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97.75 KB
- 文档页数:1
乙型脑炎灭活疫苗接种反应分析及其预防发表时间:2015-03-09T14:08:33.5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底29期供稿作者:朱雪琴[导读] 乙型脑炎主要感染人群为儿童。
目前,最有效控制方法是接种流行乙型脑炎灭活疫苗。
我国乙型脑炎灭活疫苗的抗原含量较低,一般需要多周期注射才能获得较高抗体水平朱雪琴(台州市椒江区三甲街道卫生院浙江台州 318014)【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脑炎接种灭活疫苗引起异常反应的原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接种乙脑灭活疫苗后引起异常反应患者的发病情况,其中过敏性休克1例,过敏性荨麻疹2例,探讨可能引起患儿在接种乙脑灭活疫苗后所引起过敏性休克、过敏性荨麻疹的原因,分析治疗方案。
结果本研究中发生异常反应的患儿均是多次接种,发病原因可能与多次接种疫苗使机体发生抗原抗体免疫反应有关。
结论在接种疫苗前,详细询问病史和药物敏感史,制订有针对性的科学接种方案,严格按操作规范执行接种操作并予以积极护理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异常反应的发生。
在接种前跟患者宣教疫苗接种的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可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乙型脑炎灭活疫苗接种反应【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9-0206-02 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导致的脑实质炎症,为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
传染源主要为蚊虫、鸟类、蝙蝠、家畜等,是我国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之一,病死较高[1]。
接种乙脑疫苗是目前预防乙脑流行的最有效的措施。
乙脑灭活疫苗有一定的接种反应,为了解其接种反应发生情况,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5000例接种乙脑灭活疫苗者,分析接种反应发生原因,为制订科学有效的预防方案提供依据,详细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收集本区所有接种乙脑灭活疫苗的1岁,2岁和5岁的儿童共5000例。
接种疫苗均为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接种方式严格按乙脑灭活疫苗接种程序,0.5ml皮下注射,1岁初免2针,2岁和5岁加强免疫1针。
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及接种后的护理预防接种是由专业人员或经过培训的医疗卫生人员,根据疫苗说明书,掌握疫苗的性能及特点,采用预防接种方法,将合格的疫苗直接在受种者体内接种。
目前我国儿童必须要接种的一类疫苗: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灭活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等等,通过接种这些疫苗可以使儿童获得一定抵抗乙型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小儿麻痹症等疾病,提高儿童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
一般来说,在给孩子接种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孩子在接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预防接种后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要观察孩子有无不良反应1、局部红肿(1)局部红肿的程度在0.5-l cm之间,多见于上臂外侧。
接种后2—3天内,红肿逐渐消失,然后再形成硬结,局部可出现硬结周围红肿。
个别小孩可在接种部位出现暂时性硬结,2—3天内消失。
(2)接种部位出现的硬结是暂时性的,一般1周左右可自行消退,如果硬结处有压痛,经数天后可自行消退。
在接种部位有化脓性感染也是局部红肿的原因之一,这种情况必须到医院诊治。
(3)如果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硬结较大等现象应及时到医院处理。
2、发热(1)轻度发热一般无任何不适,但在接种后24—48小时内,如果患儿体温达38.5℃以上时可以吃退热药。
如果高热不退者可适当选用物理降温或应用退烧药物(如物理降温无效时应及时就医)。
需要注意的是在接种疫苗后的24小时内一般不要给宝宝洗澡,以免受凉导致感冒、肺炎等疾病的发生。
(2)如果孩子持续发热或体温超过38.5℃,可采用物理降温或服用退热药的方法。
也可用退热贴或冰枕等物理降温方法进行降温,但降温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体温变化,防止因过度降温而发生体温过低等情况。
(3)接种疫苗后应多给孩子喝水,以保证血液循环畅通、预防出汗过多而造成虚脱或休克。
但不要吃得太多、太饱,以防食物进入血管或发生呕吐。
3、全身不适(1)一般反应:发热、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
