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57.00 KB
- 文档页数:4
•课程介绍与目标•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软件应用技能•网络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目录•数据库管理系统入门知识•编程语言初步了解与体验•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目的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01提高学生信息素养02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03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01能力目标02素质目标03课程安排与时间课程安排课程时间计算机发展历程计算机发展趋势未来计算机展望030201计算机发展历程及趋势计算机系统组成与结构计算机硬件系统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
计算机软件系统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计算机系统结构冯·诺依曼结构、哈佛结构等。
操作系统简介及分类操作系统定义操作系统分类常见操作系统图文混排学习Word 中的图片插入和编辑功能,如裁剪、调整亮度对比度等;掌握文本框、艺术字等对象的插入和编辑方法,实现图文混排效果。
文字输入与编辑掌握Word 中的文字输入方法,包括快速输入、特殊符号输入等;学习文字的基本编辑操作,如复制、粘贴、撤销等。
格式设置与排版学习Word 中的格式设置功能,包括字体、字号、颜色、对齐方式等;掌握段落排版技巧,如首行缩进、行距调整等。
表格制作与编辑了解Word 中表格的创建方法,学习表格的编辑技巧,如合并单元格、调整行高列宽等;掌握表格内数据的排序和计算功能。
Word 文字处理软件功能及使用技巧Excel电子表格软件功能及使用技巧工作簿与工作表基本操作了解Excel工作簿和工作表的概念,掌握新建、打开、保存工作簿的方法;学习工作表的基本操作,如重命名、复制、删除等。
数据输入与编辑学习Excel中的数据输入方法,包括快速填充、数据验证等;掌握数据的编辑技巧,如查找替换、定位条件等。
公式与函数应用了解Excel中的公式和函数概念,学习常用函数的使用方法,如求和、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掌握公式复制与填充的方法。
数据排序、筛选与分类汇总学习Excel中的数据排序功能,包括单列和多列排序;掌握数据筛选方法,如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了解分类汇总功能及应用场景。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第一讲(五篇材料)第一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第一讲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第一讲第一章电脑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课,也是一门学习计算机的启蒙课程,是学习其它计算机课程的基础。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信息化的核心是计算机枝术。
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仅能帮助我们解决专业中遇到的问题,而且还能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提高整体素质,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拓展思维方面的作用,将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第一讲计算机文化的概念和计算机的发展简史Φ教学内容1.计算机文化的概念2.电子计算机诞生之前的状况3.第一台电子计算机4.计算机发展 5.计算机的分类 6.计算机的特点7.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8.第五代电子计算机 9.新一代电子计算机10.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领域Φ目的要求了解“计算机文化”一词的来源,理解计算机文化的内容。
了解电子计算机诞生之前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识记各代计算机的特点、现代计算机的分类和特点。
了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趋势、第五代电子计算机、新一代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Φ教学重点计算机文化的内容。
各代计算机的特点、现代计算机的分类和特点。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趋势、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Φ教学难点计算机与文化相联系。
1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李亚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第一讲Φ讲授内容一、计算机文化的概念1.计算机文化一词的由来计算机文化一词起源于1981年召开的第三次世界计算机教育会议(World Conference on Computer in Education ,3rd ,1981,简称WCCE’81)。
当时,微型机的发展正处在起步阶段,一批与会学者高瞻远瞩,预见计算机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呼吁人民要高度重视计算机知识的教育,在这次会议上,人们首次使用了“计算机文化”(Computer Literacy)一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全部教案第一节:计算机基础知识概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 011.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应能够:- 理解计算机的定义及其基本组成部分;- 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包括输入、处理、输出和存储;-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2. 教学重点- 计算机的定义和基本组成部分;-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3. 教学难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其工作原理的深入理解。
4. 教学过程(1)引入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无处不在,并且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发挥着作用。
那么,你知道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吗?本课将带领我们一起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2)计算机的定义计算机是一种用于处理和存储数据的电子设备。
它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
硬件包括中央处理器、内存、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存储设备等组件。
软件则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编程语言等。
