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疫苗接种不良反应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及接种后的护理预防接种是由专业人员或经过培训的医疗卫生人员,根据疫苗说明书,掌握疫苗的性能及特点,采用预防接种方法,将合格的疫苗直接在受种者体内接种。
目前我国儿童必须要接种的一类疫苗: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灭活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等等,通过接种这些疫苗可以使儿童获得一定抵抗乙型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小儿麻痹症等疾病,提高儿童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
一般来说,在给孩子接种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孩子在接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预防接种后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要观察孩子有无不良反应1、局部红肿(1)局部红肿的程度在0.5-l cm之间,多见于上臂外侧。
接种后2—3天内,红肿逐渐消失,然后再形成硬结,局部可出现硬结周围红肿。
个别小孩可在接种部位出现暂时性硬结,2—3天内消失。
(2)接种部位出现的硬结是暂时性的,一般1周左右可自行消退,如果硬结处有压痛,经数天后可自行消退。
在接种部位有化脓性感染也是局部红肿的原因之一,这种情况必须到医院诊治。
(3)如果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硬结较大等现象应及时到医院处理。
2、发热(1)轻度发热一般无任何不适,但在接种后24—48小时内,如果患儿体温达38.5℃以上时可以吃退热药。
如果高热不退者可适当选用物理降温或应用退烧药物(如物理降温无效时应及时就医)。
需要注意的是在接种疫苗后的24小时内一般不要给宝宝洗澡,以免受凉导致感冒、肺炎等疾病的发生。
(2)如果孩子持续发热或体温超过38.5℃,可采用物理降温或服用退热药的方法。
也可用退热贴或冰枕等物理降温方法进行降温,但降温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体温变化,防止因过度降温而发生体温过低等情况。
(3)接种疫苗后应多给孩子喝水,以保证血液循环畅通、预防出汗过多而造成虚脱或休克。
但不要吃得太多、太饱,以防食物进入血管或发生呕吐。
3、全身不适(1)一般反应:发热、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
这类反应一般持续1—2天可自行消失,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
百白破接种后有哪些反应?百白破疫苗是指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疫苗,由三种疫苗毒素按照不同比例配制而成,其接种目的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种疾病类型,是我国免疫规划程序中的疫苗类型之一,接种对象为三个月月龄以上、24个月月龄以下的幼儿群体,但在临床接种过程中观察发现百白破三联疫苗的接种不良反应在所有疫苗接种类型中排名最高,如下将以常规一般反应以及接种后不良反应作为区分项,分析白百破三联疫苗接种后相关反应一、一般反应在临床护理中较为常见的百白破疫苗接种一般反应通常包括局部红肿、疼痛、硬结等局部反应,全身反应中多见发热、哭闹、呕吐、躁动、嗜睡等,其主要发生原因在于白百破疫苗接种后机体免疫功能综合影响下出现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以上提及的一般反应通常症状较为轻微,且维持时间较短,能够在接种后24小时内逐步缓解与改善,在护理方面一般及时观察即可,无需特殊处理。
另一方面,由于白百破疫苗接种群体3至24个月龄的儿童,所以其陪护家属可能存在应对此类一般反应的错误认知,例如对于接种处局部红肿进行冷敷或热敷,乃至挤压或按摩等,严重者可能继发感染,所以对于接受此类不当处理措施的接种儿童来说可能出现局部脓肿、严重破溃乃至坏死的情况。
从预防接种机制角度进行分析,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白百破疫苗接种反应主要来自于百日咳中菌体成分所致,在疫苗接种后单位完全吸附12至24小时内,受菌体影响局部皮肤出现的红肿、骚痒、疼痛可能在个别接种者中出现相对更为明显的生理反应,例如腋下淋巴结肿大、轻微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在全身反应发热症状表现中还可伴随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反应,最为常见的有躁动倦怠以及嗜睡。
二、不良反应在临床接种实际情况中百白破疫苗接种相关不良反应通常与基础接种反应共同发生,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良反应症状表现与其产生机制具有差异性,并且不同于一般反应的自行恢复改善性质,不良反应发生后需要接受医疗处理以及护理干预,从而减缓改善不良反应发展进程。
新冠疫苗接种反应鉴定标准
新冠疫苗一般是指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轻度不良反应、重度不良反应、罕见不良反应,症状包括红肿、疼痛、高热、过敏性休克等。
1、轻度不良反应:部分接种者在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24小时内会出现注射部位红肿、疼痛、酸胀、瘙痒等症状,少数接种者可能有全身症状,如恶心、呕吐、头晕、乏力和淋巴结肿大,这些不良反应可在适当休息和放松后2~3天内逐渐消失。
2、重度不良反应:少数患者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能会出现高热惊厥等不良反应。
3、罕见不良反应:还有一些接种者会出现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局部无菌性化脓,以及喉头水肿等症状。
建议患者在接种疫苗后注意局部不可以碰水,以免细菌进入体内,发生感染现象。
如果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就医检查,以免症状加重。
