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馆日本诗话》书后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黄遵宪【杂感】一、作者简介黄遵宪(1848~1905),近代诗人。
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
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
出身于屡代经营典当的大商人家庭。
父亲黄鸿藻,字砚宾,咸丰六年(1856)举人,曾任户部主事、广西知府。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诗界革命的最早倡导者。
年轻时即写诗反对拟古主义,务求写出“我之诗”。
黄遵宪的诗歌主张和实践,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诗界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为追求目标。
运用现实主义方法,反映近代史上的重大事变,特别是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有“诗史”之称。
他的诗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封建专制主义、封建学术文化和旧礼教的批判精神。
还利用诗歌直接为改良主义运动服务,宣传改良主义思想,宣传外国的科学文明。
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评曰:“要之公度(黄遵宪字公度)之诗,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群推为大家,公论不容诬也。
”二、作品赏析大块凿混沌,浑浑旋大圜;隶首不能算,知有几万年。
羲轩造书契,今始岁五千;以我视后人,若居三代先;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古人弃糟粕,见之口流涎;沿习甘剽盗,妄造丛罪愆。
黄土同抟人,今古何愚贤;即今忽已古,断自何代前?明窗敞流离,高炉蒸香烟;左陈端溪砚,右列薛涛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
宇宙那混沌的状态经过古人的开凿形成了天地,而这片天地是如此之广。
黄帝时代的使官也不能够计算古人开辟这片天地有多少年的历史了,我猜大概有几万年吧?伏羲、轩辕(黄帝)创造了文字,距今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现在的我站在我目前的角度看以后的人,就好像我是站在夏、商、周三个时代看我所处的这个时代一样,因为我所处的时代必将随着历史的发展成为历史,成为远古,因为世界在运行着,我们都生存在这个运行着的空间里。
古代的文人雅士喜欢仿效古人,每天都研究古人的东西,要是《诗》、《书》、《礼》、《易》、《乐》、《春秋》里面没有的字,他们是不敢写进诗篇的。
观察细腻感受自然——日本古典《古今
和歌集》咏樱花诗赏析
日本古典《古今和歌集》中有不少关于樱花的咏叹,它们用能勾起人们对春天的美好瞬间的细腻语言,描绘了樱花的美妙风景,也让人们赏心悦目。
樱花,是日本文艺复兴时期的象征,也被赋予了它独特的文化内涵。
《古今和歌集》中关于樱花的诗歌,多数是由宫中的贵族写的,他们用细腻的语言描绘了樱花开放时的美景,以及它给贵族们带来的美好。
《古今和歌集》中有首关于樱花的名句“树上花朵,明媚
多情”,这是对樱花开放时的美景的简短描述,表达了无限的
情感。
另外,还有一首“樱花细雨,纷纷洒落,把整片天空都
