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4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教案设计(优秀5篇)计算机教案1学生甲:媒体指的是能够传递信息的物体。
过去,媒体传递信息的功能比较单一。
例如电话之能够传递声音,电报只能传递文字信息。
当今人们希望有一种具有“十八般武艺”的设备,能够传递多种信息。
这样的设备被称之为多媒体。
学生乙:作者运用中国的“媒人”的作用来举例说明了什么叫媒体,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教师追问:在你的家庭中有哪些多媒体呢?学生丁:可以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还可以上网……现在还有许多的多媒体家庭中还没有,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的。
思考题四学生甲:作者通过人体各种器官与大脑的关系的阐述,说明了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正如人的大脑与各器官的关系一样。
学生乙: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
说明方法。
把电脑比成了“司令部”,说明了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使我们了解了电脑的重要作用。
思考题五学生甲:电子计算机发展的速度相当快,差不多每十年就产生一代新的电子计算机。
计算机的发展会越来越神。
学生乙:具有多功能的电脑的用途非常广泛。
作者运用了列举的方法,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电脑的重要作用。
学生丁:多媒体电脑功能巨大。
作者运用了一句谚语概括地说明“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不用走出家门,就能够了解天下发生的一切事情。
5、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容。
二、思维拓展练习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计算机发展的进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能够神到什么程度呢?请你展开大胆的想象,设计出新型的电脑。
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草图画在纸上。
2、朗读课文。
汇报交流。
附:板书设计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教案点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的功能越来越多了。
拥有电脑的家庭也越来越多了,电脑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
通过认真阅读课文和交流,学生能比较轻松地了解课文中向我们介绍的有关计算机的知识。
教师在第二课时用了较充裕的时间安排学生之间互相介绍自己用计算机操作方面的知识演示给大家,并展示了自己使用电脑制作的作品,这样做,激发了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欲望,使计算机真正为我们服务。
计算机基础教案计算机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计算机的分类等。
2. 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3. 能够使用操作系统进行基本操作,比如文件管理和软件安装等。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2.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3. 计算机的分类4.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概念和功能5.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计算机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2.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10分钟)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从早期的计算工具到现代的个人计算机,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和技术的进步。
3.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15分钟)讲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包括输入、处理、输出和存储等基本原理,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是如何运行的。
4. 计算机的分类(15分钟)介绍计算机的分类,包括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和个人计算机等,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5.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0分钟)讲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包括主机、外部设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6.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25分钟)介绍常见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包括文件管理、软件安装、系统设置等,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熟悉操作系统的界面和常用功能。
7. 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作文。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学生完成的作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 学生在操作系统基本操作环节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延伸: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可以延伸教学内容,如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等。
计算机基础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计算机概述1.1 计算机的发展史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从最早的计算工具到现代计算机的诞生。
讲解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如电子管时代、晶体管时代、集成电路时代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1.2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解释计算机的定义,即能够执行预定义的算术或逻辑运算,并处理数据的设备。
讲解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如中央处理器(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等。
1.3 计算机的分类与应用介绍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如个人计算机、服务器、超级计算机等。
讲解计算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科学研究、工业生产、教育等。
第二章:操作系统2.1 操作系统的概念与功能解释操作系统的定义,即管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程序集合。
讲解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如资源管理、用户界面、程序管理等。
2.2 常见操作系统简介介绍Windows、macOS、Linux等常见操作系统的特点与使用场景。
讲解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差异与优缺点。
2.3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讲解如何启动与关闭计算机。
介绍如何使用文件管理器、桌面环境、应用程序等。
第三章:计算机网络3.1 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即通过通信链路连接多台计算机的系统。
介绍计算机网络的组成部分,如网络接口卡、路由器、交换机等。
3.2 网络协议与网络分层模型讲解网络协议的概念,即计算机网络中通信的规则与标准。
介绍常见的网络分层模型,如OSI模型与TCP/IP模型。
3.3 网络的基本操作与安全讲解如何连接网络,如通过有线连接、无线连接等方式。
介绍网络安全的常见问题与防护措施,如防火墙、病毒防护软件等。
第四章:计算机软件4.1 软件的概念与分类解释软件的定义,即用于控制计算机硬件与执行特定任务的程序。
讲解软件的分类,如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编程语言等。
4.2 常用软件简介介绍常用软件的功能与使用场景,如文本编辑器、图像处理软件、办公软件等。
讲解如何安装、使用与卸载软件。
4.3 软件的开发与维护讲解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如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教案一、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
(2)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件及其功能。
(3)让学生熟悉计算机的操作界面和基本操作。
2. 教学内容(1)计算机的发展史。
(2)计算机的硬件组成部件:CPU、主板、内存、硬盘、显卡等。
(3)计算机的操作界面:桌面、任务栏、开始菜单等。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4. 教学过程(1)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史。