(3)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 中央处理器(CPU):负责执行指令和进行数据处理的核心部件。
- 内存(Memory):用于临时存储数据和程序的地方。
- 输入设备:用于将外部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如键盘、鼠标等。
- 输出设备:用于将计算机处理后的数据输出到外部,如显示器、打印机等。
- 存储设备:用于永久保存数据和程序的设备,如硬盘、光盘等。
(4)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输入:通过输入设备将外部数据输送到计算机中。
- 处理:中央处理器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
- 输出:将处理后的数据通过输出设备展示给用户。
- 存储:将重要的数据和程序保存到存储设备中,以备后续使用。
(5)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计算机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
第一台计算机只能进行简单的计算任务,而现在的计算机拥有强大的处理能力和巨大的存储容量。
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包括科学研究、商业管理、医疗保健等。
5.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计算机的定义、基本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了解到计算机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
2、使学生熟练掌握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系统设置等。
3、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和演示文稿制作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包括网络浏览、信息搜索和电子邮件的使用。
5、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了解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和网络安全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Windows 操作系统的操作技巧,如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
(2)办公软件中 Word 的排版、Excel 的函数运用和 PowerPoint 的设计制作。
(3)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应用。
2、难点(1)Excel 复杂函数的理解和应用。
(2)PowerPoint 中动画效果和切换效果的合理搭配。
(3)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和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对相关概念有清晰的认识。
2、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
3、实践法: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4、讨论法:组织学生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设备1、计算机教室,配备足够数量的计算机。
2、投影仪,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演示操作。
3、网络连接,以便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和资源搜索。
五、教学过程1、导入(约 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计算机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实例,如智能家居、在线办公、电子商务等,引起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计算机应用基础。
2、计算机基础知识讲解(约 20 分钟)(1)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从第一代计算机到现代的微型计算机,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
(2)讲解计算机的组成结构,包括硬件(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显示器、键盘等)和软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一. 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基本知识3. 学会使用常见的办公软件进行文档处理和数据处理4. 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二. 教学内容1. 计算机应用基础概述a.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定义和作用b. 计算机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c. 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d.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概念2. 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a. 中央处理器(CPU)的原理和功能b. 内存和存储器的区别和功能c.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和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的功能和使用d. 主板和扩展卡的作用和类型3. 计算机软件基础知识a. 操作系统的作用和种类b. 常见的办公软件介绍(如Microsoft Office、OpenOffice)c. 数据库软件和图形处理软件的介绍d. 简单介绍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4. 办公软件的应用a. 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常用功能b. 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常用功能c. 演示文稿软件的基本操作和设计技巧d. 邮件和日历管理软件的使用5.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a.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组成b.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作用和常用功能c. 使用数据库软件创建表格、查询数据和生成报表d. 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6. 图形处理软件的基本应用a. 图形处理软件的概念和作用b. 常用的图像格式和图像编辑技巧c. 使用图形处理软件进行图片的剪裁、调整和修复d. 通过图形处理软件设计简单的图标和插图7. 编程语言与开发工具的简介a. 常见的编程语言及其特点b. 开发工具的概念和作用c. 使用开发工具进行简单的代码编写和调试d. 介绍常用的编程语言学习资源和开发环境三. 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示范操作,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概念和操作方法。
