大爆发的新地层证据。
为此,中方研究者联手俄罗斯和英国同行,与西伯利亚本地猎人共同组成了一个联手科考组,在尤多马河上游无人区历时1个多月,对有关地质剖面积极开展了详尽研究和系统取样。
联合研究组在该地区发现了大量化石。
研究表明,以往认为寒武纪大爆发之后才出现的一些动物,在寒武纪之前的地层中就已经出现,并且这些动物与前寒武纪晚期的一些典型动物混生。
从寒武纪演化以来各个时期生物高级程度及生物演化的阶段性寒武纪寒武纪——第一次生物大爆发。
当时出现了丰富多样且比较高级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保存了大量的化石,从而有可能研究当时生物界的状况,并能够利用生物地层学方法来划分和对比地层,进而研究有机界和无机界比较完整的发展历史。
寒武纪是显生宙(Phanerozoic Eon)的开始,标志着地球生物演化史新的一幕。
在寒武纪开始后的短短数百万年时间里,包括现生动物几乎所有类群祖先在内的大量多细胞生物突然出现,这一爆发式的生物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Cam brian explosion)。
带壳、具骨骼的海洋无脊椎动物趋向繁荣,它们营底栖生活,以微小的海藻和有机质颗粒为食物,其中,最繁盛的是节肢动物三叶虫,故寒武纪又称为“三叶虫时代”,其次是腕足动物、古杯动物、棘皮动物和腹足动物,寒武纪的生物形态奇特,和我们现在地球上所能看见的生物极不相同。
寒武纪的生物界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海生藻类为主。
无脊椎动物的许多高级门类如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笔石动物等都有了代表。
其中以节肢动物门中的三叶虫纲最为重要,其次为腕足动物。
此外,古杯类、古介形类、软舌螺类、牙形刺、鹦鹉螺类等也相当重要在潮湿的低地,可能分布有苔藓和地衣类的低等植物,但它们还缺乏真正的根茎组织,难以在干燥地区生活;无脊椎动物也还没有演化出适应在空气中生活的机能。
寒武纪没有真正的陆生生物,大陆上缺乏生气、荒凉一片。
此外,寒武纪还产生了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在很短(地质意义上的很短,其实也有数百万年之久)时间内,生物种类突然丰富起来,呈爆炸式的增加。
它意味着,生物进化除了缓慢渐变,还可能以跳跃的方式进行。
奥陶纪奥陶纪:当时气候温和,浅海广布,世界许多地方(包括我国大部分地方)都被浅海海水掩盖。
海生生物空前发展。
奥陶纪末期发生第一次生物大灭绝。
在奥陶纪广阔的海洋中,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生活着大量的各门类无脊椎动物。
关于物种起源,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会不会推翻进化论?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个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
这篇稿子来自迷。
茫茫宇宙像是一块巨大的黑布,有的只是无边的黑暗和冰冷。
片片的星系群在这黑暗中闪烁着光芒,点缀着这冰冷的黑夜。
让这沉闷的宇宙,显得不是那么死寂。
而在这无数的星系里。
一颗湛蓝色的美丽星球,在永无止境的旋转着。
那就是目前人类所认知的生命体赖以生存的星球------地球。
透过云层,广袤的陆地上,城市遍布,人头涌动。
无艮的草原上,食草动物在成群而有序的迁徙着,猎食者们无息的跟在它们的身后,随时准备着上演一场血腥的生存之战。
远方的海洋里,鱼群在汇聚,在水中形成大片的阴影。
巨大的鲸鱼不时的露出海面,喷出巨大的水柱,海豚在欢跃。
南北极,这里,是白色的世界,只有冰川,冷到似乎连阳光都不愿意光顾。
地球上最苦寒的地方,当然,这是对于人类来说。
北极熊和企鹅就生活在这里。
地球,无时无刻都在孕育生命,上至天空,下至海洋。
陆地上更是每一个角落里都有生命的存在,那么,你是否有想过,地球上870万种生物从何而来?关于生物的起源,人类一直都在探究。
暂且不说地球上870万生物的来源。
单是我们人类自己从何而来,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直至今日,生物起源一说,被大众普遍接受的依然是来自英国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
以至于人类的研究基础都是建立在进化论上。
而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对生物的研究,也更加的透彻。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进化论产生了质疑,进化论认为,生物是为了生存,而不断的改变自身而获得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的能力,从而产生的自然发展。
且列举了许多证据来说明,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