染上淡淡的色彩”,这首诗歌表达的是樱花的精灵般的美丽,
以及它给大自然带来的美丽和温馨。
樱花的美,不仅仅在它的外表,而是它让人们感受到的自然之美。
人们在赏樱的时候,可以细细品味,感受春天的温暖,体会大自然的美丽。
此外,樱花还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代表着日本文艺复兴的象征,而且也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含义,比如坚韧、勇敢、美丽等。
《古今和歌集》中的樱花咏叹,用细腻的语言描绘了樱花的美景,也让人们赏心悦目,此外,还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文
化内涵,比如坚韧、勇敢、美丽等。
在赏樱的时候,人们可以细细品味,观察细腻,感受自然,体会大自然的美丽,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樱花的美好瞬间。
川端康成『伊豆の踊子』論『伊豆の踊子』は、短编小説として川端康成の代表作だ。
川端康成といえば日本で最初にノーベル文学赏を受赏した作家だ。
受赏理由の1つが日本の美をつねに追求してきたというものだ。
川端康成がノーベル赏受赏した後に言った講演の题名は「美しい日本の私—その序说」だ。
川端康成と日本の美は切っても切れない関係にあるといえる。
『伊豆の踊子』の背景は、作者が高校生の時伊豆での実体験を基にする。
作者は幼少期に身内をほとんど失っている。
2歳で父、3歳で母、7歳で祖母、10歳で姉、15歳で祖父が死去し、孤児となってしまった。
不幸な人生に育てられた文学才能を持つことは、神様から川端康成への恩恵だ、彼は一般の人ではないと決められている。
『伊豆の踊り子』を通して、川端康成の悲剧的な人生を一角を映すことを知っている。
『伊豆の踊子』は美しくそして哀愁をただ読わせてくれる作品だ。
高校生の「私」は、途中で出会った旅芸人の一座と行程をともにする。
一座の中の14歳の少女とのつかの間の縁が、「私」の心に染み入る。
旅の途中、「私」の心の中では踊子に対する欲望が涡巻く。
踊子は、无邪気に体を寄せて青年の「私」に対する好意を表す。
しかし、幼なすぎる少女との間には何も起こらない。
そんな少女との触れ合いをとおして、青年の「私」の心は愈されていく。
一座に見送られて船に乗った「私」は、船の中で、人に見られるのも気にせずにぽろぽろと涙をこぼす。
少女と出会ったわずかな時間の中で、青年の「私」は、过剰な自尊心や傲慢さから解放され、船室の同船者からの好意を自然に受け入れられるようになる。
そして、青年の「私」は学生が、踊り子のは当時の下等な人だ。
しかし、彼らはまだ感情を持っていた。
「私」は5日間の旅、その間に、偶然に道連れとなった芸人たちといっしょに数日を过ごすうちに、纯粋な気持ちが満ちた。
それから、「私」は下田で彼らと别れて东京へと戻った。
それは作者の民主主义の平等の考え方を反映すると思った。
国学知识文库·集部·诗藏:海天诗话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献《海天诗话》以供大家参阅。
为便于阅读,除简体字外,尽量保持原样。
由于部分古籍有损,并且有些古体字在电脑上打不出,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请谅解。
海天诗话字数:4813 海天诗话民国胡怀琛 (欧西之诗,设思措词,别是一境。
译而求之,失其神矣。
然能文者撷取其意,锻链而出之,使合于吾诗范围,亦吟坛之创格,而诗学之别裁也。
如苏曼殊之《文学因缘》、《潮音》,马君武之《新文学》,皆为世所称道。
亦有短篇断句,散见于东西杂志,或西方诗人名言逸事可资谈助者,予偶有见闻,走笔录之。