(2)讲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部件及其功能。
(3)演示计算机的操作界面和基本操作。
(4)让学生实践操作,熟悉计算机的操作界面和基本操作。
二、第2章:Windows操作系统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与启动。
(2)使学生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的界面布局与操作。
2. 教学内容(1)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与启动。
(2)Windows操作系统的界面布局:桌面、任务栏、开始菜单等。
(3)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窗口操作、文件管理、系统设置等。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4. 教学过程(1)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与启动。
(2)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界面布局与操作。
(3)演示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4)让学生实践操作,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三、第3章: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10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Word 2010的启动与退出。
(2)使学生熟悉Word 2010的界面布局与基本操作。
(3)培养学生运用Word 2010进行文字处理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Word 2010的启动与退出。
(2)Word 2010的界面布局:栏、菜单栏、工具栏、状态栏等。
(3)Word 2010的基本操作:创建文档、编辑文本、设置字体与段落等。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教案用纸教案用纸案,那就是手动攒机,将攒机单展示出来,并解读其配置的各个指标。
⑶学生兴趣逐步提高。
(5分钟)基础知识计算机的普及已达到高峰,在同学们的生活中琳琅满目的计算机市场是我们学习的好去处,同学们在购买计算机时,应多考察市场,多查看硬件的发展趋势,并具备认识计算机硬件的能力。
学习目标微型计算机的实体部件构造非常巧妙,实物真实环境拆装讲解,让读者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各部件及功能使用。
知识与技能主板主板也叫系统板或母板,在个人计算机诞生的20多年来,主板一直是个人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中主要组件包括:CM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高速缓冲存储器、内存插槽、CPU插槽、键盘接口、软盘驱动器接口、硬盘驱动器接口、总线扩展插槽(ISA、PCI等扩展槽)、串行接口(COM1、COM2)、并行接口(打印机接口 LPT1)等。
展示实物主板,讲述主板在计算机中存在的重要性,及其主板的结构组成,让学生认识其内部结构。
(5分钟)CPU中央处理器(CPU)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是计算机中执行处理数据指令的器件,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两大部分。
1. CPU的速度与主频所谓CPU的主频即CPU能够适应的时钟频率,或者说是CPU产品的标准工作频率,它等于CPU在一秒钟内能够完成的工作周期数。
2. CPU的字长字长是指CPU在一次操作中能处理的最大数据单位,它体现了一条指令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
能够处理的数据的位数是中央处理器性能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回顾上节课所讲中央处理器的知识,结合CPU的内部构造,加深知识,讲解其重要的指标的同时,让学生亲身感受并安装CPU,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
(5分钟)内存储器存储器主要从3个方面来衡量其性能:内存容量、存取周期、读/写时间。
1.内存储器内存储器又叫内存或者主存储器,它与CPU一起构成计算机主机。
内存可以被CPU直接访问,用来存放当前正在使用的或随时要使用的程序或数据。
内存储器按其工作特点可分为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y, ROM)和随机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 RAM)。
教案计算机基础教案标题:计算机基础教案目标:1. 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功能和作用。
2.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开机、关机、文件管理等。
3.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基本的文字处理和数据处理。
教学重点:1. 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功能。
2.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
3. 计算机在文字处理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功能的理解和掌握。
2. 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提升。
3. 计算机在文字处理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计算机设备和投影仪。
2. 相关的教学软件和资料。
3. 实例演示材料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如计算机的定义、用途等,并与学生分享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步骤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讲解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包括硬件和软件的概念和功能。
2. 介绍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开机、关机、文件管理等。
3. 解释计算机在文字处理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步骤三:实例演示(20分钟)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展示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例如:1. 开机、关机和重启计算机。
2. 文件的创建、保存和删除。
3. 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操作,如字体设置、排版等。
4. 数据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操作,如数据输入、排序等。
步骤四:练习与巩固(15分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巩固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步骤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并鼓励学生进一步拓展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如学习更多的软件操作技巧或进行相关项目的实践。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计算机领域的新知识和技术。
2. 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推荐书籍,帮助学生深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例演示和练习中的操作情况,评估其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计算机基础教案(完整版)第一章:计算机概述1.1 计算机的定义及意义1.1.1 计算机的定义计算机是一种能够根据输入的指令,自动执行指定计算任务的电子计算设备。
1.1.2 计算机的意义计算机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存在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和高效。
1.2 计算机的分类1.2.1 按处理器的不同分类•单处理器计算机•多处理器计算机1.2.2 按用途的不同分类•个人计算机•服务器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1.3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1.3.1 计算机的五大组成部分•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控制器1.3.2 计算机的计算过程计算机的计算过程分为取指令、执行指令、存储结果三个部分。
第二章:计算机的数据表示2.1 二进制数及其运算2.1.1 二进制数的定义二进制数是只包含0和1两个数字的数。
2.1.2 二进制数的运算•二进制数的加法•二进制数的减法•二进制数的乘法•二进制数的除法2.2 十六进制数及其转换2.2.1 十六进制数的定义十六进制数是由09,A F这16个数字组成的数。
2.2.2 相关计算公式•二进制数转换为十六进制数:先将二进制数每四位一组转换为十六进制数。
•十六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将每个十六进制数转换为四位二进制数。
2.3 字符编码2.3.1 字符编码的定义字符编码是将字符转换为计算机内部能够识别的数字编码。
2.3.2 常见的字符编码类型•ASCII码•Unicode编码第三章:计算机的存储器3.1 存储器的层次结构3.1.1 存储器的分类•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3.1.2 存储器的层次结构•寄存器•高速缓存•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3.2 主存储器的组成和特点3.2.1 主存储器的定义主存储器是计算机中最重要、最基本、最主要的存储设备。