阐述了我们所知的生物,都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演变而来。
随着越来越多的古生物的化石被发现,科学家们也向人们展示了一场生物起源的大推论。
这个推论,很可能会推翻“进化论”。
在5.3亿年前,地球正处于寒武纪时期,这一时期里,曾经进行了一“生物大爆发”。
简述寒武纪生命大爆炸在距今约5.3亿年前一个被称为寒武纪的地质历史时期,地球上突然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不约而同的迅速起源、立即出现。
节肢、腕足、蠕形、海绵、脊索动物等等一系列与现代动物形态基本相同的动物在地球上来了个“集体亮相”,形成了多种门类动物同时存在的繁荣景象。
这就是至今仍被国际学术界列为“十大科学难题”之一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依照传统和经典的生物学理论,即达尔文生物进化认为,生物进化经历了从水生到陆地、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漫长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两个车轮的缓慢滚动逐渐实现的,中国的科学家通过古化石研究向这一权威理论提出了挑战。
在国际上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的“澄江动物群”化石,就为探索“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奥秘开启了一扇宝贵的科学之窗。
1984年7月1日,“澄江动物群”在云南省澄江县首次被发现,这一多门类动物化石群动物类型众多,且十分珍稀地保存了动物软体构造,首次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远古海洋生命的壮丽景观和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以丰富的生物学信息为“寒武纪大爆发”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在有关“寒武纪大爆发"的古生物学研究方面已在国际上取得了领先地位。
不久前,从事“澄江动物群”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陈均远研究员、云南大学侯先光教授和西北大学舒德干教授共同领衔的“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项目因在早期生命演化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荣获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远古的化石群奇迹般地完好保存了生物的矿化骨骼,还保存了大量软体组织印痕,如:表皮、感觉器、纤毛、眼睛、肠、胃、消化腺、口腔和神经等,甚至有的动物好像在临死前还饱餐一顿,消化道里充满着的食物仍可辨认。
中国的科学家们对“澄江动物群”的不断挖掘发现和深入系统研究,探索了脊椎动物、真节肢、螯肢和甲壳等动物的起源,证实了现生动物门和亚门以及复杂生态体系起源于寒武纪早期,挑战了自下而上倒锥形进化理论模型,为自上而下的爆发式理论模型提供了化石证据。
“寒武纪大爆发”奠定生物门类发展基础我国埃迪卡拉生物群的新发现1946年在澳大利亚南部埃迪卡拉山区的砂岩中,发现了距今5.7亿年至5.4亿年的大批奇形怪状的化石。
它们大多扁平状,一般只有几厘米,个别的可达1米以上,它们都是身体没有骨骼,体外无硬壳的柔软躯体。
除了南极洲外,这一新奇的生物群后来在各大洲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现。
对于这个外形十分奇特的生物群,有些学者认为澳大利亚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可分别属于30多个动物物种,如腔肠动物的水母类、水螅类、锥石类、真水母类,环节动物的多毛类及节肢动物等。
另一些学者觉得它们缺乏动物所具有的运动、攫食、消化等器官功能,而应归于半营自养生活的类似植物和菌类,或是一种特殊的生物门类。
更有学者认为它们与后来寒武纪所发现的生物群面貌截然不同,可能代表着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前的一次失败的生物进化过程。
总之,由于这一生物群太特殊,因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和热烈的争论,成为一个未解之谜。
近年来,我国古生物工作者在贵州距今5.6亿年的黑色页岩地层中发现了八臂仙母虫。
这一化石在澳大利亚埃迪卡拉处也被发现了,两者时代大致相当。
科学家认为,我国发现的八臂仙母虫是实体化石,不像埃迪卡拉化石都是痕迹化石,而且这一化石肯定是动物化石的成虫,因为它个体大,外形像底部盘状的圆锥体,其直径大约2-4厘米,这比我国之前发现的最古老的胚胎或卵化石大多了。