东瀛本重汉诗,名手亦复辈出。
搜其著作,采其精华,或可为他山之石,或以供茶余客话,其亦士君子之所许乎?作《海天诗话》,所采辑皆东瀛、欧西之诗,吾国人诗纪海外事者亦隶焉。
编者识于民国新闻社。
) 曼殊译雪兰《冬日》一诗云:“孤鸟栖寒枝,悲鸣为其曹。
池水初结冰,冷风何萧萧。
荒林无宿叶,瘠土无卉苗。
万籁尽寥寂,惟闻喧桔皋。
”虽由译笔之佳,而原诗情境,正可想见。
管茶山为日本诗人,著有专集。
尝和唐伯虎《花月吟》二十首。
日人某合唐作刊为一卷,曰《茶山花月吟》。
今录茶山诗两首于左,以见一斑:“花满芳园月满空,花枝濯濯月波融。
花延月色来池北,月转花阴在槛东。
弄月箫传花外阁,护花铃响月前风。
恨无好句酬花月,抱月聊眠花气中。
”又云:“孤樽斟月坐花茵,最是花村二月春。
花际月圆前夜梦,月前花比去年人。
别花饯月颜看改,啸月吟花兴几新。
忆得洛阳花月会,花枝带月插乌巾。
马君武译德国贵推《阿明临海哭女诗》九章,苍凉悲壮,使读者泫然泣下。
宜乎威特为沙娄歌,沙娄听未终而已泣不可仰也。
沙娄者,女士也。
初恋威特,后嫁阿柏,威特瞰阿柏之亡,至其家,沙娄命歌,则即是诗。
歌至第七章,沙娄大恸,威特掷诗于地,握手相对哭。
已而复歌,然不能成声矣。
樱花树下古诗1.桃花樱花红雨零,桑钱榆钱划色青。
——王洋《题山庵》2.二月草菲菲,山樱花未稀。
——李德裕《鸳鸯篇》3.丹砂漆盘盛井水,冷浸半坼山樱花。
——梅尧臣《夜与原甫江家步归》4.听时坐部音中有,唱后樱花叶里无。
——薛能《赠歌者》5.山深未必得春迟,处处山樱花压枝。
——方岳《入村·山深未必得春迟》6.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苏曼殊《本事诗·春雨楼头尺八箫》7.十日樱花作意开,绕花岂惜日千回?——苏曼殊《樱花落》8.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
——周恩来《春日偶成·樱花红陌上》9.东方今日东风起,谁道樱花无主人。
——老舍《镰仓大佛》10.小院春风木下家,长街短卷插樱花。
——老舍《赠木下顺二》11.寿艳樱花秋艳枫,夏初嫩绿间深红。
——老舍《清水寺访大西上人》12.佛光塔影净无尘,几点樱花迎早春。
——老舍《奈良东大寺》13.乡情莫问天边月,自有樱花胜洛阳。
——老舍《奈良三笠山》14.君不见樱花上野少人看,银座歌声夜向阑。
——马一浮《千人针》15.不知樱树春能早,便把樱花作杏花。
——李梦阳《新买东庄宾友携酒往看十绝句·其一》16.樱花才脸笑,柳眼正舒眉。
——朱元璋《善世禅师游方归朝》17.他时回首谁堪忆,春有樱花秋木犀。
——刘雄《送无想斋离杭》18.南朝往事久灰尘,岁岁樱花树树春。
——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其二十八》19.樱花已熟酴醾放,春去虽忙意尚夸。
——卷刚中《晚春有感》20.柳色青堪把,樱花雪未干。
——郭翼《阳春曲》21.今日出门春已半,樱花如霰晓莺啼。
——硕篽《春日怀长安故人》22.百尺云中五凤楼,樱花墨凤竞千秋。
——赵钟麒《固园席上次韵答茅原华山》23.乘兴曾游大海东,樱花开处唱秦风。
——丘逢甲《赠伯澜》24.山路樱花半未开,云中富士雪犹霾。
——郑孝胥《使日杂诗·其二》25.三月雨声细,樱花疑杏花。
——于若瀛《樱桃花》26.母国海中遥,蓬岛齐天少灵药;婿乡湖上好,樱花满地送归魂。