2. 实践操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计算机应用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1 计算机概述介绍计算机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分类讲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1.2 计算机硬件介绍中央处理器(CPU)、内存、硬盘等硬件设备讲解计算机启动和关闭的流程1.3 计算机软件介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概念讲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第二章:文字处理软件2.1 文字处理基础介绍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和界面布局讲解输入、编辑、格式化文本的方法2.2 制作文档讲解创建、保存、打开文档的方法介绍文本排版、插入图片、插入页眉页脚等技巧2.3 表格和公式讲解在文字处理软件中创建表格、调整表格格式的方法介绍如何在文档中插入和编辑公式第三章:电子表格软件3.1 电子表格基础介绍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功能和界面布局讲解数据输入、编辑、格式化的方法3.2 数据处理讲解排序、筛选、分类等数据处理方法介绍公式和函数在电子表格中的应用3.3 数据分析讲解制作图表、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的方法介绍如何利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分析第四章:演示文稿软件4.1 演示文稿基础介绍演示文稿软件的基本功能和界面布局讲解创建、保存、打开演示文稿的方法4.2 设计幻灯片讲解选择和自定义幻灯片的主题、背景、字体等样式介绍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图表、动画等元素的方法4.3 演示文稿放映与发布讲解设置演示文稿的切换效果和动画效果介绍放映演示文稿、保存为视频文件和发布到网络的方法第五章:网络与信息安全5.1 计算机网络基础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和拓扑结构讲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5.2 网络安全讲解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和网络攻击的防范措施介绍个人信息保护和网络安全意识的重要性5.3 信息安全讲解密码学的基本原理和加密技术介绍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在信息安全中的应用第六章:图像处理软件6.1 图像处理基础介绍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和界面布局讲解图像的格式、编辑工具和基本的图像调整方法6.2 图像编辑与调整讲解选择和裁剪图像、调整亮度、对比度、色彩平衡等方法介绍图像的修饰工具,如橡皮擦、图章、涂抹工具等6.3 图像特效与滤镜讲解应用图像特效、调整图像的饱和度、色调、锐化等方法介绍滤镜的效果应用和自定义设置第七章:电子邮件与通讯工具7.1 电子邮件基础介绍电子邮件的发送、接收、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讲解电子邮件客户端软件的使用和电子邮件地址的格式7.2 通讯工具的使用介绍即时通讯软件和社交媒体的基本使用方法讲解网络会议和视频通话的技巧7.3 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讲解电子邮件的安全传输和隐私保护措施介绍防止网络诈骗和垃圾邮件的方法第八章:数据库基础8.1 数据库概述介绍数据库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分类讲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8.2 创建和管理数据库讲解创建数据库、表、查询和报告的方法介绍数据库的简单操作和数据维护策略8.3 数据查询与分析讲解SQL语言的基本查询语句和高级查询技巧介绍数据排序、分组、聚合函数等数据分析方法第九章:编程基础9.1 编程语言概述介绍常见的编程语言类型和特点讲解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结构9.2 算法与逻辑讲解算法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算法类型介绍编程中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方法9.3 简单编程实践讲解使用编程语言编写简单的程序介绍编程中的调试技巧和代码优化方法第十章:计算机伦理与法律10.1 计算机伦理讲解计算机伦理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介绍网络礼仪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10.2 计算机法律法规讲解网络安全法律、隐私保护法律的基本内容介绍计算机犯罪的法律责任和维权途径10.3 法律责任与道德教育讲解违反计算机伦理和法律的法律后果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计算机硬件补充和说明:硬件是计算机系统的实体部分,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硬盘等。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教案一、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
(2)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件及其功能。
(3)让学生熟悉计算机的操作界面和基本操作。
2. 教学内容(1)计算机的发展史。
(2)计算机的硬件组成部件:CPU、主板、内存、硬盘、显卡等。
(3)计算机的操作界面:桌面、任务栏、开始菜单等。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4. 教学过程(1)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史。
(2)讲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部件及其功能。
(3)演示计算机的操作界面和基本操作。
(4)让学生实践操作,熟悉计算机的操作界面和基本操作。
二、第2章:Windows操作系统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与启动。
(2)使学生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的界面布局与操作。
2. 教学内容(1)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与启动。
(2)Windows操作系统的界面布局:桌面、任务栏、开始菜单等。
(3)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窗口操作、文件管理、系统设置等。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4. 教学过程(1)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与启动。
(2)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界面布局与操作。
(3)演示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4)让学生实践操作,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三、第3章: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10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Word 2010的启动与退出。