浅谈百白破接种不良反应及预防对策【摘要】目的:调查百白破联合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及预防对策。
方法:根据我院预防接种门诊2007年10月~2010年10月期间对接种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调查儿童接种百白破疫苗对象12124例,月龄为3月龄~24月龄,发生接种不良反应162例(占1.33%),其中吸附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不良反应发生125例(占总数77.2%),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不良反应发生37例(占总数22.8%)。
吸附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不良反应率高于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不良反应集中在7~10月份(占100%),夏秋季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冬春季。
结论:推荐使用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代替吸附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
接种疫苗时要注意充分摇匀药液,选择正确的接种部位,进行深部肌肉注射,经常更换接种部位,严格消毒接种部位,并做好接种前后的卫生宣教工作;遇高温天气可适当推迟接种。
【关键词】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吸附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预防对策【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443-01百白破、白侯、破伤风混合疫苗简称百白破疫苗,它是由百日咳疫苗、精制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按适量百白破疫苗量比例配制而成,用于预防百日咳、白侯、破伤风三种疾病。
目前使用的有吸附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混合疫苗(吸附百白破wdtp)和吸附无细胞百白咳、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混合疫苗(吸附无细胞百白破adtp)。
接种对象3月龄至6周岁的儿童。
百白破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主要与疫苗中的百日咳成分有关。
在免疫接种之后,由生物制品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的生理应急反应,并且反应症状和强度因人而异,与儿童自身身体状况和疫苗制剂不同等因素有关外,还与接种方法、接种前后注意事宜有密切关系,这也可以大大减少接种发生的不良反应。
浅谈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治疗及其预防 [摘要]预防接种是把疫苗(用人工培育并经过处理的病菌、病毒等)接种在健康人的身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例如,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种痘预防天花等。预防接种是全世界广泛使用的、本文笔者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进行了分类,分析了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提成了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关键词]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治疗;预防 预防接种是为了预防传染病,使传染病减少到最低限度,但副作用也大。因为用于预防接种的疫苗虽然是安全的,然而由于疫苗接种的目的是要让人体产生抵抗力,在刺激抵抗力产生的过程中,身体常会出现一些反应。所 以我们对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进行鉴别并给予正确的处理,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确保儿童安全。 一、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分类 1999年who将aefi分为五类:①疫苗反应,正确接种疫苗时引起或诱发,由疫苗固有性质引起;②实施程序差错,由疫苗准备、处理或接种差错引起的反应;③偶合反应,免疫接种后发生但并非疫苗引起———偶然巧合;④注射反应,受种者对注射本身而不是对疫苗产生的焦虑或注射疼痛引起;⑤原因不明,反应的原因不确定。 二、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2.1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一般不需治疗。 2.2局部反应注射局部红肿浸润,根据纵横平均直径分为弱反应(≤2.5cm);中反应(2.5cm~5.0cm)和强反应(≥5.1cm)。凡有局部淋巴管、淋巴结炎者均为局部重反应。大部分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h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浸润,并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其直径>5.0cm,有的伴有局部淋巴肿大或淋巴结炎、疼痛,这种反应一般在24h~48h逐步消退。绝大部分皮内接种卡介苗者,于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化脓或溃疡,3~5周结痂,形成瘢痕。 2.3发热反应(1)弱反应:t38.5℃,发热伴随有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胃肠道反应。百白 破三联疫苗接种后常常出现发热与局部反应,约有2%~6%的小儿接种后发热达到39℃或以上,5%~10%打针局部明显红肿或疼痛,持续48h以上。个别严重者还会出现惊厥或神经系统症状(此类孩子以后复种不可再用百白破三联疫苗,应改用白破二联针,因为神经系统反应通常由百日咳菌苗所引起)。 2.4过敏性休克很少见但后果严重。 