它身上有8条侧缘平滑,呈螺旋状向外的旋臂,并非手臂,而是肌肉构造,在它身体外有一层皮膜把它们包裹着,当它在海底缓慢移动时,完全靠这些肌肉收缩来进行的。
它没有口,所以是靠体外皮膜细胞来吸食大量的微生物和藻类,与现代海洋中珊瑚、水母等动物类似,这表明“埃迪卡拉生物群”与后来古生代生物群还是有联系的。
显然,无论是距今6.3亿年和5.8亿年-5.7亿年大量古老的动物胚胎(卵)化石,还是距今5.6亿年“埃迪卡拉生物群”的化石,都代表了新元古代晚期重要的生物进化事件,它们为随之而来的显生宙生物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与达尔文理论摘要:在距今约6亿年前的寒武纪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带壳、具骨骼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化石,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的现象,这一爆发式的生物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它对达尔文的渐进式生物进化理论提出了新的诘难。
本文试图通过归纳近年来古生物学、地质学的发现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解释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成因和机制,总结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与达尔文理论之间的矛盾关系。
关键词:达尔文理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1前言寒武纪大爆发是不可思议的突发性演化事件,大量的化石证据对达尔文进化论提出挑战。
科学家试图解开这个生物巨变的疑谜,作出种种有趣的猜测。
但至今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通过研究丰富的化石信息,科学家们为揭示寒武纪大爆发的谜团提出了种种假说。
陈均远研究员提出寒武纪生物突变具有极明显的自发性进化行为的设想;舒德干教授提出“寒武纪暖水与冷水两大古生物地理分区”的假说等。
但目前还没有一个清晰、证据确凿、令人信服的解释,科学家们也在继续致力于实地考察和研究,以求早日完全解开“寒武纪大爆发”的谜底。
2达尔文及达尔文主义2.1达尔文简介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他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 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生物进化的概念。
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划时代的著作《物种起源》,书中用大量资料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动摇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
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及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2.2进化论2.2.1特创论和目的论中世纪的西方,基督教圣经把世界万物描写成上帝的特殊创造物。
“寒武纪大爆发”与生物进化假说王韵佳,混合班1306,897663606@摘要:几乎所有现生动物门类和已经灭绝了的生物化石,突发式地出现于5 .45 亿年前的寒武纪底界附近,这一事件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
大量的化石证据表明,“寒武纪大爆发”是确有其事的,但其原因和内容有很多可能。
本文着重介绍了含氧量变异说、收成原理说和分子钟说三种广为流传的假说,并探讨了从“寒武纪大爆发”中得到的一些生物进化假说。
关键词:“寒武纪大爆发”,化石,起源与进化,澄江动物群1引言距今约46亿年前,孕育了无数生命的地球诞生了。
而生物圏的进化史则可以追溯到约35亿年前。
从最早出现的没有生命的生物大分子,到最原始的生命蓝藻,再到当今种类繁多、姿态万千的生物五大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我们的生物世界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演化与发展。
从已发现的化石证据来看,生物的进化过程既有渐变也有突变。
一系列寒武纪时期化石群的发现更是对达尔文进化论中的渐变演变观发起了冲击。
2“寒武纪大爆发”与化石证据2.1 “寒武纪大爆发”事件总览在生物演化史中,从38 亿年前地球上产生生命开始, 到此后经历30多亿年的漫长岁月,只发现简单的细菌和蓝绿藻,很少出现多细胞动物化石。