3.2.2 主存储器的组成•存储单元•存储地址•存储方式3.3 辅助存储器的分类和特点3.3.1 辅助存储器的分类•硬盘•光盘•U盘•固态硬盘3.3.2 辅助存储器的特点•容量大•访问速度慢•价格便宜第四章: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4.1 计算机的输入设备4.1.1 键盘键盘是计算机最常用的输入设备之一,用于输入各种数据、指令和命令。
计算机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该计算机课程教案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安排,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常用操作和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和创新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基础支持。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基本概念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建立基础概念。
2. 计算机硬件介绍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包括中央处理器、内存、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硬件的工作原理。
3. 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介绍不同操作系统和常用应用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系统和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设置和使用。
4. 互联网和网络安全介绍互联网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应用,以及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和维护网络安全的意识。
5. 编程基础与算法介绍编程基础的知识和常用编程语言,帮助学生理解编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递计算机知识和理论,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2. 实例演示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例,向学生展示计算机的应用场景和操作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 群体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合作学习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4. 实践操作给予学生一定的实践任务,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在课堂上进行小测验或练习,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践任务定期布置实践任务,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实践操作,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课程作业布置课程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对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资料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计算机教材,包括基础教材和辅助阅读资料,提供给学生参考。
2. 多媒体工具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工具和软件,更新教学内容和呈现形式,丰富教学过程。
计算机基础教案教案标题:计算机基础教案教案目标:1.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学习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组成和功能。
3.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常见应用软件的使用。
4.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并提高计算机操作和故障排查能力。
教材:1.教材名称:《计算机基础》2.教材来源:教育出版社3.教材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组成和功能。
2.难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应用软件的使用技巧。
教学准备:1.计算机教室或者提供足够的电脑设备。
2.教学投影仪。
3.教辅资料,如PPT、视频等。
4.实例演示材料。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例如:学生们是否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软件应用?步骤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如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含义。
2. 介绍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包括内存、硬盘、显示器等。
3. 解释计算机软件的类型和作用,如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4. 重点讲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如Windows操作系统的启动、关机、文件管理等。
步骤三:互动讨论(15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让学生们就所学内容提出问题或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经验。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步骤四:实例演示(20分钟)1.通过PPT或者投影仪展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具体操作步骤,例如文件的创建、复制、粘贴等。
2.以具体应用软件为例,演示其基本使用方法,如文字处理软件的排版、图像处理软件的编辑等。
步骤五:练习与巩固(15分钟)1.提供一些练习题或操作指导,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或练习。
2.监督学生操作过程,针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进行指导和解答。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袁涛授课对象:机电工程系2011级学生
时间:2011年12月8日星期四上午一、二节
课题:excel中数据的基本处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些常见函数的使用方法
2、会对一组数据排序、筛选
(二)过程与方法
1、锻炼学生恰当、自如地使用函数的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3、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课堂,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学生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通过利用EXCEL工具软件制作出数据图表,提升学生对使用计算机软件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1、基本函数的使用方法
2、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
三、教学难点:
1、用公式进行计算
2、高级筛选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工作簿、工作标的基本操作和数据的格式化,然而在我们学习和工作中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我们接下来一些常见函数的使用和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
(二)实例引课
实例:
1、基本函数的使用
(1)讲述Sum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演示使用sum函数求和(附带讲述自动求和);
(2)讲述Average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演示使用average函数求平均值;
(3)讲述Max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演示使用max函数求最高分;(4)讲述Min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演示使用min函数求最低分。
2、如何用公式对数据进行相应的计算
3、数据的排序和筛选
(1)排序
功能:按要求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
操作步骤:选定将要排序的数据区域→数据菜单→选择关键字和排序方式
演示:对实例进行排序操作
(2)数据的筛选
功能:按要求把符合条件的数据筛选出来
自动筛选:选定所要筛选的数据→数据菜单→筛选→自动筛选→筛选项目→筛选条件
演示对实例进行自动筛选
高级筛选:数据菜单→筛选→高级筛选→筛选方式→列表区域(所要筛选的数据区域)→条件区域→筛选结果所放区域
演示对实例进行高级筛选
(三)学生练习
结合上节课和本节课的内容,按要求对下列数据进行处理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Sum、Average、Max、Min这5个函数以及数据的筛选和排列,知道了如何使用电脑快速的对数据进行一些基本的处理,也增强了我们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七、作业:
P.150
操作题: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