现在我们经常说中国和日本的关系过去是说同文同种,现在我们还老说我们两个是友好邻邦,一衣带水,从文化的表面和地理概念上来讲,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如果我们想通过这一点就理解中国和日本的关系或者说是看待日本那么有一点肤浅和简单了,日本从出现多个小国家雏形到现在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在这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日本先是大量引进中国文化,进而又吸收欧美文化,那么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个日本文化中啊,有中华文明的基因,也有欧美文化的皮囊,但他既不是中华文明的延续也不是欧美文化的翻版,他是一个吸收和借鉴了中华文明和欧美文化在岛国生长起来的文化奇葩,我这样说可能有点过分夸奖了,但是我最后要说一点或者说是一个文化怪胎,看你怎么理解。
因此呢,我们真正了解日本民族,了解日本人,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客观的分析和研究其文化的成因,那么呢,今天我想的是从历史上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或者说呢,日本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吸收这一角度着手,对日本文化进行一个宏观的探讨。
那么第一部分,我跟大家汇报一下,隋唐以前中国对日本的影响。
那么根据日本他的对外交流史的特点,我以明治维新为界把这个日本对外交流史分为前后两个部分,明治维新以前主要是吸收中国文化,日本人把这个叫什么呢?叫作崇华,就是崇拜中华,这是日本人提出的,崇拜中华,然后呢,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主要是吸收欧美文化,在二战之前他主要是欧洲文化,到了这个二战之后主要是美国文化,日本人又把这个叫作什么呢,崇洋,崇拜西洋,也就是说崇拜欧美。
那么我们中华文国什么时候开始传入日本,并对日本产生影响的呢?到了公元6世纪左右,包括儒教,那么这里面有五经博士还有屹立一博士这是儒教,还有佛教,佛教是在6世纪中叶左右,还有道教,中国的儒、佛、道,当然佛教不是中国产生的,但是也是经过中国先后流入到日本。
所以说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日本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这么一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影响日本的初始阶段,我这么定义把他定为一个初始阶段。
日本著名文学家有哪些日本文学中反映人性和现实的钝重灰暗,日本著名文学家有哪些的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的日本著名文学家资料,仅供参考。
日本著名文学家上古文学紫式部,又称紫珠(约979-1016)日本平安时代中期的女性作家,和歌作家,其作品《源氏物语》,被认为是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日本美学集大成者,并由此产生了“源学”。
[1]清少纳言(965~1025年),她的随笔作品《枕草子》执笔于在宫中供职的时候,成书于离开宫廷之后。
作品记叙她在宫廷里的所见所闻,作者出身于中层贵族,这部作品虽然反映了社会等级之间的不平等和对时代的忧虑,但是着力渲染的还是对皇后定子的赞美,对日本贵族社会的肯定。
在《枕草子》之前,日本已经出现了物语文学和日记文学,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她的随笔为日本散文文学奠定了基础。
[2]古典文学井原西鹤(1642~1693)(Ihara Saikaku)日本江户时代小说家,俳谐诗人。
原名平山藤五,笔名西鹤。
大阪人。
15岁开始学俳谐,师事谈林派的西山宗因。