(2)使学生熟悉Word 2010的界面布局与基本操作。
(3)培养学生运用Word 2010进行文字处理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Word 2010的启动与退出。
(2)Word 2010的界面布局:栏、菜单栏、工具栏、状态栏等。
(3)Word 2010的基本操作:创建文档、编辑文本、设置字体与段落等。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教案一、课程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和应用软件使用能力。
通过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信息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组成结构;2.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巧,包括操作系统的使用、文件管理和网络操作;3.熟练使用常见的办公软件,如文字处理、表格分析和演示文稿制作等;4.了解常见的网络概念和网络应用,并能够安全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5.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组成结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概念及功能2. 操作系统与文件管理•常见操作系统的特点和使用方法•文件系统的组织和管理•文件的创建、复制、移动和删除等操作3. 办公软件应用•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和格式设置•表格分析软件的数据输入和分析功能•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幻灯片设计和展示技巧4. 网络概念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常见网络协议和通信方式•网络资源的安全合理使用5. 信息素养与创新意识培养•信息检索和评估的基本方法•网络信息的筛选和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实践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给学生传授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
2.实践操作:在计算机实验室或电脑教室,由学生动手操作实际应用软件,熟悉并掌握基本技能。
3.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提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教材和参考资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杂志•互联网相关学术论文和资料六、教学评估与考核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作业完成情况等。
2.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于整个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进度安排•第1-2周:计算机基础知识•第3-4周:操作系统与文件管理•第5-6周:办公软件应用•第7-8周:网络概念与应用•第9-10周:信息素养与创新意识培养•第11-12周:复习巩固和期末考试八、教学辅助手段•计算机实验室或电脑教室•投影仪和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和在线教学平台以上是《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教案》的详细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其信息化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教案
时间:3月15日星期四上午第一节
班级:11学前1班
地点:机房2
主讲教师:赵浩然
教学课题:Excel工作表中的数据筛选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数据的筛选方法(自动筛选及高级筛选),并能应用于
实际工作中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对数据进行筛选
教学难点:如何用高级筛选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筛选
教学方法:演示法、实验法、任务驱动法
实验及教具:实例、多媒体
教学课时:第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分组,测试FTP,下载上课材料(5分钟)
复习:完成总分和平均分计算,为新课准备数据。
(各小组长检查本组成员完成情况)
二、引入新课:(利用学生上学期学习成绩表)
如何在大量的数据中查找符合我们条件的记录呢?(展示课题“数据筛选”)(一)自动筛选
1、教师演示(5分钟):请找出成绩表中的语文成绩大于85分或不大于70
分的同学。
操作步骤:
第一、单击数据区域任何一个单元格
第二、单击“数据”菜单“筛选”命令的“自动筛选”项,数据表的每个字段名旁边出现下拉按钮“▼”,单击“语文”字段的下拉按钮“▼”,在出现的下拉列表中选择“自定义”,在对话框中选择“大于”,输入“85”;选择单选按钮“或”,在第二个条件框输入“小于等于”,输入“70”,单击“确定”。
很明显筛选后的结果远少于原先的记录。
2、学生操作,完成第一、二个任务,教师检查完成情况,进行点评。
(10分钟)
任务一:请在成绩表中的查找出自己的成绩。
任务二:请找出成绩表中的计算机成绩大于70分且小于85分的同学。
(请学生自主学习并思考如何利用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进行筛选数据,小组协作完成。
)
(二)高级筛选
设问:当查找的条件比较多时,该用什么样的查找方式比较方便呢?(高级筛选)
1、教师演示:(6分钟)
请找出符合三好生条件的同学:各科成绩都及格,平均分在75分以上,语数英单科成绩在70分以上,操作等级为优,德育积分在90分以上。
并在A50为左上角单元区域。
操作步骤:
第一、创造条件区域,在数据表后插入三个空行。
所有的条件必须在其相应的字段列来输入。
同时,条件值必须在同一行(如图-1所示的C48:S49区域
即为创建的条件区域。
图-1
第二、单击数据区域任一单元格,单击“数据”菜单“筛选”命令的“高级筛选”项,出现如图-2所示的高级筛选对话框。
图-2
第三、将对话框进行设置,“方式”栏中选择“将筛选结果复制到其他位置”,在列表区域”栏中指定数据区域,可以直接输入“$A$1:$S$46”,也可以单击“列表区域”选项框的折叠按钮,然后在数据表中选定数据区域。
用同样的方法在“条件区域”指定条件区域$C$48:$S$49,在“复制到”栏指定结果存放区域$A$51,如图-3所示,单击“确实”按钮,得到最后所要的筛选结果。
图-3
2、学生操作(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教师完成情况,个别点评)(10分钟)
任务三:请找出符合市三好生条件的同学:各科成绩都不低于70分,平均分在80分以上,语数英单科成绩在75分以上,操行等级为优,德育积分在90分以上。
在原有区域显示结果
三、填写评价表(小组评议和个人评议)(5分钟)
总结:(3分钟)
根据本节课得出结论,当筛选条件针对一个字段时,用自动筛选比较快,当筛选条件针对多个字段时,用高级筛选比较合适,在实际工作中碰到此类操作时认真考虑,选择合适的方法达到目标;当大家在使用高级筛选时,应注意条件区域的创建。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表扬突出,指出不足。
布置作业:
思考:如何用筛选查找出操作等级是优或良,平均分大于75,各科成绩都在70分以上同学。
(比较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的操作)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