这类反应一般持续1—2天可自行消失,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
乙脑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昏迷、颈项强直、肌肉抽搐等症状。
乙脑患者需要接受专业的护理和治疗,下面将介绍乙脑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
1. 严密观察病情:乙脑患者的病情变化可发展迅速,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严密的观察,包括监测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以及神经系统的表现。
一旦病情有变化,应及时报告医生。
2. 维持呼吸通畅:乙脑患者常常伴有颈项强直和肌肉抽搐,容易造成呼吸困难。
护理人员需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咳痰引流、给予氧气支持,必要时进行呼吸辅助或机械通气。
3. 防止感染:乙脑患者通常需要隔离治疗,护理人员需要采取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佩戴口罩、手套、隔离衣物等。
同时要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4. 平衡营养饮食:乙脑患者在病程中可能出现食欲不振、呕吐等情况,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适量进食,保持营养供给。
根据患者情况,可供应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5. 补液与电解质平衡:乙脑患者常伴有高热、出汗,易导致体液丢失以及电解质紊乱。
护理人员应做好补液与电解质平衡的监测与调整,保证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的正常平衡。
6. 症状缓解措施:对于乙脑患者的不适症状,可以采取相应的缓解措施。
例如,对于高热可使用退热药物,对于痉挛可以使用抗痉挛药物等。
但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剂量和适应症,并严密监测患者的反应。
7. 心理支持:乙脑患者处于严重的疾病状态下,往往会伴随着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
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支持,增强患者的信心,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
8. 安全护理:乙脑患者常伴有神经系统表现,如肌肉抽搐、意识障碍等,容易发生意外伤害。
护理人员需要保持环境安全,预防跌倒、坠床等事故的发生。
在患者床边或周围垫上柔软的物品,以防止患者受伤。
9. 定期康复训练:乙脑患者在病情稳定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和提高其身体机能。
包括物理治疗、语言康复、运动训练等,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关训练,并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引导。
流行性乙型脑炎护理常规一、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临床特征有高热、惊厥、呼吸衰竭、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
二、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病毒血症及神经系统炎症有关。
2、潜在并发症:惊厥、呼吸衰竭、意识障碍、感染。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呕吐、昏迷不能进食有关。
三、护理措施1、采取昆虫隔离。
准备蚊帐或电蚊香、避蚊油等。
2、病人卧床休息至恢复期,护士给予其生活照顾。
狂躁不安者加用床挡、用约束带固定肢体,防止意外发生。
3、初期给予流食,待体温稍退进入恢复期后,逐渐增加营养。
昏迷及吞咽障碍者用鼻饲供给营养。
4、乙脑病人高热属中枢性高热,降温困难,易反复。
因此应将体温控制在 38.5℃以下,每 2~4小时测体温1次。
积极使用物理降温法,耳垂、耳轮及阴囊等皮肤薄嫩处,垫敷纱布以免冻伤。
如体温超过 40℃,同时用温水、凉开水或 50%酒精擦浴,至全身皮肤发红为度。
设法控制室温在 25~27℃,床下放置冰块、使用空调等。
可用冷盐水灌肠。
5、惊厥处理:观察惊厥先兆,及早采取措施,让病人静卧床上,头偏向一侧,便于口、鼻腔分泌物流出。
松开领口、裤带,取下义齿、眼镜,用压舌板或开口器垫于上下牙之间,防止咬伤舌头、嘴唇。
如有舌根后坠,堵塞呼吸道应立即用舌钳拉出。
脑水肿或脑疝引起的惊厥以脱水给氧为主,高热引起的惊厥应快速降温,呼吸道分泌物堵塞引起的惊厥应及时吸痰给氧,脑实质病变引起的惊厥给予镇静剂。
随时做好气管切开等抢救准备,遵医嘱加大氧流量、注射异丙嗪(原称非那根)、地西泮等镇静剂。
6、保持呼吸道通畅,采取吸痰、翻身拍背等方法协助排痰。
痰液粘稠者可给予雾化吸入。
7、重症病例常有明显的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加重,血压增高、瞳孔不等大等。
如不及时控制脑水肿,可发展成脑疝,表现为面色苍白、极度躁动、昏迷加深、眼球固定、瞳孔散大等。
护士应及早发现病情的变化,及早汇报医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