21岁时取号鹤永,成为俳谐名家。
松尾芭蕉(1644-1694)江户时代前期的一位俳谐师的署名。
他公认的功绩是把俳句形式推向顶峰,但是在他生活的时代,芭蕉以作为俳谐连歌(由一组诗人创作的半喜剧链接诗)诗人而著称。
近松门左卫门(1653~1725)日本江户时代净瑠璃(木偶戏)和歌舞伎剧作家。
原名杉森信盛,别号巢林子,近松门左卫门是他的笔名。
出身于没落的武士家庭,青年时代作过公卿的待臣。
当时町人势力壮大,手工业日益繁荣。
士农工商阶层所欣赏的戏剧,主要是净瑠璃和歌舞伎。
近松有感于仕途多艰,毅然投身于被人所鄙视的演戏艺人的行列,从事演剧和剧本创作活动,表现了他为平民艺术献身的决心。
他从25岁前后开始写作生涯,直到72岁去世为止,共创作净瑠璃剧本110余部、歌舞伎剧本28部。
其中,年代最早的是1683年他写成的净琉璃剧本《世继曾我》[3] 。
《樱花馆日本诗话》书后
作者:张寅彭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06期
《樱花馆日本诗话》书影
《樱花馆日本诗话》,一卷,聂景孺撰。
景孺字伯毅,湖南桃源人。
民国三年留学日本。
因见东京之神田町一带,书肆林立,遂流连忘返,留心于日人所撰之诗歌,或当肆读,或购拥归,遇有佳者则录存之,积久盈箧,而成此书。
有铅印本,藏上海图书馆。
此本未署刊行时间与地点,页十行,行二十七字,当为民国间之刊印者。
此书题云诗话,实类诗选,录入者近百家。
中国人选日本汉诗,最著名者为光绪初俞樾所辑之《东瀛诗选》,自不待言;今人则有程千帆、孙望之《日本汉诗选评》。
然清末以来操此役者,实不在少数。
且不论清人一般诗话中之记载,即就专书而言,近蔡毅《日本汉诗在中国》一文(载日本御茶之水女子大学《比较日本学研究中心研究年报》第三号),谓与俞樾同时稍早,另有一部陈鸿诰编撰之《日本同人诗选》,明治十六年(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出版于日本,录入者六十二家,诗五百九十九首。
今《樱花馆诗话》为又一种矣,则日本汉诗之传入中国,此时似亦稍成风气也。
《樱花馆诗话》所录之诗人,名单依次如下:梁川孟纬、冈本黄石、池上清醒、筒井秋水、龙川济、小野湖山、鸣鹤翁、菊池三五、衫山千和、尾原缺、城山仙史、佐野竹轩、西岛梅所、释兰谷、青木树堂、长尾雨山、林信栋窗、蓉塘散史、乃木希典、成岛柳北、释伏堂、奥谷宏、柏木如亭、胜部五松、信夫恕轩、伊藤博文、森槐南、小□虎、河濑如侗、石田洋子、铃木松塘、松林熏、广濑淡窗、松林饭、僧五岳、河野铁夫、龟田鹏斋、神山凤阳、关根痴堂、土居通豫、后藤松阴、桂彩岩、平松小霭、赖山阳、筱崎小竹、菅茶山、胜岛坡仙、浅野哲夫、永阪石埭、福原周蜂、田中沧浪、远藤鉴水、土屋琴坡、井久计云、山口松陵、上村卖剑、鲁堂平井、石门柳城、涩谷香北、户田静学、九峰高岛、西峦渡边、结城治璞、碧堂田边、松陵山口、方山八木、粱川夫人、松浦桢卿、北条鸱所、木南久布、城月悔庵、釜泽桥北、青木雪窗、耕云三谷、雪堂广赖、文君范村、六桥杉溪、汲华井上、僧清狂、高野竹隐、入泽三郎、花土有邻、伊縢香草、上田虎山、织田万、荻原锦江、太宰春台、井上圆了。
亦有以各种专题系人者,如以《采莲》一曲,而系之着此体之秋山玉山、清田儋叟、清田龙川等三人;以与中国僧人笠云上人交好,而录入长冈云海、大久保湘南、手岛海雪等人之投赠诸作;以大正
博览会美术馆藏画,而录入市河宽斋、鹫津毅堂、津木静区等人之题咏,如此等等。
上述名录,或称姓名,或为雅号,或作斋名,不甚统一。
如鸣鹤翁名日下部东,鸣鹤乃其号;后藤松阴名机,字世张,松阴乃其号;鹫津毅堂名宣光,字重光,毅堂乃其号;冈本黄石名迪,字吉甫,黄石乃
其斋名;小野湖山名长愿,字侗翁,湖山乃其楼名;筱崎小竹名弼,小竹乃其斋名;诸如此类。
这是诗
话编辑写作较选本随意之处。
此书入录之诗人,与《东瀛诗选》相重者约仅十分之一强,绝大部分则为聂氏所新采。