但是在短短(相对于生物进化史而言)200~300 万年的时间,包括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棘皮动物乃至脊索动物等在内的几乎所有现生动物门类和已经灭绝了的生物化石,突发式地出现于5 .45 亿年前的寒武纪底界附近,而在更老的地层却没有其祖先化石的出现。
这一后生动物在较短的地质时期内突然出现和高度分异的事件,古生物学家Cloud形象地称之为“寒武纪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
[5]这些门类的出现是相当整齐的,可以说得上是史无前例、绝无仅有。
它们于早寒武世快速生态扩张,形成以后生动物为主导的海洋生态系统。
同时,还伴随着动物体型增大、形态复杂化和躯体骨骼化过程。
[6]这让我们产生了不少疑问。
长期以来,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的思想, 一直是古生物学界理论框架的重要基石。
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有两个最为重要的理论:一是“物种并非永久不变, 在地球漫长的演化历史中,新的物种在缓慢的连续的时间间隔内出现”。
二是“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从某一种原始类型传下来的。
”[3]也就是说,物种的演化是由许多微小突变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起来的,自然选择导致的进化只是缓慢的渐进过程。
按照这种观点, 从简单的原生生物到数十门类的寒武纪动物化石之间应该有数目极大的过渡环节和中间门类。
在寒武纪之下的地层中, 应该有相当多的不同等级的多细胞化石。
但是迄今为止, 研究得到的化石中只发现简单的细菌和蓝绿藻, 很少有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化石作为过渡物种。
同时,澳大利亚发现的7~ 5.7 亿年前的埃迪卡拉化石动物群中尚无一种可以确认是已知动物的直接祖先[7]。
它们体型奇特,常呈两侧对称的薄饼状和扇形等, 大者直径可达一米,通过增大身体与环境接触面积来获取更多养分,这与寒武纪以后的后生动物门类有很大差别, 很可能是与之平行的姊妹群。
这也就意味着按照目前的化石证据,在地球将近40 亿年的生命史中, 整个进化过程的前30 多亿年非常缓慢, 而生命大型化和多元化全部集中寒武纪时期的地层里, 这就与达尔文关于物种由共同祖先缓慢演化来的理论形成尖锐矛盾,成为古生物学中一个巨大的未解之谜。
2.2 澄江动物群(Chengjiang fauna)澄江动物群由侯先光1984 年发现于云南澄江县的帽天山, 并由张文堂、侯先光(1985)首次报道和命名。
近三十年来,我国古生物学家对澄江生物群进行了持续的化石发掘,发现并研究了寒武纪早期动物20 多个门和亚门一级、近50 个纲的227 个物种,将包括脊索动物在内的大多数现生动物门类的最早化石记录追溯到寒武纪初期,[1]成为“寒武纪大爆发”事件真实性的有力证据。
澄江动物群保存在筇竹寺阶玉案山组中部帽天山页岩段约50 m 厚的地层中,以保存精美的软躯体化石为特征,是典型的布尔吉斯页岩型保存的化石群。
见Figure 1:Figure 1澄江动物群化石2.3遵义动物群(Zunyi fauna)遵义动物群最早由Steiner 和赵元龙等于1998年发现于贵州遵义松林镇以西中南村黑沙坡剖面,1999 年命名为遵义生物群。
遵义动物群目前发现的化石除盘虫类三叶虫(Tsunyid iscus)之外, 还包括软躯体节肢动物Naraoia 、Skioldia、Isoxys、金臂虫、奇虾类的前附肢、软躯体管状化石Cambrorytium以及具壳的Scenella和海绵化石等。
[1]2.4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Burgess shale fossils)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是Walcott 于1909年在加拿大布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布尔吉斯山脉地区发现的。
其地层年代为中寒武世,较澄江动物群稍晚。
化石出现的顶峰期约在5 .15 -5 .25 亿年前,现已报导的属已达120 个左右。
[4]其中大多数在现生生物的常见门类中都能找到它们的代表。
3“大爆发”假说3.1含氧量变异说Berkner 和Marshall于1964提出了“含氧量变异说”,这也是外部环境催化论的代表学说。
该学说认为大气中的氧气含量是主导寒武纪大爆发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大约20亿年前, 由于可进行光合作用的水生原核生物的出现,水圈和大气圈中的自由氧积累和紫外线辐射作用减弱。
大约9-15亿年前真核生物开始出现, 导致大气和水体氧含量的进一步增长及伴随的碳酸盐沉积和二氧化碳含量下降。
全球气温发生变化,冰川不断形成又溶化,海平面也随着上升和下降 (海进和海退),引发地球表面生态环境的多样化和生物类群的急剧分化。
最重要的是, 氧气含量不足是后生动物演化上的一个主要障碍, 当这一障碍消除后, 多细胞后生动物便立即出现, 而且迅速演化。