三、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治疗 3.1轻度局部反应 轻度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经过适当休息,就可恢复正常,但反应较重的需作处理。 3.2较重的局部反应 较重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min,可助消肿,减轻疼痛。但接种卡介苗的局部红肿不能热敷,卡介苗接种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是化脓性淋巴结炎,发生率约为0.5%~4%,多与卡介苗菌种、剂量、孩子年龄、接种途径及接种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关。如果发炎的淋巴结肿大不超过1cm,属于正常反应,不必处理。如果肿大超过1cm,且发生软化,又不能自行消退,可在严格消毒的情况下,做局部抽脓。如果局部已经破溃流脓,可撒上异烟肼粉,再用消毒纱布包扎,同时口服异烟肼,剂量按每天每公斤体重8~10mg计算,疗程约1~3个月。切忌用不卫生的方法挤压或随便切开排脓。 3.3发热反应处理方法 多休息,多饮开水,保暖,注意继发其他疾病;出现高热不退者可服退烧药,出现惊厥及神经系统症状者应及时送医院观察治疗。按医嘱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药以退热;腹泻可给予思密达口服。如第2天仍有高热,仍可按上述方法处理,一般2~3d恢复正常;合并感染时口服阿莫西林、利巴韦林等治疗。 3.4过敏性皮疹处理方法 皮疹有丘疹和寻麻疹等,可用扑尔敏片口服。必要时静注10%葡萄糖酸钙针。 3.5过敏性休克处理方法:必须 按过敏性休克及时抢救,否则有生命危险。接种时要备有肾上腺素、地塞米松注射液等抢救药品以备抢救用。 四、预防措施 4.1严格执行gmp和生物制品的制造和检定规程。 4.2提高生物制品的质量。 4.3做好疫苗的冷链工作。 4.4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4.5合理推行联合免疫和同时接种。 4.6正确掌握禁忌症。 4.7认真选择接种对象。 4.8做好安全注射工作。 4.9严格执行免疫实施的注意事项。 4.10认真做好反应处理工作。 总之,预防接种反应是机体对所接种疫苗等生物活性物质的一种免疫反应,通过此种反应,机体获得免疫力,从 而达到预防相应传染病的目的。随着一种有效疫苗接种率的提高,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同时也使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上升,两者为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发病率的下降,疫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上升。对出现的不良反应要认真地进行鉴别并给予正确的处理,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宁,张丽梅,周树芳.社区预防接种中的急症及处理(附17例)[j].中国全科医学,2003,6(5):423. [2]王继山,朱培绪.免疫接种严重不良反应与事故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6):887.
狂犬疫苗使用的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和护理的措施狂犬疫苗是用于预防狂犬病的重要措施,但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本文将介绍狂犬疫苗使用过程中的常见不良反应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1. 发热:狂犬疫苗接种后,部分接种者可能会出现发热的症状。
这是由于疫苗刺激了免疫系统,引发身体的炎症反应所致。
护理措施包括:- 监测体温:每天定时测量体温,记录下来,及时观察体温变化情况。
- 增加饮水量:发热时会出现水分丢失,及时补充水分有助于维持水平衡。
- 适当降温:可使用物理方法如冷敷或温水擦浴等,但避免使用退热药物。
2. 疼痛和红肿:狂犬疫苗接种后,注射部位可能出现疼痛和红肿的情况。
护理措施包括:- 确保注射技术正确:接种时要选择正确的注射部位和角度,注射时要穿透而不是滑过皮肤,避免损伤肌肉和组织。
- 冷敷:在注射部位附近使用冷敷物或冰袋进行冷敷,有助于减轻疼痛和红肿。
- 维持休息:接种后的几天内,注射部位需要充分休息,避免过度用力或摩擦。
3. 呕吐和腹泻:个别接种者可能会出现呕吐和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护理措施包括:- 注意饮食:出现呕吐和腹泻时,应调整饮食结构和内容,注意避免油腻和刺激性的食物。
-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呕吐和腹泻会引起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应及时补充开水或清汤,并适当补充含有电解质的饮料。
- 观察症状:呕吐和腹泻可能导致脱水和营养不良,若持续较长时间或加剧,应及时就医。
4. 过敏反应:个别接种者可能对狂犬疫苗发生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荨麻疹、气喘等症状。
护理措施包括:- 立即停止接种:一旦出现过敏反应症状,应立即停止接种,并迅速将患者转移到安全地点,进行相应的急救措施。
- 给予抗过敏药物:在急救过程中,可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物或皮质激素等,以减轻过敏反应的症状。
- 寻求专业医疗:过敏反应严重的患者应迅速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 提供舒适环境:接种后的患者应休息和放松,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有助于缓解症状。
浅谈疫苗接种不良反应
【摘要】疫苗可以有效控制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疫苗作为一种生物制品,对接种疫苗的个体是一种异物,接种后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功能紊乱、病理变化及免疫反应等不良反应。