而人相重者,诗亦往往不相重。
如梁川孟纬,俞选专录一卷,分量已自不小;而聂选前后入录之《暮春遣兴》、《过大洞》、《重游大洞》、《夜坐偶得》、《蓝川舟中》、《客枕》、《寄友》、《观梅》、《泛舟》、《春晓》等十首,并无一首雷同,可知此书取径与俞选完全不同(按
《日本汉诗选评》所录梁川氏之四首诗,未出曲园范围)。
故此书篇幅虽不甚大,却仍能继《东瀛
诗选》等后,向中国人扩大了日本汉诗之传播面。
上述诸人,除伊藤博文、乃木希典等名相、名将外,以诗文家较著名者,有太宰春台(名
纯,1680—1747)、菅茶山(名晋帅,1748—1827)、市河宽斋(名世宁,1749—1820)、赖山阳(名
襄,1780—1832)、广赖淡窗(名建,1782—1856)、梁川孟纬(1789—1858)、小野湖山(名长
愿,1814—1910)、森槐南(名大来,1863—1911)等。
余者则多不见载于日本诗文总集及《日本诗史》、《锦天山房诗话》等大型纪人诗话,补辑之功甚著。
日本汉诗之写作,既以中土为范式,故聂氏之评,亦概以中土诗人诗风为标准,如评河濑如侗“颇有唐音,殊不类东人口吻”。
他如评津木静区“风格高古,的似宣城”;远藤鉴水“轻秀淡冶,旖旎可人,是得晚唐神韵者”;菅茶山为“西昆体”;柏木如亭“意境潇洒,是善学放翁者”;山口松陵《园梅初放》诗“意境闲淡,颇有(陆)渭南、(高)青丘风概”;铃木松塘“《咏梅》一绝可与明七子抗行”;梁川孟纬诸作“置之清初诸集中,似无轩轾”、“神韵俱佳,逼近渔洋”;鸣鹤翁《杭州杂咏》“极似(王)新城得意之作”;胜岛坡仙之七绝,“妙语如环之无端,实与浙派诗同一蹊径”;井久计云《东京杂兴》组诗“风度流丽,不减碧城仙吏(陈文述)之作”,“尽情刻画,其(朱)竹垞不食腐肉之意乎”云云。
如依其评,则虽未及陶谢、李杜、苏黄等中土第一流大家,要亦琳琅满目矣。
日本汉诗之意境词汇,亦大抵与中土同。
惟如《东京杂兴》(井久计云)、《镰仓怀古》(关根痴堂)之类题目,借助其客观时空之异,写来才稍觉其东邦之特色。
然虽依违中土,亦非无好诗也。
余最爱者,如池上清醒《观枫》云:“秋光又到梵王宫,一半轻黄一半红。
拟与山僧谋小醉,木鱼声隔锦云中。
”龙川济《春日偶成》云:“回头此事百皆非,不若悠然与俗违。
日午偶推窗牖望,真鸢翻避纸鸢飞。
”方山八木《酬石门山人》云:“烟外一旗飘落晖,折芦残柳蟹初肥。
无诗传世因心懒,有酒可医知病微。
劫后群芳埋野径,雨馀新涨上渔矶。
黄花莫笑鬓将白,江上秋风正授衣。
”格、韵俱高。
“真鸢翻避纸鸢飞”,于即景中写出俗氛之高涨,妙甚;而诗人远俗,虽云悠然,实则倍感苦痛也。
后一首尤高,即置之渔洋集中,亦未遑多让。
所录以律、绝为主,间及古诗。
聂氏亦持日人不长于古体的通行之见,“大抵功力不充,锻炼未熟,有高调无余味,所谓东施效颦,适形其丑矣”。
而作为例外,录入森槐南《明皇夜游图》七古一首,并记其自比于白香山《长恨歌》。
此诗不过二十四句,却从夜游一直写到马嵬事变,乃至平乱后太上皇回京,最后还以“输与羌村老拾遗,夜来相对如梦寐”之议论作结,可谓高度概括矣。
然几乎每两句一意,频频跳脱,全无连贯之叙述,完全不合白氏长庆体叙事详赡的体旨。
槐南生当晚
清,七古一体此时在中土,早已发展至“梅村体”而蔚为大观,槐南以东邦名家而力犹未逮,可证东人确实不易把握此体。
聂氏东游之际,恰值清、民鼎革不久,故身处异邦,彼盛我衰,录诗之馀,不免抚今伤昔,时有黍离之感。
书中偶录有廉泉居日时与菊池晋二酬唱之作四首,而谓其“愤民智之未开,嫉内讧之不已,侨居日本”。
此诗廉氏五卷本《南湖东游草》失载,景孺或得自菊池集中,则于民国旧体诗,亦不
无补阙之功矣。
总之,此书存人录诗,眼识不俗,而并未见流传。
故值此之际,略撰数语,乐为介绍之。
至于更
进一步之认识,则请俟来日。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