在寒武纪时期,含氧量增加和环境变化长期积累的效果爆发出来,也就出现了“寒武纪大爆发”这一令人震撼的事件。
但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地质学的支持。
在距今20~10亿年前的沉积岩层中,就含有大量的氧化铁矿层以及被严重氧化的岩石,这说明至少在那时,海水中(特别浅海海域)的氧气含量就已很高了。
而且根据该学说的理论,地球需要十数亿年的时间来积累足够后生动物呼吸的氧气,这也是一处难以让人信服的疑点。
3.2收成原理说(cropping principle)这一学说由Stanley于1973年提出。
该学说认为因小型植食性掠食动物的出现而导致的生态革命是寒武纪大爆发的主要诱导因素。
而“群落”是寒武纪大爆发生命演化的主角,关键在于演化出能够“收拾”藻类的植食性单细胞原生生物。
寒武纪大爆发实际上是一场生态革命。
[11]寒武纪之前, 持续30亿年之久的海洋生物中只有简单的初级生产者。
由于没有掠食者, 整个前寒武纪生物群的组成极为单调,群落的发展受到限制。
而一旦出现这些捕食者, 便有机会为初级生产者产生新的空间, 于是更多的、更高层次的生产者和捕食者便演化出来了。
整个生态体系的金字塔不论朝上朝下,都能大肆地爆发繁衍。
[12]这一学说的确解释了一些问题,但“寒武纪之前, 持续30亿年之久的海洋生物中只有简单的初级生产者”这一论断证据并不充分,例如前寒武纪的埃迪卡拉生物群也是动物群。
而且也不能充分解释为何后生动物的门类会如此整齐地在寒武纪出现这一问题。
3.3分子钟假说1962 年,Zuckerkandl 和Pauling提出了分子钟假说, 认为不同生物类群间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变异速率基本保持恒定,即氨基酸序列的差异随着它们分歧时间的增大而加大,二者存在着一种线性关系。
后来发现,DNA 分子,特别是一些编码蛋白质和rRNA 的结构基因也具有这种规律。
近十几年来, 许多研究者开始尝试通过DNA分子证据来推测后生动物主要类群的分异, 也就是通过现生动物类群的分子系统学和分子钟的研究来界定前寒武纪后生动物谱系发生的时间。
1996年,Wray et al依据不同动物类群的化石记录作参照, 选择了后生动物的几个不同门类(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中的7 个不同基因(编码核糖体RNA小亚基的18S RNA基因、编码ATP酶6亚基的基因、细胞色素C基因、编码细胞色素C氧化酶I 和II亚基的基因、血红蛋白基因和编码NADH 脱氢酶I亚基的基因)并研究各类群间的分歧时间。
[13]结果表明,所有无脊椎动物门类和脊索动物的分歧时间约为12亿年前, 棘皮动物与脊索动物的分歧约在10亿年前,这与“寒武纪大爆发”是不符的。
另外, 他们还通过对原核生物、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和这几类后生动物的上述基因进行了相对速率检验, 结果发现它们的的变异速率大体一致。
也就是说,后生动物一定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前寒武纪演化时期,而不是在寒武纪突然爆发出来的。
后来陆续又有诸多学者根据分子钟假说进行了多次试验和检测,由于化石记录参照点边界的确定可能存在一些差错,建立的分子钟也可能是不精确的,得到的结果各不相同,但都表明后生动物的谱系演化至少始于6.0亿年前, 且很可能更长。
因而这一假说认为,所谓的“寒武纪爆发”只是化石记录的自然属性、生物矿化作用以及生物体制结构多样化的表现而已, 而绝非是门一级乃至纲一级生物类群谱系发生的反映。
[4]至于6亿年前的地层中始终未见后生动物的祖先化石出现的原因,最令人信服的解释是在前寒武纪后生动物的早期演化阶段, 它们的身体可能都极其微小,达到毫米级,以至于难以在海底沉积物中保存化石或活动遗迹。
寒武纪底界的所谓“爆发”,实际上只是记录了它们体积的快速增大及其伴随的矿化外壳的形成。
这一假说尚且需要确切的化石证据来证明,且分子钟的误差较大,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来佐证。
最重要的是,即使这一假说成立也不能否定“爆发”这一事实,只是改变了其内容和意义。
4从“寒武纪大爆发”看生物进化4.1“一幕式”假说该假说由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古尔德提出,是古尔德与艾垂奇共同提出的“间断平衡论”(该理论认为生命演化不仅存在渐变,而且更多的表现为突变)的延伸和放大。
“一幕式”假说强调“寒武纪大爆发”的突发性和瞬时性,因此国内外一些学者根据出土化石的年份认为寒武纪大爆发导致了几乎所有动物门类同时产生,甚至推测寒武纪大爆发持续的时间极短(百万年级)。
这一假说认为,生物的进化不像达尔文所言是一个缓慢的连续渐变积累过程,而是长期的稳定与短暂的剧变交替的过程,从而在地质记录中留下许多空缺。
生物的进化并非总是渐进的,而是渐进与跃进并存的过程,“寒武纪大爆发”正是生物进化史中一次令人惊叹的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