本文以乙脑疫苗和卡介苗两种疫苗接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为例,探讨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表现与处理,以其能熟练应对各种疫苗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疫苗接种;乙脑疫苗;卡介苗;不良反应
疫苗的应用是20世纪医学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它有效地控制了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疫苗接种前后传染病病例数下降十分明显。
但疫苗接种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不良反应,作为儿科儿童保健人员,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很多与疫苗接种有关的问题,现选取两例就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表现与应对,与同行共同探讨。
1临床资料
1.1接种乙脑疫苗致过敏反应1例
1.1.1临床表现一儿童注射乙脑疫苗后,10min左右,突然出现咳喘、呼吸困难,继而腹痛伴恶心呕吐的症状。
视诊可见面部和躯干皮肤有过敏性皮疹。
就诊时又出现意识模糊,大汗淋漓,口唇发绀,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加重的表现。
1.1.2诊断根据表现,诊断为接种疫苗后的过敏反应。
1.1.3治疗立即给氧。
对症治疗,应用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物,改善微循环。
由于抢救及时,患儿脱离危险,病愈。
1.2接种卡介苗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1.2.1临床表现一儿童注射卡介苗后,次日全身出现散在的出血点。
就诊后见患者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全身可见弥漫性大小不等的出血点。
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
伴有哭闹。
实验室检查:WBC 4.2×109,Hb 99g/L,PLT 70×109/L。
大便呈潜血实验阴性。
1.2.2诊断患者未注射疫苗前,无患病史,无服药物史,无家族病史。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卡介苗接种导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疫苗接种后血小板减少发病机理多数资料认为是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1]。
1.2.3治疗对症治疗,补液,青霉素抗感染,输血、止血,地塞米松激素治疗等。
治疗18天,患者痊愈出院。
2讨论
2.1接种后反应疫苗对于人体是一种异物,虽对大多数健康人群不发生不良反应,但有极少数儿童因个体差异而在接种后发生不良反应。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两种。
2.1.1一般反应对机体会造成一些类似红肿、疼痛、硬结等局部症状,或发热、倦怠、乏力等全身症状。
这种病情较轻,多在1~2天内恢复,一般不需要做特别的临床处置。
2.1.2异常反应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伤。
在无疫苗质量问题和接种差错的情况下,对某些儿童来说也可能发生异常反应。
如最常见的有过敏反应,包括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性水肿等;癫痫、惊厥、多发性神经炎、脑炎等神经系统得疾病;卡介苗接种可引起淋巴结炎、骨髓炎和全身播散性感染等。
异常反应发生率比较低,但病情相对较重,多需要做临床处置。
2.1.3无反应如免疫效果已被肯定的疫苗如乙肝疫苗,接种后可出现无应答现象。
血清学检测抗HBsAg抗体阴性(抗HBs阴性或滴度小于10U/L)[2]。
2.2对策
2.2.1针对一般反应生物制品部门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疫苗生产,注意活疫苗的毒力、吸附剂的剂量、消毒及运输。
使用时,应按规定对接种者进行接种。
2.2.2针对异常反应在注射前详细询问患儿的预防接种史、过敏史,做好说服解释和安慰工作,对以往接种反应强烈的敏感儿童,可适当减少剂量或脱敏注射;注射前准备好急救药品如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物,以便及时抢救,避免发生意外。
向家长说明注射后可能出现的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及时就诊和治疗。
凡遇到与预防接种有关的病例,诊断必须慎重,治疗必须及时。
2.2.3针对免疫不应答出现此情况与低水平感染、蠕虫感染、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及遗传因素有关。
以驱虫治疗肠道蠕虫感染者。
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应停药后再进行接种。
对所有接种过的儿童都要进行免疫效果的跟踪调查,发现免疫不应答者应马上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
2.2.4其他加强疫苗接种的宣教工作,特别是城市流动人口的宣教,通过医院接触、上门宣传等,使他们知道计划免疫的重要性,首次接种时建立接种证,保证所有儿童都尽可能地完成全程接种,同时确保免疫效果。
对在国外出生回国居住的儿童,要详细询问疫苗接种史,居住在国内要按照目前我国现行的免疫程序补种和接种疫苗,以免传染病的发生。
最重要的对策,是加强预防与临床结合。
为了保障儿童健康和安全,保健人
员在预防接种前,要认真做好接种对象的禁忌症检查,以免造成异常反应和事故的发生。
以下人群应禁止接种疫苗:①免疫缺陷儿童;②急性感染疾病及体温在38℃以上者;③患有急性传染病及其尚在恢复期、未经检疫的传染病密切接触者;
④患有慢性器质性疾病如肝病、活动性结核病、糖尿病;⑤癫痫及其它脑病;⑥严重过敏体质的人。
参考文献
[1]孙凤兰.疫苗接种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J].中国小儿血液,2002,7(4):179-180
[2]Jack AD,Hall AJ,Maine N,et al.What level of hepatitis B antibody is protective[J].Infect Dis,1999,179(2):489-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